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建筑文化的變遷

時間:2022-04-16 11:01:51

導語:拉祜族建筑文化的變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變遷

一、前言

拉祜族屬于古氐羌遺裔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市、臨滄市、玉溪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2010年全國拉祜族總人口有475023人。云南的拉祜族大部分居住在遠離城鎮(zhèn)海拔較高的崇山峻嶺之中,因此房屋建筑形成了其固有的特點。佐擴村隸屬于西盟佤族自治縣力所拉祜族鄉(xiāng),是一個佤族、拉祜族混居的行政村,地處力所拉祜族鄉(xiāng)東南邊,距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縣城36公里。東鄰勐梭鎮(zhèn),南鄰翁嘎科鄉(xiāng),西鄰力所村,北鄰王雅村,轄佐擴、南約等5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南約是佐擴村唯一一個拉祜族自然村,坐落在背山朝陽的山坡上,有80多戶,373口人,其傳統(tǒng)民居建筑因地就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形成了干欄式建筑風格。干欄式民居建筑是一種古老的建筑,“干欄”一詞源于古代南蠻對其住房的自稱,到南北朝時期才在史籍中出現,是人類巢居的延伸,“干欄”又稱“干闌”、“桿欄”、“高欄”、“葛欄”等?!叭魏谓ㄖ徽撌窃嫉倪€是現代的,哪怕是一片土墻,一個簡易的茅棚,都是對一定自然空間的人為占有、分割和改造利用。穴居和巢居的出現,作為最早的人為居住形式,確立了一種‘人工造作’的空間秩序。后來的建筑形式無論如何變化,皆是在這一基礎上不斷對空間復制、移植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據拉祜族老人講,遠古時候,拉祜族先民學鼠類動物安窩,住在穴洞里,后來又學鳥類安窩,安在樹上,但是慢慢地發(fā)現,住在樹上雖然很安全,但是活動不方便。由此可以證明,拉祜族先民有過穴居或巢居的歷史。南約寨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是典型的拉祜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的結果,其地理位置處于十分邊遠的農村山區(qū),作為研究拉祜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變遷的調查點最適宜不過。文化變遷是指由于民族社會內部的發(fā)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接觸,因而引起一個民族的文化的改變。最近二十年來,由于拉祜族自身內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受外部建筑文化的影響、傳統(tǒng)的建筑樣式發(fā)生了急劇的變遷,這種變遷體現在建筑材質、建筑外型及內部結構、功能等方面。同時附在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上的一些習俗信仰也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遷不僅僅是建筑文化的孤立變遷,其中包含著拉祜族核心價值觀在內的整個文化的變遷,因而很值得關注。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拉祜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研究還不多,許多關于研究拉祜族的書中有寫到,但是很零散,不夠詳細或者只停留在建筑型制的介紹上。本文運用文化解構與重構的方法來試圖闡釋南約寨拉祜族民居由傳統(tǒng)干欄式建筑演變?yōu)楝F在幾何形建筑的過程,這一演變過程是一種解構的過程,也是一種重構的過程,拉祜族人們?yōu)闈M足自身的需求而發(fā)生。文化解構與文化重構興起于上世紀60年代的法國,“解構”是指打破秩序后再創(chuàng)造更為合理的秩序,“重構”是指不改變程序功能的前提下改變其結構。關于文化重構的研究,貴州民族學院教授楊昌儒在《民族文化結構試論》一文中寫到:“民族文化的變遷取決于民族間的交流與互動,民族文化在于外來文化的互動中,所作出的有選擇創(chuàng)新與組合就是文化變遷。具體來說,將其中有用的內容有機地置入固有文化之中,導致了該種文化的結構重組和運作功能的革新,這種文化適應性更替就是我們說的文化重構?!焙喲灾?,文化變遷的過程就是文化重構的過程。

二、拉祜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概況

據當地老人講,很久以前,拉祜族沒有固定的寨子,每過三年搬一次家。后來發(fā)現傣族有固定的寨子,就與其爭地盤而發(fā)生戰(zhàn)爭,結果旗鼓相當,雙方以兄弟方式談判決定:凡是壩區(qū)歸傣族,除壩區(qū)外,拉祜族可以在任意地方建寨。于是拉祜族來到山坡上,開始建寨。在拉祜族部落,寨子分為大寨、小寨、上寨、下寨、老寨、新寨等,寨與寨之間相隔不遠,一般有500米至1000米之距。大寨有100戶以上,有700至1000多人;小寨有30戶以上,有70至100多人;一般的寨子有60至70戶以上,有300至500多人。拉祜族寨子設有前門、后門、上門、下門等四道寨門。寨門有專人把守,未經同意,外人不得擅自入寨。傳統(tǒng)拉祜族村寨具體布局為:卡些(頭人)住寨子中間,寨民分別居住在卡些的左右方和寨腳。在寨子的上方設立佛房或神房,搭建飲水槽引進寨子,讓全寨人共享,最后挖寨溝、設立寨門。南約寨傳統(tǒng)拉祜族民居建筑材料主要有竹、木、草等,砍伐竹木的時間一般選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據說這一時期天氣變涼采集的竹木料不易滋生蛀蟲。木料主要用來做房柱、房梁、主梁,竹料用來做墻板、壓條、房床和篾條,草料蓋屋頂之用?!案蓹谑街駱恰笔抢镒鍌鹘y(tǒng)民居的基本形式,順地勢建蓋,布局錯落有致。其基本特征是分上、下兩層,上層供人居住,一般由竹笆鋪墊,四周的墻壁皆由竹木編成,具有避暑、防潮、防獸的功能,同時竹木利于通風散熱,非常適宜當地氣候;下層關養(yǎng)家畜,堆放雜物、柴火、農具、舂米工具等,形成人與地面相脫離,“居住不著地”的居住習俗。其結構多采用人字木架,屋頂多為歇山式,利于傾瀉雨水和增加散熱面。這種結構簡單,施工方便,造價低廉的建筑,與亞熱帶的山野叢林環(huán)境相融合,風格古樸、粗獷,具有濃郁的原始韻味。拉祜族聚落中永久性居住的房屋,拉祜語稱為“頁”,即意為家,一般有三十二棵柱子,四十多棵橫梁,六十多塊木板,一百多棵竹床,兩百多個壓條,三百多根篾繩和四百多把干草。房屋的大小由家庭人口的多少而定。南約拉祜族除父母忌日忌諱建蓋房屋外,還特別忌諱屬龍、屬豬、屬馬和屬虎日建蓋房屋,若這幾日建蓋房屋,認為會觸犯水神。干欄式建筑的建筑程序大致是:建房前,在選定的地基上用刀柄往同一個地方打三次,打出一個小洞,家里有幾口人,洞內支幾粒米,洞口用樹葉遮擋。次日,如果發(fā)現米粒完整無缺,就認為地基好,可以建蓋房屋,反之亦然。然后開始挖地基,挖平的地基上擺放橫梁,以作測量,挖土洞栽種房柱,搭橫梁,鋪木板或竹板。同時設立火塘、并挖土填平。當鋪好木板或竹板以后,就上主梁和房床,用壓條捆緊。用茅草蓋房頂,把茅草捆扎成排狀,排排錯開尺把相疊。圍房墻、做房門和曬臺,曬臺供晾曬谷物和衣服,用木板或竹板隔墻做房間,最后搭睡床和獨樓梯。一般而言,房子長有17.8米,寬8.9米。由于房屋結構簡單,只要有足夠的材料和人力,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建好。茅草易腐壞,所以最多可維持五年。室內分為內外兩半,用竹笆隔之,內里是小孩的臥室;外面是堂屋兼廚房,中間設有火塘,火塘上方吊烤棚,可烘谷禾和臘肉,火塘后方置父母的床。火塘“是世俗家庭生活和宗教活動的地方,……是火神、祖神棲身來往之地,是家庭成員與神靈相互溝通的地方,是人們生活中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心”?;鹛敛粌H供煮飯取暖照明之用,而且是家庭的象征,維系著個人與家庭的命運,人們?yōu)榍蟮闷桨埠团d旺,形成了火塘崇拜,從而影響了火塘在房屋內的位置。傳說,拉祜族祖先從燕子銜草做窩中得到啟發(fā)后,才開始學會用茅草做屋頂。為了表示對燕子的感謝,所以允許燕子在房梁上做窩,并禁止掏燕子窩,驅趕燕子,更忌諱射殺燕子、吃燕子肉,據說,吃燕子肉的人會變成禿子。

三、拉祜族傳統(tǒng)民居的功能

南約寨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炎熱、高溫多雨、濕度較大、植物茂密。其干欄式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不僅是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產物,也是人與自然相結合的最高形式。干欄式建筑隨處可見,但拉祜族的竹樓具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不僅表現在建筑形式上的某些不同,還表現在對當地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調適,即人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造就自己安居的樂土。那么,拉祜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是如何與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的呢?第一,它可以就地取材,成本較低,其居住地附近森林茂密,植被豐富,竹木草等建筑材料隨處可得。第二,它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環(huán)境對人的侵害??梢员苊舛旧摺⒚瞳F等對人的侵害,更重要的是底層架空,可以避免地面潮濕,有利于健康。第三,以竹笆和木板做墻,有利于通風散熱。第四,村寨建在山坡上,竹樓正好可以修建在山坡上而地表環(huán)境不被破壞,并與當地的地理特征相適應。從其房屋的布局來看,分為上下兩層,下層關養(yǎng)家畜,存放雜物,有效的節(jié)約了空間,防止了占用更大空間,破壞更多植物的可能。上層是房屋的主體,里面包含有火塘、堂屋、臥室等,火塘是拉祜族的主要生活場所,一般設于門前右側方向,用土填平,呈正方形狀,中間置有鐵三腳架,用于安放燒飯煮菜的鍋具?;鹛辽戏綉覓煲婚L方形烤棚,用來烘烤谷物和臘肉。火塘的面積根據家庭人口的多少來設計。堂屋也是家庭的重心,置于臥室和老人床中間,用竹笆隔之,堂屋內放有竹片編成的神龕,用于燒香,神龕前安放一個兩層的木桌子,擺放蜂蠟、棉線、供水,點蜂蠟等之用。除了節(jié)日、遇到辦喜事或辦喪事時每天燒一次香外,平日里可以隔兩三天燒一次,祈求祖先庇佑,確保家人平安,六畜興旺。

四、拉祜族民居建筑的現代變遷

由于建筑技術水平的提高,拉祜族建筑形式逐漸擺脫了地域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限制,民居由干欄式建筑發(fā)展到今天的幾何型瓦房的過程是一種文化解構與重構的過程。其民居建筑的變遷主要表現在材質、結構和空間三個方面的變遷。從材質上看,現代民居建造材料主要有水泥、粗砂、細砂、鋼筋、石灰、瓦片等,均為市場購買;只有木料、基礎片、石磚等自造。而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無論是木料、茅草、竹料等均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依賴于當地的自然資源,這其實是拉祜族社會經濟和技術還不夠發(fā)展的原因所致。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現代交通運輸條件的發(fā)達,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政策的引導,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鋼筋、水泥、粗砂、細砂、石灰等的普及,人們逐漸趨向于擺脫當地自然資源、歷史條件的限制,解構出了現代意義上的幾何形建筑。從結構、空間上看,分上、下兩層的干欄式建筑演變成了一層的幾何形建筑,一般建有廚房和客房兩個房子。廚房里設有火塘,擺有神龕,火塘主要用于燒火做飯,神龕用來祭拜祖先和家神;客房一般分為四間,中間的作為客廳,客廳右上方的一般為老人的臥室,客廳左上方和左下方的為小孩的臥室,客廳右下方的為儲藏間??头块_幾間不固定,根據各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和地基面積的大小,也有開三間或五間的。房屋坐向一般靠山,門朝向沒有山或沒有樹阻擋的開闊方向,謀求人丁興旺?,F在許多人選擇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其目的是為了運輸方便,發(fā)展經濟。

五、拉祜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變遷的原因

南約寨拉祜族傳統(tǒng)民居的演變由各種原因所致。生活的發(fā)展對人而言是最根本的,生活轉變了,文化也隨之變化,轉變出來的文化為生活服務,就如宋蜀華、白振生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一書中所說:“文化是滿足需要的手段”。文化為人而設,就如拉祜族選擇自己的文化或者融合其他的文化都是從自身的發(fā)展需要出發(fā)的。今日的拉祜族文化,已經不是過去的歷史文獻、書籍中所描繪的那樣,是一種純粹的傳統(tǒng)文化。事實上,任何文化本身都是一個變動的過程,純粹的傳統(tǒng)文化或完全的原生態(tài)只存在于人類的過去。文化的變遷是多方面的,民居建筑的變遷也不另外。那么,拉祜族的民居建筑變遷有哪些原因呢?

(一)社會經濟發(fā)展

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發(fā)展水平由他們社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來決定,一般來說經濟水平越高文化水平也越高。經濟發(fā)展水平提高其追求的生活水平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如追求更安全、更舒適、更干凈整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為拉祜族發(fā)揮氣候和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熱帶經濟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橡膠的成功種植,使人們的收入迅速增加,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體現在現在幾何形瓦房的種種優(yōu)點上。一是干凈、衛(wèi)生,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傳統(tǒng)“竹樓”上層住人,下層關養(yǎng)牲畜,牲畜關養(yǎng)的地方,蒼蠅比較多,極不衛(wèi)生,對人造成了潛在的危害。此外,廚房和臥室在同一個房子內,室內煙熏火燎,煙氣彌漫全室,室內四壁及各種東西都被熏得漆黑,導致光線極差。二是安全性增強。傳統(tǒng)竹樓比起瓦房極不牢固,茅草容易腐蝕。三是住宅使用功能增加,與現代生活的變化相適應?,F在廚房和客房是分開的,房間的功能專門化,而傳統(tǒng)的竹樓承載不了現在大量的家用電器,也就是說傳統(tǒng)民居再也無法承載現代生活的多樣性。四是對人們心里需求的滿足,對人的發(fā)展的尊重和關照。很多村民認為,住瓦房是現代文明進步的標志,住瓦房使他們的心里得到一種滿足??傊?,主要是經濟實力的增長使南約寨拉祜族擺脫當地自然環(huán)境和資源的限制,為建造新的住房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對住房形式和風格的可能空間,選擇了今天的民居建筑模式,是一個文化重構的過程。

(二)政府的扶貧政策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的扶持力度,綜合扶貧開發(fā)進一步促進了拉祜族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拉祜族建蓋瓦房的瓦片、鋼筋、水泥,運費需要村民自己支付,但是這些材料的費用由國家補貼一半。另外,橡膠的種植也是國家政策的引導所致,國家免費給村民橡膠苗,讓村民種植,管理橡膠的七八年間,每個月給每戶村民補貼幾百元錢的生活費,到可以割膠時,從膠水里扣除。從這些現象中可以看出,拉祜族的社會得以發(fā)展,國家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加強

以前,南約寨交通極為不便,人們的出行基本上是步行,所以與世隔絕,與外界交往少,生產力水平低,加之建筑技術等條件限制,拉祜族人們就地取材,利用竹料、木料、茅草等材料建蓋干欄式茅草房是極為可能的?,F在相對來說,交通極為便利,與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增多,特別是近十幾年以來,南約拉祜族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然的限制與阻隔逐漸被打破,對外界的了解和交往空前擴大。隨著經濟收入的增長,現代建筑材料,建筑技術等的傳入,拉祜族民居建筑朝現代鋼筋混凝結構轉變。這是拉祜族結合本民族的生活,借鑒其他民族先進的東西,對自己居室功能,室內環(huán)境和居住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和完善。

(四)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

隨著拉祜族村寨、家庭和人口的增加,可供利用的森林植被不斷減少,人與自然的沖突日益加深。傳統(tǒng)的拉祜族民居建筑為干欄式竹樓,由于經濟、技術、交通等條件的限制,其建筑材料均來源于其賴于生存的地域環(huán)境資源,如木料、竹料、草料等都可以就地取材,即使當地沒有這些材料,也可以用人力到離村不遠的地方去取?,F在大片的土地被用來種植橡膠,而家庭和人口的增加無疑給自然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當地人告訴筆者,以前他們那個地方有很多森林,房子都是木架茅草頂房,現在由于橡膠的廣泛種植,要建房就沒有那么多的木料了。過去該寨只有40多戶,發(fā)展到現在有80多戶。在這種情況下,建造房屋又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建筑材料必須變化,由此,建筑技術和構筑行為也需要隨之變化。因此,對南約拉祜族來說,幾何形建筑的出現是必然的結果。以上四個方面只是南約寨拉祜族傳統(tǒng)民居演變的最主要原因,事實上還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這里不再累贅??偟膩碚f,經濟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文化現象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如果經濟沒有發(fā)展,科技沒有進步,現代工業(yè)技術沒有發(fā)展,人類仍處于原始的社會狀態(tài),建造瓦房的鋼筋、水泥、磚頭、玻璃等各種建造材料也就不可能生產出來,這樣,所謂的傳統(tǒng)竹樓解構,現代瓦房的重構也就無從談起。從傳統(tǒng)竹樓到現代瓦房的重構,也需要經濟基礎作支撐,建筑材料需要購買,人工服務費需要支付,這些都需要錢。此外,拉祜族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的解構,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的解構,也包括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解構。自然環(huán)境的解構主要是傳統(tǒng)建筑資源的缺乏,比如橡膠的種植,森林植被的減少,木料變得很缺乏。社會文化環(huán)境包括政府政策、交通通訊等各種客觀因素,也包括拉祜族價值觀的轉變,如,交通通訊的發(fā)展使拉祜族了解到更多外面世界的知識,與各民族之間有更多的經濟與文化互動??傊?,拉祜族現代民居建筑習俗,不僅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也是對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總會在不斷的解構、重構的過程中整合、過濾自己的民族建筑文化特色。

六、結語

拉祜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文化的變遷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其傳統(tǒng)民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今天的拉祜族新民居中,傳統(tǒng)文化已經部分消失。拉祜族民居是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性表現,必然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變遷。今天的南約寨,雖然自然環(huán)境總體上沒有改變,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地理的阻隔和自然的封閉被打破,人們適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科技的進步等導致了人對自然依賴度的減弱??傊?,隨著拉祜族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建筑材料的缺失,現代建筑材料的普及化,建筑技術水平的提高,拉祜族思想觀念的變化等原因,使就地取材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逐漸失去了它生存的根基和土壤。種種因素促使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不得不進行文化的解構與重構。現代人追求原汁原味,追求原生態(tài),但是民居建筑文化的發(fā)展進步總有一個時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特征。因此,民居建筑文化的演變即文化解構與重構的過程中雖然充滿著各種矛盾,但是用以人為本的角度去思考其演變就可以理解。

本文作者:金悅工作單位:云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