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20 17:29: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本課程的重要性和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校本課程的重要性和意義

篇1

[關鍵詞]語文 校本課程 課程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20009

在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中,校本課程作為有益的補充與完善,對教學成效提升和學生能力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大教師要充分認識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意義,并將其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意義

一是豐富了語文學習內容。除了教材內容之外,教師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與教材聯(lián)系較為緊密的內容融入校本課程,并可針對語文教學工作實際需要增加部分內容,由此豐富了語文教學信息。

二是拓展了語文學習空間。校本課程開發(fā)運用與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實現(xiàn)有效融合,也可以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有助于構建課內外相結合的立體教學體系,從而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提供有效支撐。

三是激發(fā)了語文學習興趣。校本課程對教材進行了補充與完善,其選取的內容更加貼近初中生興趣愛好、身心特點,提高了學生直觀感知效果,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幫助較為明顯。

二、緊扣關鍵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校本課程在語文教學中的促進作用

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既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意義,同時在具體行動上要緊扣關鍵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其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筆者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將校本課程開發(fā)與現(xiàn)行教材體系結合起來。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首先結合教材內容與本地區(qū)資源的共同點,開發(fā)出學生更為感興趣的校本課程內容。例如描寫景物的課文教學與培養(yǎng)學生寫景能力可以實現(xiàn)融合,筆者在校本課程中增加了本地區(qū)一些景觀景點的寫作訓練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技巧的轉化吸收,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其次,筆者針對學生語文讀寫能力培養(yǎng)開發(fā)了綜合訓練課程,通過指導學生多讀多寫的方式增強讀寫能力。在校本課程中專門提出了閱讀量、閱讀要求,寫作量、寫作技巧方面的內容,將讀寫綜合訓練校本課程作為學生讀寫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抓手。另外,筆者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充分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理解和作文寫作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校本課程建設中增加這一方面內容,可以實現(xiàn)對教材的有效補充,也是語文教學目標深入落實的有力抓手。將校本課程開發(fā)與現(xiàn)行教材緊密結合起來,能夠為學生打造更加生動豐富的語文教學體系。

篇2

關鍵詞:課程意識;教師;化學校本課程開發(fā)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1-053-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0

我國從1999年開始提出“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001年6月頒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規(guī)定“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005年江蘇省進入了高中新課程實驗,在此過程中我省出臺了高中階段校本課程開發(fā)與管理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文件從校本課程的內涵、目的意義、開發(fā)原則與程序、評價與管理、推進保障等角度對校本課程提出了要求。[1]校本課程是由學校根據(jù)教育教學理論,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自主開發(fā)的課程。開發(fā)校本課程已經(jīng)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是教育發(fā)展新的增長點。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的教育學大體上可以說是一種“沒有課程的教育學”,這種教育學只告訴我們有關“教學內容”部分的三個概念: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與教科書。由此導致了我國教育體系中“課程”這一塊的結構性缺乏。[2]由于大部分教師原先所學的教育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育學,加上“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使用的時間并不長,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當前普通高中“試點”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qū)主要有:第一,把“校本課程開發(fā)”簡單地等同于“學校自主規(guī)定課程”;第二,把“校本課程開發(fā)”簡單化為“增加選修課或增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第三,把“校本課程開發(fā)”簡單化為“組織教師自編教材或輔導材料”。[3]筆者認為校本課程是根據(jù)學校自身條件、地方資源狀況,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改造而形成的課程,能使學校課程更貼近學生的需要,體現(xiàn)學校的辦學特色。化學校本課程則不僅是傳授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化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化學關系到社會發(fā)展和公民素養(yǎng)的提升。

雖然校本課程開發(fā)賦予了教師充分的課程主動權,但是由于教師自身缺乏課程意識,對校本課程開發(fā)就會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謂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的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自覺和能動的反映。[4]課程意識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意識,教學意識關注的重點在于“怎么教”,而課程意識則更關注“教什么”、“為什么教”;教學意識往往追求教學功能的最大化,而課程意識則追求教學功能的最優(yōu)化;教學意識關注掌握“雙基”的程度,而課程意識則更為關注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課程意識主要是由目標意識、資源意識、過程意識和評價意識四個要素構成的,我們就結合化學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例來談談深化教師的課程意識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的重要意義。

1. 明確課程目標的合理性

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教師首先要確定選取什么作為“校本化”改造的內容。而課程意識簡單地說就是教什么的意識,首先考慮帶給學生什么樣的教育經(jīng)驗,包括什么樣的知識最有價值、什么樣的主題最值得探索等。因為如果預設的課程目標本身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即使實現(xiàn)了既定的課程目標也可能是低效或者無效的教學。例如,我們在依托地方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的研究中,圍繞太湖物產中多含鈣元素這一主題開展課程設計,查閱大量文獻后發(fā)現(xiàn):太湖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太湖石為碳酸鹽巖,石質成分主要為石灰?guī)r、白云質巖、大理巖等,太湖三白和東西山枇杷的含鈣情況與其它區(qū)域物種有差異,太湖水環(huán)境問題之一的藍藻水華的發(fā)生在氮、磷營養(yǎng)元素充足的情況下,鈣離子等也起著重要作用。[5]在課程意識的“引領”下,我們從學生的需要和現(xiàn)有知識進行思考,由于貝殼粉和珍珠粉在外觀和理化性質上極為相似,央視曝光不法商販將其冒充珍珠粉銷售,太湖石為何會具有“瘦、皺、漏、透”的奇美特色呢?太湖物產中含鈣量較其它區(qū)域高,那么太湖居民每日飲食中鈣攝入量是否能達標,是否需要額外補鈣呢?如何看待“引江濟太”與太湖藍藻的利弊呢?我們不是僅僅把眼光停留在上述物質的性質、檢測的方法、物質的應用等的科普介紹,而是將課程目標設定為讓學生了解探索未知物質成分的科學方法;了解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利弊;通過了解地方資源增進學生愛鄉(xiāng)之情,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樣的課程目標符合化學校本課程不僅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拓展學生的科學知識視野,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的特點。因此,開發(fā)校本課程首先要有“教什么”的意識,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思考預設的課程目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加強課程資源的自覺性

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教師往往埋怨可以被利用的資源太少,而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會敏感地覺察到課程資源的存在,并立即加以收集和保存,能在課程設計時合理采用匹配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除了教材、PPT、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外,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自身的知識、技能、經(jīng)驗、情感態(tài)度等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學生原有的認知與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課程資源。我們以太湖資源為研究對象,篩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鈣”元素作為課程研究內容,大大豐富了課程資源。我們從開始選題到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經(jīng)歷了從茫然到豁然的過程,這份體驗與收獲蘊涵著豐富的課程資源,也讓我們領會到教師具有課程資源意識的重要性。由于校本課程的實施還處于起步階段,學生在課程中對于問題的探索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即便如此學生在課堂上的疑問以及與教師交流和對話的體驗也已成為課程中不小的資源。因此,開發(fā)校本課程需要開拓教師課程資源的視野,加強課程資源的自覺性。

3. 突出研究過程的教育性

美國后現(xiàn)代課程學者威廉·多爾認為,“課程不再是被視為固定、先驗的‘跑道’,而成為達成個人轉變的通道”。[6]課程已不再僅是“跑道”,也應成為“跑的過程”。[7]化學校本課程要盡量減少理論講解或原理推演,避免把知識授受作為唯一的任務和方式;應注重學生思考和體驗的過程,避免只注重結論而忽視質疑和釋疑的過程。校本課程開發(fā)是一個研究性活動和過程[8],缺少了“研究”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就完全偏離了課程開發(fā)的本質。我們將研究中獲得的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升、情感態(tài)度的改變等都轉變成了校本課程的內容。在課程實施中我們注重和學生的活動與對話的過程,分享研究中的知識視野與情感體驗,最終實現(xiàn)共同成長、共同發(fā)展。因此,在校本課程的研究中我們始終保持過程意識,突出校本課程的研究過程的教育價值。

4. 突出課程評價的發(fā)展性

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中教師在評價方法和方式上仍偏愛傳統(tǒng)意義上的量化考試,容易忽略教學過程前的診斷性評價、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和教學過程后的終結性評價及反思性評價?;谡n程意識的課程評價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突出評價的教育性和發(fā)展。在校本課程實施中我們分小組開展研究,除了教師評價外我們還實行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的方式,突出過程性評價,使學生在課程中及時獲得鼓勵,對增強學生研究的興趣和信心都有很大的幫助,在課程中我們不斷關注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并及時給予反饋,以突出評價的發(fā)展。

課程意識是課程開發(fā)、實施、再造和評價的源泉和基礎[9]。校本課程開發(fā)需要基于“課程意識”,以此來選擇學校內外的課程資源,才能開發(fā)出有科學味道的化學校本課程。因此,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好化學校本課程,教師就必須不斷深化課程意識。然而課程意識不是自發(fā)產生的,而是自覺生成的[10]。在校本課程的研究中,教師需要加強理論學習,自覺地、有意識地轉變觀念,超越以往種種狹隘的課程觀,確立整合的課程觀、生成的課程觀、實踐的課程觀。此外,教師還需要自覺地反思自己的課程理念和教學行為,不斷質疑自己的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和意義性,在課程實踐中不斷檢視教學效能,促進課程意識的生成。

參考文獻

[1] 黃曉玲,楊德軍. 我國各省高中校本課程建設的現(xiàn)狀與問題[J]. 中小學管理,2011,(11):7-10

[2] 王效靖,冷澤兵. 論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教師的課程意識[J]. 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1):54-55

[3] 高翔. 基于常態(tài)實施的普通高中校本課程實踐模式[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7):20-22

[4][9]沈建民.試論課程意識缺失的課堂表現(xiàn)及其培植策略[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2):61-64

[5] 李林,朱偉,羅永剛. 鈣、鎂離子在水流作用下對銅綠微囊藻生長的影響[J]. 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2,(5):9-12

[6] 多爾(美)著,王紅宇譯. 后現(xiàn)代課程觀[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6

[7] 沈建民. 地方高校教師課程意識缺失的課堂表現(xiàn)及歸因初探[J]. 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4):59-61

篇3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您認為大力倡導信息技術支持的校本課程探究有什么意義?

蔣鳴和:個性化學習是體現(xiàn)教育“以人為本”的關鍵,沒有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就不可能有全面發(fā)展,也不可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教育公平。由于課程、教材、教學、評價、考試“五位一體”統(tǒng)籌變革的滯后,改革“大一統(tǒng)”課程至今舉步維艱,教材統(tǒng)一、教參統(tǒng)一、答案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教案統(tǒng)一,“校校同課程、師師同教案、生生同書本”的格局仍未被打破。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個性化學習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在“五位一體”的統(tǒng)籌變革基礎上,從創(chuàng)建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生的多種學習方式著手,在學生學習層面尋找突破口,用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促進課程的多樣化,是破解教育改革難題的一條探索途徑。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2013年第十一屆NOC活動新設置了校本課程探究評優(yōu)賽項,在廣大教師中引起了很好的反響。

校本課程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英、美等發(fā)達國家,是由學校運用有關資源,通過合作、討論、計劃、實驗、評價來開發(fā)的適合學生需要的課程。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另一類是學校設計開發(fā)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并充分考慮當?shù)厣鐓^(qū)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fā)旨在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在實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校本課程在學生學習層面突破提供的有力支持,包括:①移動技術、模擬仿真技術、Web2.0技術有效地支持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新型的學習方式;②構建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能在情景中體驗、學習、理解和運用知識,積累基本課程經(jīng)驗;③適應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技術支持的微型課程的發(fā)展,使校本課程具有靈活性、實時性和可選擇性,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個性學習需求。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NOC校本課程探究評優(yōu)賽項結束后,很多老師都反映收獲很大,您如何評價本次比賽的作品和選手水平?

蔣鳴和:改變課堂是教育變革具有關鍵意義的第一步,但改變課堂并不是變革的全部,從改變課堂到超越課堂,實現(xiàn)以發(fā)展學生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重構,是變革具有開拓意義的第二步。比賽中展現(xiàn)出的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反映了教師從改變課堂到超越課堂的努力,在此我列舉兩個案例。

案例1:邯鄲四中開發(fā)的高中英語校本拓展課程《看電影學英文》。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中真正能學會一門外語并能用外語流利表達、無障礙“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會超過5%。邯鄲四中的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以“看電影”的形式對英語國家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來發(fā)展學生流利表達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該課程共安排了12學時(每周1學時),精選了6部難度接近或稍微超出學生水平的影片,以優(yōu)秀影視作品為引子,帶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劇本、影評及其他相關文學作品,增加課外閱讀。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學習地道的英語詞匯和發(fā)音,對臺詞進行模仿朗讀(iSHOW),同時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陶冶藝術情操。

案例2:淄博市張店區(qū)實驗中學校本課程《溢彩燈韻》。

基于項目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淄博市張店區(qū)實驗中學在總結項目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活動的“課程化”,用程序和規(guī)范來提高活動實施的有效性,形成了校本課程《溢彩燈韻》。該課程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運用信息通信技術,采用實地考察采訪、知識宣傳共享、拓展實踐及社會化推廣等學習形式探究淄博花燈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由來、傳承與發(fā)展。

期間,運用一系列的活動任務驅動學生綜合學習并實踐課程標準相關知識,積極參與網(wǎng)絡探究,在研究過程中學生互相協(xié)作,把從各方面獲得的知識互相進行補充學習,并順利推進項目一步步朝知識的綜合應用方向完善,同時體驗團隊合作創(chuàng)作成功的喜悅之情。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深化理解,繼而做出思考,在真實的交流與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與社會互動,多側面、多角度地促進了自身的思維發(fā)展,最終使其獲得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才能并具備溝通與思維的才能,感受到通過網(wǎng)絡學習的重要性,為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奠定基礎。

整個活動始終秉承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理念,引導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結晶。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文化形式,熱愛本土藝術文化并逐步提高傳承鄉(xiāng)土藝術文化的意識。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中經(jīng)常會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蔣鳴和:就目前而言,以下四個問題是我們不能回避的。

一是教學活動的“課程化”。

課程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學生在校獲得的學習經(jīng)驗的總和,校本課程并非是一般的興趣課、活動課、點綴課。在校本課程設計時,要擺脫過去那種“隨意化”的做法,力求做到規(guī)范化、程序化,用程序和規(guī)范來提高校本課程實施的有效性。應考慮:①明確選題背景。一是學校想做的和學生喜歡的,最后都還要通過學校的現(xiàn)有條件來實現(xiàn),即所謂量力而行;二是學校要根據(jù)自身在教學設施、文化傳統(tǒng)、師資力量、社區(qū)資源等方面的優(yōu)勢來考慮自己能做些什么。②確立課程目標要強調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yǎng)為主轉變,即使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也要強調貫徹基本學科思想,發(fā)展學科思維,而不是局限于孤立的知識和技能傳授。③設計課程內容要擺脫過分依賴和迷信統(tǒng)編教科書的傳統(tǒng)思維,要創(chuàng)造性地重組和應用各種課程資源、尤其是數(shù)字化的網(wǎng)絡資源,讓學生在情景中體驗、學習、理解和運用知識,積累基本課程經(jīng)驗。④課程實施上強調自主學習和交互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強調知識學習的個別化和知識遷移的交互性,倡導線上線下學習融合的混合學習模式,從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⑤課程評價要突出過程評價、進步程度評價和能力評價,要探索應用大數(shù)據(jù)來構建學生學習成效監(jiān)測和評價體系,變經(jīng)驗評價為科學評價。

二是正確理解校本課程的學校特色。

校本課程的學校特色并非是教師專門為少數(shù)學生開發(fā)課程,也不全部是開發(fā)體現(xiàn)少數(shù)教師特長的特長課程。校本課程要立足于學校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讓所有教師都有參與課程開發(fā)的機會。校本課程要強調差異性學習,接受學生的差異,提供足夠的發(fā)展機會,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面向全體學生的校本課程在設計中要強調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在實施中要重視學生的協(xié)作學習,突出學習途徑的多樣性。

三是關于校本課程的“文本化”。

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滯后性,不太適應校本課程所應具有的時效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等要求。校本課程不能等同于校本教材,即便是有些學校編寫了一部分校本教材,也因為校本課程的時效性特點,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圍、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況考慮到教師的時間、學校和學生的經(jīng)濟負擔以及課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校本課程都配有校本教材。建議學校編寫教師指導用書,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講義和活頁式的學習材料,配以豐富的數(shù)字化課程資源,通過網(wǎng)絡實現(xiàn)信息和傳輸,有條件的話可以開發(fā)成網(wǎng)絡課程,使內容能在實踐中滾動式地修改、完善和生成。

四是在實踐中提高學校課程領導力和執(zhí)行力。

校長的課程意識、教師隊伍建設和課程資源建設是影響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三大要素。

提升校長的課程領導和課程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喚醒校長的課程意識,讓校長在不斷的學習中,掌握一定的課程知識,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和促進校長認識“課程”對于學校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校長要親自投身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與教師一起學習,一起研究,一起體驗,在此過程中把握校本課程的整體性,促進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

篇4

【關鍵詞】 小學校本課程 開發(fā)

小學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精良的制作追求,敏銳的形象思維,活躍的創(chuàng)新意識,豐富的精神實踐,進而形成全面良好的綜合素質。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正是體現(xiàn)了我們學校的特色,為學生的多方面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雖然目前各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校本課程教育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但在真正的教學實際中,學校的校本課程教育仍然是最薄弱的一塊,主要體現(xiàn)在面太窄,我校的校本課程主要體現(xiàn)在圍棋、陶藝及我們的社團活動上,但還缺乏一定的專職教師。

為了讓老師們認識到校本課程教育的重要性,我上網(wǎng)查閱資料,無意中被一個教育名詞所吸引――“教育超市”,教育怎么與超市掛起鉤了呢?哦,原來是深圳翠竹小學的課程改革理念,他們學校靈活的教學方式和新穎的教學理念深深啟發(fā)了我。聆聽他們的教育思路,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這里真的不是一所普通的學校,而是一家“教育超市”。

我們的社會是多姿多彩的,需要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才。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千人千面”的教育,應該是“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的教育,也就是說,我們要創(chuàng)造適合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教育,讓學生學到他最喜歡學的東西。

說實話,我真的不理解,這學習還能讓學生來選擇嗎?從我們上小學起,什么音樂、美術等那些所謂的副科就在課堂中起著無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們在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學習,但讓小學生去選擇特長,老師們普遍認為還早了些。但我們又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每個班級中的每位同學,他們的素質是參次不齊,甚至是大相徑庭的。是呀,我們不可能把每一位學生都培養(yǎng)成博士、碩士,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中各行各業(yè)的有用之人。

社團活動開展了,校本課程教育的面寬了,但教師似乎更多了一層無奈與被動。我們老師必須每人帶社團,有些老師真的沒有這方面的素質,但也只能勉為其難,邊學邊教,這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科教學呢?我們搞這么多的花樣教學,胡子眉毛一起抓,會不會什么也抓不到呢?為體現(xiàn)學校的地方特色,使孩子們能快樂全面地發(fā)展,學校充分挖掘本地資源,開設了一些與我校師資、地處環(huán)境等緊密相聯(lián)的校本課程,如圍棋、陶藝等,并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可有些家長卻以孩子成績下降為由,不讓孩子參加,在他們看來,這些活動就是“玩”。我想我們每個學校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及困難,為了更好地促進學校校本課程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使學生真正全面發(fā)展,結合特點,我們應從以下幾處著手,抓好校本課程的開發(fā):①學校的校本課程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校本課程的受益者。把校本課程作為學校的長效教育,常抓不懈,講求實效。②教師培訓。辦學有特色,師資是關鍵。為此,學校應注重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應讓教師從體驗中認識到校本課程的重要性,真正轉變觀念,使教師重視社團活動的指導。③進一步廣泛開展社團活動小組。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興趣愛好,成立書畫、硬筆書法、民樂、合唱、舞蹈、剪紙、鼓號、腰鼓、攝影、篆刻、小報等社團小組,學生全員參加。

篇5

關鍵詞:課程綱要;目標;內容;實施;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3-0028-04

所謂“課程綱要”是指教師個體或小組合作設計的某一門校本課程的具體方案[1]。一般情況下,它包括一般性項目和主體內容兩部分。一般性項目包括課程名稱、課程類型、教學材料、授課課時、主講教師和授課對象等;主體內容主要包括課程的四個元素,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

“課程綱要”相當于一門校本課程的設計藍圖,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可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罢n程綱要”之于教師則起到了規(guī)劃和設計的作用,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規(guī)劃、設計一門校本課程,有利于對該課程要達到的目標、所要選擇的內容、如何實施、如何進行評價等方面進行設計,有利于避免校本課程實施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罢n程綱要”之于學生起到了導向和溝通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明確所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把握學習內容的邏輯框架,明確本門課程的教學安排,了解本門課程的評價要求,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本門課程的學習?!罢n程綱要”之于學校則有助于其對校本課程進行審議與管理,避免課程管理的形式化和行政化的傾向。

由此可見,“課程綱要”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作用不容忽視,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質量。目前,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如將校本課程開發(fā)等同于編寫校本教材,沒有明確的目標設計;校本課程內容出現(xiàn)純知識化的現(xiàn)象;校本課程實施隨意,教學方式與學科課程雷同,學生自主實踐活動不足,難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與興趣自主選擇課程;多數(shù)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是短期計劃或一次性的探究活動,缺乏對一門校本課程的整體規(guī)劃;校本課程評價不受重視;等等。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課程綱要”的設計重視不夠,沒有充分發(fā)揮“課程綱要”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應有的作用。下面就“課程綱要”的主要內容――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設計進行探討。

一、課程目標的設計

課程目標是指向學生發(fā)展的,說明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學生應達到什么樣的水平。課程目標是“課程綱要”的重要內容,課程目標的設計是“課程綱要”設計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但在“課程綱要”設計中,往往最容易忽視的就是課程目標的設計。一些教師把“課程綱要”等同于教材編寫,只列出了學生要學習的內容,而恰恰沒有確定課程目標,這必然導致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實施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梢?,要加強校本課程開發(fā)中“課程綱要”的設計,首先應當從課程目標的設計入手。

“課程綱要”中課程目標設計與一般課程目標設計所遵循的大的原則是相同的,只是需要在校本課程的前提下進行考慮。從當前“課程綱要”設計的現(xiàn)狀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應注意以下問題:

1.要高度重視課程目標的設計

課程目標可以說是“課程綱要”中的綱要,它貫穿于課程運行的全過程。其主要功能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為課程內容的選擇提供依據(jù)。課程內容是為實現(xiàn)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依據(jù)課程目標。第二,為課程實施提供依據(j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過程。因此,課程目標必然是課程實施過程的重要依據(jù)。第三,為課程評價提供依據(jù)。課程評價是用一種標準對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手段,而課程目標則是這種價值判斷的基本標準。所以,課程目標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它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其意義和價值,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課程目標的設計。

2.應完整地把握課程目標的內涵

課程目標涉及的范圍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大領域,要防止只重視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而忽視其他目標的做法。當然在“課程綱要”的設計過程中各個維度的目標應體現(xiàn)各門校本課程的特點,三維目標要具體化,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特長,彰顯學生的個性。

3.結合校本課程特點進行目標設計

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是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jù),是課程目標設計必須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關于這一問題,學者的研究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普遍把學生的需要、社會生活的需要以及學科發(fā)展的需要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但是,在具體設計課程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校本課程的特點。

第一,學生需要。由于校本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改革的產物,從原先國家集權制的課程管理體制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使學校擁有了一定程度的課程自。這一變革的意義不僅在于擴大了學校的管理權力,而且更在于為學生的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重要的外部條件。所以,在設計校本課程目標時,我們必須更多地考慮到發(fā)展學生的興趣與特長,把弘揚學生的個性作為校本課程的主要目標。

第二,社會生活需要。由于校本課程以學校為本,而學??偸翘幱谝粋€特定的區(qū)域和環(huán)境內,所以,在設計校本課程目標時,我們必須更多地考慮到當?shù)亟?jīng)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需要。比如,在設計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目標時,要以服務于新農村建設作為前提,著重培養(yǎng)農村中小學生的“愛農”情結,重視向學生傳授農業(yè)生產技術,使學生樹立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努力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恰當?shù)乇硎稣n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為選擇內容提供依據(jù),并為教師組織課程實施和進而進行的課程評價提供基本準則。如果課程目標表述正確、清晰,就能為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奠定堅實基礎;如果目標表述不當,則會對課程實施產生誤導。從教師們設計的“課程綱要”來看,在課程目標的表述上有以下幾方面偏差:有的目標太抽象,以普遍性的教育目的代替某一門校本課程的目標,如“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有的使用動詞太空泛,目標設定可行性不足;有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3.關注合作性

課程實施可以采取個人活動和合作探究的形式。個人活動的形式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個人完成活動后,應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分享。但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單靠個人的力量可能難以完成,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來解決問題。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合作探究,跨班級與跨年級合作探究,學校合作探究,跨學校合作探究,跨地區(qū)、跨國界合作探究,等等。在合作中,每人承擔不同的任務,全體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務,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培養(yǎng)其合作的意識和合作能力。如在“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母課題下,學生可結合最感興趣的和感到困惑的問題,討論產生若干子課題,并自愿組成小組合作選修學習,在組長帶領下制訂活動計劃,使每個小組成員明確活動時間、內容、方式和分工等,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協(xié)作。教師要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進行指導,如教育學生認識合作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幫助學生合理組建合作小組,對合作探究的任務進行合理分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課程評價的設計

課程評價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是對課程的計劃、活動及結果等各方面的評價,也可以包括對“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的評價、對“課程綱要”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等等?!罢n程綱要”中的課程評價專指對學生的評價,主要說明對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定的方式、計分方式和成績構成等。

課程評價是“課程綱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了解校本課程實施的效果,了解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了解課程內容設計的是否合理,了解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它可為“課程綱要”的修訂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但是,在實踐中課程評價的設計并不受重視,有的“課程綱要”中就沒有課程評價,有的“課程綱要”中雖有對學生的評價設計,但評價方法單一,多以書面考試形式為主,只強調結果評價、成績量化評價、知識評價和教師單方評價,使評價缺乏全面性、教育性、多元性、發(fā)展性和過程性,因而不具備科學性。還有的“課程綱要”中雖有評價部分,但在實施時并不重視評價工作,不能有計劃地實施評價。可以說,目前課程評價是實踐中最薄弱的、也是最迫切需要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在設計“課程綱要”中的學生評價方案時,首先要明確校本課程評價的核心理念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是給學生排位、貼標簽。因此,為了使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大的發(fā)展,必須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發(fā)展功能。為此,在設計學生評價方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課程目標是對學生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內容應與課程目標一致,評價不僅要關注在本課程實施后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提高,而且還要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yǎng);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而且更要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如態(tài)度、積極性和參與狀況等;不僅要關注學生達成課程目標的情況,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別收獲,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傊磺幸源龠M學生的發(fā)展為旨歸。

2.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現(xiàn)代教育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尤其是強調被評價者作為評價主體要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注重評價各方的對話和協(xié)商。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學生評價應是一個民主開放的信息流動過程,是在多元主體的多方面參與下進行的,它需要學校教師、課程專家、學生、學生家長及社區(qū)代表共同參與,需要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建議和意見。此外,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徹底改變評價主體缺失的狀態(tài),讓學生對自己的發(fā)展變化作出充分的和自主的評判,讓學生自己真切地體驗自身的發(fā)展,體驗發(fā)展中的快樂。評價主體間應進行雙向的和多向的交流,讓評價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生命發(fā)展過程,使評價結果在最大程度上為學生所接受,以發(fā)揮評價的最大效益。

3.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應采取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既可以采用常規(guī)的紙筆測試,又可以采用成果展示、匯報演出、觀察法、面談法、作品分析法、情景測驗法、行為描述法、個案研究法和檔案袋評定法等質性評價方式。

在具體實施評價時,要采取多種方式,通過多渠道獲得反饋信息,利用評價結果改進“課程綱要”,使評價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教師的不斷提高,促進學校課程實踐的不斷完善。

“課程綱要”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方案,而且也是學生的學習方案。所以,“課程綱要”設計出來后,要讓學生充分閱讀和討論,使學生了解教師的期望和意圖,了解教師制定這份綱要的理由,學生還可以提出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程綱要”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罢n程綱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校本課程要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改進。因此,每個學期結束時,教師都要在一個學期課程實施的基礎上修訂“課程綱要”,使之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崔允t,林榮湊. 校本課程開發(fā):課程故事[M]. 上海:華東師范 大學出版社,2007:3.

[2]索桂芳,馮秀軍. 新課程體系下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J]. 天津 教育,2007(7):52-53.

收稿日期:2012-11-14

篇6

關鍵詞:課程意識; 高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11-164-001

所謂“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育自古以來始終堅持傳承知識這一根本任務,然而,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絕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長期處于被動執(zhí)行的地位,缺乏課程的生成意識和生成能力。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課程或是教材是原本就預設好的,不會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開發(fā)之中。

一、認識課程意識的內涵

長期以來,我們只有教學意識,而沒有課程意識。所謂課程意識,就是教師對課程系統(tǒng)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在考慮教育教學問題時對于課程意義的敏感性和自覺性程度。大部分學者認為教師的課程意識主要由“目標意識”、“資源意識”、“過程意識”和“評價意識”這四個基本構成要素[1]。

(一)目標意識

目標意識暗含著教師應站在起點,敏感地觀望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全盤籌謀目標完成的各種因素,時時留心預設目標達到的程度,并會根據(jù)學生認知進程和學習狀態(tài)適時調整目標。教師有無目標意識的標志在于其是否自覺地把教學目標視為課堂教學過程的“方向標”和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尺度”,是否自覺地對之加以審視與反思,并能自覺地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和表現(xiàn)性目標等。

(二)資源意識

資源是課程實施可以借助、使用的材料。目標意識的確立,使教師有了努力的方向;資源意識的確立,使教師能從容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教師有無資源意識的“分水嶺”是“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具有資源意識的教師在不經(jīng)意間會敏感地覺察到課程資源的存在,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敏感地捕捉和利用動態(tài)生成的且有價值的即時性課程資源等[2]。

(三)過程意識

過程意識,是指課程本身不是靜止的、完全預設和不可變更的,而是開放的動態(tài)生成的。教師根據(jù)教學情境的變化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在課程情境中尋求教育意義,自覺主動地走向課程實踐。過程意識促使教師在課程實施中,選擇課程內容、運用教學策略、營造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等教學行為時能有意識地考察這些教學行為對于學生知識生成、能力發(fā)展、情感培養(yǎng)的意義和價值。

(四)評價意識

評價,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評價意識驅使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量化評價),更要從“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評價理念來自覺地關注課程實施中的質性評價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和意義。評價意識還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終結性評價,而且要注重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及個性化評價等具有教育和發(fā)展的評價。

二、高校教師樹立課程意識的重要性和意義

在當前新一輪的高校教學改革中,改革課程意識從思想高度出發(fā),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師是否具備課程的生成意識以及教師具有什么樣的課程意識,將影響課程改革是否順利進行,因此教師課程思維方式的轉變顯得尤為重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意識有助于推動新的課堂教學改革

課程意識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教師確立了一種內在的責任感, 繼而轉化為趨向某種行動的意圖和動力。生成性課程思維重在關注過程,并且將課程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具有教育價值的事件和主要問題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來利用,從而生成真正符合學生發(fā)展需求的課程。將課程作為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探究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的獨角戲。教師將課程視為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和學生能力、經(jīng)驗、精神、情感的生成過程,而不是教師傳授絕對性真理的載體,從而成為課程的主人,主動去建構自己的課程。

(二)課程意識有助于高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校本課程開發(fā)需要一定的條件,包括高校明確的辦學理念、課程專家的參與、教育行政領導的支持等;需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民主、開放的高等學校組織結構,高校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課程意識等。提高教師和學校的課程意識和開發(fā)能力是高校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關鍵。

校本課程開始艱難起步,這是教師課程意識缺乏的最集中體現(xiàn)。校本課程是時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目前已有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學校開展了實實在在的校本課程教學的破冰之旅。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教師課程開發(fā)最具實效的一部分,校本課程開發(fā)意味著教師的課程意識已經(jīng)開始從觀念的覺醒狀態(tài)進入到實踐的行動狀態(tài)[3]。

(三)課程意識有助于教師自身專業(yè)化的培養(yǎng)

作為課程實施者,具有課程意識的教師必然是課程的締造者、反思性實踐者和課程的創(chuàng)生者。他們通過構建各種對話情境,呈現(xiàn)出更多自主性、反思性和創(chuàng)新,為課程意義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現(xiàn)拓展空間。而課程的實施也由于教師個人的理解和介入烙上了鮮明的個性化印跡,教師逐漸意識到隱性課程在教學中的價值,并能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呈現(xiàn)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因素或變量,與此同時,課堂教學成為了師生不斷反思教學實踐、完善自我的過程。這種對教育的反思使教師不斷質疑教學行為的合理性,從而進一步統(tǒng)一整理了課程經(jīng)驗,豐富了自己的教學實踐智慧,使自己的專業(yè)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4]。

參考文獻:

[1]王建強.加強課程意識,深化教學改革[J]課程開發(fā),2003(12):40

[2]吳保明.試論教師的課程意識與生成[J]教學與管理,2010(8):11-12

篇7

[關鍵詞]農村中學 化學校本課程 研究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針對國家及地方課程難以照顧到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差異性需求而產生的,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初中化學課程是培養(yǎng)公民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它不僅是傳授化學知識、提高公民綜合能力和化學學科素養(yǎng)的平臺,也應是尊重學生個性,提供滿足他們學習化學需求的平臺。農村地域廣闊,中學條件相差很大,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農村資源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與中學化學課程有機整合,提高農村中學化學教育教學效益?這是農村中學化學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湖南省基礎教育研究所領導的指導下,我市進行了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研究。下面談談一年多來的實踐與認識。

(一)確立《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建設的目標

校本課程目標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方向和靈魂。在開發(fā)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之初,我們就提出:①《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的特殊目標必須與國家中學化學課程的一般目標結合起來,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的特殊目標在與一般目標發(fā)生聯(lián)系的過程中得到實現(xiàn);②《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必須“姓農”,內容要結合當?shù)剞r村的特點,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觀察與思考。為此,在課程開發(fā)過程中,我們?yōu)椤掇r村初中化學校本課程》制定了如下課程目標,用課程目標來規(guī)范和引導整個開發(fā)過程,防止或避免校本課程開發(fā)偏離方向。

1.知識與技能:獲得與自己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知識;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獲得對生活中化學現(xiàn)象的觀察、實驗、調查和訪問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參觀、調查、實驗探究等方式學習化學知識,體會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收集農村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農村生產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化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決;運用恰當?shù)姆椒?,表達自己的探究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關注農村,學會生存,增強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養(yǎng)成積極向上,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增強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感受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二)制定《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綱要

課程綱要是組織教學內容、編寫教案和組織教學活動使之順利開展的保證。我們制定了《湘鄉(xiāng)市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綱要》,它由主題內容、開設區(qū)域和教學活動建議組成。主題內容為開發(fā)校本課程提供一些可參考的題材;開設區(qū)域是根據(jù)不同地域的學校建議開設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建議則是為開設相關的教學內容提供教學活動建議,各校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和自行設計。

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意義在于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最大收益,在內容選擇上要最大限度地選取與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生活經(jīng)驗與文化背景相結合的化學知識。初中化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實際應用,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科技等都是化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開發(fā)在內容選擇上要重視與農村學生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充分體現(xiàn)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繼而利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初中化學課程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實驗?;瘜W實驗在化學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必須高度重視化學實驗教學,充分發(fā)揮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功能。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和農村本地的實驗材料作為化學實驗探究的場所與器材,培養(yǎng)學生探究與發(fā)現(xiàn)問題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诖耍覀兙幹频南驵l(xiāng)市農村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綱要的主要內容為:

(三)編寫《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教材和教案

根據(jù)課程綱要,各校根據(jù)本校課程資源特點和學生實際選擇二至三個主題進行課程開發(fā)與研究。我們主要以主題式及主題―導學―活動式兩種形式來編寫教材和教案。

1.主題式:通過研究確定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又與化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主題。再將相關主題的化學知識按照教學結構或知識結構重新建構和組織。如某中學的《化學物質與健康》主題,將化學物質與食品安全進行融合,主要有如下內容:某些元素(如鈣、鐵、鋅等)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機物(如糖、淀粉、油脂、蛋白質和維生素等)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

2.主題―導學―活動式:確定相應的主題后,教師再提供閱讀材料、數(shù)據(jù)資料、典型案例等文本材料和圖片作為信息,作為研究的起點和載體。然后進行學習活動的主體部分――活動體驗。如某中學利用學生對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很熟悉的條件,組織學生,調查研究該公司的啤酒生產。

(四)開發(fā)、實施《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的體會

1.促進了我市農村初中化學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在實施《農村中學化學校本課程》的過程中,由于是教師自己設計教材和教案,使得該課程更容易被老師們理解與實施。如課程目標的構建、教學內容的選定,教材與教案的編寫都是教師們經(jīng)集體討論而成,任課教師都能領會實質,教學中把握自如。反過來,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促進了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理解,有助于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2.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過程就是教師對知識的不斷構建和重組,對教學實踐的不斷反思和探究。這樣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觀念等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教師的知識能力也得以提升。

首先,教師課程意識得到了提高。開發(fā)與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考慮課程是否滿足了學生的需要與發(fā)展,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初中化學課程的實施者轉化為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者與創(chuàng)造者,同時構建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的課程評價意識。這樣拓寬了教師對課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

其次,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得到了提高。開發(fā)與實施過程中,教師不但要自己決定課程,也要對自己的課程負責,這給教師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課程設計空間,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提升了課程開發(fā)的能力。

再次,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養(yǎng)。開發(fā)與實施過程中,需要省、市課程專家、學校教師、校長、家長、學生與社會各界人員如廠礦技術人員、農林水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廣泛參與。在合作中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最后,教師開展行動研究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開發(fā)與實施過程就是教師不斷反思、參與科學探索的過程。在開發(fā)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研究學校、學生、自己,還要研究問題的解決的方法。教師通過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和反思,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行動研究能力。

如一個教師教師根據(jù)學生對農村家釀米酒感興趣,開設了《米酒的釀造》這一校本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原計劃主要從反應原理與釀造技術的角度進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學生提出:農村里流傳有不法商販在米酒的蒸餾過程中加入幾滴甲胺磷(一種農藥)來提高出酒率。加甲胺磷真能提高出酒率嗎?這樣做對嗎?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教師繼續(xù)開設了《食品安全與健康》等知識,和其他老師一起,再拓展為《米酒與傳統(tǒng)文化》。隨著校本課程的一個個專題的開發(fā),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開發(fā)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3.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化學學業(yè)水平的基礎上,化學校本課程為學生個性和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為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人生的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途徑,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了發(fā)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如某中學的幾個學生在學習完《水資源與環(huán)境保護》校本課程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繼續(xù)探究,對湘鄉(xiāng)城區(qū)排污情況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和分析,并向市政府提出了治理湘鄉(xiāng)城區(qū)水污染的方法建議,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好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畢華林.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輝,韓春亮.中學化學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5,(6).

篇8

關鍵詞 校本課程 教學質量 提高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62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ZHAO Shua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1517)

Abstract We need to evaluate the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lso we make it to service for the training objective by analysis the influence factor and explore the way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hen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 quality, high standard.

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ways

1 概念界定

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主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本文認為,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二次開發(fā);(2)校本課程是對本校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補充;(3)校本課程是對本校特色課程的開發(fā)。

教學質量:即學校根據(jù)教育目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程度水平,是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反映。

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是學校根據(jù)教育目的,在開發(fā)與實施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主確定的課程的過程中,師生通過共同參與教學活動,所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課程目標以及培養(yǎng)目標的程度水平。在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而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全面反映了學校因時因地制宜,自主創(chuàng)新的辦學水準。

2 影響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

2.1 課程開發(fā)質量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校本課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開發(fā)水平直接決定教學質量。影響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校本課程開發(fā)必須具備的外部條件,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體制、中央、地方、學校的課程政策、教育投入及補貼、地域特點、本地區(qū)以及本校的經(jīng)濟文化狀況、本??梢岳玫恼n程資源等。

內部因素是指校本課程開發(fā)必須具備的內部條件,包括:學校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及開發(fā)水平、學校的硬件設施及教材的編制、校長的領導能力及管理水平、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程度及態(tài)度、學科專家的參與指導、社區(qū)和家長的配合程度等。只有充分考慮影響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各方面因素,才有可能開發(fā)出高質量的校本課程,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2.2 教師教授質量

教授質量主要由教師決定。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同水平、教育教學思想觀念、對校本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課堂管理水平及課堂行為、教學方略、教學手段、自我評價、教學質量意識等因素,都會對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2.3 學生學習質量

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具體實施的基本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提高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學習質量,是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實施的價值追求之一。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因素眾多,外部因素包括為學生學習校本課程而提供的學習條件、學習環(huán)境、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場所等。內部因素包括學生的前學習成績水平,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認識程度、學習動機、學習方略、興趣愛好等。

2.4 教學管理質量

教學管理質量也是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管理質量受教學管理的設備條件、教學管理的環(huán)境、管理人員的素質(如學歷、教育科學理論水平、教學實踐經(jīng)驗、管理實踐經(jīng)驗、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等)、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管理方略、教學評價指標等因素的影響。

3 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

3.1 提供民主開放、良好的開發(fā)環(huán)境

校本課程開發(fā)應以本校培養(yǎng)目標與教育宗旨為出發(fā)點,著力滿足學生需求、培養(yǎng)學生個性、促進教師職業(yè)發(fā)展、體現(xiàn)辦學特色,并且積極配合國家與地區(qū)課程的開展,使三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這就要求學校建立民主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使教師與學生樂于承擔責任,積極進取,勇于追求成功。

3.2 聯(lián)合校內校外力量,共同開發(fā)

我國目前正處于課程改革的起步階段,除了依靠學校這一最關鍵力量,還應充分發(fā)揮教育科研機構的作用,組織校內校外各方力量在進行需求分析的基礎上,聯(lián)合開發(fā)校本課程。學校是校本課程的領導與決策核心,但并非意味著學校要包攬課程決策與編制的全部工作,校本課程要更多地體現(xiàn)獨立自主、靈活多樣的特征,同時也需要學生、家長、課程專家、社區(qū)團體、教育行政部門之間的相互借鑒與交流,(下轉第159頁)(上接第127頁)在借鑒與交流中得到完善與發(fā)展,形成獨特的個性與風格。

3.3 對校本課程開發(fā)進行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應建立在分析各方面需求的基礎之上,進行需求分析的對象是社會、地區(qū)、學校、學生等。對學生需求的分析包含學生對知識及心理發(fā)展等方面的需求。此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還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地區(qū)特點和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旨在開發(fā)出能夠充分滿足學生需求,又有利于促進社會、地區(qū)和學校發(fā)展的校本課程。

3.4 增強教師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

教師在校本課程開展中擁有多重身份,既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又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主導,同時還肩負著校本課程的管理者和評價者的角色,是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要樹立素質教育的課程觀念,深刻理解國家課程改革與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的重要意義,增強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學??梢酝ㄟ^校本培訓、專題講座、引導閱讀校本課程理論書籍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使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有較高的認同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從實質上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3.5 校長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念,提高校本課程管理能力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要求校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轉變傳統(tǒng)的課程觀念,形成新的課程觀念。校長要在對校本課程的開展有清晰認識的基礎之上,科學的指導教師工作。目前我國的各類學校仍以升學為主要任務,勢必會給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帶來很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校長更要從觀念上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著眼于每個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fā)展,深刻理解校本課程的開展對滿足學生未來發(fā)展需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努力將這種觀念內化成為全體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積極行為。此外,校長要進行民主開放的校本化管理,為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支持。

3.6 建立健全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校本課程的評價是學校管理部門和校本課程實施者對本校開發(fā)的課程進行質量檢驗、監(jiān)督控制、跟蹤監(jiān)測的全部過程。因此,建立健全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在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反思、總結經(jīng)驗教訓,及時反饋并調整與完善校本課程,使其從實質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評價過程中,應充分重視評價主體――教師與學生的評價,有利于獲得最直接的評價資料,改善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工作。與此同時,學校在設定評價指標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評價內容的多樣化、綜合化,以便從整體上促進實施主體的個性化發(fā)展。

我國校本課程的開展起步不久,因此對于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研究任重而道遠,從整體上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新課改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需要各方組織以及人員的共同合作,勢必會使我國校本課程的開展步上新的臺階。

項目: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CXJJSI4007)

參考文獻

[1] 李定仁,徐繼存.教學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9

關鍵詞:基礎教育;體育校本課程;課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G8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國長期以來單一的國家課程管理體制,構建了國家 、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這一管理體制的出臺,實現(xiàn)了課程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及課 程管理權力的再分配,給予學校在課程管理方面較大的自,學校有權對國家層面和地方 層面的課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實施進行決策,也可以開發(fā)本校的特色課程,這就給校本課程 開發(fā)提供了生長的土壤,使校本課程開發(fā)這一新生事物在我國得以應運而生。

就體育課程而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出臺,為學校制定本校的體育課程方案留下了 較大的空間,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奠定了理論基礎,也使體育課程改革實踐呈現(xiàn)出空前繁榮 的局面。然而,在少數(shù)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呈現(xiàn)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時,不 少學校的校長和體育教師對如何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還缺乏應有的了解,不知從何入手,這在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際效果,為此,近幾年,作者深入體育課程改革第 一線,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取得顯著成效的學校進行實地考察和訪問,總結其成功的經(jīng)驗, 并上升到理論,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應采取的策略及措施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其目的再于 為體育教師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jù)。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及實地考察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課程開發(fā)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次上都缺少經(jīng)驗。 在目前情況下,許多學校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熱情,并且也取得了 顯著的成效,而國家和地方層次上還沒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實施細則。但是由于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與完善必須以屬于學校層次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所獲得的經(jīng)驗和出現(xiàn)的問 題為依據(jù),所以在現(xiàn)行條件下,校本課程開發(fā)在學校層次上的策略選擇對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 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實踐研究證明,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課題研究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 即在國家的課程政策所允許的范圍內,借助于課題申報,以課題研究的形式來帶動校本課程 開發(fā)活動的開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探索性研究。這種策略在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中已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陽高新開發(fā)區(qū)實驗中學的“以創(chuàng)新運動項目(三步球運動項目的開發(fā))為特色” 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1],和鄭州八中的以“拓展運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 發(fā)是借助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模式多元實踐研究》 而完成的。

錫山高級中學的“以必修+選修項目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是借助國家體育總局體 育社會科學軟科學課題《興趣體育實施研究》的立項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是借助全國教育科學“ 十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中國經(jīng)驗欠發(fā)達地區(qū)(西部)學校體育管理體制、課程結構、資源開 發(fā)的實驗研究》的課題而進行的[3]。

武漢市橋口區(qū)新合村小學的“以傳統(tǒng)體育項目(足球)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是借 助“十五”全國學校體育衛(wèi)生科研課題《地方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的課題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 由于校本課程開發(fā)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校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課題,學校教師在這方面缺乏經(jīng)驗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課題申報、規(guī)劃制定、活動開 展、課程編制、課程實施乃至課程評價,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幫助,特別是要借助高等學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來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啟動、維持和深化發(fā)展。錫山高級中學體育 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成功經(jīng)驗也證明了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蘇等地首先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 方案,錫山高級中學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學校響應課程改革的號召,選定語文課和體育課作 為課程改革的重點研究課題,并列入江蘇省“九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開始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研 究的實驗。到1997年,隨著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校本課程研究專家的介入和“校本課程 開發(fā)”理念的確立,課程開發(fā)進入了規(guī)范時期。通過與課程專家的緊密合作,學校在體育校 本課程開發(fā)的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取得了突破。體育課由原來的“選修課和活動課”逐步走 向“校本課程開發(fā)”,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模式,受到課程專家和體育 課程專家的高度贊同。

2.1.3 加強學校自身整體水平的提高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 借雞下蛋之策并不是長久之計,學校的長遠發(fā)展還是必須依賴于學校內部發(fā)展能力的增強, 特別是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實施這一策略時應做 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校本課程開發(fā)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其對于學校工作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慮采用先易 后難的方式來逐步推進。首先選擇一些有條件的課程項目或者單項課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 積累經(jīng)驗后再擴大范圍。如錫山高中,在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典型性實驗階段,選擇了語文閱讀 和體育課兩門作為重點研究課題。還如,上海市閘北區(qū)八中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就是經(jīng)上級批準 從比較有條件的數(shù)學課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這樣做一是可以集中優(yōu)勢,使校本課程開發(fā) 工作與學校的課程資源相適應;二是可以為更大范圍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積累經(jīng)驗,同時提高教 師課程開發(fā)的意識和能力,為更大范圍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創(chuàng)造師資條件。就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 來講,可以考慮從一個運動項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學的定向運動、武漢市新合村小學的 足球運動、鎮(zhèn)江市八叉巷小學的乒乓球運動等。也可以從改造傳統(tǒng)競技運動項目入手,還可 以考慮改編當?shù)氐拿褡鍌鹘y(tǒng)體育項目等多角度地進行課程開發(fā)。

綜上所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有多種策略可以采用,具體到每所學??梢猿浞职l(fā)揮本校的各 方面優(yōu)勢、挖掘各方面體育課程資源進行課程開發(fā)。這里所講的主要是策略問題,具體到體 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施,還應采用相應的具體措施。

2.2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2.2.1 建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組織與實施體系1) 建立組織領導體系。領導重視和支持是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尤其 是在法制還未十分健全和長期受國家課程統(tǒng)一管理的教育環(huán)境影響下,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更加需要領導支持,只要領導出面制定一系列具體措施,才能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協(xié)調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方面提供保證。為此,就必須建立完善的組織領導 體系。

――成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領導小組,負責全校體育課程開發(fā)工作,進行有關課程開發(fā)問題 的決策。領導小組由校長(或副校長)任組長,成員包括體育教研組組長、后勤總務、教務 、學生處的負責人組成。

――成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專家顧問小組,負責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方案整體設計的指導工 作,及時解決課程開發(fā)中遇到的問題,對課程開發(fā)提供全面理論與技術方面的支持。成員主 要由科研部門或師范院校的課程專家、體育學院或體育系的學校體育理論專家、省市地教育 部門的體育教研員以及體育特級教師組成。

2) 建立組織實施體系。建立實施體系是落實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基礎,如果只有領導體 系,而沒有強有力的實施體系,再好的課程設計方案也是紙空文,也是難付諸實施的。

――成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工作小組,負責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具體工作,即從學校情境分 析、課程目標擬定、課程方案的設計、課程組織,到課程實施和評價等所有工作的實施,這 是非常繁重的一項任務。成員主要由體育教研組長、體育教師、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及社區(qū) 人員代表共同組成。

――制定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活動的工作方案。確立具體的實施步驟、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和時 間安排、主要負責人等。這是保證課程開發(fā)有效實施的措施,保證課程開發(fā)者有一定的責任 感和時間觀念。

2.2.2 給體育教師賦權增能,使之成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在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課程開發(fā)模式下,教師處于權力結構的最低層,教師的課程職責就是執(zhí) 行國家的體育教學大綱,遵循學科專家編寫的體育教材及教學要求。其角色只不過是“教書 匠”和“教學機器”,從而扼殺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鑒于此,校本課程開發(fā)主張給教師賦權增 能,強調教師就是課程編制者,教師有權利也有責任對于現(xiàn)有的教學材料或課程內容進行合 理的調整、改編,甚至是完全的創(chuàng)新。所謂的賦權增能,主要是指參與課程決策的權力和增 強課程開發(fā)的能力。包括:1) 增強教師參與課程的意識和能力。執(zhí)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師習慣于服從,他們不但不習 慣于參與式的決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可以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并在 參與過程中提高參與的能力。

馬什在總結幾個主要的英語國家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案例后發(fā)現(xiàn),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參與者在參 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上往往要經(jīng)歷五個發(fā)展階段[5]。

2) 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履行“教書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識,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課程開發(fā)要求并倡導教師成為研究者。我國教育界近些 年來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學校質量的重要標準,學校中的教師應該由“經(jīng)驗型”向 “科研型”轉換。校本課程開發(fā)本身就是一個教師參與科研的過程,它要求教師承擔起“研 究者”的任務,對教師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師不僅要研究學校、學生和自己,還要研究 課程制度、課程理論、課程開發(fā)方法。

3) 增強教師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教師職業(yè)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專業(yè)個人主義”[6] 。在 一般情況下,教師的工作具有“個體戶”的性質,要靠他們自己去處理課堂教學中所有問題 ,孤單/孤立是大多數(shù)教師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教師職業(yè)的這種特點很可能使教師相互之間采 取獨來獨往的態(tài)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課程開發(fā)要求教師、校長、家長、學生及校 外人士的廣泛參與,因而必然要求教師與其他人員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課程方案、一起對 課程設計進行評價等。因此,加強教師的合作意識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要求。

2.2.3 實施校本教師培訓,讓體育教師獲得專業(yè)成長20世紀20年代以來,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權主義的國家在教師教育改革方面發(fā)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變,那就是師資培訓的重心開始下移,師資培訓模式從以大學為基地走向以小校為基地 ,出現(xiàn)了新型的教師教育模式:校本教師培訓。其特點,一是以中小學為基地開展教師培訓 ,關注中小學校的實際需要,教師缺什么補什么;二是加強師范院校與中小學之間的伙伴關 系,高校參與學校師資培訓的全過程,對中小學進行現(xiàn)場指導;延長教學實習時間,突出教 師職業(yè)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學校可聘請體育課程專家、學校體育專家或教育學、教學論、課程論 等方面的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培訓應圍繞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體育與 健康課程標準》解讀、體育教育展望、以及國外體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趨勢等內容為主,以保 證體育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課程開發(fā)對于我國體育教師來講是一 個新生事物,沒有任何現(xiàn)成經(jīng)驗。因而學校還可以組織體育教師開展“行動研究”,進行反 思性教學。

2.2.4 理論培訓與實際考察相結合,發(fā)揮示范學校的作用 由于體育教師課程理論比較薄弱,課程開發(fā)意識不強,對他們進行課程理念及課程知識的培 訓非常重要。因為,課程開發(fā)理論注重的是“學理”,屬于務虛,務虛是必要的,過多的務 虛則導致虛幻,因此,還要注重課程開發(fā)的“技術”,即操作技術,屬于務實。務虛是為了 更好的務實,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對于許多教師來講,認為專家講的東西與他們的 現(xiàn)實相距甚遠,所面臨的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理論講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組織起來讓他們 到到上海、江蘇、武漢等地,開展體育校本課程效果較好的學校去考察,到前沿學校的現(xiàn)場 去親身感受一下課程改革的熱潮,將會起到較大的觸動作用。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 教師到發(fā)達地區(qū)的示范校進行考察,以此來拓寬本校教師的視野,加快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體,確保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科學性 校本研究是在學校層面展開的,不是靠個人的力量所能解決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員的參與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體現(xiàn)為一種集體協(xié)作,是靠團體的力量來從事研究活動。實踐證明,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同樣也需要組成一個研究共同體,彼此進行民主平等的合作。這一共同體 主要表現(xiàn)為體育學院或系的體育教師與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合作、體育教研員與中小學體育教 師的合作、學校部分教師合作等三種類型。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實踐證明,大學體育教師與中小學體育教師合作是必要的。大學體育教 師作為專業(yè)研究者不乏對體育教育問題的理論識見,但是如果閉門造車,在書齋里做學問, 不但理論本身沒有驗證的場所,而且由于對中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的認識與體悟的缺乏,理論 自身的針對性、現(xiàn)實土壤及意義也就越來越缺乏,最后有可能喪失理論的功用。而中小學體 育教師作為工作在體育教學第一線的人員,雖然積累了不少的經(jīng)驗,對體育教學也不乏感性 認識,但對于如何從事研究,如何通過反思來提升自己的認識,有時難免無從著手。這樣, 雙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學改革的實際又為這種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條件。在中國教育研究體制中,各省、市、區(qū)的體育教研人員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與 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關,指導著中小學體育教研活動的進行,是教育科研隊 伍中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體育教研員和中小學體育教師合作將有利于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如湖北省、武漢市體育校本課程之所以能很好地開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體育教研員 長期的指導和合作。另外,由學校內部部分教師組成的研究共同體也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起 到推動作用。

3 結論與建議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jīng)歷八個年頭,八年間,從課程理論研究者、課程管理者到中小 學體育教師都為體育課程改革付出了較多的勞動,回顧體育課程改革走過的路程,尤其是在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方面,既有成功經(jīng)驗的總結,也有存在問題的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作 者通過對實地考察所獲得的第一手材料進行總結,對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應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個人的看法,建議廣大教師在體育課程開發(fā)實踐中,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 有針對性地進行參考,以期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金明,姬彥忠.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 創(chuàng)新體育活動項目 三步球理論與實踐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選修”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J]. 體育學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 學報,2008(1):104.

[4] 董翠香.體育校本課程導論[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85.

篇10

一、以生為本,校本課程頂層設計

學校前身是一所村辦小學,始建于1951年,可以說,她既是一所有著“半百”悠久歷史的老校,也是一所新興的城市小學。單純從校本課程講,學校經(jīng)歷的是一個從粗放到精品,從精品到多元的過程。

2001年,學校的校本課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2006年,學校開始傳統(tǒng)文化精品課程“中國結?龍蒂花編制”的開發(fā)實施。這樣的定位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既符合校情,又具創(chuàng)新意義;授課教師只要下工夫鉆研便會教學;學生無需先天條件,經(jīng)過努力人人都能學會;經(jīng)濟實用,學生感興趣,家長也支持。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學生需求的發(fā)展,單一的校本課程不足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這種動手編織型的課程,更受女生歡迎;其次,單一的課程內容,在大量師資和硬件優(yōu)勢閑置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課程開發(fā)中的主觀能動性;最后,時代的進步帶來更大的信息量,校外更加豐富的生活體驗使單一的校本課程相形見絀。

以生為本,強調課程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注重課程體系建設,成為學校發(fā)展的歷史性任務。為此,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fā)團隊,多種渠道調查了解學生需求,結合學校育人目標,開始進行校本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我們研究出臺了《校本課程規(guī)劃方案》,從課程的實施內容、實施管理及評價制度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tǒng)、連續(xù)的規(guī)劃。整個體系目前包括四大門類,14門課程,分為限定性課程與選修性課程。在課程設置上突出以生為本,各班每周都有固定課時,開展限定性課程。每周五下午第二節(jié)為選修性課程,采用走班制。

如今,“紅結飛揚啦啦操”、“籃球飛人”、“陽光田徑”、“新苗合唱”等體育藝術類課程成績斐然;“優(yōu)秀古詩詞誦讀”、“跟我大聲說”等學科拓展類課程發(fā)展迅猛;“人校課程”、“離校課程”等修身教育類課程深受家長好評。加上原先“中國結?龍蒂花編制”發(fā)展出的“結飄滿園”、“絲網(wǎng)生花”等技能實踐類課程,學校的校本課程體系已基本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需求。校本課程體系的建立,豐富了校本課程內容,重視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尊重和滿足。

二、以校為本,文化建設深入推進

學校文化植根于學校的方方面面,校本課程為學校課程注入了活力,對學生個性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使學校教育得到了本質回歸,也為學校文化內涵發(fā)展找到了精神核心。

在校本課程發(fā)展的過程中,學生開始懂得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動手實踐能力和審美情趣也不斷提高。教師在參與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中,工作興趣、自主研發(fā)的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同伴互助、教研氛圍日漸濃厚。

學校經(jīng)過慎重考慮,將原有校訓“誠、勤、信”修改為“結、勤、信”,并重新進行釋義:結,即團結協(xié)作、百折不撓;勤,即勤奮刻苦、腳踏實地;信,即果敢自信、抱誠守真。

為了深化廣大師生對“中國結”文化內涵的認識,讓“結文化”不僅寫在墻上、掛在嘴上,更能內化為學校的靈魂,學校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讓“結文化”根植于師生的心靈深處。具體做法如下。

1.凝心聚力,全員參與,確保校本課程落實

根據(jù)學校的《校本課程規(guī)劃方案》,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集體備課、觀課議課、交流研討,凝聚集體智慧。任課教師由過去的專職設置到如今全體教師擔任,課程內容變得更加系統(tǒng)、豐富,實施途徑更為廣闊。經(jīng)過不斷地實踐研究,校本化、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得以逐步完善。

同上校本課,每一個教師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結文化”,人人有上法,節(jié)節(jié)有新意,既解決了教師專業(yè)局限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又使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中來。校本課程不會因教師流動而終止,真正形成了校本化、多元化,并具有持續(xù)性、發(fā)展性。

體育組和音樂組從特色課程《結飄滿園》中獲取靈感,為學生量身打造一套自編操――《結藝操》,并列入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該操將紅皮筋首尾相接作為鍛煉器械,模仿穿插編制中國結的動作,進行藝術夸張設計,利用皮筋的拉伸性有效鍛煉身體各部位肌肉,得到了教育部領導的高度肯定,也深受學生的喜愛。

與此同時,學校加強國家課程的校本化二次開發(fā)。仍以中國結為例,語文課上,學生通過誦讀《校訓三字歌》來了解學校文化,借助認識中國結、欣賞中國結,進行說話、寫話訓練;數(shù)學課上,學生以中國結為例學習軸對稱知識,練習測量、估算技能;美術課上,中國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欣賞和繪畫內容;信息技術課上,學生以中國結為目標,學習網(wǎng)絡搜索技能;綜合實踐活動課上,中國結成為很多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對象。

2.圍繞文化,突出育人,打造精品系列活動

一是“情系節(jié)日”系列活動。將校本課程與重大節(jié)日相整合,通過“編織友誼結”手拉手活動傳承學校文化、增進同學感情,通過“我為媽媽送祝?!薄ⅰ皠趧觿?chuàng)造美”等活動進行感恩教育和勞動教育。

二是“愛心接力,屆屆相傳”系列活動。在每年新生入校時,由高年級的學生親手制作中國結,贈送給一年級的新同學,使他們一人校就能感受到一種關愛,也使學校文化得以屆屆相傳。每年六年級學生畢業(yè)前夕,學生都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精心設計畢業(yè)作品獻給學校,表達對母校的深深眷戀之情。

三是“參與實踐、展示智慧”系列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課堂延伸到校外,讓中國結走出校門,走進社區(qū),走向社會。如教師節(jié)開展“我為老師送祝?!被顒樱瑢W生紛紛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龍蒂花,表達對老師誠摯的謝意;元旦前夕舉辦“愛心大拍賣”活動,學生到街頭、公園現(xiàn)場編制義賣,將收入所得用于救助貧困學生,既鍛煉了其綜合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孩子的愛心。

3.整體規(guī)劃,美化校園,營造和諧育人氛圍

走進校園,迎面佇立的是一座文化雕塑:由中國結抽象變形成的三個人形造型,彰顯著學校的“結文化”特色,“結紅花香,潤物無聲”體現(xiàn)著學校的育人理念。我校目前的校園文化設計可以分為四個板塊。

一是“育人為本,和諧發(fā)展”的思想教育板塊。其內容包括校訓、教風、文化墻、“中國結”標志等,主要分布在教學樓、綜合樓的醒目之處,展示了學校“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每一位教師創(chuàng)設發(fā)展的空間”的辦學理念,集中反映了學校近年來發(fā)展、變化的足跡。師生置身其中,時時處處都能受到激勵和鞭策。

二是“學會感恩,學會感動”的人格教育板塊。校園西邊的文化墻上設置專欄,展示“中國結在我心中”、“中國結情緣”主題征文活動中的優(yōu)秀作品,表達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和獨特體驗。

三是“動手參與實踐,弘揚民族文化”的藝術教育板塊。步人教學樓、綜合樓,映入眼簾的是樓道和走廊墻壁上的一幅幅造型獨特、色彩絢麗、內涵豐富的中國結、龍蒂花作品。在這里,師生不僅能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氣息,還能體驗成功的幸福,品味實踐的樂趣,暢談人生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來。

四是“營造良好氛圍,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的班級文化教育板塊。班級文化建設突出風格統(tǒng)一、各具特色的特點,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鮮艷的國旗,兩邊是八字學風“勤奮、守紀、樂學、多思”,后墻是各班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班級特色精心策劃、挑選的班級口號。這些個性化的班級口號經(jīng)典、深刻、催人奮進,時刻提醒著學生朝著預定的目標不懈努力。學生親手制作的中國結、龍蒂花作品不僅裝點著教室,而且對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起著重要作用。

三、和諧發(fā)展,構建魅力生態(tài)文化體系

一是建立魅力課堂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豐富了學生的實踐體驗,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品味到了學習的樂趣。教育教學活動由課內走向課外,使學生感悟到生活的樂趣,激發(fā)了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是建立魅力教師文化。對校本課程的研究,為學校管理帶來嘗試與探索,由行政管理走向目標、理念的引領,由行政組織走向領導教師組成的研究共同體。幾年來,學校堅持以辦學理念促改革,以改革促發(fā)展,構建學習型、研究型組織。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實現(xiàn)了教師教育理念的根本轉變,提高了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教師由課程的實施者、執(zhí)行者,成長為課程的開發(fā)者、建設者和評價者,其專業(yè)水平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近三年來,學校教師共榮獲國家級優(yōu)質課3節(jié),省級優(yōu)質課2節(jié),省、市級基本功比賽第一名各1次。

三是建立魅力學生文化。在參與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得到極大升華,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自主探究、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的意識增強,綜合能力也得到長足發(fā)展。在首屆鄭州教育服務大會上,精美的中國結、龍蒂花作品,以及孩子們的現(xiàn)場演示,頗受與會領導及市民的青睞。學校在此次大會活動評比中榮獲一等獎。2012和2014年,學?!凹t結飛揚”啦啦操隊遠赴美國奧倫多參加世界啦啦操錦標賽,途中學生們陽光自信的精神狀態(tài)、待人接物的文雅舉止,引來眾多國際友人贊賞的目光。

四是建設魅力校園文化。在每年的校園文化周活動中,風格統(tǒng)一、精巧雅致的校園環(huán)境和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的展示,受到周邊居民和單位的高度贊揚?!逗幽闲l(wèi)視》、《河南日報》、《鄭州晚報》等多家媒體,都曾對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進行過報道。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一是目前的課程仍以技能實踐類、德育類為主,不能全面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二是教師的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三是課程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科學、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