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20:4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師:今天,咱們班要來一位小客人。瞧!她正朝我們走來了!
(播放課件:可愛的植物小精靈由遠走近,邊走邊介紹有趣的植物知識)
師:聽了小精靈的介紹,你對植物一定很感興趣吧!想去認識它們嗎?
生:(齊答)非常想!
精讀課文,理解重點
師:通過剛才的檢查,我發(fā)現(xiàn)小朋友自學得不錯,能流利地讀課文。那么我們再來讀課文,邊讀邊想兩個問題:
1.課文寫了哪幾種植物?用“——”劃出來。
2.植物媽媽在什么方面有辦法?
(生自讀,師巡視)
生:課文寫了蒲公英、蒼耳、豌豆這三種植物。
(師貼三種植物的圖片)
生:植物媽媽在傳播種子方面有辦法。
師:你認為哪位植物媽媽最聰明,她的辦法好在哪?
(生自由進行討論,師巡視)
生:我認為豌豆媽媽最聰明!她只要讓豆莢在太陽底下曬曬,就可以把種子傳播出去。
師:豌豆們到底是怎樣離開媽媽的呢?我們去看看。
(播放課件:豌豆傳播種子的全過程,并配有解說)
師:豌豆娃娃蹦著跳著出去旅行,多開心呀!小朋友們,你們出去旅游,高興嗎?
生:(齊答)高興。
師:對呀,所以,這兒要讀出高興的語氣來。誰來試試?
(指名讀—點評—再指名讀—點評。)
生:我認為蒼耳媽媽最聰明!她讓孩子們穿上了帶刺的鎧甲,只要動物走過,就可以把它們帶走。
師:每一小組的桌子上有一個小禮包,請你們打開。老師送給你們每人一粒蒼耳。摸一摸!想想看,它還可以靠什么傳播種子?
生:(都在摸)我剛才把它放在衣袖上。嘿!結果它粘住了我的衣服。它應該可以靠人傳播吧!
生:我認為蒲公英媽媽最聰明。她的種子被風輕輕一吹,就傳播出去了。
師:我們去看看她到底是怎樣傳播種子的?
(課件演示:蒲公英傳播種子的全過程,并配解說)
師:那毛茸茸的降落傘乘著風一朵接一朵出發(fā)了,蒲公英娃娃們多開心呀!一起讀讀。
師:讀得真美!植物媽媽們是不是只有這幾種辦法呢?請自由讀第五節(jié),邊讀邊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辦法不只幾種,有許許多多。
生:大自然的許多知識,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得到,不細心就得不到知識。
延伸課外,拓展知識
師:對呀,我們平時要注意多觀察周圍的事物。那么,通過你的觀察,你還發(fā)現(xiàn)了植物媽媽有些什么辦法傳播種子?
生:有些果子成熟了,它就自己掉下來,掉進泥土里。
篇2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有的文質兼美,有的結構新穎,有的角度獨特,有的富含哲理……如何從這些文本中尋找語文實踐的機會呢?課堂練筆無疑是一種好辦法。下面就具體談談課堂練筆的形式。
一、依樣畫瓢――仿寫型
有研究表明,模仿在兒童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牙牙學語”這個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兒童語言的發(fā)展是從學習和模仿開始的。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適合學生模仿的訓練點,這些語文實踐的機會,能讓學生更快地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并進行運用。
(一)精彩句式仿一仿
教師在閱讀訓練中要善于挖掘教材資源,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指導學生進行練筆。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第12自然段:“起初周圍是靜寂的。后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只,第三只。我們繼續(xù)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一自然段用兩個“到處”、四個“的”、三個“有的”寫出了鳥多的場景。通過這一自然段的仿寫,可以幫助學生描寫大場景。比如有一個學生描寫了沙灘上人很多――“起初,沙灘上很寂靜。太陽慢慢升起,遠遠地看見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了,接著,一個、兩個,人們不斷地涌向沙灘,這里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到處都是人聲,到處都是人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在堆沙子,有的在水里嬉戲,還有的在打沙灘排球?!?/p>
(二)特別表達仿一仿
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其實都是學生習作的藍本,它們的構段方法和語言表達各不相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各類文章的構段和表達方法,找出規(guī)律,進行形式多樣的寫段訓練。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秦兵馬俑》第8自然段,運用了先實寫后虛寫的方法描寫兵馬俑的神態(tài)。這一表達方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而形象,讀著充滿了向往。以此為依托點,可以讓學生也來寫一寫其他兵馬俑的神態(tài)。有學生這樣寫:“有的兵俑,身披盔甲,手持長矛,嚴肅地站立著,似乎正準備隨時趕赴沙場。有的兵俑,一臉沉穩(wěn),氣宇非凡,這也許是位英勇善戰(zhàn)、胸有成竹的將軍吧!有的兵俑一臉沉著,似乎正在思考制敵取勝的方法……”
(三)新穎布局仿一仿
被選入教材的文本,不僅語言優(yōu)美、表達特別,有些文章的結構布局也很實用。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頤和園》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以移步換景的描寫方法介紹了頤和園內的美景。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現(xiàn)在的學生常會跟隨父母出門旅行,即便沒有出門旅行,平日里學校也會組織學生春游、秋游,這樣的結構和布局很適合學生做旅游記錄。這樣的仿寫解決了學生實際生活中不知道該如何寫游記的難題,讓語文學習真正得長所用。
二、不離其宗――改寫型
改寫指的是讓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可以改變文本的體裁,如將詩歌改編成現(xiàn)代文,將敘事性的故事改編成劇本,將游記改成導游詞;可以改變文本的表達順序,將順敘改成倒敘或插敘;可以改變文本的人稱,將第一人稱的敘述改成第三人稱的敘述……但不論如何改寫,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中心。
(一)文體換位改寫
以課文內容為基礎,轉換體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作,做一“小練筆”。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憶江南》一詩后,學生根據(jù)生活體驗和文本,想象畫面,進行創(chuàng)作:每當春日的暖陽照耀在江面上,江邊的桃花映襯著江里的日光,仿佛比火還要紅;清澈的江水倒映著藍天、白云,江底的魚兒時而躍出水面,這仿佛就是一幅流動的水墨畫。改寫古詩,讓學生用散文的筆觸表達詩歌的意境,綿長而悠遠。
(二)角色換位改寫
在閱讀教學中,變換敘述角度,進行讀寫訓練,可充分挖掘課文語言因素,活化課文內容,引發(fā)寫作興趣,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使課文內容變?yōu)閷W生的語言。如學習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后,學生將第一人稱的敘述改成了第三人稱的講述,在改寫的過程中,感悟著“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的含義。學生在角度變換的訓練中,決不是簡單的內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創(chuàng)造表述,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是頗為有效的。
三、百花齊放――續(xù)寫型
續(xù)寫是一種常見的練筆形式。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的結尾令人深思、耐人尋味,給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余音。學生在充分閱讀、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合理安排續(xù)寫,能讓學生放飛心靈的翅膀,讓文本延續(xù)精彩。
(一)依托情節(jié)續(xù)寫
對于課文中的一些情節(jié)未盡處,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課文的終點為續(xù)寫的起點,進行情節(jié)延伸續(xù)寫。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窮人》一文并沒有交代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在學完課文后,可以讓學生進行續(xù)寫。學生有的寫桑娜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想象了一個悲劇性的結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續(xù)寫不僅是對文本的理解,更是學生情感的釋放。一樣的文本,不一樣的結局。續(xù)寫,讓語文百花園姹紫嫣紅。
(二)在意猶未盡處續(xù)寫
教材中的許多文本都是點到為止、意猶未盡的,而此類文本往往能充分激活閱讀者的聯(lián)想,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
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橋》一課時,根據(jù)課文的結尾,學生了解到課文中的老漢和年輕人其實是父子倆以后,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續(xù)寫,寫一寫老太太和百姓們此時會有怎樣的言行。學生通過在意猶未盡處進行練筆,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享受到了習作成功的快樂。
四、以小見大――擴寫型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細節(jié)處,創(chuàng)設情境,取意植根課文,想象取之課外,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填補文章的空白。這樣既可以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實踐,也可以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入情入境地體驗與感受。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一課中,僅以“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飯,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一句話概括了老人15年的生活。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很不簡單,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擴寫老人是用怎樣的信念堅持下來的。
學生從這句話中很容易地找到了關鍵詞“每天”,但這樣的理解都是靜態(tài)的,沒有畫面感。讓學生展開想象,抓住關鍵詞,聯(lián)系實際進行聯(lián)想擴寫,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之中深藏的內涵,體會老人平凡簡單生活下的不平凡不簡單。
篇3
那么,如何讓“回顧·拓展”承載本原,有效發(fā)揮其作用呢?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七”的“交流平臺”為例,筆者談以下幾點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人教版語文五年級教材在“回顧·拓展”中新設“交流平臺”這個欄目,就起著總結反思、方法習得、能力遷移、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有些教師的眼里,“交流平臺”食之無味,棄之不忍。因為它涉及的內容、情感、表達的方法都已經(jīng)在課文的教學中理解品味過了,語言文字訓練也已完成,此處再次出現(xiàn)比較乏味亦有重復之嫌。不少教師在教學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常常平行推移而不能深入,以致收效甚微。
“回顧·拓展七”中的“交流平臺”編者安排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讓學生結合本組課文談談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二是讓學生交流學習和運用描寫人物方法的心得體會。
其實,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須從以下幾方面有所考慮:
一、整體觀照 明確目標
人教版小學語文從五年級上冊開始,教材在指導學習上有比較系統(tǒng)的設計。每個單元由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和回顧·拓展四大板塊組成,每個板塊之間相互聯(lián)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編排設計緊扣語文學習重點,追求語文學習的整體效益。因此,“回顧·拓展”的教學目標要緊緊圍繞單元教學目標,為單元教學的整體目標服務。
聯(lián)系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在“閱讀”方面提出的要求“體會表達效果”“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和在第七組課文的“導語”中點明的學習重點:感受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習作中學習運用來看,“回顧·拓展七”中的“交流平臺”提示的內容——交流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學習和運用描寫人物方法的心得體會,并不是孤立地出現(xiàn)的。編者是要求教師要結合單元教學重點和學段要求來確定“交流平臺”的交流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交流平臺”之前,要有一個整體意識,關注教材之間的前后聯(lián)系,讓我們的教學有的放矢。
二、依托文本 回味品悟
“交流平臺”是“回顧·拓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課文與讀寫實踐的紐帶,也是學生對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因此,在“回顧·拓展七”“交流平臺”的教學中,教師要找準起點和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精心預設,品悟運用。例如:
五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七”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本組課文刻畫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么他會給你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 (生自由交流)
師:他給你的印象這么深刻,說明這個人的特點鮮明,作者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鮮活。誰來說說你認為描寫最精彩的地方?
(生交流 教師相機出示預設的人物描寫片斷,學生再次入情入境品讀體味)
師:大家讀得如此有味道,可以看出作者把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運用的生動形象的描寫方法,深深地打動了你。想一想:這些描寫方法是通過什么來刻畫的?(生交流)
師:這組課文中有很多人物有著鮮明的性格特點。請你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哪些文章運用了多種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生瀏覽課文,自主交流,師相機點撥引導)
師:大家交流得不錯。不過,我想考考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出示一個課外的人物描寫的片斷)請你認真讀一讀,仔細品味作者是如何刻畫這個人物形象的?(生交流)
以上教學片斷是圍繞本單元的讀寫收獲組織學生展開交流。采用“先放后收”的方法,先引導學生談自己學習本組課文印象最深的人,老師及時鼓勵點撥引導,接著把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交流平臺”需交流的重點。讓學生品讀范例,引導學生回顧本組課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的語句,使學生體會到這種表達的效果。所預設的生發(fā)點為,體會交織運用多種描寫方法的好處,再引進一個課外的人物描寫片斷,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就將“交流平臺”承載的讀寫知識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促進讀寫知識從陳述性向策略性轉化,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三、拓展延伸 遷移運用
篇4
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指導比較薄弱,甚至缺失。因此,有必要研究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的教學策略:一是開展課題實驗,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促進研究;二是尋找和開發(fā)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運用非連續(xù)性文本進行有效學習;三是開展閱讀策略指導,培養(yǎng)學生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能力。
[關鍵詞]
非連續(xù)性文本;挖掘;開發(fā);整合;資源
當今是一個數(shù)字化、信息化、網(wǎng)絡化時代,非連續(xù)性文本以其直觀醒目、簡明扼要、概括性強、信息量大、易于比較等特點,在各種媒體中廣泛應用,生活中隨處可見。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從中提取信息、篩選信息、整合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xiàn)代公民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之一,它將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現(xiàn)狀分析與理性思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第三學段學生“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梢?,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是小學生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閱讀教學中,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指導還比較薄弱,甚至缺失。
現(xiàn)狀一:無論是哪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幾乎都是文質兼美的連續(xù)性文本,非連續(xù)性文本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現(xiàn)狀二:非連續(xù)性文本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關注和重視,教師自身對這種文本缺乏研究,課堂上較少開展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實踐活動。
現(xiàn)狀三: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連續(xù)性文本的能力,但對于圖表、表格、清單、徽標、說明書等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能力較為薄弱,表現(xiàn)在不習慣于閱讀圖表類的文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及分析判斷的能力較差。
反觀以上的教學現(xiàn)狀,應如何提高教師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重視度?應如何充分運用現(xiàn)行的教材,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資源?怎樣將非連續(xù)性文本和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相融合?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怎樣沿著《課標》指引的方向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二、實踐探索與教學策略
(一)開展課題實驗,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促進研究
許多語文教師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認識比較模糊,有關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界定、實踐價值、教學策略及命題方向等都不夠清晰。我們可以開展有關“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課題研究,如《小學生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能力偏低的原因分析》《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目標的探索》《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指導策略研究》《小學高年級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非連續(xù)性文本命題策略探析》《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課堂高效教學研究》等。通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課例研討、課堂觀察、主題辯論課、開發(fā)校本教材等多種方式,在教研共同體的實踐探索與提升總結之中,加強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閱讀指導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尋找和開發(fā)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運用非連續(xù)性文本進行有效學習
1.挖掘語文教材資源,從連續(xù)性文本中設計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連續(xù)性文本和非連續(xù)性文本雖然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本,但在教學上是相輔相承的。我們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教材資源,運用圖表的形式引導學生提取信息,表達信息,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練習。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課的第二自然段,可讓學生抓住表示方位的詞語,畫出天安門廣場的平面示意圖,然后根據(jù)示意圖復述這段話。這一設計不僅使學生清晰地了解了會場布局,還訓練了按方位順序表達的能力。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的第四自然段重點寫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可以采用列圖表的方式,讓學生將“恐龍演化的時間”“生息繁衍情況”“特點”及“作者說明的角度”等分別填入表格,通過對比、朗讀、復述等,直觀感受恐龍的演化過程,體會說明文采用各種說明方法的好處及用詞的準確性,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又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七律?》一課,可以出示線路圖,與課后的資料袋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口述經(jīng)歷的省份及重大戰(zhàn)役,談談體會,以加深對的了解,為體會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做鋪墊。
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讓學生感受非連續(xù)性文本的作用。例如,開學第一天,學生拿到新的課本,可指導他們閱讀目錄,了解整冊書的編排,對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心中有數(shù);學習課文,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板書;期末復習時,可指導學生用圖表的形式整理知識點。通過這些方式,提煉課文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提取、篩選與整合信息的能力。
2.整合其他學科資源,提高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實效
雖然小學語文教材中難覓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蹤影,但數(shù)學、科學、品生和品社等學科里存在大量的圖表類非連續(xù)性文本,我們應注重學科間的整合,有意識地選取一些其他學科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內容,讓學生進行圖表與文字的對比表達,在將“圖”意或“表”意用語言文字表述中,知曉圖表的功用與價值。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是圍繞“祖國在我心中”這個專題編排的,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時,可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不屈的中國人”進行整合學習。通過觀察三幅地圖的變化,了解中國近代國土被列強強行租借、巧取豪奪的情況;通過閱讀條形統(tǒng)計圖,了解1800~1838年列強向中國輸入鴉片牟取暴利的激增情況;通過閱讀表格,了解中國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割取或強租中國領土的國家及我國被列強侵占或強行租借的地方……這樣的整合閱讀,省時高效,可鍛煉學生學習和運用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能力。又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三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啟示”,因學生的生活體驗較為單薄,不少學生感到無從下筆,可結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新的生命”進行作文指導。布置學生觀察各種花,用表格的形式記錄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數(shù)量、顏色、氣味;布置學生觀察青蛙卵孵化過程或小雞的孵化過程,填寫在表格中,了解它們孵化的秘密。之后,指導學生把觀察記錄的發(fā)現(xiàn)有條理地寫下來。這樣的訓練,對學生閱讀圖表的能力及圖表與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都很有益處。
3.活用生活資源,重視“真實的”“實用的”語文學習
臺灣的李玉貴老師說:“為什么非連續(xù)性文本會長期被我們集體忽視而不自知?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學長久以來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脫了節(jié)?!钡拇_,非連續(xù)性文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導游圖、樓房設計圖、汽車站牌、列車時刻表、合同、產(chǎn)品使用說明書、藥品說明書、旅游行程安排表等,這些文本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我們可以將其與語文綜合性學習及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可布置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高年級學生上網(wǎng)情況進行調查,將“上網(wǎng)的男女比率”“每天上網(wǎng)的時間、地點”“上網(wǎng)目的”“上網(wǎng)活動”“一周平均上網(wǎng)時間”“家長是否支持”等數(shù)據(jù)和資料,以表格、條形統(tǒng)計圖、扇形統(tǒng)計圖的方式呈現(xiàn),并寫出結論。布置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作業(yè)時,可嘗試布置此類作業(yè):和父母去旅行,設計一個幾日游的旅行計劃,到達旅游目的地,學會使用地圖,看地鐵線路圖;到科技館、博物館擔任小導游,學會看導游圖,能根據(jù)導游圖為游客做講解;學會看列車時刻表,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訂票,等等。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非連續(xù)性文本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給生活帶來便利,在閱讀實踐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能力。
(三)開展閱讀策略指導,培養(yǎng)學生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能力
如何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怎樣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及生活體驗去感受文本表達的內涵?怎樣利用非連續(xù)性文本呈現(xiàn)的信息進行語言文字表述?這些都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閱讀策略的指導:一是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敏銳地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據(jù)題目給出的問題進行“定位”,找到信息源,再進行“分析”;三是學會“圖文轉化”,靈活提取信息,學會比較、歸納、綜合;四是分類閱讀,各個擊破,對于文字類、圖形類、表格類等非連續(xù)性文本,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
總之,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價值,通過“研讀教材、開發(fā)資源、整合資源、聯(lián)系生活”等途徑,積極探索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教學對策,尋求“非連續(xù)性文本”與“連續(xù)性文本”相互轉換或相互結合的訓練點,更好地突顯語文課程綜合性及實踐性的特質。
[參 考 文 獻]
篇5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教學情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yè)中,并彰顯出巨大的優(yōu)越性。語文教學也與時俱進地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課堂活動中,其可依據(jù)教學具體需求靈活地為學生播放文字、聲音、視頻及圖畫,從而為學生營造出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以達到感染與熏陶學生的目的,使他們都能自然產(chǎn)生置身教材文本之中的感覺,進而可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最終切實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就可用情境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桂林山水的美景圖片或者視頻,并配上生動的文字或語音介紹,使學生產(chǎn)生置身真實的桂林山水景區(qū)之中的感覺,從而引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以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并真切感知到課文的語言美、景色美,最終顯著提高教學效率。
二、利用生動的語言營造教學情境
語文學科是一門社會性很強的學科,其中收錄的作品都來自于社會與生活。但是,因為小學生年齡尚小、社會閱歷簡單,這就使得他們對很多事物缺乏認知與了解,因此要想讓他們對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有深刻、全面、準確的理解,還有較大難度。因此,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依據(jù)具體的教學需求,積極運用恰當、生動、豐富的語言為學生營造出逼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的熏陶與感染下,更加努力地體味教材內容及作者情感,以優(yōu)化自己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效果。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可借助朗讀、提問題等方式為學生營造與教材內容一致的情境,從而使學生更生動地感知課文情節(jié),精準掌握作者的情感與思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黃果樹瀑布》一課時,教師就可用情境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運用恰當?shù)恼Z氣有感情地為學生范讀課文,使學生在聆聽教師讀課文的過程中,產(chǎn)生置身黃果樹瀑布面前的感覺,真切感知到瀑布之美,并對瀑布的韻味、壯美及奇特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在聽教師讀課文時,還可將自己想象中的瀑布與課文中的瀑布進行對比,從而更加客觀地察覺到課文作者描法的獨到之處,并逐漸提高自身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水平。
三、利用背景音樂營造教學情境
篇6
語文課程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提升學生的語文交流水平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我國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倡導在語文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論》里面描述到,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要盡量給學生設置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情境,從而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情境中探索語文學習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價值觀。我國著名的《三字經(jīng)》中也說過:“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種說法也強調了情境教學的優(yōu)勢。所以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引進情境教學模式很有必要。在本文中,我將分析三種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情境教學,從而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提供新的指導。
一、在進行手工創(chuàng)作中設置情境
在小學語文n堂教學環(huán)境中,由于某些特定的教學篇目對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教師在這種情況中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有關本課教學的手工藝術制作或者創(chuàng)意繪畫練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從而幫助語文課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人教版)《梅花魂》這一課的時候,因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實踐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拼寫本課中的基本生字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分析具體的情境,通過具體的手工制作體會梅花那種高潔堅韌的精神品質,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關“梅花”的課堂手工制作和繪畫,指導學生用自己提前準備好的畫板、彩筆、膠帶等進行“自己心目中的梅花”創(chuàng)作,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在同伴之間進行互相分享,并交流心得。梅花手工創(chuàng)作進行之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所以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帶進課堂的學習,理清文章中的線索“以外祖父的五件事情貫穿梅花魂的描述”,從而使學生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即“外祖父對祖國的深切眷戀,而梅花魂代表著一種民族魂”,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在小組合作中創(chuàng)設情境
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已經(jīng)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是要強調在小組合作中融進具體的語文教學情境,從而提升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探索精神和團隊合作技巧,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比如,在講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橋》這一課的過程中,因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熟悉本課中的基本生字詞,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內容,分析主人公在關鍵時期的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從而體會“老漢”在生死關頭的那種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先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即“課文為什么要以‘橋’來命名?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老漢的舍己救人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教師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各自的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并指導學生說出“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所經(jīng)歷過的舍己救人的故事”,同時讓學生各自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進行討論交流,創(chuàng)設出一個具體語文學習交流的情境,從而給學生的思想以啟發(fā),提升學生對語文課中“舍己救人”的理解,從而為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做指導。
三、在追求“真實”中創(chuàng)設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追求一些“真實”的事物,即針對相關的教學主題先給學生在課堂中播放一些趣味性的圖片、啟發(fā)性的音樂和指導性的視頻,從而讓學生提前對本課的內容有所熟悉,并在這種“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高效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對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人教版)《圓明園的毀滅》進行講述的過程中,因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實踐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在具體教學情境中了解我國圓明園過去輝煌的歷史和被毀壞的經(jīng)過,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現(xiàn)出一系列的圓明園被毀之前的圖片,接著給學生播放圓明園的紀錄片《圓明園》,使學生對圓明園被毀之前的原貌、被毀的過程、被毀后的樣子進行了解,從而在這種真實的情境再現(xiàn)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本課教學主題的認知能力,對學生進行啟發(fā)。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本篇課文的內容,了解圓明園被毀之前的基本分布狀況和園中景觀的特色,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的魅力之處,并對侵略者的行為進行譴責,培養(yǎng)學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愛國情感,升華本課的主題。
語文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語文教學模式,可以在實際教學中給學生以新的啟發(fā)和指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能力和語文表達技能,促進學生快樂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地理知識;學科整合
新課標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倍W語文與地理這兩門學科,看上去沒有什么的聯(lián)系,仔細分析文本,其實小學語文教材中滲透著許多與地理學科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尤其是在這學科整合日益廣泛化的今天,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注重在教材中不斷挖掘與相鄰學科的整合。
一、結合文本地圖,了解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地圖應該是必不可缺的一件教具。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中,第十課的課題為《北京》,這一課中,對北京的美麗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平時,學生們就會唱“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北京歡迎你”等有關北京的歌曲,他們對北京這座城市非常喜歡,充滿了無限的向往之情。尤其是2008年經(jīng)歷了北京奧運會,學生們都非常希望能夠到北京看一下“鳥巢”和“水立方”。但是,北京到底在哪呢?離我們到底有多遠?這些問題不斷地在學生的心頭盤旋,這個時候,就非常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地理位置的滲透。我拿出一張中國地圖,給學生先指出我們家鄉(xiāng)――涿鹿的位置,然后再指出北京的位置,告訴學生北京距我們有153公里,如果坐880公交車的話2個半小時多一些就可以到了,學生聽了都非常高興,因為他們不僅知道了北京離我們并不遠,而且還知道北京就在我們河北省的懷抱之中,學生都興奮極了,看著他們開心的笑容,我的心里也很欣慰。
像這樣需要滲透地理位置的課文還有很多,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組中的《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再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組中的外國名著選段《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等,以上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地方都在國外,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世界地圖,讓學生們知道意大利、非洲、丹麥等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他們和中國的距離。如果能夠長期堅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地理位置的滲透,我想小學生從小就能夠知道自己家鄉(xiāng)在祖國大家庭的位置,祖國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世界各國的位置關系,這要比死記硬背的效果強上好多倍,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
二、聯(lián)系民俗風情,了解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生活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第十一課《難忘的潑水節(jié)》,描寫了平易近人,與民同樂,入鄉(xiāng)隨俗的高尚品格。除此之外,傣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潑水節(jié)也給學生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筆者認為在這樣的課文中,教師要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人文景觀知識的參透。總理的“對襟白衫”、“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不正是傣族典型的服裝特色嗎?總理手中的“象腳鼓”不正是傣族典型的樂器嗎?傣族的潑水節(jié)、服裝特色、樂器以及鳳凰花的花瓣都是學生們應該了解甚至記住的人文景觀。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風俗習慣都應該使學生們從小就應該有所了解,這對他們長大以后對于其他不同民族的了解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小學語文教材在這方面也有非常多的安排,像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第一課《草原》,六年級下冊的《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維吾爾》等等,通過這些課文要加強學生對蒙、藏、維等少數(shù)民族人文景觀的了解。試想,如果學生們在電視或圖片里見到某人的穿著或特色民居,馬上就能說出這是什么民族,在什么地方,那該是多少得意的一件事情呀!
三、透視文本景觀,了解祖國美麗的大好河山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描寫地理自然景觀的課文非常多。例如,人教版四年級第十七課《長城》,不僅描寫了長城的壯觀,更對長城地理位置、功能,甚至建筑的難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氣魄宏偉、高大堅固的長城在學生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桂林山水的靜、清、綠、奇、秀、險;趵突泉的純潔、活潑、有趣;黃果樹瀑布的幻影綽綽;錢塘江潮來時的白浪翻滾、水天相接……無不令人身臨其境嘆為觀止。在我國燦爛的詩歌文化中,蘊涵了很多人文地理知識。詩歌中涉及地理名稱的比比皆是,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里的“天上”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如果從小就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美麗的祖國,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更能增強他們的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就如同阿里巴巴的寶藏,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其相鄰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真可謂千絲萬縷,為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為了培養(yǎng)出素質全面的一代新人,讓我們攜手同行,從中悟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吧!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語文課堂;詞語教學;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6-0054-01
詞語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正確理解詞語意思,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為學生靈活運用詞語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如何使詞語教學更有效呢?
一、辨析對比
詞語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同樣的詞語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詞語也可以表示同樣的意思。因此,要想使學生獲得對詞語的真正理解和感知,教師就要善于從辨析對比的角度出發(fā),引領學生對詞語進行涵泳。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蜜蜂》一課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痹趯W習“推測”一詞的時候,許多學生把握得不夠準確,有學生認為“推測”就是“猜測”,有學生認為“推測”就是“推理”。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就意思相近的詞語進行辨析對比。教師讓學生把原句的“推測”一詞與“猜測”進行比較,并思考:“在這兒,為什么用‘推測’而不用‘猜測’呢?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在哪里?”經(jīng)過比較,學生認為“猜測”是沒有根據(jù)地胡亂猜想;而“推測”是有緣由的,是在有一定道理或者依據(jù)的基礎上進行的推想。這樣,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更近了一層,也提升了學習效果。
這樣教學,開拓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量,使學生在辨析對比中獲得了對所學詞語的深刻認識。
二、揣摩聯(lián)想
詞語的運用與文本的意境是密切相關的。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文本中的一些特殊詞語,學生如果憑借工具書或者辨析對比等形式仍不能獲得對詞語的真正認知的話,教師就要善于從聯(lián)想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對所學詞語進行揣摩,從而真正體悟到詞語所要表達的意蘊。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的時候,文中有@樣一句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痹诮虒W的時候,針對“翠流,流入云際”這些比較抽象的詞語,如果只憑字典里的解釋或者教師的口頭描述,那么學生很難真正懂得其內涵。在這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可以借助聯(lián)想或者想象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為了使學生學習詞語的過程不那么枯燥乏味,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又特意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草原上小丘的圖片。這樣一來,在圖示的推動下,學生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很快就理解了“翠流,流入云際”的意思。這樣學習詞語簡單、輕松,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
這樣教學,不僅賦予了文本中的詞語以極強的畫面感、動態(tài)感,而且詞語所賦予文本的內涵也被激活了,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拓展補充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即使是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表達意義也不一樣。因此,要想使學生獲得對所學詞語的深刻感知,教師就要善于從拓展補充的路徑出發(fā),引導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地走向豐富與完善。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痹诮虒W的時候,在“隨遇而安”一詞的理解上,教師首先讓學生自己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對這個詞語的理解與認識。在教師的鼓勵下,有學生說:“‘隨遇而安’是指其他昆蟲對住宅的要求不高,怎么樣都行。”有學生說:“‘隨遇而安’是指到了哪就住哪,很隨便?!安豢想S遇而安’是說蟋蟀對住宅要求很高,不能滿足于這些?!痹谶@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又引領學生繼續(xù)思考:“‘隨遇而安’除了運用在這里外,還可以運用在哪些方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以及知識經(jīng)驗紛紛發(fā)表看法。有學生說:“‘隨遇而安’還可以運用到人的身上。比如,有的人就喜歡隨遇而安,不思進?。挥械娜司筒豢想S遇而安,有著很高的目標追求?!痹谶@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又趁機進行了“隨遇而安”一詞用于人方面的知識的拓展與補充,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在“隨遇而安”一詞的學習上,教師沒有局限于教材文本,而是引領學生結合生活閱歷與知識經(jīng)驗,補充或者拓展詞語的內涵或者外延。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從多維和立體的層面關注文本內容,從而不斷完善學生的認知能力,活化詞語的理解。
篇9
一、樹立閱讀能力教學目標層級觀念,建構學段閱讀能力目標具體層級
立足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借鑒已有成果,筆者認為小學生閱讀能力教學目標層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識記能力”是指學生能對文章的文字符號作出迅速而準確的感知、辨識,即能讀準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義,并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能夠見形而知音義,聞音而知義形,知義能寫字形辨字音;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文章中的重要語句等。它包含“認讀”、“背誦”兩個層級。
“理解能力”是指能根據(jù)問題在文本中尋找準確的信息并能恰當?shù)乇硎觯宦?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義以及深層意思;理清篇章內部段落間或層次間的內容關系;能從整體上把握篇章某部分以及全文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及情感態(tài)度傾向,推斷篇章隱含的情緒、觀點、態(tài)度、道理;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等。它包含“解釋”、“概括”兩個層級。
“運用能力”是指領會和掌握文章在遣詞造句、起承轉合、布局謀篇、選材剪裁、思想立意等方面的表達效果與形式;能遷移運用文章的表達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等。它包括“掌握”、“運用”兩個層級。
“評析能力”是指能評鑒精妙的語言思想內涵以及表達技巧;評說文中人物、作者,提出觀點,說明理由;評說文章的觀點與思想內容;提出文章的新寫法、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它包括“欣賞”、“鑒別”兩個層級。
上述閱讀能力四大層級目標中,識記能力是獲得閱讀材料最淺層次意義的能力,它是閱讀的基礎,在閱讀能力中處于最低層次;理解能力是掌握閱讀技能最主要的標志;理解是運用和評鑒的前提,沒有理解就不可能運用和評鑒;運用和評鑒又是對理解的進一步深化,使學生對文章的認識達到理智上的領悟和情感上的溝通、融合,實踐中的遷移。運用和評鑒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層級。
樹立閱讀能力教學目標層級觀念,教師可據(jù)此進一步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目標要求,確定學段閱讀能力目標的具體層級,為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具體目標以及目標科學性的評價,提供明晰的依據(jù)。如:
運用閱讀能力層級表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至第三學段閱讀課程目標進行梳理,即可看出課標在各階段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從遣詞造句、起承轉合、布局謀篇、選材剪裁、思想立意等幾方面賞析作品,但應掌握的知識技能目標不具體或缺失,需要研究工作者和一線教師進一步明確,使其具體化。
樹立閱讀能力教學目標層級觀念,教師還可據(jù)此評價教學目標設立的科學性。請看下面的目標確定。
1.本課要求會認8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鉆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遞給、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鮮”等詞語。(識記、認讀目標,語文價值)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識記、認讀目標,語文價值)
3.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文化價值)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評析、欣賞目標,語文價值)
4.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文化價值)
上述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師用書三年級下冊《七顆鉆石》中所列舉的課文教學目標。具體分析,這里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出現(xiàn)了嚴重的偏差,未能準確地把握閱讀教學課程的目標任務,忽略了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言的敏感性”、“發(fā)展學生對作品的賞析的意識和能力”這一重要的目標任務,所列目標缺失“語文價值”;在閱讀能力培養(yǎng)上,停留在“識記”這一低層次目標居多,而其他層次目標基本缺失。
二、結合所用教科書,梳理、建立閱讀能力目標的年級和分冊序列
柯孔標、滕春友、劉榮華在《基于人教版新教材小學語文能力目標的有效建構與評價》一文中所列舉的閱讀解釋能力目標的分冊序列,給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與指引。
三、結合所用教材單元主題文章的編排,梳理、建立閱讀能力目標的單元序列
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作家筆下的動物”,就可落實“體會因觀察角度不同、心理體驗不同、運用表達方式不同而各具特色的語言風格”這兩個“理解·解釋”和“評析·欣賞”單元閱讀能力目標,具體目標序列如下。
從上表可見,單元目標的落實與課文目標的制定有著緊密的關系,可以避免教師在選擇教學能力目標和教學內容時的隨意化,保證閱讀能力訓練的系統(tǒng)性和嚴謹性。
四、揣摩文本,了解學情,具體準確表述,實現(xiàn)課程目標向課文及課時教學目標的轉化與細化
當前在教學目標的設立中,一般只有課文總目標,沒有課時目標,課時教學缺少明確的任務。同時課文和課時目標的表述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目標過大,缺乏針對性;目標過多,沒有重點性;目標過高,忽視差異性;目標不集中,缺少整體性等。這樣使課程目標未能向課文及課時教學目標轉化與細化。而教師對教師用書的依賴,自身對文本與學情解讀的不到位,是造成此類問題根本原因之一。
下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教師用書中《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所列舉的字詞教學目標:
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上述目標,缺乏針對性,沒有重點性,易造成教師認知偏差,出現(xiàn)一讀而過,或隨意指導的現(xiàn)象。如將其改為下述表述,字詞學習的針對性、重難點的確立、拓展積累和實踐應用則更為顯現(xiàn)。
篇10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材 助讀系統(tǒng) 能力培養(yǎng)
助讀系統(tǒng)又叫提示系統(tǒng)、助學系統(tǒng)或導學系統(tǒng),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顧黃初先生在《語文教學研究的多向探索》中提出:語文教材中包含四個系統(tǒng),即知識系統(tǒng)、范文系統(tǒng)、作業(yè)系統(tǒng)和導學系統(tǒng)。實際上,語文教材中助讀系統(tǒng)是幫助學生學、教師教,致力于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而設計的一系列材料,其實質是對學習的要求和學習的重點、學習方法等做出提示,對某些疑難問題的詮釋,對相關資料的引述、知識的拓展等。主要有五種類型:①注釋類:課文中的字詞注釋和題注,作者簡介、選文出處、課文背景簡介等。②提示類:每冊書開篇的編輯說明、單元提示等。③圖像類:主要是課文中所配的相應的插圖,這樣直觀的圖像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及記憶,盡量避免單一枯燥的學習。④附錄類:如一些資料附錄、知識短文及相關信息鏈接。⑤練習類:選文的課后思考與練習。這些共同構成了小學語文教材。
一、小學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
首先,助讀系統(tǒng)為學生語文學習提供指導,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助讀系統(tǒng)中的單元導語、自讀提示、預習提示等顧名思義就是為學生的預習、思考做出提示,進而讓學生根據(jù)泡泡語和課后練習等思考問題、探究問題。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其次,助讀系統(tǒng)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助讀系統(tǒng)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注釋里面包含重要字詞的解釋,資料袋里包括一些課外的拓展知識,課后練習中包括一些對課文內容的強化和朗讀、寫作能力訓練,單元導語和綜合性學習提示則是對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和學習方法、習慣的指導。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9課《草船借箭》資料袋:“這篇課文是根據(jù)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的相關內容改編的。這部小說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的故事,書中塑造的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戶曉。書中的許多故事,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空城計’,廣為流傳。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边@一段資料有利于學生了解草船借箭的出處和《三國演義》的相關內容及人物,拓寬知識面。六年級下冊第16課《十六年前的回憶》的課后練習:“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寫了哪些事,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么聯(lián)系?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3.在清明前后祭掃烈士墓,再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边@三道練習題的設計有利于學生朗讀和寫作能力提高。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義。本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志,交流感受,學習本組課文,要注意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边@一單元導語前一部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后一部分則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有所指導。
二、有效利用助讀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利用助讀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閱讀、朗讀能力
首先,指導單元導語朗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朗讀能力。單元導語主要用來提示和呈現(xiàn)本組課文主要內容,語言優(yōu)美,有時會用氣勢磅礴的排比,有時會用涓涓細流的比喻,遇到這樣的材料,教師抓住機會讓學生訓練朗讀。三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單元導語這樣寫道:“我們的祖國,有奔騰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遼闊的草原,茂盛的森林;有寧靜的山村,繁華的都市……”這是一個很有氣勢的排比句,展現(xiàn)了祖國迷人的風光。因此,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用什么樣的語氣讀,讀出什么樣的感覺。讓學生先熟讀再美讀,慢慢的,不僅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還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
其次,利用插圖訓練朗讀。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精美插圖都畫出了文中最感人、最經(jīng)典的一幕,小學生對這些插圖很有興趣。教學過程中,如果利用這些插圖加以引導,讓學生體會其中感情,再順勢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兜诎舜巍愤@一課中,布魯斯王子七戰(zhàn)七敗后看到蜘蛛結網(wǎng)的情景,深受感動。文中用這樣一段話做了描述:“布魯斯感動極了,他猛地跳起來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痹谥笇W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圖中人物的動作、表情等。再加以引導體會,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效果更可觀。
(二)利用助讀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以艷麗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畫面深深地吸引學生的目光,充分利用這些插圖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為此,教學活動中必須讓插圖“開口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首先,讓學生明確目的,觀察插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并且注意力容易轉移。為此,引導小學生觀察插圖的過程中,應當給定明確的目的和要求,讓他們在觀察過程中有所提高。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荷葉圓圓》中有一幅美麗的插圖,教學時可以提出要求:“荷葉是什么樣的,荷葉上都有哪些小伙伴呢”?讓學生觀察,久而久之,學生的觀察能力便可以得到提高。
其次,運用插圖,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小學生由于語言能力有限,口頭表達時要么過于簡單、要么錯亂無序,寫作文的時候往往無從下手。因此,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插圖這一直觀手段讓學生觀察插圖,并描述插圖或者通過看插圖說你想說的話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如三年級下冊第7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可以讓學生觀察對比課文中的兩幅插圖,再讓學生口頭表達自己看到的內容,之后引導學生說說看完這兩幅圖以后想對小山村的人們說點什么?不僅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還使他們的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引導學習資料袋,提高情感表達能力。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1課的閱讀鏈接《在天晴了的時候》是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讓學生帶著“這首小詩描寫了什么?”這個問題反復讀,既讓學生找到朗讀的感覺,又加深他們對詩的理解,并且發(fā)展他們的想象能力等。讀完以后可以問:“同學們讀完這首小詩,有什么想說的嗎?”學生就會分享感受,在分享中情感得以提升,發(fā)展情感表達能力。
(三)充分利用助讀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和學習能力
課后練習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多方面訓練點。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fā)揮各類課后練習的效用,實現(xiàn)目標,提高效用,提高學生的相應能力。
首先,設置任務,充分利用課后練習指導學生預習。課后練習可以作為預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生字詞表認讀生字,正確書寫生字,再借助工具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為熟讀課文創(chuàng)造條件。并且預習過程中可以根據(jù)課后練習的提示對一些重點詞句多看兩遍,反復琢磨,為新授課好前奏準備,同時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
其次,認真研讀課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能力。課后練習設置一般來說都是有梯度的,前兩題一般為基礎性題,目的在于鞏固基礎知識,培養(yǎng)識字寫字和朗讀能力。教學過程中應作為教學的一個必要部分進行一定指導。在生字詞認讀和書寫上,老師可以讓學生先讀寫,然后分享自己記住這個生字的方法,教師再做適當?shù)姆椒ㄖ笇?,讓學生不僅會讀、會寫,還記住同類型的字詞,最終使學生的識字能力得到提高。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題處理上,老師可以把它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上,不僅僅局限于課后布置作業(y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8課《稱贊》中課后練習:“朗讀課文再演一演。”這樣一個課后練習可以把它有效利用在課堂上,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讀的時候把應有的語氣讀出來。學生的朗讀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最后,牽手泡泡語,進入教學過程,提高學習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有許多泡泡語中的問題,能夠引發(fā)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泡泡語,有效提高學習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8課《開天地》的泡泡語:“我仿佛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苯虒W時老師可以問:“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的畫面?你對這樣的畫面有什么感受?”如此,學生在思考、概括、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能力自然提高了。
參考文獻:
[1]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李維鼎.語文教材別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