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媒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3:39: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眾媒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大眾媒介

大眾媒介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摘要:隨著我國進入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也得到有效的發(fā)展,讓大眾媒介走進社會與教育。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被稱之為大眾媒介,兩者已經在人類生活中有了無可取代的作用,大眾媒介在逐漸改變人類生活和認知,其中音樂教育也得益于大眾媒介,得到有效的發(fā)展。本文將以大眾媒介作為主要切入點,提出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大眾媒介的重要性以及影響力。

關鍵詞:大眾媒介;中小學;音樂教育;直接影響;間接影響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提高學生情感體驗以及審美感的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從中小學開始音樂教育有助于素質教育的提升?;诖蟊娒浇閷逃挠绊?,音樂教育也受到了大眾媒介影響,開始了較大的轉變,讓音樂教育更加的完善。本文將提出大眾媒介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

一、大眾媒介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直接影響

(一)音樂視聽感受的品質化。音樂的有效傳播和發(fā)展是基于人類的聽覺,最早進行音樂教育過程中是沒有任何大眾媒介對其進行干預的,只是通過鋼琴和黑板,進行歌唱教學,這種較為傳統的課堂不足以稱之為音樂教育。但是在大眾媒介進入音樂教育之后,唱歌教學發(fā)生了改變,有了錄音機、曲譜、書本、有聲電影等等,讓音樂教育有了更好的視聽享受,將聲音通過大眾媒介留存更是音樂歷史上的一大發(fā)展。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音樂教材與課程設置比例相等,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音樂鑒賞為課程教學內容。我國教育部門對于音樂教育有明確要求,學習音樂必須要有感受的過程,從而進行音樂鑒賞,完成音樂教育活動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豐富學生情感。在實際音樂欣賞過程中,中小學音樂欣賞課主要欣賞作品是:戲劇、民歌、交響樂、藝術歌曲、流行歌曲等,由于在欣賞過程中教學設備的受限,教師無法利用多種樂器進行音樂教學,通過大眾媒介便可代替各種樂器,完成音樂欣賞教學。比如:《第九交響曲》通過大眾媒介,在音樂課堂教育過程中播放該作品,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及學習能力,并具有樂器無法代替的作用。(二)音樂知識傳授的便易化。根據對目前中小學音樂教育課堂的了解,發(fā)現大眾媒介已經進入了各個院校內,進入了音樂課堂。通過筆者對中小學音樂課堂進行音樂知識傳授進行了解時,音樂教師最常用到的大眾媒介是通過電腦播放視頻、音頻,或者以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視頻教學。在音樂欣賞課中,以上大眾媒介應用更為頻繁,其根本原因在于大眾媒介的便利性。音樂教學首先是要學會“聽”,大眾媒介能夠輕松完成與“聽”有關的音樂教學。比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想要分析交響樂隊所使用的樂器,就需要聽作品,從雙簧管明亮、清晰的音色中感受到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學生自己聽來的感受和教師直接描述的感受是不同的,大眾媒介能夠將音樂作品以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夠快速分析出作品內涵,大大的提升了教學工作有效性以及便利性。

二、大眾媒介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間接影響

查看全文

大眾媒介語境管理論文

明星是伴隨著大眾娛樂文化產業(yè)的興起而產生的,而明星制則是在大眾娛樂文化產業(yè)相對成熟時期形成的一種機制。它的形成關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也就是說,政治的開明、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發(fā)達等是明星制得以形成的基本因素,尤其是大眾文化的發(fā)達更加促成了明星制的完善。由此觀之,在日本,明星制的形成有兩個時期最值得一提,這就是400年前的江戶時代和50年前的經濟騰飛時代。

1603年,德川幕府在江戶①建立,而此前的日本社會,兵戈四起,動蕩不安,盡管也有演藝界的存在,但大多是為貴族階層服務的,藝人的存在僅僅局限于少數達官貴人的圈子里;而這時的民間演藝隊伍并未獲得主流話語的認可,流動性極大,因而這兩方面的演藝人員并未形成一種強大的服務機制。進入江戶時代,尤其是在元祿年間(1688-1704年),江戶幕府的政治獲得極度的穩(wěn)定,市民經濟獲得極大的繁榮,庶民文化獲得極高的發(fā)展,正由于元祿時期日本社會各個層面的突出性,日本歷史上還出現了“元祿文化”的術語。這個時期的演藝界,例如歌舞伎,作為大眾文化娛樂業(yè)發(fā)展起來,不僅在江戶,而且在上方②建立了劇場,常年進行演出。由此而產生出為人們所追捧的歌舞伎明星,比如以豪邁雄壯的演出而出色的第一代市川團十郎(lchikawaDanjuro,1660-1704年)、以表演愛情戲為主的坂田藤十郎(SakataTojuro,1645-1709年)、以“女形”③而出名的芳澤阿亞麥(YoshizawaAyame,1673-1729年)等。隨著大眾娛樂文化的發(fā)展,歌舞伎演員的培養(yǎng)自然而然地成為該行業(yè)得以延續(xù)的話題,我們從第二代市川團十郎、第三代市川團十郎等名稱中就可以看出其家族式培養(yǎng)機制的端倪,可以說這個時代的明星制是以襲名為主要特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日本從戰(zhàn)爭的廢墟中逐漸恢復起來,在“神武景氣”④之后又出現了“巖戶景氣”⑤,兩者之間雖然出現過“鍋底蕭條”⑥,但時間非常短暫。到了“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約133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與1950年國民生產總值約100億美元的規(guī)模相比,18年間約增長12倍”⑦。經過高速增長時期之后,日本的經濟雖然起伏跌宕,但是幾千年來奠定下的基礎使日本至今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冷戰(zhàn)結束以后,大眾媒介力量的大幅度提升,社會價值觀趨于多向性,影像文化成為主流話語,大眾審美趣味受制于大眾文化傳播的傾向性,因而這個時期的明星制也呈現出諸多不同的特點,下面我們將著重對這個時期的明星制加以分析。

在大眾媒介的影響下,娛樂文化產業(yè)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經濟產業(yè)支柱和大眾精神文化支柱,而維持這兩種支柱的要素之一就是明星的存在。換句話說,正由于明星們的存在,娛樂文化產業(yè)才得以存續(xù)和發(fā)展,大眾精神文化才得以豐富和提高。在這種語境下,明星在社會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影響力,因而,培育明星和造就明星的機制就顯得更加重要。

日本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以至于我們在提及日本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制造的電器產品,其實,在全球化的娛樂文化產業(yè)中,日本培育、造就明星的機制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這主要表現在歷史悠久、機制健全、方法完善等諸多方面。

查看全文

大眾媒介傳播教育模式變革論文

【摘要】大眾媒介傳播的主要是大眾文化,因而人們對大眾媒介的態(tài)度取決于人們對大眾文化的認識。從媒介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它先后經歷了從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到表征范式的變遷,而影響這些媒介教育范式變遷的決定因素就是人們對大眾文化觀念的變化,且這些觀念變化又與法蘭克福學派、李維斯主義、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及符號學的產生聯系在一起。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李維斯主義;批判范式;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分析范式;符號學;表征范式

自大眾報刊的出現把人類導入到一個大眾社會后,人們就從未停止對大眾媒介的反思,其核心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大眾媒介。我們知道,大眾媒介所傳播的主要是大眾文化,因此,如何面對大眾媒介的問題實際上主要取決于人們對于大眾文化的態(tài)度。由于20世紀大眾媒介的迅猛發(fā)展,學校教育也無法忽視其所帶來的挑戰(zhàn),于是在學校中對學生們進行關于媒介的教育也應運而生。媒介教育在其多年發(fā)展的歷史中,產生過多種多樣的實踐,迄今都未能產生一個統一的定義,其實踐性要大大強于理論性,但如果擇要而言,我們可以說媒介教育目標在于“培養(yǎng)更主動和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媒介教育先后產生過幾種不同的范式,而這幾種范式都建立在人們對大眾文化的認知態(tài)度上。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對大眾文化認知的發(fā)展如何導致了媒介教育范式的變遷。

一、法蘭克福學派、李維斯主義與媒介教育的批判范式

大眾媒介傳播的是大眾文化,但何為大眾文化,在此首先要做一界定。英語中的massculture和popularculture都可以在漢語中譯為大眾文化,但嚴格來說,后者更準確的譯法應為通俗文化,它強調的是為大多數民眾共享的文化,是與少數上流社會所擁有的精英文化相對的概念。而大眾文化則是大眾社會的產物,是主要通過大眾媒介來傳播的文化。對于這二者的關系,有學者明確指出:“大眾文化是通過大批量生產的工業(yè)技術制造出來的,為了牟利而向群體的公共消費者銷售的通俗文化。”由此不難看出,如果說大眾文化僅僅是工業(yè)化大眾社會的產物,那么通俗文化的歷史要長得多,它自始至終存在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如果說大眾文化是一種為了牟利目的而生產的消費產品,那么正如漢德林所指出,通俗文化與民眾所熟悉的日常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系,與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其文化創(chuàng)造者與消費者之間也存在著更和諧的關系。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由于現代社會中通俗文化也多借助于大眾媒介進行傳播,這導致了通俗文化與大眾文化越來越融為一體,因而有的西方學者提出,在今天的現代社會中,這兩個詞幾乎同義。本文在討論中采用這一擴展后的現代大眾文化概念。

對于大眾文化最早進行深入探討的是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20世紀20至30年代形成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社會研究院,后來由于納粹分子上臺,在德國實施法西斯統治,為了躲避迫害,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不得不流亡美國,并把學院也移至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這段痛苦經歷也使得他們對極權統治持嚴厲的批判態(tài)度,同時由于對納粹政權操縱大眾媒介進行宣傳和愚弄民眾有著切身的體會,因而對大眾媒介的消極作用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到了美國后,他們進一步把政治批判擴展為社會批判,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工業(yè)”理論。在該派學者看來,大眾文化是以大批量復制技術為基礎的、通過大眾傳媒來進行傳播的工業(yè)化產品,這種文化重復雷同,缺乏原創(chuàng)性,以盈利為目的,把文化變成了消費商品,缺乏啟蒙與自主性的反思,把人變成了一種沒有思考能力的“單向度的人”。同時,在更深一層,大眾文化雖然也能滿足民眾的某些需要,但它卻阻礙了他們更為根本的愿望的形成,文化工業(yè)扼殺了政治的想象力。這樣一來,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政治角度,大眾文化的負面效應都是巨大的,對大眾文化批判也成了一種必要的新的啟蒙。

查看全文

大眾媒介與文化選擇機制研究論文

一、大眾媒介對文化選擇機制的影響

1大眾媒介的快樂哲學與欲念刺激

人類社會在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在溫飽問題大體解決后,生命的意義成為重要問題。怎樣填補生活意義的真空,成了一大問題。當代社會中有兩股力量在力爭填補這個空虛:一是推動消費、營造以消費為核心的人生觀的商人;二是為商人的工作奠定基礎的快樂哲學理論家們??鞓氛軐W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行為的主要動機是追求快樂;而商人將追求快樂的手段引導到了擴大物資資源的消費上,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產生兩個層面的解釋:其一,人們不是在真空中選擇商品,而是在特定的銷售環(huán)境中;人們的購買在極大程度上受到銷售環(huán)境的影響;其二,體現在個人身上的三種動機:(1)炫耀——人類消費的動機有所升華,但是消費早就成為、并依然保持為炫耀武器庫中最重要的一支;(2)模仿上層階級;(3)顯示自我——體現在個體身上的消費動機,不僅為了顯示和證明地位,也是為了顯示和證明身份。大眾媒介利用了這一哲學,并將欲念刺激作為吸引受眾的主要手段,著眼于公眾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需求欲望的創(chuàng)造,對物的符號意義的強調及其所營造的“消費社會”的氛圍:(1)其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宣揚人生應以享樂和身體感官的滿足為核心,充分調動各種各樣的視覺和聽覺模式將美麗、浪漫、奇異等文化特性巧妙地與商品融合在一起,賦予了商品新的形象和符號。這種形象和符號不僅是包括物的外在形式,更包括暗示著價值觀念、消費觀念、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激發(fā)了人們壓抑在內心追求自由和享受的欲望;在這種信息環(huán)境中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奇和滿足。(2)建構消費意識形態(tài),采用多重媒介手段,向受眾傳達特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傾向,引導人們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它們設定的話題上來,形成一種形式上的“輿論強勢”。在這種強大的媒體宣傳氛圍中,大眾媒體傳播的消費意識形態(tài)和消費主義價值觀念便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媒體無形中為人們確定一個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框架內的中心生活方式:盡管媒體“客觀”地向受眾提供有關其它社會群體消費、生活方式的看法,但實際上還是在一個基本相同的社會環(huán)境境況和生活模式下,并最終形成一個基本一致的消費和生活式樣。大眾媒介在“調用人們的感官、本能作為贏得收視率、換取商業(yè)利潤的資源,將商業(yè)邏輯運作深入到了人的本能、欲望的層次”的過程中,將文化邏輯與商業(yè)邏輯的沖突置于了一個微小的位置。于是,現代社會的文化改造,就在這種大眾消費的興起中,在目前來看被中低層階級稱為奢侈品的東西在社會上的擴散中,逐漸完成。難怪,Ewen在其《意識的領袖》中就提過:“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誰是意識的首領?不是政治家,不是無冕之王——新聞記者們;在今天的西方世界沒有第二個意識形態(tài),只有一個意識形態(tài),就是消費;而它的首領不是政治家,不是記者,而是商人?!?/p>

2大眾媒介影響下的青春亞文化

青春亞文化是指在當代都市文化環(huán)境下,以青年為文化主體的一種非主流文化活動。這種以“亞”姿態(tài)出現的文化,作為最沒有歷史負擔、最活躍、最激進的文化因素在文化發(fā)展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它的重要性正與其三個層面的“亞”屬性密切相關:

其一,被動的“亞”含義。中國社會的青春亞文化沒有形成獨立運行機制,故不可能有其的合法位置:(1)作為前文化形態(tài)被壓抑在社會正統文化體制下——其文化表現(形式、內容)都在正統文化(成人文化)的禁錮之中;(2)其被正統文化(高雅文化)吸收、提煉、改造,喪失青春力度,軟化成適合在正統文化社會中廣泛存在的處于附屬地位的文化表現。

查看全文

大眾媒介在社會文化遺產的傳承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電視作為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媒介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產生一定的影響。受眾不自覺地接受其選擇的影視劇所傳遞的信息,在與其互動和自我互動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社會文化遺產所涵蓋的內容涉及思想、觀念、文化和習俗等多個領域,影像化創(chuàng)作對某一地域、群體、階層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具象化體現,在體現大眾傳媒其它功能的同時,具有優(yōu)越的社會文化遺產傳承功能。

關鍵詞:大眾媒介;社會文化遺產;《平凡的世界》;傳承

大眾傳媒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改變著人們的關注點,電視媒介在改革開放以后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起來,在新中國國民成長的道路上,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老輩人對世界的認知,并建構著新一代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電視媒介在全媒體時代也尋求到了多渠道的傳播媒介,除新型電視信號外,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用戶量也展現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繼續(xù)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傳播的文化產品,本質上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承擔著傳播文化和國家意志的功能。拉斯韋爾提出的大眾傳播三功能說包括環(huán)境監(jiān)測功能、社會協調功能以及社會遺產傳承功能。本文將以大眾媒介對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陜西本土文化的傳承為例,淺析大眾媒介的社會遺產傳承功能。

一、大眾傳播媒介對小說

《平凡的世界》的重要意義小說《平凡的世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它的出版之路卻非常曲折。據《中國教育報》報道,2012年12月1日,路遙的朋友白描在紀念路遙逝世20周年大會上回憶:“《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稿時,中國文壇充滿了期待,不同刊物的編輯都跑去西安約稿,但很多刊物都在看完稿件之后拒絕出版。評論家在北京舉行的作品研討會上幾乎對其做出了全盤否定”[1]。第一部作品被京滬兩家大刊物拒絕之后,就這樣下嫁給了一家地處廣東的還算不錯的小雜志《花城》;第二部完稿后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青年編輯李金玉的幫助下艱難地起印了3000冊;第三部的出版更顯窘境,只發(fā)表在山西的一家普通雜志《黃河》上。高端文化階層的否定讓該書的傳播受到了滅絕性的限制,直到1987年,路遙遇到了時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長篇連播”節(jié)目編輯葉詠梅。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初是我國廣播劇的黃金時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西西里檸檬》、上海電影譯制廠的《居里夫人》《紫羅蘭》等廣播劇在那個剛剛開始尋求新鮮的年代里形成了新風尚,給當時的中國人帶來的新鮮感和審美沖擊是巨大的。青年時代曾在陜北插隊的葉詠梅女士讀了《平凡的世界》后,在她的節(jié)目里將其制作成了廣播劇。無線電把這個平凡的故事帶去了千家萬戶,講給了千千萬萬平凡的人們,立刻引發(fā)了無數共鳴,熱情的聽眾涌向大大小小的書店,帶動了圖書的熱銷??缭揭粋€世紀,2015年毛衛(wèi)寧導演執(zhí)導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熱映,該劇對主人公的苦難歷程進行了影視化的再創(chuàng)作,塑造了其濃厚的歷史氛圍和極為鮮明的地方特色,向受眾傳遞了中華民族主流價值觀中寶貴而重要的一部分,即一種向善、不屈、溫暖的帶著泥土味的精神力量。路遙精神憑借著該劇的熱映跨過時間的門檻,在21世紀的人們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眾傳媒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境遇下對成就《平凡的世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紙質傳播作為單一媒介,如果作品與創(chuàng)作潮流相悖,不能得到出版社和編輯的認可,就意味著無法與受眾見面。而廣播是把它帶給大眾的翅膀,受眾在書中聯系自身,尋求時代精神的獨特魅力。

二、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的陜西地方文化要素

查看全文

大眾媒介對社會文化遺產的傳承功能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電視作為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媒介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產生一定的影響。受眾不自覺地接受其選擇的影視劇所傳遞的信息,在與其互動和自我互動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社會文化遺產所涵蓋的內容涉及思想、觀念、文化和習俗等多個領域,影像化創(chuàng)作對某一地域、群體、階層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具象化體現,在體現大眾傳媒其它功能的同時,具有優(yōu)越的社會文化遺產傳承功能。

關鍵詞:大眾媒介;社會文化遺產;《平凡的世界》;傳承

大眾傳媒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改變著人們的關注點,電視媒介在改革開放以后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起來,在新中國國民成長的道路上,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老輩人對世界的認知,并建構著新一代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電視媒介在全媒體時代也尋求到了多渠道的傳播媒介,除新型電視信號外,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用戶量也展現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繼續(xù)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傳播的文化產品,本質上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承擔著傳播文化和國家意志的功能。拉斯韋爾提出的大眾傳播三功能說包括環(huán)境監(jiān)測功能、社會協調功能以及社會遺產傳承功能。本文將以大眾媒介對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陜西本土文化的傳承為例,淺析大眾媒介的社會遺產傳承功能。

一、大眾傳播媒介對小說《平凡的世界》的重要意義

小說《平凡的世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它的出版之路卻非常曲折。據《中國教育報》報道,2012年12月1日,路遙的朋友白描在紀念路遙逝世20周年大會上回憶:“《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稿時,中國文壇充滿了期待,不同刊物的編輯都跑去西安約稿,但很多刊物都在看完稿件之后拒絕出版。評論家在北京舉行的作品研討會上幾乎對其做出了全盤否定”[1]。第一部作品被京滬兩家大刊物拒絕之后,就這樣下嫁給了一家地處廣東的還算不錯的小雜志《花城》;第二部完稿后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青年編輯李金玉的幫助下艱難地起印了3000冊;第三部的出版更顯窘境,只發(fā)表在山西的一家普通雜志《黃河》上。高端文化階層的否定讓該書的傳播受到了滅絕性的限制,直到1987年,路遙遇到了時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長篇連播”節(jié)目編輯葉詠梅。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初是我國廣播劇的黃金時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西西里檸檬》、上海電影譯制廠的《居里夫人》《紫羅蘭》等廣播劇在那個剛剛開始尋求新鮮的年代里形成了新風尚,給當時的中國人帶來的新鮮感和審美沖擊是巨大的。青年時代曾在陜北插隊的葉詠梅女士讀了《平凡的世界》后,在她的節(jié)目里將其制作成了廣播劇。無線電把這個平凡的故事帶去了千家萬戶,講給了千千萬萬平凡的人們,立刻引發(fā)了無數共鳴,熱情的聽眾涌向大大小小的書店,帶動了圖書的熱銷。跨越一個世紀,2015年毛衛(wèi)寧導演執(zhí)導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熱映,該劇對主人公的苦難歷程進行了影視化的再創(chuàng)作,塑造了其濃厚的歷史氛圍和極為鮮明的地方特色,向受眾傳遞了中華民族主流價值觀中寶貴而重要的一部分,即一種向善、不屈、溫暖的帶著泥土味的精神力量。路遙精神憑借著該劇的熱映跨過時間的門檻,在21世紀的人們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眾傳媒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境遇下對成就《平凡的世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紙質傳播作為單一媒介,如果作品與創(chuàng)作潮流相悖,不能得到出版社和編輯的認可,就意味著無法與受眾見面。而廣播是把它帶給大眾的翅膀,受眾在書中聯系自身,尋求時代精神的獨特魅力。

二、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的陜西地方文化要素

查看全文

大眾媒介社會影響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從福柯著作《規(guī)訓與懲罰》中所提出的全景監(jiān)獄概念出發(fā),論述了由于無處不在的監(jiān)督所構建的超級全景監(jiān)獄,并以此探討了大眾傳播媒介對當代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監(jiān)督全景監(jiān)獄超級全景監(jiān)獄大眾媒介

Abstract:ThisarticlestandbyFoucault’sbook“surveilieretpunir”,discussthesuperpanopticonbecauseofthesupervisor,anddiscusstheaffectofmasscommunicationonthesociety.

KeyWords:supervisorpanopticonsuperpanopticonmasscommunication

正文:

一《規(guī)訓與懲罰》概述

查看全文

大眾媒介語境管理論文

明星是伴隨著大眾娛樂文化產業(yè)的興起而產生的,而明星制則是在大眾娛樂文化產業(yè)相對成熟時期形成的一種機制。它的形成關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也就是說,政治的開明、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發(fā)達等是明星制得以形成的基本因素,尤其是大眾文化的發(fā)達更加促成了明星制的完善。由此觀之,在日本,明星制的形成有兩個時期最值得一提,這就是400年前的江戶時代和50年前的經濟騰飛時代。

1603年,德川幕府在江戶①建立,而此前的日本社會,兵戈四起,動蕩不安,盡管也有演藝界的存在,但大多是為貴族階層服務的,藝人的存在僅僅局限于少數達官貴人的圈子里;而這時的民間演藝隊伍并未獲得主流話語的認可,流動性極大,因而這兩方面的演藝人員并未形成一種強大的服務機制。進入江戶時代,尤其是在元祿年間(1688-1704年),江戶幕府的政治獲得極度的穩(wěn)定,市民經濟獲得極大的繁榮,庶民文化獲得極高的發(fā)展,正由于元祿時期日本社會各個層面的突出性,日本歷史上還出現了“元祿文化”的術語。這個時期的演藝界,例如歌舞伎,作為大眾文化娛樂業(yè)發(fā)展起來,不僅在江戶,而且在上方②建立了劇場,常年進行演出。由此而產生出為人們所追捧的歌舞伎明星,比如以豪邁雄壯的演出而出色的第一代市川團十郎(lchikawaDanjuro,1660-1704年)、以表演愛情戲為主的坂田藤十郎(SakataTojuro,1645-1709年)、以“女形”③而出名的芳澤阿亞麥(YoshizawaAyame,1673-1729年)等。隨著大眾娛樂文化的發(fā)展,歌舞伎演員的培養(yǎng)自然而然地成為該行業(yè)得以延續(xù)的話題,我們從第二代市川團十郎、第三代市川團十郎等名稱中就可以看出其家族式培養(yǎng)機制的端倪,可以說這個時代的明星制是以襲名為主要特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日本從戰(zhàn)爭的廢墟中逐漸恢復起來,在“神武景氣”④之后又出現了“巖戶景氣”⑤,兩者之間雖然出現過“鍋底蕭條”⑥,但時間非常短暫。到了“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約133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與1950年國民生產總值約100億美元的規(guī)模相比,18年間約增長12倍”⑦。經過高速增長時期之后,日本的經濟雖然起伏跌宕,但是幾千年來奠定下的基礎使日本至今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冷戰(zhàn)結束以后,大眾媒介力量的大幅度提升,社會價值觀趨于多向性,影像文化成為主流話語,大眾審美趣味受制于大眾文化傳播的傾向性,因而這個時期的明星制也呈現出諸多不同的特點,下面我們將著重對這個時期的明星制加以分析。

在大眾媒介的影響下,娛樂文化產業(yè)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經濟產業(yè)支柱和大眾精神文化支柱,而維持這兩種支柱的要素之一就是明星的存在。換句話說,正由于明星們的存在,娛樂文化產業(yè)才得以存續(xù)和發(fā)展,大眾精神文化才得以豐富和提高。在這種語境下,明星在社會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影響力,因而,培育明星和造就明星的機制就顯得更加重要。

日本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以至于我們在提及日本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制造的電器產品,其實,在全球化的娛樂文化產業(yè)中,日本培育、造就明星的機制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這主要表現在歷史悠久、機制健全、方法完善等諸多方面。

查看全文

大眾媒介語境管理論文

明星是伴隨著大眾娛樂文化產業(yè)的興起而產生的,而明星制則是在大眾娛樂文化產業(yè)相對成熟時期形成的一種機制。它的形成關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也就是說,政治的開明、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發(fā)達等是明星制得以形成的基本因素,尤其是大眾文化的發(fā)達更加促成了明星制的完善。由此觀之,在日本,明星制的形成有兩個時期最值得一提,這就是400年前的江戶時代和50年前的經濟騰飛時代。

1603年,德川幕府在江戶①建立,而此前的日本社會,兵戈四起,動蕩不安,盡管也有演藝界的存在,但大多是為貴族階層服務的,藝人的存在僅僅局限于少數達官貴人的圈子里;而這時的民間演藝隊伍并未獲得主流話語的認可,流動性極大,因而這兩方面的演藝人員并未形成一種強大的服務機制。進入江戶時代,尤其是在元祿年間(1688-1704年),江戶幕府的政治獲得極度的穩(wěn)定,市民經濟獲得極大的繁榮,庶民文化獲得極高的發(fā)展,正由于元祿時期日本社會各個層面的突出性,日本歷史上還出現了“元祿文化”的術語。這個時期的演藝界,例如歌舞伎,作為大眾文化娛樂業(yè)發(fā)展起來,不僅在江戶,而且在上方②建立了劇場,常年進行演出。由此而產生出為人們所追捧的歌舞伎明星,比如以豪邁雄壯的演出而出色的第一代市川團十郎(lchikawaDanjuro,1660-1704年)、以表演愛情戲為主的坂田藤十郎(SakataTojuro,1645-1709年)、以“女形”③而出名的芳澤阿亞麥(YoshizawaAyame,1673-1729年)等。隨著大眾娛樂文化的發(fā)展,歌舞伎演員的培養(yǎng)自然而然地成為該行業(yè)得以延續(xù)的話題,我們從第二代市川團十郎、第三代市川團十郎等名稱中就可以看出其家族式培養(yǎng)機制的端倪,可以說這個時代的明星制是以襲名為主要特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日本從戰(zhàn)爭的廢墟中逐漸恢復起來,在“神武景氣”④之后又出現了“巖戶景氣”⑤,兩者之間雖然出現過“鍋底蕭條”⑥,但時間非常短暫。到了“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約1330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與1950年國民生產總值約100億美元的規(guī)模相比,18年間約增長12倍”⑦。經過高速增長時期之后,日本的經濟雖然起伏跌宕,但是幾千年來奠定下的基礎使日本至今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冷戰(zhàn)結束以后,大眾媒介力量的大幅度提升,社會價值觀趨于多向性,影像文化成為主流話語,大眾審美趣味受制于大眾文化傳播的傾向性,因而這個時期的明星制也呈現出諸多不同的特點,下面我們將著重對這個時期的明星制加以分析。

在大眾媒介的影響下,娛樂文化產業(yè)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經濟產業(yè)支柱和大眾精神文化支柱,而維持這兩種支柱的要素之一就是明星的存在。換句話說,正由于明星們的存在,娛樂文化產業(yè)才得以存續(xù)和發(fā)展,大眾精神文化才得以豐富和提高。在這種語境下,明星在社會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影響力,因而,培育明星和造就明星的機制就顯得更加重要。

日本在科技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以至于我們在提及日本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制造的電器產品,其實,在全球化的娛樂文化產業(yè)中,日本培育、造就明星的機制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這主要表現在歷史悠久、機制健全、方法完善等諸多方面。

查看全文

大眾媒介權力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關系是一種資源,因為掌握某種關系資源而可能在一定局面中處于支配地位,擁有相當的權力,對于加入我們這個社會時日不久但頗具影響的力量——大眾媒介而言,究竟它是如何調動政治、經濟、文化等諸種關系來獲取自己的權力、始終是一個并不明確的問題。特別是在考慮權力的必然取向——利益時,媒介又是在如何維持著自身的生存,或者背離傳播的初衷,同樣是個令人注目卻又含混的話題。本文利用米歇爾·??碌热说挠^點,通過5個層次分析,來澄清權力的概念,揭示大眾傳媒權力產生的關系基礎,描繪媒介權力的形態(tài),指出媒介運用權力時的問題以及提出我們可能的對策,以期對大眾傳媒的健康發(fā)展尤其是權力運用的合理化提供一個清晰的背景。

[關鍵詞]大眾媒介權力解釋話語基礎異化平衡

法國政治學家阿歷克謝曾對大眾媒介作過這樣一番描繪:媒介就像一雙充滿權力的眼睛注視著我們的生活,這形象地揭示了目前的一個基本事實:即當人們日漸依賴大眾傳媒與其生存環(huán)境建立關系的過程的同時,權力因素正活躍于人與媒介無法回避的聯系之中。究竟權力的運用對于新型傳播關系中人所應有的傳統利益會意味著何種的建設性或是破壞性呢?此種關注構成了討論的緣由,也構成了任何判斷最基本的價值依據。

權力的解釋

鑒于權力概念在今天命題中的中心地位,首先對權力內涵作澄清也就顯得尤為必要。這里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力圖進入我們的視野成為闡釋所得以憑借的角度。以科爾曼在其《社會基礎理論》一書中構筑的“信任—權威”模式為例,傳統的權力分析觀通常將權力視作個人基于利益的權衡由信任(盡管在具體個體上并不總表現如此)而出讓對自身一定行動的控制所形成的外部管理約束機制,群體是其所強調的惟一可能生成的環(huán)境(絕對個體常常被視為絕對自由的)。人們習慣于接受該種提法,的確,從“社會—政治—法律”的維度考慮,它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理解現行社會構架下政權機構、司法部門、領袖人物(直至最微觀的權力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合理性。但正如在解釋“物質”概念時,僅僅描述“煤”的個性特征是不夠的一樣,權威圖式在解析權力問題(某種程度也是核心問題)上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權威模型只是權力有限的表達形式,它對權力形成的特定場合有嚴格要求(它規(guī)定權力雙方在某一層次的明確差異和相關),當然也就難免局部的分析方法面對權力關系領域廣泛而又頻繁的現象時,難以應付。暫且不論純粹暴力形式下強制性的力量對比,因為此時已無任何信任可言;即使是在和平條件下,一經形成的權威也往往具有超越協議的獨立特權,某種程度上有無轉讓權力的約定已不是至關重要。當權力雙方的形勢重新調整之后(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新情境下的權威又是如何被顯示的?對此,“信任—權威”的單鏈圖解所做的應答是不及時的,反映也是不深入的。其次,由權力的出讓或是放棄而產生權威的表述,不免具有同義反復的嫌疑,因而對權力的剖析是不徹底的,況且“出讓”一詞太容易使人聯想到實體的本質的權力物質或能量正在人們之間傳遞著,積累著,并借此角逐出權威,從而導致人們將興趣集中于“何為權力”的追問上,但最終類似于“什么是人”,“什么是道德”等問題一樣,權力終因“問”的困難陷入無法解答的沉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