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病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性腰病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急性腰病治療方法

篇1

[論文摘要] 藥物對疾病有治療作用,但也可引起機體的不良反應,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特別是對腎臟。本 文從藥源性腎臟病的發(fā)病機制、危險因素、主要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原則及預防幾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提醒臨床醫(yī)生謹慎、合理用藥,控制和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的發(fā)生。

腎臟作為藥物的代謝和排泄器官,易受各種藥物的損害。藥物引起的腎臟損害機制不一,但必須引起各級臨床醫(yī)生及臨床藥師的高度重視,從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減輕藥物對腎臟的損害。新的化學合成藥物的不斷問世,為臨床治療帶來了希望,但由于對藥物不良反應重視不夠,致使由藥物引起的腎臟損害日益增多。隨著對腎臟疾病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發(fā)現由藥物所致的腎臟病變有增加的趨勢,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筆者就藥源性腎臟病的分類、發(fā)病機制、預防和治療綜述如下:

1 常見臨床綜合征

主要有急性腎小管壞死或急性腎小管損傷、急性間質性腎炎、腎前性急性腎功能衰竭、梗阻性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間質性腎炎、腎小球腎炎、腎小管功能障礙、腎血管損害等幾類。

2 發(fā)病機制

由于藥源性腎病是若干種臨床綜合征的總稱,因此不同類型的藥源性腎臟病的發(fā)病機制也有所不同,有8類藥物比較容易導致腎損害。需要指出的是,應用有腎毒性的藥物并不一定會造成腎損害,是否發(fā)生腎損害還取決于機體的狀態(tài)以及用藥時機及用量等。

2.1 腎血管收縮和腎血流量減少

非固醇類抗感染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對腎血管的擴張作用減弱,使腎血流和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在腎功能輕度受損、脫水、肝功能不全等情況下易發(fā)生腎功能不全,但一般多呈可逆性。

2.2 直接細胞毒性損害

腎臟在藥物代謝中,皮質和髓質的酶系統(tǒng)可產生活性代謝產物,并以共價鍵的形式和細胞內大分子物質結合,這些物質大量消耗了細胞內的巰基,使其還原能力下降,引起細胞壞死。

2.3 免疫性損害

藥物可作為抗原或半抗原進入機體,激發(fā)后者產生抗體,導致免疫損傷。藥物性間質性腎炎患者,其腎小管基膜上可找到抗腎小管基膜抗體,并呈線形沉積。

2.4 變態(tài)反應性

變態(tài)反應累及腎臟,與個體敏感性有關,主要損害腎間質。

2.5 其他

有些藥物損害作用是促使腎臟內結晶、血塊、血腫的形成,使尿路發(fā)生機械性梗阻,進而損害腎臟。其他尚有代謝性、栓塞性、功能性和繼發(fā)性腎損害。

3 危險因子

藥源性腎臟病的發(fā)生既可能與藥物劑量有關,也可能與劑量無關。無論屬于何種類型,藥源性腎臟病的發(fā)生也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在某些情況下,藥源性腎臟病的發(fā)生機會可大大增加,這些因素一般稱為危險因子。其主要危險因子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藥物的毒力程度強。②腎組織藥物濃度高,尤其細胞內藥物濃度高。③同時(或近期內)應用其他腎毒性藥物。④患者本身的遺傳因素和病理生理狀況。

4 主要臨床表現

4.1 服藥史

根據服藥的種類、劑量和療程,可初步分析腎損害與藥物毒性之間可能的因果關系。

4.2 藥物所致腎損害的臨床表現可為各種腎病綜合征

①腎小管損害綜合征,多由鎮(zhèn)靜劑、慶大霉素、兩性霉素B、利尿劑、重金屬等引起。輕癥表現為暫時性蛋白尿,尿酸化功能減退;重癥表現為腎性尿崩癥。②腎炎綜合征和腎病綜合征,多由青霉胺、三甲雙酮等引起。③間質性腎炎,多由慶大霉素、青霉素、醋唑磺胺引起。除表現為全身變態(tài)反應外,尚有輕度蛋白尿,白細胞尿、血尿、管型尿,部分患者可表現為過敏性紫癜。④急性腎功能衰竭,多由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引起。⑤慢性腎功能衰竭,可見于多種藥物應用不當。

5 診斷

目前國內無統(tǒng)一標準,大多屬回顧性診斷。下列指標可供參考:①具有使用可能致腎損害的藥物史、接觸史,或具有該藥物中毒的全身或局部臨床表現。②有腎損害臨床癥狀或原有腎臟病加重的臨床表現。③由于許多藥物累及腎小管,因此尿酶、腎小管性蛋白尿的檢查常作為檢查腎毒性的指標。必要時應行腎穿刺活檢。④注意用藥前、中、后的尿常規(guī)及腎功能變化,多數患者經停用致腎損害的藥物后腎功能可好轉或恢復正常。

6 治療原則與預防

①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防止濫用或用藥種類過多,提高合理用藥的水平。②選擇療效好、腎毒性小的藥物。③對具有潛在腎毒性的藥物,要掌握用藥方法、劑量、療程、腎功能不全者應避免過量用藥和用藥時間過長。④對某些藥物可進行藥物濃度監(jiān)測,調整個體用藥劑量。⑤減少藥源性腎臟病的基本治療原則是立即停用致腎損害藥物,保護腎功能。除停藥外,對用藥時間短者,應采取各種措施減少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貯留,并促使藥物盡快排出體外。⑥對藥物引起的急、慢性腎衰及其并發(fā)癥,要積極進行綜合治療或搶救,必要時進行透析治療。⑦藥物研制過程中嚴格把關、降低毒性,也是控制藥源性腎臟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篇2

目前治療2型糖尿病以口服降糖藥和使用胰島素為主,而藥物治療可引起嚴重的低血糖反應,又加上低血糖癥的癥狀并不明顯,有的甚至無癥狀而進入昏迷狀態(tài),非常容易因為臨床上的誤診而導致嚴重后果,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或不同程度地直接導致心、腦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本文結合我院40例老年2型糖尿病用藥治療后發(fā)生低血糖的患者的實際治療狀況,現總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2型糖尿病用藥治療后發(fā)生低血糖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6.2±2.4歲,50歲以下患者1例,51-70歲患者31例,70歲以上患者8例,患者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23年,其中29例患者合并高血壓,9例合并腎病,12例冠心病,11例心腦血管疾病,7例感染性疾病,均為藥物治療后發(fā)生低血糖入院治療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有:出汗、胸悶、心悸、乏力、面色蒼白、饑餓感等等,嚴重患者表現為反應遲鈍、表情淡漠、神志不清或者精神異常。

1.2 方法

對于發(fā)生低血糖的患者,嚴密監(jiān)測末梢血糖。對于血糖> 3.0 mmol /L 患者,給予事物供應治療,諸如糖果、水果等;對于血糖< 3.0 mmol /L 或癥狀較重的患者,立即給予50%葡萄糖靜脈推注,注射液容量為50±10 ml為宜;對體質較弱、低血糖反復出現的患者,給10% 葡萄糖5%葡萄糖靜脈滴注,待到患者的血糖監(jiān)測保持在6-10 mmol /L,直至低血糖效應期消失為止。

1.3 診斷標準

根據whipp三聯征。診斷標準包括:I,低血糖癥狀;II,發(fā)病時,血糖< 2.8mmol /L;III,供糖后癥狀得到緩解。

2 結果

本組低血糖入院的患者其中1例因敗血癥搶救無效死亡,其余患者經處理后

2 h以內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治愈率達77.50%,有效率達97.50%。血糖基本穩(wěn)定,無不良后果,詳見表1。

3.1 年齡: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機體較年輕人衰老很多,加之一些疾病的困擾,身體各組織功能的反應性已經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尤其是心臟、肝臟以及腎臟功能的衰退,老年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一般也較長,長期服用降糖藥物,由于這些藥物在身體內代謝慢而造成藥物蓄積,又由于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耐受力都明顯下降,藥物的不良反應對身體影響較大,長此以往致使低血糖的發(fā)生。

3.2 不合理用藥:老年患者由于身體各功能的衰退,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伴有其他疾病,諸如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臟疾病,在治療過程當中,如果沒有很好地遵照醫(yī)囑,極易無形中加劇藥物的降糖效果,從而發(fā)生低血糖。根據對患者用藥的詢問和調查,還有一類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低血糖是由于過量服藥,服用降糖藥過量或者服用的時間不對,是致使低血糖的常見原因之一。

3.3生活因素:主要是飲食因素和運動因素,患者自服藥后進食少或長時間未進食皆會導致血糖降低,還有的患者是憑借自我感覺的主觀判斷認為病情減輕,沒有遵照醫(yī)囑及時監(jiān)測血糖,導致了低血糖。另外老年患者由于體質原因和身體機能下降等原因,如果運動時間錯誤或過量運動,就會加速體內糖的代謝,導致低血糖反應,尤其空腹運動。

3.4 并發(fā)癥因素: 老年2型糖尿病是代謝類疾病,通常長伴有其他諸如高血壓、肝硬化、血管病變等嚴重并發(fā)癥病變,引發(fā)低血糖。

4 護理

4.1 密切監(jiān)測血糖:檢測血糖是護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低血糖患者的重點工作,主要檢測時間為三餐前、午夜以及凌晨3: 00。血糖值偏低血糖或患者有異常反應癥狀時應及時征求醫(yī)生意見,做到及早發(fā)現并及時處理。

4.2 合理用藥,遵照醫(yī)囑:醫(yī)護人員應在給藥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清楚藥

物的類型、劑量和服用方法,以及可能的不良反應,患者必須在專科醫(yī)生的指導下用藥,并遵照醫(yī)囑用量,有任何問題或情況及時與醫(yī)護人員溝通,不可擅自用藥。

4.3 生活護理:根據低血糖發(fā)生的原因,這部分的護理工作也主要分為飲食護理和運動護理,飲食量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與患者的用藥量保持平衡,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科學進食。每天熱量不能超標,尊重少食多餐的原則,增加高纖維素飲食,有助于穩(wěn)定血糖。最好能夠戒煙、戒酒。要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進行有規(guī)律的運動,時間選擇最好在早餐或晚餐后1 h左右為宜,時間最好不超過1小時,每周5、6次即可。

篇3

【關鍵詞】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 康復療法 備戰(zhàn)第十二屆運會 運動損傷

前言

第十二屆全運會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常見運動性損傷,主要損傷部位有膝關節(jié)損傷、腰部損傷,運動員損傷會大大影響比賽成績的發(fā)揮,這對競技體育的比賽來說是關鍵問題,在康復方面應該盡早進行應用施治,否則會在比賽中直接影響成績的發(fā)揮。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18名省級運動隊男子速度滑冰隊運動員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年齡19-30歲,訓練年限8-16年。

(二)方法:跟蹤、隨訪病例記錄及現場觀察。

收集整理部分省級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2010年至今常用的康復療法,對多種損傷康復治療資料進行研究,評估,歸納,分無效,有效和顯著、其中對2010-2012備戰(zhàn)第十二屆冬季運動會的運動員傷病康復、治療實施中研究的內容作為主要研究指標。

二、結果

(一)腰部損傷治療方案:速度滑冰是一項體能技術為一體的競速性項目,訓練強度大比賽激烈,腰部長時間承受負荷,容易造成腰肌老損、腰間盤突出和急慢性損傷。制訂康復治療方案如下:

1.急性損傷固定1到2天。立即冰敷15-20分鐘;

2.每天堅持睡前熱敷15分鐘左右;

3.電針,傷后次日進行針灸一到兩周;

4.手法按摩,神燈,砭石療法;

5.功能練習,每天一到兩次,時間根據傷情而定;

6.腎藥物,腎主骨生髓,六味地黃丸,應用補腎藥物調理臟腑,促進康復。

(二)速度滑冰運動員膝關損傷康復方案:速度滑冰運動員膝關節(jié)用長期處于蹲屈角度,且進行大負荷訓練,易造成職業(yè)性損傷。

1.強化肌力與關節(jié)穩(wěn)定性,增加身體素質訓練課次;

2.電針,超短波,每天一次;

3.按摩;

4.功能性訓練,依墻靜蹲;

5.口服氨基葡萄糖;

6.功能康復:水下跳躍練習,陸地雙腿蹲起練習,自行車臺練習(有氧強度),坐姿伸膝(負重2.5-5公斤沙袋),橡皮筋拉力練習。

(三)康復療法綜合評估:備戰(zhàn)第十二屆冬季運動會運動員傷病康復為主,研究結果:

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傷病治療效果統(tǒng)計

康復療法 適應癥 療效評估

按摩 腰、膝、關節(jié)肌肉損傷 有效、顯著

針灸 急性肌肉拉傷,關節(jié)扭傷腰背筋膜炎 顯著、治愈

砭石 髕骨勞損、髕尖末端病、踝傷、腰背筋膜炎 有效、顯著

主要保障重點運動員,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應用治療方法,如制訂傷病恢復方案,確保對重點核隊員全面保障。

三、討論

速度滑冰運動員運動創(chuàng)傷腰、膝發(fā)病率很高,慢性病較多,采用康復治療方法對于傷病控制,改善機能,促進病情好轉,有重要意義。

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的慢性損傷以韌帶、肌肉為主,采用中醫(yī)按摩,針灸,電療,顯示有效與顯著。

采用綜合康復治療方法,在治療中指導作用要強化,療法的應用對運動創(chuàng)傷應該多加關注,損傷程度,部位,一定要明確,對癥施治。

砭石療法,對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關節(jié)軟骨、韌帶損傷,膝關節(jié)翼狀韌帶損傷占總人數6/18人,腰部傷占4/18人,用砭石療法進行康復治療,有效、顯著有效,均得到驗證。

針灸治療運動員的軟組織急性損傷與腰扭傷,應用在實踐中配合按摩效果較好。

四、結論

男子速度滑冰運動項目腰、膝傷病較多,病情很復雜,用傳統(tǒng)康復治療方法進行對癥治療,對于備戰(zhàn)重要賽事進行大負荷訓練起到積極、重要作用,結果顯示,多種傷病通過傳統(tǒng)治療方法應用,有效緩解及康復。

根據康復治療方法應用,對于備戰(zhàn)第十二屆冬季運動會有明顯作用,是速度滑冰運動項目的主要治療方法和康復手段,在創(chuàng)傷康復與治療方法應用學方面,提出的創(chuàng)新課題。

參考文獻:

[1]楊德仁.傷科疑難析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沈慶法.實用中醫(yī)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篇4

【摘要】 目的:觀察總結四聯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療效及體會。方法:對114例患者采用超短波并中頻電、針刺、拔罐四聯療法治療。結果:總有效率達93%。結論:四聯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肯定,方法安全、副作用小。

【關鍵詞】 急性腰扭傷;超短波治療儀;中頻電治療儀;針刺;拔火罐

急性腰扭傷是臨床常見病之一,臨床治療方法較多。近年來,筆者采用超短波并中頻電、針刺、拔罐四聯療法治療114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14例均為門診病例,男67例,女47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18歲;病程最短1d,最長5d。均有程度不一的扭傷史,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當疼痛劇烈時,可導致患者腰肌痙攣、腰部一側或雙側疼痛,當疼痛劇烈時,可導致患者腰肌痙攣、腰部強直、活動功能受限等癥狀。

2 治療方法

方法1:采用CDB-1型超短波電療機治療,超短波頻率為40.68MHz,輸出功率調至200W,兩個21cm×15cm的板狀電容電極分別于腰、骶部并置并用沙袋固定,電極與皮膚間距離為1~2cm,采用微熱量治療,每次治療15~20min。

方法2:用電腦中頻治療中頻電采用K8832-T型電療儀,囑患者取俯臥位,將兩個18cm×10cm的矩形電極于腰、骶部并置,并用沙袋固定,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限,每次治療20min。

方法3:針刺。

方法4:拔火罐。選取痛點針刺并加拔火罐投入10~15min。

上法均以10d為1個療程,每日治療1次,每療程間隔1周。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腰部活動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可從事輕體力勞動,生活能自理;好轉: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114例中,臨床治愈59例,顯效37例,有效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3%。

篇5

1臨床資料

本組5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17歲;病程最長23 d,最短1 d;病變部位左側21例(2例以腹內斜肌損傷為主),右側14例,雙側8例,脊柱(腰椎后關節(jié)功能紊亂)7例。

2診斷標準

2.1主訴明顯扭挫傷,可感腰部咔嚓響或撕裂,傷后即感一側或雙側劇烈疼痛,可兼有臀部、下肢、腹股溝、腹后壁等部位牽扯痛,活動受限。

2.2體檢患者呈強迫,腰肌痙攣緊張或僵硬,腰椎可有1~3個不等的病理性棘突偏歪,患椎棘突旁有深在性壓痛,一般無神經根刺激體征,直腿抬高與“4”字試驗可陽性。

2.3腰椎X光片腰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后突或側彎,有的可顯示后關節(jié)排列紊亂或椎間隙和后關節(jié)腔左右寬

窄不等,無骨質改變,可排除關節(jié)突,腰椎峽部或橫突骨折,以及結核、腫瘤等。

3治療

1)病變部位在單側多為腰部肌肉或筋膜損傷。多見于第12肋下緣,腰2,3橫突旁有壓痛。治療方法:①患者俯臥,醫(yī)者使用揉法輕揉患處,重揉患處上下段,點按胸10夾脊穴,骶棘肌附著處,委中等穴。②推臀扳肩法整復。③下肢頓拉法。患者健側臥位,醫(yī)者雙手拇指按壓病變部位上緣,助手握緊患側足踝,矚病人下蹬患側肢,在其用力下蹬同時向后下方頓拉伸直,醫(yī)者指下有跳動感。④用輕手法理順肌肉。

2)病變部位在脊柱旁,為脊柱源性。青年可由外傷引起,老年多因肌肉無力,腰椎間盤變性后,使關節(jié)突關節(jié)損傷所致?;颊哂忻黠@腰部扭傷史,傷后即感腰脊柱疼痛,嚴重者不能伸直腰,脊柱腰段后凸。治療方法:①患者俯臥,劇痛者在腰部墊軟墊以改善,醫(yī)者使用揉法輕揉患處,重揉患處上下段。②患者俯臥,用一長布從雙腋下交叉固定,助手雙手握住患者雙踝作對抗牽引出2~3 min,醫(yī)者用閃掌法沿脊柱自上而下整復4~5次。③推臀扳

肩法整復。④用輕手法理順肌肉。

4體會

1)腰部運動是一種復合運動,由各肌肉協調完成,因此要熟悉各肌肉,臨癥時要辨證受傷的主要肌群。

2)認真聽取病人主述,詳細詢問發(fā)病姿勢,明確受傷原因,觸診時檢查體征是否與病因相符。辨清病變部位,正確選用推拿手法是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的關鍵。輕手法具有向心性,利于靜脈回流,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緊張以達到適應手法治療;推臀扳肩法可牽拉橫突棘肌,松解粘連,改善腰1~4椎后關節(jié)間隙,整復錯位小關節(jié);下肢頓拉法可牽拉病變肌肉,解除痙攣;重手法則能舒筋活血,松解筋膜。

篇6

1 一般資料

本組65例均系門診病人,均有明顯腰扭傷史。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8歲;病程在3天以內45例,4~6天15例,7~15天5例(病程較長者為經其他療法治療無效而來此求治者)。病變在單側60例,雙側5例;伴有下肢不適6例。

2 治療方法

(1)組方:生川烏、生草烏、乳香、沒藥、炮山甲、木香、赤芍、紅花各等份,研末備用。

(2)選穴:主穴取阿是穴,配穴取腎俞、環(huán)跳、秩邊、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承山、懸鐘。每次治療選2~4穴,其中每次主穴必選,根據具體病情選1~3個配穴,隨癥配用。

(3)操作:灸前取生姜切成厚約0.3 cm的姜片,中間用中號縫衣針穿刺數孔,待用。

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將姜片1枚貼于所選穴位處,上置適量藥末和艾炷,點燃。片刻藥氣即可透入皮膚。病人感覺灼痛難忍時可將姜片略提起,稍候放下再灸,藥艾燃盡,再另換1炷,每穴灸5壯,每日1次,5次一療程,1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治愈:疼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有效:疼痛癥狀減輕,腰部功能活動基本恢復;無效:1療程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65例中,治愈58例,占89.2%,其中大多只治療1~3次;有效5例,占7.7%;無效2例,占3.1%。2例無效患者后經CT檢查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總有效率96.9%。

4 典型病例

李××,女,41歲,干部,1998年10月25日初診。4小時前因彎腰拾物時不慎,突感腰部疼痛不止,活動明顯受限。查體:腰部呈強直狀,活動不利,右側第3、第4腰椎旁肌肉壓痛明顯。診斷:急性腰扭傷。取患側阿是穴,配患側環(huán)跳穴。在按上法治療過程中,患者覺溫熱感向腰部疼痛處擴散,腰部有溫暖舒適感,疼痛漸消,活動自如,1次而愈。2周后隨訪,療效鞏固,未見復發(fā)。

5 討論

急性腰痛屬中醫(yī)“腰痛”范疇,多由外傷挫閃,用力失當或用力過重,致使氣滯血瘀,經脈不通而成。本法采用生川烏、生草烏舒筋散寒止痛;乳香、沒藥行氣活血止痛;赤芍、紅花活血散瘀;木香行氣止痛;炮山甲通經活絡止痛,再通過姜片使熱力溫和持久,直達病所,起到行氣活血、舒筋止痛、和絡止痛的目的。

篇7

【關鍵詞】 腦脊液;置換;蛛網膜下腔出血;療效觀察

作者單位:457321 濮陽,中原油田第三社區(qū)第二醫(yī)院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基層醫(yī)院內科常見病。該病起病急,病情重。臨床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治療上常規(guī)采用止血、脫水、降低顱內壓、防止腦血管痙攣的方法。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8年2月對3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嘗試采用腦脊液置換術,以探討腦脊液置換術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療效?,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54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齡43~67歲,發(fā)病到入院時間為2~48 h不等,平均105 h。均有頭痛、腦膜刺激征陽性,無神經定位體征,頭顱CT示蛛網膜下腔或腦池積血,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第二次腦血管病會議確定的關于SAH的診斷標準[1]。

將54例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分別是少量置換組(A組)18例、大量置換組(B組)18例及一般治療組(C組)18例,其中,A組男12例,女6例;B組男10例,女8例;C組男10例,女8例。

12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后即絕對靜臥4~6周、脫水降顱壓、控制血壓、止血解除腦血管痙攣及對癥支持治療。A組、B組在此基礎上行腦脊液置換治療。具體置換方法:嚴格無菌條件下行腰穿術;穿刺成功后測腦脊液壓力,緩慢釋放腦脊液;每次放腦脊液5 ml,再注入等量的無菌生理鹽水。如此重復,A組置換總量20~25 ml/次,B組置換總量40~50 ml/次。最后1次用生理鹽水加地塞米松5 mg共5 ml鞘內注射。視病情變化,腦脊液置換每天或隔天1次,一般置換3~7次。全部患者分別于入院后第3、7、14、28天復查顱腦CT,觀察積血吸收及腦積水情況,記錄頭痛及腦膜刺激征持續(xù)時間。

13 療效評價 本組患者就顱壓降至200 mmH2O以下時間,頭痛明顯緩解時間,腦膜刺激征持續(xù)時間,急性期再出血,腦血管痙攣或腦梗死發(fā)生率及腦積水發(fā)生情況作對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

2 結果

21 臨床癥狀的改變 少量置換組較治療組在緩解頭痛及改善腦膜刺激征方面療效顯著,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各種并發(fā)癥的比較 大量置換組和小量置換組與對照組比較急性期再出血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腦血管痙攣或腦梗死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其他并發(fā)癥 置換組住院過程中未見與腰穿直接相關的并發(fā)癥,無顱內感染,未見因腰穿放腦脊液而引起的腦疝形成,說明此療法較安全。

3 討論

以往認為原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兇險的急性腦血管病,病死率極高。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尤其早期動脈造影(DSA)、動脈瘤切除術以及血管內介入治療的進展,其治愈率大大提高,再出血并發(fā)癥明顯減少。但由于基層醫(yī)院條件所限,目前DSA檢查、動脈瘤切除術及血管內介入治療尚不能開展,SAH仍以內科保守治療為主。因此SAH后的嚴重并發(fā)癥如腦血管痙攣、再出血及腦積水仍是造成死亡率無法下降的主要原因。建立一種簡便易行、經濟安全、效果可靠的治療方法十分必要。

有大量研究表明,蛛網膜下腔積血對血管壁的刺激以及氧和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裂解釋放的血管活性物質是引起腦血管痙攣的主要原因[2]。出血后血細胞碎片等對第四腦室諸孔的堵塞,腦底部、腦溝、腦池等處的血凝塊及血液集聚、纖維蛋白、血紅蛋白及活性物質對蛛網膜顆粒的堵塞,影響腦脊液的吸收和循環(huán)。蛛網膜下腔積血刺激腦膜引起腦膜的輕度炎癥反應及腦水腫,以后可以發(fā)生粘連形成腦積水[3]。故盡早清除SAH是治療和愈后的關鍵。據動物實驗表明,只有在48 h內徹底清除積血才能防止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4]。

本組資料也顯示,腦脊液置換可以明顯地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如頭痛,高顱壓,腦膜刺激征等,可以明顯地減少腦血管痙攣和腦積水等并發(fā)癥,提高搶救成功率,縮短病程,減少患者醫(yī)療費用負擔。但并不增加再出血的發(fā)生率,未見誘發(fā)腦疝。我們認為對原發(fā)性SAH應及早行腰穿腦脊液置換療法治療,可反復多次置換,其方法簡單有效,只需床邊操作,患者易于接受,能快速緩解頭痛等癥狀,降低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不失為一種簡單、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在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精神雜志,1988,21(1):60.

[2] 郭瑞友,毛永芹,于義英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病機制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12(3):219221.

篇8

【關鍵詞】腦室出血 腦室外引流 腰大池置管引流

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對收治的36例腦室出血患者采用腦室外引流聯合腰大池置管引流術配合腦室內尿激酶灌注、地塞米松鞘內注射的治療方法,采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腦室出血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且逐漸加重。男25例,女11例;年齡40~78歲,平均59歲。其中高血壓腦出血28例,出血原因不明8例;丘腦出血18例,核殼出血12例;雙側腦室出血29例,單側腦室出血7例,雙側腦室出血伴三、四腦室鑄型25例,以三、四腦室出血為主4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雙側側腦室前角穿刺置管引流術,置入帶有側孔的14號硅膠腦室引流管,術中可輕柔抽出部分積血塊,并可每次注入0.9%生理鹽水10~20ml,沖冼腦室內積血,此時可見沖冼液從另一側腦室引流管流出,說明引流管及室間孔通暢,反復交替沖冼至流出液較淡為止。術后返回病房,腦室引流管置于與外耳孔同一水平高度,以利充分低位引流血性腦脊液。術后開放引流6~12h后經一側腦室引流管內注入尿激酶2萬U,夾閉雙側引流管,2h后同時開放引流。雙側交替進行,每日兩次,連續(xù)3~5d。術后每隔1~2d復查CT,根據頭部CT顯示腦室內積血情況及引出的腦脊液性狀調來整尿激酶使用次數,直到引出的腦脊液轉為淡血性及CT復查示第三、四腦室無積血為止。在腦室外引流術后2d,把引流水平高度改為高出雙外耳孔10~15cm。在術后3d行腰大池置管引流術,并向腰大池引流管內注入0.9%生理鹽水10ml配地塞米松3mg作鞘內注射,同時關閉腰大池引流管,過2h后開放引流,每日兩次,連續(xù)3~5d。當第三、四腦室積血清除干凈,引流出的腦脊液逐漸轉清時,可試夾閉雙側腦室引流管24h,若無急性腦積水及急性顱內壓增高表現,可先拔除雙側腦室引流管。待腰大池引流液變清后夾管24h,臨床無特殊變化,再拔除腰大池引流管。本組病例腦室引流管置時間5~9d,平均6d;腰大池引流管置管時間4~8d,平均5d。

2 結果

本組36例,隨訪6個月,根據GOS分級判定療效?;謴土己蒙钅茏岳?5例;部分生活自理4例;完全臥床生活不能自理3例;植物狀態(tài)1例;死亡3例。 轉貼于

3 討論

腦室出血是指非外傷因素導致顱內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腦室系統(tǒng)引起的綜合癥。其發(fā)病率很高,約占自發(fā)性顱內出血的20%~60%[1]。一般腦室出血自然吸收消失時間要比腦實質血塊快,但是一旦出血量大,特別是三、四腦室鑄型者,腦室梗阻擴張,則可導致急性梗阻性腦積水,甚至腦疝,危及生命。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無論是保守治療,單純引流或手術治療,其病死率均較高,其主要原因是腦室出血直接造成早期急性梗阻性腦積水,擠壓和損傷丘腦下部及腦干,形成腦疝,因此盡早疏通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是急性期治療成功的關鍵[2]。所以要爭取盡早解除梗阻性腦積水,盡早清除腦室內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恢復腦脊液循環(huán)通暢,減少繼發(fā)性腦損害。

本組病例均采用雙側腦室外引流聯合腰大池置管引流并配合腦室內尿激酶灌注、地塞米松鞘內注射的治療方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先行雙側側腦室外引流,可迅速有效地解除急性梗阻性腦積水,并引流清除雙側腦室內的積血。配合尿激酶灌注先低位引流2d,這樣可以使腦室內經尿激酶溶解的積血盡快排出。此時再抬高引流水平到高出側腦室水平面10~15cm維持側腦室內的正常壓力,防止引流過度。本組病例均采用雙側腦室外引流是因為:單側引流只能沖冼同側腦室,雙側引流則可以交替沖冼,或一側灌注一側引流,從而加快腦室內積血的清除。而且,雙側引流時避免了血凝塊堵塞室間孔,或一側引流管因血凝塊堵塞導致引流失敗,顱壓升高,病情惡化[3]。②、安全可靠。通過先行腦室外引流3d,可清除腦室內大部分積血,盡快降低顱內壓,使顱內壓平穩(wěn)過渡到安全水平,此時實施腰大池引流術可避免早期高顱壓狀態(tài)下腰穿腰大池置管時誘發(fā)腦疝。③、采用側腦室、腰大池雙向引流更能迅速清除腦室內及蛛網膜下腔的積血,從根本上防治交通性腦積水及腦血管痙攣,減輕腦水腫,緩解腦膜刺激癥狀,減少脫水藥物的使用量??s短腦室內引流管置時間,明顯降低顱內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續(xù)引流,除了能減少因反復腰椎穿刺所帶來的痛苦,降低逆行感染的風險外,其引流腦脊液比通過每次腰椎穿刺引流更充分、有效,能明顯縮短腦室內積血,尤其是第三、四腦室內積血的清除時間,使丘腦下部和腦干等重要腦深部結構的受壓得到更快地解除,從而更大限度地保護了它們的結和功能。可使腦脊液的循環(huán)通路得到更快地恢復通暢,有效地防止交通性腦積水的發(fā)生。④、通過腰大池引流管作鞘內注射,具有操作簡便,安全,可隨時實施的優(yōu)點。鞘內注射地塞米松具有抗感染,減少滲出抗自由基和抗腦水腫的作用。防止或減輕無菌性炎癥及蛛網膜下腔粘連導致的腦積水,亦可防止或減輕繼發(fā)性腦血管痙攣[4]。同時也可避免靜脈大劑量使用地塞米松引起的副作用。

為了保證有效地安全引流,進行雙側腦室外引流及腰大池置管引流時要注意:①、腦室外引流管宜選用質軟、彈性好、管徑較大的14號硅膠腦室引流管。②、若出現引流不通暢,大部分是因為血性腦脊液中小血塊堵塞引起,可向腰大池引流管內灌注0.9%生理鹽水5~10ml沖冼即可通暢,注意不要回抽,以免堵塞更嚴重。③、當腦室內大部分積血清除時要及時抬高引流高度,維持腦室內正常壓力。引流量控制在300~400ml/d為宜,要防止引流過度導致低顱壓誘發(fā)新的出血甚至腦疝的危險。④、術后要加強護理,嚴格無菌操作,預防逆行感染,保證引流通暢。

綜上所述,采用雙側腦室外引流聯合腰大池置管引流配合腦室內灌注尿激酶及地塞米松鞘內注射,是一種治療腦室出血的有效方法,具有高效、安全、操作簡便的優(yōu)點。能夠明顯降低腦室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 考 文 獻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91.

[2] 張子軍,胡再虎.腦室外引流聯合腰大池引流治療腦室出血[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28(1):56.

篇9

    【摘要】目的  通過觀察口服婦科千金膠囊,靜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方法 9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8例:口服婦科千金膠囊,靜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對照組38例:靜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結果 觀察組治愈44例,顯效12例,無效2例,顯效率96.55%;對照組:治愈9例,顯效18例,無效11例,有效率71.05%,(P<0.01)。結論 口服婦科千金膠囊配合靜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是一種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療慢性盆腔炎方法。

    【中圖分類號】R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52(2013)22-0155-01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內生殖器與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fā)生的炎癥(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是婦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多為急性者未能徹底治愈,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但亦可無急性盆腔炎病史。慢性盆腔炎病情較頑固,當機體抵抗力較差時,可有急性發(fā)作。具有病程長、治愈率低、復發(fā)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婦女的生殖健康,增加家庭與社會經濟負擔;甚至影響生育。目前單純西醫(yī)治療無效果顯著的治療方法,療效不理想,復發(fā)率高。2010年1月至12月,我站使用口服婦科千金膠囊配合靜滴左氧氟沙星,替硝唑58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站婦產科門診2012年1月至6月診治慢性盆腔炎患者96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58例,對照組38例。均有性生活史,年齡在22-48歲;病程半年至6年,所有病例排除性病,治療前一月未使用任何抗生素或陰道沖洗。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 月經來潮第一天開始應用左氧氟沙星0.4+生理鹽水250ml、替硝唑1.0+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qd,1周為一個療程,第8天開始口服婦科千金膠囊(藥物組成:千斤撥、金櫻根、穿心蓮、功勞木、單面針、當歸、雞血藤),3次/天,每次2粒,共3周。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經期停服婦科千金膠囊。

    對照組;月經來潮第一天開始用左氧氟沙星0.47+生理鹽水250ml、替硝唑1.0+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qd,1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治療期間,禁用其他抗生素,性生活及陰道沖洗。

    1.3 診斷標準  有急性盆腔炎史及反復發(fā)作史、不孕史,臨床癥狀有慢性下腹部兩側及腰骶墜痛、不孕,月經異常及乏力或神經衰弱表現。婦檢子宮可增大,呈后傾后屈,壓痛,活動受限,附件區(qū)角及條索狀物,囊性腫物或片狀增厚,主韌帶宮底韌帶增粗、壓痛,B超于附件區(qū)可見不規(guī)則實 性囊性或囊實性包塊。(1) 

    1.4療效判斷

    顯效:腰痛,下腹墜痛消失,婦檢:子宮附件壓痛消失,B超顯示炎性包塊、盆腔積液消失,雙側附件正常。

    有效:腰痛,下腹墜痛消失或明顯減輕,B超顯示炎性包塊縮小,增厚的附件變薄,盆腔積液減少或消失。

    無效:腰痛,下腹墜痛及子宮附件壓痛無變化,B超顯示炎性包塊無改變。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其治愈率,顯效率,經統(tǒng)計學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X2分別為42.35,18.80,P<0.01),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2.2 不良反應  觀察組7例患者有惡心,嘔吐,輕微腹瀉,腹痛。對照組5例患者出現輕微的頭暈及胃腸道刺激癥狀。

    3  討論

    慢性盆腔炎常為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其主要病變?yōu)榻Y締組織增生,形成粘連,分泌物積聚。經期衛(wèi)生習慣不良,產后或流產后感染,宮腔內手術無菌操作重視不夠,都是慢性盆腔炎發(fā)生的原因,部分慢性盆腔炎為急性盆腔炎遺留的病理改變,并無病源體。本病可引起月經失調、白帶增多、慢性盆腔痛,不孕及異位妊娠等。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多為經期、產后或人流后氣血不足,邪毒乘虛入侵,損傷神經,遷延日久,氣滯血瘀,漸積或影響氣血,正氣漸衰,無力驅邪,故病情纏綿,易急性發(fā)作,乃屬正虛邪戀之征。

    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長,患者思想壓力大,需采用綜合治療方法。治愈率各家報道不一,效果均不滿意。婦科千金膠囊中千斤拔祛風利濕、消瘀解毒、強腰膝,金櫻根清熱利濕、消腫解毒,二者藥性平和,合用清熱除濕之力尤著,同為方中君藥,穿心蓮心熱解毒、涼血消腫,功勞木清濕熱、解毒,二藥同為苦寒之品,合用使全方清熱解毒之力增強,而單面針活血、散瘀、止痛,以其辛溫之性與功勞木、穿心蓮配伍,可防二藥過于苦寒而傷胃,又使全方藥性更趨平和,無傷正氣之虞,三者共為臣藥。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絡,二藥合用既能補血調經,又能暢利血行而加強全方清熱除濕、活血解毒之功能。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與當歸、雞血藤合用則能氣血雙補,扶正固本,使全方融扶正、祛邪為一體,三者共為方中佐藥。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篇1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腰椎間盤髓核突出直接壓迫和刺激神經根,或使腰椎周圍軟組織功能紊亂壓迫神經根,導致神經根缺血而出現腰及下肢疼痛,屬中醫(yī)學“痹證”、“腰痛”范疇,多為慢性病,可采用針灸、推拿、牽引、穴位注射、外貼膏藥、口服中藥、硬膜外阻滯及手術等多種治療方法。部分患者急性發(fā)病時,病情重,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數日不能入睡。筆者曾利用亞甲藍和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劇烈疼痛患者十三余例,療效迅速可靠,經過治療,疼痛緩解程度均達70%以上,現介紹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診斷標準 有慢性腰腿痛病史,在L4~5、L5~S1、或L3~4棘突間有局限性深壓痛,并向患側下肢放射。在步行、彎腰、伸膝坐起等活動時疼痛加劇,屈髖、屈膝臥床休息時疼痛減輕,疼痛為間歇性,少數為持續(xù)性。病程長者,其下肢放射部位感覺麻木。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經CT檢查確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fā)病多由于勞累或不慎扭傷導致病情突然加重。

1.2 適應證及注意事項

亞甲藍聯合利多卡因穴位注射療法適用于腰椎間盤患者急性發(fā)作,疼痛劇烈,難以耐受,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患者。亞甲藍毒性很小,大劑量應用(>500 mg)時可引起惡心、腹痛等癥狀,可誘發(fā)肝昏迷,此藥經腎臟排出。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為局部用藥,用量極小,未見副作用發(fā)生,但對于肝腎功能不全者仍應慎重應用。

1.3 治療方法

取穴:患側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颊呷「┡P位,兩腿伸直,充分暴露腰部腧穴,用酒精棉球或碘伏液常規(guī)消毒穴位后,用20 ml注射器帶7號腰穿針吸取亞甲藍注射液1 ml(10 mg),利多卡因10 ml(0.2 g),以90°垂直刺入大腸俞1.5寸,提插捻轉有酸麻脹感后回抽無血,再將藥液3 ml緩慢注入穴位,繼而將針緩慢退至皮下,針尖斜向上45°指向氣海俞,進針約2.5寸有酸麻脹感后,回抽無回血,緩慢注入藥液3 ml,繼而將針緩慢退至皮下,針尖斜向下45°指向關元俞,進針約2.5寸有酸麻脹感后,回抽無回血,緩慢注入藥液3 ml。注入藥液后患者俯臥休息15~30 min。其他部位痛點部以上述藥液配比方式配藥后行局部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療。

1.4 療效判斷標準 治療前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分析,以數字化評估量表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定疼痛等級,0:無痛;1~3輕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讓患者在自己認為感覺的疼痛程度相應數字處打“×”。如下圖:

每一病例在穴位注射后再作記錄,以測算出疼痛緩解情況。緩解程度的計算公式為:

疼痛緩解程度=(用藥前疼痛強度-用藥后疼痛強度)/用藥前疼痛強度×100%

2 結果

13例患者在治療前疼痛等級數字化評估均為8~10,經針灸、推拿及鎮(zhèn)痛藥物等治療后疼痛緩解不明顯,仍為重度疼痛。經亞甲藍合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療后疼痛數字化評估降至2.5以下,屬于無痛及輕度疼痛,疼痛緩解程度均達70%以上,療效顯著。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yī)學“痹證”、“腰痛”的范疇,內因多為稟賦不足,肝腎虛損,久病體虛;外因多為風寒濕邪,久勞,閃挫勞損,致使經絡閉阻,氣滯血瘀。治療方法以針灸推拿為主,另有穴位注射、牽引、外貼膏藥、口服中藥、硬膜外阻滯及手術等方法,通常能取得可靠的治療效果。針灸、推拿、穴位注射等治療取穴以取足太陽和督脈為主,以行氣止痛,舒筋活絡。

穴位注射能刺激穴位起到疏通局部氣血,緩解局部痙攣疼痛,對改善臨床癥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臨床多地塞米松、維生素B6、維生素B12、復方丹參等藥物,對慢性疼痛及癥狀較輕的患者可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對于急性劇烈疼痛效果較差。亞甲藍與神經組織有較強的親和力,穴位注射后,使局部皮下末梢神經髓質產生可逆性損害,導致神經傳導阻滯,使局部疼痛減輕或消失,這種可逆性神經損害可持續(xù)半月,該藥起效較慢,需3~10 h,應用利多卡因稀釋,可延長局部麻醉時間,消除亞甲藍注射后的局部灼熱感,合用后可使止痛作用延長。背俞穴為髓核突出的部位以及神經走行的部位,這可直接對突出物和神經進行直接作用,使突出物減小,從而解除了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1]。

筆者在臨床上用本法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劇烈疼痛,經初步嘗試有較好的療效,確切可靠,疼痛緩解后應用牽引、針灸等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