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課題經驗交流范文
時間:2023-06-12 16:40: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課題經驗交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具體做法
(一)抓組織領導,構建網絡框架。成立領導小組,加大軟件、硬件設施投入,構建了涵蓋糾風網上公開、政風行風網上評議、督促專項治理、案例警示教育、網上辦理投訴等方面工作的“144”科技糾風體系網絡框架。
(二)抓資源整合,完善體系功能。建立日常督導平臺,實行糾風工作網上公開,及時監(jiān)管信息。建立行風熱線平臺,與廣播電臺“行風熱線”互動,設立網上訴求、上線預告、熱線宣傳和熱線網上聽等4個欄目,及時公布電臺“行風熱線”和群眾訴求辦理情況。建立網絡評議平臺,設計開發(fā)了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評議、效能評議和政風行風評議于一體的網上評議系統(tǒng),社會各界評議代表通過密碼進入系統(tǒng)定期進行評議,增強了評議結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建立咨詢投訴平臺,整合網上舉報、效能投訴、政風行風投訴等職能,把糾風“110”群眾咨詢投訴平臺與政府門戶網站“網上民聲”建立鏈接,暢通了群眾訴求渠道。
(三)抓保障機制,規(guī)范體系運行。加強管理,突出抓好責任分解、協(xié)調督導、任務落實和目標考核運用四項機制建設,規(guī)范了“144”科技糾風體系運作程序,保障了糾風體系建設。
二、取得的成效
(一)增進交流互動,提高了群眾滿意度?!?44”科技糾風體系在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個溝通聯(lián)系、交流互動的平臺,增進了群眾對部門工作的理解信任。目前,網頁瀏覽人數達5萬多人次,解答群眾咨詢300多件,回復群眾意見建議800余條,群眾滿意率達99.2%。
(二)強化服務意識,促進了機關作風轉變。通過在網上公開各職能部門服務承諾、審批程序、咨詢答復,通報群眾訴求辦理情況,組織社會各界代表網上評議政風行風,進一步加強了機關作風建設,保證了行政行為依法、透明、廉潔、高效。
篇2
一、比賽目的
為進一步提高我校班會質量和班主任帶班能力,提升班級管理水平,切實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通過主題班會,學會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得到思想教育和熏陶,增強對國家、家庭、學校、班級的熱愛感和榮譽感,提升班風和校風,密切家校聯(lián)系,形成養(yǎng)成教育家校合力,促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根據《關于舉辦2021年全鎮(zhèn)中小學主題班(團、隊)會課競賽活動的通知》(區(qū)教研發(fā)〔2021〕1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此活動方案。
二、參賽對象:
7-9年級各班。
三、競賽內容:
主題班會設計方案和現(xiàn)場競賽(二合一)。
四、競賽主題:
本次全鎮(zhèn)中小學主題班(團、隊)會課競賽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內容確定不同學段參賽主題,初中學段為“誠信”主題。 參加競賽的班(團、隊)會課要緊緊圍繞各自主題、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課程內容,符合中學班會課教育教學的特點與規(guī)律,突出價值認同和習慣養(yǎng)成,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導向作用?;顒蛹{入養(yǎng)成教育家校互動策略研究課題,從愛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禮儀教育、誠信教育、安全教育、愛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與前途教育、學生思想疏導、學習方法指導、班級文化建設等方面,結合班情確定參賽主題。
六、競賽辦法
(一)比賽成立組織領導機構
組長:
成員:
(二)分組
1、比賽分為校級賽和學區(qū)賽兩個階段。
2、校段校賽:(3月15日前完成)并組織班主任經驗交流研討。
3、學區(qū)復賽階段(2021 年 3 月 15 日至 3 月 18 日)
七:評委安排:
八:評分辦法:
篇3
此次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課題研究現(xiàn)狀、課題管理、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課題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研究對學校和教師的影響等。采用的是科研主任匯報、查看文本材料、與課題實驗教師座談等方式。通過調研,讓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教育科研工作應該突出課題研究對教學實踐的指導、引領作用,而且必須通過課題研究,讓更多的學校和教師受惠于教育科研。
一、延吉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課題概述
在“十二五”期間,我們延吉市建立了基于“學校問題研究”的集體課題和基于“教學問題研究”的教師課題相結合的規(guī)劃課題研究體系。目前,我市基層學校承擔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國家級子課題11項、省級課題10項、州級課題13項、市級課題12項;教師個人課題在州級立項的有兩個,市級立項的有152個。從我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課題的選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等來看,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1. 學校主課題針對性強,利于學校的整體發(fā)展?;鶎訉W校主課題的研究能夠與學校內涵發(fā)展和特色創(chuàng)建緊密聯(lián)系起來,可成為學校發(fā)展的內驅力。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校主課題研究引導本校的教改方向,能夠加快課堂轉型的實現(xiàn)。如,延吉市第十三中學的《小班化有效教學設計的研究》、延吉市第四中學的《初中大班額環(huán)境下滿足學生差異需求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等等;二是學校主課題研究體現(xiàn)了學校領導要通過教育科研來成就學校發(fā)展的決心和規(guī)劃,如東山小學的《自主學習方式中教學技藝運用的實踐研究》;延吉市建工小學的《基于課程標準的小學有效課堂教學研究》等等;三是學校主課題具有較高的實踐研究價值,可通過潛心探索,形成學校的特色,如延吉市公園小學的課題《有效實施校本課程 提升朝鮮族小學特色辦學水平的研究》、延吉市向陽幼兒園的課題《探索主題性區(qū)域活動促進幼兒和諧發(fā)展的實驗研究》等等。
2. 教師課題切口較小,利于教師專業(yè)成長。我們開展課題研究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中經常遇到的難點、重點、熱點和關鍵問題,通過課題研究造就具有真正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來成就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所以,在“十二五”期間,我們延吉市教師的研究課題都較為切合教師實際、切合教育教學實際,如延吉市教師進修學校中教部歷史教研員金蘭的課題《學法指導為重的初中歷史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建工小學李慧英的課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和方法的實踐研究》等等。這些課題都便于操作,能真正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二、注重課題研究和管理工作,教育科研實效性得到提高
1. 領導重視教育科研工作,教師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大多數學校的領導能夠帶頭進行課題研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如,延吉市中央小學既承擔了州級課題《關于建設專業(yè)學習共同體,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研究》的研究任務,又承擔了延吉市教育局州級重點課題《延吉市中小學構建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的子課題《以“師生共學案”設計與實施為基點 構建小學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的研究任務。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學校將科研活動與教研活動做了很好的整合,而且學校班子成員全部參與課題組,千美淑校長親自擔任課題負責人,參加課題研究的討論、交流等活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學校領導的重視,不僅激發(fā)了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更讓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提升了自己。如,中央小學漢語組的教師全部參與了課題研究工作(有參與學校主課題研究的,也有進行教師個人課題研究的),尤其是教師個人課題研究與學校主課題研究相銜接,形成了本校課題研究的一大亮點。
2. 課題研究扎實有效,課題檔案管理規(guī)范。通過本次調研我們感到,進入“十二五”以來,延吉市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有兩方面比較突出。
一方面,大多數學校課題研究方向緊緊圍繞課程改革,分別涉及教育評價、課堂轉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管理等方面,有利于解決學生發(fā)展和學校發(fā)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而且,各課題組都能按照科研規(guī)范及制定的課題研究計劃穩(wěn)步開展課題研究工作,能夠及時召開開題會、教科研工作會議、課題研討交流會、階段性成果交流會等,并且課題組成員對本校需要完成的課題研究階段性目標都能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扎扎實實地投身到課題研究中去,課題過程研究扎實、有效,基本實現(xiàn)了通過教育科研來促進學校發(fā)展的目的。如,延吉市第十三中學金哲校長承擔的課題《小班化有效教學設計的研究》,該課題能結合朝鮮族民族教育發(fā)展的實際,立足課堂,強調實踐,注重過程,尋求規(guī)律,解決教師與學生全時段、全方位的交流問題,基本構建出了適合本校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從而實現(xiàn)了教與學方式的有效轉變,課題研究成果是真實、有效的。
另一方面,通過對每項課題的申報材料、課題的前期論證、開題報告、實施方案、階段計劃、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階段性總結、自評報告以及學校的課題組織機構、課題的管理情況等全面、詳細的檢查,可以看到,基層學校注重課題研究過程中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上能夠按照延吉市教科所的要求,把科研課題檔案材料分為基礎性材料、計劃性材料、過程性材料、專題性材料、效果性材料和成果性材料等進行歸檔,并做到了對教師科研成果的及時登記、建檔。應該說,“十二五”課題檔案材料的管理比較規(guī)范,學校能把科研檔案納入到學校檔案的統(tǒng)一管理中。
3. 課題階段性成果顯著,注重科研成果推廣運用。盡管目前進行的是課題研究現(xiàn)狀的中期調研,但我們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課題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無論是教師的課題研究論文、學生作品、研究案例、學校特色等都呈現(xiàn)出一派勃勃生機,讓我們看到了科研興校的美景。如,延吉市進學小學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優(yōu)質課堂與現(xiàn)代教學技藝運用的研究》的子課題《構建小學活力課堂與現(xiàn)代教學技藝運用的實踐研究》,其最為顯著的階段性成果是初步構建了符合進學小學實際的活力課堂“兩段六步”教學模式(“兩段”指課前和課中兩階段。第一階段:指學生個體的課前研究;第二階段指學生小組及全班合作的課中學習?!傲健敝傅氖钦n堂環(huán)節(jié)六個基本步驟:第一步,檢查預留;第二步,合作交流;第三步,展示分享;第四步,拓展延伸;第五步,總結提升;第六步,反饋驗收),該課題成果充分體現(xiàn)了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理念的把握和獨到的見解,而且該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于2012年12月23日,在中國教科院組織的2012年度全國性的課題經驗交流和教學技藝展示會上由進學小學的安維民校長做了經驗交流,這是2012年度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優(yōu)質課堂與現(xiàn)代教學技藝運用的研究》的子課題學校中,唯一一所進行經驗交流的小學,也是學校從事課題研究以來,到目前為止我們延邊州唯一的一所在全國進行課題成果交流的學校,當時引起了與會人員的關注和好評。
三、課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 少數學校領導對課題研究重視不夠。
2. 部分學校在研究過程中對課題缺乏整體規(guī)劃,存在著課題的階段性研究目標和課題的階段性總結不一致的現(xiàn)象。
3. 部分學校在課題研究上缺少科學的數據對比分析,佐證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的證據不足。
4. 部分學校缺少教育科研成果的獎勵機制等。
四、對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建議
通過調研我們覺得,學校在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學校領導要重視教育科研工作。要在政策、經費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領導要明確認識到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校、學生和教師的發(fā)展,尤其是要促進學生和教師的發(fā)展,通過課題研究,找到減負增效的有效途徑,從而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2. 應廣泛開展以校為本的教科研活動,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3. 要善于引導教師對課題的有效資料進行總結、提升,最終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4. 重視科研成果的推廣和運用等。
五、反思與展望:我們將再續(xù)新篇章
篇4
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必要性分析:
責任意識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核心,是人類基礎道德最本質的東西。要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就要從道德中最本質、最核心的要素點切入。而抓責任教育就是這個切入點。所以,學校決定以“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作為科研課題,以培養(yǎng)學生“責任心”為突破口,全面促進學校內涵的發(fā)展。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qū),不少的教師和父母心目中“好學生”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許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yǎng)。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獨生子女教育畸形發(fā)展,導致在部分中小學生中存在著種種不良的表現(xiàn):自我意識強,自私自利,很少考慮到他人和集體;對父母長輩沒有禮貌、對同學沒有熱情、對班集體漠不關心。沒有理想或目標,易滿足,不求上進,只求得過且過;攻擊性強,抗挫折差,一味追求享受,卻不肯付出,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這種種狀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當今,無論誰,要想在他將來的本職工作和學習中作出成績,他都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我們很難想象,這樣自私、沒有責任感、沒有愛心的下一代,將來如何擔負起民族振興的大業(yè)。
研究目的: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積累資料,在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揭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為開展責任教育活動,組織責任教育研究提供經驗借鑒和理性思考。
研究對象: 一至六年級在校學生
課題研究人員:沈風云、吳麗麗、姜明芳、姜桂英
研究實施方案:
準備階段:
1、成立學校中心課題組;
2、查閱資料、收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進行課題論證;
3、制定《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實施方案;
4、召開開題會,做好宣傳、發(fā)動工作;
5、教師申報子課題,并制定出子課題實施方案;
6、進行“小學生責任意識與責任行為”的現(xiàn)狀調查研究,寫出調查報告。
實施階段:
1、深入落實課題實施方案:
①確立各年級段責任教育的內容和目標,開發(fā)系列責任教育校本教材;
②建立小學生責任教育系列制度;
③完善小學生在校一日常規(guī)(重在學習行為);
④構建小學生責任教育評價體系。
2、辦好家長學校,進行學生家庭責任教育的指導,并進行經驗交流;
3、開展一系列實踐體驗活動;
4、每學年對課題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一次,及時調整課題實施方案;
5、每學年召開階段成果匯報、經驗交流會。
總結階段:
1、實踐、總結—由經驗上升為理論,推而廣之;
2、做好課題的結題工作;
3、完成預期的課題成果。
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若干篇;
2、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報告;
3、小學生(分年段)責任教育校本教材一套;
4、小學生責任教育研究案例集;
篇5
目前,基礎教育整體仍處于轉型期,包括傳統(tǒng)教學觀念向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的轉變,舊教材向新教材轉變,以灌輸、接受為主的教學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和學習形式的轉變,傳統(tǒng)的教具向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轉變,學生由消極被動學習向主動參與學習的轉變。教師是新課程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新課程的實施,及時了解我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及教學的情況,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把新課程改革推向深入,進一步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
20*年9月至20*年4月,教師進修學校和各中心校、縣直校、幼兒園一起,對全縣一線任課教師的基本情況和教學現(xiàn)狀做了較全面調查和統(tǒng)計,建立起“**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繼續(xù)教育信息監(jiān)測系統(tǒng)。”此次調查對象包括3380名教師和學校部分教育干部,基本上概括了我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全部,調查是真實、有效、可信的,在我縣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另外,教師進修學校在2005年10月至20*年11月,分別對大杖子鄉(xiāng)、掛蘭峪鎮(zhèn)、大水泉鄉(xiāng)和北營房鎮(zhèn)的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培訓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取得了較為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教師基本情況
⑴性別和年齡結構
從表中可以看出,女教師占51%多一點,性別結構基本合理;31歲至50歲教師占65%,說明這一年齡段教師已成為我縣教師的主體,這部分教師從教時間較長,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經驗,有利于教育質量的穩(wěn)步提高;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僅占21%,而且大多已接近30歲,其中26歲以下的教師僅占5%,這說明我縣教師的年齡結構已出現(xiàn)斷檔,年輕教師數量少,教師后備力量不足,這會嚴重影響全縣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⑵學歷情況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專以上學歷占77.58%,教師學歷提高的積極性很高,中學一線教師的學歷達標(大專)已接近100%;中師學歷人數為719人,說明近61%以上的小學教師已經取得了大專學歷;研究生比例很小,僅為0.38%;還有702名教師屬非師范類學歷(包括非師范類院校的畢業(yè)生直接到學校任教或是原師范類院校畢業(yè)的教師在職進修的學歷屬非師范類院校的)。這部分人當中已有309人參加了省教育廳統(tǒng)一組織的“非師范類在職教師教育類課程培訓與測試”。
⑶職稱結構
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占65%多,以成為主體,但高級職稱比例偏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新路,注重總結經驗,多出教學、教研成果。
2、教育教學及教育科研狀況
⑴教師任教情況
結果發(fā)現(xiàn)四分之一多的教師專業(yè)不對口,教非所學,學非所用。絕大多數小學教師為兼職教師,很大一部分農村小學校點教師存在一人把一班的現(xiàn)象(即教這個班的所有學科),兼職即牽扯教師精力,增大工作量,又從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從上述兩方面就能明顯呈現(xiàn)出加強在職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和我縣正在實施的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及學區(qū)一體化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⑵教育科研情況
申報自己的科研課題并實驗(上級教育行政、業(yè)務主管部門認可的)
承擔科研課題并實驗(上級教育行政、業(yè)務主管部門批準的)
論文
發(fā)表(正規(guī)教育刊物)
獎勵(上級業(yè)務主管部門)
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申報自己的科研課題并通過上級教育行政或業(yè)務部門審批后進行實驗的課題主持人有395人,占全縣教師的十分之一多一些,承擔上級制定課題的課題主持人有152人,占近4.5%,說明全縣教師教育科研的積極性較高,參與人數較多(聯(lián)同課題參與者),而且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比例大,說明部分教師已具有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共有876人在各級正規(guī)教育報刊發(fā)表過教育教學論文,有316人在各級業(yè)務主管部門組織的優(yōu)秀論文評選中獲過獎,兩者共占全縣教師的35.2%。僅有近3.63%的教師在國家級刊物上,而80%的教師沒有論文在市級以上正規(guī)教育刊物上發(fā)表過,反映出教師的教研能力還參差不齊,很不平衡。所以廣大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加強業(yè)務理論學習,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做到以科研促課改,以課改促提高。
三、思考和建議
1、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搭建平臺,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素質
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縣城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較高,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較低,而新課程的實施和社會對教育質量的期待對教師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識結構,教師不但具有學科專業(yè)知識結構,還應該了解學科前沿知識,不斷擴大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領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結構,不但表現(xiàn)為一般的教學能力,還要具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能力,組織研究性學習以及社會實踐的能力,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等等。調查發(fā)現(xiàn),多數教師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科研水平,渴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農村學校的教師要求則更迫切。對于教師的這種需要,各級教育行政、業(yè)務主管部門可以采取具體措施,如提供一個城鄉(xiāng)學校教師交流的平臺,建立縣城學校與農村學校聯(lián)誼制度(各鄉(xiāng)鎮(zhèn)可充分利用學區(qū)內的優(yōu)秀師資),聯(lián)誼學校雙方每年選派教師,定時到對方學校進行教學交流,不斷提高教學能力;事先確定時間和地點,確定要研討的教學問題舉辦研討會,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及時解決,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傳送,先進的教學經驗得到交流,教學資源得到共享。搭建這樣的平臺,不僅使學校建立一種新的學習機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師去學習、去反思、去主動發(fā)展自己。這無論對于教師個人專業(yè)成長,還是對農村學校的未來發(fā)展都是重要的。這種交流應是長期的而不是短暫的,是實質性的而非形式化的。只有當農村學校教師素質提高了,全縣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才會提高。
2、要指導教師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利用,構建開放的課程結構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和利用者。構建開放式課程結構,要求教師要充分重視和課本聯(lián)系緊密的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形成各有特色、各有側重的校本課程,從而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lián)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目的是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各學科只有通過自己校本課程的組建,才會不斷擁有和更新豐富的教學資源,這樣才會在教學中游刃有余,否則,他的教學就可能是刻板的、缺少個性的、缺少活力的。調查可見,有些教師還不能充分利用電腦網絡查詢課程資源,很多教師沒有訂閱學科教學雜志,很多教師還處于想搞研究苦于沒有資料可查的狀態(tài)。課程資源可分為有形的課程資源和無形的課程資源。根據了解,教師們通常多注重的是有形的課程資源,如電腦、各種教具、標本、音像資料、課件、相關圖書刊物等,而現(xiàn)代教育形式也要求教師同樣要注重和善于利用無形的教學資源,即非實物的教學資源,是指學生個人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和學科有關的社會新聞熱點及身邊熟知的事情,等等。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已有一定的人生經歷,并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他們關心現(xiàn)實,對自己親身體驗過的事情最易產生興趣,這是一個寶貴的資源,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掘、使用。另外還有教師之間的合作、經驗交流、信息的傳播,也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源。教師擁有了相應的教學資源,通過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學校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生成者和主體,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學習中探索知識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運用和檢驗知識,最終達到構建開放式課程的目的。
3、加強在職教師的繼續(xù)教育,提高培訓質量
我縣30歲至50歲的中青年教師占64%,說明這部分中青年教師已成為中小學教師的主體。因此,加強中青年教師的知識更新、能力培養(yǎng)與素質提高非常重要。從戰(zhàn)略的角度講,人力資源是學校的一種長期財富,其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學校與眾不同的競爭優(yōu)勢。所以必須制定人力資源培養(yǎng)戰(zhàn)略,學校要面向未來儲備師資,通過在職培訓、相互交流、外出學習等多種教師繼續(xù)教育形式,逐漸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師資隊伍,建立教師隊伍的梯隊,爭取做到成熟一批、培養(yǎng)一批、開發(fā)一批。這對于改變我縣教師年齡結構斷層,農村中小學學科師資不配套,后續(xù)力量不足的現(xiàn)狀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加強教師培訓,既是教師的需要,更是學校的需要,而且首先是學校的需要。它是對教師隊伍結構優(yōu)化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手段,就學校而言,教師培訓是具有高回報率的人力資源投資。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參加在職培訓既是教師的權利也是教師的義務。學校要從戰(zhàn)略高度上認識教師培訓的重要性,沒有一流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學校。所以,學校要根據實際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給教師提供培訓機會,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結合校本教研搞好教師培訓;充分利用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確定的年度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課題、內容,認真組織教師的全員培訓,避免流于形式,應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為目標。
篇6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教育局11年教育科研工作綱要為依據,以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堅持科學的發(fā)展觀,樹立“問題即課題、行動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深化教學行動研究,“學、研、做”一體,創(chuàng)建優(yōu)質高效課堂,全面提升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二、科研工作目標:
把科研課題研究引領教學服務教育擺在首位,建立問題就是課題的研究理念,緊緊圍繞教育局主打課題,聚焦課堂,積極深入地開展學校課題和小課題研究。實踐“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長遠目標,
1、緊緊圍繞國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研究主題,積極開展課題學校研究。11年要在《構建九年一貫制德育一體化管理研究實驗》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深入開展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三貼近》的德育系列課題研究。
2、緊緊圍繞教育局《新課程高效課堂教學實施策略》和《有效學校的探索與實踐》”主課題,繼續(xù)對學?!队行Ы虒W的研究與探索》課題要進一步進行充實、完善和提高,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形成研究風格和特色。
3、在校本行動研究中要重點抓好8個小課題中的研究。在課堂教學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提煉確立新的研究課題,具體研究任務要落實到學科、年段、班組,要統(tǒng)一思想,克服為難情緒,充分發(fā)揮一線教師的研究作用,扎扎實實地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把科研工作落實成為學校常規(guī)化、制度化、的一項工作。
4、要進一步規(guī)范管理,建立健全研究制度,細化研究內容,明確責任,建立健全研究課題檔案,做到一題一擋。
5、積極參加教育局組織的以行動研究方法為主線的科研方法系列培訓,定期組織校本培訓,引導和幫助教師掌握并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開展課題研究,規(guī)范課題研究過程,抓好課題階段經驗交流。
三、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務與措施
1、加強教科研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建立主管校長親自抓,科研主任具體抓,學科組長落實抓,教師主體參與的研究網絡。努力提高任課教師的科研理論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為使教師的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能適應教改需要。繼續(xù)以教育局科研工作手冊為依據,加強對科研課題組和校本行動研究小組的管理和指導,深入開展全員性教科研方法培訓,提高教師科研研究水平,以達到科研引領教研、指導教學之目的。
2、在構建九年一貫制學?!暗掠惑w化”層次遞進教育模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認真抓好課題的滾動和轉軌工作,本著德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則,開展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三貼近》的德育系列課題研究。
3、聚焦課堂,依托校本科研,繼續(xù)堅持“轉變方式、合作探究、互動發(fā)展、提高效率的行動主線,深入開展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1)、〈有效備課〉的研究小課題,是基于教育局〈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有效教學的研究與探索》課題的規(guī)劃,在本校立項解決的第一個要點問題,該課題旨在,屏棄舊觀念,掃除舊障礙,把握新課標,設計新方案中,準確審視理解現(xiàn)用教科書的編者意圖,把握教科書的整體知識架構和能力訓練體系,根據學生認知規(guī)律客觀分析現(xiàn)用教科書的總體選材、布局及細節(jié)設計,作為課程建設者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彌補新的教學內容,并予以重新組合,形成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序列。在課程準備中,積極引入集體備課機制,自主創(chuàng)新,同課異構,等新的備課方式和理念。此課題要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小學校、單學科的備課方法和特色。
(2)、〈初中數學課堂分層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是基于教育局〈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有效教學的研究與探索》課題的規(guī)劃下,為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提出不同的層次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教師的培養(yǎng)下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也就是說,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把班級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組,制定相應層次的有效教學目標,使得教學目標層次化,教學內容層次化,作業(yè)要求層次化,效果評價層次化。最終達到優(yōu)生、中等生、后進生都學習有效。
(3)、有效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小課題。是基于教育局〈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有效教學的研究與探索》課題要求,在中小學立項的行動研究課題。根據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的假,在新的課程環(huán)境下,在課堂教學中,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把握時機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巨大功能,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fā)出有效的生命活力。
(4)、有效教學的反思行動研究小課題。是針對教育教學的問題(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進行的總結、論證、和思考。通過我們加強教師的教學反思,對獲得的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也能獲得改進教學實踐的專業(yè)知識,有利于建立學習共同體。通過反思,促使教師主動地將與教育教學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中來,慎重審視自己教育教學活動所依據的思想,并積極尋找新思維、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教師將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從而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效。
(5)、〈數學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小課題。是針對一定比重的學生對數學學科缺乏學習興趣,停留在“要我學”、“為考試而學”、“不得不學”的尷尬、被動的局面,而立項的重在解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自主學習意識。研究要通過:a、探索學生對數學學科學習興趣不濃厚的思想根源;b:探索數學課堂上能夠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興奮點在哪里;c:探索新課程環(huán)境下數學課應該怎樣上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教學有效。
(6)、自主作業(yè)”的小課題研究。改變使學生感到乏味單一化的作業(yè)現(xiàn)象。變單一的布置作業(yè)模式為多層次作業(yè)模式,利用形式多樣,新鮮有趣的作業(yè),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自主完成作業(yè),鞏固知識,發(fā)展智能。
(7)、語文教學互動小課題研究。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積極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為課堂增添新的血液,促使學生全員參與,人人相互促進,以達到激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的目的。學生獲得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應對能力。使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素質。
(8)、初中生活化數學課堂教學的行動研究。是根據長期以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生活背景,教學情境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相去甚遠、被動施教、封閉機械的教學狀況,在課堂上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積極踐行開放性原則,優(yōu)化數學教學策略。初步嘗試數學研究的過程,體驗創(chuàng)造的激情,建立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怕困難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勇于質疑和反思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深入開展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中的輔助作用課題的研究。
在前兩年研究的基礎上,課題組要在以下四個方面:(1)、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和促使學生興趣持久的方法與途徑;(2)、現(xiàn)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英語學科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3)、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的協(xié)作學習英語的理論與實踐;(4)、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驗。進行梳理和總結歸納研究材料。爭取2011年實施課題結題。
5、建立健全學校教育科研組織機構。形成以校、組、個人研究的校本科研網絡,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為核心要素,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校本論壇、教學反思、經驗交流、調查研究、問題解決、專家報告、專題講座、骨干教師與教師對話、專業(yè)人員與優(yōu)秀教師合作等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科研制度,為教師參與校本教科研創(chuàng)設平臺、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提高科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6、抓好理論學習,提升教師研究水準,為開展群體性研究活動提供保證。11年在校本科研培訓中,學校將組織教師選學《教師素養(yǎng)》、(天津出版社、張仁賢總主編)的10本書中的科學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三本書。各學科研究組根據小組研究內容選學《有效教學聚焦課堂》(天津出版社、張仁賢總主編)的10本書中的某1-2卷。
篇7
自2008年10月長春市教育學會發(fā)出《關于征集小課題研究成果的通知》以來,很多中小學校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積極開展小課題研究并上報成果。但是,就總體情況而言,區(qū)域之間很不平衡,研究還有待深入。為了全面深入地開展小課題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要進一步明確小課題研究的含義和特點
小課題研究是校本科研的一種形式,指的是以中小學一線教育工作者為主體、以教育教學過程中發(fā)生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非常明顯,對解決制約學校教育教學發(fā)展中的問題、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課題最突出的特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研究微觀問題。小課題研究的對象是每一位教師身邊的教育問題、教學問題和學生發(fā)展問題,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親身體會到的具體、真實、有價值的問題;二是周期短且靈活。小課題研究可以根據研究過程的需要及時調整時間,周期短見效快。三是成果形式多樣。在小課題研究中,研究者所研究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其結果就是成果。小課題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和發(fā)展,這個成果可以用多種形式來表述,如課題研究報告、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學課例和反映研究過程的各種資料。
二、小課題研究要注重過程
小課題研究要落到實處,必須關注過程。小課題研究的過程與行動研究的過程是一致的,即可分成問題、設計、行動、評價四個階段。在問題階段要明確“有哪些實踐問題需要解決”;在設計階段要回答“應該怎樣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即提出解決方案,明確采取什么行動措施將得到什么效果;在行動階段要保證“是否按解決方案采取了有效的行動措施”;在評價階段要分析“所采取的行動措施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解決問題的情形及還有什么問題”等。然后,根據評價的結果開展下一步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明確問題至關重要。問題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二是學校已確定的科研課題的分解。
選擇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要遵循真實和有價值兩個標準。真實指問題確實來自于研究者自己的實踐;有價值指問題是制約自身教育教學發(fā)展的關鍵要素。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推動教育教學工作,促進教師自身發(fā)展,可以提煉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成果,用于指導今后的工作。
在把學校的科研課題分解成小課題的過程中,要讓教師根據自身實際確立相應的小課題加以研究,調動廣大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才能保證學校的大課題取得成效。
小課題研究要注重在研究過程中積累資料,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步驟都要積累相關的過程材料,通過方案、計劃、總結、教育敘事、案例、課例、研究日志、學習筆記、資料摘記、隨筆和相關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翔實地記錄研究過程。這些記錄過程的資料也是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的依據和展現(xiàn)課題成果的主要內容。
三、推進小課題研究的要求
1.各縣(市)、區(qū)教育局和教育學會要高度重視在中小學校開展小課題研究工作,將此項工作納入到總體科研規(guī)劃中,小課題研究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群眾性科研工作的重要載體,建立由教育學會會長牽頭的小課題研究工作領導機構和指導機構,認真組織各學校和廣大教師開展好研究。
2.各縣(市)、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和教育學會要認真學習農安縣教師進修學校、農安縣教育學會、汽車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汽車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教育學會等單位組織指導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做法和經驗,教師進修學校和教育學會牽頭,調動科研部門、教研部門、電教部門等通力合作,加強指導。縣(市)、區(qū)教育學會要制定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基層學校,注意發(fā)現(xiàn)先進典型,總結好的經驗,推廣優(yōu)秀成果。
3.各中小學校要認真學習汽車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第七小學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做法和經驗,認真組織廣大教師開展此項工作。學校領導要帶頭開展小課題研究;學校科研室要定期組織開展培訓,適時組織研討和經驗交流,提高研究質量和水平;學校要提供條件使教師能夠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個體研究,根據需要組織教師開展群體研究。各學校要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小課題研究實施意見,建立健全小課題管理機構與相應的管理制度,建立小課題研究檔案。
4.長春市教育學會要針對小課題研究中的問題定期組織有關單位開展研討交流活動,征集小課題研究成果,對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先進個人和單位進行表彰,優(yōu)秀成果將在《長春教育學院學報》、《實踐新課程》等雜志上開辟專欄發(fā)表或結集出版,從而推動小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長春市教育學會
篇8
[關鍵詞]校領導班子;班主任;教師
辦好一所學校,至關重要的因素很多,如辦學條件、師資情況、生源、后勤保障等,但關鍵一點,筆者認為,只有切實抓住“三塊金磚”,學校管理才能上臺階,教育才能高質量,才能促進學校的全面發(fā)展。
一、抓好班子隊伍建設,就是抓住了發(fā)展的靈魂
1.統(tǒng)一思想,創(chuàng)建學習型領導集體
思想是旗幟,是行動的先導。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思想素質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學校的辦學方向,所以我們把領導班子成員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堅持每周一的行政例會,每兩周一次的政治學習會,堅持訂閱黨報黨刊,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經驗,提高政策水平,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頭腦清醒,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堅持領導班子成員時時處處發(fā)揮表率作用。班子成員應有寬廣的胸懷,為人處事思想要純,要能容人之短,聽取不同意見。為此,我們要求班子成員重學校興衰,輕個人得失,堅持以身作則,嚴律己、寬待人,帶頭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成為分管工作的行家里手,使教師信服。
2.民主集中,創(chuàng)建團結型領導集體
作為一校之長應堅持集體研討,分工實施的職能管理原則。校長是總指揮,同時又要充分信任下屬,積極支持下屬工作,大膽放手讓下屬有權決定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下屬則要有職有權,勇于負責,不斷積累經驗,分析失誤原因,在工作中培養(yǎng)能力,增長才干。此外,作為校長要樂于承擔、勇于挑擔,班子內提倡“職責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標上合;機構上分,關系上合”的工作原則,充分發(fā)揮領導班子的整體作用。班子中倡導政治上互相信任,思想上互相溝通,工作上互相協(xié)作,生活上互相關心的工作作風,形成團結、協(xié)調的整體,增強團隊戰(zhàn)斗力。
3.求真務實,創(chuàng)建開拓型領導集體
弘揚務實精神,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旺盛的斗志,把工作當事業(yè),本職當本份,做到干工作不因輕重而挑剔,抓落實不因阻力而退縮,解決難題不因挫折而氣餒,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推動各項工作的落實。
二、抓好班主任隊伍建設,就是抓住了發(fā)展的重點
1.選好人員,抓好班主任組建工作
班主任工作時間長,強度高,任務重。為此,新學年班級組建時,我們精選思想政治素質好、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班主任。這些班主任都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他們事業(yè)心強、愛學生、積極肯干,為我校良好的校風建設做出了較大的努力,為我校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提高技能,抓好班主任培訓工作
我校定期組織班主任工作例會,每學期召開班主任經驗交流會,為班主任訂閱有關班級管理的經典書籍,如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愛心與教育》等。通過交流與學習,提高了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教學的組織管理能力等。
3.評優(yōu)選先,抓好班主任考核工作
學校每學期初要求班主任制定出學期工作目標、計劃,期中要有小結、期末要有學期總結等。明確班主任工作職責,實施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機制,將量化考核結果與班主任年度考核、評優(yōu)、晉級直接掛鉤。通過機制考核與評價,加大了競爭力度,班主任積極爭做先進,不斷強化自己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對學生以愛心換取愛心,以信任換取信任,為形成良好的校風盡職盡責。
三、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就是抓住了發(fā)展的關鍵
1.強化師德建設
我校根據松原市教育局的統(tǒng)一要求,結合學校工作實際,每學期初制定師德建設和教職工政治學習計劃,充分挖掘校內先進教師事例,教育本校教職員工。我校還組織師德演講會、報告會,定期召開全體教職工的政治業(yè)務學習會議等,使全體教師自律正己、敬業(yè)愛生、拼搏奉獻、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對學生做到嚴與愛的統(tǒng)一。學校領導和全體黨員帶頭講政治、講正氣、講學習、講奉獻,教師自覺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行為規(guī)范》。目前,我校教師甘于奉獻,扎實工作,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育人環(huán)境。
2.強化業(yè)務建設
良好的師德師風和工作積極性僅僅是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前提。如果沒有職業(yè)素質和較高的業(yè)務能力,還是難以促進學校的內涵發(fā)展,而且還會影響教師持久的工作積極性和初步形成的新教育觀念。所以“練內功”強化教師業(yè)務素質是一項實質性的硬任務。為此,我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第一,抓好科研興校工程。
深化改革,建立機制,營造科研氛圍。長期以來,我校有著濃厚的科研氛圍,在學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幾位名師的帶動下,我校教科研工作順利地走上了正規(guī)化、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具體表現(xiàn)為:建立學校激勵機制,制定相關制度,鼓勵全體教師參加教育科研、參加繼續(xù)教育培訓,給教師加大“充電”的力度??己嗽u價教研活動,獎勵教研成果,評選優(yōu)秀教案、優(yōu)秀論文、優(yōu)秀試題、優(yōu)質課、優(yōu)秀教研組。把參加教研活動的情況與教師部分津貼掛鉤。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研能手。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及時修改教案,同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設計分層次作業(yè)。鼓勵教師堅持寫教后記,反思自己的教學。建立了松原二中教師網頁,給教師提供了撰寫教育教學心得的博客平臺,便于教育教學經驗交流。堅持用科研思維來改進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法,用科研引領學校的教學業(yè)務工作,實現(xiàn)教學科研化;讓科研進課堂,促進了科研細節(jié)化。所有這些,極大地激發(fā)我校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教研能手不斷涌現(xiàn)。
潛心研究,統(tǒng)籌規(guī)劃,開展科研工作。一直以來,我??粗械氖墙處熃炭蒲谐晒谡n堂中的實際運用,看中的是教師是否具有強烈的科研意識,而不是看參加了多少“高級別”課題。因此,我校領導力戒浮躁心態(tài),時刻提醒教師要少一些功利心,潛心于科研教學,我校引導教師做的“問題研究”,不要求對參加科研的教師先進行科研方法的培訓,而后再開始研究,也不要求教師在研究前必須查閱大量的資料,撰寫論文時更不要求一定引用 “大家”的言論,等等。而上述“問題研究”中的三個“不要求”,如果教師確有需要,則在研究過程中根據進程自覺進行。我們認為,只要對問題進行思考并嘗試用各種辦法去解決就是研究。
以校為本,組織科研課題研究。做科研關鍵在“實”字上下功夫,即要切實服務于教育教學,也就是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閣,要切實應用于教學實踐,解決教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為此,我校開展的科研課題研究,原則上是為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和教學能力的提高,推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及提高學生成績服務的。
我校開展科研工作多年,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和科研素養(yǎng)、教學水平、教育能力的提高。廣大師生代表學校參加國家、省、市級各類大賽屢創(chuàng)佳績。同時積極承擔國家、省、市各級各類課題研究。承擔全國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課題共26項。教師在國家級刊物上82篇,在省級報刊上發(fā)表文章2478篇,在市級報刊上發(fā)表文章179篇,參編教輔用書200余部。我??蒲兴讲粩嗵岣?,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沙掷m(xù)發(fā)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二,抓好名師興校工程。
為打造一支名師隊伍,我校積極為教師業(yè)務培訓創(chuàng)造條件。近年來,廣大教師積極參加提升教師業(yè)務素質的各類業(yè)務培訓,有20多位教師進行了研究生課程學習并結業(yè)。開通遠程學習校園網絡,全體教師已經連續(xù)三年參加網絡遠程學習,均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校已培養(yǎng)出全國模范教師1人,省級優(yōu)秀教師7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省級骨干教師4人,市級骨干教師33人(含學科帶頭人2人),省級科研型名教師2人。2013年,吉林省教育廳命名的“吉林省高中化學呂清文名師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
目前,我校中青年教師較多,培養(yǎng)青年教師,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已經成為我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工作。我們的做法是:一嚴格要求和熱情鼓勵相結合,定期組織青年教師學習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并參加學校的重大活動。二堅持悉心指導與多壓擔子相結合。一一落實“拜師”對象,通過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使青年教師盡快脫穎而出,成為學校教育教學骨干;同時給青年教師壓重擔,讓他們但任班主任,多渠道強化教育教學業(yè)務學習,內強素質,外強形象。三在生活上關心照顧,在住宿、飲食、個人感情等方面關心照顧;在思想上鼓勵他們積極上進,樹立以校為家,愛校如家,校興我榮的思想。目前,我校青年教師工作的責任心、大局意識、使命感尤為強烈,敬業(yè)奉獻,為學校的逐年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抓好質量興校工程。
抓好教學常規(guī)管理,做好教學工作的考核、評估工作。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向教學科研要質量,積極開展聽課、評課、說課、優(yōu)秀教案評選等活動,要求每位教師積極參加科研室的科研活動,積極向科研室或其他教育期刊投稿。學校每年進行一次教師優(yōu)秀論文評選活動,好的教學論文積極向市級或省級期刊推薦。許多教師注重教法、學法研究與實踐,扎實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
第四,抓好文化興校工程。
篇9
當今中小學教科研工作要想取得新發(fā)展,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管理策略。
做好教科研項目的申報和論證
教育科研項目的申報,目前主要有三種形式:推薦申報,即先由教師申報課題,然后經初步篩選后向上推薦,經各級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組織專家論證、審議和表決通過后,最后以議定書或計劃表的形式正式立項。招標,由各級教育科研部門提出選題范圍和選題原則,課題指南,然后由教育科研人員投標,經過專家論證,最后雙方簽訂科研合同或協(xié)議書。指定專門單位申報,即把有關課題交給相關的單位或人員去實施。
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我們都應盡可能做到:所研究的課題范圍不宜過大,應是學校能夠承擔的;研究項目的性質不宜是純思想、純理論的,應以應用研究為主;研究項目時間不宜過長,力爭在兩到三年內完成。時間一長,由于種種不確定因素,如,校領導班子的更換,教育形勢的發(fā)展等,會對原來項目的實施產生不利影響。
另外,學校要對所申報的課題進行論證,保證課題的科學性、實用性,避免重復研究:科研室對申請立項的課題進行初審。校長對建議立項課題進行終審。少數需要多部門、多學科協(xié)同攻關的重大課題,采取指定或公開招標形式,由科研室確定立項。
建立教育科研計劃管理機制
教育科研計劃按時間劃分,有長期計劃,也有中、短期計劃。一般來說,中小學教育科研計劃采取中、短期計劃形式,時間為1~3年。中、短期計劃較具體地向教育科研人員提出了課題研究的任務、方法和要求,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每學期初,學校應認真制定全校范圍內的教育科研工作計劃,對開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目的、任務、重點、難點以及解決措施都要全面安排。而各年級組、教師個人又要在學??蒲杏媱澋闹笇?制定出本學期具體的研究計劃。這樣,教師心中有數,能夠避免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從而使教育科研走上規(guī)范化的軌道。
組建教育科研組織機構
為保證學校教育科研的展開,學校應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機構及組織系統(tǒng)?,F(xiàn)在多數學校已經成立了教育科研室,有些民辦學校稱為教育科研部。就隸屬關系來說,學校教育科研機構行政上受校長領導,業(yè)務上接受校行政以及區(qū)(縣)、市教科所的指導。
學校教育科研機構的職能應該定位在以下方面: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探討本校的教育改革,做好校長的參謀,為學校決策出謀劃策。利用舉辦教育理論講座等方式,組織教職工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普及教育科研知識。編制本單位教育科研計劃,組織學校課題申報工作。檢查課題執(zhí)行情況,及時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組織專家鑒定課題成果,并對科研成果給予獎勵。定期編輯學?!敖逃蒲行畔ⅰ薄敖逃蒲姓撐募钡?及時反映國內外教育發(fā)展動態(tài)、校內外教育科研課題進展情況。加強科研資料室建設,做好課題研究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管理,訂閱科研雜志,收集有關科研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服務。監(jiān)督檢查科研經費的使用情況。
強化教育科研過程監(jiān)督與管理
協(xié)調和檢查教育科研實施情況,實施過程管理,是科研管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學??蒲泄芾聿块T需要對教師的科研工作進行階段性檢查和隨時隨地的技術指導。對一些長期性研究項目,可采用“滾動式”,分步實施,逐年完成,逐步檢查評審;大型課題項目,如“學校整體改革的實驗與研究”,涉及研究范圍較廣,需要分解為若干子課題,組織多學科力量協(xié)作進行,故對其檢查評估也宜分層次、分階段進行。而技術指導的方式可以包括安排科研講座、經驗交流,以及聘請高?;蚪逃芯繖C構的顧問“走進學?!?進行實地指導。
完善教育科研信息管理
教育科研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教育科研的情報與檔案管理。情報資料是開展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條件,在課題研究中,研究者及時準確地掌握教育科研情報,可防止重復無效的勞動,也能增強科研信心。
科研檔案是人們從事教育科研活動中形成并經過整理的科研文件材料,是反映本單位科研活動的真實歷史記錄。任何教育科研課題,不論是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從選題、調研、實驗、出成果到科研文件的整理歸檔,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通過實施科研檔案管理,可以全面反映科研活動的過程,同時也為后人檢索資料提供方便。學校要根據科研工作的需要,建立科研信息資源庫,聘任兼職教研員,讓其負責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研究檔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信息資源,為科研工作服務。
積極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與轉化
篇10
關鍵詞:農村教師;立體化;校本教研;專業(yè)發(fā)展
2005年秋季,隨著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農村學校課改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很快凸顯出來。主要問題有:課程資源匱乏,經費投入不足,教師缺乏課改的內驅力,教師缺少專業(yè)支持等。[1]其中根本性的問題在于農村教師素質和專業(yè)水平適應不了課改深層次的要求。筆者的調查發(fā)現(xiàn),農村教師發(fā)展主要面臨以下問題:教師知識結構老化,觀念陳舊,自我發(fā)展意識差;職后教育和培訓機會少,缺乏職業(yè)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教育評價影響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專業(yè)發(fā)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徑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師資輸入與交流機制;培訓制度亟待創(chuàng)新等。推進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在機制必須結合農村學校師資現(xiàn)狀,把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研合一,以研促教。
一、校本教研: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實選擇
校本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課例為主要載體,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式,以專業(yè)引領為催化劑,理論和專業(yè)人員參與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增強教師的專業(yè)性既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教師專業(yè)化的基本目的。教學是教師從事的主要工作,作為增強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yè)性的有效策略,教師的在職培訓應融入教師的教學生活之中,這樣教師才能得到一種基于“真實”教學情境的體驗和感受,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教學的現(xiàn)實反思,使他們在反思中產生需要,提出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在此意義下,校本教研便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策略和主要途徑。對農村地區(qū)中小學校而言,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種現(xiàn)實選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經費投入不足,農村學校必須立足開展校本教研
教育部的評估報告顯示:經費投入不足“以農村地區(qū)表現(xiàn)最為突出,在經費支持方面,第一批國家級實驗經費基本可以保證,當實驗范圍擴大時,省級以下的實驗區(qū)課改的經費投入明顯不足,個別實驗區(qū)地方財政甚至對課改工作沒有投入,影響到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1]國家級和省級實驗結束,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進入常態(tài)以后,農村學校新課程的經費投入也許更難保證。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制約著農村教師在職培訓機制的運行,成為制約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瓶頸。資金緊張和短缺使得學校很難抽出專用資金用于教師的培訓、進修與學習,教師的在職培訓和專業(yè)發(fā)展不得不立足于本地區(qū)和本校來進行。
(二)工學矛盾突出,“走出去”很難
師資緊缺、崗位缺編、教學任務繁重使得教師缺少專業(yè)發(fā)展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委派教師外出培訓、學習、進修,所空崗位無人頂崗,聘請代課教師又影響教學質量。教師即便能夠外出培訓學習,接受的主要內容也多為理論性和觀念性的,脫離教學實踐,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不僅教師對此類培訓積極性不高,學校一般也不支持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教師“走出去”很難。
(三)“請進來”不是長久之計
采取請進來的方式,如聘請專家講學,在關鍵時期予以點撥,確實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但只能偶爾為之,絕非長久之計。除了支付專家講學費的困難外,更重要的是,專家對農村學校的實際問題和教師的具體情況并不十分了解,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yè)指導,對學校和教師發(fā)展的作用有限。學校和教師的發(fā)展需要內驅力,需要本土專家,需要自己的專業(yè)引領隊伍。筆者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向高校教師學習、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會議”等學習與發(fā)展途徑不被農村中小學教師所認同,而且農村學校較少使用“請專家到校作報告、送教師外出培訓”等方式。農村教師較常用的學習發(fā)展途徑依次主要有:第一,反思,90%的教師認為這是提高自身專業(yè)化水平的最主要途徑;第二,自學;第三,同本校教師交流,通過教師間的“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由此看來校本教研是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實選擇,或者說“校本教研是農村教師專業(yè)自救”的現(xiàn)實選擇。[2]
二、立體化校本教研的運作
(一)立體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組織類型
校本教研為教師、學校、各級教研部門以及高等師范院校搭建了發(fā)展和發(fā)揮才能的平臺,通過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動,逐步實現(xiàn)校本教研方式的根本性變革,整體推進農村課改和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發(fā)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層次是教師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yè)引領,三者相互滲透、相互依賴,構成一個不可或缺的統(tǒng)一體。就新課程改革而言,校本教研更多的是專業(yè)研究者與中小學校合作開展的校本活動。立體化校本教研的主要組織類型有如下幾種。
教師個體開展的校本教研。教師個人的校本教研活動是參與教研活動的前提條件,它可以提升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和作用,有利于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過教學反思提高教研意識,形成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的職業(yè)生活方式。
本校教師合作的校本教研。教師主動爭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師之間的多方合作互動,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以校為本的教研。實現(xiàn)科研與教研相結合,科研與培訓相結合,通過“課題研究模式”“診斷反省模式”“骨干培訓模式”“問題培訓模式”“課改論壇模式”等靈活多樣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yè)務水平。
教研員與學校合作的校本教研。教研員、科研人員與學校合作,發(fā)揮他們的專業(yè)引領作用。
區(qū)域協(xié)作式的校本教研。從傳統(tǒng)的結對子、對口扶持薄弱學校的做法進一步走向建立“城鄉(xiāng)教育共同體”,[3]以結對形成校本教研“流動站”的新形式,以聯(lián)片、結對式活動為載體,以強帶弱,達到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大學與中小學合作的校本教研共同體(亦被稱為US聯(lián)合體)。[4]構成雙方是大學的專業(yè)研究者和中小學教師,雙方密切合作,共同開展教學研究,是推進新課改、促進新課改發(fā)展、實現(xiàn)參與雙方雙贏的有效途徑。
中小學校、教育行政機構與大學合作的研究共同體──立體化校本教研共同體。通過教學反思常規(guī)化、研討活動系列化、專業(yè)引領全程化、教研科研一體化、展示平臺多樣化的“五化”策略,整體推進農村課改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二)立體化校本教研的運作
1.建立農村學校與高校的研究共同體
這種合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在教育專家指導下設計“科研興?!保瑢嵤┬1窘處熍嘤柕姆桨?;建立科研興校和校本教師培訓的相關組織和制度;每個基地學校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結合自身的工作和教學,選擇教育科研課題,進行教育行動研究,引導全校教師把課題設計、研究與學習結合起來;教育專家作教育科學和科研輔導報告,并對每個子課題進行個別指導;以校本教研為主要行動研究,以與高校合作研究模式為主,以高校支持模式和學校獨立模式為輔,通過教師的行動、培訓和研究過程的聯(lián)結,使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間的共同學習與研討是校本教師培訓的重要形式;通過校與校間的交流,教師互換等形式,促進教師發(fā)展等。
2.建立中小學校、教育行政機構與大學的合作機制
制度是對處于某種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和行為的規(guī)范和約束。因此一種制度的建立,關鍵在于處于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主體應對這種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達成共識,這些共識和認同也同時為這種“制度”的建立和維持提供一種持續(xù)性的動力來源。建立立體化校本教研合作機制,有利于學校、教師在相互的經驗交流分享過程中,形成對校本教研的價值、意義的共同感悟和認識,有利于促進農村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立體化校本教研合作機制建立應注意以下幾點:以農村學校為參與主體;以鄉(xiāng)鎮(zhèn)為中心;建立城鄉(xiāng)互動機制,實現(xiàn)城鄉(xiāng)資源共享;以“會”引“家”,實現(xiàn)跨區(qū)域的合作交流。立體化校本教研合作應該以學科組為基點,以學校為基線,以聯(lián)片為平臺,以與高校成立共同體為軸心,組成“以校為本”而又縱橫交錯的流動型立體式校本教研模式。增強農村學校、教師的校本教研意識,使校本教研成為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這是建立立體化校本教研合作機制的根本所在。這種機制的建立目的在于:落實教育部和省、縣“以校為本教學研究制度建設”實施意見;解決自課改以來,農村地區(qū)校本教研由于地域不同、學校條件不同及教師素質不同,在不同學校中存在的不均衡性和差異性,實現(xiàn)農村地區(qū)課程改革的均衡發(fā)展和基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根據農村地區(qū)合點并校后,學校布局改變及數量減少的形勢變化,結合過去聯(lián)片教研、結對子、送教下鄉(xiāng)及送研下鄉(xiāng)等活動的成功經驗,組成“以校為本”而又縱橫交錯的流動型立體式校本教研模式,從而提升農村地區(qū)及各個學校校本教研的質量和水平;通過開放式、流動性的校本教研,達到農村各學校的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3.校本教研以課堂為陣地,以課例為研究對象
課堂是教學的發(fā)生場所,是教師的生命價值得以提升的現(xiàn)實起點。課堂教學旨在體驗文化共同體的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是集體文化的傳遞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5]因此應該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組織教師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篩選,進而確立研究課題,并逐步解決問題?!白鳛榻處煹慕巧淮嬖谒^永恒不變的知識結構,教師是一個‘解構者’,在解構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參與知識文化的建構?!保?]從某種意義上說,作為校本教研對象的授課教師與校本教研的研究者,共同從事著“文化實踐的參與”。[5]他們在參與中對話,在對話中參與分享,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與共識。課例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設計“模塊”和對教師教學發(fā)生過程的一種“真實記錄”,其間凝聚著教師的智慧和對教育理念與價值的現(xiàn)實追求。因此,校本教研以課堂為陣地,以課例為研究對象,這既是對“校本”概念的一種重要詮釋,也是促進教師發(fā)展的基本要求。
4.專業(yè)引領,為農村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提供觀念引導和“技術”支持
農村地區(qū)校本教研的開展面臨來自觀念和“技術”層面的困難,在觀念上給予引導,并給予“技術”層面上的支持,已成為農村地區(qū)有效開展校本教研的迫切需求?!皩I(yè)引領”是指由教育專業(yè)研究人員提供的有關課程、教學與學習等方面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的指導?!皩I(yè)引領”的主體主要來自高校、地方教育研究部門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小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在“專業(yè)引領”活動中,中小學教師既是“引領”的主要對象,又是“引領”活動的主動參與者。一般來說,“專業(yè)引領”的主要形式有:理論學習輔導、學術專題報告、教學現(xiàn)場指導(聽課、評課)和教學專業(yè)咨詢、座談等,其活動的開展主要是根據“引領”對象的需要來進行。因此,它具有目的性、計劃性、情景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其中“情景性”指的是“專業(yè)引領”與教學的“真實場景”相連接,或者說“引領”活動本身就存在于教學的“真實場景”之中,而“交互性”則強調專業(yè)人員與教師之間的平等互動。顯然,“專業(yè)引領”是基于教師的教學“場景”而提供的一種專業(yè)性“技術”支持,它有利于農村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但是,在校本教研方面,農村學校普遍存在“校本教研不夠深入,教師缺少專業(yè)支持”[1]等現(xiàn)象。當然,我們也看到,在新課改下,以高師院校和地方教研部門的專家、學者為主體的教育研究群體已開始走進農村地區(qū)的中小學校開展教育研究,這無疑為農村地區(qū)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一種專業(yè)性“技術”支持的良好機遇。
5.研究推進、課題帶動,建立立體化校本教研活動平臺
校本教研的開展要基于自身的發(fā)展需要和實際情況進行。但對于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qū)學校而言,由于受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的影響與制約,在解決諸如教學和管理等方面問題時,往往缺乏對問題本身作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意識,而且對校本教研在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上所具有的長期性也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此即使在專業(yè)引領下開展校本教研,也可能難以持久。以科研課題為主線進行專業(yè)引領,使教師在校本教研中得到科研意識、科研方法的熏陶以及成果展示時的成功體驗,無疑是農村中小學開展校本教研的一個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活動平臺。
6.創(chuàng)立校本教研基地學校,以點帶面、聯(lián)片發(fā)展、整體推進
建立評選和競爭機制,鼓勵各中小學校積極創(chuàng)建校本教研基地學校,實現(xiàn)以點帶面、典型引路、輻射周邊、聯(lián)片發(fā)展、整體推動課改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例如,縣級教育行政層面評選校本教研基地學校的主要條件可以包括:學校積極投身課改實驗,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能對區(qū)域性的校本教研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校長及領導班子專業(yè)能力強,立足于本校培養(yǎng)骨干教師,且成效明顯,校本教研活動扎實而富有成果;學校業(yè)務研究的氛圍濃厚,學校在課改開放展示活動、課題研究等方面有較突出的表現(xiàn)。
7.建立和規(guī)范立體化校本教研制度,保障農村課改和教師專業(yè)化可持續(xù)發(fā)展
(1)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
校長必須明確自己的以下責任:確立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健全有利于教學研究的導向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為教師開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條件;整合學校各部門的力量,特別是要加強學科教研組、備課組及年級組的建設,建立服務于教師發(fā)展的、開放的教研網絡;組織、引導教師有針對性地讀書學習,不斷提升理論水平,指導教學實踐;經常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做到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使每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能及時得到回應,問題能及時得到研究,經驗能及時與同事分享;與校外同行(教師、教研人員、研究者等)保持經常聯(lián)系的溝通渠道,積極主動地爭取專業(yè)研究人員的指導,使校本教研活動得到必要的專業(yè)支持。
(2)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的各項制度
建立理論業(yè)務學習制度,增強全體教師的研究意識。學校以實施新課程為契機,把課改實驗、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緊密結合,實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為本”的研訓制度,即每周利用兩個晚上,每兩周利用一個半天時間,把實驗教師集中在一起,選定一個主題,進行集中學習、研討。通過集體交流、個人自學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建立學校教研活動制度,充分發(fā)揮教師集體的作用。鄉(xiāng)鎮(zhèn)中心??梢愿鶕嶋H,以分片協(xié)作教研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輻射、區(qū)域協(xié)作、分片互動的校本教研格局。學校堅持開展集體備課、議課,充分發(fā)揮教研組、年級組、備課組的組織和紐帶作用,營造嚴謹、務實、民主、寬松的教研氛圍,定期開展教師經驗交流和合作研究,讓教師有機會互相學習,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學研究水平。
建立學校教研激勵機制,定期獎勵教學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開展的制度,制定相關政策,將校本教研活動開展的情況作為評價學校、校長、教師的重要內容。對先進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績的教師及時予以獎勵和表彰。學校根據實際,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教學示范活動、課改開放日活動、課改經驗交流活動、課改成果展示活動等,為教師展示自身才華、共享研究成果創(chuàng)設良好平臺。
建立完善的課題研究管理制度,營造濃厚的學校教育科研氛圍。校本教研基地學校必須承擔縣級以上科研課題研究任務,學校針對課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確定研究專題,把課題研究和凸顯辦學特色、提高辦學品位相結合,做到研究目標明確、教師人人參與、研究扎實有效,促進課程改革和學校教學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建立縣級獎懲機制。教育局根據構建立體化校本教研的精神和要求,制訂校本教研基地學校的標準及要求,增加年終考核中教研分值的權重;根據活動方式頒發(fā)各項證書;每學期對各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各普通學校進行全面考評;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學校進行重獎,對有突出成績的教師和校長,在職稱、職務晉升上給予優(yōu)先照顧。
農村“立體化校本教研”的開展,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筆者的調查顯示:98.9%的教師表示學校開展了校本教研活動,并且所有教師都認為校本教研對自己的教學有程度不等的幫助,其中64.2%的教師認為有很大幫助,31.8%的教師認為有幫助,只有3.4%的教師認為幫助很少。
農村“立體化校本教研”作為適合農村學校實際的校本教研活動模式和課改推進的內在機制正在部分地區(qū)推行和實施。但校本教研的順利開展還需要許多其他因素,如時間、經費、技術設備、激勵制度、培訓制度等方面因素的支持。目前校本教研開展過程中存在一些“邊緣性”問題,如校本教研經費不足,自籌經費進行研究的比例過大;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時間投入不足;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技術、設備準備不足;校本教研激勵機制的不完善以及管理不規(guī)范、不科學等問題。這些邊緣性問題解決的好壞直接影響校本教研目的的實現(xiàn),是校本教研的外部保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課題組.課程改革實驗區(qū)追蹤評估的最新報告[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5):1823.
[2]楊磊.農村課改的問題與出路[N].教育時報,2005-07-06.
[3]周洪宇.農村、農民與農村教育[J].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5,(4):4352.
[4]王長青,等.新課程校本教研[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227.
- 上一篇:大學生思想教育內容
- 下一篇: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