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李白范文
時間:2023-03-24 17:0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路難李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行路難》其二開頭“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迸c《行路難》其一完全不同。第一首用賦的手法,從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寫起,起得比較平,而這一首詩用了很多典故,一開頭就陡起壁立,讓久久郁積在內(nèi)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噴發(fā)出來。亦賦亦比,使讀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內(nèi)容十分深廣。
2、這首《行路難》表現(xiàn)了李白對功業(yè)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頓中仍然想有所作為的積極用世的熱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樂毅等人那樣的風云際會,希望有“輸肝剖膽效英才”的機緣。篇末的“行路難,歸去來”,只是一種憤激之詞,只是比較具體地指要離開長安,而不等于要消極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時他還抱有它日東山再起“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幻想。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關(guān)鍵詞: 語言差異對比 語言類型 修辭 差異原因
中國與西方的詩歌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并在各自的領域獨領。中國詩歌和西方詩歌屬于不同的民族文學類型,但都有獨領的大詩人,中國的李白和英國的莎士比亞就是典型代表。
李白是我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是唐代最偉大最杰出的詩人。他生于公元701年,在少年時代起就胸懷大志,要把自己的文才武藝都奉獻給大唐王朝,想做布衣卿相,以使國泰民安。730年,李白第一次到大唐的京城——長安。在這里,他發(fā)現(xiàn)有志難酬,心中苦悶,于是創(chuàng)作了包括《行路難》等詩歌在內(nèi)的作品。這些作品形成了李白一生創(chuàng)作中的第一個,反映了他第一次到長安后的遭遇和思想感情。他的有些作品直抒胸臆,有些作品比興言志,而《行路難》則是作者借歷史人物的遭遇抒發(fā)宣泄自己的苦悶,并突出表現(xiàn)了自己的樂觀精神。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典型代表,不僅是偉大的戲劇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創(chuàng)作的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思路曲折多變,主題鮮明豐富,經(jīng)常在詩歌的結(jié)尾點明主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十四行詩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Sonnet 29》。它是莎士比亞的典范之作。詩人面對生活的挫折,感嘆命運的不公,但是最終在想到朋友時,心情頓時好轉(zhuǎn),對生活重新充滿自信。
《行路難》和《Sonnet 29》都是為古今中外世人所熟悉的德才兼?zhèn)涞敲\坎坷的詩人所著。李白和莎士比亞的身世遭遇及其面對困境時所持的態(tài)度,頗有類似之處。兩位詩人懷才不遇,遭受讒言蜚語和誹謗,郁郁不得志,這種類似的經(jīng)歷使他們產(chǎn)生了相似的悲憤情緒。他們雖懷才不遇,失意落魄,但是沒有在惡勢力面前低頭。他們有著相似的“樂生”情懷?!缎新冯y》和《Sonnet 29》正是抒發(fā)“樂生”情懷的詩作。這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詩人遭遇生活挫折,才能不得施展的苦悶,但是后來頓悟之后,對生活依然充滿樂觀情懷這一主旨。《行路難》和《Sonnet 29》主旨題材相似,本文從語言方面對比二者的差異,從而略窺中外詩歌語言差異,為跨文化學習和交際盡綿薄之力。
一、語言類型差異對比
(一)語義語言與語法語言的差異
《行路難》和《Sonnet 29》在組織語言、傳達思想的時候,表現(xiàn)了語義語言和語法語言的差異。
就漢語而言,詞匯在漢語中地位突出。漢語是分析型語言,在語法上缺少形態(tài)變化,依靠語序和虛詞傳達意義。實際上,漢語中的虛詞、實詞,即漢語的全部詞匯,都擔負繁多的組織語言的任務。漢語詞匯在漢語中發(fā)揮著不同作用。在漢語中,詞匯是核心,語音、語義、語法、語用、文化都圍繞詞匯展開,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滲透,形成網(wǎng)絡。中國自古以來,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發(fā)達,詞匯研究成果很豐富,但是語言研究始終是薄弱環(huán)節(jié)。而英語則相反,在英語中,語法起著重要作用,句子的表意功能依靠語法傳達,句子中的性、數(shù)、格、人稱等稍有變化,整個句子的含義就會發(fā)生變化。
在《行路難》中,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等詞匯的排列組合,才形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樣有內(nèi)涵的句子。同時,這些詞匯也有著相應的文化內(nèi)涵,“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中的詞匯暗含曹植“美酒斗十千”這一文化內(nèi)涵。“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一句中的詞匯則暗含鮑照“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一歷史文化含義。而《Sonnet 29》則是依靠語法組織語言,傳達作者的思想的。例如“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這一句中,作者使用了“when”引導的狀語從句及用“all alone”修飾限制“beweep”這兩大語法表現(xiàn)自己“面對命運的拋棄,世人的冷眼,唯有獨自把飄零的身世悲嘆”這一思想含義。如果去掉這兩大語法,則作者的思想便不能夠得到準確、鮮明、生動的傳達。
(二)意合語言與形合語言的差異
《行路難》和《Sonnet 29》體現(xiàn)了中西方語言在構(gòu)成方式上的差異。漢語句子含義的表達主要依靠詞匯組合的先后順序、語法、語境等手段,是依靠語義的方式實現(xiàn)的。然而,英語是形合語言,句子含義的傳達主要是依據(jù)語法形態(tài)規(guī)則和語法形式的使用完成的。
《行路難》中的每一句話,都是依靠語義的間接或直接的表達傳達詩人感情的,而《Sonnet 29》則是依靠詞語形式的變化、語法知識的運用,傳達詩人想要說的語義內(nèi)容的。
(三)整體性語言與具體性語言的差異
比如,《行路難》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只有了解了此句詩中每個詞的含義,以及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伊尹夢見乘舟繞過日邊,后來成了商代丞相”,才能理解整句詩的含義。就《Sonnet 29》而言,則要立足整體,從整體上把握每句詩的語法點,才能夠了解這句話所傳遞的信息。例如“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這句話,只有站在高處,從整體上把握,才能理解它“我但愿,但愿胸懷千般心愿”這一含義。漢語是語義語言、意合語言,因此在理解中國詩時要先從具體的每個詞的含義理解,只有了解了具體詞的含義,才能把握整句詩的含義。
二、修辭差異對比
(一)模糊與精準的差異
《行路難》與《Sonnet 29》在修辭格運用上有模糊與精準的差異?!缎新冯y》在使用典故這一修辭手法時沒有明確指出使用了曹植的“美酒斗十千”,鮑照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姜尚八十歲釣魚”等典故;也沒有明確指出寫“長風破浪”“掛云帆,濟滄?!笔菫榱吮磉_自己對未來克服困難,贏得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樂觀精神。《Sonnet 29》在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時,有“l(fā)ike”這一比喻詞,“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詩人將自己比喻為“破曉的云雀凌空振羽”,形象而直觀。
(二)簡約與周嚴的差異
《行路難》與《Sonnet 29》在修辭格運用上有簡約與周嚴的差異?!缎新冯y》每句詩中的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都省略了,靠文化和語法常識就能夠明了。詩人這樣做的效果是使詩句對稱、押韻,給人以朗朗上口的美感。而在《Sonnet 29》中,每句詩都有主語和謂語,透露周嚴的風格。
(三)含蓄與直露的差異
《行路難》與《Sonnet 29》在修辭格運用上有含蓄與直露的差異。除了模糊與精準、簡約與周嚴這兩個特點導致二者存在含蓄與直露的差異外,《行路難》中詩句的組合是靠意合而不是形合,介詞、連詞常常省略。詞和詞及句和句之間直接組合在一起,幾乎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成分。這不僅在無形中增加了意向出現(xiàn)的頻率,而且增強了該詩多義的效果,使得《行路難》表意更加含蓄委婉,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乃至再創(chuàng)造的余地。李白靈活的處理和展現(xiàn)了意象的主賓關(guān)系、時空關(guān)系,筆墨自由,不滯不粘?!禨onnet 29》依靠形合表現(xiàn)語義,主語、謂語,介詞、連詞等都必須出現(xiàn),這些具有特定含義的成分的出現(xiàn)使得該詩語言在修辭上表現(xiàn)出直露的特點。
綜上所述,在修辭方面,《行路難》語言較為模糊、簡約、含蓄,而《Sonnet 29》則顯得較為精準、周嚴、直露?!缎新冯y》語言表達呈現(xiàn)語言的朦朧之美,似霧里看花,意義的呈現(xiàn)曲折而豐富?!禨onnet 29》的語言表達則呈現(xiàn)語言的澄明之美,如光風霽月,傳達信息清晰明了,表達思想透徹直接。
另外,在修辭對象的使用方式上,二者也存在不同之處?!缎新冯y》在使用修辭方式時主要采用了典故引用的方式。具體來說,有曹植“美酒斗十千”;鮑照“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伊尹夢見乘舟繞過日邊,后來成了商代丞相”;“姜尚八十歲釣魚”這四個典故?!禨onnet 29》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將自己比喻為“the lark”,能夠“凌空振羽,直上天門,俯瞰蒼茫大地”。
三、差異原因
《行路難》和《Sonnet 29》在組織語言時的語義語言和語法語言方面的差異,究其原因,可歸結(jié)為語言歷史差異原因。漢語自創(chuàng)立之初起,就以單個的漢字為研究對象。幾乎所有的單個漢字在創(chuàng)立之初都具有傳達信息的功能,這使得漢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行路難》在組織語言時表現(xiàn)為語義語言也不足為怪。英語是以單詞為基本單位組織語言的,但是每個單詞功能有限,不能透過單詞看到其中的文化信息,需要靠介詞、連詞等語法的作用才能完整、明確地表達整句話的含義。
《行路難》和《Sonnet 29》在意合和形合,整體性和具體性,以及修辭方面的差異原因當歸結(jié)為中西方在地理環(huán)境及性格上的差異。傳統(tǒng)中國在地理上是半封閉的,在經(jīng)濟上以農(nóng)業(yè)為主,并且有較強的血緣宗族意識,這造就了中國人平穩(wěn)求實、內(nèi)斂含蓄、追求群體認同的民族性格。平穩(wěn)求實、內(nèi)斂含蓄這一性格反映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則是注重意合、模糊、簡約、含蓄這些語言特點。相反,西方民族生活在有著漫長海岸線的地方,經(jīng)濟以工商業(yè)為主,因而,西方人為人爽快、直接,做事精準、嚴格。這反映在詩歌上,則是注重使用形合、精準、周嚴、直露的語言。
附錄:
行路難
李?搖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
原文:
Sonnet 29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And look upon myself,and curse my fate,
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
Features like him,like him with friends possessed,
Desiring this man’s art,and that man’s scope,
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
Yet in these thoughts my self almost despising,
Haply I think on thee,and then my state,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From sullen earth,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
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ed such wealth brings
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
漢譯:
十四行詩第二十九首
面對命運的拋棄,世人的冷眼,
我唯有獨自把飄零的身世悲嘆。
我曾徒然地呼喚聾耳的蒼天,
詛咒自己的時運,顧影自憐。
我但愿,愿胸懷千般心愿,
愿有三朋六友和美貌之顏;
愿有才華蓋世,有文采斐然,
唯有對自己的長處,偏偏看輕看淡。
我正耽于這種妄自菲薄的思想,
猛然間想到了你,頓時景換情遷,
我忽如破曉的云雀凌空振羽,
謳歌直上天門,把蒼茫大地俯瞰。
但記住你柔情招來財無限,
縱帝王屈尊就我,不與換江山。
參考文獻:
[1]許淵沖.李白詩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1,第一版.
篇3
二十三歲的李白,乘舟由昌隆經(jīng)雄奇絕妙的三峽出川,走的是水路。
三十歲的李白由南陽隱居至玉真公主別院所在處終南山,走的是山路。
三十三歲的李白沿黃河東下,帶著不得志的怏怏之情,先后慢游江夏、洛陽、太原,走的仍然是水路。
三十七歲的李白,舉家東遷,走的,是艱險的蜀道。
隱沒于雜蒿蔓草之間的蜀道,便是絆住詩人腳步的無盡路途么?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p>
詩人在世間艱難地摸行。世人紛繁的路交織錯落,處處都是歧路,處處都有高墻。而在所謂的路上的詩人,懷著滿腔的報負,要在這沒路的路上闖出一條真正的路來,而為他在黑夜里照亮前程的便是他的詩。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p>
“照王白骨縈爛草,誰人要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p>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灑,何須身后千載名?!?/p>
一句句行路難,一杯杯消愁酒,一行行體忘詩,一場場滕達夢。路,何時有個盡頭?
“長相思,在長安。絡偉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不惑之年,天子降詔:宣,李白入宮,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糜糜的宮廷之樂中,華麗的步輦后走出雍容華貴的唐皇,他望見跪在一旁的李白,趕忙驚呼道:“這是詩仙人啊!快,快撤去步輦!”
唐皇的后苑,牡丹盛開的季節(jié)。唐皇和李白一同走在園子里賞花。不遠處的亭內(nèi)坐著人比花嬌的楊貴妃。唐皇看著嬌艷的牡丹,對李白說:“愛卿,這花怎么樣?”李白答:“花是好花,”唐皇又問:“那么,愛卿你說,這天下還有比這花更美麗的東西嗎?”李白答:“若有,便是天下?!?/p>
唐皇說:“哦?我還以為你要說我的愛妃呢!”“陛下,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
篇4
——用于向命運挑戰(zhàn),不屈服,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被譽為“詩仙”。生性浪漫曠達,豪放不羈。
李白的許多詩都充分表現(xiàn)了他非凡的抱負,及奔放的熱情。他希望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權(quán)貴和腐敗,而遭受排擠?!缎新冯y》這首詩真是他遭受讒毀后,在被貶長安的途中所寫的。全詩表達了他用于向命運挑戰(zhàn),不屈服,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政治抱負,雖被貶謫,但他的報國之志并沒有消退,他希望有“長風破浪”之日,“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更表明了他曠達豪放,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雖屢受挫折,卻難抵內(nèi)心的悲憤,他仍以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激勵自己。
篇5
1、“乘風破浪會有時”的下一句是:“直掛云帆濟滄海”。
2、這句話出自唐朝李白的《行路難·其一》。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白話翻譯: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玉盤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費萬錢。胸中郁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huán)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6
李白將要離開京城了,他的朋友們擺酒設宴,為他餞行。面對著用金杯裝著的價格昂貴的美酒,玉盤中盛著的美味佳肴,他想到的卻是自己受盡重重阻礙也無法實現(xiàn)的遠大理想。便放下了酒杯,停下了筷子。朋友們見他這樣反常的行為,明白他內(nèi)心的痛苦,也只能由著他了。
李白忽然問起大有作為的呂尚和伊尹,他們的際遇給了他一線希望:我不甘心!我一定能有所作為,我一定能讓他們對我刮目相看,但前路崎嶇,歧路甚多,我該怎樣做呢?
他情不自禁地念出聲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朋友們頓時停止了說話,都陷入了沉寂。
篇7
一、情境導入:緊扣主旨
情境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故事引入法、圖片展示法、音樂介入法、質(zhì)疑釋疑法、名言佳句導入法、名家配樂誦讀引入法、影視片段播映法、音畫視頻播映法等。然而,不管運用哪種方法導入新課,都應該與古典詩詞閱讀教學文本的內(nèi)容與主題等迅速接軌,以便在短時間內(nèi)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迅速投入到對古典詩詞文本的閱讀、探究之中,為順利構(gòu)建古典詩詞高效閱讀教學課堂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比如,教學李白的《行路難》時,板書課題后,教師可以運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將學生直接引入教學目標:“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樂府詩《行路難》。請大家參考詩末的注釋與自備的課程輔導資料等速讀課文,理解詩歌的表層大意與深層含義。有疑問的地方請畫上記號,與同學或者老師一同討論?!碑斎?,也可運用多媒體電教設施將課前在網(wǎng)絡下載的名家配樂朗誦《行路難》音畫視頻播放給學生視聽,讓學生在直觀立體、動態(tài)多維的聲、色、光、形等諸多美學元素的刺激下順利走進文本,自發(fā)地、愉快地加入到音畫視頻中名家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誦行列中。當然,還可以采用知人論世、介紹《行路難》的創(chuàng)作背景或者講述李白的相關(guān)故事等方式導入。
二、細讀深品:質(zhì)疑釋疑
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德裔美人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言:“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笨梢姡|(zhì)疑是人們習得知識、探尋真理最基本的途徑之一,是勇于創(chuàng)新者、富于創(chuàng)新者之必備素養(yǎng)。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探究、品鑒古典詩詞時,必須善于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釋疑的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引導學生緊扣上述古典詩詞文本提出一系列具有一定深度、一定探究價值的學術(shù)問題,并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科學的探討與解答。
比如,教學岑參的古典詩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基本讀懂詩歌內(nèi)容、理解詩歌風格后,將下列預設題展示在白板上供學生獨立思考或者小組討論:
1.請每位同學就文本內(nèi)容提出至少兩個與他人不同的問題并提供自認為準確的答案。
2.請思考、討論并明確下列問題:請說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文題中蘊含著的眾多信息。(1)請根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將之分為兩個部分,并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2)這首詩的文題與內(nèi)容都寫到了“送武判官歸京”之意,那么,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詠雪呢?(3)請在詩中任選一句詠雪之句,細品其所描繪的邊塞雪景之特點。
學生思考、探究時,教師巡視課堂,對于古典詩詞文學功底比較薄弱者給予及時引導、指導,對于才思敏捷、質(zhì)疑釋疑又快又準確者給予及時表揚與鼓勵。
三、比較閱讀:縱橫勾連
比較閱讀是語文教師教學古典詩詞等文本時常用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拓展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等文學作品的領域,促進學生在不同文本、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等諸多元素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和有效整合中拓展古典詩詞閱讀視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品鑒古典詩詞文本的效率,逐步培養(yǎng)學生具備獨立閱讀、鑒賞古典詩詞文學作品的能力。所以,教學時,教師必須將課內(nèi)外古典詩詞、今昔學習過的古典詩詞進行巧妙聯(lián)系,并引導學生對之進行巧妙整合,以期達到拓展延伸閱讀品鑒古典詩詞文本、開闊學生古典詩詞閱讀視野、提高學生古典詩詞品鑒水平等目的。
比如,教學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后,我曾運用多媒體電教設施展示王維的五言律詩《使至塞上》,引導學生將二者進行比較閱讀:
1.兩首詩雖然都是邊塞詩,但寫景抒懷的內(nèi)容各不相同。請說說二者所繪之景、所抒之情等各有什么特點?
2.請說說二者在詩歌的格律、語言的修辭等方面有什么異同,并舉例說明其中哪一首詩歌運用的修辭方法更生動、形象、準確。
3.除此以外,你是否還學過岑參或者王維的其他詩歌?
鑒于運用比較閱讀進行拓展延伸有一定的難度,設計時,教師不僅要注意預設題的梯度,還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古典詩詞文化修養(yǎng)與品位進行分層管理,因人質(zhì)疑釋疑。
篇8
1、嫡仙人指的是李白,詩人初到長安造訪賀知章,賀知章以《蜀道難》示,看后贊嘆不已,此后稱李白為“謫仙”。
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3、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9
1、李白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李白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
2、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10
什么是隱喻,我們先看看說漢語的中國人是怎樣談論人生的:
要讓孩子接受一個好的教育,這有利于他的前途。
他一路都走得很順。
人生的路很長,但關(guān)鍵的就那么幾步。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蘇軾仕途不順,一生坎坷。
警告某些人要“懸崖勒馬”。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些說法再正常不過了。盡管我們使用了“前途”“路”“關(guān)鍵的幾步”“坎坷”“懸崖”等詞語,但我們確實是在談論“人生”而不是“走路”或“旅行”,而且我們是在利用“走路”或“旅行”的概念談論和理解“人生”。也就是說,隱喻并不只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是一種思維規(guī)律,人們常常借助一個概念系統(tǒng)去理解另一個概念系統(tǒng)??梢?,人類并不像我們原先認為的那么理性。一般來說,直觀可感的簡單的事物,人們一般直接認知,比如說人體、健康狀態(tài)、常見動物、植物、建筑物、食物等,而抽象復雜的事物往往借助簡單的熟悉的事物來理解,比如情感、欲望、國家與社會等。上述的例子,就是人們借生活中熟悉的“道路”概念來理解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狀況的隱喻思維方式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
隱喻無處不在,它是日常思維和語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隱喻是不可取代的;通過隱喻,我們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維方式都無法起這樣的作用。生活離不開隱喻,文學更是隱喻的淵藪。但是一般人都認為,文學語言總是一些特殊的不同于日常的表達,文學隱喻與日常隱喻不是一回事,它要高于日常隱喻。萊考夫認為詩人作為高超的藝人,使用的是我們常人使用的基本工具,他們的出類拔萃在于使用工具的天賦和技巧(通過持續(xù)的關(guān)注、研究、訓練獲得的)。換句話說,隱喻是一種基本工具,它為所有人所用,不過詩人、作家用得更巧妙。因此,可以說日常隱喻與文學隱喻是基本相同的。既然人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隱喻,那么人人都可能理解詩歌隱喻,讀懂詩歌。下面我們通過古典詩歌中的幾個實例來看看隱喻分析在詩歌鑒賞中的運用。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nèi)砸蚤_篇討論過的“旅行喻人生”相關(guān)隱喻為例。先請看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一段: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本段中,作者感嘆“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時,我們都知道他并不是因為回家途中迷路了,而是在后悔自己此前從政做官的生活方式的選擇,慶幸自己及時改正了過錯,選擇了隱居田園的生活。屈原在《離騷》中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時,我們知道作者說的是他離實現(xiàn)楚國強大、人民安樂的政治理想還很遠,所以必須不斷努力。這種解讀在我們看來是如此自然而合乎情理,幾乎不會遇到任何懷疑,原因就在于我們潛意識里都擁有關(guān)于“旅行喻人生”這一隱喻的內(nèi)在知識,也就是說我們懂得這一隱喻中人生與旅行兩個概念域中的種種對應,譬如:
源域:旅行 目標域:人生
目的地 =>理想
道路 =>
實現(xiàn)理想的方法
旅途的險阻 =>人生的困境
旅行的距離 => 人生的成就
十字路口、歧路 => 人生的選擇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旅行”意為為了辦事或游覽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多指路程較遠的)。從前的中國人基本不用“旅行”這一概念,但“羈旅”“長途跋涉”等概念我們并不陌生,或許用“人生之路”的名詞大家更能接受。實際上,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應用“旅行喻人生”這一隱喻時也更多凸顯“道路”這一元素。《行路難》《擬行路難》這類詩作,僅看標題就知道大概是懷才不遇的士子抒發(fā)人生艱辛、世路艱難的。《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句的表面意思是為何不策馬揚鞭,搶先占據(jù)重要的道路和渡口,實際意思是為了擺脫貧賤苦辛的人生狀況,一定要想辦法占據(jù)重要的社會地位。再來看李白的一首詩:
行路難(其一)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在這首詩中,詩人忽而說喝酒,忽而又拔劍,忽而說渡河登山,忽而說垂釣,忽而說做夢,到底詩人要表達什么?標題“行路難”就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李白是在抒發(fā)懷才不遇之感慨。根據(jù)我們上文對“旅行喻人生”的隱喻的分析:理想就是目的地,實現(xiàn)理想的方法就是路徑,人生的困境就是旅途的險阻?!坝牲S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說無論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去實現(xiàn)理想,都充滿險阻,困難重重。人生中的選擇相當于道路的選擇(十字路口、分叉路即歧路)“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人生的l展困難重重,人生的選擇實在艱難,何時才能實現(xiàn)我的理想呢?“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盡管困難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以令自己快意的方式實現(xiàn)理想和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