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課件范文
時間:2023-03-27 17:09: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藤野先生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平等;民主;興趣;親和
親和力指使別人愿意接觸,樂意親近的能力。它能使彼此產生合作意識,從而促成合作。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的育人環(huán)境,更加強調人文關懷。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師親和力意義極為重要。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平等關系及民主氛圍,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一次,在教學《藤野先生》一文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景:
師:“本文第20自然段寫到――‘學年實驗完之后,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個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fā)表了,同學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沒有落第?!瘜τ谖覜]落第的考試結果,我是稍感欣慰的?!?/p>
“但后來出現(xiàn)了什么事?”
生:“引來學生會干事疑惑。并且以‘勿漏為要’強調‘漏’來譏諷”。
師:“‘我’很生氣。課文寫道:“我便將這事告訴了練藤野先生?!?/p>
師:“同學們,‘魯迅先生在日本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讀書時,有一位歧視中國人的學生會干事,他不相信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樣聰明,認為是藤野先生幫助魯迅作弊。在當時整個日本大環(huán)境中,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看法是一種帶著一種偏見和歧視的態(tài)度?!僖跋壬侨毡救耍伤麑︳斞傅膽B(tài)度與其他日本人是截然不同的”
生:“藤野先生對魯迅真好,真摯熱忱。課文中‘修改講義’、‘糾正解剖圖’、‘解剖實習’、‘了解中國人裹腳陋習’……無處不在體現(xiàn)藤野先生的真誠嚴謹,嚴格求實的高尚品格?!痹谟懻撝袔熒P系融洽了,學生也掌握了知識。
“在藤野先生的回憶里,他這樣寫道,‘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講完課后就留下來,看看周君的筆記,把周君漏記、記錯的地方添改過來。如果是在東京,周君大慨會有很多留學生同胞,可是在仙臺,因為只有周君一個中國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墒侵芫]有讓人感到他寂寞,只記得他上課時非常努力?!F(xiàn)在回憶起來好象當初周君學醫(yī)就不是他內心的真正目標。……我雖然被周君尊為惟一的恩師,但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因此被周君尊為惟一的恩師,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p>
魯迅把藤野微不足道的親切當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
同學們沉默了一會兒。
師:“我們有幸相聚于這一人生驛站,我們深愛著這片土地,我們肩負著學校榮辱,家鄉(xiāng)振興的圣神使命。對老師嚴格要求,我們理應多一份理解,懂得感恩。”
同學們似有所悟。
在這一問一答中,融洽了師生關系,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積極尋找契機――《再塑生命》中的沙利文與海倫.凱勒;《送東陽馬升序》中的宋濂與馬君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與“我”;與徐特立……筆者認為,準確捕捉契合點非常重要。同時,在這一點上,教師要建立長效機制,要有耐心,急于求成往往于事無補。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從根本上摒棄“師者為尊”的觀念,與學生建立良師諍友的和諧關系,師生之間才敢于直面,學生也才會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積極參與,從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教師要不懈充電,努力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讓學生從心靈深處信服于你,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又一重要途徑。
親和力不是做秀,不是裝出來的,處理不好反而弄巧成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學識和得心應手的教育教學能力技巧?!叭诵校赜形?guī)煛保?),教師既要相信自己,同時又要肯定學生,說不定在某些方面,我們還得向學生學呢!教師如果一味的孤芳自嘗,固步自封,這是無法適應突飛猛進教育教學形式的需要的。在韓愈的筆下,曾對教師的作用做過這樣的陳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4)要真正實現(xiàn)傳道、授業(yè)、解惑,沒有淵博的學識行嗎?要真正將教育教學技能駕馭的游刃有余,不努力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能辦到嗎?曾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師生關系對于教育質量、教學效率、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絲毫不亞于空氣對人的價值。”(5)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伴隨的是學生的一生。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而親和力是提高教師素質的一個支點,這就要求廣大教師不懈充電,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教育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大膽實踐,把學生看成課堂的主人,是接受知識的發(fā)明者、創(chuàng)造者,絕不是承載的容器。
其次,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主動性,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又一途徑。
篇2
一、運用信息技術有助于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讓學生把握好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為使學生快速地總體了解課文內容,可運用互聯(lián)網搜索該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集,這對學生快速了解課文內容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課文的預習提綱自主搜索、了解、感受作者的主旨情感,感知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感下完成這篇作品的,從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脈搏,更準確地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教學《觀潮》一課時,課前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就可以掌握這篇散文的主要內容:作者通過寫《觀潮》,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奇景。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從4個方面寫觀潮。由于互聯(lián)網信息量大,操作方便,所以學生很容易準確地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盡管不是很全面,或是大致了解,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指導學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掌握了文章的篇章結構,才能讓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作者的藝術構思,從而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學深學透。例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一課時,可以先將課前制作的信息技術課件或錄像播放給學生看,課件展示使學生很直觀地看到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接著講怎樣看云識天氣。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tài)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密切關系。很顯然,如果不借助多媒體演示說明,只是抽象的、干巴巴的說教和枯燥的講解課文內容是不容易理清課文思路的。
三、運用信息技術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信息技術最大的優(yōu)勢是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極大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如果信息技術使用得恰到好處,就能與教材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藤野先生》《向沙漠進軍》這樣的課文時,這一類課文的寫作背景,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較遠,如果僅憑教師的照本宣科,學生可能只會記住一些死知識,人文教育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但如果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就會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會更深刻。又如教學《三峽》這篇課文時,三峽有著充滿誘惑的美麗風景,假如教師把自己搜集的資料制作成課件展示給學生,學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只是被動的欣賞美麗的畫面。為此,教學時,筆者讓學生把自己課前搜集的與課文有關的視頻片段、圖片,自己制作成動畫或課件,上課時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時用自己的語言去翻譯課文,賞析三峽,這樣一來,就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四、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引導學生感悟和創(chuàng)造美
新編的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注重教育、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其課文內容注重人文教育,增加了語言優(yōu)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課文。信息技術可以將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融于一體,形成多彩立體的視聽效果,再現(xiàn)鮮明生動的形象,使學生綜合運用各種感官去領悟教學內容,體驗文章所描繪的意境,體會文章的主旨,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同時也發(fā)展了他們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豐富了他們的語言。如果不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干舌燥,學生一頭霧水,不可能有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雪》一課時,先運用多媒體播放這首歌的MTV,使學生既為優(yōu)美的畫面、雄渾的歌聲所陶醉,又被磅礴的氣勢、豪邁的情懷所折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目視其文、耳悅其聲、心醉其情,對詩歌內容的學習自然成了一種美的享受。又如教學《春》一課時,在講授新課前,運用多媒體展示春、夏、秋、冬4幅美景圖,讓學生觀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圖,口頭簡要描述畫面,并背誦描寫春天的詩句,然后播放春天美景的全文朗讀錄像。那如詩如畫的美景春色和著名播音員絲絲入扣的朗讀,讓學生有如親臨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fā),花草樹木競相爭榮的景象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從而達到入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絕妙。
五、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多年來,由于學校財力不足、教學資源匱乏等原因,導致學生的課外讀物不足,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因此受到制約,特別是農村初中尤為嚴重。校校通工程的開通,信息技術的運用,網上書庫的普及,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校校通工程的開通,把閱讀教學從課上延伸到課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延伸到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學生很方便地在每周下午最后一節(jié)自習課,學校網絡教室開放的時間(學生每班每周3次每次1小時),進入學校網上圖書室,搜索閱讀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和傳統(tǒng)圖書,查閱教輔資料,不但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文學素養(yǎng)。在學習課文前進行預習時,可以通過網絡,查找作者的生平資料、時代背景以及相關的參考文獻。如教學魯迅先生的作品時,引導學生網上搜索中國近代史有關和日俄戰(zhàn)爭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原因以及寫作背景。這樣,不但使學生能夠提前了解課文的內容,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運用信息技術開辟“語文吧”,在網站上創(chuàng)建討論組和與課內相關聯(lián)的“QQ群主題”,借助信息技術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文學評論,撰寫發(fā)表小論文,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網絡平臺上相互交流。也可以定期更換語文基本知識的專題,指導學生收集、歸納、整理。如在教學《藤野先生》《白楊禮贊》等課文后,利用互聯(lián)網豐富的課程資源,結合教學目標,搜索相關的資料和動畫視頻信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主動探索和拓展知識面,網上閱讀,相互交流,拓展閱讀時空,優(yōu)化閱讀內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趙建林.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整合芻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0
[2] 涂曄.淺談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語文閱讀教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10
[3] 宋琳.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必須處理好幾個關系[J].上海教育,2000,5
篇3
關鍵詞:物理;藝術;提問;語言;多媒體;實驗
一、物理課堂藝術之提問
(一)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提出的問題具有啟發(fā)性,不是填空式問答,把一個完整的句子截成幾段,教師問上半句,學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斷式發(fā)問,學生無須做多少思考,憑猜測便能正確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問的方法去“灌”。
(二)提問要突出重點、難點
一堂課40分鐘,不能都由問答式進行,也不可能對所有的問題都詳細展開研究,提問的重點就是要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問在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對于課堂中的同類問題不平均用力,盡量做到前詳后略,提高課堂效率。
(三)提問要有層次
提問的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設計問題,在知識范圍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設問,后反問,再追問,最后得出概括的結論,使學生把握思維的正確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設問也可以從大處入手,問題提得大,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明確思維的方向及途徑。
二、物理課堂教學藝術之多媒體
(一)物理現(xiàn)象演示模擬
演示模擬是把計算機當做掛圖和電視屏幕,通過向學生演示各種圖像、動畫、圖表和描述等進行教學活動,非常適合于輔助課堂教學。演示模擬能展現(xiàn)通常難以觀察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物理中許多微觀結構和微觀現(xiàn)象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演示實驗也無法做成。應用物理課件進行現(xiàn)象演示模擬,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物理過程模擬
自然界中,有許多稍縱即逝的物理過程,只有通過極為細心的觀察才能把握,經過認真的分析才能理解,然而對于觀察能力還不夠強的學生來說,卻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要想在教學中達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把這樣的快鏡頭變?yōu)槁R頭,適當延長過程的時間,讓學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掌握現(xiàn)象的本質。
例如,講授“電流的形成”時,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但卻看不見也摸不著。如果靠學生自己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借助多媒體課件用動畫的形式模擬出電流的形成,并與水流的形成進行類比,將“短暫電流的形成”與“短暫水流的形成”進行類比,將“持續(xù)電流的形成”與“持續(xù)水流的形成”進行類比,制作了4個動畫片段,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jié)的難點和重點,整個過程既生動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質。
(三)演示實驗模擬
一些傳統(tǒng)的演示實驗,有如準確性差、過程模糊、受控因素多等缺點。因此,教學中如能在發(fā)揮傳統(tǒng)演示實驗的基礎上,配合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物理課堂藝術之語言原則
(一)嚴密準確、邏輯性強
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教師的語言必須科學準確,符合邏輯。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清晰正確的知識,而且使學生受到嚴格的物理語言訓練,形成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風氣。如在講“光的反射定射”時,不能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應說:反射角等入射角。因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決定的,兩個角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所以,作為物理教師,要認真考慮自己的課堂語言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合乎邏輯。不能將日常生活俗語、方言當做物理語言搬到課堂,如將物理語言“熔化”、“沸騰”說成“化了”、“開了”等。
(二)抑揚頓挫,感染力強
篇4
1.以生動、妙趣橫生的課堂語言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課堂氣氛的調味劑,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而只有語文教師自身有較好的語言功底和旺盛的求知欲,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fā)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lián)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lián)、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地方言、群眾口語、歇后語、古語詞、外來語、術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運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營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
教師不要一味指責、埋怨學生上課走神,上課無精打采或是心不在焉,我們應多一份思考,為什么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缺乏激情,缺乏斗志?是不是我們貧乏的語言惹的禍?因此,應提升我們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讓我們的課堂語言猶如銀鈴般悅耳動聽;猶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的心田。
2.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單單靠語文課堂是難以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的,教師必須指導學生自主地進行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課外閱讀興趣。讓學生擴大積累后再走進課堂,將課內、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才會有無盡的生命力,否則便如死水一潭。指導學生閱讀中外名著,通過上網下載學習資料,從而拓展他們的閱讀空間。在廣泛而持久的閱讀活動中,他們必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并積累廣博的知識,提升閱讀的水平。而經過此番磨礪的學生走進課堂后才能做到厚積而薄發(fā),會把課堂當做是他們學習的樂園,思維不斷被激活,興趣越來越濃厚,課堂亦會煥發(fā)出無盡的活力。
3.構建師生互動的語文課堂,實現(xiàn)心靈對話。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習慣性地滿足于“講授”而剝奪了學生參與討論、發(fā)表意見的機會,教師是教學中的主角,課堂上充斥的只是主角的“臺詞”,幾乎沒有學生的聲音,沒有學生與教師的“對話”,也就談不上學生思維的主動發(fā)展。新型語文課堂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獨白”,走向師生“對話”,構建互動課堂。
“對話”是一種以溝通與交流為基本特征的動態(tài)行為。它將以往教學中常常存在的“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yōu)椤罢n堂民主”“心靈溝通”。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在思考中獲取知識,并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
“對話教學”不僅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能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在傳播知識信息的同時也在交流著情感,進行著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和共鳴。在這種充分的課堂民主與人文關懷中,教師可以牽引學生的靈魂沉浮于作者的字里行間,體味作者的思路與情感,讓心靈浸染墨韻書香,激起學生率真靈動的生命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與熱情。因此,教師要構建有效的互動教學,通過互動引發(f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思考。
4.課內外結合,提升評價能力,培養(yǎng)高尚的人生觀。
近年來,一直有“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活動,這個活動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教育意義。可在平時引導學生關注這方面的資料及節(jié)目,頒獎致辭也可運用在平時的課堂中。
如2004年袁隆平的頒獎致辭是這樣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徐本禹的頒獎致辭這樣寫道:“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里,他讓我們淚流滿面。從繁華的城市,他走進大山深處,用一個剛剛畢業(yè)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于他的責任。也許一個人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徐本禹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學了海倫·凱勒的《享受生活》,可以仿照以上頒獎致辭,為自強不息的海倫·凱勒也寫一段頒獎致辭,讀了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可以為那個令人敬佩的淘金者寫一段頒獎致辭,魯迅筆下的日本教授藤野先生,教學嚴謹,關愛弱國學生,沒有民族歧視,是魯迅心中一盞不滅的燈,也可以為藤野先生寫一段頒獎致辭。在感受人物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自立自強、戰(zhàn)勝挫折的勇氣及力量,促進了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篇5
農村學校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大多數語文老師隨便從網上下載資料,就能完成一節(jié)課的任務。但學生的心聲呢?筆者偶然間聽到一學生絮語:現(xiàn)在無論哪個語文老師上課都差不多,都是用課件上課,老師按按鼠標,學生抄抄答案,內容長的,還沒抄完老師就按過去了。這么輕松的備課方式固然令人驚羨,可久而久之,不禁令人擔憂:學生陸續(xù)地欣賞課件的內容,教師頻繁地點擊鼠標,一些后進生只是看著課件上的畫面,卻不知看內容,那么,這樣的課學生能學到多少?課文的內涵如何去挖掘?作者的情感又該如何去落實呢?
那些做法,我不感茍同。在教學設計時,我以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語文教學,讓信息技術成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途徑,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服務。而不是那種由信息技術的“課件”主宰課堂進程,學生和老師跟著“課件”的預設進程走,毫無學習的主動和靈活的模式。下面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看法。
一、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能縮短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全過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笨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才能充滿生機活力。例如,在上學期的縣團隊賽課中,我組的徐老師上的《雨說》一課,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首先她運用多媒體展示淅淅瀝瀝地下著雨的畫面,然后教師激情朗誦“淅淅瀝瀝、纏纏綿綿的雨點在大地干涸、草木枯萎、鮮花萎蔫之時,她輕輕地來了,用她溫柔之手撫慰大地;淅淅瀝瀝、纏纏綿綿的雨點在人們的心靈禁錮、萬物少了生機之時,她輕輕地來了,用她甘甜的乳汁滋養(yǎng)著他們的心田。你聽,她來了,她說話了,她說了些什么呢?”朗讀與媒體中動感的畫面結合,能快速地切題入題,使學生聽得如癡如醉,縮短學生與作者以及文本的心靈間隔,并產生共鳴,較快地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二、借助多媒體配樂朗讀,能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
在教學中,教師若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指導學生朗讀,在情感上難以調動學生的情趣,在意境上難以使學生入情入境。而運用多媒體配樂朗讀,能將文本的無聲文字變?yōu)榭筛械穆曇?,較快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使學生內心的情感得以升華,見其文,就如見其景,陶醉其中。如筆者上《安塞腰鼓》一文,由于安塞腰鼓是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黃土高原氣息,而生活在南方的青少年對安塞腰鼓缺乏直觀形象的感受。故此,我為了調動學生的情緒,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導入時邊運用多媒體演示“安塞腰鼓”后生們表演的畫面讓學生欣賞,邊交流查閱學生了解的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于是奔放、動感的畫面,熱烈、鏗鏘的音樂,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此時,學生內心的情感激昂澎湃,一下子點燃了學習的熱情。安塞腰鼓是生命的宣泄,作者濃墨重彩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可見是“為情而造文”。朗讀是情感流露、體現(xiàn)的最好途徑。
三、運用多媒體中的圖片、視頻,易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語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內容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盡管老師描述得栩栩如生,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適時地插入圖片、視頻,能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晦澀難懂的內容生動形象化,這樣易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我在執(zhí)教《女媧造人》一課時,要求學生改編神話,體會神話想象大膽奇特與合情合理的特點。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往往只敘述故事,卻缺乏具體形象的描寫,于是我就嘗試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親眼目睹女媧造人的過程。我讓學生觀看《女媧造人》動畫片片段,觀看動畫片“女媧造人的動作”,“小人造出來之后歡欣鼓舞的畫面”,要求學生看完動畫片后說一說:“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些詞語或句子?”學生找到了表示造人的動作的動詞:掘、摻和、揉團、拉下、伸入、攪成、揮灑、濺落,小人造出來之后歡欣鼓舞的畫面的詞語:興高采烈、跳躍和歡呼、叫著跳著,然后教師歸結。這樣的問答讓學生明白:在想象的過程中,運用這些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等描寫方法,可以使想象變得具體、豐富,使故事情節(jié)顯得生動。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放飛想象,寫作《女媧造人新編》。多媒體的介入,化語言文字為影視作品,解決了寫作中缺乏形象描寫的難點。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中的圖片、視頻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xiàn)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功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借助多媒體搜集寫作材料,能輔助作文教學
羅丹曾說過:“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捎谵r村學生生活的范圍狹小,又缺乏一雙能發(fā)現(xiàn)精彩瞬間的慧眼,因此學生最苦惱的是“寫作時無話可說,寫出來的文章內容空洞無物”。怎么辦?我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并茂的閱讀、寫作輔助材料。在寫“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的作文指導課中,我從網上下載藤野先生、安妮·莎莉文和海倫·凱勒的照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這些名人的印象,更好地體會如何恰當地運用外貌描寫。此外,又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寫作的最佳鏡頭。如我校運動會比賽中拍下的一張拔河比賽時同學們不同姿勢和不同表情的鏡頭,圖片命名為《他們多帶勁啊》,我把這樣的圖片傳到電腦中,為學生描寫人物的外貌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總之,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將教科書與多媒體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適當地切入多媒體中的圖像、聲音、動畫,使多媒體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最佳的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原生態(tài)”原指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本文著重論述的學生與文本閱讀對話的“原生態(tài)”,是指在自然狀態(tài)下,學生與文本閱讀對話過程本應具有的初始特性,包括學生方面的初始特性和文本方面的初始特性。如學生學習時的心理定勢、學習習慣,文本的語言表達方式等初始特性。在教師的引領下,“原生態(tài)”的學生與“原生態(tài)”文本開展閱讀對話,或許沒有熱熱鬧鬧的課堂氛圍,更多的是原生常態(tài)下隱性的閱讀對話,更多的是一種追求原汁原味的閱讀對話。那么,如何讓學生與文本的閱讀對話回歸“原生態(tài)”呢?
一、建構“原生態(tài)”的“對話場”
“原生態(tài)”的“對話場”是指在閱讀教學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教師依據文本中“原生態(tài)”的內涵與意蘊,而創(chuàng)設的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彩的對話氛圍。教師要激活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潛在的“對話場”,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本內容。使學生在“原生態(tài)”的對話氛圍中,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閱讀,專注地閱讀,有效地閱讀。如《安塞腰鼓》一文,通過多媒體課件,建構場面空曠、鼓聲震天的“對話場”,讓學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具體對話氛圍中,使學生內心的興奮隨著擂鼓沖勁和節(jié)奏鮮明的鼓聲逐漸升溫,學生的心靈也受到強烈的震撼,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又如《背影》這篇散文,筆者利用電視散文《背影》,讓學生欣賞父親爬月臺和過鐵道時兩個片斷,使學生在視覺上產生一個具體形象的對話氛圍,并以此畫面來建構父親爬月臺和過鐵道時動作吃力與艱難的“對話場”。學生在這樣“原生態(tài)”的“對話場”有力驅動下,閱讀目的性大大提高。這樣“原生態(tài)”的“對話場”,既切合《背影》意蘊,又能促進學生對“父愛子、子憐父”的情感體驗。通過“原生態(tài)”的“對話場”建構,引領學生進一步主動、高效地閱讀,營造了生動而形象、豐富而實在的對話氛圍。
二、縷析“原生態(tài)”的學情
學生“原生態(tài)”的學情指學生或文本已有的情感態(tài)度、知識能力。這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諸如感知、記憶、思維、想像,還有興趣、情感、意志等?!霸鷳B(tài)”的學情具體包括學生年齡特點、已有知識經驗、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也包括文本知識特征等。教師在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前,要充分了解學生,把學生作為一個個成長著的主體來看待,尊重他們的獨立個性,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尤其要充分了解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不同的興趣、情感及知識結構。依據不同的學情,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自己充分運用原有的情感和智慧去體驗、創(chuàng)造、重構。比如筆者在教《橋之美》一文,筆者做過這樣的“原生態(tài)”學情分析:本文語言優(yōu)美,文字極富表現(xiàn)力,但文章蘊含的美學知識道理較為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就學生認知水平來看,八年級學生對說明文知識了解很少;盡管這樣,但孩子們對課文有強烈的好奇心,都渴望到橋的美學世界里去長長見識,都想在《橋之美》這篇課文里搞清楚橋有哪些美。又如對《云南的歌會》學情縷析:1、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生對唱歌比較熟悉,但對“歌會”不是很了解,而且對少數民族的“歌會”,更充滿著好奇心。2、文章寫了什么樣的“歌會”,又是怎樣寫的,學生會有很強的求知欲。3、學生還需要準確把握文章內容,深入理解主題。4、對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節(jié)日風俗和民間軼事了解甚少的學生,在品味關鍵詞語、句子的時候,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基于這樣種種的學情分析,進而指導學生與文本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對話。
三、挖掘“原生態(tài)”的文本內涵
(一)挖掘文本“原生態(tài)”的信息內容與語言形式
要真正實現(xiàn)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閱讀對話,最根本的是要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閱讀對話。離開這一點,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如同空中樓閣,課堂教學效果就更無從談起。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挖掘文本“原生態(tài)”的信息內容與語言形式。解讀文本時不但要學生知道了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從文本“原生態(tài)”的信息內容與語言形式里,理解文本為什么要這樣表達,以及自己從作者這樣表達中學會了什么。引導學生在讀讀、找找、想想的同時,用心靈與文本進行對話,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共振。挖掘文本“原生態(tài)”內涵過程,可按照文本傳遞了什么信息,這些信息是怎么表達的,這些信息為什么要這么表達,讓我們自己表達會怎么表達等思路來挖掘文本。閱讀思路妥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挖掘文本質量的高低。應根據文本的特點,宜從布局謀篇和語言修辭方面,確定閱讀文本的思路。力求使學生從“學文本”轉變到“用文本學”的質的提升。如教《海燕》一課,關于挖掘課文“原生態(tài)”的信息內容,筆者做了這樣的設計:⑴這篇課文到底寫的是什么?真是寫暴風雨和海燕嗎?你能否擬個副標題?⑵作者還描寫海鷗、海鴨、企鵝在暴風雨來臨前的表現(xiàn),有何用意?⑶τ諼惱碌慕峁共憒偉才牛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而關于挖掘課文“原生態(tài)”的語言形式,我又做了這樣的設計:⑴高爾基是怎么寫海燕的?寫了海燕的哪些方面?⑵“掩藏”和“躲藏”互換,表達效果會怎么樣?⑶本文運用哪些修辭手法,你能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嗎?試舉例回答。⑷高爾基用這樣的方法寫海燕好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請說出具體的理由。⑸讓你用“海燕”這個形象寫出當時的特定社會環(huán)境,你會怎么寫?試著寫幾句話。以這樣的思路挖掘“原生態(tài)”的文本內涵,既能讓學生走進文本,又能讓學生走出文本;既能充分挖掘文本的信息內容與語言形式,又能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既能體現(xiàn)對話的主體是學生,又能體現(xiàn)對話的客體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提升了學生與文本閱讀對話的能力。
(二)發(fā)掘文本的“空白點”與“未定點”
文本充滿固有“原生態(tài)”的“空白點”與“未定點”,召喚著每一個讀者去參與,呼喚著每一個讀者去合作。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要深入發(fā)掘文本的“空白點”與“未定點”。學生作為主動對話的一方,有一個閱讀期待的過程,通過深入體驗文本,進行想像、聯(lián)想,與文本蘊涵的“空白點”與“未定點”對話。學生在與文本閱讀對話的同時,也達成了學生對文本“空白點”和“未定點”的自我理解與建構。
首先,文本的“空白點”客觀召喚著學生去想像填補。所謂“空白點”,指在文本中沒有明確寫出來的部分,或者指文本中所暗示的內容。它存在于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環(huán)境描寫等方面。如朱自清《背影》“三次流淚”的細節(jié)描寫,這些對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已暗示了作者情感的“空白點”,這就召喚著要學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去填補作者情感的“空白點”。很顯然,引導學生填補文本藝術“空白點”,是學生與文本閱讀對話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其次,文本的“未定點”或“疑惑點”客觀召喚學生去感悟思考。不管是哪一類的文本,總有或多或少的“未定點”或“疑惑點”吸引著讀者,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有待學生去思索、探究。如《孔乙己》末句的“大約”與“的確”,學生在與文本閱讀對話時,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去分析、質疑這一思考空間。這組詞語表面上看好像矛盾,其實并不矛盾。實際上這個“疑惑點”已是在隱性地召喚著學生去探究孔乙己的死及其根源;同樣,“排出九文大錢”的“排”字,也已經暗示召喚著,讓學生去揣摩孔乙己做出這個特定動作的心理與個性。這些“未定點”或“疑惑點”都是文本自身存在的思考空間,文本固有的“提問”。因此,在閱讀對話中,要引領學生深入領悟到文本的“提問”,從而指導學生切實有效地解答文本“空白點”與“未定點”。
(三)實施“原生態(tài)”的對話策略――“還原”與“比較”
對話方法,指能幫助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原生態(tài)”對話的通道。實施“原生態(tài)”的對話方法,能使學生與文本之間更具可對話性。福建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紹振先生曾提到過“還原”、“比較”兩種文學批評方法。筆者深受啟發(fā),就移用“還原”、“比較”這兩種方法,認為這兩種對話方法是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閱讀對話的根本方法。
“還原”(側重內容)指用原生的狀態(tài)或原生的語義,與語境義加以對比,從而揭示出差異的對話方法。有了差異性,就有了打開閱讀對話的一個小窗口,就有了可對話性。例如探究《再塑生命》,怎樣理解“再塑生命”?“生命”怎么能夠重新“塑造”呢?顯然不合情理??梢?,學生與文本閱讀對話的“通道”已經開始鏈接,這“通道”自然而然地要將它們的差異加以“還原”對比,才能打開。
“比較”(側重形式)指學生在與文本閱讀對話過程中,對原詞語或句子,與通過更換、增刪后詞語或句子之間的對比,從而獲得一種理解的對話方法。筆者在教學《藤野先生》時,設計了這樣幾道切合課文“原生態(tài)”內涵的“比較”題:1、“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卑选皹酥隆睋Q成“好看”、“美麗”、“漂亮”行不行?請說說理由。如果把“實在”詞語去掉,句子意思有區(qū)別嗎?從詞語變換、刪除的角度進行“比較”,達到對“標致”、“實在”這個詞語的深層理解,進而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深度話。2、“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這兩句話有沒有必然聯(lián)系?如果沒有,能不能去掉其中的一句?為什么?3、既然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那么“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是否多余?這兩例通過句子刪除角度“比較”,從而實現(xiàn)與文本的有效對話。由此可見,“比較”這一方法能使學生在靈感頓悟中,與文本的對話有了更深入的解讀。
實施“原生態(tài)”的對話方法,在具體的閱讀對話實踐中還會有其它的一些方法,上述列舉的“還原”和“比較”,屬于閱讀中比較常用的兩種對話方法。
總之,還學生與文本閱讀對話的“原生態(tài)”,是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閱讀對話的本質。只有讓學生與文本的閱讀對話回歸“原生態(tài)”,多一點“清水”,多一點“天然”,把閱讀課上得“實實在在”,才能使學生在與文本閱讀對話中獲得情感、知識、能力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蘇朝鳳,王藝.中小學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的問題及建議[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6,(02).
篇7
一、字詞句的教學與閱讀教學的關系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十分注重字詞句的教學,把學習字詞句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而把閱讀教學擺放在較為次要的位置,有些時候進行閱讀教學只是出于應付考試的目的,這是十分錯誤并且有害的。
首先,我們從語文教學的目的來分析。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是使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使學生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使學生有一定的欣賞能力。講直白一點,就是要能夠讀懂別人的文章,能夠寫好自己的文章,能夠傳承文明。從這個角度來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目的,學習字詞句是手段。
不可否認學習字詞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是實現(xiàn)所有語文教學目標的基礎。不識字,不理解掌握一些詞語,不能讀懂讀順句子,談什么閱讀、寫作、傳承文明?因此,作為語文教學的入門,必須從識字開始,必須教給學生拼音識字的方法,教會學生寫字,教會學生通過查字典來學習字詞。所以,在最初的語文教學中,確實要把字詞句的教學擺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以字詞句的教學為主是毫無疑問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作為語文教師,始終要有清醒的認識,字詞句是手段,閱讀和寫作才是目的。就是在以字詞句作為語文教學重點的一二年級,也要有意識地加強閱讀方面的訓練。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就體現(xiàn)了這種意圖。在小學語文一二年級的教材上,收錄了許多通俗易懂的短文和淺顯優(yōu)美的詩歌,讓學生在識字的基礎上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識字。把字詞放在有思想、有內涵的文章里來學習,將會大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單純的字詞句的教學枯燥無味,學生不愛學,學了也不容易鞏固,學生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被動學習的無奈。而把字詞句的學習放進一些優(yōu)美的短文、詩歌里去學習,學生出于對文章的喜愛,急于要讀懂理解文章的意思,就會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教師只要教給學生一些自學字詞的方法,學生就會想辦法去學習字詞,也會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句子的意思。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比如人教版第一冊語文教材收錄的《鵝》,是唐朝駱賓王七歲時的作品。“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睏l件好的學校,教師可以通過課件放出一群鵝在池塘戲水的畫面,條件差的農村小學,學生本來就有這樣的生活積累,所以,學生讀到這樣的古詩特別有興趣。詩歌色彩鮮明:白毛、綠水、紅掌、清波,學生學而有味。學生在已經學會拼音的基礎上,可以讀通詩歌,又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意。尤其是“撥”這個字,在字形上很容易與“拔”混淆,教師可以通過紅掌怎樣撥清波的動作畫面與拔河、拔草等的動作一比較,就可以使學生加深印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了三四年級,識字的任務相對較輕,閱讀的分量增加了。教師更應該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識字解詞能力。到了五六年級學生學習字詞的任務基本上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來完成了,教師應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指導上了。
二、狹義的閱讀教學與廣義的閱讀教學的關系
狹義的閱讀教學指的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的為使學生讀懂文章而進行的字詞句段篇的教學。廣義的閱讀教學指的是指導學生閱讀、欣賞、批評、創(chuàng)新。由于應試教育的需要,語文教師更注重狹義的閱讀教學,對廣義的閱讀教學看得比較輕,甚至還有意地提出許多限制,生怕學生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考試。這實際上也是語文教師的無奈。如果從有利于人的發(fā)展的角度來考慮,廣義的閱讀教學比之狹義的閱讀教學更顯得重要。教給學生閱讀、欣賞、批評、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如何處理好廣義的閱讀教學與狹義的閱讀教學之間的關系,考量著小學語文教師的語文水平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搞好狹義的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基礎。讓學生學會通過識字解詞,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句子,學會通過分析文章的篇章結構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這些是閱讀的基礎,必須扎扎實實地落到實處。但是如果閱讀教學就停留在這里,滿足于學生能夠考一個較高的分數,那是十分不夠的。在教會學生閱讀的基本功后,應該放手讓學生有更大的閱讀空間,指導學生閱讀更多的文學作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學生閱讀的習慣,引導學生閱讀多種題材、體裁的文學作品,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豐富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變得更有文化,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學生能夠在教師狹義的廣義的閱讀教學指導下進行閱讀,將會相得益彰。
記得我們小時候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學習《在仙臺》,對魯迅先生的認識還是比較片面。尤其是在全國人民都仇日的氛圍中,對魯迅先生贊揚藤野先生,還在其他資料中知道魯迅先生在租界還有個日本朋友內山完造,曾經懷疑魯迅先生是不是漢奸。后來通過多方面的閱讀、查證,才明白,魯迅先生愛憎分明,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愛人民,同情勞動人民,關心文學青年,疾惡如仇,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魯迅先生作為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就更加豐滿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也就更全面、完整了?,F(xiàn)在的教材編排注重課外延伸,結合重點課文,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聯(lián)的文章、查閱相關的資料,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這是語文教材編排上的一大進步。
三、閱讀教學與指導習作的關系
在學生習作入門的時候,給學生講述作文的基本要領,結合課內范文分析,讓學生模仿,先達到形似,通過點評、修改,逐漸達到神似。但是,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得依賴于廣泛的閱讀?!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最好的詮釋。要寫好作文,光靠教師在課堂上講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是不夠的,那樣寫出來的文章會顯得生搬硬套,缺乏靈氣,缺乏文采,干巴巴的沒有可讀性。要寫好作文,離不開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比喻、靈活多變的表達方式。只有廣泛的閱讀,才能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詞匯和更多生動有趣的句子,學習更多的表達技巧,展開想象的翅膀,揮灑自如,如有神助。
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明的信》中,把廣泛的閱讀比作蜜蜂采蜜:“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釘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彼嬲]文學青年,不能只讀一個人的著作,也不能只讀一方面的著作,還要努力學習社會知識和科學知識,才能寫出有價值的作品來。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队浗鹑A的雙龍洞》《桂林山水》等文章描寫的都是景物,但是表現(xiàn)形式卻完全不同;《小英雄雨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都是寫人,通過幾個相對獨立的故事,表現(xiàn)人物的幾個不同側面,表現(xiàn)形式大體相似。這就說明,相同的題材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也可以采用相同的表現(xiàn)形式。只有廣泛的閱讀,才能博采眾長,吸收多方面的優(yōu)點,為我所用。雖然小學語文教學不一定就是為了培養(yǎng)多少作家,但是,廣泛的閱讀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篇8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薄毒拍炅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能源,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智慧的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xiàn)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把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出來。例如,學習《沁園春·雪》時,先播放這首歌的MTV,使學生置身于優(yōu)美、磅礴的畫面和雄渾的歌聲中,學習興趣驟然而發(fā),進而產生一種探究課文內容的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分散難點
有些文章,因生活時代、場境的局限,學生較難理解。利用信息技術,可使文章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拓寬學生的視野,克服學生理解上的難點。例如,教學《菏塘月色》時,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及板書很難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意境,而配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那如詩如畫的菏塘月色圖,加之《月光曲》的配樂和聲情并茂的朗讀,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情境,把握景物特征,領悟思想感情,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三、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感受,激感
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是閱讀活動的能動參與者。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又產生憤悱之情和閱讀急切感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有利于激發(fā)個體的積極性、張揚個性,加快個體進入文本獲取知識的速度。例如,在學習《,你在哪里?》這篇課文時,給學生放一段總理日理萬機、為國為民操勞的錄像,再放一組全國人民沉痛悼念總理的感人鏡頭,讓學生談自己所了解的總理。然后,讓學生讀一遍課文,接著播放媒體聲情并茂的朗讀,并配上畫面,讓學生感受與人民心連心的動人情感,這樣,學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為革命日夜操勞,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崇高品質,更領會到了億萬人民自發(fā)為送行的無限深情。
四、利用信息技術,擴展教學容量,提高效率
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可節(jié)省大量的板書時間,讓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啟發(fā)、點撥、解決疑難問題以及聽說讀寫訓練上。使學生能多方面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增加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機會和訓練密度,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效率,還能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此外,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快速反饋、快速遷移,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和智能的發(fā)展。
五、利用信息技術,拓展訓練,開闊視野
教師可以推薦和課文有關的網站,或讓學生利用搜索網站進行網上查找、觀看。學習魯迅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三味書屋》、《藤野先生》時,就可以指導學生網上閱讀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學習小說《社戲》、《故鄉(xiāng)》時,就可以指導學生網上閱讀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比較學過的課文和集子中的其他文章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并摘錄好詞佳句,及時記錄讀書心得。在網上閱讀和比較閱讀中,學生可以更多更深地了解魯迅,理解魯迅的作品和思想,及對社會、對后人的影響,感受魯迅的時代意義。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這個豐富的資源查找資料,豐富了知識,擴大了知識的儲備量,網絡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要。
六、利用信息技術,啟發(fā)想象,創(chuàng)新作文
1.作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錄像,可創(chuàng)設良好的寫作環(huán)境。如指導學生寫作《初中生活二、三事》時,將攝錄的拔河比賽和勞動基地勞動競賽情況播放,錄像顯示的沸騰場面一下子扣動了學生的心弦。鏡頭中學生不僅看到別人的形象,也看到自己的表情、動作,還能看到參賽時所忽略的情境。慢放比賽階段,啟示學生捕捉精彩的細節(jié),學生情緒得以充分調動,情動而辭發(fā),寫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2.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啟發(fā)想象。培養(yǎng)觀察力的關鍵是學生學會觀察的順序和方法。由于多媒體提供的情境比課本更生動更真實,能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七、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生。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被動參與的多。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fā)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
八、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篇9
一、目標激趣
在當今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的社會,部分學生迷失了人生目標,“人在曹營心在漢”,不學習者、逃學者屢見不鮮。但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奏效的,而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滲透中達到;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進行社會理想教育的同時,還要進行職業(yè)理想教育,更要強調知識(特別是 語文 知識)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特別強調知識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識確是學生將來從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現(xiàn)在和將來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啟發(fā)學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精神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否則將會空虛和枯燥無味!人一旦擁有了知識,就好像有三頭六臂,給人生插上了翅膀。開學初我利用班會讓學生談理想、說志向,并組織學生看了鄒越教授振奮人心的演講《為明天而奮斗》,學生深受鼓舞,原來有幾個打算退學的學生因此打消了念頭,學習上步入了良性軌道。每周我至少抽出一堂來與學生溝通,有時念一些勵志的名家名作,有時講一些身邊活生生的例子,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慢慢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起來了。學生一旦有了目標。學習起來便像迎風鼓起的帆一樣,主動性自然也高了。
二、懸念激趣
在過去說書藝術中,往往在情節(jié)向前推進時,中途打一個結,讓它暫時掛起,給聽眾產生一個期待的心境。用“且聽下回分解”來吸引聽眾往下聽,這是啟發(fā)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課中,作者朱自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講到此處,我適時啟發(fā):為什么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緊跟著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學生討論明確:人最富于表情,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這是大部分 文學 作品慣有的手法。《背影》這一課,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有的學生說,這樣安排新穎。有的學生說,父親買橘子時,留給兒子最深刻的印象是背影,所以寫背影。 教師 加以引導點撥,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禍事連連、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大學,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橘子。這“背影”是表達父愛的切入點,“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艱難印象。如果還是僅限于描繪人物的表情、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寫"背影"那樣打動讀者。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求知欲在懸念中被激發(fā)出來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作者緣情而發(fā),把自己強烈的情感演變?yōu)槲淖帧R虼?,激感必須揣摩語言,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情感。葉圣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字的意義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見徒有跡象而死板的符號,怎能接接近作者的意旨呢? 教師 應善于調動學生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充分利用 教材 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 在學《藤野先生》一課時,課前我是這樣說的:“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教會我們求知、做人的是老師,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恩師難忘!有多少事至今記憶猶新。哪位同學能說說你的恩師?”同學們暢所欲言,完了,我說:“讓我們走近偉人魯迅,看一看他和老師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一下,學生們根據已有的情感體驗,迫不及待的打開課本想看個究竟。還有一次,我在課前做了一個調查:“同學們,假設你在路上遇到了一個乞丐,他攔著你要你施舍一點給他,按照你真實的想法,你會怎么做?A,你會隨手甩給他一些錢。B,你認為他不值得可憐,他這樣是騙人的。C你會主動的走過去給他一些財物?!庇械膶W生選A,有的學生選C 。我說:“選A的同學有同情心,選B的同學社會成熟度高,選C的同學既有同情心還有愛心,大家想不想知道作家楊絳面對弱者是怎樣做的?”學生紛紛高聲說“想”,那時,我感覺他們真恨不得一下把這一課看完。
四、媒體激趣
所謂媒體啟發(fā),主要是指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多媒體進行啟發(fā),如電化教學、電腦、幻燈、錄音等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復雜為簡單,圖文并茂,形聲結合。如在教朱自清的《春》,運用多媒體課件,既有配樂朗讀,還有優(yōu)美動感的畫面。當課文中描述“春花、春草、春風、春雨”圖時,一邊聽著朗誦,一邊欣賞著心曠神怡的畫面,課堂效果達到了極致。特別是“迎春圖”部分,幻燈片上打出了一群孩子踏青、放風箏的畫面。不用老師過多解釋,學生感同身受,作品包涵的意境美完全體會出來了。又如在教《小石潭記》時,如打出“隔篁竹,聞水聲”周圍“青樹翠蔓”,“中間”全以石為底,“魚兒在潭中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況、情趣就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如果用電視錄象或電腦媒體,色、形、聲結合,使我們更有身臨其境之感。語文老師普遍認為,語文教學中合理的利用多媒體,既增加了課堂容量,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對比激趣
教學中運用相互聯(lián)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正反對比和新舊對比,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在比較對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以《故鄉(xiāng)》一課為例,課文對閏土形象的描寫,可采用對比啟發(fā),分析時,教師提問: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對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紅和圓實的手”,說話滔滔不絕,說的都是海邊無窮無盡的稀奇事;中年閏土:“灰黃的臉”夾著“皺紋”,“松樹皮的手”,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變成一個“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稅等原因造成的。這樣一對比啟發(fā),學生對課文理解加深了。
六、游戲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