教育路徑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1 23:17: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路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路徑

教育改革路徑反思

一、信念倫理下的教育改革路徑及其合理性危機

信念倫理最早由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韋伯提出。在《以政治為業(yè)》一文中,韋伯依據對社會歷史及當代人價值處境的深入分析,將一切具有倫理意義的社會行動區(qū)分為“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兩種倫理原則。在韋伯看來,“信念倫理只問初始意圖的良善與否,不問行為本身與后果如何;責任倫理則是一種對行為及其后果的評價與擔當意識,它對主觀意圖是否善良不太關心;它要求人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做出交代和說明、接受評價并承擔后果?!盵1]也就是說,信念倫理和責任倫理表征著兩種不同的倫理價值類型。前者關注的是行動者內心信念的“善”,一個行為的倫理價值在于行動者主觀的價值理想,并且為了達成這種價值理想可以不計一切后果。而后者則關注行動者行為結果的“善”,一個行為的倫理價值只能取決于行為的后果,因此,它要求行動者必須對后果承擔責任。就教育改革來說,信念倫理下的教育改革關注的是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價值理想自身的“善”,也就是說教育改革的動力來自于改革者所倡導的教育理想或教育理念自身所蘊含的合理性。因此,對于教育改革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使改革者信奉并倡導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為人們接受進而得到實現(xiàn)。由此,教育改革的路徑就沿著“提出教育理念———轉變教育實踐者原有的教育觀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實踐新的教育理念”這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開。這一改革路徑從表面上看似乎無懈可擊,然而,深究其隱含的邏輯,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將教育改革這一復雜的社會實踐簡化為一種“純粹的理性和觀念實踐”。然而“縱觀中外以純粹理性的實踐觀為基礎的教育改革,盡管能夠使得教育實踐列車的方向發(fā)生一些暫時性的偏離,但最終強大的慣性還會使教育實踐的列車回到自己的軌道上來”。[2]以肇始于20世紀末的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例,在改革初期,教育改革者們提出了諸多“新課程理念”,而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對“新課程理念”的宣傳與培訓,仿佛教師們只要接受了這些“新課程理念”,基礎教育馬上就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于是,各種版本的新課程理念解讀、各種形式的新課程理念培訓、各種以新課程理念作為標簽的教輔材料成為這次新課程改革的一道奇觀,關于新課程改革成果的報道更是不絕于耳。十幾年過去了,我們雖然不能斷定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失敗而告終,然而透過這次新課程改革最初所經歷的“虛假繁榮”,可以看到的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我們的基礎教育現(xiàn)狀并沒有隨著這些新課程理念的推行而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素質教育”依然十分遙遠,“應試教育”卻愈演愈烈,“課堂生態(tài)”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觀。上述這種制約教育改革的強大慣性實際上就是我國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特殊場域”,其主要構成“包括考試競爭、區(qū)域差異、關系網絡、社會基礎等”。[3]而這種“特殊場域”實際上就是教育改革在總體意義上的實踐背景。可見,信念倫理下的教育改革路徑設計企圖以“純粹的理性和觀念實踐”繞過復雜的教育改革中的“特殊場域”,其在學理上實是一種“觀念”對“實踐”的僭越,其后果必然使教育改革遭遇現(xiàn)實中各種顯性的和隱蔽的阻力,如教育改革中的“權力阻礙”、“文化阻滯”、“制度沖突”、“日常反抗”等現(xiàn)象,由此造成教育改革總體性的阻礙。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信念倫理下的教育改革路徑意在通過一種事先設定的所謂“正當合理”的信念對教育現(xiàn)狀進行自上而下、“畢其功于一役”的“革命式”變革,而往往忽視教育改革實踐的復雜性與教育自身的規(guī)律,忽視教育改革可能遭遇的重重困難及可能會有的代價。以“應為”僭越“可為”,以改革的“理論邏輯”僭越改革的“實踐邏輯”,最終陷入了自身的合理性危機。

二、責任倫理下的教育改革路徑及其正當性危機

責任倫理下的教育改革由于強調對行動后果“負責任”的態(tài)度,并往往具有明確的目標、可行性的方案以及行政支持,因此,從表面上來看,責任倫理似乎更應是教育改革的一種合理的倫理立場。然而,教育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社會行動,其牽涉到諸多的利益相關者,在當代我國利益高度分化的語境下,責任倫理下的教育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改革到底對誰負責?之所以有如此追問,乃是因為責任倫理下的教育改革者同時也是教育改革行動中的“責任主體”,既然是責任主體,他們必定也是教育改革行動的“當事人”,那他們必然與教育乃至社會系統(tǒng)存在千絲萬縷的權力和利益關聯(lián)。因此,不同層次的教育改革的責任主體,包括政府(中央和地方)層面、部門(如學校)層面以及個體(如教師)層面可能只是對涉及到自身的權力和利益負責,而并非對教育自身與人的發(fā)展負責。如我國于1999年開始擴大普通高校本??普猩藬档慕逃母镎撸踔跃褪且袄瓌觾刃?、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yè)壓力”,然而,擴招所帶來的高等教育質量下降、大學生身份認同危機以及大學生就業(yè)困難等負面影響與嚴重后果卻并未在教育改革者“負責任”或者是“可預期”的范圍之內。換句話說,教育改革者只是從國家的角度對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負責任。再以中小學校這一特殊的責任主體為例說明。中小學校是教育實踐的最基本單位,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不斷促進學生發(fā)展,可以說是學校工作的應有之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今部分學校的所作所為與這一基本職能的履行相去甚遠,甚至常常完全相悖———部分學校很少考慮學生的特點、需要及權利,它們追求的主要目標實際上只有一個,即按照升學率來排名的學校地位?!盵4]而學校之所以對學生的發(fā)展不負責,乃是因為出于對學校自身利益的考慮。由此,在中國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一種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就是學校說一套做一套。說一套是為了對權力負責,于是每個學校都會有成堆的專門“向上”匯報的教改材料;而做一套則是為了對學校自身的“發(fā)展”負責,為關切自身的利益負責,如考試成績排名、升學率等等。由此可見,責任倫理下的教育改革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負責任”的行動,但實際上是一種有“選擇性”的負責。由于缺乏正當的價值引導,因而不同層次的責任主體只會局限在“地方利益”、“部門利益”進行改革,當改革符合他們的利益訴求時,他們往往支持改革;而當改革損害他們既得利益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陽奉陰違,甚至公開抵制。責任倫理下的教育改革從教育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有針對性地設計了一些改革方案,雖然會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取得效果,但由于責任倫理下的教育改革缺乏基本的價值和信念引導,改革的責任主體也只是從自身的“利益”立場出發(fā)進行教育改革行動,從而使教育改革陷入“權力和利益”的叢林,“教育”自身也隨之迷失在這種叢林之中。教育自身的迷失,使教育改革陷入了“價值正當性”的危機,進而使教育改革偏離了方向并陷入困境。

三、教育改革路徑的超越:價值共識基礎上的責任自覺

教育改革作為一項復雜的、關涉每個個體發(fā)展并牽涉諸多利益主體的特殊社會實踐活動,其一方面需要某種合理的、具有廣泛“民意”的“教育價值信念”的引導,以保證教育改革的價值正當性并獲得公眾的廣泛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對改革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的后果做出審慎與判斷,以確保改革能夠順利沿著改革者“如期所是”的方向行進。由于信念倫理下的教育改革路徑只是理想化地追求前者而忽視改革的可行性,從而使改革陷入了合理性危機;而責任倫理下的教育改革路徑只關注后者而忽視改革需要某種正當的價值引導,從而又使改革陷入了價值正當性的危機。然而正如韋伯所說“,這兩種倫理并非是兩級對立,有使命感的人應結合兩者,即一方面具有某種高尚的價值信念,但是卻應該以責任倫理來行動?!盵5]因此,兩種“倫理立場”的結合意味著同時對兩種行動倫理的超越。而就教育改革來說,兩種“倫理立場”的結合意味著改革必須是建立在“價值共識基礎上的責任自覺”。具體來說,首先要建立教育改革的公共領域,以凝聚改革的價值共識;其次是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上,將確立的教育價值觀念轉化為可行性的制度設計;最后是要審慎地看待教育改革的代價,并采取必要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代價。

查看全文

中職德育教育路徑研究

摘要:網絡媒體的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網絡媒體導向的偏頗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了中職學生容易出現(xiàn)行為偏差。本文通過分析當代中職生的身心特點,提出以心育融合為切入點,以創(chuàng)新德育路徑為途徑來樹立中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自我約束能力。

關鍵詞:心育;中職德育教育;路徑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1.對象

以2014級全體學生(1050名)作為研究對象,生源來自浙江省內各地區(qū),其中農村學生占31%,城鎮(zhèn)學生占69%,學生平均年齡16.3歲。

2.調查方法

查看全文

教育期刊選題策劃路徑

教育期刊是一種以服務教育為主要使命的教育專業(yè)傳媒,富有鮮明的教育主導性和鮮明的行業(yè)依賴性,發(fā)揮著與其他期刊不同的特殊責任和傳播功能。在新媒體時代,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如果沒有吸引讀者的內容,期刊就難以保持旺盛生命力,因此“內容為王”永不過時,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科技如何發(fā)展,人們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渴望不會改變,優(yōu)質內容依然是教育期刊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找到生路的必然選擇。因此,教育期刊要練好辦刊團隊的采編內功,突出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做好選題策劃工作,尋求更加科學合理的編輯方法,提高教育期刊質量,打造教育期刊品牌?!督鹘逃肥墙魇〗逃龔d主管的教育刊物,是江西省教育系統(tǒng)最具影響的刊物之一,曾被評為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一級期刊。下面以《江西教育》教研版為例,談談在新媒體時代教育期刊如何進行選題策劃,供教育期刊同仁參考。

一、教育期刊選題策劃的重要性

(一)體現(xiàn)教育期刊的特色。選題策劃本質上是編輯工作的創(chuàng)新,是編輯人員根據讀者需求將出版目標、內容設計、讀者喜好有機結合的工作過程,是一種編輯生產力,貫穿期刊組稿、編輯、設計、發(fā)行各個環(huán)節(jié),編輯的選題策劃能力對期刊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選題策劃代表了教育期刊組稿的價值導向,反映了教育期刊的內涵特色與核心競爭力。教育期刊有很多種,基本上是探討教育、教學問題,如果不看封面,我們有時候很難分清是哪種教育期刊。好的選題策劃可以體現(xiàn)教育期刊編輯的思想和教育期刊的特色,可以讓自己的期刊區(qū)別于其他教育期刊,令人眼前一亮。(二)提高教育期刊質量。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文章的質量,文章質量是教育期刊質量的基礎,優(yōu)秀的選題是保證稿源水平、提高教育期刊質量的關鍵所在。選題策劃是出版編輯工作的重要內容,教育期刊編輯要努力做好選題策劃工作,以敏銳的眼光緊跟教育熱點問題,不斷提升文章質量。教育期刊編輯要樹立質量為本的理念,策劃讀者感興趣的優(yōu)秀的選題。多年來,《江西教育》教研版《杏壇沙龍》欄目每期都策劃一個專題,圍繞某個教育、教學熱點話題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述,這些高質量文章有助于提高刊物的質量、塑造期刊品牌。

二、新媒體時代教育期刊選題策劃的有效路徑

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沖擊著教育期刊的發(fā)展,也給教育期刊提供了發(fā)展機遇。教育期刊編輯應牢牢抓住這個發(fā)展機遇,積極尋求新媒體技術下教育期刊選題策劃的路徑。(一)提升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行選題策劃的能力。新媒體是新的技術下出現(xiàn)的媒體形態(tài),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是一種利用新技術、在新技術支持系統(tǒng)下產生的媒介形式。教育期刊編輯是選題策劃的經手人,編輯使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直接影響著選題策劃的實施效果,也對教育期刊質量產生影響。在編輯出版工作中,面對新媒體時代各種錯綜復雜的信息,教育期刊編輯要努力學習新媒體技術,提升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選題策劃的能力,有效地開展選題策劃工作,利用新媒體技術不斷挖掘新的策劃點。(二)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讓選題策劃落到實處。在新媒體時代,以互聯(lián)網和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正在全面發(fā)展,加快了信息的傳播與獲取速度,而更方便、快捷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更具市場競爭力。因此,教育期刊應該轉變觀念,將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有機融合,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做好選題策劃工作。首先,教育期刊編輯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通過數據庫文獻檢索和互聯(lián)網獲取有關教育教學發(fā)展動態(tài)、研究熱點,為選題策劃及組稿提供更客觀、準確的數據支持,可以讓選題策劃更有針對性、實用性,同時可以大大縮短組稿周期。其次,刊社可以引入先進的采編系統(tǒng),使編輯、出版流程數字化,也對優(yōu)秀作者信息數據進行了數字化管理,為選題策劃和組稿工作提供了各類統(tǒng)計數據,提高了策劃組稿效率。最后,期刊編輯要積極運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平臺與作者進行稿件修改交流、與讀者進行信息交流等互動,定期向他們推送各期重點文章及期刊目錄信息,以此擴大期刊影響力。近年來,《江西教育》陸續(xù)創(chuàng)建了“江西教育”微信公眾號、“江西教育”視頻號等新媒體,積極推動新媒體融合發(fā)展,“江西教育”微信公眾號也定期推送期刊的最新目錄信息以及選題策劃信息,加強了編輯與作者、讀者的溝通,讓《江西教育》教研版的選題策劃落到實處。(三)善于抓住教育教學熱點問題進行選題策劃。教育期刊編輯應積極關注教育教學熱點問題,了解教育前沿理論知識。要堅持對作者的高要求、高標準,注重選題策劃,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優(yōu)秀作者,用優(yōu)質的選題策劃吸引作者。要積極了解讀者的閱讀需求、引領讀者需求,了解當前教育教學現(xiàn)狀,準確把握教育教學熱點話題,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與讀者積極溝通,認真篩選讀者感興趣的選題。那么,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如何抓住熱點教育教學問題進行選題策劃呢?首先,《江西教育》教研版策劃了“新時代呼喚新勞動教育”專題。根據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指出的“推動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任務驅動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策劃了“任務驅動:跟著影視劇學數學”專題,這些專題一經推出,得到了廣泛響應,很多作者紛紛投稿各抒己見,發(fā)表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期刊出版后,讀者閱讀這些專題文章后收獲很大。其次,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從教育的視角策劃選題。我們要牢記教育期刊的歷史使命,勇?lián)逃诳说纳鐣熑?,不斷策劃出有價值、有教育意義的選題策劃。教育期刊編輯要圍繞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選題策劃。例如,在新冠疫情當下,教育期刊編輯應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進行選題策劃,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堅持“停課不停學”,開展線上教學、直播教學,《江西教育》教研版2020年第7期,策劃了“為學生的云端學習想寬一些”專題,從兒童立場、“線上教學”的啟動模式、疫情時期家庭教育等方面進行論述,這些文章對一線教師有很好的指導作用。2020年第10期策劃了“線上教學的行與思”專題,既有線上教學的經驗總結,也有從教研的角度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還有從學科教學的角度談線上教學的具體實施問題,這些文章對廣大教師搞好線上教學有很好的啟發(fā)作用。(四)根據期刊特色進行選題策劃。每種期刊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期刊的特色是通過很長時間內編輯策劃的專題文章的文風所形成的。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育期刊在追求創(chuàng)新的同時,還要保持期刊的品牌特色,策劃的選題不違背期刊的辦刊宗旨。例如,《江西教育》教研版的特色是“聚焦課程改革,服務課堂教學”,突出理論指導與案例設計相結合,傳播教育教學新理念,關注廣大讀者感興趣并且有幫助的話題,文章內容新穎、語言生動活潑,努力為讀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督鹘逃方萄邪鏌o論是每篇文章的選擇還是每期的專題策劃,都始終堅守刊物長期以來形成的品牌特色,不符合品牌特色的文章堅決不考慮。近兩年來,《江西教育》教研版策劃了聚焦抗疫、疫后重建、線上教學、教師自媒體、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德育研究等教育教學專題,并舉辦了“教育之可能”“共生”“眷眷育人心”等多個征文征稿活動,精心組織符合《江西教育》期刊特色選題,受到教育專家的肯定和廣大讀者的好評??傊?,在新媒體時代,在進行選題策劃時,教育期刊編輯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直面當今社會教育教學現(xiàn)狀,聚焦教育教學熱點話題,策劃讀者需要的選題。同時,教育期刊編輯應該保持期刊品牌特色,明確期刊的辦刊宗旨以及所承擔的教育責任,努力提升教育期刊的辦刊水平。

查看全文

高校實踐體育教育公平的路徑

摘要:當前體育教育的不受重視導致高校體育工作難以開展,學生無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資源,教師對體育教育理解的偏差導致體育地位停滯不前,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學校體育的地位日益凸顯,而體育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依舊存在,因此本文通過對政策的解讀、體育教育公平的現(xiàn)實價值的理解及實現(xiàn)體育教育公平的原因分析,提出高校實踐體育教育公平的路徑。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從時代背景及相關政策著手研究,探析高校實踐體育教育公平的路徑,認為體教融合是實現(xiàn)體育教育公平的政策支撐,以人為本是實現(xiàn)體育教育公平的核心要求,體育育人是實現(xiàn)體育教育公平的必然結果。得出相關結論:(1)讓體育回歸教育、加強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可以將體教融合政策落實;(2)使青少年養(yǎng)成終身鍛煉習慣、制定不同的課程體系可以將以人為本理念深化;(3)實現(xiàn)青少年全面發(fā)展、完善體育設施系統(tǒng)的配置可以將體育育人價值體現(xiàn);(4)5G技術在體育教育中的應用是實踐體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體教融合;體育;教育公平;實踐路徑

2020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文件指出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要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要加強體育傳統(tǒng)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要深化體校改革;要規(guī)范社會體育組織;要大力培養(yǎng)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要強化政策保障。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求堅持德育為先、以人為本,通過正面的、合適的教育來引導人、塑造人,體教融合旨在將體育和教育融為一體,這是實踐立德樹人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教育公平體現(xiàn)在資源分配、發(fā)展規(guī)劃等各方面,體育教育公平受身體素質、學科地位、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等因素影響,導致學生無法接受平等的體育教育,本文從體育的功能及實質入手,探析高校實踐體育教育公平的路徑。

1、將“體教融合”政策落實

1.1、體育回歸教育本位

體育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是教育公平實現(xiàn)的必然條件,因此體育回歸教育是更好地實現(xiàn)體育教育公平的現(xiàn)實選擇。姚明認為沒有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離開教育的體育是不牢固,因此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的融合能更好地讓體育融入教育之中,將體育進中考、高考落到實處,而不是喊喊口號而已,因此體育回歸教育是必然的也是正確的選擇。體育是教育的多元載體,教育是體育的有效體現(xiàn),體育和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夠產生更大的動力源,從而帶來1+1>2的效果。體育與教育相融合尤為重要,體育課堂不再是曾經的體能課,它是一節(jié)不能缺少德育的體育課,是一節(jié)體育教育課程,是實現(xiàn)五育并舉的途徑。

查看全文

茶文化在體育教育的滲透路徑

摘要: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當今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越來越高的關注和重視程度,這便為茶文化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滲透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有了茶文化的助力,高校體育教學可以擁有更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這對于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工作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文將就茶文化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滲透路徑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茶文化;滲透路徑

近些年,伴隨著教育機制的成熟與完善,教育教學工作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已經成為了一種發(fā)展趨勢,將多種文化融入到實際教學工作當中,充分發(fā)揮文化精神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教學面貌,提升教育教學整體質量。高校體育教學將我國歷史上最悠久的茶文化內容引入進來,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諸多內容都能夠在不同程度上給予高校體育教學一定的啟發(fā)和引導。

1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先輩們便開始對茶有所了解,那時候就已經有人開始飲茶了,但是在這一時期,茶還是屬于王朝貴族的飲品,但這也證明了茶已經和社會產生了一定的關聯(lián)性。發(fā)展至唐朝,此時唐朝的經濟水平領先世界,百姓安居樂業(yè),茶飲也開始慢慢出現(xiàn)在了尋常百姓家里面,其不再是貴族獨有的飲品和形式。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文化內涵不斷得到填充,其與其它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逐漸融合發(fā)展在一起,成為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茶文化較之其它文化類型有著更強的包容性與綜合性,時至今日,茶文化依然有著自身獨特的價值魅力,茶文化始終呈現(xiàn)著非常強勁的生命力。

2茶文化與高校體育教學融合發(fā)展的意義

查看全文

幼兒環(huán)保教育路徑

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是本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由于污染的蔓延和生態(tài)平衡的嚴重破壞,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已亮出了黃牌。例如,黃河的斷流,沙塵暴的頻頻出現(xiàn),科學家們對保護瀕危動物的呼吁無一不在警示著人類:愛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幼兒期的教育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是良好習慣及個性形成的關鍵期,在幼兒中開展環(huán)境教育將為他們一生的環(huán)保意識及良好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初步讓幼兒知道環(huán)境與人類的關系,幫助幼兒萌發(fā)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做個環(huán)境小衛(wèi)士,是我們幼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進行環(huán)境教育是保護地球的實際行動,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

筆者依據幼兒心理學: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思維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來進行的。幼兒較成人更容易受情感的支配,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對幼兒進行環(huán)境保護的教育,很適合幼兒的思維特點。同時筆者結合幼兒教學實踐,就幼兒環(huán)保教育活動作了探究。

1、在植樹節(jié)對幼兒進行愛護花草樹木的教育

3月12日,你們知道是什么節(jié)日?植樹節(jié)里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事情?然后,我們把為孩子們準備的小工具、小樹苗拿了出來。種樹活動開始了,我們先請了一位種樹工人示范,然后教幼兒一只手拿小樹苗的干,一只手托包裝著樹根的塑料袋,輕輕地把它放在坑里。讓幼兒進行討論:包樹根的塑料袋是否要拿掉?孩子們討論的很熱烈,最后老師明確告訴幼兒,要去掉塑料,因為塑料袋不透氣,阻礙了樹根吸收水分。讓幼兒二人一組共同配合,一個扶樹苗,一個鏟土覆蓋,最后澆水。種樹結束后,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參觀自己種的樹,邊參觀邊和幼兒交談:這塊地原來是怎么樣的?現(xiàn)在怎么樣?將來會怎么樣?今后我們應該怎樣照顧樹苗呢?種樹活動之后,我們還結合各門課程把這次活動加以延伸,音樂課上,學唱了歌曲《愛護小樹苗》,語言課上講了故事《樹的遭遇》,常識課上講了“樹是怎樣生長的”、“樹的用途”。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幼兒充分認識到了植樹造林的好處:樹是大氣中的吸塵器,能凈化空氣,美化環(huán)境;樹木還是監(jiān)測大氣污染的哨兵;是防暑降溫的天然設備,夏天大樹爺爺伸出綠葉,為我們遮陽,為我們扇風;是污水的凈化器;果樹還能結出又甜又香的水果!

2、利用“愛鳥周”進行愛護鳥的活動

我們先帶幼兒到公園里參觀了各種鳥,活動室里布置了鳥展,有鳥的標本、鳥圖片、鳥的習性圖、鳥的食物等,有的幼兒還從家里拿來了鳥籠里養(yǎng)著的鳥。之后,我們又帶幼兒到野外尋找小鳥,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我們問幼兒:你們看生活在什么環(huán)境中的小鳥最快活?幼兒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林里。”我乘勢又問道,我們應當怎樣對待鳥?鳥與人有什么關系嗎?孩子們有的說,鳥能吃害蟲;有的說,我們應該愛護鳥,不逮鳥,不掏鳥蛋。又進一步總結道:鳥是人類的朋友,它們是森林和莊稼的衛(wèi)士,可以消滅很多害蟲,它們還給大自然增添了各種美麗的顏色和美妙的聲音,使自然更美。我們要保護鳥,不打鳥,不掏鳥蛋;冬季,鳥的食物少了,我們可以給鳥喂一些食物;在樹林里釘一些人工鳥巢,招引更多的鳥來“安家落戶”,為森林站崗放哨。我們還要特別注意保護一些珍貴的鳥,隨意捕殺珍貴的鳥是違法的,嚴重的還要受到法律制裁。

查看全文

淺談環(huán)保教育路徑

一、珍愛生命及自覺保護環(huán)境教育的內涵

珍愛生命及自覺保護環(huán)境教育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理解生命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及環(huán)境的態(tài)度,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在生物教學中,重視珍愛生命及自覺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是一種科學技術知識及社會價值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而且懂生物學知識與社會有關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在生物教學中重視珍愛生命及自覺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顯示出鮮明的生物教學的特點,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

二、珍愛生命及自覺保護環(huán)境教育的目標

教育學生珍愛生命應該是人的一種道德堅持,同時,讓學生理解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生命的存在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從而懂得要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的成果,啟迪人認識了過去沒有認識或不能夠正確認識的環(huán)境問題。例如,過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對氣候的影響,以及經濟開發(fā)對生物物種的影響;人為排放的廢氣引起的溫室效應和對臭氧層的破壞對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的影響等。我國和世界各國一樣,都面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問題,為此我們必須重視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為了應付全球氣候變化,防止大氣和水污染、治理土地荒漠化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必須依賴科學技術手段和全體公民良好的環(huán)境意識。生物教學中珍愛生命及自覺保護環(huán)境教育會滲透到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對于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提升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實施珍愛生命及自覺保護環(huán)保教育的途徑

1.在課堂中進行有意識的教育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挖掘和表達知識間的聯(lián)系,把學到的生物知識與社會生活、環(huán)境保護等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的情感,進而去解決實際問題,并增強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及參與解決自然和社會中的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查看全文

改善藝術教育狀況路徑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學校、家長、社會對藝術教育的投入逐漸增多,藝術教育成為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中職的藝術教育仍在摸索中前進,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地位有時也顯得有些尷尬。筆者擬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改善中職藝術教育的現(xiàn)狀。

一、藝術教育要注重從單學科摸索到多學科融合轉向

藝術教育的單學科研究會讓視野變得狹窄,許多教師囿于

技法的教學,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不到提高,經常出現(xiàn)一位教師教出來的學生畫風完全一樣的情況,學生的作品缺乏個性和活力。多學科的交流有利于拓寬教師的視野,能從別的學科中得到啟示,從而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例如藝術教育的教師如果能增加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他會更有效地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加以引導。

二、重視人才評價體制轉變

人才評價體制變了,人才選拔標準、師資、課程設置等才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變化,人們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就會變。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只是淺層次的認識會變,只是富有功利心的認識上的轉變,但當足夠長的時間之后,當人們看到了藝術教育給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價值時,便會相信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了。當然,人才評價體質的轉變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xiàn)的,如今,雖然我國實行的是素質教育,但實際上大部分人還是以高考的成敗去評定一個人,而要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就必須在文化課考試中拿到高分,所以藝術教育的次要地位本質上是沒有改變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有什么樣的體制既可以培養(yǎng)出有利于的社會發(fā)展的全面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又能選拔出相對更優(yōu)秀的人才。例如,近幾年來,很多地區(qū)取消文理分科,在高考中加藝術特長分,很多人又在研究高考改革方案。因此可以說中國人才評價體制研究從未中斷,只是成果還不鮮明。而與中國目前的人才選拔中對藝術的不重視相反,美國哈佛大學錄取新生時考核的卻是綜合素質。它除了要求SATl400分以上的成績外,還有另外六項考核內容。其中一項就是業(yè)余愛好與特長,如音樂、繪畫、舞蹈、外語,所以在美國沒有接受良好的藝術教育就沒有進入一流高校的希望。

查看全文

“愛育”思想品德教育意義與路徑

摘要:“愛育”是教育者對學習主體所進行的以情感關懷為表征的教育實踐活動。“愛育”具有能使學生學會自尊與自愛、親近他人、熱愛祖國、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等思想品德教育意義?!皭塾毙枰獜乃枷肫返挛幕R學習中認知“愛”,在思想品德實踐活動中踐行“愛”,在與師生交往情景中突出“愛”。

關鍵詞:愛育;思想品德教育;意義;路徑

教育是按照國家、民族、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而不斷培養(yǎng)人從而促使其不斷成長與發(fā)展的一門科學和藝術。愛的教育是教育科學和藝術的靈魂。[1]“愛”作為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中“仁愛”的傳承,它完美地詮釋了人性本善的思想?!皭邸笔菍W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增強中學生“愛”的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形成高尚品格、健康人格,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有著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思想品德教育有著特殊的使命,思想品德課程是將教學與教育融會貫通的最佳平臺。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所以,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愛的教育,用愛的教育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領悟愛,接受愛,踐行愛,用愛的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愛育”的基本含義

“愛育”是教育者對學習主體所進行的以情感關懷為表征的教育實踐活動。愛是一個抽象概念,對它的含義并沒有明確的界定。筆者認為愛是人類由內心發(fā)出來的對某個人或某種事物深厚、依賴、真摯的情感,并將這種情感作為發(fā)出相應行為的基點。愛和教育一樣分為主體和客體,愛的主體是指發(fā)出愛的行為的人,愛的客體是接收到愛的行為的人或事物。這里的事物是指客觀存在的事物,包括具體物品,也包括自然、精神、信仰、思想等。由于愛的客體不同,因此愛的類型也存在差異。如自愛,即愛的對象是自身;親愛,即愛的對象是親人;友愛,即愛的對象是朋友、同學;敬愛,即愛的對象是教師、社會、祖國等。人是情感動物,是充滿愛的群體,讓人成為有愛的人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所以,教育要以愛為出發(fā)點,學校要實施愛的教育。愛的教育是教育者以愛為基點,對受教育者施加有計劃、有系統(tǒng)、有目的的正面影響,使其能領悟愛的真諦,成為會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的一代新人,使他們的人生上升到真善美的境界的社會實踐活動。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實施愛的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愛的教育是指教師用自身對學生的愛,對教育活動的愛,以思想品德課程教材中的內容為教學基礎,將愛貫穿在教學活動和日常交往中,對學生施加充滿愛的積極的影響,讓學生領悟愛、接受愛、實施愛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2]

二、“愛育”的思想品德教育意義

查看全文

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路徑思考

一、現(xiàn)有研究路徑的厘清

就方法論來講,每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任何方法都只能來自于該學科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同樣地,從宏觀層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首先分析其本質特性,再運用方法論從而推斷出其研究路徑。一般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包括社會性、政治性、科學性、服務性,運用方法論相應推斷出其研究路徑即社會路徑、政治路徑、科學路徑、倫理路徑等,這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的應然價值取向。前三種研徑路徑概念使用經?;?,相關理念較為成熟,下文對這三種路徑作簡要論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活動所體現(xiàn)出來的社會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它具有一般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特征和價值…。

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會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歸屬于社會的精神系統(tǒng),它在社會實踐中,對社會系統(tǒng)及其要素起著保障作用。社會路徑的理論基礎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社會路徑就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的特征從宏觀的層面指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具體來說,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動面向社會,置于整個社會系統(tǒng)中,與經濟、政治、文化等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傳遞精神意識,維護社會延續(xù)和人的發(fā)展,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結果,即培養(yǎng)的人才合格與否也要接受社會的檢驗和取得社會的認同。社會路徑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路徑,因為其充分地了解和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指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所以能夠真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社會,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效果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的部署,不僅體現(xiàn)了社會路徑的重要性,也表明了社會路徑由最初的簡單等同于“社會實踐”,走向了制度化、經常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總是以一定的階級關系為依托,以一定的階級理論作為理論指導并總是為著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保證一定的階級和政黨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話語權和領導權。政治路徑,就是著眼于加強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作用,弘揚主旋律,具體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要求堅持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作用,強化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鞏固思想政治教育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則通過政治導向實現(xiàn)此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有其固有的特殊規(guī)律??茖W路徑的理論基礎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此處的“科學”不是取其廣義之意,因為從廣義上講,社會路徑、政治路徑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符合歷史進步的總趨勢,都可稱為“科學”的路徑,這就造成三種路徑概念交叉重疊、邊界模糊,亦無辨析之義。此處的“科學”是取其狹義之意,科學路徑是指著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部的自身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學問學科化的根基??茖W路徑關注的既包括學科理論體系建設,又包括學科專業(yè)體系建設。李屏南老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最主要的是內容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理論的徹底性、層次性、系統(tǒng)性。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必須得從實際需要出發(fā),如果目標過高、內容太空,將會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預期的效果。

上述三種路徑,從不同的視角切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對于指導其工作、提高其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社會路徑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長足發(fā)展的外在動力,科學路徑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政治路徑指導和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三者同等重要,不能片面強調或是忽視某一路徑,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走向極端。如果重視社會路徑而忽視政治路徑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泛社會化,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偏離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從而喪失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如果重視政治路徑而輕視社會路徑,又會導致泛政治化、夸大階級性,不僅在理論認識上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與社會系統(tǒng)隔離、分置,在實踐中也會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力、說服力和實效力。同樣地,科學路徑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鞏固其學科地位的基礎,但是也不能借口科學路徑,而出現(xiàn)中性化、去政治化的傾向。

二、倫理路徑存在的必然性分析社會路徑、政治路徑、科學路徑和倫理路徑是同樣重要的,之所以要單獨討論倫理路徑,是因為前面所提到的“倫理路徑”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表現(xiàn)在研究路徑的價值取向的一種“應然”,而“實然”狀態(tài)是,“倫理路徑”作為一種概念沒有慣常使用,盡管這種研究路徑已經被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加以運用。要提出“倫理路徑”概念并對其進行學理辨析,還得解決一個邏輯基礎問題,那就是倫理路徑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路徑是否有存在的必然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