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的變化范文
時間:2024-01-03 18:1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時代教育的變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和設施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1.基礎信息化設備將普及化
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和設施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當前,由于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城市和農村學校之間的信息化環(huán)境與設備也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未來五年,隨著規(guī)劃的實施和教育經費投入的進一步加大我省教育信息化基礎實施將進一步完善,城市和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促進教育的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在基本信息化環(huán)境和設施方面,都將達到:所有教室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有效生機比達到5∶1。
2.新技術將進一步應用于學校教育教學中
當前,信息服務支撐技術和應用軟件、高速無線網絡技術、下一代互聯(lián)網的核心技術、高性能計算、面向核心應用的安全技術和數字媒體平臺是教育信息化技術發(fā)展的重點。目前各項應用處于集成整合的過渡階段,未來數字化校園將成為建設目標,數據集中、設備集群、應用集成成為發(fā)展方向,為實現移動學習,促進自主學習,優(yōu)化教學流程,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育教學資源將以新的方式應用教育教學
隨著移動終端、3G技術、物聯(lián)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新設備的發(fā)展和應用,基于社交網絡理念的新一輪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應用將有效得到發(fā)展。教育“云資源”建設的理念和方式將得到較好的建設和應用,改變目前“單一、單向、單調”的現象。“云資源”是以資源智能采集技術、資源目錄服務協(xié)議、文檔在線預覽技術、全文檢索技術、資源質量自適應評價機制、社會關系網絡技術、智能展示推送技術以及資源運營機制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資源共建共享服務(SaaS)?!霸瀑Y源”具有使用簡便、資源可用性高、互動性強、用戶樂于參與、擴展性好等特點。它的應用,將會促進學校校本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走向新的階段。
篇2
關鍵詞:新時代 大學生 教育管理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57
1 引言
每個時代的大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都帶有時代的鮮明痕跡。目前,高校真正迎來了“大學生”時期,他們已經成為中國高校大學生的主要力量。很多人都認為新時代大學生聰明、富有創(chuàng)造性、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等。作為當今社會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的大學生,在新時期面臨著許多成長問題,高校應該迅速轉變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把握好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特征及其變化,建立符合當代大學生管理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對于高校大學生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2 高?,F行教育管理模式現狀
我國教育領域目前通行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種顯著的行政管理制度,所謂的行政管理制度,就是教育被作為行政機構進行管理。這種管理制度,使管理者與教師、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關系,變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實質性的“上下級”關系。高層管理者可以在許多方面對學生“下命令”,甚至高校教師就是高校權威,學生們不可以對高校教師產生懷疑和反對。由于歷史傳承等因素影響,高?,F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高校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導致教師缺乏管理學生的責任心和上進心。
3 大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的基本途徑
3.1 轉變大學生培養(yǎng)方式,重新認識新時代大學生
作為高校教師,不能過多的否定當代大學生的種種行為和性格特征,需要轉變大學生的培養(yǎng)方式,重新認識他們。因為當代大學生生活的時代與教師并不是一個年代,所以物質精神方面必然存在許多差異,應該準確把握大學生學習中和生活中的關注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承認在他們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個性特點,并試著從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行為方式,做到換位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開展教育管理工作。
3.2 量化與定性相結合,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辦法
高校的辦學宗旨是培養(yǎng)符合時代特征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幫助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高?,F行的教育管理評價模式已經過時,應該深刻踐行科學發(fā)展觀,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辦法,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模式。在針對全體學生成績、考評等方面,我們需要制定科學、全面、可操作的量化指標,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學習生活習慣、團結進取精神等方面設置非量化的評價指標,采用聽取輔導員、專業(yè)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總體評價來認定學生總體水平。特別是在評優(yōu)入黨工作中,除滿足量化指標外,更應注重柔性指標的考核,注意聽取學生的意見,進行階段性補充和完善,并根據學生反饋的不同情況加以及時修改,構建和諧文明教育管理環(huán)境。
3.3 合理運用政府優(yōu)惠政策,開展符合新時代特征的實踐活動
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對于高校大學生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參與高校積極組織和開展的活動外,還應該合理的運用政府給予高校大學生實踐活動提供的各種便利政策,開展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此外,學生在實踐中,應該有相應的法律做保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才能讓家長、老師放心把學生放到社會中鍛煉得到提高。所以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增加資金投入,引進國內外先進實驗設備,保證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3.4 將契約管理理論應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
個別家長堅信自己的小孩不可能存在什么所謂的心理問題,堅決不允許小孩休學或退學,最后,學生在學校真的產生了自殺或傷害他人的后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組成部分,高校應該在校園里設置心理咨詢中心,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班級內部設置心理委員,明確突發(fā)事件的責任。在構建新型契約管理模式之后,明確違約責任與之簽訂協(xié)議便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此外,由于大學生在期末考試前都忙于各種各樣的社團工作,如果能與學生采用契約的方式明確責任,大學生必然能夠合理處理學習與學生工作之間的關系。
4 結束語
盡管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管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由于新時代大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和條件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我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應該隨著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而轉變,因此,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轉變是勢在必行,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驅除不正管理之風,成為構建和諧校園必經之路。高?!叭バ姓笔且粭l漫漫求索的道路,在一個行政化體制普遍存在的國家,要把現已行政化的教育逐步改變成學術主導的教育是非常艱難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廣大教育工作者只有通過不斷的嘗試與創(chuàng)新才能逐步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周紅耀.高校學生教育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高等建筑教育,2011,(3).
[2]李憲玲,吳海濤,黃宏偉.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的難點與對策[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8).
[3]夏海州,線江南.樹立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學生工作[J].中國電力教育,2007,(1).
[4]楊乃鵬.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進高校學生工作[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5,(5).
篇3
【關鍵詞】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yè)特質
新時代背景下,要落實勞動教育,充分發(fā)揮其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關鍵在于教師。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特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yè)特質的內涵
從事不同行業(yè)的人,有著不同的專業(yè)特質。所謂特質是指一種可表現于許多環(huán)境的、相對持久的、一致而穩(wěn)定的思想、情感和動作的特點,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傾向,具有抽象性、穩(wěn)定性、相對性和結構層次性等特征[1]。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yè)特質就是指勞動教育教師所具有的穩(wěn)定、持久而獨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為。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yè)特質的主要表現
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yè)特質是由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要求所決定的。根據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特點和符合的要求,筆者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yè)特質主要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過硬的專業(yè)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以下展開具體論述。
(一)高尚的職業(yè)道德
職業(yè)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規(guī)范。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事業(yè),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勞動教育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主要表現如下。1愛崗敬業(yè)能夠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高度認同勞動教育教師職業(yè),熱愛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yè)業(yè)。2關愛學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全身心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體差異,相信學生的潛能,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3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牢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能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努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二)豐富的專業(yè)知識
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學習[3]。勞動教育教師要具備的專業(yè)知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扎實的教育知識
勞動教育教師的教育知識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是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基本原理,特別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規(guī)律,按照教育教學規(guī)律開展教學活動,還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學科知識
勞動教育學科知識主要指勞動教育教學的概念、原理、理論、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具體包括勞動教育的歷史發(fā)展、勞動教育的性質和基本理念、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勞動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勞動教育的途徑與評價、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勞動的相關知識等。它是教師進行正常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要精準掌握勞動教育相關學科知識。
3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基礎,具有實踐性、工作性、情境性、隱蔽性、綜合性的特點,是教師專業(yè)知識最核心的表現。勞動教育教師要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系統(tǒng)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掌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fā)的方法和教學策略,充分了解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特點,然后將這些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方法知識及學生知識加以內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運用于教學中,不斷優(yōu)化教學。
(三)過硬的專業(yè)能力
1課程規(guī)劃設計能力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不像其他學科教學那樣,有課程標準、教學用書、教學參考書等可以依據和參考。也就是說,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具體的體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標和內容設計,它只有《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作為指導。那么如何確定校本化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模式和評價策略?這就需要勞動教育教師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勞動教育課程規(guī)劃能力就是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以及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分析,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規(guī)劃設計,也包括對學年(學期)課程和具體勞動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課程規(guī)劃設計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準確把握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二是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勞動素養(yǎng)現狀及需求,并能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價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確立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包括學校目標、學期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等;四是能構建基于目標的課程內容體系,做到科學安排、有所側重、因地制宜、凸顯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適合學校實際、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實施和評價模式。
2課程實施能力
課程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課程的有效實施。課程實施能力是指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將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付諸行動,并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勞動教育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主要包括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活動指導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因為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活動和及時協(xié)調各種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勞動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有序有效開展勞動;三是能及時協(xié)調學科間、校內校外間,以及家庭、學校、社會間的關系,確保勞動教育順利進行。活動指導能力是指教師在學生勞動中,能對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等及時給予指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活動指導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熟練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即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認真學習和熟練掌握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做勞動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恰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四是能指導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3勞動實踐能力
勞動實踐能力主要指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勞動素養(yǎng)。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高低。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一是能清晰地講解勞動的意義、價值,以及勞動的知識技能;二是能正確、規(guī)范地使用勞動工具;三是能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即能熟練掌握所指導的勞動項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學規(guī)范,即能按照技術規(guī)范和流程進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學規(guī)范。
4課程評價能力
課程評價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自身課程實施情況的診斷評價能力,包括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和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勞動教育教師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包括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與發(fā)展結果的診斷評價能力。教師要能利用多種方式、渠道收集評價信息,對評價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發(fā)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作用;能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是指教師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自我認識和反思,從而實現自我素質的提高和專業(yè)自主能力的發(fā)展。教師要能制訂出具體明確的、可操作性強的自我評價指標體系;能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診斷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
5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
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在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指導下,在分析學生年齡特點和需求基礎上,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分析、開發(fā)和利用的能力。勞動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它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它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之中,需要教師善于發(fā)現和開發(fā)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具有課程資源開發(fā)意識,及時發(fā)現課程資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勞動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在勞動教育教學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課程實施和實現自身專業(yè)成長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核心,是教師實現自身專業(yè)成長的關鍵能力。教師要能善于發(fā)現課程實施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及時將問題轉化為要研究的課題;能對研究課題進行規(guī)劃,制訂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案;能進行文獻綜述與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優(yōu)點與不足;能在勞動教育教學實踐中利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達到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的目的。
(四)強烈的學習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勞動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勞動教育教師不愿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專業(yè)水平低。而新時代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樣就形成了勞動教育教師專業(yè)水平不高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對教師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為了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勞動教育教師應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把學習當作一種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4]。勞動教育教師要認真學習關于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各種指導文件,深刻領會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評價方式等,積極探索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要緊跟科技發(fā)展和產業(yè)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tài)的新變化,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等,不斷優(yōu)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yǎng),努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偟膩碚f,勞動教育教師要肩負起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的使命,就要具備高尚的職業(yè)道德、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過硬的專業(yè)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這就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yè)特質。
參考文獻:
[1]成有信.十國師范教育和教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篇4
關鍵詞:角色,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師專業(yè)化
引言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具有絕對的主導作用和權威性。然而,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來,教師已有的教學思想,習慣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權威地位都會隨之動搖。師生關系也已經不完全是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了。因此,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教學要求。
一、新時代的教師角色轉變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新技術革命的不斷深化,教育也正處于蓬勃發(fā)展、不斷改革的進程之中。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變得更加廣泛。當今課堂上的知識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這就打破教科書一統(tǒng)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個人的知識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并不是被淘汰,與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唯一的角色。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由此,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等都要發(fā)生很大的轉變。
二、適應和發(fā)展新時代的教師角色
(一)順應教育觀念的轉變
新的教育理念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它的真正來源是教師實踐經驗的升華,是教師課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師教學反思后的新變化。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只有順應教育理念的變化,才能夠找到職業(yè)生存的基礎。
1.變注重知識的傳授為關注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學習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變強調學課本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興趣、體驗、發(fā)展;
3.變強調接受學習為倡導學生參與、探究、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4.變過分強化評價的鑒別與選拔的功能和評價內容、方式單一的現狀為開放式的評價,使評價成為激勵學生前進的動力;
(二)探索教學方式的新徑
由于教師角色和地位的轉變,已有的教學方式必將遭受沖擊,固守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方式是不能適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師要探索教學方式的新途徑,使新的理念同教學方式有機的整合。
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中,課堂知識將由原來的單一教科書提供的知識擴增為教科書知識、教師個人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知識在觀念上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活動,也為教學方式的變革帶來了可能。此外,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以及獲取知識的渠道都有悖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正是教師尋找新的教學方式的著眼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注重學生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的教學方式,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能力,營造一個輕松、寬容的課堂氣氛。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做到:
1.在互動中生成知識;2.在體驗中感受知識;3.在質疑中升華知識;4.在生活中尋找知識;5.在探索中獲取知識;6.在激勵中拓展知識。
(三)注重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教師不斷地進行專業(yè)的學習是教師角色適應與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一個理性而成熟的教師,不但能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深化理論與實踐,并能進行團體的合作與協(xié)調,以及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這些都是教師進行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1.教學反思。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是確保不斷再學習的最基本條件。
2.深化理論與實踐。教師要具有較高的適應能力,不但有能力通過相關理論掌握教學情境變化的可能性,理解各種教育現象所蘊涵的深層含義,而且能夠將正確的理論與個人的專業(yè)經驗進行轉換、修正與反省,以獲得理論與實踐的高層整合。這樣,教師可以不斷構建并持續(xù)發(fā)展個人的專業(yè)實踐理論,有效地將個人的專業(yè)經驗轉化為專業(yè)知識,并將其作為進一步反省與提高自身的基礎。
3.專業(yè)合作。教師要學會與他人進行各種類型的專業(yè)合作,使自己的專業(yè)視野更加寬廣,以擴充個人的專業(yè)實踐理論的內涵。
4.終生專業(yè)學習。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復雜性,而且越來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應變通則。因此,教師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與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不斷針對自己所處的情境以及個人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評估,了解個人與環(huán)境間的動態(tài)關系,并據此制定與修正個人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這樣,就能更有效地促成教師專業(yè)潛能最大化的發(fā)揮。
結語
在現代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多層次的,要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為了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新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廣大教師應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超脫出來,隨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研究和反思,對自身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進行評估,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持開放的心態(tài),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找準自己的位置,努力適應新的發(fā)展和變革,切實地扮演好現代教育教學要求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李潤洲、張良才,論“教師即研究者”,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2] 鮑傳友,教育變革中的教師專業(yè)認同:危機與出路 中國教育學刊2010.02
篇5
[關鍵詞] 新媒體 觀念 教學模式 攝影教育
所謂新媒體就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如網絡、數字雜志、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藝術是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礎平臺的新藝術學科種類,新媒體藝術早已經在國外成為各美術,設計院校的基本學科,理應成為視覺藝術教育的主流課程。
作為視覺藝術教育范疇內的國內高校攝影藝術教育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紛紛開設了適應當前狀態(tài)下攝影藝術教育的新學科,并從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中跳出來,采用多元化復合式的教學新模式。
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攝影藝術教育應包括“視覺”“攝影”“傳播”三種理論、技術、材料的知識,才算“適應新時代背景的攝影藝術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開展攝影藝術教育應從人文觀念、課程設置與如何教授上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
一、傳統(tǒng)與現代教育觀念的碰撞
中國高等攝影藝術教育最大的隱患集中表現在傳統(tǒng)以技術為主的教育模式和現代重觀念、人文教育模式之間的碰撞。
新時代背景下無論是“數碼時代”,還是“網絡時代”或“讀圖時代”,全部從各個角度與側面顯現出攝影藝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不可分割的必然聯(lián)系。新媒體時代下的攝影不管從操作工具上,還是從媒體記錄、媒體傳播上全部產生了變化。這種完全的變化為高校攝影藝術教育勾勒出了一個不斷發(fā)生變化全新的面貌:數字化的拍攝工具、記錄媒體、多平臺的傳播途徑、多重化的創(chuàng)作方法,使得中國高校攝影藝術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上呈現出了全新的格局。
觀念的改變對于新媒體時代高校攝影藝術教育至關重要,所謂的理念先行是要求我們對于攝影藝術教育有一個全面的符合新時代精神的認識。觀念上的淺顯、對攝影藝術發(fā)展歷史脈絡的不清、美學觀念認識上的膚淺以及人文意識的缺失,導致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對攝影藝術認識的淺薄。
因此,現代高校攝影藝術教育的關鍵不在于技術上,而在觀念理念意識上。隨著攝影高科技的發(fā)展,技術問題變得比以前更容易解決。但觀念的更新就不那么簡單了,尤其它是一種以人為主的傳播模式?,F代攝影的發(fā)展和現代藝術一樣,離不開現代社會科學及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衍變,把攝影藝術知識系統(tǒng)化,將它放到由攝影史、美術史、美學、哲學、社會文化等組成的思想坐標里,只有這樣,我們對攝影藝術的認識才能夠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對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攝影藝術教育在觀念上做出主動地調整與引領。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多元化
攝影必將在未來呈現兩大趨勢,一是數字攝影技術成為主流;二是對于拍攝者的技術要求越來越低,藝術素養(yǎng)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起重要作用。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國內高校攝影藝術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就其將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看,缺乏明確清晰的針對性,這對于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來說是不利的。很多高校攝影藝術課程設置是以技術教學為主,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可是學生畢業(yè)之后卻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正是由于觀念上的薄弱。
傳統(tǒng)攝影藝術教學課程體系設置上,無非是三大塊:技術方面的課程,比如,照相機及其應用、感光材料、曝光技術與技巧、暗房技術和技巧等;藝術方面的課程主要包括構圖、光線處理、平面與色彩構成、人像攝影、風光攝影、紀實攝影和商業(yè)攝影等;選修課包括藝術概論、攝影史,繪畫和計算機等。此課程設置在國內各高校攝影藝術專業(yè)里通用,大同小異。而國外,如德國多特蒙德大學攝影系已將純粹的技術課程全部融匯到視覺傳播領域,相當具有預見性和實用價值。美國視覺藝術學院打破一貫單純傳授攝影技巧的傳統(tǒ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人文素養(yǎng)和觀念意識,和對現達資訊社會把握的敏銳度,強調攝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種類的融會貫通,如當代藝術批評,視覺文化等也很具有價值。
由此看來,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攝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影像的觀念和影像傳播等相關方面的課程應成為現代高校攝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國高校攝影藝術教育關鍵還在于跳出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模式,圍繞設立全新的課程體系,內容上對舊教育課程體系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加大視覺傳播類課程的設置力度,充分利用各類相關學科,特別是視覺傳媒類學科的優(yōu)勢,形成綜合性的師資和相關教學環(huán)境,將傳統(tǒng)技術性課程轉化為技術與藝術并重的課程,向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轉化為主。
三、教師知識的更新與完善
藝術教育工作者本身觀念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觀念的形成及未來的發(fā)展。但是,我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情況,從而使攝影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和新時代脫節(jié)、滯后。
在國內,一些高校攝影藝術教育專業(yè)是在一個“學科帶頭人”的率領下建立起來的。學科帶頭人的攝影認知不足再加上攝影教師人員不足,致使專業(yè)教學目的含糊,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比如到二年級的時候才開始學習攝影打光;在沒有進行靜物攝影和創(chuàng)意攝影課程訓練的基礎上就開設商業(yè)攝影。
很多權威教師,講課教案從來不變,在新媒體時代下沒有危機感,產生了惰性,使得攝影藝術理論與新媒體時論脫節(jié)與停滯不前。研究新時代背景下的攝影藝術理論的時候沒有進行認真深入的探討,造成教與學之間的很多矛盾,進行的不順暢。
國內高校攝影藝術教育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是對教師評價的兩個方面,但現存的評估體系卻使它不夠完善。師資人員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教學負擔過重。專業(yè)擴招,合班上課、一兩百人上課成為普遍現象,對于藝術教育而言,不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個性化的培養(yǎng),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科技的發(fā)展為攝影提供了廣闊無垠的發(fā)展空間,攝影教學革命是必然的,我們只要站在新媒體時代的高度,把握攝影藝術發(fā)展的趨勢,不失時機地對國內高校進行教學改革,就可以使高校攝影藝術教學產生質的飛躍。
從攝影術發(fā)明到現在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時間,時至今日,隨著經濟、科技、文化的發(fā)展,一個嶄新的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攝影藝術正以其特有的直觀性,迅速傳播的特性顯現出無與倫比的發(fā)展?jié)撡|。新媒體時代下的中國攝影藝術教育應該充分了解與此時代承前啟后的關系,關注人文,關注傳統(tǒng),關注生活,依靠科技,超越單一學科的局限,大膽改革,銳意創(chuàng)新,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與未來發(fā)展的優(yōu)秀攝影人。
參考文獻:
[1]矯健.新媒體藝術攝影教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蘇珊•桑塔格.論攝影.上海譯文出版社.
[3]道格拉斯•斯帕林.美國廣泛開展數碼攝影教育.攝影世界,1999,(11).
篇6
關鍵詞 高校教師 教育技術 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術素養(yǎng)
一、運用信息化教學是提高教學水平的必然途徑
(一)新時代下教師要具有優(yōu)秀的信息素養(yǎng)
“信息素養(yǎng)(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質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信息素養(yǎng)這一概念是信息產業(yè)協(xié)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國提出的,從圖書檢索技能演變發(fā)展而來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這種能力同當代信息技術結合,成為信息時代的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引起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通常把信息素養(yǎng)歸納為“6 A(Ability)”: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評價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輸出信息的能力。此外,還應包括認識信息的能力,能認識到信息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和敏感度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等。
新時代下,教師要對信息、教育信息化、信息社會有基本正確的理解,認識到信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關系教育信息化進程,積極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能確認自己的信息需求,具有一定的專業(yè)信息;要認識到獲取信息資源對于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教師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敏感度,能夠快速有效的獲取信息,并能夠具有較強的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新課堂下教師要具有運用信息技術設計教學的能力
新時代下的新課堂,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有效的安排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資源,提高教學的效率。在信息化條件下進行教學設計,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而在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不同。這由于信息技術廣泛傳播并運用于教學,從而引起教學過程的變換。但在教師中對教育技術和學校的相關技術工作還不夠了解,文科教師了解的就更少;使用現代教育媒體的種類單一,主要是多媒體計算機,一般學校教師只會使用PowerPoint教學,且以文字為主,效果一般;教學軟件主要是教師自制,技術、藝術方面都急需提高。教師應充分各種信息資源和技術來支持學習,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設計教學的能力。
(三)新情況下教師應具有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能力
即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等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很好地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能力。通過整合對課程的各個層面和維度都產生變革作用,從而促進課程體制的轉型和變革。信息化時代的教師除了具有一定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外,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中,讓技術更大地支持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教師通過在實際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會逐漸明確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整合中的必要性,由此明確信息技術運用于課程教學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而樹立應用信息技術的決心和信心。
二、教育技術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一)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快速發(fā)展
新時代下利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育技術資源的開發(fā)、設計、管理,實現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和實踐。教育的改革離不開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教育技術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理念的指導,教育理念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技術的支持。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素質教育和網絡教育成為時代的焦點。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二)教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推動教育的空前變革
發(fā)展教育技術,不僅僅是教育手段、方法的問題,而是教育現代化很多因素中一個新的動力,將全面促進教育觀念、教育過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推動教育的空前發(fā)展。因此教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需要教師真正認識到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同時教師要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提高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水平。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發(fā)展中,需要不斷研發(fā)新的教育技術,改善使用教育技術的教學環(huán)境,加強教育技術理論研究,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使教育技術工作更加深入,運用更廣。
三、教師教育技術素養(yǎng)的提高是教育發(fā)展的動力
教育技術培訓是提高教師教育技術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教師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為了實現教育信息化,必須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和能力,因而必須實施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學生對教師教育技術素質和能力的反映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某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學生問卷調查統(tǒng)計表明,學生普遍認為教師使用的教學軟件表現力比較一般,學生認為“不好”的占46%;教師對媒體的駕馭能力不強,包括運用媒體能力、操作教學技術能力、排除故障能力;有高達65%的學生認為教師使用媒體教學的作用一般,甚至有的學生認為沒有提高教學質量。因而提高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迫在眉睫。
總之,信息時代的高等教育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高校教師也應具備與之相適應的各種素養(yǎng),教育技術素養(yǎng)是當前高校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為了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實現教育信息化,當務之急要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使得教師能有效地利用現代技術,整合課堂教學,將新的觀念和方法教給學生。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不斷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阮若林.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高校教師教育技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 [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10)
[2]張倩葦.信息素養(yǎng)與信息素養(yǎng)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8,(2)
[3]黃榮懷.信息技術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7
本人通過深入領會《關于學校行風評議》文件精神,深刻地認識到在教育系統(tǒng)開展行風評議的重要性。行風評議不但是實現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重大舉措,也是改善教育發(fā)展環(huán)境,轉變教育系統(tǒng)工作作風的內在要求,促進教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有力保證。進一步提高了加強行風建設的自覺性。
現將從教以來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長期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為人師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yè)務水平,嚴格執(zhí)行師德規(guī)范,有高度的事業(yè)心、責任心、愛崗敬業(yè)。堅持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yǎng),不用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系,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努力發(fā)現和開發(fā)每一個學生的潛在優(yōu)秀品質,堅持做到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在與家長聯(lián)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學生發(fā)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禮、不吃請、不叫家長辦事,不進行有償家教,贏得了廣大學生家長的普遍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科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個人以為,師德師風所包含的內容,自古就是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但
育人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有新的內容,現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培育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師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業(yè)務素質。其中在業(yè)務素質上,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要求老師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師德師風應注入新內涵新時代的師德師風應注入新的內涵:
一是視野和思維不能僅僅著眼于孩子的現在,要像鄧提出的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第
二,不能用過去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來教育現在的學生;第
三,在教育過程中,要開發(fā)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而把教學具體化。楊彥莊具有素質教育能力
從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上講,當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誠信、守禮,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還是品德。教師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價值觀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
我覺得新時代的師德師風應該是與傳統(tǒng)的標準揉在一起的。我們對班主任的選擇標準是:
篇8
[關鍵詞]新時代;農村;宣傳工作;對策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處于一個重要戰(zhàn)略地位,做好農村宣傳工作是夯實黨的執(zhí)政根基、加快實現中國夢進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十以來黨的宣傳工作繼續(xù)高歌猛進,在各個領域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然而農村地區(qū)作為黨宣傳工作中的短板弱項必須要予以重視。在新時代背景下,意識形態(tài)斗爭正未有窮期,各種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同時物質生活的充足改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農民對知、美、樂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強農村宣傳工作建設,敢于亮宣傳利劍,找準宣傳工作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打好農村宣傳攻堅戰(zhàn)。
1新時代農村宣傳工作現狀
新時代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茖W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是范式的轉變,它為農村宣傳工作提供豐富而海量的信息內容,不斷拓展宣傳范圍,創(chuàng)新宣傳載體,使黨的思想政策方針快速傳達到每一個農民群眾耳中心中,同時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取向多元化,思想也日益活躍,給農村宣傳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此外,封建迷信、教會等活動在農村地區(qū)蔓延,侵蝕農民的信仰和精神,加強農村宣傳工作任重而道遠。
1.1農村宣傳方式更加多樣化
新時代新宣傳??茖W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農村宣傳載體不再局限于電視、廣播、報紙、大喇叭、公告欄等傳統(tǒng)媒介,互聯(lián)網、手機、電腦等新興媒介脫穎而出,豐富了農村宣傳工作的渠道,人們能夠快速、及時、準確獲得有關黨的思想方針政策,又通過這些新興媒介表達自身利益訴求,提高政治參與度。新時代宣傳媒介形態(tài)的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為推進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機,縣級融媒體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增強了農村宣傳工作實效,促進了宣傳工作的順利開展。
1.2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多元化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面貌滄桑巨變,人們物質生活充足,精神和思想境界也日益提高,一些傳統(tǒng)固化的思想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向先進文明思想觀念轉變。他們視野開闊,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突破,敢于走出農村走向城市,接受新鮮事物,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與日俱增,他們渴求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緊跟時代的步伐。同時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持續(xù)深入給農村帶了巨大的壓力,受外來思想和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農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復雜多樣化,不同年齡階段對事物的看法差別化明顯,特別是一些農村青年人思想浮躁,功利性心理凸顯,追名逐利,變得更加現實。
1.3政治意識弱化
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農民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和權益意識不斷增強,追求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能夠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能夠積極參與進來,社會責任感也不斷增強。同時部分農民的政治意識和政治信仰也不斷弱化,對黨的認識比較狹隘,對黨的信仰不夠堅定,更有甚者不信任黨。此外一些農民主導精神的缺失和信仰上的真空,使得教會活動不斷擴大,封建迷信活動盛行,組織趁虛而入,容易削弱黨和國家在農村群眾心中的信服力和影響力。農村群眾在政治意識的弱化和信仰的缺失,迫切要求加強黨在農村宣傳工作能力建設,打好農村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
2新時代農村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
2.1宣傳意識淡薄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鄉(xiāng)鎮(zhèn)領導以及村級干部是否能夠認識到宣傳的重要性決定了宣傳工作成效的好壞。長期以來,經濟建設是政績考核的重要標準,再加上宣傳工作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宣傳成效好壞不像經濟工作立竿見影,在較短時間凸顯不出來,而且也不易評定。因此鄉(xiāng)鎮(zhèn)領導以及村級干部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發(fā)展經濟上,從而忽視對農村群眾的思想教育。即使是宣傳,也只是形式主義,上級領導不重視,下級人員不作為,宣傳工作只是走走過場搞表面文章,不能根據農村群眾現有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進行宣傳,對宣傳的內容農民群眾能否了解,了解的程度漠不關心,對農民群眾關心的、表達的訴求不能形成良性的傳達反饋機制,從而使黨的宣傳工作在農民和黨之間的橋梁作用發(fā)揮不到實效。此外,由于鄉(xiāng)鎮(zhèn)領導以及村級干部對宣傳工作的重視不夠,使宣傳工作在機制體制建設和經費保障等方面得不到落實,影響宣傳工作在農村順利開展。
2.2宣傳內容和方式比較單一
在農村現階段最為常見的宣傳方式主要是廣播喇叭、公告欄、橫幅、墻體標語等傳統(tǒng)媒體,它們是做好農村宣傳的主渠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媒介在宣傳工作中的問題凸顯,缺少交互反饋、更新速度慢、耗時多成本大。新媒體乃至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興媒介以其時效快、強交互、成本低、省人力等優(yōu)點脫穎而出,但由于受農村經濟條件、文化素質等限制,新興媒體在部分農村的移植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探索多樣化、個性化的宣傳方式,促進傳統(tǒng)媒介和新興媒介融合發(fā)展是農村宣傳工作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在宣傳內容上主要宣傳黨的思想理論、政策方針、路線綱領等,宣傳內容理論性較強,缺乏創(chuàng)新,沒有針對性,只注重將理論灌輸到農民耳中,忽略了農民的文化素質能否了解和接受,從而使宣傳工作流于形式,降低了宣傳效果。
2.3宣傳人員匱乏
當前農村宣傳的主體力量主要是鄉(xiāng)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村級宣傳員以及一些黨員村干部等,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鄉(xiāng)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統(tǒng)攬宣傳工作,很難將全部村級宣傳工作逐個落實,村級宣傳員又很難配齊一村一個宣傳員,常常是村干部兼職做宣傳員。此外由于缺乏對農村宣傳重要性的認識,導致宣傳工作人員不受重視,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不能充分體現宣傳人員的價值。在宣傳過程中缺乏主動性,不能正確理解自己的工作職責,將工作重點放在文體娛樂活動上,忽視對村民精神層面的引領;宣傳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宣傳能力有待提高,他們將宣傳工作當做是一項政治任務,上級發(fā)文件,便照搬照念給群眾,對于要宣傳的內容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無法快速準確的將黨的思想傳遞給農村群眾,更不能根據村民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宣傳。
2.4宣傳受眾群體參與度低
人員的流動性和不穩(wěn)定性,使得宣傳覆蓋全體農村群眾成為一個重要難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化給農村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外移,農村宣傳工作存在盲區(qū),這些人員在不同地區(qū)和產業(yè)之間流動,難以進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和宣傳教育。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婦女、兒童等是宣傳工作的主要受眾對象,除農忙時間外,還要在家或附近做工掙錢補貼家用,不愿在接受宣傳教育方面浪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在宣傳工作開展過程中配合度較低、參與度不高,此外宣傳人員的方式和手段比較單一,不能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進行宣傳,難以貼近生活實際,沒有吸引點,激不起群眾的興趣。
3做好新時代農村宣傳工作的對策與思考
新時期新宣傳,做好農村宣傳工作,不能紙上談兵、上行下效,要根據農村現有的條件和人民群眾思想狀況有針對性進行宣傳教育,強化宣傳意識,豐富宣傳內容,創(chuàng)新宣傳方法,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專業(yè)宣傳人員。
3.1強化宣傳意識
鄉(xiāng)鎮(zhèn)黨委以及村級干部要有強烈的宣傳意識,充分認識對農村群眾做好宣傳不僅關乎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中國夢進程,更關乎新農村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提高宣傳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要轉變以往重經濟工作而忽略宣傳工作的觀念,明確宣傳工作,是需要長期堅持并始終予以高度關注的重要工作,杜絕將宣傳工作形式化和任務化。其次,要明確宣傳的任務。新時代做好農村宣傳工作要鞏固黨在農村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提高農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更好的學習和了解有關黨的政策方針路線,形成強大合力共同為中國夢實現而奮進。最后,加強宣傳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投入力度,讓黨員活動室活起來,電影放映隊動起來,文體廣場和宣講隊建起來,使現有設施都能成為宣傳工作的重要場所。
3.2創(chuàng)新宣傳內容和手段
新時代農村宣傳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以黨的方針政策理論路線為基點,輔以農民感興趣的農業(yè)科學知識、法制宣傳、民生、農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內容,使宣傳內容理論性與趣味性并存,富有吸引力。宣傳手段和方法要有針對性,根據不同的宣傳對象采用不同的宣傳方法,要深入農民生活實際,以通俗口語化的語言進行宣傳教育,提高思想認識,使黨的思想理論深入人心。要開展經常性的群眾工作,對于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要充分利用大喇叭、宣講團、文體活動、流動電影放映等傳統(tǒng)宣傳媒介,以活動吸引,寓教于樂地開展宣傳;對于外出務工的中青年群體,充分利用手機、微信、宣傳網站等新媒體進行線上教育,或利用春節(jié)、假期等集中教育,使宣傳面覆蓋全體農村群眾,進一步增進黨群干群關系,引領群眾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3.3培養(yǎng)專業(yè)宣傳人員
宣傳人員綜合素質、理論水平和宣傳能力直接關系到宣傳工作實效的好壞。各級政府必須重視宣傳人員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宣傳人員的學習能力和宣傳水平。首先,建立嚴格的宣傳目標考核制度,通過評比表彰,對宣傳成績突出的宣傳員進行表彰和獎勵,樹立典型模范,增加宣傳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將宣傳工作落實做細。其次,充實宣傳隊伍,除了村級宣傳員、農村黨員干部外,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返鄉(xiāng)人員、農村教師、離退休干部也是宣傳隊伍的重要后備力量,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高、經驗豐富,能夠全面改善和充實宣傳隊伍的素質結構。最后,通過在職培訓、觀摩宣傳典型、掛職交流等方式提高農村宣傳人員的素質,不斷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提高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政治敏銳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更新宣傳理念,見微知著,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輿論是強有力的武器。做好農村宣傳工作,有利于在農村傳播好黨的聲音,講好黨的故事,加強黨在農村工作的領導權,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tài)落到實處,推進農村意識形態(tài)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參考文獻]
[1]涂光晉.時代之聲:新時期中國新聞評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熊倩.江津縣農村宣傳網研究(1950-1956)[D].重慶:西南大學,2018.
[3]畢耕,唐葉,祝健.農村宣傳工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黨史博采(理論),2011(02):28-29.
篇9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生黨員意識 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51-02
大學生是我國未來建設的主要中堅力量,同時把握著我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因此,引導高校大學生群體建立正確的的黨員主流意識,對未來的建設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媒體時代的重大改革,高校大學生面對駁雜的輿論與教育信息,往往會出現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的心理現象,容易動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不利于其黨員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與培養(yǎng)。針對上述問題,相關教育部門與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入手,掌握教育工作的正確引導,加大黨員建設主流的形態(tài)教育,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承擔起為構建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責任與義務,推動我國的經濟建設與道德建設的建設化進程。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影響
1.弱化了傳統(tǒng)教育的集中
傳統(tǒng)的黨員教育通常采用的是“一授多聽”的教育模式,而集中性教育是黨員教育管理過程中一種教育形態(tài),而這種教育形態(tài)往往是相對變化的,即在短時間的黨員教育中是有效的。隨著新媒體教育改革,黨員教育培訓的工作重心也逐漸轉移到了黨員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方面,大大提升了對意識教育的核心性,進而啟發(fā)了其自我的成長。
2.對大學生黨員價值觀形成沖擊
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融,促使在社會階層分層文化建設與思想道德價值方面存在較大的沖突,固有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外在的社會輿論與社會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判斷與正確價值觀的建立,降低了我國大學生黨員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性。
3.加大了對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監(jiān)管難度
新媒體時代所引起的社會效應是多層次、多方面的,而網絡監(jiān)管制度體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主要體現在,新時代的大學生通過電子信息網絡進行形態(tài)教育,缺乏了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的規(guī)范管理,促使當代高校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理想與信念,沒有正確判斷網絡中的是與非,降低了學校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培養(yǎng),同時也加大了監(jiān)管難度。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tài)方面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逐漸成為了當代高校師生們獲取外界信息、與外界進行文化與語言交流的一種新型載體,既創(chuàng)新了我國高校黨員意識教育的教育教學方法,同時也改善了傳統(tǒng)形態(tài)教育中存在的諸多不協(xié)調、不適應的學習困境。但是,這也并不是說在新媒體的形態(tài)教育下,黨員意識教育就是完美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同樣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
第一,部分大學生黨員政治信仰不堅定。第二,大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突出。第三,學生黨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載體和活動形式有待改進。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黨意識形態(tài)存在問題的原因
當前,針對上述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國相關教育部門以及相關教育工作者進行了積極探討,分析了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我國的高校教育中,大學生是進行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體,而在錯綜復雜的網絡教育下,大學生對自身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識不足,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影響了我國的黨員意識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第二,部分黨員學生入黨后本身要求不嚴。在當前,大學生不僅是黨員建設工作中的基礎力量同時也是中堅力量。但是在新媒體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入黨后沒有嚴格規(guī)范自身行為,不僅沒有發(fā)揮模范作用,還示范了錯誤行為規(guī)范,不利于黨員意識教育工作的開展。第三,學生黨員教育的方式沒有與時俱進。新媒體的媒體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狹隘性,制約著形態(tài)教育的發(fā)展。
四、新媒體時代創(chuàng)新大學生黨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路徑
因此,在我國新媒體時代下,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創(chuàng)新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路徑,增強他們的自我責任意識與道德規(guī)范,具體方式如下:
第一,培養(yǎng)大學生黨員的媒體素養(yǎng)。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網絡信息下,我們應該加強自我媒體素養(yǎng),加強自我道德判斷。第二,創(chuàng)新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載體。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努力開創(chuàng)新的媒體載體,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三,豐富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活動。多創(chuàng)辦一些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中,讓他們明確自我的價值體現,有利于形態(tài)教育工作的開展。
五、結語
新媒體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當前大學生黨員意識的形態(tài)教育,因此,我們應該加強道德建設,規(guī)范教育模式,同時分析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探索,不斷完善教育教學方法,從而建立起適應當代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教育機制。
參考文獻:
[1]趙偉,孫秀成.中外合作辦學的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3,8:105-112.
篇10
一、新時代職校學生人性化管理現狀與分析
1.職校人性化管理現狀
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難,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隨著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學生自主擇業(yè)、繳費上學,在某種程度上與學校形成了一種教育合同關系。傳統(tǒng)的高職院?!皬娬{校方、輕視學生、強調管教、輕視服務、輕視個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其固有的非人性化缺陷。對學生全方位發(fā)展成長很不利,嚴重影響到職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合理發(fā)展。
2.人性化管理的認識誤區(qū)
①長期以來,一些管理者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理解成為“保姆式”的服務管理,這種觀念上的認知誤區(qū),直接影響到職校實行人性化管理的戰(zhàn)略部署。真正人性化的管理,應該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基本權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需要,推動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堅持以人為本,并非是為學生包攬一切。
②人性化管理并不與制度化管理對立,二者反而應該是緊密結合的。嚴格的制度教育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礎,人性化管理應當以嚴格的制度為前提,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人性化管理是最基本價值導向,制度化是比較的手段,并非是人性化管理完全脫離了規(guī)則制度的約束。堅持以人為本,并非放任自流。
二、對職校學生人性化管理實施建議
1.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關心、理解、信任,其內涵是發(fā)現人的價值、發(fā)揮人的潛能、發(fā)展人的個性。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樹立以人為本的主導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提高學生自我價值觀的體現,把學校與自己視為一個整體。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以及專業(yè)的選擇都是因人而異的,因材施教才能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價值核心所在。
2.建立科學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
社會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學生整體也呈現出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合理科學的規(guī)章制度是實現對學生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條件。管理制度的設計與實施,要考慮到人性化,應盡可能的考慮學生情感和需求。一方面要避免過多的束縛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對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造成不良的影響,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產生不良因素。另一方面管理制度應當柔性化,注重體現學生自我價值,更多的發(fā)揮學生聰明才智、提高能力的培養(yǎng)。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學生管理工作也要不斷完善,才能適應新時代人才發(fā)展的需要。
3.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工作
學生是學校管理的對象,同時也是參與學校管理的主體之一。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全方位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工作,使學校管理更適應學生,便于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同時,也是對學生自身的鍛煉,通過自我監(jiān)督、自我約束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控能力和領導能力,比傳統(tǒng)授教式教學更能讓學生接受。如此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宗旨,更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校教學管理質量。
4.師生交流平等,互相尊重
就目前我國中等職校的生源而言,學生大都學習散漫、生活混亂、學習基礎差、素質較低,對未來沒有信心和目標,難于管理。對于這樣的學生來說,首先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顆真誠的心與每一位學生溝通,圍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展開一系列的管理方案。管理者面對的是一群充滿生命活力和激情的學生,應當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利用合理的方法對其價值觀進行引導,把自己與學生放在同等的地位,尊重學生人格,注重師生關系的民主化,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即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
5.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增強職校學生歸屬感
以人為本是學校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價值所在。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提到,第一位是生存,在保證生存的同時人們開始需要安全感。對于職校學生來說,大部分都是家庭條件較為貧困的,他們時常感到自卑,并缺乏安全感。學校的人性化管理教育,切身實際的幫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以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感受學校的人文關懷。這不僅是一種情感教育,更能體現出教育者對學生的愛護,讓學生體會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同時,學校采取勤工儉學的管理模式,幫助貧困學生重新樹立信心,對未來有了更明確的理想和目標,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
三、總結
職校學生人性化管理是順應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必然趨勢,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也是對當前職校傳統(tǒng)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戰(zhàn)。職業(yè)院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應當主動迎接新時代的挑戰(zhàn),充分深刻理解人性化管理的現實與深遠意義,加強實踐,從新的管理理念出發(fā),尊重、關懷學生,形成高效而合理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必將成為職業(yè)學校包括高等院校的文化價值核心,為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面發(fā)展人才而努力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經山.試論人性化管理[J].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9).
- 上一篇:無機化學及分析化學
- 下一篇:初中數學核心素養(yǎng)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