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06-21 08:34:50

導語: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摘要:在高等院校的教學中,如何實現服務于經濟發(fā)展,如何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如何提升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是決定院校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其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是高校發(fā)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教學活動是實現相關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部分。目前的實踐教學中尚存在一定問題,因此,適時合理地推動教學改革與實踐很有必要。本文以《古代漢語課程為中心,著力探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以期構建更為完善的教學體系,達成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目標。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古代漢語;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步和多層次的發(fā)展,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但從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來看,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育理念等諸多方面,高校的教育教學還存在很多值得研究和改進之處。隨著高等教育逐漸進入大眾化發(fā)展階段,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逐漸顯現,因此,相關高校在現階段應及時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針對人才目標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改革和實踐,以使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更符合時代需要。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與《古代漢語》課程教學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浪潮下,《古代漢語》課程依然作為一門必修課存在,這一方面說明《古代漢語》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教學地位,同時也證明該課程本身對學生的專業(yè)和能力發(fā)展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傳統(tǒng)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的問題逐漸顯現,這對該課程造成了極大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為其自身的更新和發(fā)展提供了契機。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更注重實用性,如何將枯燥繁雜的理論應用于實踐中是當下《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應適時進行教學改革與實踐,使其完美契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強化其教學實踐效果,培養(yǎng)更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1]。

二、《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教學理念落后

教學理念往往是一個課程的根基,其深刻影響著課程教學的質量[2]。在傳統(tǒng)的《古代漢語》教學模式下,由于其課程難度較大,內容晦澀難懂,教師往往更注重理論教學,局限于課程內容之中,缺少全局型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在目前高校的《古代漢語》教學中,部分教師容易沉浸于細枝末節(jié)的深度探究中難以自拔,過分追求理論分析,形成了學究式的教學模式,忽略對學生應用水平的培養(yǎng)和提升,不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二)教學方法單一

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方面,長期存在的問題是教學方法單一。這一方面源自于該課程具有較為久遠的開設歷史,在幾代人長時間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相對固定化的教學模式。這使得資深的教育工作者習慣于固有模式,創(chuàng)新動力不足,新生代教育工作者受限于傳統(tǒng)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與改革的勇氣。另一方面,《古代漢語》課程由于其內容的晦澀,與現實生活的關聯度不高,使得其教學方法往往局限于課堂中的講授,缺乏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因此,目前的《古代漢語》教學形成了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由于其課程難度較大、課程內容較為枯燥,更使其與現實生活割裂嚴重,難以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要求,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并不相符。因此,《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革和優(yōu)化,使其與當下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桴鼓相應。

(三)教學內容繁雜

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tǒng),富有卓犖精絕的古代漢語文獻典籍和異彩紛呈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豆糯鷿h語》課程根植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其內容包羅萬象,加之其理解難度較大,教學課時有限,如何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顯得至關重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普遍存在對教學內容不加取舍,在有限課時內極力進行內容輸出,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學習負擔。同時,由于高中文言文教學與《古代漢語》教學存在一定斷層,學生的古文功底并不深厚,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往往較為明顯,過于繁雜的教學內容更易使學生湮沒于浩如煙海的知識海洋,難以掌握實際的應用技能。教學內容的繁雜一方面加大了教師教學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學習形成了較大壓力,忽略了對應用型能力的培養(yǎng)和落實,難以達成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

(四)教學材料陳舊

任何教學活動都依托于教學材料,教學材料是課程教學的重要載體。[3]目前的《古代漢語》教學所采用的材料以國內影響較大的教材為主,這些教材的應用歷史較久,其內容質量和地位都毋庸置疑。但是,正因其專業(yè)性較強,使得教材本身忽略了對應用性的培養(yǎng),過于關注理論性內容,與目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并不匹配,不利于該目標的達成。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策略

(一)鏈接時代發(fā)展需要,有效轉變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影響著整體教學活動的進行,理念的轉變至關重要。即使對于資深教學經驗和較高教學能力的教師而言,如果其教學理念與時代發(fā)展需要不符,也難以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在我國當前的國情下,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因此,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理念,確保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達成。例如,在目前高校的《古代漢語》教學中,教師普遍將其視為專業(yè)性較強的理論課程,對其本身的實用性并不關注,故而會進一步使學生對本課程形成脫離實際的刻板印象,減弱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浪費了課程本身的實用價值。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第一,教師應了解國家的發(fā)展狀況,明晰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基本情況,深化自身對于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理解和認同。第二,要深化對《古代漢語》教學的認識,通常情況下,教師往往把《古代漢語》只當成一門語言工具課,認為其難點主要是講解古文字、音韻等基礎知識,在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背景下,更關鍵的是給學生講解傳授豐富的語言和文學作品背后的優(yōu)秀文化。第三,要加強對實踐授課重視。教師應意識到,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還應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搭建古代漢語與生活的關聯,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愉快地體驗和學習古代語言文化傳承。在此基礎上,真正促成教學理念的轉變,才能更好地深化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二)融合新興技術手段,完善擴展教學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在當下的時代,有諸多的技術手段可以付諸于教育教學。尤其是近幾年,在疫情的影響下,網絡科技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同時也顯現出了眾多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都可以為《古代漢語》教學提供方法參考。第一,在《古代漢語》課程的改革和實踐中,教師可充分融合新興技術手段,豐富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更好地推從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在教師備課過程中,除參考傳統(tǒng)的文獻資料,還可充分利用院校數據庫中的多媒體資料,相比于傳統(tǒng)的板書和幻燈片,影視資料、三維動畫等教學資料更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往往會進行小組探究式教學,在現代科技手段的幫助下,也可以更好地促進探究活動的進行。例如,教師可充分利用社交軟件和協作文檔等技術手段建立學習社群,通過網絡的幫助,可以促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無地區(qū)和時間限制的學習交流,這一方面可以極大改善教學局限于課堂內部、師生之間的交流不順暢的問題,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第三,為了強化教學的實用性,教師可嘗試建立公眾號等平臺,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和作品通過平臺發(fā)表,強化學生的參與度,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成就感。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注意把握新技術手段的應用程度,雖然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但過分依賴于多媒體教學可能會使學生產生怠惰思想,如懶于記筆記和主動書寫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有點進行繼承,適當融入新手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綜合考量多種維度,優(yōu)化取舍教學內容

根據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在教學內容的取舍方面,主要可考慮四個維度:第一,學科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本課程的基礎和關鍵,不能因為追求實用性而拋棄了課程的根本,而應將學科專業(yè)能力與實用性相結合。例如,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對寫作技法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對白話文文章進行文言文轉寫等活動,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優(yōu)化學生的寫作技能。第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豆糯鷿h語》課程雖然具有極強的工具屬性,但其中所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思想不容忽視,高校的教育教學本身也承擔著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責任。例如,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選取思想內涵深刻的文獻材料,引導學生對經典文獻篇目進行戲劇改編,使學生在改編過程中深入理解文獻所傳遞的思想文化內涵。第三,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的開發(fā)。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背景下,課程教學不應只拘泥于理論,而應更注重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在進行音韻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古代漢語》的相關知識運用到現代藝術中,通過對歌曲戲劇中音韻的分析,強化《古代漢語》相關知識在現實場景中的運用。第四,考慮各門課程之間的關聯?!豆糯鷿h語》課程中的一些知識點在各其他課程中可能也會涉及,這就需要教師認真考量如何提高效率,避免知識點的循環(huán)往復講授。例如,《古代漢語》課程中會涉及訓詁學的相關知識,其難度較大,教師可以簡要講述,為后續(xù)的訓詁學課程打下伏筆。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把整體的課程體系加以全面考慮,盡量減少重復的專業(yè)知識,避免學科之間的循環(huán)講授,提高教學的效率。

(四)遵循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配備教學材料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依托,如何合理配備教學材料是教學改革和實踐的關鍵點之一[4]。在目前應用的教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專業(yè)性較強但實用性不足,難以適應目前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因此,在《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推進過程中,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嘗試編寫適用于新時代的教材。對于教材的建設可以極大程度上減輕教師教學的負擔,更好地推動學生學習和實踐。第一,在教材內容方面,可以擴大選文范圍,適當增加古文和古文字的原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更清晰地認知,同時,可選取與現實關聯度更強的文獻,以提高與現實的聯系。第二,在教材的實用性方面,可以考慮適當設置主題解讀課、語言應用課等內容,同時可設置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聯系的相關內容,增強實用效果。第三,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古代漢語》教學可編制不同的教材,不同專業(yè)對《古代漢語》課程的專業(yè)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充分把握各專業(yè)的特點可以更好地編制適用于各專業(yè)的《古代漢語》教材,如歷史學專業(yè)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古代漢語》教材應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區(qū)分。第四,為響應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指導思想,在教材編訂過程中,可以考慮充分挖掘和宣揚地方獨特文化[4]。古代漢語承載著各種文化內容,選訂當地古代歷史文化相關的文獻可以促進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此外,隨著網絡科技的發(fā)展,教材的編制過程中可配備相應網站,綜合整理多媒體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途徑和資源。

四、結語

高等學校的規(guī)劃和建設要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全面研究文化素質教育中的諸多重要問題,探索如何正確積極構建基于專業(yè)文化素質教育的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這對明確應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質的要求,深化教育理論,促進人才培養(yǎng)過程的優(yōu)化具有較大的推進作用。就《古代漢語》教學而言,應從有效轉變教學理念、切實明確教學目標、完善擴展教學方法、優(yōu)化取舍教學內容、合理配備教學材料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實踐,以更好地推動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戴承元.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層次、規(guī)格和途徑[J].安康學院學報,2016(3).

[2]劉深.人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以廣西某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為例[J].大學教育, 2017(11).

[3]周孟戰(zhàn).應用型視野下地方院校古代漢語教學改革[J].大眾文藝,2017(22).

[4]林琳.古代漢語課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8(1).

作者:蘇延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