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文天祥傳范文

時間:2023-03-20 14:3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宋史文天祥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參較文學,多元聯(lián)系

在組織學生進行參較式閱讀的過程中,首先可以用來參照比較的自然還是其他的文學作品??梢詫⒂幸欢?lián)系的文學作品放在一起讓學生閱讀,以某一個點作為突破口,組織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

在學習《勸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參較閱讀其他和“學習”這個主題有關的文學作品,例如《送東陽馬生序》《孫權勸學》《師說》《傷仲永》等都是很好的參較讀物。在參較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嘗試分析文本中的語法現(xiàn)象,如對比并說出“余幼時即嗜學”和“蒙乃始就學”中的“學”用法或意思是否相同。還可以從文本的主題入手,讓學生嘗試分析一下宋濂、呂蒙這兩個人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說說他們的成功對自己來說是否有什么啟發(fā)。又或者可以讓學生嘗試分析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什么,而又是什么使得呂蒙不愿意學習,說說自己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什么。讓學生分析學習要想獲得好成績的話,除了《勸學》中所說的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以外,還有哪些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這樣的多元參較之中,學生能得到更多的啟迪,掌握的內容也更為全面。

參較其他的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從很多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聯(lián)系,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除了可以從文本的主題、思想等其他的方面入手進行對比,還可以讓學生分析不同的文本有哪些相同的文言文句式、語法特點等。在閱讀中參較文學能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更完整的文學框架。

二、參較美學,升華情感

在參較式閱讀中,不僅可以參照文學類作品,還可以參照其他不同的學科,例如美學方面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情感的升華。美學體驗能讓學生的情感得到超時空、超領域的提升。

《致橡樹》是舒婷的著名詩篇,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亟o學生介紹一些有關于中庸美學的思想,讓他們嘗試分析在文本中有哪些句子著重體現(xiàn)了中庸美學的思想。在參考閱讀了介紹中庸美學的文本之后,學生可以理解中庸是儒學的重要范疇,可以用“不偏不倚”來概括其最基本的意思,而運用到美學上,講究的則是一個“度”,例如可以運用“黃金分割”來展示普遍的美。這時候再讓學生嘗試閱讀《致橡樹》,則能讓他們對文本帶有中庸美學特點的話語方式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例如這首詩歌突破了詩歌體裁的限制,講述的是普通人的情感,巧妙地運用了抒情的語言,避免了鏗鏘有力的戰(zhàn)斗性話語。她將情感進行凈化,小心翼翼地使用了“橡樹、凌霄花”等與眾不同的意象,使得整首詩歌更符合公共話語的道德要求,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庸美學的特點。通過參較美學的方式來閱讀詩歌,學生所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堆晦澀的詞匯和朦朧的意象,他們可以更加深入地和作者進行情感互動,體會其創(chuàng)作初衷。

教師可以將能夠激發(fā)相同美學體驗的作品放在一起讓學生品讀,也可以在學生品讀某文本的時候給學生介紹相關的美學理論,幫助學生從另一個層面感悟文本。

三、參較史學,深化思維

文史不分家,在組織學生進行參較式閱讀的過程中自然也可以讓他們參考歷史方面的著作。尤其是對于一些時代感較強的作品,讓學生閱讀同一時代的其他作品,嘗試了解當時的歷史情況,這對學生深入思索文本的主題有很大的幫助。

以《〈指南錄〉后序》為例子,要想讓學生理解文天祥為了家邦不怕犧牲的精神,讓他們在敬佩民族英雄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除了要讓他們熟讀文本以外,還可以讓他們通過參較式閱讀的方法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梢宰屗麄儗Ρ乳喿x《〈指南錄〉后序》和《宋史?文天祥傳》?!端问贰凡⒎撬稳怂珜?,乃是元人脫脫、阿魯圖等人所編著的,但是他們在《宋史》中也給了文天祥很高的評價。在參較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兩篇文本之中分別找出能夠體現(xiàn)文天祥“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的句子,以此來感受文天祥的氣節(jié)。如在《宋史?文天祥傳》中有“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這樣的句子,它很好地展現(xiàn)了文天祥“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結合兩篇文本中的內容來說一說要如何全面而合理地評價文天祥這人物,嘗試談談文天祥這個人物對自己有什么啟發(fā)。這樣參較史學能讓學生由表及里地深化思維,思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篇2

蛇口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史料記載,331年(東晉時),蛇口屬于設置在南頭的東官郡管轄。關于蛇口古村落的形成,傳說與南宋的覆滅有關。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后,小皇帝趙顯及其皇族宗室都被押往元大都。然而,就在元軍攻陷臨安前夕,有先見之明的皇太后為延續(xù)皇室血脈,命近臣護送兩位年幼的皇子趙昰、趙昺逃離臨安。這個逃亡的小朝廷一路南遷,直至南海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一帶。南遷途中,不甘作亡國奴的臣民不斷匯集而來,這個流亡的小朝廷最后集合士卒20余萬人,逃無可逃后在崖山附近與元軍決一死戰(zhàn),但終因寡不敵眾,加之主帥指揮失誤,喪失戰(zhàn)機,忠心耿耿的大臣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跳進茫茫大海,南宋徹底滅亡,那些幸存的南遷軍民便散落于這個偏遠的南方一隅,后形成蛇口古村落。

宋末帝魂歸蛇口

宋末帝趙昺(1271~1279年)曾被封為信王、廣王、衛(wèi)王,是南宋第9代皇帝,也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宋端宗病死,群臣心灰意冷。南宋這個一直都在強悍的元軍壓境下奄奄一息的朝廷,終于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這時,大臣陸秀夫說:“古人有靠一旅一城而中興天下的,如今我們百官皆備,又有精兵數(shù)萬,皇子還在,為什么不能擁立衛(wèi)王而恢復大宋的萬里江山呢?”于是,大臣們就擁立年僅8歲的衛(wèi)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是為宋末帝。

1279年,南宋幼帝的小朝廷一路南下,最終逃到大陸的最南端,即今廣東南海沿岸。忽必烈命南宋降將張弘范率領水陸精兵進攻崖山。南宋三軍統(tǒng)率張世杰決定孤注一擲,命全部人馬棄岸登舟,并用鐵索將戰(zhàn)船連接起來一字排開,皇帝的坐船居于中間,文武大臣各在兩側。元軍沒見過這么大的陣勢,連攻數(shù)日不下。張弘范讓已經(jīng)被俘的文天祥寫信招降,文天祥斷然拒絕,并寫下了這首留芳千古的詩:“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軍最后封鎖了海灣,斷絕宋軍汲水和砍柴的道路,宋軍漸漸糧草不足,戰(zhàn)斗力大為減弱。元軍趁機進攻,由于宋軍將所有戰(zhàn)船綁在一起,元軍登船如履平地,宋軍很快全軍覆沒。陸秀夫先是仗劍逼迫自己的妻子兒女投海自盡,然后自己背起幼帝趙昺縱身入海,自殺殉國。崖山海戰(zhàn)歷時22天,南宋最終滅亡?!端问贰酚涊d,戰(zhàn)后十余萬具尸體浮于海上。陸秀夫的尸體被百姓尋得后安葬起來,而小皇帝的尸體則為元軍找到,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摘下,將尸體拋回海中。張弘范確認這就是小皇帝趙昺,派人尋回尸體,然而尸體已下落不明。幾天后,人們在蛇口的赤灣村近海一帶發(fā)現(xiàn)了幼帝的尸體,雖然尸體已被海水泡得無法辨認,但身上的黃袍還在,亡了國的小皇帝被草草埋葬在附近山坡之上。

今天,在蛇口赤灣南山的半山腰處建有大宋祥慶少帝之陵,僅有一圓冢而已。自認為是皇帝后裔的趙姓后人多在此焚香祭祀,雖有寥落之感,但終是有跡可尋。沿山的路被命名為少帝陵路,這里也成為蛇口的一個歷史見證。

媽祖護佑蛇口

在蛇口赤灣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天后古廟,為崇祀海神媽祖而建。

天后廟坐落于蛇口小南山麓,依山傍海。該廟始建于宋末,具有相當規(guī)模,明清兩朝曾多次修葺,成為當時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明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率船隊遠下西洋,赤灣天后宮就是其重要一站。據(jù)明天順八年(1464年)翰林院學士判廣州府事黃諫撰《新建赤灣天后廟后殿記》中記載:“三保太監(jiān)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舟師,遠下西洋,船隊行至珠江口南山附近遇險,請禱天后。天后顯靈,救助鄭和,鄭和歸朝,復命奏上,奉旨遣副帥張源整修赤灣天后廟。”赤灣媽祖廟成為沿海地區(qū)最大的媽祖廟。《寶安縣志》記載:至民國年間,赤灣天后廟已有屋大小100間,計有山門、牌樓、月池、石橋、鐘樓、鼓樓、前殿、正殿、后殿、偏殿、廂房、長廊、碑亭、角亭等建筑20余處,加上附屬建筑、廟產(chǎn)及祀田,占地900畝,成為當時廣東著名的大廟。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的媽祖誕辰,大量本地沿海居民以及港澳臺的信眾都來到這里焚香祈福,祈求媽祖娘娘的護佑。

1995年蛇口赤灣的天后廟修葺一新并對外開放。1997年,南山天后博物館成立,成為深圳市博物館之一。

林則徐守衛(wèi)蛇口

在蛇口半島的鷹嘴山、“臨海山梁扼三面之險”的要地上,一座古炮臺挺立山頭雄視伶仃洋。赤灣左炮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當時的福建提督楊琳調任廣東巡撫,他發(fā)現(xiàn)蛇口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沿海修建炮臺、駐防地等軍事設施126處,其中炮臺26處。蛇口赤灣原有左、右炮臺,分東、西兩面鉗制赤灣港,現(xiàn)在僅有左炮臺保存完好。炮臺全高約3米,北面是炮臺城的入口,城內有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地基,是當年駐防士兵的營房。炮臺靠山面海,可以直視洋面。時,林則徐布防蛇口,曾重修赤灣炮臺。站在炮臺之上,整個赤灣半島盡收眼底,地理位置極佳,當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伶仃洋上擊敗英軍,左、右炮臺功不可沒。

篇3

龍虎山的確很美,碧水丹崖,宛若仙境。明鏡秀美、婀娜多姿的蘆溪河似一條玉帶,將99峰、24巖、108處自然人文景觀巧妙地串聯(lián)起來。登高遠眺,只見山立水邊,水繞山轉,山水交融,相互映襯,恰似美輪美奐的水墨畫,令人拍案叫絕。古代達官名流王安石、坡、曾鞏、趙孟煩、徐霞客、文天祥、陸九淵等來到此地,都禁不住提筆賦詩或寫游記、題刻,稱頌美景,寄托情懷。

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們在觀賞美景的同時,還應當對龍虎山特殊的地質地貌、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和難解的懸棺之謎有所了解。 世界丹霞地貌景觀的典范 “億載造化成絕跡,龍虎丹霞驚天下”。2007年n月,從馬來西亞蘭卡威傳出喜訊:“中國江西的龍虎山被評定為世界地質公園”。這是江西省繼廬山之后第二個獲得世界地質公園這一稱號的景區(qū)。

成為世界地質公園最基本的條件是必須具有獨特而稀有的地質地貌和珍奇秀麗的美學觀賞價值。龍虎山獨特而稀有之處在于:紅色的石頭,紅色的山,遠遠望去,似赤城層層、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之意,將之稱為丹霞。20世紀2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陳同達先生在對廣東丹霞山以及華南地區(qū)紅層山地作了深入研究之后,將這一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1992年,地質學家黃進等人,又將丹霞地貌的定義簡化為“由紅色砂礫巖形成的丹霞赤壁及其有關地貌”。

據(jù)科學考證,丹霞地貌屬于紅層地貌,它是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也就是從1.95億年前直至今天逐漸演變形成的。紅層是一種偏紅色的陸相碎屑堆積。華南很多地區(qū)都是紅層地帶,這是丹霞地貌發(fā)育的物質基礎。紅層形成在炎熱干燥的環(huán)境下,主要由高價鐵相對富集而成,一般發(fā)生在熱帶和亞熱帶盆地中。紅層物質組成的差距巨大,有洪積泥礫、短促河床礫石層、河床相砂礫、以泥質為主的湖盆相粉或淤泥質沉積等等?;诖瞬町愋约俺蓭r過程中物理化學變化和隆起后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其顏色也會發(fā)生變化。在同一套紅色巖系中上下的顏色會有較大的差別,有時會有含有多層的非紅色夾層。但只要總體色調呈現(xiàn)偏紅色,即可認為是紅層地區(qū)。

龍虎山在遠古時代是一片紅層沉積的內陸盆地,后來盆地抬升,在抬升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今天這種樣子。創(chuàng)造這種地貌的最主要的“工程師”是流水,其次是風和重力。流水通過下切和側蝕作用,蝕去坡面上的風化物質,還在坡腳掏出水平洞穴,使上層履巖地懸空,為重力崩塌提供了可能。風對暴露的紅層坡面進行經(jīng)常性的破壞,尤其在陡崖坡上,風的作用比流水的作用還要大。在這3種相互不斷的因素作用下,丹霞地貌總體上呈現(xiàn)出“頂平、身陡、麓緩”的特點。

從丹霞地貌成因類型的角度來說,龍虎山地貌可以歸納為5類:1、水流沖刷型,其景觀代表是一線天、陡崖、嶂谷等;2、崩塌殘余型,以象鼻山、仙桃石為典型代表;3、崩塌堆積型,以蓮花石、玉梳石為典型代表;4、溶蝕風化型,以丹勺巖、仙女巖、仙人足跡為典型代表;5、溶蝕風化崩塌型,以仙姑庵最為典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龍虎山裝點得千姿百態(tài),風情萬種。中國道教正一(天師)道的發(fā)祥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龍虎山有名,主要原因在于世代不絕的道家傳承和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

中國古代名著《水滸傳》開篇講的就是龍虎山的事:奉北宋天子仁宗之命,太尉洪信于仁宗嘉祜三年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星夜來朝祈禳瘟疫。他在山上先是受到猛虎和大蛇的驚嚇,后來一個牧童告訴他天師已知事由并已經(jīng)乘鶴駕云去也。這個牧童正是張?zhí)鞄?。次日游山時,洪太尉在上清宮的“伏魔之殿”中,命人放倒鑿有“遇洪而開”的大字石碑,掀開大青石板,放出了壓在里面的36員天罡星和72座地煞星,從而釀就了禍胎。

這個故事當然是藝術的想象與虛構,但是,書中說的龍虎山正是此山,張?zhí)鞄熞泊_有其人。他是何許人也?略知道教的人也許會這樣回答:他是漢朝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立者張道陵。不錯,張道陵是個張?zhí)鞄?,還是龍虎山的“祖天師”,但他不是《水滸傳》里說的那個張?zhí)鞄煛?/p>

張道陵是漢朝名臣張良之后,他未繼承祖業(yè)出官任仕,卻于漢朝末年來到云錦山精思修道,煉九天神丹。丹成“有青龍白虎馴繞其上”,龍虎山故有現(xiàn)名。張道陵在龍虎山先后獲“黃帝九鼎丹書”和“太清丹經(jīng)”,撰《老子想爾注》,創(chuàng)立了正一(天師)道(因后來規(guī)定凡入道者須交五斗米,遂被人稱作“五斗米道”),為該道第一代天師。其后,他在四川青城山建立了正規(guī)的教團組織,在唐僖宗時被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

正一(天師)道第四代天師張盛在張道陵煉丹處建起祠廟(即后來的正一觀),又在附近建了傳篆壇,尊張道陵為掌教“正一天師”,并以《正一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遇三元日(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登壇傳篆,以授四方學道之士,開創(chuàng)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的正一(天師)道龍虎宗。從此,正一(天師)道龍虎宗在龍虎山扎下根來,代代相傳。 筆者查錄宋史和道家資料,認為《水滸傳》中說的那個張?zhí)鞄熥钣锌赡苁驱埢⑸降?6代天師張嗣宗?!稘h天師世家》中記:“至和二年(1055年)已末,宋仁宗召闕”,并授張嗣宗“虛白先生”的封號。這正是宋仁宗在位的年代。宋仁宗是宋朝的一位有為皇帝,他在位41年間(1023~1063年),曾召見過龍虎山的3位天師,他們是第25代張乾曜、26代張嗣宗、27代張象中?!端疂G傳》說的宋“仁宗嘉祜三年”是1058年,與“至和二年(1055年)”只差3年。3年中,宋仁宗召見張嗣宗1~2次,都是可能的。

龍虎山正一(天師)道自漢朝末年第四代天師張盛始,到民國時期第63代天師張恩溥止,奕世沿守1800余年,代代天師均得到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有的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余座,道院36座,道宮數(shù)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龍虎山因千年積淀的豐厚的道教文化遺產(chǎn)和它在中國道教史上顯赫的祖庭地位,成為名揚海外的道教名山。

中國南方古人懸棺葬式的代表地

凡到龍虎山旅游的人一定會看到驚險刺激的懸棺表演。

懸棺葬在我國南方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

等省均有發(fā)現(xiàn),龍虎山懸棺數(shù)量之多、位置之險、造型之奇特為舉世罕見。在離地20米以上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的天然洞穴中,安放著202座懸棺墓,里面隨葬品豐富,科學研究價值巨大。這些棺木幾乎都是由一根根木頭制成的,把一根大木掏空,像獨木舟一樣。人們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藏棺洞口或半個棺木,或釘木樁,或封木板,神秘的感覺油然而生。

考古學家考證,這是距今2600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越人的巖墓懸棺群,且是流行于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qū)以及臺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葬的起源。那么,在百米懸崖絕壁之上;古人是用什么辦法將棺木放進洞穴中的昵?

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大概是南朝人顧野王。他稱擱置懸棺的崖洞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處。神仙能夠騰云駕霧,懸空置棺當然不難。但神仙只是幻想中的產(chǎn)物,并且長生不老,怎么需要棺材呢?

唐代張籬《朝野僉載》中記有古人在臨江高山半山腰間開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辦法是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采用“自山上懸索下樞”的方法不是不可能,但這種方法必須要有掌握傳統(tǒng)技藝的人先攀援到后山頂,而有些后山,至今人們也無法攀上去。2600年前的古人怎么可能擁有足以吊起數(shù)百千克重量的繩索呢?

清代許瓚曾《東還紀程》記載了一種與從山頂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辦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而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竇里,等水位降低后,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我們從龍虎山地貌變化的角度,可以看出其可能性。龍虎山就是盆地抬升流水切割等作用的結果,數(shù)百上千年前沒準蘆溪河的水位要比現(xiàn)在高出20米以上。然而,現(xiàn)在不可能找到2600年前蘆溪河水位的數(shù)據(jù)。

也有人參照菲律賓巴拉望島古代居民安葬甕棺的辦法,提出另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包裹尸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單個人力運送到事先選定的洞穴中,然后現(xiàn)場制棺成殮并予安葬。然而這又與事實不符,龍虎山懸棺棺具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又多為沉重的楠木,不是破開的板材。

對于古越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在洞穴之中的問題,也是議論紛紛、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巖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巖洞里,死后當葬回原處。有人認為古越人及其后裔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他們把高山險峰作為神靈居所或通天之路,懸棺葬是他們頂禮膜拜的表達方式。有人認為懸棺葬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那些習慣水上生活并善于造船的民族篤信祖先死后,魂靈仍將與自己家人及后代長相廝守,并保佑他們繁榮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