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論文

時間:2022-08-17 10:51:00

導語:蘆筍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蘆筍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論文

摘要:從品種選擇、育苗、定植、定植后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紹蘆筍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以期為蘆筍的高效種植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蘆筍;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

1品種選擇

品種選用優(yōu)良品種阿波羅。

2育苗

由于蘆筍種子的皮厚而堅硬,水分很難滲透種皮,播種前一般需用25~30℃溫水浸泡4~5d。發(fā)芽溫度控制在25~30℃。生產(chǎn)中常用的育苗方法有陽畦育苗、小拱棚育苗和露地育苗。山東省蘆筍露地定植季節(jié)在3月中旬至9月上旬,育苗期70~100d為宜,育苗時間應根據(jù)定植茬口確定。

2.1建立苗床

先根據(jù)地理位置,建成一定長、寬的苗畦,深翻、耙細、整平后按每10m2施用腐熟圈肥100kg、三元復合肥1.5kg的用量鋪于地面,翻入畦田15cm深處拌勻、整平、灌滿水,待地表放白即可開溝播種。

2.2播種

播種前將種子用25~30℃的溫水浸泡5d,每天換水1~2次,讓種子充分吸足水分。播種深度為3cm,播種時要在畦田造墑的基礎上二次開溝澆水,水滲下后單粒將蘆筍種播入。播種密度為:行距15~20cm,株距為5cm,播后覆土2~3cm,第2天輕踩鎮(zhèn)壓,讓種子與土壤密接,以利吸水和保墑。為防止地下害蟲,可在播種溝內(nèi)施放毒餌。

2.3播種后的管理

蘆筍播種后一般經(jīng)10~15d可齊苗,在這段時間內(nèi)如墑情不足應澆水;如地溫不足,注意不要澆大水,以防地溫下降影響出苗,一般噴水濕潤即可。幼苗出土高10cm可澆1次水。齊苗后,雜草也隨之長出地面,一定要將幼草拔除掉,防止與蘆筍幼苗爭奪陽光、水分和營養(yǎng)。移栽前10~15d應控水煉苗,起苗時應無幼芽為好,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3定植

3.1定植地的選擇

定植蘆筍的地塊除要求土層深厚、疏松、肥沃、透氣性和滲水性好、地下水位較低和有灌溉、排水條件外,還應注意不要選擇老果園、桑園地,這些地易使蘆筍感染紫紋羽病。

3.2定植時間

春季一般在蘆筍苗萌動前進行,選用頭年6~7月份育的苗,進行移栽;夏季可選用當年3~4月份育的苗;秋季無保護措施,最晚不能低于9月15日定植,可選用當年4月份以后育的苗。

3.3定植密度

綠蘆筍栽培無需培土,密度可加大,以3.75~4.50萬株/hm2為宜,即在確定行距1m的情況下,株距20~25cm為宜。

3.4定植方法

蘆筍喜疏松、肥沃的土壤環(huán)境,定植前要將土壤深耕1遍,耕后耙細、整平,按行距1m開溝,溝深30cm、寬40cm,將開溝土回填至15cm后,用圈肥30~45t/hm2、三元復合肥(N∶P∶K為15∶15∶15)600kg/hm2施入溝內(nèi),將施入的肥料與溝內(nèi)15cm的土拌勻,再回填1次土,使溝深7cm左右,然后澆水沉實。在溝中間用镢頭開1道淺溝,將蘆筍苗按預定株距定植,蘆筍定植后的總深度應低于地面10~15cm,定植時根系要舒展,邊定植邊澆小水。夏季定植要特別注意排水防澇。

4定植后管理

4.1定植第1年的管理

4.1.1培育植株。此期的植株培育,以促進植株和根系發(fā)育為中心、使其迅速成園為目標。蘆筍剛定植因根系小,其吸收能力差、抗逆能力弱,若遇干旱會延緩生長,遇澇土壤缺氧,會影響根呼吸,致使根系腐爛,植株生長不良甚至植株死亡。因此,土壤干燥時必須及時澆水,遇澇則要及時排水。山東地區(qū)的氣候特點是春旱、夏澇。為此,春季以防旱為主,夏季以防澇為主。同時應徹底除雜草,盡量控制莖枯病與褐斑病發(fā)生。

4.1.2施肥。夏季定植,施足定植肥后,一般不需再追施速效肥;秋季定植,可在定植溝內(nèi),結合培土施入一定量的圈肥;春季定植,要在7月中旬再追1次肥,用量為追施尿素450kg/hm2、氯化鉀150kg/hm2。肥料施入后要隨時澆水,最好選擇雨前追肥。

4.2成園管理

蘆筍的春季產(chǎn)量來源于頭年根系的貯藏養(yǎng)分,根系養(yǎng)分積累多少決定于頭年秋季地上莖葉的繁茂程度和同化期長短。因此,成園的管理措施應有利于根系養(yǎng)分積累。

4.2.1控制采筍。每年春季,經(jīng)過采收,根株中貯藏養(yǎng)分不斷消耗,使其中許多肉質(zhì)根因貯藏養(yǎng)分枯竭而逐漸萎縮衰亡,有些老的肉質(zhì)根本身也要新陳代謝,根株上的鱗芽因貯藏養(yǎng)分供應不足,變得瘦小。因此,每年蘆筍嫩莖變細,產(chǎn)量為盛產(chǎn)期的25%時,必須停止采收,轉(zhuǎn)入植株的培育管理,使其恢復重建根群。

4.2.2地上莖控制。如果過早形成繁茂的莖葉群體,田間通風透光不良,不僅易遭病害,而且易引起植株早衰,影響?zhàn)B分積累,從而影響產(chǎn)量;如果莖葉形成太晚、莖葉正值同化盛期即因霜凍死,也會造成養(yǎng)分積累不足,影響產(chǎn)量形成。

4.2.3中耕與土壤改良。蘆筍根系的發(fā)育極需疏松透氣的土壤環(huán)境,1年中應結合追肥和除草進行中耕。因蘆筍根損傷后不會再生,中耕最好用锨淺翻,以春季進行,深15cm為宜。特別是蘆筍定植多年后,土壤變得緊密堅硬,且缺少養(yǎng)分。因此,每2~3年應在行間開溝施肥,以深30cm、寬30~40cm為宜,在溝內(nèi)施入圈肥37.5~45.0t/hm2、石灰粉7.5t/hm2,以改良深層土壤的理化性狀,促根系發(fā)育。

4.2.4灌溉與排水。蘆筍是耐干旱、忌田間積水、易受澇的作物。一些蘆筍田常因植株生長季節(jié)雨量集中,田間積水難排出,使筍園毀于一旦。但水分供應不足,又會抑制鱗芽萌發(fā),減少嫩莖產(chǎn)出,在蘆筍收獲期應滿足嫩莖抽發(fā)的水分供應。蘆筍生長前期,可通過控制水分,控制莖葉生長,秋季可通過水分來促進莖葉形成。

4.2.5植株的調(diào)整。為避免植株生育過旺、過早形成繁茂的群體,必須對前期地上莖形成加以控制。一是春季停止采收后不要任其自然生長,而是根據(jù)不同的筍齡留出一定量的母莖,將其他筍芽采掉。一般成園筍每株母莖數(shù)量為3~5枝,直徑為6~8mm。二是母莖打頂。打頂不僅可防止側枝,而且可控制莖葉生長,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預防病害蔓延。但打頂過度,枝葉太小,同化養(yǎng)分不足,影響根系發(fā)育。一般母莖高度以120cm為宜。

4.2.6整枝。夏季高溫多雨,受控制的母莖會發(fā)出一些新的嫩枝條,這些嫩枝條不僅消耗養(yǎng)分,而且極易染病。因此,必須除去。

4.2.7疏果。7月前留母莖,雌株上極易結果實,這些果實會奪走大量的同化養(yǎng)分,

影響產(chǎn)量,應將其及時摘除。

4.2.8支架保護。母莖在田間生長時間長,且數(shù)量少,難以相互依靠,極易倒伏。為防止倒伏,要設立支架,將母莖攏在架上,既可保護母莖正常生長,又便于采筍及防治病蟲害作業(yè)。

4.2.9防除雜草。蘆筍的行距大,容易滋生雜草,栽植初年,由于株叢發(fā)育緩慢、枝葉覆蓋小,草害更為嚴重;采收時,又有一些蘆筍種子落地后形成小苗,這些小苗極易染病。因此,都應及時去除。

4.2.10施肥。施肥是奪取蘆筍高產(chǎn)的關鍵措施之一。肥料不僅可以提供蘆筍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而且可以改變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狀。生產(chǎn)中有很多輕視有機肥、重視化肥、過多施速效氮肥的現(xiàn)象。由于施肥不科學,嚴重阻礙著蘆筍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的提高。

蘆筍在不同的生長期對各種養(yǎng)分的吸收量不相同,在采收期對氮和鉀的吸收顯著高于磷,從秋季留苗開始,鉀的吸收量超過了氮,對磷的吸收集中在植株生長緩慢時。在施肥中,不僅要注重氮、磷、鉀的配比協(xié)調(diào),而且還要求有恰當?shù)氖┓柿?,若盲目加大施肥量,往往會發(fā)生相反的效果。速效肥施入過量,會阻礙其他一些元素的吸收,擾亂植株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導致減產(chǎn)或不能正常生長,這時只能補充一些其他元素。為保證各種元素均衡供給,每年必須施入37.5~45.0t/hm2圈肥;否則即使施入更多的氮、磷、鉀速效肥,也不能增產(chǎn)。

蘆筍施肥要分期進行,圈肥要在春季出筍前施入,速效肥以出筍前施25%、中期施50%、停采筍后施25%。蘆筍根70%分布在15~30cm土層。因此,肥料要施在10cm以下的土壤內(nèi),以利于根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5采筍

蘆筍嫩莖基部直徑達到0.7cm時,便可采筍。由于蘆筍根內(nèi)積累的養(yǎng)分不可能滿足全年采筍需要,過度采筍待養(yǎng)分耗盡,會致使根株枯死。因此,必須采取留母莖采收,保證采筍期根內(nèi)含糖量。方法是:母莖粗度6~8mm,二年生蘆筍每株留3條,三年生以上蘆筍每株留4~5條,高度控制1.0~1.2m,其他新抽嫩芽全部貼近地面采掉。母莖對保證延長采筍期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母莖留好后要加以保護,直到全年采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