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稅務管理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22 10:03:00

導語:財政稅務管理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稅務管理調研報告

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以下簡稱“兩個比重”),是財力狀況的綜合反映。切實提高財稅“兩個比重”,不斷增強財政的保障能力,是各級財稅部門不容推卸的責任和無法回避的課題。本文試從強化稅源管理的角度,結合*國稅實踐,探尋提高*財稅“兩個比重”的對策。

一、現實問題:“兩個比重”明顯偏低

“*”期間,*國稅收入實現了稅收總額、增收額的大幅度攀升。累計組織國稅收入718.78億元,年均增收22.66億元,年均遞增17.4%,高于GDP年均增幅2.1個百分點,國稅收入與GDP增長彈性系數達1.137。其中:納入全省財政總收入的國稅收入為694.31億元,年均遞增17.8%,占同期全省財政總收入的46.6%。但是,“兩個比重”偏低的問題卻始終困擾著*財稅工作。

(一)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偏低

我省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情況。一是比重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緩慢。20*年比重達10.54%,比*年上升1.39個百分點,增長幅度為15.2%,增長速度較之中部6省低10個百分點,較全國增速低37個百分點。二是我省比重明顯低于全國水平?!?”時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全國3.29、4.16、4.18、4.96和7.77個百分點,差距逐年拉大?!?”時期合計比重我省低于全國6.28個百分點,我省比重僅為全國水平的66.5%。三是我省比重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時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0.11、0.60、0.24、0.69和1.08個百分點,差距逐年拉大。“*”時期合計比重我省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我省比重為中部6省比重平均水平的94.4%。四是我省比重在中部6省排位較后?!?”時期合計比重我省僅高于河南省1.01個百分點,分別低于山西、安徽、湖北和湖南省4.85、0.76、0.65和0.64個百分點。

(二)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偏低

1.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偏低。我省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明顯偏低。一是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時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全國10.51、12.32、11.35、10.52和12.93個百分點,差距呈拉大趨勢?!?”時期合計比重我省低于全國11.65個百分點,我省比重僅為全國水平的86.8%。二是我省比重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時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3.96、4.78、4.54、3.97和5.79個百分點,差距呈拉大趨勢。“*”時期合計比重我省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4.72個百分點,我省比重為中部6省平均水平的94.2%。三是我省比重低于中部其他5省。“*”時期各年度我省比重在中部6省中均排名末位,“*”時期合計比重我省分別低于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省11.16、4.16、4.34、6.24和1.42個百分點。

2.國稅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偏低。我省國稅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偏低。一是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時期合計比重我省低于全國7.83個百分點,我省比重僅為全國水平的85.45%。二是我省比重明顯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時期各年度我省比重依次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6.85、6.17、6.59、8.09和9.34個百分點,差距呈拉大趨勢?!?”時期合計比重我省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7.7個百分點,我省比重為中部6省平均水平的85.7%。三是我省比重明顯低于中部其他5省?!?”時期各年度我省比重在中部6省中均排名末位,“*”時期合計比重我省分別低于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省15.26、6.5、5.61、10.02和7.08個百分點。

二、主要成因:稅收收入規(guī)模偏小

(一)經濟因素

1.直接稅源二、三產業(yè)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時期我省二、三產業(yè)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76.74%逐年提高到82.07%,上升趨勢明顯,幅度較大;同一時期這一比重與全國和中部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分別由9.11、3.85個百分點縮小到5.33、1.26個百分點,說明我省以工業(yè)化為主戰(zhàn)略對經濟運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是,“*”時期各年度我省二、三產業(yè)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仍然明顯低于全國,較中部6省平均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導致我省直接稅源規(guī)模相對較小。

2.直接稅源工業(yè)增加值占二三產業(yè)增加值總額的比重偏低。直接稅源工業(yè)增加值占二三產業(yè)增加值總額的比重,“*”時期各年度我省分別低于全國10.16、8.88、7.86、6.11和4.35個百分點,“*”合計比重我省低于全國6.91個百分點。與中部6省平均水平比較,我省差距明顯,“*”時期各年度我省比重分別低于中部6省平均水平13.21、11.29、9.19、4.86和4.35個百分點,“*”合計比重我省低于中部6省平均比重7.75個百分點。當然,隨著我省經濟發(fā)展速度加快和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差距在逐步縮小,即:20*年我省工業(yè)增加值占二三產業(yè)增加值總額的比重達43.72%,比2001年比重上升7.59個百分點;20*年我省工業(yè)增加值占比與全國的差距為4.35個百分點,較2001年差距10.16個百分點減少5.81個百分點;20*年我省工業(yè)增加值占比與中部6省平均比重的差距為4.35個百分點,較2001年差距13.21個百分點減少8.86個百分點。

3.重點稅源產品稅收規(guī)模小。我省工業(yè)增值稅主導行業(yè)生產規(guī)模偏小,稅源有限,與中部地區(qū)兄弟省差距較大。卷煙、電力、煤炭等產品是我省“兩稅”收入的支柱稅源產品,但由于國家指令性計劃、資源、技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稅收收入明顯少于中部其他省。2006年1-10月份,我省卷煙、電力、汽車、冶金、通信、化工、煤炭等行業(yè)中的39戶重點稅源企業(yè)實繳國稅部門稅收收入75.4億元,占全省國稅同口徑收入總額的40.7%,同比增長11.6%,低于全省國稅同口徑收入總額增長21.3%的幅度9.7個百分點。重點稅源產品稅收規(guī)模小是我省“兩個偏低”的又一重要原因。

4.經濟效益因素的影響。我省經濟效益較之全國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經濟效益狀況如何,對稅收收入影響很大。一是直接影響企業(yè)所得稅收入(含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下同)?!?”時期,全國企業(yè)所得稅收入占稅收收入總額的比重為16.35%,而我省企業(yè)所得稅收入占稅收收入總額的比重為12.49%,比全國低3.86個百分點。二是直接影響企業(yè)的稅收支付能力。欠稅核查工作結果列示,2001年5月1日之前形成的全省呆賬欠稅總額(國、地稅合計)在30億元左右,其中有相當部分是難以清繳或無法清繳。除呆賬欠稅外,近幾年還有相當份額的陳欠稅款。

5.部分大型“引進來”“走出去”企業(yè)轉移經濟效益的影響??傮w上看,大型企業(yè)“引進來”“走出去”對發(fā)展*經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部分大型“引進來”“走出去”企業(yè)通過關聯交易和轉讓定價轉移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對我省財稅“兩個比重”提高帶來負面影響。

6.經濟統計口徑不一致的影響。在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稅收收入占GDP比重的計算公式中,GDP是分母,而工業(yè)增加值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年全省4030戶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向國稅機關申報的增值稅計稅依據(銷項減進項的余額)總額為488.48億元,而統計部門統計的其工業(yè)增加值匯總數為788.43億元,較其增值稅計稅依據高出299.95億元,高出幅度達61.4%。

(二)稅制因素

1.稅收減免優(yōu)惠政策影響。我省稅收規(guī)模偏小,但稅收減免規(guī)模相對較大,稅收減免對宏觀稅負的影響明顯。20*年,全省國稅系統減免稅收26.62億元,比上年增加8.88億元,增長50%,高于當年全省國稅收入增長18.7%的幅度31.3個百分點。減免稅大幅增長勢必負面影響宏觀稅負。

2.廢舊物資優(yōu)惠政策影響。20*年我省廢舊物資發(fā)票進項稅額比2004年增長75%,而同期總的進項稅額、增值稅專用發(fā)票進項稅額僅比上年增長32%、31%,廢舊物資發(fā)票進項稅額遠遠高于其他抵扣憑證的增長水平。

3.農產品抵扣制度影響。農產品收購企業(yè)長期存在銷項、進項倒掛現象,農產品抵扣存在很大水分。20*年我省農產品收購憑證進項稅額增長65%,遠高于同期總的進項稅額、增值稅專用發(fā)票進項稅額32%、31%的增長幅度。

4.總部型匯總納稅方式是國家加強宏觀和部門管理的需要,但客觀上使我省已實現的部分稅收在異地繳納,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稅收收入規(guī)模。

(三)稅收管理因素

1.思想不夠重視。近幾年來,我省國稅系統組織收入形勢較好,稅收任務的壓力相應有所減緩,少數單位對征管工作有所放松,對稅源管理工作不夠重視。同時,稅收信息化建設的發(fā)展使部分國稅人員對信息化系統存在依賴性,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放松了稅源管理的基礎性工作。

2.戶籍不夠清晰。據統計,截止2006年5月底,我省工商、地稅、國稅登記戶數分別為67.2、33.3、28.4萬戶,工商與國稅、地稅與國稅的登記戶數差額分別為38.8和4.9萬戶。排除統計口徑、管轄范圍的差異外,基層國稅機關仍存在戶籍不夠清晰的問題。從省局數據通報情況看,逾期登記率平均在12%左右,一些納稅戶開業(yè)后長期不辦證,假停業(yè)、假失蹤等現象也時有發(fā)生。

3.職能不夠明確。部分國稅機關職能部門的工作重心還沒有轉移到稅源管理上來。同時,內部各職能部門及征、管、查各業(yè)務環(huán)節(jié)間信息共享和工作銜接方面仍需加強。

4.機制不夠順暢。主要是稅收分析、納稅評估還沒有建立起科學的方法體系和協作機制。一方面,分析評估的基礎數據主要來自于納稅人報送,與納稅人實際經營情況可能不盡一致。另一方面,分析評估的方法主要是簡單的指標計算與對比,信息掌握也不充分,納稅評估的質量有待提高。

5.監(jiān)控不夠有力。對納稅人的稅源監(jiān)控仍存在漏洞,稅源管理風險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零負申報率偏高;部分企業(yè)存在偷逃騙稅行為;部分行業(yè)異常增長;對納稅人一些較為隱蔽的生產經營情況掌握不夠。

6.控欠力度不夠。2004年年初陳欠余額15456萬元,當年雖追繳了部分欠稅,但新欠余額尚有4271萬元,年末新欠與陳欠合計余額達1.82億元;20*年又產生了部分新欠,年末新欠21003萬元,年末新欠與陳欠合計余額達3.67億元,比上年增加1倍多。

7.治稅環(huán)境不夠和諧。目前我省招商引資工作如火如荼,但仍有個別地方對引資企業(yè)稅收優(yōu)惠過頭承諾、過分保護,給稅收政策執(zhí)行、稅收管理帶來了一些阻力和潛在風險。稅收環(huán)境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稅收秩序有待進一步整頓。

三、對策思考:加強和改進稅源管理

(一)優(yōu)化組織體系。一是規(guī)范稅源管理機制??h(市、區(qū))局直接管理稅源,集中管理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和城區(qū)納稅人。二是完善稅源管理崗責體系。納稅人需要找稅務機關辦理的各項涉稅業(yè)務統一歸并到辦稅服務廳受理,稅務機關需要找納稅人辦理的事項統一由稅源管理部門負責。三是加強稅源管理各職能部門的協調配合。征管部門負責稅源的綜合管理,稅政管理部門負責具體稅種稅源管理,稅源管理部門負責具體納稅人稅源管理,計統部門負責稅收會統核算、稅源預測和稅收經濟分析等工作,信息中心負責稅源管理數據信息的集中處理和定期,稽查部門負責涉嫌偷騙稅案源查處。

(二)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一是充實稅源管理人員。優(yōu)化整合稅收管理員隊伍,做到稅源管理員數量與稅源規(guī)模相匹配、稅源管理員素質與稅源管理難度相匹配。二是明確管理職責。健全配套制度,按照崗位制定操作指南和作業(yè)標準,建立起“執(zhí)法有記錄、過程能監(jiān)控、結果易核查、績效可考核”的機制。三是提高人員素質。實施稅收管理員合格上崗、績效考核,落實能級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fā)揮稅收管理員工作積極性。

(三)加強戶籍管理。一是嚴格稅務登記。建立與技術監(jiān)督、工商登記信息交換渠道,按季交換登記信息。二是加強認定管理。從嚴審批增值稅減免退稅資格認定。加強享受所得稅優(yōu)惠的資格認定和出口退稅資格認定管理。三是加強停復業(yè)和非正常戶管理。

(四)實施分類管理。一是重點稅源企業(yè)管理。逐步實現稅務機關與企業(yè)生產經營、財務核算信息的互聯,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二是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重點管理。按季重點比對納稅人向稅務機關申報的銷售收入、計稅依據與向企業(yè)主管部門、統計、銀行等單位報送的銷售收入、工業(yè)增加值之間的差異。三是特殊行業(yè)企業(yè)加強管理。對享受減免退稅行業(yè),特別是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yè)等,根據工商注冊信息、實際生產能力和生產要素分析測定銷售收入、增加值和利潤水平以及稅負情況。完善重點應稅消費品的稅基控管。加強房地產行業(yè)所得稅管理、非居民所得稅管理。四是個體工商戶核定管理。

(五)嚴格申報審核。一是加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認證報稅管理。報稅環(huán)節(jié)對企業(yè)專用發(fā)票使用情況進行“三審”,對傳入報稅系統的數據進行“三核”。二是做好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納稅申報“一窗式”管理工作。三是強化異常票審核檢查。四是加強所得稅申報審核。

(六)加強稅款征收。一是強化稅收會統的核算反映與監(jiān)督職能。建立省局一級會統核算、集中編制會統報表和多元化電子申報納稅信息集中比對運行體系,每月定期會統核算信息。二是嚴格減免退稅審批管理。三是加強欠稅管理。定期、分類公告納稅人欠稅情況。

(七)強化稅收分析。一是提高數據采集質量。將數據準確率和及時修改率納入征管質量考核范圍。二是加強稅負分析。建立稅負按季分析制度,重點分析本地區(qū)總體宏觀稅負、稅收彈性水平、稅種稅負、行業(yè)稅負等,查找稅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三是建立稅負預警制度。開展宏觀稅負預警、重點行業(yè)稅負預警、風險預警。四是完善數據制度。數據質量、征管質量和稅源分析報告實行省、市兩級辦法,各職能部門根據的數據,認真核對、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落實整改和反饋。

(八)深化企業(yè)納稅評估。一是提升納稅評估管理平臺。優(yōu)化納稅評估軟件,實現與綜合征管軟件同一平臺。按季測算評估軟件指標峰值、確定重點行業(yè)評估指標的峰值區(qū)間。二是收集第三方經濟信息。三是加強各稅種評估。重點加強對連續(xù)發(fā)生低稅負申報、零負申報、稅負畸高、“四小票”抵扣金額較大、各類享受增值稅優(yōu)惠政策、成品油零售以及出租、出借柜臺經營的商貿企業(yè)等納稅人的增值稅評估。加強消費稅稅基與增值稅稅基的評估比對分析。試行由省、市國稅機關稅政、稽查等部門聯合組織對跨地區(qū)大型企業(yè)納稅評估以及涉及關聯企業(yè)轉讓定價的反避稅調查。四是提高評估質量。建立以納稅評估面、涉嫌偷騙稅案源移送率、稽查及時反饋率為主要指標的納稅評估質量考核體系;建立評估個案復核制度,重點復核檢查結果與評估分析結果、稅收分析結果存在顯著差距的評估個案。

(九)規(guī)范稅收檢查。一是規(guī)范日常檢查。稅源管理部門組織對納稅人開展日常檢查工作,主要采取納稅評估實地核查的方式。二是規(guī)范稅收專項檢查。三是加強涉稅案件查處。積極推行分級分類稽查辦法,規(guī)范省、市、縣三級稽查部門職責范圍,建立各司其職、密切配合、上下貫通的案件查辦工作機制。四是建立稅收經濟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jiān)控和稅務稽查的互動機制,形成以稅收經濟分析指導納稅評估和稅務稽查、納稅評估為稅務稽查提供案源、稅務稽查驗證納稅評估實效、納稅評估和稅務稽查解決稅收經濟分析發(fā)現的問題的工作機制。

(十)健全稅源控管措施。一是完善征管質量考核。全面推行稅收執(zhí)法管理信息系統,量化基層執(zhí)法人員考核,全過程監(jiān)控稅收執(zhí)法行為。二是加強發(fā)票管理。推行增值稅納稅人“一機多票”。逐步在個體工商戶中推行定額發(fā)票。三是積極推廣稅控裝置。四是推進社會綜合治稅。

1.本文的GDP及其一產、二產、三產數據均摘自《中國統計年鑒》和《*省統計年鑒》。為與稅收收入的現價口徑保持一致,本文的GDP及其一產、二產、三產增長百分比均以現價計算。

2.為保持數據口徑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本文中的財政總收入系指稅收收入總額(國、地稅稅收收入合計數,但不含海關代征稅收、車購稅和證券交易印花稅)與農業(yè)稅、農業(yè)特產稅、牧業(yè)稅、耕地占用稅、契稅、國有企業(yè)經營收益、國有企業(yè)計劃虧損、行政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土地和海域有償使用收入、專項收入、其他財政預算收入的合計數,與政府統計部門編制的統計年鑒所公布的財政總收入數據口徑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