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15 19:5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德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小學生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對孩子美德的養(yǎng)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另外家庭教育在其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最先接觸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則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老師,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場所。孩子從幼稚到成熟,從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居住在家里,因此孩子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家風的好壞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如何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現(xiàn)在很多家長需要重視的問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依然觀念保守落后,沒有充分的重視家庭傳統(tǒng)美德教育,他們由于工作繁忙,忽視了自己也是重要的教育者,認為將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學習,讓老師對孩子加強管教就可以了,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努力的為孩子為家庭掙錢,讓孩子吃好穿暖,僅僅認為自己的任務是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滿足,忽視了對孩子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沒有及時的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和心理變化,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樣的教育觀念不利于孩子傳統(tǒng)美德的養(yǎng)成,家長把教育培養(yǎng)孩子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任務交給了學校老師,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我國歷史悠久,一直重視家庭教育,歷史上有很多蒙學教材,以倫理道德為主要的內容。因此,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當營造好良好的家風,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將孩子從小培養(yǎng)成一個擁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優(yōu)秀人才。
2家庭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
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還需要將家庭傳統(tǒng)美德教育與日常生活有效結合。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靈活的。例如:在平時做家務的時候,或者是在吃完飯后,或者是在和親朋好友串門的時候,以及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時候,充分的把握好這些時機,然后對孩子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很多小孩子吃飯的時候會浪費米飯或者挑食,這個時候父母就應當教育孩子米飯的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我們應當學會節(jié)約糧食,另外還要告訴孩子挑食的壞處,會導致營養(yǎng)的缺失。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學著做自己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勞動,知道勞動才會有收獲,培養(yǎng)出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每一個動作和語言,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3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
小孩子都喜歡玩兒,尤其是生動活潑的活動,如果將傳統(tǒng)美德教育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能夠很好的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也會樂于接受。例如:當孩子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時候,可以帶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很多新鮮的東西,他就會對此產生好奇,那么家長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引導孩子,將知識傳授給孩子,帶著孩子參觀具有傳統(tǒng)美德內容的名聲古跡或者博物館,如果孩子對書籍感興趣,還可以幫孩子買書本等等。旅游是一個很好教育孩子的機會,既可以讓孩子學習為人處事,也可以讓孩子打開眼界,認識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鼓勵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教育方式多種多樣,豐富家庭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夠讓家庭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家庭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范相結合
孩子最開始接觸的就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他的爸爸和媽媽。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家風的好壞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如何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現(xiàn)在很多家長需要重視的問題。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家庭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范相結合。也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應當符合規(guī)范,想要怎樣教育孩子,父母本身就必須具備那樣的品質,比如艱苦樸素、尊老愛幼、樂于助人、誠實待人等等。通過家長的行為,讓孩子耳濡目染,其心靈不斷體驗著這些傳統(tǒng)美德,長期的影響就會讓孩子養(yǎng)成很好的品德。如果家長自己都經常說謊,并且讓孩子發(fā)現(xiàn)了,那么孩子也不會聽父母的教育,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標。另外,父母應加強自身水平的修養(yǎng),不斷審視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不足,為給孩子打造出適宜的環(huán)境,為提高效果,作為家長,不能固步自封甚至沉迷于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中,我們應不斷充實自我,積極汲取新鮮知識,攝取新穎觀點,盡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摒棄老舊的觀念意識和慣性思維,父母不僅可以能推動家庭教育的快速發(fā)展,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小孩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效果越來越好。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不會十全十美,因此我們應該對每次教育進行及時的反思和總結。把孩子培養(yǎng)成具有良好美德的孩子是每個家長的目的,讓孩子成才也是父母不懈追求的目標。我們要在新的理念指導下改變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這個環(huán)境,實現(xiàn)真正有效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
5結語
作為父母,應當學會如何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的接班人,我們必須重視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揚光大。
作者:白鳳梅 單位:遼寧省阜蒙縣蒙古族幼兒園
參考文獻:
[1]宣兆凱.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論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統(tǒng)[J].教育研究,1999(11).
[2]蔣玉川.關于獨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qū)[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1999(04).
[3]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09).
篇2
一、培養(yǎng)幼兒愛的情感
1.愛的情感的培養(yǎng)要從幼兒愛周圍的人開始,讓幼兒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漸漸懂得關心別人是一種美好的行為。如和同伴友好相處,團結合作;當小朋友遇到困難要主動幫助,有小朋友不慎摔倒了要扶起來;不爭搶玩具等。讓幼兒的美德教育沿著知—行—做,逐步培養(yǎng)。
2.培養(yǎng)幼兒對父母、教師、周圍成人的愛,從尊重成人勞動開始。在幼兒園,組織幼兒觀看伙房炊事員叔叔、阿姨為自己精心制作飯菜的情景,開展“叔叔阿姨真能干”的主題活動,使幼兒明白叔叔阿姨工作的辛苦,他們的工作是為了讓小朋友身體更加強壯,使幼兒懂得尊重成人、尊重他們的勞動。
3.培養(yǎng)幼兒愛祖國的情感。組織幼兒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進行升旗儀式,教唱《國旗多美麗》,讓幼兒通過電視錄像觀賞美麗的長城、長江、黃河、天安門……使幼兒真切地看到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川秀美。當孩子們唱著:“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我們的大中國是好大一個家,我們永遠愛著她”時,愛祖國的情感溢于言表,中國已深深地印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
4.幼兒熱愛大自然。培養(yǎng)幼兒環(huán)保意識,形成正確的環(huán)境道德觀念是美德教育的重要一點?!皭埒B周”、“節(jié)水日“、“植樹節(jié)”等節(jié)日主題活動是開展環(huán)保教育活動的有利時機。
二、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有句格言為: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小事做起,這就要求家園攜手,進行正面教育引導,從幼兒入園開始培養(yǎng)。比如,學會禮貌用語、衛(wèi)生習慣、合作意識等良好品德。這些行為習慣不是一時的說教,而需要承認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性格
篇3
筆者之所以給學生布置這道特別的作業(yè),是深感實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四有新人,學校教育不僅要抓智育,抓升學率,更要重視德育,而且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并且貫穿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崇尚感恩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又是現(xiàn)代德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加強對中學生的感恩教育,是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問題。
感恩是每一個公民都該堅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yǎng),而現(xiàn)在的中學生普遍不懂感恩,缺乏感恩之心?,F(xiàn)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自幼嬌生慣養(yǎng),很少體諒父母謀生的艱辛。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中,考試成績“一俊遮百丑”,只要學生學習成績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勞,有什么物質上的要求,父母都盡量滿足,如此種種,便造成一部分孩子唯我獨尊,隨心所欲,認為一切所得都是理所當然,絲毫不懂感恩。
筆者曾任教的高2001級五班學生董某,自幼父亡,寡母一人撫養(yǎng)十分艱辛,中日合資依之密公司老總欲支助貧困生,學校團委推薦了董某和高2001級4班學生張某受助,依之密公司老總每年全額支付兩人學費,并且每月給予學生生活補助每人160元。董某同學從不主動給支助人寫感謝信,在筆者的再三提醒下才寫只言片語;而且每次領到錢后,都會大手大腳花掉,要么請同學們吃飯擺闊,要么買衣服買化妝品打扮,在母親面前頤指氣使,態(tài)度囂張,甚至埋怨母親沒有能耐,讓人感覺她不是一個貧困生,而是飛揚跋扈的富家小姐。而張某同學則經常溜出學校去上網打游戲,而且有抽煙喝酒的惡習。高2005級10班學生劉某接受了渝北區(qū)一位部門領導的支持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yè),并考上一所本科院校,這位領導為該生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而高興,邀她去家里玩耍,還設宴祝賀她,但這位學生始終認為一切理所當然,始終沒有表示感激之意。
筆者本人也曾遭遇過施恩不得報的尷尬,筆者曾任教的高2007級8班有一位成績較好的貧困女生楊某,有兩次因為生活費沒有著落,筆者曾支助了她200元,而這位女生對筆者不但沒有感激之意,而且見了筆者連招呼都不打,畢業(yè)后也不曾寫一封信,不曾打一個電話。高2010級9班學生譚某在高考之前找筆者借了200元錢,之后再也沒有露過面。類似案例還有多例,這讓作為教師的筆者頗為心寒,也讓作為教師的筆者從心里反省:我們是不是太注重學生智育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學生情商的提高,讓我們的學生不再感動,不懂感恩,不懂愛和被愛?
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淡,彼此之間冷漠相待,缺乏人文關懷,這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弛,相去甚遠,結合中學生的現(xiàn)狀,實施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個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氨仨毎押霌P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2004年4月、教育部制定并印發(fā)了《中小學生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要求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為搞好這項教育,、教育部決定,從2004年開始,每年9月定為“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而弘揚和培育傳統(tǒng)美德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是重點??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在五千多年歷史中孕育了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尤其崇尚感恩,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經久不衰的佳話,如“飲水思源”、“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知恩不報非君子”等,所有這些都是倡導感恩,這樣的古訓并不是不為當代的中學生所知曉,為了應付考試,他們也許記得非常熟練,只是,這些古訓并沒有融入他們的精神,沒有滲透進他們的血液,而一群不知感恩的人是不足以承擔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任的,因此,必須加強對中學生的感恩教育,弘揚傳統(tǒng)美德,這樣,既能使他們產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又能使他們明白為人處事之道。
綜上所述,對中學生實施感恩教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但是如何讓中學生學會感恩呢?
篇4
關鍵詞:“三心”美德教育;班集體活動;家校合作活動
“孝心、愛心、責任心”,這“三心”是人們立足于社會必備的美德之一。美德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我認為將“三心”美德教育寓于各類的活動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身為一線教師我也做了這方面的嘗試實踐,并且收到一定的實效。
一、小學“三心”美德教育的活動規(guī)劃
“孝心、愛心、責任心”的培養(yǎng)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長期過程,因為不同的成長年齡,因為不同的環(huán)境因素,因為不同的知識結構等等眾多多變的因素,這“三心”美德教育所挖掘的內涵也會有細微變化,抑或是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加理性。而一種美德的培養(yǎng)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做好長遠的規(guī)劃,作為小學一線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更要有這樣的全盤意識,有實行教育的長遠規(guī)劃。關于“三心”美德教育的活動開展,我做了這樣的規(guī)劃。
■
二、“三心”美德教育之班集體活動
班集體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孩子參與活動的主心區(qū),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陣地,“三心”美德教育是以班級為主要教育陣地的,而以班集體為依托實施的教育也是更加行之有效?!靶⑿摹坌?、責任心”的美德教育滲透在班集體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形式來說可以有競賽、班隊活動、游戲、演講等形式,從內容上來說,“三心”美德教育既可以是獨立的主題式活動,又可以是相互交融的組合活動。
1.“三心”美德教育之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課是目前小學階段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班主任,主題班會課也是首選的德育方式?!叭摹泵赖陆逃悄繕撕苊鞔_的德育內容,加上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就很有必要用主題班會課的形式來開展了。例如,圍繞“孝心”教育,在母親節(jié)和父親節(jié)到來之前,我組織過《悠悠寸草心,感恩父母情》的主題班會,班會課前,我在家長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記錄“孩子最讓我感動的行為”在孩子之間交流,評選出班級“孝心”少年。班會課中我首先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引導孩子朗誦感恩父母的詩歌,觀看孝心少年的真實事例,尋找班級中的孝行美德,最后升華感情,暢談自己的感受,齊唱《感恩的心》。到了母親節(jié)和父親節(jié)這一天,又對應組織了班會課《媽媽,我愛您》和《我的爸爸》活動,邀請家長參加?;顒又校覄又郧?,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挖掘母親(父親)對自己的愛,學會表達對他們的愛。這樣一個巧借節(jié)日之機,組織的班隊活動課,特別有意義,孩子們的體驗也深刻。
2.“三心”美德教育之綜合性德育活動
綜合性德育活動的形式多,空間不受限制,內容設計可以直接滲透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綜合性德育活動內容可以來自社會、學校、孩子的生活。將“三心”美德教育滲透在這些活動中同樣可以起到教育的良好效果。為了將“孝心”這個主題落實得更好,我在班集體中除了開展班隊活動課之外,還開展感恩系列詩文摘抄和朗誦評比活動,一個學期下來,這樣的系列活動令學生印象深刻,也讓學生的心靈受到美好品德的洗禮,效果特別顯著?!皭坌摹泵赖陆逃闹黝}活動,我就將其成為常態(tài)化的活動。每一個學年學校都有“慈善一日捐”的活動,我在日常就教育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錢,其中一部分就要考慮用于一年一度的慈善活動中,而到那一天是不能伸手向父母要錢的。家長方面我則做好溝通,配合我共同教育和督促孩子獻“愛心”,先用自己的努力爭取獎勵到零花錢,再學會“理財”,留存出一部分“愛心”款,隨時備用。每一次的“愛心”活動我都以學校為依托,做足活動功夫。學校發(fā)起倡議,緊接著是班集體中的倡議,學生在班集體中參與莊嚴的獻愛心活動。若是“愛心”教育中獻愛心的儀式是一種結果的話,那么我對孩子日常“零花錢”管理的理念引導就是一個過程,我將其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這樣生活化的班集體活動學生也容易接受,自然地,美德教育也潛移默化在孩子們的班集體生活中了。
總之,“三心”美德教育以班集體為依托,開展形形的活動,是我們一線德育工作者實施教育行為的有效方法。
三、“三心”美德教育之家校合作活動
俗語道:“一人知識有限,眾人智慧無窮。”“三心”美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的,只有和家長通力合作才能達到目標。孩子除了在學校的時間,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就是家庭。綜上因素考慮,“三心”美德教育的開展必須要家校合作。就說“責任心”的培養(yǎng),哪一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有責任心的孩子呢?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順應家長的心理,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是不是事半功倍呢?低年級,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我首先抓的是孩子們回家管理自己的能力,比如,吃飯穿衣、整理書包等瑣事,我都和家長溝通,并且教育孩子怎樣做才是規(guī)范,指導家長手把手地教,逐步逐項、不厭其煩地糾正、指導、表揚。就從簡簡單單的一個整理書包說起吧。新書本拿到名字寫哪里?16開書本和32開書本怎么擺,鉛筆削好沒有,怎么做上記號等我都交代細致,開學后的那兩個月中,我天天短信提醒家長督促孩子,慢慢地孩子習慣養(yǎng)成了。中年級,再依據孩子特長,設置班級崗位“競聘制”,通過演講競選活動,樹立孩子在班集體中的主人翁意識,同時在家庭中,也與家長合作鼓勵孩子進行家務認領活動,而認領的家務需要長期堅持做。這樣的方法從中年級開始施行,一直到孩子畢業(yè),孩子漸漸養(yǎng)成了承擔“班事”和“家事”的好習慣,“責任心”美德教育活動也滲透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了。
“三心”美德教育只是德育內容的一小部分,但對它的解讀和思考,以及實踐告訴我,目前小學階段,將其深入到各種各樣的德育活動之中是有實效的。
篇5
關鍵詞:傳統(tǒng)美德;青少年;德育;思想道德建設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曾在我們民族發(fā)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在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發(fā)揮過積極作用。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面臨思想道德危機。因此,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加強青少年的美德教育,具有廣泛的意義。
一、青少年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作為一種傳統(tǒng),它積淀在人們的生活中和意識里,成為中華民族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形式,它至今仍影響和制約著每一個中國人,包括青少年。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傳統(tǒng)美德在當代青少年身上存在著繼承性的一面的同時,又在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著失落性的一面。并且從青少年整體情況來看,還呈現(xiàn)出某種弱化的趨勢。這些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
(一)中華傳統(tǒng)美德認知較少,傳統(tǒng)情趣淡漠。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就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來說,有歷史文獻、民俗書畫、民間諺語等。我們中小學教材中,都有體現(xiàn)傳統(tǒng)美德最基本的文字載體。但現(xiàn)在的青少年很少有興趣主動接觸它們,對傳統(tǒng)美德的認知水平較低。
從情趣上說,不少青少年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傳統(tǒng)美德持疏遠、冷淡的態(tài)度,認為那都是一些歷史陳跡,與現(xiàn)實生活距離太遠,不合時宜。對中國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感興趣。相反,他們對異域文化、外國文化則津津樂道。他們對中外兩種文化的態(tài)度和情趣迥然不同,這種反差,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二)孝敬長輩行為缺失。
傳統(tǒng)美德在人際關系上,強調孝奉雙親,尊敬長輩。但是不少青少年在認識與行為上是明顯脫節(jié)的,孝敬長輩行為缺失。很少體諒父母的辛勞而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在社會上缺乏敬老公德的行為(如乘車不讓坐,甚至與老人爭搶坐位)則已司空見慣。
(三)節(jié)儉美德淡忘。
勤勞節(jié)儉、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今天的中小青少年在這方面的行為表現(xiàn)明顯地出現(xiàn)滑坡現(xiàn)象。在通過各種途徑得到錢的情況下,很少青少年想到存入銀行、為親人或他人獻愛心等。不少青少年更傾向于購買個性化的消費品,甚至彼此炫耀、相互攀比,這樣做僅僅是因為怕遭別人的笑話與白眼。甚至有不少青少年不考慮自己家庭的經濟條件,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校園里則經??梢砸姷角嗌倌陙G棄食物等浪費行為。
二、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
青少年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中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當前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式都缺少指導,措施不力。當前的德育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但也確實存在脫離青少年實際的傾向,學校的教育、特別是德育常常遠離青少年的實際生活,大多空洞說教,很少切實指導。教育內容、要求和措施往往與青少年的日常行為相脫節(jié)。
(二)社會文化氛圍崇洋媚俗風氣彌漫。當前有不少文化傳媒有意無意地在社會生活中倡導外來文化,甚至一些庸俗內容也充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導致廣大青少年對中國文化和道德的迷盲。上述種種文化現(xiàn)象的泛濫,顯然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分有害。
(三)社會和家庭缺少健康有益、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動。在家庭,家長寵愛、嬌慣子女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使孩子忘卻了勤奮節(jié)儉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無意之中拉開了與傳統(tǒng)美德的距離。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在宣傳傳統(tǒng)美德的時候更趨于形式化,過于空洞,缺乏實質內涵,不能有效觸動孩子的美好情感。
三、對青少年傳統(tǒng)美德教育問題的一些建議
傳統(tǒng)美德能有效的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面對當前我國青少年傳統(tǒng)美德方面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加強道德教育尤其是加強傳統(tǒng)美德教育,這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提高青少年傳統(tǒng)美德的認知水平。
進行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幫助青少年提高認識,明辨是非。學校是青少年學習文化知識和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提高青少年傳統(tǒng)美德的認知問題要以解決青少年的實際認識問題為首要目的,努力做到聯(lián)系實際,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加強針對性。通過努力,青少年的道德認知水平會得到有效提高。
(二)重視道德熏陶,激發(fā)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提高道德認知的目的,在于催化美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發(fā)生。因此,培養(yǎng)青少年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如同情心、義務感、羞恥感等,是道德教育的當務之急。要激發(fā)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宣傳本身就必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做到人情入理,聲情并茂,使他們易于接受,這樣更容易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共鳴。
(三)組織道德實踐,磨煉道德意志。
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目的,是讓青少年學會怎樣做人。塑造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除了對他們進行合適的道德教育,培育他們的道德情感,還必須創(chuàng)造適當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身體力行,這就是道德實踐。只有通過不斷的道德實踐,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并在實踐中加深對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青少年應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我做起。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與各種活動中學會關心,懂得同情。在實踐過程中受到檢驗和磨煉,增進對道德認知的情感體驗,培育道德自制力,才能抵御外界的誘惑。
(四)推崇以德為先,德能統(tǒng)一的人生追求。
傳統(tǒng)的重德思想表現(xiàn)在道德修養(yǎng)上十分重視“自省”、“自律”,社會的用人之道,也是以道德評價作為主要的評價。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舉的歷史進程。因此,不僅對人的能力提出了時代要求,也對人的德性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導道德領先,德能統(tǒng)一的人生追求,反對重能輕德的思想,才能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
我們應清楚地意識到:成才先成人。要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能擔負跨世紀偉業(yè)建設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須重視和堅持道德教育。而對青少年進行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則是道德教育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傳承的美德及有關美德教育的豐富資料是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用這些寶貴財富對青少年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使青少年一代在擁有智慧的頭腦時也擁有一顆善良、勇敢的心。進而受到社會的認可和支持,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得以發(fā)揚和光大。
參考文獻:
[1]、錢西勇,中青少年道德教育應與傳統(tǒng)美德教育相結合,河南教育,1997年06期
[2]、王信泉,論對青年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東南學術,1998年01期
[3]、周濟,加強和改進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 2004/4/8
篇6
一、美德與幸福的一致性:
為何進行品格教育?
我們進行品格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根本問題,即品格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按照經典的美德倫理學觀點,人類活動的最高目的是幸福,這一點是自明的,我們無需對此再進行追問?;诖?,品格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應當是個體的幸福,而不是社會和個體的道德水準。
美德倫理學家一般都主張,過一種合乎美德的生活對幸福是必要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通過人的本質來說明這一論點。在他看來,靈魂是生命存在物的本原,靈魂包括營養(yǎng)、欲望、感覺、位移以及思維等能力,這幾種能力形成了一個連續(xù)的層級,各種生命物因不同層級的靈魂能力而有所區(qū)別。各物種之間的本質差異就在于靈魂能力的差異,人特有的靈魂能力是理智,即思維、理性。既然人的本質活動或者特有的功能是理性,那么人的德性就是使其理性活動實現(xiàn)得好的品質,正如馬的德性是善跑,刀的德性是鋒利(這里的德性是古希臘意義上的,意為卓越,而現(xiàn)代意義上的美德只是人在道德活動中的德性,即道德德性)。正如一匹擅長奔跑的馬是一匹好馬,一個能夠很好地運用理性的人就是好人。這里的“好”是指個體生存狀態(tài)的良好和個體生命的興盛,也就是幸福。因而,幸福就是特有生命活動得到很好實現(xiàn)的狀態(tài)。這樣一來,德性和幸福就是一致的:德性能夠使得人很好地實現(xiàn)其本質活動,而本質活動的良好實現(xiàn)狀態(tài)就是幸福。
由于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德性不是特指道德德性,因而我們還需進一步說明美德或道德德性與幸福的關聯(lián)。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理性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前者主要用于思考理論知識和哲學問題;后者運用于我們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實踐事務。很顯然,后一種活動對應的是我們的倫理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理性是理論理性在實踐中的投射,理論理性對應的德性是智慧,實踐理性對應的德性是明智,具有了明智的德性就具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這就是說,具有了明智的德性,我們在各種情境中通過理性的慎思就知道如何去對他人進行恰當的情感反應,使行為合乎中道、合乎美德。
亞里士多德認為,理論理性是更高級的,因此,最高的幸福是純粹的理性沉思的生活。但他認為這種生活是近乎神性的,很難實現(xiàn),因而,我們可以追求“第二好”的幸福,那就是合乎美德的生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幸福只包括追求和實現(xiàn)美德,因為人還有營養(yǎng)、欲望、感覺等其他的活動,它們雖然不是我們區(qū)別于較低級的生命存在物的本質,但也是我們現(xiàn)實人性中不可缺少的。所以,我們還得有一定的物質財富、友誼、榮譽等物質和精神上的欲求和滿足。如此看來,幸福意味著我們在滿足一定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基礎上過一種道德的生活,它需要我們運用我們的本質力量,它是我們本質的實現(xiàn),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生命物的存在方式。因此,僅僅致力于生理快樂和獲取財富的生活不是人類的幸福,而是動物的生活,是一種虛度的生活。
美德倫理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幸福觀和追求美德的理由:我們需要實現(xiàn)自身的潛在的本質力量,需要在人際交往和社會事務中良好地運用自身的理性來表現(xiàn)美德,使我們的情感欲望處于一種恰當的狀態(tài),而不是放任我們較低層次的欲望和情感沖動。這樣的生活才是合乎我們本性的生活,同時也是我們作為人類所特有的幸福生活。基于此,我們在品格教育中需要教給年輕人的是,優(yōu)良品格的養(yǎng)成雖然是品格教育的目的之一,但它不是終極的目的,它最終要指向美好的生活。這為我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發(fā)展提供了一個理由――我們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我們是為了追尋自身的幸福而道德。如果不以我們自身生活意義為目的,那么正義、勇敢等美德的意義將不可理解,無法令我們接受。道德的意義必定要以生活的意義為前提,我們培養(yǎng)優(yōu)良的道德品格是他人和社會所期望的,但更應當是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獲得美德最終是要使自己生活得好。
二、情感與理性的協(xié)同:
培養(yǎng)何種性格能力?
美德倫理學關于美德與幸福之間關系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品格發(fā)展的理由,同時也告訴我們美德的生成需要我們理性力量的正確運用,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愿意按照美德的要求去行動和生活。換言之,我們知道應當如何去做是一回事,是否愿意去做是另外一回事。亞里士多德很清楚這一事實,所以他說倫理理論的教化對象只限于有著優(yōu)良的道德天賦、有志于過高尚生活的青年,但難以使多數人去追求高尚。這是因為多數人傾向于受物質和生理欲望產生的激情的支配,不以高尚的生活為快樂,遵循道德的要求只是害怕懲罰。因此,如果美德倫理學提供的幸福觀得不到我們的認可,那么,我們就不愿意過有美德的生活,說到底,問題的關鍵在于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亞里士多德看到了人的情感中趨向欲望、遠離美德的部分,因而主張美德在于以理性來正確指導情感。
休謨則不同,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情感驅動的,無論美德還是惡行都是如此,因此情感對于美德的作用最為關鍵。在休謨看來,理性主要起到認知作用,為我們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提供認知前提,真正激發(fā)我們行動的是情感。休謨把美德定義為我們心靈的一種令旁觀者感到愉快或贊許的品質,是激發(fā)行動者的道德情感的力量。美德這種內在力量使得行動者能夠對外部的道德現(xiàn)象和自身的道德人格產生適當的情感反應。這就是說,美德不僅給旁觀者帶來快樂和贊許的情感,同時也能激起美德?lián)碛姓咦陨淼淖晕艺J同、自我肯定的積極情感。個體需有某種性格上的特質或傾向,傾向于把美德視為自己希望擁有的并值得去追求的事情,這種傾向就是休謨所說的“趣味”(taste),它是人們追尋美德的情感和態(tài)度基礎。在這個意義上,休謨把人們對道德和美德的趣味等同于文學、藝術、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審美趣味,直白地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上的格調。在休謨看來,趣味是形成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前提,趣味可以形成我們關于快樂和痛苦的看法,因而就變成了行動的動機,是我們欲望和意向的源動力。所以,道德和美德大體上都是由趣味和情感而派生出來的,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們明辨道德是非,并通過描繪惡行的丑和美德的美來培養(yǎng)我們相應的道德情感和習慣,使我們趨善避惡。
因此,按照休謨的情感主義主張,品格教育的一個關鍵就是在說理的基礎上,按照理性指向的目標對青少年進行情感熏陶和態(tài)度強化。這一點同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主張是一致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在美德養(yǎng)成之前,個體存在與美德相反的情感偏好和傾向,個體行為傾向于違背其理性的道德判斷,習慣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抗這些相反的偏好和傾向。我們關于某一美德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不斷被外化為行為的過程中逐漸被強化,當這一情感和態(tài)度足夠強大時,就會使個體在絕大多數相關的道德情境中抵抗相反的態(tài)度,從而有利于個體的品格變得足夠穩(wěn)固。習慣的培養(yǎng)會強化我們對道德規(guī)范和美德的態(tài)度,從而為個體進入對美德的認同或同化階段奠定基礎,有利于我們在培養(yǎng)美德的過程中從被動遵守道德轉化為自覺合乎道德。因此,通過培養(yǎng)合乎美德的習慣,個體就可以強化合乎美德的性格特質,最終習慣成自然,養(yǎng)成美德。
三、美德與共同體:
如何推動品格教育?
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只有少數人能夠通過理智教育而自覺地去實現(xiàn)有美德的生活,大多數人不會僅僅通過倫理學的教導就能形成高尚的趣味和樹立追求合乎美德的生活志向,但亞里士多德并沒有因此而把大多數人排除在道德教化的范圍之外。那么如何對多數人進行道德教化呢?亞里士多德訴諸城邦及其政制。
亞里士多德的一個根本觀點是,一個優(yōu)良的政治共同體應當引導和促進人實現(xiàn)合乎其本性的理想生活。正因為如此,亞里士多德認為,雖然家庭、朋友等都可以Ω鎏宓鈉犯穹⒄共生作用,但最好要有一個共同的制度來正確地關心公民的成長。公民美德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私人的事情,而且更應當是社會的公共事務,一個優(yōu)良的社會應當提供制度和法律來關心這一事務。而且他認為,制度對于美德培養(yǎng)的作用要優(yōu)先于家庭和其他私人關系對于美德培養(yǎng)的作用,只有在這種共同的制度受到忽略、導致一個人未能生活在有良好法律和制度的社會中時,他才要自己來履行提高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的道德品格的責任。也就是說,城邦的共同制度要對個人品格發(fā)展承擔首要責任。
城邦政制的作用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第一是發(fā)展人的理性能力,實現(xiàn)人的本質。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為了培養(yǎng)公民的良好品格,我們需要配備合適的政治設施,它應當按照人的德性來推動人性實現(xiàn)。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天生就是政治動物,只有在特定的政治共同體或城邦中才能充分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當共同體在進行健康、教育、防衛(wèi)、財政等事務的立法時,應當設立恰當的制度使城邦公民積極活躍地思考和參與城邦公共事務,促進公民在這些活動中發(fā)展思考和認知的理性能力。第二,城邦政制要引導人的欲求、生活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亞里士多德在批評“變態(tài)城邦”時很好地表達了這一觀點:純粹鼓勵消費和物質財富積累的城邦以及以戰(zhàn)爭掠奪和軍事霸權為目的城邦,誤解了人類最好生活的本質,把城邦公民的欲求和愛好引向了錯誤的道路,因而他們將傾向于非正義、奢靡、不節(jié)制。
古希臘的美德倫理學關于美德的教育是以共同體或城邦為外在條件的,城邦或共同體為公民提供了共同的價值傳統(tǒng),并為這個價值傳統(tǒng)的踐行提供經濟、政治、法律和教育等支持與保障,因而“城邦之外無道德”。當代的共同體主義者在診斷西方自由主義社會的道德弊病時,正是向古希臘的美德倫理尋求藥方,其目的就是要扭轉現(xiàn)代社會無節(jié)制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傾向,構建一個具有共同的善和價值的社會關系。因此,基于美德倫理學的主張,我們要進行有效的品格教育,需要共同體政制層面的總體設計和規(guī)導。
篇7
在我國,學生在應試教育下,只偏重于學知識,追求學習成績,把幾千年保留下來的傳統(tǒng)美德丟掉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化,不被人們所重視。我們不是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道德觀念,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破壞公物,亂扔垃圾,不懂得尊重父母、長輩、老師和同學,滿嘴的污言穢語,這種現(xiàn)象比比皆是。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不用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就會有不良的行為,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加強傳統(tǒng)美德教育恰如一劑良藥。
孔子曰:性相近,習相遠。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要靠后天的教育。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與思想道德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傳統(tǒng)美德相結合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強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
中華民族屹立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美德。我們應該為生在祖國而感到驕傲,為是中華兒女而自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和愛護自己的祖國。學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容易走向極端,因此在教育學生繼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同時,要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
二、加強熱愛人民、團結互助的人格教育
愛是情感的交流,是學生們不可缺少的優(yōu)良品質?,F(xiàn)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化,互不往來,人際關系陌生,就更不用提互相幫助了?,F(xiàn)在化的今天,一些不良的社會現(xiàn)象給孩子們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比如:有人摔倒了,扶不扶,你一定會糾結,因為現(xiàn)在好人難做了。正如春節(jié)晚會上的小品一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極大的破壞了傳統(tǒng)美德的精神。是現(xiàn)在的孩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因此要進行人格教育是必要的。
三、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每個人都離不開家庭。飛速發(fā)展的經濟,不良的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F(xiàn)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是每一個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陽?!睂ψ约旱母改负魜韱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使他們懂得尊老愛幼,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深遠的意義。
四、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理想人格
篇8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受省關工委主任王克玉同志的委托,高興地參加市教育系統(tǒng)“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活動啟動和贈書畫儀式。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一方面,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也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點。另一方面,素有崇文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美名享譽四海,的文化底蘊特別豐厚,民風特別純樸,歷來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學子勤奮上進、博學多才。有這么好的傳統(tǒng)和環(huán)境,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一定會取得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歷經數千年的繼承和積淀,兼容并蓄、內涵豐厚,以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為核心,集中體現(xiàn)在個人修身美德、家庭生活美德、職業(yè)生活美德、公共生活美德和國家民族美德等方面。它塑造了中國人博大、精進、寬厚、務實的道德心靈和精神風貌,是中國文明對于世界的偉大貢獻。于廣大青少年而言,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是愛我中華、尋根立魂的教育,是成人成才、安身立命的教育。這次開展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是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體現(xiàn),是新時期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篇9
我們堅持把培養(yǎng)學生具有“孝、禮、勤、誠、恥、忠、信、義、寬、廉”為主要內容的中華美德作為我區(qū)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目標。實踐也進一步證明,這“十德”既符合少年兒童全面發(fā)展要德才兼?zhèn)涞恼_需求,又涵蓋了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應該具備的良好行為習慣,同時,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夢主題教育更是一脈相承。
為了使中華美德教育目標更加明確具體,既能符合學生發(fā)展實際,也能促進學校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長效進行,我們研究制定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層次性教育要求》(以下簡稱《要求》)?!兑蟆芬浴爸摇⑿?、禮”三個德目為重點,設計了18個行為點,又分低、中、高三個年級層次提出了54條可操作性強的具體行為要求。在貫徹落實《要求》的基礎上,于2012年,結合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及“北京精神”的貫徹落實工作,制定下發(fā)了《通州區(qū)小學生中華美德行動規(guī)范》,使我區(qū)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目標更加具體可行。
挖掘文化資源,確立“三化”載體
經典文化,浸潤人生。讓學生從小接受儒家經典的熏陶與浸潤,讓他們在逐步成長的過程中記憶、理解、感悟儒家經典文化,這是我區(qū)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首先,我們明確了不同年級段學生儒家經典誦讀的主要內容;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將誦讀活動落到實處:一是開發(fā)經典誦讀校本課程;二是積極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誦讀活動;三是建設以經典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校園環(huán)境;四是開展經典實踐活動,做到經典之聲,縈繞于耳,經典之文,誦讀于口,經典之魂,深藏于心。
節(jié)日文化,內化升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充分展示了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慶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和道德內涵。多年來,區(qū)教委堅持在學生中開展以“弘揚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過中國節(jié)”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我們以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華母親節(jié)等節(jié)日為載體,針對低、中、高三個學段,分別從文化和行為兩個層面提出了過中國節(jié)的行動要求,制定了《通州區(qū)“傳承中華美德――過中國節(jié)”主題活動方案》,同時編輯出版了《弘揚中華文化――過中國節(jié)教師參考用書》、《通州區(qū)小學生傳統(tǒng)節(jié)日行動手冊》,為廣大教師、學生開展節(jié)日文化教育活動提供了系統(tǒng)的依據。
運河文化,植根心靈。大運河在2500多年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闡釋。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源頭,我們結合通州區(qū)特有的地域優(yōu)勢,依托社會大課堂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載體,在中小學生中開展了“挖掘運河文化資源、傳承運河文化精神”主題教育活動,使全體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運河文化的魅力、領悟運河文化的內涵。目前,我們已經向全區(qū)中小學推廣了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的《運河文化教育讀本》,各學校也開發(fā)了內容豐富的校本課程,讓運河文化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扎根發(fā)芽。
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提升育人效能
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項目研究機制,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途徑的多元化;實踐活動機制,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象的主體化;多方合作機制,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立體化;交流與研討機制,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特色化;師資培訓機制,實現(xiàn)德育隊伍的專業(yè)化。這些有效的運行機制保障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順利開展。
展示教育成果,彰顯區(qū)域特色
為展示各校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成果,總結我區(qū)開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經驗,我們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走進學校――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現(xiàn)場交流活動”,并成功舉辦兩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節(jié),出版《通州區(qū)中小學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成果系列從書》《學校實施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方案集錦》《傳承中華美德――過中國節(jié)主題班會方案集錦》等教育成果;開展了“通州區(qū)中小學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節(jié)開幕式暨校本課程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匯報展示”和走進學?,F(xiàn)場觀摩活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論壇等活動。
篇10
關鍵詞:親和力;小學生;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8-259-02
一、引言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兒童形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習慣在10歲左右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在此前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對于剛剛踏入小學校門的一年級孩子,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應該重視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因為這是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人生。道出了習慣培養(yǎng)的重要性。因為養(yǎng)成良好的情感美是在夯實自己的人生根基,根基教育就是要教給孩子們最基本的人類美德,包括誠實、善良、慷慨、勇氣、規(guī)則、自由、平等和尊重。根基教育的目標是:往下扎根,向上結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知識,還應當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利用其專業(yè)知識,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汲取情感素養(yǎng)的精華,從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高尚的情操和申美觀。
二、教育與親和力
教育的親和力,對學校而言,首先是課堂生活的高品質。課堂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就在于它主要是領悟、分享人類精神成就,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并進而建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過程。當一個兒童一旦進入校園,課堂學習便成為主體生活,在老師的引導下精神自由游弋還是戴著鐐銬跳舞,這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我們很難想象兒童從幾歲開始就置身于一種痛苦的氛圍和精神狀態(tài)直到美麗大好的青春年華的流逝。兒童學習人類世代積累的種族經驗常常需要付出意志努力,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抗拒玩耍和游戲可以馬上帶來的愉悅的誘惑。兒童的學習,在更多的時候是充滿快樂的,就像鳥兒在無垠的天空自由飛翔的愉悅,駿馬在遼闊的草原盡情奔跑時的愜意,魚兒在浩瀚的海洋舒展的怡然,鮮花在土壤溫暖的懷抱恣意綻放的快樂。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責任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并以一種積極的方式生活。我們必須激起他們心中的火花,讓他們有所期盼、有所憧景、有所向往。不僅傳授知識,而且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開掘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健康陽光地追求生活的高質量,個人高價值。
那么如何提高親和力呢?首先我們要理解學生。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學生,無疑都是學習的。既然要學習當然就有疑,當然要成長。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孩子猶然。如果學生出現(xiàn)差錯就橫加指責,粗暴對待,學生的心理感受會如何呢?理解孩子成長中的不足如同理解自己當初的幼稚魯莽脆弱。用贊賞的信任、期待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無疑更有意義。教育是“慢的藝術”,用理性的心靈來期待,比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更有效果。而理性的寬容的老師真誠的關懷和激勵無疑也是親和力的極為重要的體現(xiàn), “親其師,信其道”,這樣的老師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和擁戴,從而建構了教育的親情紐帶。
三、親和力營造高品質的情感課堂教育環(huán)境
善于利用教學時機是所有優(yōu)秀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素質。安排一些令人興奮的、與以往不同的活動,一些充滿理智挑戰(zhàn)的活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材料。他們會對學習過程更加感興趣,并在今后的日子里記住并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為了真正地面向所有學生,我們必須以適當的方式激發(fā)和鼓舞他們的學習熱情與情感美德教育,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及所學知識的個人意義。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同時也帶來了學生的新奇感和參與意識,讓學生的心靈處于激越的狀態(tài),只有流動才可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從而享受成長的喜悅。當我們喜歡這樣一種能夠帶給自身和學生心靈美好感受的時候。我們的激情才能激蕩起心靈的火花,才能帶給小學生心靈激情的蕩漾,才能創(chuàng)造自身和孩子們心靈的美麗和溫馨。
1、關注節(jié)點教育,上好開學第一課,走近學生心靈
教育就要教育他的靈魂!但前提是你要走近學生的心靈,用心去聆聽,達成“心靈與心靈的擁抱,精神與精神的接納,生命與生命的融通?!币荒昙壭律雽W的第一課,就成了我做好幼小銜接,讓孩子們順利實現(xiàn)幼小過渡的重要工作。幼小銜接指幼兒園、小學兩個相鄰教育階段在教育工作上的承續(xù)和連接。前一階段教育是后一階段教育的基礎,后一階段教育又是前一階段教育的發(fā)展和提高。
(1)認班、認師、認同學
開學報到的第一天,我對孩子們說:“這兒是一、一班,我是你們的班主任,我叫劉曉會,我希望和你們交朋友”,然后和他們一一擊掌算作承諾。接下來在家長的幫助下,我們制作了學生個人名片牌,立在桌子上,通過自我介紹、找朋友、我是一名小學生等活動,讓孩子們熟悉班級,熟悉老師和同學,也讓老師能夠迅速叫出并盡快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縮短距離感,增加親近感。
(2)認識環(huán)境、熱愛學校
- 上一篇:傳統(tǒng)美德教育
- 下一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