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17:1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審美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審美教育論文

篇1

1.審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在中職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讓學生在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從而去創(chuàng)造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好的事物只有被發(fā)現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后天的審美教育中通過不斷學習不斷積累而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讓學生通過美術課堂去學會發(fā)現美、欣賞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

2.審美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

中職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還可以提高分辨好壞、黑白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接受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念,堅決摒棄丑惡的事物,宣揚美好的事物,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對事物的分辨能力。

二、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方法

1.引導學生發(fā)現美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高山具有自然之美,樓閣具有建筑之美,鳥兒具有動態(tài)之美,園林具有造型之美。審美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例如一副古畫描繪了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觀,畫中遠處的大雁使的畫更加生動具有靈性美;校園里的教學樓與湖邊的涼亭可以形成鮮明對比,教學樓的色調較為單一嚴肅而涼亭則比較鮮艷,他們都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體現了融合之美;翡翠擁有質感之美;雕塑擁有形體之美……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存在,通過認真地觀察生活,留心生活,能夠激發(fā)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能僅通過理論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是一種實踐教學,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去實踐發(fā)現生活中的美。例如美術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專題圖片或影視作品,讓學生進行鑒賞討論,發(fā)表自己感悟到的美;還可以舉辦相關的展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認為美好的事物,與大家一起分享。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之美,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體驗自然界中美好,進行戶外寫生等活動。與此同時,音樂、舞蹈、科技、文學等自身都具有美,只要學生認真去感受,都能體會到生活中的美帶來的樂趣。

2.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

中職學生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對于一些著名的美術作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在讓學生鑒賞美術作品,不只是要讓學生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年代,最重要的是學生在看到作品時的第一感受,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境,擴展學生的思維。美術作品的鑒賞是沒有統(tǒng)一答案的,不同的人對作品的感受有所不同。因此,美術教師在學生進行作品鑒賞時僅僅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不能過度的向學生灌輸自己對作品的主觀意見,而是應該讓學生獨自欣賞,嘗試對作品做出評價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會獨立思考,這是對學生美感教育,讓學生擁有健全的審美心理。實踐表明,讓學生學會獨自進行作品鑒賞并給出自己的觀點的培養(yǎng)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讓學生養(yǎng)成敏銳的審美直覺,而且提高了他們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美術作品體現了我們的生活之美,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些美術作品描繪了我們真實生活中的美,還有些美術作品體現了作者精神世界中的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讓我們感受到美,一些脫離生活、扭曲生活的作品并不具有美。所以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學生擁有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就是觀賞者對審美作品在鑒賞中所產生的興趣和感情,而審美能力是對作品中包含的美的鑒賞態(tài)度?,F代社會中存在著太多不健康的東西,它們逐漸進入校園侵蝕學生,毒害學生的心理,使得學生們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情趣發(fā)生扭曲。因此,學校應該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從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中讓學生感受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追求健康、向上、美好的事物,讓學生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心靈之美,培養(yǎng)學生擁有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向上的思想。

4.讓學生感悟創(chuàng)造美

創(chuàng)造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來源,是人類智慧和思維的體現。在中職美術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思想的引領者,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的開拓者。現代社會需要的有思想、有文化、能創(chuàng)新的全能型人才,傳統(tǒng)的理論式授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責任不是如何教,而是讓學生如何學。美術教師應該與學生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去積極的分析、主動的發(fā)現、激發(fā)審美意識、深入挖掘自身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發(fā)現美、欣賞美、感受美的過程中學會融入自己的想法,努力的去創(chuàng)造表達美。例如,美術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賞析西方藝術家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讓學生首先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故事和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再引導學生通過對自己生活的觀察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當然表達的方式不僅限于繪畫,還可以通過詩歌、音樂的方式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這樣學生從美術作品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還拓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維,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三、結語

篇2

審美教育本質就是一種情感教育,只有在聲樂演繹中,調動出學生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力,去領悟聲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景和意境,才能真正的感悟音樂。老師在進行聲樂作品教學時,先為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簡短的背景介紹,讓學生對作品的背景進行初步的了解,然后通過不斷的聆聽和回想,感知音樂作品所處的環(huán)境和背景,將作品中展現的美感進行不斷的深化和理解。每一個聲樂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形象,所演繹的情境也各有不同,有抒發(fā)離愁之感的憂傷,有久別重逢的喜悅……不同情境的聲樂作品帶給聽眾的感受不同,當真正融入這個情境里,身臨其境的體會音樂帶給人的憂傷之美,喜悅之美。例如:歌曲《送別》,旋律響起,就帶給聽眾憂傷、離愁的傷感之情,腦中浮現的畫面也是夕陽西下,長亭古道送別友人的情景。歌曲《歡樂頌》則是表現出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只要心中充滿熱情,就能消除一切分歧,大家都能團結成兄弟,真心誠意的相親相愛。不同的音樂情境,給人不同的審美享受,培養(yǎng)學生多聽,多了解更多的聲樂作品,更深切的融入音樂的情境里,親身體驗音樂的情感與美感。

二、結合詞意,感受聲樂的文學美與音樂美

聲樂是以語言的表達的音樂形式,聲樂可以通過歌詞直觀的表達出音樂所要體現的情境。因此,我們在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教學,詞意的理解也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由旋律、節(jié)奏等音樂語言所組成的音樂形象,具有聲態(tài)、情態(tài)、形態(tài)、動態(tài)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聲樂教學正是借助這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啟發(fā)和感染學生,但歌詞能讓這些形象具有畫面性,給人如臨其境的感受。例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通過歌詞的描述,眼前就能展現出炊煙裊裊,小河流淌,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豐收富饒的畫面。激起學生對豐收在望的田野,充滿無比喜悅的心情,用生動的音樂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產生想要為之而歌唱的欲望。歌詞的語言所構成的文學性形象,不僅蘊含了文學性也具有音樂性。也就是說,文學與音樂,它們之間不僅存在著審美通感,而且在互相轉換過程中,還不斷豐富甚至創(chuàng)造著美,所以,在聲樂藝術中,詞是歌曲的核心也是歌曲的靈魂,好的歌詞能與音樂水融,起到樂心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聲樂教學中,不僅要教聲音,同時還要教學生們把握好聲樂作品的文學美與音樂美的完美統(tǒng)一。使學生在演唱中更好的將二者結合起來并表現出來。

三、注重“聲”“情”并茂,展現審美教育的本質力量

聲樂屬于聽覺藝術,審美過程的完成,是從聽覺開始,只有演唱者美妙的歌聲滿足了聽總的審美需求,才能是他們對歌聲進行聯(lián)想,想象,從而達到情感審美體驗。情感審美是種人心理的反映,聲音的美固然很重要,但絕不能輕視情感的審美。情感的表達需要力求真實,演唱者要具有真實的情感,體驗演唱者的真情實感是演唱情感審美的重要特征。聲音是聲樂教學的基礎,情是聲樂美感的核心,只有當“聲”與“情”有機融合,達到聲情并茂,學生才能從聲樂教學中學會本領和技能,同時也提高了對聲樂美學的審美鑒賞能力,體現出音樂審美教育的本質力量。在聲樂教學中,不單是使學生的語言清晰、學好呼吸、共鳴達到音質優(yōu)美,更多的是使學生演唱具有風格鮮明、情感豐富的表達。當然聲音是表現具體作品直接媒介,也就意味著不能忽視或排斥聲音的作用。相反,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能夠使歌唱者把聲音處理的更好,而歌唱者的水平也會更完美一些。聲音中囊括著感情,感情則是通過聲音表現出來的。光有“聲”的演唱,音樂作品是沒有靈魂死物,只有二者相互依托,以“聲”表“情”、富“情”于“聲”,所演唱出的音樂作品才會生動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影響。在聲樂專業(yè)教學中,我們更多的是要體現審美教育,不只是指導學生演唱技巧的運用,而是從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告訴學生如何應真摯的情感、豐富的知識和良好的修養(yǎng),去認識歌唱、參與歌唱、融入歌唱。因此教學中我們只有把歌唱觀念從單純的聲音思維中解脫出來,才能把情感投入到聲音中?!靶?辭欲巧”,這對歌唱來說,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唱歌既要唱聲,更要唱情,歌聲動聽,感情真摯,聲情并茂,才能唱的感人,扣人心弦。真正傳達到傳情達意,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累積聲樂鑒賞能力,體會不同風格的聲樂美

聲樂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不單單只來源于聲樂作品的聆聽和演唱,生活閱歷的體驗,也能提高自身對音樂的領悟。一些歌曲能在一瞬間觸動人心,不單單是音樂本身的魅力,自身的類似體驗更會加速對歌曲的感觸,讓人為之動容。聲樂藝術的審美是一種心理過程及情感表達,是人們通過日積月累的日常生活體驗的結果。所以聲樂審美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感受身邊的人和事,體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仔細觀察不同環(huán)境、不同時間里的情景變化,畢竟藝術源于生活,從最根本的地方感受生活藝術的美感,在通過聲樂藝術,抒發(fā)出自己的情感,表達給聽眾。要提高聲樂鑒賞的審美能力,僅僅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日常生活的日積月累,將聲樂作品融入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切身的感受到聲樂作品所傳遞出的情感。藝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通過對聲樂作品的鑒賞的累積,學生可以體會到不同風格,不同類型聲樂作品所表達的精神和情感。例如:《黃河大合唱》、《延安頌》等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聲樂作品,抒發(fā)了抗戰(zhàn)時期的革命豪情和愛國精神?!盾岳蚧ā?、《信天游》、《阿里上的姑娘》等語言淳樸,形象生動,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的聲樂作品。聲樂作品風格多種多樣,有慷慨激昂能激發(fā)斗志的,有熱情奔放渲染喜悅心情的,也有婉轉生動抒意的……理解不同風格的歌曲,不僅能提升自身對聲樂作品的鑒賞能力,更能為自身的演唱注入情感,給以聽眾心靈的觸動。大量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的累積,不僅僅能提高學生的聲樂審美能力,也能通過音樂藝術,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生活情感,并從這些情感中感悟音樂,感悟人生。

五、把握審美教育方式,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意識

篇3

關鍵詞:舞蹈;審美教育;藝術;興趣

聞一多曾說過:舞是生命情趣最直接、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分的表現。舞蹈是一種流動的藝術,舞蹈的美蘊藏在人的身體的運動之中,具有鮮明的形象性與強大的感染力。在高中對學生進行舞蹈美感教育或者是美育,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鍛煉與塑造學生堅強的身體與心理素質。

1舞蹈與舞蹈審美教育

舞蹈是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質量的藝術,是通過人的形體運動來實現的藝術行為,“舞蹈是藝術通過人體優(yōu)美的動作和造型、節(jié)奏和情節(jié),對人們一個時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體現?!蔽璧竷仍诒举|是抒情性,借助人的肢體語言來闡釋美的意蘊與境界、通過節(jié)奏的跳動與韻律的和諧,在流動的時間與空間中,引發(fā)人們產生聯(lián)想與美感,進而產生心靈的共鳴。舞蹈是以舞蹈動作為藝術手段,表現的是語言文字等難以表達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以及人內心深處細膩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舞蹈通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自我內在的矛盾沖突,創(chuàng)造出可被審美者可以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寄予舞蹈者的情感,表達與傳達出舞蹈者的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特點。舞蹈作為藝術與文化形態(tài),反映了歷史、地域、民族文化,并形成美的認識。美育是以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為基本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欣賞美、追求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為目的與目標的教育,美育就是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音樂伴奏,特定的服裝,有效的道具,貼合舞蹈的布景,特效燈光等元素展現特殊的文化內涵,舞蹈者通過生動的表演、具體的形象、融合各種文化內涵與元素,激發(fā)觀眾的情感產生心靈與情感的共鳴,進而在文化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培養(yǎng)和提升舞蹈觀賞者的審美與鑒賞能力。建立學生的舞蹈審美體系,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與審美的鑒賞者,必須開展舞蹈美育教育,通過舞蹈寄寓的文化觀念、人生哲理、道德責任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2開展舞蹈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美育,以培養(yǎng)學生具備正確的美學觀念、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為目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飲食需要鈣一樣,美有助于人變得健康。舞蹈是一定社會內容感性形象的體現,人們通過舞蹈的美展現出對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思想、情感、理想與愿望的肯定。因此開展舞蹈教育有助于學生感受到積極、健康、樂觀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發(fā)揚這種情感。舞蹈不僅僅是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蘊含豐富的歷史與民族文化,而且我國有著悠久的舞蹈傳統(tǒng),開展舞蹈美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與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不同的舞蹈形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感、進取精神,在舞蹈中通過視覺與聽覺的感染與沖擊,陶冶性情,培養(yǎng)優(yōu)美的情操,使學生真正成為舞蹈的愛好者與鑒賞者。舞蹈者表現出來的舞蹈所具有的舞蹈美直接作用于觀賞者感官,引起的一種愉快、舒暢,乃至于振奮與激越的主觀感受與心理反應。舞蹈藝術具有形象性、生動性,表現的主體是人,舞蹈是人的藝術。勞動、愛情、戰(zhàn)爭等舞蹈題材,表現出人具有的情感、理想與愿望,彰顯出人求生存、求發(fā)展的內在不竭的生命力,舞蹈藝術展現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舞蹈化,使舞蹈具有強大的審美感知與感召力。古有“舞以達歡”、“舞以宣情”,舞蹈內在本質屬性就是抒情性,舞蹈是不僅是人的藝術與文化,更是表情藝術,是最直接表現人的情感的藝術。舞蹈作為人體動作藝術從自發(fā)到自覺,是客觀外界事物引起的人的喜怒哀樂等主觀世界的心理反應。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有相同的道德標準,懷揣共同的理想。舞蹈是一種精神活動,它表現的是生活中的詩意和思想感情的美好與精神世界的豐富多彩,舞蹈作品給予人們在精神上的需要與渴求,在生理上達到快慰,在心理上升華為審美享受。進行舞蹈美育,建立學生的審美鑒賞體系有利于感染學生的思想品質,陶冶學生的人格與情操。舞蹈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在潛移默化中理融于情,對學生的人格產生直接的塑造作用。舞蹈審美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一個有較高藝術修養(yǎng)的人能主動地、充分地把握其感性和理性、情感與理智,其人格便因此而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和完善。如余秋雨所說,藝術修養(yǎng)是一種在審美范疇內感悟生命的能力。藝術修養(yǎng)是個體性的更是社會性的人格修養(yǎng)與素質。古人講“氣韻”,在舞蹈中“氣”可謂是運動的人體,而“韻”則是節(jié)律。在舞蹈美育的過程中以審美體驗為主線,展開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以舞蹈鑒賞為媒介,融合歷史、文學、哲學、音樂、美術、服裝、化妝、運動等元素,與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相結合,煥發(fā)學生的美感體驗。舞蹈的動靜與悲喜在音樂節(jié)奏的跳躍中得到充分的展現,舞臺畫面的構圖與色彩,是以美術的線條和色彩為基礎進行渲染和營造,等等。都體現出舞蹈審美鑒賞的過程中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溝通、滲透與綜合,擴大學生的舞蹈美育范圍,建立學生深厚的審美底蘊,全面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3開展舞蹈美育建立學生的審美體系

3.1激發(fā)學生熱情與興趣

舞蹈美育過程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欣賞舞蹈作品是學生獲得最直接、最直觀、最有觸動力的方式。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循序漸進地啟迪和誘導學生,在舞蹈作品中感知美、鑒賞美、表達美,激發(fā)學生審美興趣,克服審美恐懼心理。舞蹈作品的鑒賞不是孤立的,應將其放在歷史與文化背景中,綜合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燈光等各種元素,調動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儲備,感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活他們頭腦中豐富的想象,從“具象”的舞蹈動作中跳脫,把握舞蹈真正的“內核”與情感生命力,激發(fā)學生喜愛、鑒賞、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與興趣。

3.2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展現舞蹈的美

舞蹈鑒賞作為審美活動,只了解審美過程中的主客體是不夠的,主客體即舞蹈作品與學生之間還需要審美中介———教師的存在。在實際的審美過程中學生是有意或無意地觀察與模仿教師的示范,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受到老師的啟發(fā)作用對舞蹈鑒賞與審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的美感是舞蹈者心理現象與綜合文化素養(yǎng)在他們身體動作上的集體體現,在舞蹈美育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夠對舞蹈教材有充分的理解與表現,采用的教學方法不能夠感染學生,那么審美過程中的審美中介就有可能失去效用,削弱甚至是阻礙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教師必須以飽滿的激情與精神,借助標準、優(yōu)美的肢體語言進行動作示范,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的情操,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現他們對舞蹈美的感悟與理解,使學生從審美的體驗者與鑒賞者,上升為審美活動的表現者與創(chuàng)造者。

3.3聯(lián)系生活實際,豐富舞蹈美育教學內容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蔽璧甘侨梭w的藝術,它最終還是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可以這樣說,舞蹈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舞蹈美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增強自身的知識底蘊,更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不同題材的舞蹈,樹立對自然、社會與生活的審美意識。美在我們的生活中,美處處都在。教師在挖掘自然社會與生活中的美的題材,始終是以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豐富課堂教學,使舞蹈作品既貼合學生的實際訴求,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使學生在舞蹈美育的過程中提升對自然、社會和生活的審美意識。

3.4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舞蹈美感體驗

在舞蹈美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傳承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優(yōu)勢基礎之上,靈活而合理地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使美育變得直觀形象,具有強大的感染力?,F代教學手段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根據教學要求靈活調節(jié)舞蹈畫面,力爭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難以理解的動作或者是場景可以通過多媒體投影或者是播放相關影片的手段,展現與此相關的場景與音樂,激起學生審美興趣,將學生抽象的認識變得直觀具體而生動,獲得審美感性認識。教師通過展現具有舞蹈美的動作示范,啟發(fā)學生想象,在現代多媒體營造的審美氛圍中,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舞蹈是人體藝術,舞蹈美是人的主觀審美感受,是人內心情感的寄托。開展舞蹈審美教育有利于豐富學生綜合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與氣質,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舞蹈審美教育實際上是通過舞蹈反映社會生活,通過舞蹈寄寓道德感、文化觀接受某種教育,加強學生舞蹈審美教育,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各方面相互合作,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成長為一個舞蹈的鑒賞者,建立自己的舞蹈審美體系。

作者:吳迪鋒 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李惠利中學

參考文獻

[1]董業(yè)平.如何在舞蹈形體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形體美意識[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l):114-115.

篇4

音樂的審美從本質上來理解,便是對于一個音樂作品所表達出來的內容進行感悟、理解與評價的一種藝術表現能力,這是在現今高校中開展音樂教育活動的關鍵組成部分。高校當中的音樂教育教學開展不僅僅需要在形式上與聽覺上滿足學生們對于審美的期望與要求,并且還需要在更深層次上,滿足學生們的思維價值以及審美思想。如同黑格爾曾經說過的那樣:“音樂是世界上作為富有情感的藝術?!彼?,音樂教育教學作為其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它在對于培養(yǎng)高校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審美理念以及促進高校的綜合素質教育發(fā)展等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樂審美教育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心理

音樂審美教育是可以積極有利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知能力的,音樂審美教學活動不單單能夠鍛煉出學生們一雙會聽音樂的耳朵,還能夠讓學生們在那些優(yōu)美的音樂作品當中感知到現實社會之外的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他們會在其中欣賞到更多美好的事物,發(fā)現更多以前不曾發(fā)現的細節(jié)。不單單如此,音樂的審美教育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們在欣賞音樂之美的同時不間斷地激發(fā)其自身對于音樂內涵的理解,以此便可以促進他們提高自身對審美的直觀感悟力。

(二)音樂審美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亞里士多德曾經這樣說過:“音樂是可以在心靈道德建設方面產生某種奇特的作用的,因此,音樂是可以成為培養(yǎng)社會中優(yōu)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項基本手段。”高校當中實施開展音樂審美教育課程有很多目的性,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作用便是對高校學生們的身心進行凈化與熏陶,這可以促使大學生們形成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操。音樂審美教育課程還可以使高校的學生們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當中豐富自身的藝術情感,從而獲得高雅的審美享受,并且學會自主追尋美好的事物,如此,他們的心靈便會在這種美的陶冶之下得到升華,在接受高校中的音樂審美教育時,獲得高尚情操的培養(yǎng)。

(三)音樂審美教育的實施開展還能夠促進高校中師資

隊伍力量的提升在高校當中實施開展音樂審美教育教學不僅僅是為高校的大學生提供一次全新的體驗式教育,對于其授課教師來說也是一次新的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改革。許多的高校教師因為長期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授課的過程中只專注于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這對學生們來說,是很容易促使他們產生厭惡抵觸的心理情緒的。教師應該注重現代化教育要求的新方向,在授課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開展以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為核心的新式教學理念,并多增設一些師生互動交流的環(huán)節(jié),音樂審美教育課程的開展是可以讓這些高校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得到改變和完善的。

二、目前高校中音樂審美教育課程所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我國目前高校教育的廣泛發(fā)展以及綜合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其中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毫不相關的音樂教育課程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空間。因為,音樂審美教育不僅僅可以確保其高校中的音樂教育向更為良好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還可以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于是音樂審美教育受到了許多高校的重視??墒?,在音樂審美教育的實際教學開展過程當中,還是存在著許多阻礙它上升發(fā)展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一)高校中音樂審美的教學內容過于片面

按理說,音樂藝術教育走入高校的課堂本是應該將其自身全部的藝術美感都展現給學生們,但在現實中往往并非如此。不一樣的樂種是能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審美感受的,如果想要讓高校學生們真正感受到音樂藝術的核心美感就應該讓學生們更多的接觸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可是當前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課程之中,其傳授的課堂內容大部分是西方音樂內容的講解,而對于我國的古典音樂或者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都沒有太多的講解。當然,西方音樂一直作為音樂藝術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自身也擁有著許多難以匹敵的獨特魅力,但畢竟它依然是單一的,片面化的,這種教學方式會讓大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認識產生誤區(qū),他們的審美視角也會變得極為狹隘,甚至還可能在思想上產生崇洋的趨勢,這于高校開展音樂審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教學內容的片面性還會表現在具體音樂作品的講解上,有一些高校的音樂教師只會帶領學生們去欣賞單純的音樂作品,而從來不去為學生介紹講解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其作品時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內涵,這種片面的教學方式是會讓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感受其音樂背后的真正的美,這種教學方式是非常錯誤的。

(二)高校中的音樂審美教學方法還存在著諸多弊端

音樂課是一門非常具有藝術性的課程,它并不是非常形象化的內容,與傳統(tǒng)的文化理論課擁有著顯著的差別,它需要的絕不是單一的理論知識講解,而是應該從藝術性的角度來傳授音樂。可是顯而易見的是,很多高校音樂教師都在教學過程當中,運用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依然潛移默化的沿用著過去的文化理論語言進行教學,這便使音樂審美課程的開展失去了價值和意義。這樣做,不單單違背了音樂審美的核心價值趨向,甚至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學生的音樂審美價值觀,這是非常不利于他們音樂修養(yǎng)的提高以及音樂審美水平的提升的。

三、針對高校音樂審美教育內容的現狀問題提出的幾點對策

(一)高校領導理應注重起音樂審美教學的培養(yǎng)

學校的相關部門應該將自身對于音樂審美教育的認識提高,從根本上注重起這項教育教學內容。并且,高校的領導們應該在合理可實施的范圍之內,適當的增加音樂審美的教學課程,音樂審美絕對不單單是一個審美能力的培訓機制,它是能夠讓學生從欣賞音樂到認知音樂再到學會審美及評價的一個系統(tǒng)過程。只有擁有了充足的課程時間,才能夠保證音樂審美教學課程的有效實施開展,才能夠確保其教學內容的充足豐富,這樣也更利于學生們對于音樂之美的領悟及掌握。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應該給予財政方面的適當支持及在制度上給予一定的保障。

(二)高校的師資隊伍也應該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以及審美素養(yǎng),方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

高校的音樂教師肩上承擔著一份不小的責任,那就是向大學生們傳授其音樂審美教育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對于大學生審美觀念的形成以及最終確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關鍵的作用。所以,高校的音樂教師們一定要努力將自身的音樂修養(yǎng)提升,還要從音樂藝術為基準的角度上去傳授音樂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夠引導學生們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當中樹立起良好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從而促進他們對于音樂審美思維提升,讓他們的綜合素質水平走上更高的臺階。

四、結語

篇5

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就是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體現,而審美教育的實施當然離不開美術教育課程的發(fā)展,在美術教育中,審美教育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審美個性是一個人性格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個性對于自身和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審美個性的不同,才能創(chuàng)造出豐富且別具特色的審美對象來。同時在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fā)展的同時帶來經濟效益。審美個性的發(fā)展也是人格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的喜好、能力、素養(yǎng)各有差異,而審美個性肯定也會不盡相同。素質教育的本質是讓每個學生能夠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其中個性的發(fā)展較為關鍵,這一點已被人們所認同。審美個性的形成與發(fā)展在美術教育中無疑是美術教學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眾所周知,美術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個學生都培養(yǎng)成專業(yè)的藝術家,美術教育的目的既是開發(fā)思維、提高能力、開闊視野。但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凈化心靈。另一方面,美術教育是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美術知識,通過不斷的感受、體驗、鑒賞、品評提高人的審美趣味。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和了解已有的藝術手法、形式、風格的基礎上,并能夠較為熟練的運用這些技法和技巧,并對現有的風格特征與個性特色根據自己的所學去進行綜合的評判,不斷對自己的審美標加以反思,提高藝術觀察力與敏感程度。審美教育及學生審美個性的培養(yǎng)是美術教育中的重點;離開了美術教育來談審美個性,就如同人離開了空氣,審美個性也將變得毫無意義。美術教育主要是通過鑒賞與品評優(yōu)秀的作品及對作品的感悟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具體是通過客觀形式的比較及對作品韻律與節(jié)奏的把握及美的規(guī)律的領悟和研究,從而把握形式美,培養(yǎng)和提高審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的鑒賞能力。審美教育的基本特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富有想象能力及自由發(fā)揮的創(chuàng)造性等。然而美術教育正是能把具體的蘊藏著情感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供其欣賞品味和領悟,從而收獲不同的情感體驗與境界的享受。人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術作品,都能體現所在社會時代的歷史背景,包含著對人類真善美的不同追求;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歷史文化背景加以了解也可感受作者蘊含在作品中豐富的情感,領悟其中意境,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提高審美趣味,陶冶審美情操。美術教育不較之于其他學科來說,他更為靈活性,沒有絕對標準,也不會存在絕對的對錯,自由認識上的差異與審美上的差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為自由,也不會感覺到壓力,心情會比較的放松和愉悅。所以美術教育符合形象性,自由性,情感性和愉悅性的特點,是審美的重要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美術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美術教育中發(fā)展學生審美個性的途徑

(一)尊重學生審美個性的差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美術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畫畫的材料也豐富多彩,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各種需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更加方便了美術教育的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根據自己的審美喜好去影響或者干涉學生的審美喜好,為適應不同學生的審美喜好,應該多選擇一些風格迥異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學生欣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有所選擇性的學習。在講解或分析作品時,切忌絕對化,鼓勵學生在畫畫時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大膽的去嘗試各種表現手法,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通過學生的美術作品,教師可以清楚看出學生所要表達的情感,順著學生的邏輯思維,找出學生在作品中流露出來的優(yōu)點;學生的畫,往往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我們要指出一些手法上的不足,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并客觀評價自己的作品。

(二)重視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

美術課現在之所以備受學生的喜愛,是因為美術能給人帶來視覺上的體會和美的享受。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學生往往是同教師一起來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教師與學生面對的是同一件屬于師生共享的藝術品,雙方不是藝術家和觀眾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是相互影響的。傳統(tǒng)教育只重視第一種模式,那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只是一個演講的角色,是課堂上的主體也是主導者,學生則是被動的聽講,強制的接受教師所講內容,聽從老師的安排,贊同老師的觀點,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自己的想法,更加談不上一點點的反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師單方面的教,學生單方面的聽,師生關系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任何的交集,更加不可逾越?,F在美術課上,學生和教師是平等的,相互影響的;教師往往與學生一起來欣賞美和探討美,從而創(chuàng)造美。教師在授課時,要多多考慮怎樣對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避免那些不良的消極影響;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平時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個性都不一樣,他們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思考的方向也不同,所畫出來的畫也各具特色。要知道學生才是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盡可能地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熱愛藝術,探索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的能力并有自己獨立的審美觀。

(三)編定適應學生審美個性發(fā)展的教材

美術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而教學的依據是教材。傳統(tǒng)的美術教材主要偏向于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在短短的幾十分鐘里要學會一種甚至多種技法,是很困難的,學生根本無法理解與接受;而美術教材知識的連續(xù)性與完整性更加增大了學習的難度與高度,漸漸致使學生對美術學習失去了興趣。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個性,在編制教材時要遵循一下幾點:一是教學內容要靈活,能讓學生有選擇的可能;二是教材的內容要貼近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這樣有利于個性的展現及審美情感的流露。使學生確立自我對審美教育的認識與自我表達的自信。

(四)尋找適合學生審美個性發(fā)展的方法

隨著科教改革,美術的新教材很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個性也得到了發(fā)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的發(fā)展和情感的交流。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都有規(guī)律可尋,人們依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同時也依照這個規(guī)律來發(fā)展自己,在評價學生審美個性時,要考慮到學生多個方面,體現其主體性,從而突出美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多種功能,要意識到美術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和良好個性的形成。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學會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審美教育深入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中去,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美,感受美并創(chuàng)造美,最后去實現美術的審美價值。

三、結語

篇6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聯(lián)想能力

音樂欣賞并不是說單單聽懂音樂的旋律與歌詞的大意就可以了,而是應當對音樂背后蘊藏的深層含義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在高校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向學生傳達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那么這就需要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一定的聯(lián)想與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在深層次上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挖掘,而后體驗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所以大學生在一系列的音樂欣賞活動中,能夠得到想象能力與聯(lián)想能力的提升。

(二)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想要理解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就必須要能夠聽懂音樂,而高校音樂欣賞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聽懂音樂,使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在一些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得到音樂感受能力的提升。所以說,在大學階段開展音樂欣賞課,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進而感受到音樂給人們帶來的美感。

(三)提升學生的記憶力

可以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正是如此,音樂審美活動的開展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記憶力。只有將一些相關的音樂信息在腦海中儲存起來,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力能夠得到有效鍛煉,將自身捕捉音樂藝術的能力提升,同時使自身審美的體驗得以增強。

(四)提升學生在音樂鑒賞上的能力

不管是何種審美活動將,都要求具有相應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在對音樂進行審美時亦是如此。學生能夠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獲取到很多同音樂相關的知識,將自己對音樂的認識程度提升,在不斷積累這些知識的同時,學生審美鑒賞的能力亦能隨之得到相應的提升。所以,高校音樂欣賞課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其在音樂方面的鑒賞能力。

二、提升高校音樂欣賞教育與審美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擴大音樂欣賞的范圍

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時,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音樂作品內容以及類型的多樣化,不僅要有民族音樂作品,還要有古典音樂作品,同時也不能少了流行音樂作品。只有將學生在音樂欣賞課涉及的范圍進行擴大,才能使學生不被音樂欣賞的教材局限住,進而在音樂欣賞過程對情感進行不斷地積累,逐漸將自身音樂審美的能力與素養(yǎng)提升。

(二)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審美觀

審美主體對美的一個總體看法就是審美觀。處于不同文化、時代以及社會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觀都會表現得各不相同。從大學生的角度思考,將真、善以及純樸視為美就是正確的審美觀。所以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將正確的審美觀傳達給學生,進而使心靈、生活與社會都能夠得到美化。尤其是針對不同音樂作品的不同音樂藝術水平,教師更應當對學生的正確審美觀加強引導,避免學生錯誤的追隨一些價值庸俗的“音樂作品”。

(三)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

音樂主體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記憶能力,所以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時,應當對學生的記憶能力進行培訓??梢詫⒅贮c放在一些結構簡單的、內容短小的作品上,逐漸的由小變大、由簡入難,使學生反復聆聽一些音樂作品,在此循環(huán)往復的實踐活動中,令學生對各種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旋律以及和聲等進行了解與熟悉,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將音樂的表達形式同音樂的主題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對音樂作品產生進一步的理解,同時對審美體驗進行不斷獲取。

(四)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

人們在對某些事物或者是活動進行認識時表現出的傾向性意識就是興趣。學生只有擁有了欣賞音樂的興趣,才能自發(fā)地參與到音樂審美的活動中,進而形成一種音樂審美情趣。教師不僅在要音樂欣賞中為學生構建出一個良好的音樂氣氛,還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語言來體現自己對音樂審美的不斷追求,影響并加強培養(yǎng)學生在音樂欣賞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不由自主的欣賞音樂,將欣賞音樂的興趣提升,最終使自身在音樂方面獲得良好的審美情趣。

三、結語

篇7

①遠足工作的系統(tǒng)構建首先是選擇恰當的主題和任務,因為主題不同幼兒活動的興趣和內在動機不同,那么幼兒在遠足活動中的心理反映就不同。主題是一個活動的靈魂,它決定了整個活動的性質,通過任務引導幼兒參與進來,對他們的思維進行定向,心理進行激發(fā),才能最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是對遠足活動內容、形式、方案設計的策劃,舒適安全第一,人性化教學第二,因材施教第三。通過精心的設施、材料準備,適當的感官刺激,知識點的準確穿插,以求最終達到教學與環(huán)境相結合,活動與生活相結合,時間與環(huán)節(jié)相結合的目標。最后,遠足活動是教育的持續(xù),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吸引兒童參加活動還不足以保證教育的效果,只有從旁邊獲得評價有益的結果才能帶來滿足今后并誘發(fā)今后的行動。因此,教師應該在遠足活動結束后對幼兒進行記憶強化,在活動以后的教學中時時幫助幼兒回憶,最終提升幼兒的經驗認識。

②街頭藝術激發(fā)審美情趣的必要性研究幼兒在幼兒園的審美情趣主要來源于傳統(tǒng)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培養(yǎng),所接觸的大多是畫紙畫布上的藝術作品,種類大多為油畫、國畫、水彩畫等,作畫的材料多為各類顏料、水彩筆和油畫棒。容易讓幼兒在腦中形成固定思維,認為美術就是這個樣子。而街頭藝術打破了這種思維定性,無論是在創(chuàng)作地點、創(chuàng)作材料還是表現形式上都給幼兒帶來全新的感受,不僅極大豐富了幼兒對藝術形式的感知,更大大拓展了幼兒的藝術想象空間。只有打破了藝術表現形式的單一性,激發(fā)審美情趣的多元話,才能使幼兒在藝術創(chuàng)造力上天馬行空。

③街頭藝術激發(fā)審美情趣的可行性研究以美感人,以情動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激發(fā)審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街頭藝術的活動中,幼兒因為自身的興趣始然,同時又在觀察、觸摸和聯(lián)想中獲得了自我享受。街頭一件件表現方式各異的藝術品,老師的循循善誘,幼兒的全身心投入,激發(fā)了幼兒在審美中的喜悅感、自由感、質疑感、驚異感等,調動了審美潛力,產生了審美激情。

于是,街頭藝術在激發(fā)審美情趣的可行性上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提供的審美素材豐富而且角度各不相同,好比同樣是雕塑,其作者的創(chuàng)作構思和表現手法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幼兒其實也是有各自喜好的,他們總會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藝術作品,主動地激發(fā)自己的審美要求。二是街頭藝術的審美中出現的閃光點多。美是通過媒介展示出來的,而這些媒介往往具有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局限性,在戶外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直觀媒介更多一些。因此,在遠足活動中,當幼兒更貼近自然,更貼近生活,那么審美過程中的閃光點也會更多。

二、具體研究過程通過對本園幼兒三個月一系列遠足活動的總結,課題組準備從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細化總結,主要從審美價值的不同角度,幼兒在不同街頭藝術中的不同表現在以及審美情趣培養(yǎng)中的細節(jié)把握這三個方面入手。

(一)審美價值

1、“街頭藝術”和幼兒的成長相結合

(1)靜態(tài)“街頭藝術”的欣賞教育如:雕塑、涂鴉墻、廣告牌、櫥窗藝術等等都屬于靜態(tài)的“街頭藝術”。欣賞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生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從自然環(huán)境中發(fā)掘美好事物,了解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是欣賞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學生豐富了他們的美感經驗,才能提升他們的審美評價能力。如何從不同角度、不同元素、不同心情去“讀”懂美術作品中的美感和內涵是欣賞教學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幼兒的感官主要來自于色彩、線條和形狀,而意境則需要老師去啟發(fā),如從馬風馳電掣的奔跑圖畫解讀為朝氣蓬勃、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從歐陸風情建筑群解讀外國的文化;從斑點狗群去解讀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等等。

(2)涂鴉審美教育涂鴉墻在南匯惠南鎮(zhèn)的街頭時??梢?,而幼兒正是一個喜歡涂鴉的最廣泛的群體。4歲左右的孩子在涂鴉的時候往往沒有顧慮,創(chuàng)造性很強,我們把這一時期寓為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他們喜歡隨心所欲地去畫,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沒有比例空間的概念,為了表達自己的意思,可以隨意夸張某一部分。涂鴉是一種原始表達愿望的潛意識體現,在涂鴉中幫助孩子們保持主觀的意志和夸張的手法,并借助外景色啟發(fā)他們自由思索,大膽想象,最終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孩子間互相交流彼此對涂鴉墻上面圖形的各自看法,主動參與實際的涂鴉繪畫中,對審美教育效果來說會更好。

(3)動態(tài)“街頭藝術”的人生觀啟發(fā)街頭獻藝、街頭表演、行為藝術等等都屬于動態(tài)的街頭藝術。遠足活動的根本意義在于貼近生活,而貼近生活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幼兒大多都是好動的,而讓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進表演中去,不但增強了幼兒的體力和腦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直觀的感受。老師適當的表揚,讓孩子們在街頭表演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對于孩子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是非常有幫助的。讓他們認識到世界的美好,對這個世界充滿愛心,不正是審美情趣的最高要求嗎?通過街頭獻藝的活動,孩子們用自己的汗水創(chuàng)造了社會效益,老師幫助孩子們認識到奉獻的意義,樂于幫助他人是種美德等等,讓幼兒在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2、街頭審美的人文價值很多的雕塑、建筑、圖畫都是以文化為載體,濃縮人類文明,包含豐富的禮儀形式。它們所體現的對春天的期盼,對自然的親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對家庭的熱愛,對天倫之樂的享受,對先烈的緬懷,對親情的寄托,對友情的珍視,對情緒的宣泄,對人性的回歸,對和諧的追求,它們所具有的倫理道德、文化審美內涵,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具有潛在的人文生命力。遠足的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渾然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街頭審美則是自然與社會、人與倫理秩序相得益彰,藝術與道德的合理結合。這正體現文化即人化,意味著自然的人化,人自身的人化。通過街頭藝術實現人文氛圍的浸染,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傳播,促進幼兒良好人格、氣質、修養(yǎng)等穩(wěn)定內在品格的形成。

(二)幼兒在街頭藝術活動中的表現

1、群體表現(分為:高、較高、一般、不高)

街頭藝術類型興趣集中度注意力集中度活潑指數相互交流程度

雕塑較高較高高高

店面招牌一般一般不高較高

涂鴉墻高較高較高較高

各式建筑一般不高一般較高

櫥窗藝術較高一般較高較高

根據上圖的數據進行分析,在街頭藝術的活動中,不同種類的街頭藝術其優(yōu)勢具有很大差異。綜合來看,雕塑和涂鴉墻最能調動起孩子們的興趣,究其原因無非兩點一是幼兒的愛模仿,二是幼兒的表現欲。雕塑的生動形態(tài)往往能讓幼兒在模仿中增強物質的形體認識,同時幼兒的涂鴉欲望仍然很強,如果在街頭藝術中將幼兒引入實際的涂鴉活動中,可以更加廣泛和迅速的調動起幼兒審美情趣。同時,我們還發(fā)現,無論是哪種街頭藝術,幼兒之間的互相交流都明顯要比在幼兒園多一些。這就說明,幼兒在街頭藝術活動中產生了溝通欲望,而這一時期正是幼兒語言教育的關鍵時期,《幼兒園教育綱要》強調“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街頭藝術鍛煉了幼兒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語言的能力,也對藝術性語言具有較強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也促進幼兒審美能力提高。

2、個體內在精神表現和意志品質表現(積極的方面)

內在精神表現:①愉快②熱情③求知④個性⑤專注⑥自由⑦放松

意志品質表現:①熱愛生活②互助③理解④獨立⑤堅定

【靜態(tài)街頭藝術】內在精神表現意志品質表現

雕塑①③⑤⑥⑦①④

店面招牌①③⑥⑦①

涂鴉墻①④⑤⑥⑦①②③

各式建筑①③⑥⑦①

櫥窗藝術①⑤⑥⑦①

【動態(tài)街頭藝術】

街頭獻藝②④⑤①②③⑤

街頭表演②⑤①②③⑤

行為藝術④⑤①④⑤

根據上圖來分析,內在精神方面,靜態(tài)街頭藝術活動中,幼兒們內心相對放松,并且在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興趣盎然,普遍感到愉快;而動態(tài)街頭藝術中,幼兒相對感覺到拘謹,由于過于專注或者緊張,并未表現出太多的愉悅感,但是他們卻在意志品質上獲得了提高,因為通過活動中幼兒之間的交流和互助,幼兒學會了相互理解,并慢慢懂得堅強和獨立。我們也欣喜的發(fā)現,無論是靜態(tài)街頭藝術還是動態(tài)街頭藝術,幼兒都會更加熱愛生活,理解生活。

(三)審美情趣培養(yǎng)中的細節(jié)把握

1、動作和語言上的把握街頭藝術的形體模仿是促進情趣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把“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形式引入到去街頭藝術的審美中來。如觀看海螺雕塑的時候,老師此時就拿個道具放在背上,然后彎著背模仿海螺的緩慢移動,然后詢問孩子們:海螺是怎么走路的呀?孩子們爭相模仿的時候,就再進一步提問:海螺為什么要背這樣一個重重的東西呢?讓孩子自己討論,最后再揭示答案:海螺是為了要保護自己。在整個過程中,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和形體把孩子們仿佛帶進了海洋世界,讓孩子們不但增長了知識,也形成了更加形象主觀的思維習慣。

2、藝術上的“突然進入”孩子們的注意力往往很難集中,在課堂上如此,在戶外更是如此了。老師應該周密的作好前期安排,就如同話劇表演的舞臺布置一樣,給孩子設置引人入勝的“藝術跳入”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孩子的感官產生刺激,迅速吸引他們的眼球和耳朵。例如在瓦罐噴泉的藝術審美上可以實現讓噴泉的管理單位將水關閉,讓孩子們在噴泉旁邊觀看的時候突然讓噴泉展現出來。用一種“突然進入”的視覺或聽覺美感去提升孩子們的審美情趣,老師這個時候只需要當好一般導游的角色就行了,讓孩子們自己多看、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藝術的真諦。

3、消除影響老師要十分注意審美對象的兩面性,一方面審美對象可能促進審美情趣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對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因此老師要權衡利弊。因為孩子知識經驗有限,辨別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歡模仿。孩子欣賞藝術作品時,盡量避免提及那些消極元素。幼兒的自制力普遍較差,還不完全具備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反應的能力,因此老師要懂得對幼兒的習慣培養(yǎng),景區(qū)內出現的例如亂扔東西、踐踏草坪、折花攀枝等行為,要及時作為反面教材對幼兒進行教育,消除外來影響。

三、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引導感受

通過一系列活動,我們已經對主題策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發(fā)現在街頭藝術活動中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元素能引發(fā)幼兒更加直觀地對美產生一種認識和反映,包括場地選擇和劃分,優(yōu)美作品的選擇,整個氛圍的營造,主要是環(huán)境中的背景和音樂。

2、和諧交流激發(fā)愛

人與人之間和諧友愛關系時能產生的一種愉快心理體驗,交流的和諧感對人的心理情緒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師對幼兒的關心和愛護外,在街頭藝術活動中,一旦發(fā)現幼兒之間相互友好、幫助的行為時,老師應及時地讓幼兒知道,這種表揚可以激發(fā)幼兒彼此間的互相理解,為審美情趣的健康形成奠定群體基礎。

3、從評價美到表現美

審美情趣的真正提高,不應僅僅停留在欣賞層面,應該讓幼兒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礎上,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并通過言行表現出來。評價美是幼兒與幼兒間,幼兒與老師間的互動,而表現美是幼兒和自己,幼兒和這個客觀世界的互動,幼兒要健康成長就必須戰(zhàn)勝自己,融入世界。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利用幼兒評價美的基礎,積極為他們創(chuàng)造表現美的平臺,例如舉辦服裝表演、涂鴉大賽等等,激發(fā)幼兒發(fā)現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原始動力。

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篇8

收藏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網站首頁┆課件下載┆教學論文┆實用文檔┆個人簡歷┆論文中心┆演講稿┆考試相關┆黨團社會┆職場技巧┆作文園地┆法律文書

您當前的位置:中國文書->語文論文->教學內容退出登錄用戶管理

贊助商

欄目導航

·語文論文·數學論文

·英語論文·政治論文

·物理論文·化學論文

·歷史論文·地理論文

·生物論文·音樂論文

·美術論文·體育論文

·信息論文·德育論文

·教育法規(guī)·課程改革

·家長頻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導·班主任論文

·教育綜合

最新推薦

·用反證法解遺傳題的幾點

·愉快教學法初探_生物論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學,提高

·轉基因動物制造的藥品被

·轉基因羊的誕生_生物論文

·關于新世紀中學生物課程

·關于新編高中生物必修教

·轉基因動物食品安全嗎?

·轉基因動物_生物論文

·課件制作技巧略談_生物論

·CAI課件的編制原則_生物

·“根的形態(tài)”一節(jié)中多媒

熱門文章

·大氣溫室效應和全球

·保護生物多樣性_生物

·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

·淺談納米技術_物理論

·轉基因動物_生物論文

·動植物基因工程介紹

·數學家名中英文對照

·轉基因動物食品安全

·[圖文]小學音樂課改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

相關文章

·強化學生美育教育發(fā)

·強化學生美育教育,

·中小學創(chuàng)新教育及其

·發(fā)揮地理優(yōu)勢滲透美

·通過中學化學教學滲

·[圖文]中學物理教育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美

·中學外語課堂教學中

·數學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數學美的特征發(fā)

美育的意義及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_語文論文

作者:佚名來源:不詳時間: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減小字體增大字體

[作者]李麗

[內容]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審美意識的教育。

中學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內容,其中美育是這個整體的重要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卻是許多學校及教育工作者輕視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認為無須美育而人自能審美,或認為審美無關宏旨,因而美育無甚意義。這種看法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對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討論。

無論是自然的、社會的、還是藝術的客觀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屬性,都可以作為人們的審美對象;但是,人們并非天然地就能進行審美,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1)]客觀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審美的客觀條件和素質基礎,主體不具備審美意識,審美仍無法進行。審美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質基礎上,經過后天的審美教育并在審美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的產物。由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培育形成“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觀美才能成為審美反映的對象,主客體之間才能構成審美關系。概而言之:人們要進行審美活動,必須具備審美意識,要具備審美意識,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于人認識與改造世界、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審美意識是審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陀^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其屬性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人類要掌握客觀世界(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須相應地擁有多方面多層次的方式。審美方式就正是人類掌握客觀世界的諸種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規(guī)律”[(3)]去認識、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擁有和運用包括審美方式在內的多種方式,才能使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說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總之,無論是從掌握世界的角度還是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而言,審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既然如此,作為形成人的審美意識的必要條件的美育,當然就絕不應輕忽而應予以高度重視。

美育之重要,還在于它對其它各種教育活動(尤其是德育、智育)有著促進作用。在這里,只側重談談它對德育、智育的促進。

美育的內容是培養(yǎng)審美意識(美的觀念),德育的內容是培養(yǎng)道德意識(善的觀念),智育的內容是培育科學意識(真的觀念),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科學意識有著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育能夠對德育、智育產生促進作用。

審美意識中滲透著科學意識。科學意識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規(guī)律;審美意識是求美:以感性直觀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美的屬性。二者是相互區(qū)別、相對獨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聯(lián)系著的,求美的審美意識必然是以對真的認識和把握為基礎的。從最一般的如形色聲動靜等觀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們對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認識、把握,離開這種認識、把握,客觀事物對于主體根本無美可言。我們對高山、大海的審美反映,就絕不只是單純的感官愉悅,而是滲透著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對“真”的認識的性質的。特別是對社會美、藝術美的審美反映,更有著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的重要因素,如對,對《紅樓夢》的審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對特定社會歷史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了解,如果對此無科學的認識、把握,斷不能對它們的重大審美意義產生敏銳的審美感知和深刻的審美理解。

審美意識中積淀著道德意識。當人在實踐中掌握了客觀世界規(guī)律(真),并運用于實踐中時,便產生了道德意識(它是人對客觀現實、實踐活動是否合乎主觀目的、需要的反映、認識,是一種社會功利觀念),其后,才從中孕育出審美意識。因而,審美意識在產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識的,客觀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審美意識一旦產生,就開始逐漸從道德意識中分化出來,相對獨立地發(fā)展,以自己獨特的似乎無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觀實踐,可以“不顧任何實用的考慮而喜愛美的東西”。[(5)]然而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和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和利益,與之根本無關甚或相反的東西,不可能被感受為美;所以,分化獨立出來以后的審美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盡管可以不與個人當前的實用功利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在根底里卻仍然包含著社會功的利性質,潛隱著比個人直接功利目的遠為深廣的社會功利目的、需要。總之,相對獨立的審美意識雖不等于道德意識,卻必然包含著道德意識,只不過它有道德意識的內容和效能,是體現、實現于比較曲折間接的形式里而已。

審美意識中含有科學認識因素和倫理功能性質,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意識的同時,當然就能間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學意識、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可見美育確實是不可缺少不容輕視的一種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問題的討論便推進到:中學教育中如何實現美育?總的說來,美育應該且可以廣泛地滲透到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從而得到某種程度某些方面的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實現美育,是語文教學應有之義,現行的《全日制中學語文大綱》就明確規(guī)定了語文教學目的應包括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觀”,但認識僅止于此,無以理解它為何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要對此有透徹的理解、認識,必須對美育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對語文教學實施、貫穿、強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討。

1.語文教學內容所具有的審美屬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語文教學的過程必須貫穿美育,美育通過語文教學得以實現。

意識是存在的產物。沒有審美對象的存在,絕無審美意識的產生。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喚醒人的音樂感覺”,[(6)]“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7)]培養(yǎng)審美意識的美育之實施、實現必須以審美對象為先決條件。而正是在這里,語文教學顯示了實施美育的優(yōu)越條件,為美育提供著堅實的基礎。這主要表現在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文學性。文學性既是語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語文教育的巨大優(yōu)勢?,F行的中學語文教材,80%的課文是中外文學名作佳作。文學是藝術美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是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現。因此,文學正是絕佳的審美對象。其它非文學的議論文、說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內容、結構、手法、語言上有著美的品質,不失為審美的對象。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結晶,為美育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同時,既然語文教材以美為其本質屬性之一,因而語文教學就必須貫穿著美育。必須從審美入手,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形式作出審美感知,進而作出審美的判斷和評析,否則,學生一開始就會被阻隔于藝術形象之外,進入不了作品創(chuàng)造的藝術境界,當然也就不能體察作品意蘊和藝術特點,即使是進行主題分析歸納也很難,因為作品的主題是潛藏于藝術形象和藝術形式之中的。不作審美啟發(fā)引導,只作理論性分析,只能是對完整的語文教學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識性教學任務,其主題歸納、形象分析、特色指點等都必是隔靴搔癢、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東西,無以實現語文教學的文學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質的統(tǒng)一性,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乃是勢之必然。

2.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育的優(yōu)選途徑。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選擇多種入手處進行美育。引導學生接觸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學生從大自然中獲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導學生接觸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使學生從社會美中去辨別善惡美丑,塑造美的心靈,都是美育的途徑。但是,藝術美可以使學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體驗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談到社會生活美和文學藝術美時曾指出:“因為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有普遍性。”[(8)]正因為如此,從藝術美入手去進行美育就能實施更高層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學美育中,藝術美則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藝術學科的教學則是實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徑。其中,語文教學以其課時多、內容廣博的特點,自然地應成為實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徑。

3.中學美育的實際情況,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學教學的特殊性,中學生年齡、閱歷、知識、心理發(fā)展等方面的特點,決定了中學不宜開設專門的美學理論課(即使是大學,也都是在較高年級才開設美學課程),中學美育的主要任務便只能交給藝術類學科去完成。音樂與美術當然是美育的基礎課,且相當專業(yè)化,但是,這兩門課程的學時實在太少(大多數高中取消了這兩門課程),實難起到完成中學美育任務的主要作用。而語文是學生的主課,是學生接觸量最多的學科(其學時占中學全部學科總數的30%),且其內容又集中了深廣的美。語文教學應當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切實而又有效地實施美育。

凡此種種,已足以證明: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語文教學是中學美育的重要途徑。

語文教學中的美是豐富的,進行審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根據語文科的特殊性和語文美育的實踐經驗,可側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去進行美育。

篇9

(一)音樂審美教育的特點

音樂審美教育教師通過音樂給人的審美體驗,培養(yǎng)人的音樂技能,最終實現人的綜合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模式。音樂審美教育結合力感性體驗和理性指導兩個部分,在具體教育中,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為重點。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促進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健全;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二是全面貫徹審美形態(tài)教育。在音樂審美教育中,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作品形態(tài)的音樂的認知能力,傳授學生基本的音樂理論,鍛煉學生的音樂技能。三是在審美教育過程中輔以其他教育。通過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穿插其他教育,實現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二)音樂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音樂審美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著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音樂教學的重點偏離,在當前的音樂教育中,許多學校往往把音樂知識和音樂理論作為音樂教育的重點,不注重音樂的審美功能的發(fā)揮。二是教學方法比較落后,教學沒有體現出審美教育的優(yōu)勢,沒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等因素。三是教學理念沒有得到貫徹,音樂審美教育是一種先進的音樂教學理念,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這一理念并沒有得到體現,許多學校的音樂教學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理念,依然只是注重音樂理論教育與音樂常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

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模式扼殺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也會降低,對音樂教學十分不利。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注重學生的情感和音樂體驗,注重音樂帶給學生的愉悅性,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為理想。在實際教學中,要實行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轉變音樂教育的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育的中心,對教學工作起著指導和統(tǒng)帥之作用。教學理念是學校、教師等教育機構和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教育思想和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這種教育理念會通過教學實踐作用在學生之中。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突出音樂教育的非功利性,從音樂本身的角度來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發(fā)揮音樂的審美功能,改變學生在音樂方面存在的偏差。審美教育注重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作用于學生內心的音樂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改善音樂教學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較大,良好的環(huán)境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實現較好的教學、學習效果。在音樂教學之中,環(huán)境則更為重要,鑒于音樂這門學科的特點,它需要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還要有一個良好的視聽氛圍。因此,在音樂教學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確保教學過程中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強烈的干擾的因素,同時還要創(chuàng)造一個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氛圍。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課堂上的音樂出現過大或是過小的狀況,避免音質過于刺耳,在做音樂示范時,一定要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避免在示范過程中出錯。

(三)改進音樂教學方法

篇10

【關鍵詞】語文教學;研讀吟誦;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文學審美教育是以塑造全面發(fā)展、健全個性為最終指向的情感教育,它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內在潛能的發(fā)揮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學者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曾對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論述,他認為培養(yǎng)“完全人物”―體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發(fā)展的人,必須重視并實施美育,因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發(fā)達,以達完美之城,一面又關德育和智育手段”。

一、研讀

研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自閱讀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要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要求學生直接閱讀原文,不使用參考資料。在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再結合必要的參考資料,以啟發(fā)思考。閱讀時可以根據不同的文體進行不同形式的閱讀。比如詩歌教學中的閱讀一般要以誦讀的方式進行,詩歌的抒情性和獨特的節(jié)奏韻律決定了詩歌的詠歌特征。誦讀可以營造氣氛,讓學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氣勢、韻味、風格以及情感表達,更好地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中去。小說的閱讀方式可以選擇默讀,這樣有利于學生邊讀邊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默讀時可以指導學生自己提出思考問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戲劇的閱讀原則上可以由學生分角色朗讀,角色的分配由學生在課前自己選擇、自由結組。這樣既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可以保證課上朗讀的效果。散文的閱讀要注重學生的自我體驗,古典散文的閱讀可以像詩歌一樣誦讀,現代散文則要根據文體風格加以區(qū)別對待,抒情性的散文也可以以朗誦的方式進行。像一些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體,具有平和恬淡風格的言志散文則必須注重靜默品讀。當然課堂閱讀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使用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單一的刺激易產生疲勞,如果對于同一種文體采取同一的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因此根據教學方法設計多樣性的原則,即使是同一種文體,也要變換閱讀的方式。比如同是話劇,古典戲曲就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現代話劇就可以先播放相關的錄像片段,吸引學生通讀原文。而小說的閱讀,則可以根據選文的實際情況提示學生將精讀、略讀有機結合,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整體感知選文的主旨。

二、討論

因為學生的氣質、個性、經歷、美學興趣等方面因素的不同,故他們在審美接受中的領悟效果也因人而異難求統(tǒng)一。學生這種帶有較多主觀成分的審美見解,不可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正如高考作文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因此,他們需要把自己對美的理解通過討論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開展討論交流時,教師應就討論內容首先給學生適當作一些補充介紹,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有助于討論的進行。教師可根據課文特點,選好專題,啟發(fā)學生用審美的視角,在同一審美范圍內展開討論,相互切磋。文學審美教育除了品詞析句式的重點賞析外,還應以文學的形象性為出發(fā)點,重視聯(lián)想對比,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美的內容與形式,感悟美的本質與價值。審美教育離不開形象性、感染性,而文學作品的特征正是形象性和感染性。審美感知僅有零碎的片斷是很不夠的,還要從整體上去把握,使語言所描繪的形象得到深層理解。聯(lián)想對比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想象方式,有利于學生從整體去感知美的形象,領略美的意蘊。當學生對作品中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隨之而來的便是將零碎、片斷的審美直覺通過聯(lián)想對比連綴成完整的藝術形象。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適時點撥,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美、表現美。

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加以篩選,選擇那些關乎課文主旨的,對學生學習知識有較大價值的問題展開討論。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將思考的過程有條理地表述出來。討論要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也要引導學生學會接受異己的聲音,比較鑒別,修正完善自己的見解。討論,不僅是思維的訓練,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思索,而且通過討論,相互借鑒、互相接受,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實現發(fā)展個性的目標。熱烈的討論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各種觀點在碰撞中也時時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當然,這一活動要在教師的啟發(fā)、帶動下才能有序進行。

三、展示

審美教育中的接觸美、發(fā)現美、感受美、鑒賞美都是審美接受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途徑和方法,它們的最終導向是審美創(chuàng)造和審美表現。因此,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中,不能忘記聯(lián)系現實生活,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啟迪智慧,挖掘潛力,讓學生把在審美教育中獲取的知識與技巧運用到學習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去,使知識轉化為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通過自由作文,展示才藝,鼓勵學生在開放的狀態(tài)下創(chuàng)造美、表現美。

寫作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情感、思想等各方面積累,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表現欲望。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寫作時自由地、充分地去創(chuàng)造美、表現美。既可以通過自由創(chuàng)作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也可以通過擴寫、縮寫、改寫等方式盡情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審美創(chuàng)新需要一定的自由開放環(huán)境,教師對學生應多鼓勵多肯定,而不要人為限定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作。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不足之處又給予必要的指導,以達到在寫作中創(chuàng)造美、表現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