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閔子騫范文
時間:2023-04-11 02:4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少年閔子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別人對我們不尊重了,就要自我反省,一定是我對別人沒有至誠的恭敬心,一定是我自己做得不夠好。有人說,人際關系真是太復雜了,其實不然,只要我們時刻存有“愛人敬人”之心,時刻“反求諸己”,就一定會贏得大家的尊重。
有一次,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啟前去迎擊,結果伯啟戰(zhàn)敗。部下們很不甘心,一致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啟說:“不必再戰(zhàn)了,我的兵馬、地盤都不小,結果反倒還吃了敗戰(zhàn),可見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緣故。所以我得先檢討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睆拇?,伯啟發(fā)憤圖強,每天天剛亮就起來工作,生活簡樸,愛民如子,尊重有品德的人。這樣經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后,不但不敢來侵犯,反而心甘情愿地降服歸順了。
近讀《孟子》,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在《孟子?離婁上》中有這樣一段話:“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冶,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當我讀到這里時,內心為之一振,豁然有茅塞頓開之感。“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敝淮艘痪湓?,就不能不讓我們由衷地感佩圣人的大智慧。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笔虑樽霾怀晒?,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系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平時的做法卻往往與圣人背道而馳,有了問題,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做學生的,如果成績不好,被老師判了不及格,就要自我反省,是我平時學習不夠努力,日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學習,而不應該埋怨老師。做老師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課,甚至打瞌睡,就要自我反省,一定是我的課講得不好,學養(yǎng)不夠,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就要努力提升水平,認真?zhèn)湔n,而不是氣得火冒三丈。做領導的,下屬犯了錯誤,一定要自我反省,是我平時沒有以身作則,要求人家做的,自己都沒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日后要提升修養(yǎng),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睙o論是誰,凡事一律回歸到自己的修身上來?!拔崛杖∥嵘怼保瑒e人做得對不對,那是別人的事,我自己首先要做對。寫到這里,讓我想起了春秋時期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是孔子的弟子,他在少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給他娶了一個繼母,繼母又生了兩個弟弟。他的這個繼母,溺愛他的兩個弟弟,而對閔子騫卻非常不好。有一年冬天,繼母給兩個弟弟用棉花做棉衣,卻用蘆花給他做衣服。蘆花看起來膨膨的,卻一點都不保暖。后來,這件事被父親發(fā)現了,父親一怒之下就想把他的繼母給休了。而這時,閔子騫站了出來,他跪倒在地,向父親求情,說出了一句至誠感人的話,他說:留下后母吧!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繼母非常慚愧,從此,一改往日的行為,家庭和和睦睦。他的兩個弟弟,對他也是非常感激。
篇2
就文化的傳授與要求實踐而言,臺灣地區(qū)中小學語文課程,從國民小學到高級中學,皆將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材料編入教科書,傳授給學生知曉,進而要求將其精神融入生活,付諸實踐。下文即先依照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高級中學三個階段,分別介紹其實施情形,并歸納每個階段的特色。再針對實施的得失提出檢討,分析其已顯現的成效,以及尚有待改進之處,以期讓此種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發(fā)揮更大的功能。
一、實施情形
1.國民小學階段
早期皆從古書中取材,將傳統(tǒng)社會所注重的事情或觀念,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注重適性教育)、孟母的三遷(注重學習環(huán)境)、閔子騫孝親、孔融讓梨(注重悌道)等,改寫成白話文。近年以來則轉從現代實際生活中取材,如雜貨店老板免費提供愛心傘給下雨時的行人使用、賣菜小販長期以微薄的收入濟助貧苦、警察消防人員為民眾紓難解困、清潔工作人員維護環(huán)境整潔……
此階段的特色是為了顧及學生的程度,文字講求淺顯明白,且內容偏重于故事性,以期能引發(fā)學習興趣。至于從圣賢人物轉而以庶民大眾的實例來講述道理,由于比較貼近生活,感覺親切,基本上頗受肯定。
2.國民中學階段
此階段已經開始直接從古書中選取篇章,基本上以儒家的著作為主,如《論語》常選?。▽W而)“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章、(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章、(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章、(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章、(子張)“子夏曰日知其所亡”章……因《論語》各章多屬數十字為一章的短章,故常以三四章合編為一課。又如《孟子》則常選取(滕文公下)“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章(成語“一傅眾咻”語出于此)、(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章(成語“齊人之?!闭Z出于此)、(告子上)“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章(成語“一暴十寒”“專心致志”語出于此)、(告子下)“孟子曰舜發(fā)于畎畝”章(成語“動心忍性”“困心衡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語出于此)……因《孟子》各章多屬超過百字的長章,故常以一章,或以兩章為一課。又如《禮記》幾乎皆選?。ㄌ垂┑摹安皇赤祦硎场薄翱琳陀诨ⅰ睘檎n文。另外像選取清儒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文中以西蜀貧富二僧相對比,貧僧意志堅定,勉力而為,終于至南海禮拜觀音而回,富僧則因畏難而始終未能成行,以之勉勵讀者不自限而力學不倦……凡若此等材料,皆采用原典而不再改寫為白話文。
此階段的特色為因學生已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故皆直接從古書取材,但所選篇章以簡短為主,雖如《孟子》之長章,一般都在二百字以內。至于內容亦較偏重于故事性,用意也在于引發(fā)學習的興趣,以期達到比較良好的學習效果。
3.高級中學階段
前述國民小學階段系將傳統(tǒng)文化的材料安排于“國語”課,國民中學階段則安排于“國文”課,但課數比較有限,所選材料相對為少。到了高級中學階段,則設有“國文”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以選錄傳統(tǒng)文化材料,故分量大幅增加。茲針對此兩種課程分別述之
如下。
(1)國文課
依據課程綱要的規(guī)定,教科書必須選錄“六子書”的篇章,即應分別從《論語》(代表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六書中選材。讓學生對中國的主要學術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有一個概略的了解。而就實際操作的情形來看,各出版社所編教科書,于“六子書”之外,皆選有《荀子》的篇章,所以事實上是“七子書”,每書一課,總共七課,分別安排于高中三學年六學期之教科書中。
除此之外,課程綱要還規(guī)定了三十篇古文篇目,其中有些篇必須從《詩經》《楚辭》《左傳》《禮記》選材。除《楚辭》以外,其余三種皆屬十三經中的一經,由是亦可見還是以儒家的著作為主。
(2)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
此課程自1956年開始實施,迄今已將近60年,歷經三個階段的演變:原名“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附屬于國文課,因國文課為必修,故也屬必修,在高級中學三學年六學期中,每星期授課一小時,教材全部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選輯而來。2006年改稱“論孟選讀”,由必修變成選修,授課時數大幅減少,只開設一學期兩小時或一學年四小時,教材顧名思義,只選錄《論語》《孟子》的篇章。2012年又改名稱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由選修改成必選(等同于必修),于高級中學三學年中開設兩學年四學期,每星期授課一小時,教材恢復為自《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選輯。
不論是哪一階段,教材全部來自儒家經典,而且絕大部分年代因授課時數多,故選錄的材料不少,以筆者負責主編的康熹文化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教科書為例,共選入《論語》168章、《孟子》50章、《大學》4章、《中庸》4章,分別約占原書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此階段的特色為不論國文課或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皆直接從古書選材,而且由短章擴充到五六百字以上的長章。其內容雖然仍有敘事者,但更多的是說理者,以此讓學生知曉儒家以及各家學說的要點。
二、經驗與不足
由以上所述實施情形看來,可知重點較集中于高級中學階段,以下所述實施成效及待改善之處,主要系針對此階段而言。
1.實施成效
(1)有助于語文教育
從國民中學到高級中學階段,已直接采用古書的篇章作為教材,學生于學習之后,對于原典的文義大抵已能了解,尤其是原典中的一些名句,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言令色”“慎終追遠”“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義不為,無勇也”……《孟子》中的“一傅眾咻”“一暴十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五十步笑百步”“仁者無敵”“挾泰山以超北?!薄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緣木求魚”“與民同樂”“出類拔萃”“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大學》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中庸》之“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諸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砸病薄胺彩略ピ蛄,不豫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皆能朗朗上口,并于言談時或寫作中運用出來。換句話說,站在語文教育的立場,已經收到相當程度的效果。
(2)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要義已能知曉
從選用材料的情形,可以明顯看出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以仁為中心,仁者愛人,仁者忠恕而已矣,從消極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積極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期望能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太平和樂境界。甚至于推而廣之,由親親而仁民,更由仁民而愛物,而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在具體做法上,則注重禮樂的陶冶,以此教化眾人,形成良風美俗,而以忠孝節(jié)義作為強調的重點。凡此儒家思想的要義,學生基本上已能了然于胸。
除儒家外,在先秦時代也曾風靡一時,并對中國歷代的政教以至于民間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的,諸如道家、墨家、法家等,像老子的順應自然、清凈無為;莊子的泯除物我、達觀自適;墨子的主張兼愛、反對戰(zhàn)爭,以期利濟生民;韓非子的審時度勢、強調法治,以求富國強兵;學生也大抵能掌握其大概。
其他如《詩經》之反映風土民情,《楚辭》顯現了屈原的高尚人格,《荀子》勸學隆禮、化惡為善的學說,《禮記?禮運》所揭舉的大同與小康之不同境界等;學生原則上已有所認識。
不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要義已能知曉,是屬于能知的層次,但能知是否皆能行?其實還有相當的努力空間。如何檢驗并加強其成效,則將在以下所述待改進之處以及結論中申說。
2.待改進之處
(1)師資方面
中小學的語文課程分別由國民小學的級任教師、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的國文教師擔任。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階段,由于課程內容并不甚深,授課尚不成問題,但是到了高級中學階段,因課程內容牽涉儒、道、墨、法各家思想,也就難以保證教師都能精通。目前高級中學的國文教師雖然畢業(yè)于各大學的國文系或中文系,其中不乏具有碩士學位,甚至博士學位者。各大學也都開設了與《四書》相關的課程,以及《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荀子》等課程,不過幾乎都是選修,亦即并非所有的國文教師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均能明確掌握,所以教學效果難免會因教師素質之不同而造成差異。
對此問題固然已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要求教師自我充實,或對教師實施在職訓練,或舉辦各種研習活動,以增加教師在此方面的素養(yǎng)。但因缺乏強制性,很難做到全面而系統(tǒng)化,成效當然會打折扣。
(2)教學方面
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重點本在于深切體會其義理,并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實踐,以培養(yǎng)修己助人的美好德性。在國民小學階段,因所學義理并不是很深,而且內容偏重于故事性,加上學生的心性較天真純摯,對教師所言接受度高,故對所學常于能知之后又能行。到了中學階段,由于受升學競爭的影響,因而不論教師教學,抑或學生學習,都有偏重于字詞義了解的傾向,成為一種知性的教育。再者所學的義理日益加深,學生能否充分體悟也是問題。另外學生正值容易叛逆,而且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時期,于學習之后,是否皆樂于將其中的道理充分表現在行為舉止上,確實還有加強的空間。
對此問題的改善之道,大抵是要求教師于授課時多舉實例,讓學生有所取法或引以為借鏡;另外也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辨或互相討論,以加深其印象,并懂得如何落實于生活之中。
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選錄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教材,讓年輕的一代借此認識并踐履中華文化的精隨,以期達成文化傳承的目標,用意極為可取。長期實施下來,確實已經收到效果,大多數的學生基本上已能知曉傳統(tǒng)文化的要義,而且對語文教育也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不過在師資以及教學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于設法克服改善。
所幸從小學到中學,在持續(xù)的潛移默化之下,隨著學生年齡的日益增長,人生閱歷的逐漸擴展,經過不斷的反芻,對傳統(tǒng)文化的義理體會越發(fā)深切,更不期然而然的內化,成為良好的習性,很自然地表現在日常生活上面。諸如禮讓尊長、關懷弱勢、注重整潔、遵守秩序、不圖非分、急人之難,等等,形成安定社會、促進和諧的一股力量。
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由此顯現出良好的國民素質,也在國際上贏得了很高的評價,已有多位到過臺灣地區(qū)的人士,包括來自大陸、新加坡、日本等地者,陸續(xù)發(fā)表言論,認為臺灣最美的風景,不是日月潭,也不是阿里山,而是“人情”,成為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