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論政形成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31 09:10:00
導語:文人論政形成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西方理念東來
西方的報業(yè)起步、成熟都早于中國,它的辦報理念,曾通過兩個渠道影響了中國的近代報紙,一者,傳教士東來傳播,二者,中國人西去取經(jīng)。
前者,即要聯(lián)系到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著非常復雜的角色的西方傳教士,一方面,是侵略者,一方面又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文明。他們到中國后,為了實現(xiàn)其文化侵略目的,在中國在沿海通商城市進行大量的辦報活動,客觀上帶來了西方近代民主自由的觀念,影響了一批中國的改良知識分子,對中國的新聞事業(yè)來說也有著開榛辟萊之功,對民國報業(yè)“文人論政”傳統(tǒng)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據(jù)后世研究,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通都大邑的報紙大約有七十六種,其中教會創(chuàng)辦的占十份之六。①傳教士中辦報取得成功的有馬禮遜(RobertMorriosn)、林樂知(YoungJ.Allen)、丁韙良(W.A.P.Matin)、(TimothyRichard)等人。
馬禮遜于1815年8月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了第一家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他倡導報紙的意義在于“首在灌輸智識,闡揚宗教,砥礪道德,而國家大事之足以喚醒吾人之迷惘,激發(fā)吾人之志氣者,亦兼收而并蓄焉……智識科學之與宗教,本相輔而行,足以促進人類之道德,又安可忽視之哉?!袊嗣裰橇?,受政治之束縛,而呻吟憔悴無以自拔者相沿迄今,二千余載,一旦喚起其潛伏之本能,而使之發(fā)揚蹈厲,夫其易事?惟有抉擇適當之方法,奮其全力,竭其熱忱,始終不懈,庶幾能挽回于萬一耳?!雹谒€曾在《論印刷自由》一文中聲稱,上帝賦予人類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因此人類有寫作和印刷的自由。此文被中國新聞學界稱作“出現(xiàn)在東方報刊上第一篇介紹西方出版自由觀念及天賦人權(quán)學說的文章”,③馬禮遜文中宣揚的觀點,如天賦人權(quán)、言論出版自由……尤其強調(diào)的政府沒有權(quán)力干涉和壓制,對幾千年來臣服于皇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中國人來說有著不尋常的意義。
1868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萬國公報》在傳教士所辦的諸報中影響尤大,發(fā)行量最高時達3.8萬多份,創(chuàng)下了傳教士在華報刊最高發(fā)行記錄。創(chuàng)辦人中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ungJ.Allen)丁韙良(W.A.P.Matin),后來又分別成為《上海新報》和《字林西報》的編輯。之后,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對《萬國公報》著手改革,李提摩太希望能通過報紙來變革這個老大帝國。同樣的,林樂知也希望通過報紙傳播西方文明,進而影響中國自身的內(nèi)部改革——洋務(wù)運動。④這個人群,在中國傳播西方理念的同時,內(nèi)心固然持有殖民的意愿,但歷史的結(jié)局卻背離了初衷:“他們都以虔誠的宗教家心理,希望東方這個老大帝國的新生?!雹堇钐崮μ凇度f國公報》上的許多觀點、建議對中國的改良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康有為1882年第一次接觸被該報就被深深吸引,在萬木草堂把《萬國公報》作為弟子的自學材料,進一步啟迪了梁啟超等弟子??梢赃@么認為,鄭觀應的《盛世危言》中的新聞觀點本于李提摩太在《萬國公報》上發(fā)表的諸多論說,梁啟超的一些變法主張也能在《萬國公報》中找到根源。
在中國報業(yè)的萌芽時代,有關(guān)向西方報紙學習議論國政已多次見于知識分子的論著中,如魏源,在其代表作《海國圖志》中,非常贊賞英國報紙“刊印逐日新聞紙以論國政,如各官憲政事有失,許百姓議之,故人恐受責于清議也?!雹?/p>
西去取經(jīng)并付諸成功實踐的先行者乃是王韜。他年輕時接受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的邀請,在上海墨海書館從事編譯西學書籍工作13年之久。這期間他很容易和西方報業(yè)接觸,并了解其新聞思想,墨海書館是當時英國在上海所辦的《字林西報》的附屬機構(gòu),麥都思又是中國境內(nèi)早期中文期刊《遐邇貫珍》的創(chuàng)辦人。1862年后,王韜開始了長達23年的流亡生活。先是居留香港,然后,在1867-1869年,王韜漫游西歐,此次游歷后他發(fā)現(xiàn)西方社會的報紙媒體的自由公開對先進文明國家的形成有莫大作用,“日報之于泰西諸國,豈泛然而已哉?所載上關(guān)政事之得失,足以驗國運之興衰;下述人心之事,亦足以察風俗之厚薄。凡山川之形勝,物產(chǎn)之簡番,地土之腴瘠,邦國之富強,莫不一覽而了然,其所以見重于朝野,良有以哉!”⑦他以為西方所長不僅在于船堅炮利,還有輿論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如此才得舉國民心。因此,1874年他在香港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循環(huán)日報》,自任主筆。王韜的《循環(huán)日報》處處模仿《泰晤士報》,編排上,最特出的每期上大多出自王韜手筆的一篇時政論文,針砭清朝政事,也是仿照《泰晤士報》的體例而來,這些政論文最后擇其精華輯成《弢園文錄外編》?!堆h(huán)日報》與早期中國報紙有很多不同之處,除不以營利為目的外,以政論批評政府、開啟民智,“國家有大事,皆視其所言以為準則,該主筆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趨向也”⑧使它卓爾不群,它的出現(xiàn)為許多民國報紙的政論開先河,提升了報紙的社會價值,改變了政府單方控制話語霸權(quán)的局面,站在民間的立場上,不依附于任何權(quán)貴任何黨派勢力來發(fā)表政見,所以林語堂稱其為“中國新聞報紙之父”并非謬贊。
二、日本作為中介
除了西方,東鄰日本也曾給中國早期報業(yè)予某些文人論政的啟迪。和中國相仿的是,兩國的近代新聞傳播事業(yè)都來自西方列強的外來輸入,中國歷史上的報紙如邸報,只是充當溝通官僚機構(gòu)與官吏之間的信息的簡單工具,日本的瓦版,都與近代報紙相距甚遠。和近代許多改革一樣,日本始終充當著中國的先行者,新聞事業(yè)也不例外。日本報業(yè)對中國文人論政的有益影響只在一個時期,有趣的是,在這個不長的時期里,中國早期著名報人恰好大量在日本求學或者流亡,在歷史提供的機遇前,輾轉(zhuǎn)接受了西方的新聞思想。
如邵飄萍,曾兩次流亡日本。1914年春,被營救出獄的邵飄萍東渡日本,在法政大學學法律、政治,在日本新聞學會聽課,并在《朝日新聞》工作過?!冻招侣劇分两袢允侨毡镜闹匾獔蠹?,1879年創(chuàng)辦于大阪,在日本的民權(quán)運動時期開始涉足政治,刊載言論,但在“政黨報紙”后期,為了免遭??亩蜻\,以中立面目出現(xiàn)。邵飄萍在日期間,注意搜集海外新聞學知識,1915年開始編著《新聞學》一書,為早期中國新聞學的重要著作。1919年8月,《京報》被查封,邵飄萍被迫再次流亡日本。于右任籌辦《神州日報》前,曾專門赴日本考察過兩大民間報紙《朝日新聞》和《每日新聞》。宋教仁在日本住過多年,后為《民立報》主筆?!洞蠊珗蟆分骶帍埣钧[則于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在日期間有過多次新聞實踐,1911年初回國后任上?!睹窳蟆肪庉嫞介_始其報業(yè)生涯。而《大公報》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胡政之亦在1907年成為留日學生。
日本新聞事業(yè)的政論時代,出現(xiàn)在幕府末期和明治初期,報紙開始出現(xiàn)并成為民眾爭取民主權(quán)利的重要武器,和西方發(fā)達國家一樣,報紙成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喉舌。明治政府學習西方,對報紙一度也持西方的看法,1871給報紙發(fā)行人的文件中宣稱:“新聞紙應以開啟人們的知識為目的。而開啟人們的知識,就是要打破頑固狹隘的思想,擔任文明開化的先導?!雹崦髦尉S新之后日本,民主、自由等觀念已比較深入人心,但舊的封建因素仍影響著社會的進程。隨之,日本民間出現(xiàn)了反對封建專制、爭取資產(chǎn)階級民主自由的自由民權(quán)運動。19世紀70年代,由于日本“征韓”問題引發(fā)激進派和漸進派的分歧,日本報刊以此為契機走上了要求新聞自由之路,很多報紙成為“政論報紙”。主張言論自由的報紙很快和明治政府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沖突,政府而采取兩手政策:一方面,修改報紙條例,加強對報業(yè)的限制;另一方面,削弱和瓦解對當局持反對態(tài)度的自由黨和改進黨,之后,政府開始嚴厲的鎮(zhèn)壓,是為日本新聞史的“黑暗恐怖”的年代。
1912年“護憲運動”勝利后,新聞界開始抨擊國事。1916年,陸軍元帥寺內(nèi)正毅出任首相,組成寺內(nèi)內(nèi)閣,開始對新聞界進行打擊。次年日本趁蘇俄遭受西方列強干預,出兵侵占西伯利亞,以《朝日新聞》為首的日本新聞界反對內(nèi)閣的出兵行為,受到了內(nèi)閣懲處,從而引發(fā)了日本新聞界的強烈不滿,1918年,84家報刊的記者代表云集大阪,要求寺內(nèi)內(nèi)閣總辭職,但最后抗爭失敗。此后的日本新聞界,逐步轉(zhuǎn)向商業(yè)。
在日本報業(yè)并不算長的政論時期,中國報人恰逢其時,通過這個西方新聞思想的中介,中國報人不僅學到了報紙經(jīng)營的商業(yè)范式,更感佩于西方新聞思想中自由論政的實踐模式。
三、結(jié)論
當然,除了步武東西方,中國歷代士大夫悠久的清議傳統(tǒng)也是“文人論政”的一大源頭。概言之,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修身齊家治過平天下”這些儒家理念的影響下,“位卑未敢忘憂國”知識分子對國家和民族一直懷有不懈的責任感。一方面,報國與忠君,一方面,不憚為帝王師。歷代的史官、言官的設(shè)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代表著在朝的論政文人,而漢代太學生、宋代的書院論政、明代的東林學院、復社等則代表了在野的聲音,“言論報國”、“文章報國”為歷代文人的理想所在,有時也是悲劇成因。
步入近代后,這一傳統(tǒng)找到了報紙這一新載體,因為先天的某種相似,清議傳統(tǒng)自然地找到了報紙為新載體,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可以為例,該奏折中他明確提出“縱民開設(shè)”報館的建議:“《周官》誦方訓方,皆考四方之慝?!对姟分秶L》、《小雅》,欲知民俗之情。近開報館,名曰新聞,政俗備存,文學兼述。小之可觀物價,瑣之可見士風。清議時存,等于鄉(xiāng)校。見聞日辟,可通時務(wù)。外國農(nóng)業(yè)、商學、天文、地質(zhì)、教會、政律、格致、武備,各有專門,以為新報,尤足以開拓心思,發(fā)越聰明,與鐵路開通,實相表里。宜縱民開設(shè),并加獎勵,庶裨政教”。⑩僅此一例,已足見清議傳統(tǒng)與近代文人論政關(guān)系的密切。
綜上所述,幾代民國報人,秉承歷代文人的風骨,接受了西方新聞思想的啟蒙,效仿東鄰,為國事而奔走呼吁,使文人論政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注釋
①賴光臨:《中國近代保人與報業(yè)》[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第14-15頁。
②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第57頁。
③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14頁。
④袁偉時:《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
⑤曹聚仁:《文壇五十年》[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26頁。
⑥[清]魏源:《海國圖志》[M],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⑦[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⑧[清]王韜:《韜園尺牘》[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07頁。
⑨[日]內(nèi)川芳美,新井直之:《日本新聞事業(yè)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第3頁。
⑩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1898-1911)》[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摘要文人論政是中國近代新聞史上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除了古代士大夫的清議傳統(tǒng),西方的新聞思想,通過傳教士在華的辦報實踐和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海外體驗,影響了中國的早期報業(yè),并對文人論政的風氣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日本報界作為西方新聞思想傳播的中介也影響了中國留日報人。
關(guān)鍵詞文人論政傳教士日本清議
- 上一篇:新聞傳播學研究論文
- 下一篇:媒體的發(fā)展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