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蔭對地被石竹的影響
時間:2022-12-08 11:41:03
導語:遮蔭對地被石竹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姚俠妹偶春黃成林卓麗環(huán)姚俠南單位:阜陽師范學院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上海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學院
遮蔭對節(jié)間距的影響由圖1可知,不同遮蔭處理的地被石竹相對于對照比值均大于1,表明在遮蔭條件下,供試材料的最長節(jié)間距發(fā)生了增長,且這種增長是隨著遮蔭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在遮蔭處理2個月左右,雙層黑網(wǎng)下地被石竹黃化貼伏在地,單層黑網(wǎng)下有較大程度的倒伏,雙層白紗下亦出現(xiàn)傾斜現(xiàn)象。
遮蔭對地被石竹比葉重的影響由圖2可看出,與全光照相比,地被石竹在遮蔭情況下比葉重下降,即在遮蔭情況,下葉中同化產(chǎn)物含量減少,不利于植物干物質的積累和生長。比葉重變化幅度能較好地反映植物的耐蔭性,變化幅度大的耐蔭性弱,變化幅度小的耐蔭性強。遮蔭與全光照比葉重比值大,說明遮蔭對該植物干物質積累和生長影響較小,即說明這種植物對遮蔭的適應性強;遮蔭與全光照比葉重比值小,說明遮蔭對該植物干物質積累和生長影響較大,則這種植物對遮蔭的適應性弱。經(jīng)方差分析,對照與兩層白紗遮蔭條件下地被石竹比葉重差異不顯著(P>0.05),與一層或兩層黑網(wǎng)遮蔭條件下地被石竹比葉重差異性顯著(P<0.05)。以遮蔭與全光照條件下地被石竹比葉重的比值為指標,由兩層白紗、一層黑網(wǎng)和兩層黑網(wǎng)與全光照下比葉重的比值分別為0.916、0.603和0.347,比值變化幅度較大,由此可見,遮蔭對地被石竹干物質積累和生長影響較大。
遮蔭對葉片含水量的影響從圖3可以看出,地被石竹在遮光的環(huán)境中,地被石竹葉片含水量增加。如果說葉片含水量在遮蔭下增加越少,其長勢就越接近于全光照下,那么其耐遮蔭條件的適應性就越好。故通過圖3的分析可知,兩層白紗遮蔭對地被石竹的葉片含水量變化影響不是很大,變化率為39.34%,但是在一層或兩層黑網(wǎng)的遮光處理下,地被石竹葉片含水量都表現(xiàn)出較大的變化,說明地被石竹不耐較高強度的遮蔭條件。經(jīng)方差分析,對照與兩層白紗、一層或兩層黑網(wǎng)遮蔭條件下地被石竹葉片含水量差異性顯著(P<0.05)。另外,在試驗中觀察到在一層或兩層黑網(wǎng)遮蔭強度下,地被石竹的葉柄變軟,葉片下垂,葉片變薄。
遮蔭對葉綠素含量的影響試驗表明,盡管在吸收藍紫光方面葉綠素b比葉綠素a強,在不同遮蔭處理下葉綠素a的含量還是比葉綠素b高。不過,隨遮蔭梯度的加大,葉綠素a/b的值減小,即葉綠素b所占的比重增加,植株吸收藍紫光的能力也加強。葉綠素a/b是衡量植物耐蔭性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陽性植物a/b是3,但也有人認為是2.3左右[8-9]。從試驗的結果來看(見表1),自然光照下地被石竹葉綠素a/b為2.720,根據(jù)伍世平研究的11種地被植物[10],地被石竹葉綠素a/b介于地枇杷(2.71)與連線草(2.92)之間,耐蔭性較弱。隨著遮蔭程度的增加,地被石竹的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葉綠素含量均大致呈增高趨勢(見表1),經(jīng)方差分析,3項指標的差異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1)。高等綠色植物對環(huán)境有著復雜的適應機制,無論從形態(tài)上還是生理上,植物都有其相應的適應策略。葉綠素在植物對光環(huán)境的適應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光環(huán)境的改變,葉綠素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即光適應),由表1可知,如以CK為100%,T2、T3處理的葉綠素a含量分別增加了9.49%、27.61%,葉綠素b含量分別增加25.68%、63.04%,總葉綠素含量分別增加了13.84%、37.17%,T1的各項葉綠素含量指標雖較CK略有降低,但多重比較結果顯示兩者的差異未達顯著性水平(P>0.05)。因此,地被石竹耐蔭性較弱,但是在葉綠素含量上對遮蔭表現(xiàn)出一定的適應性。
遮蔭對地被石竹葉片光合速率影響大量研究表明,耐蔭植物經(jīng)適度遮蔭后的凈光合速率大于其在全光下。由圖4可看出,隨著遮蔭強度的加深,地被石竹光合速率逐漸下降,且下降幅度亦逐漸增大,當遮蔭至兩層白紗時,凈光合速率由對照的12.445μmol•m-2•s-1下降到10.545μmol•m-2•s-1,變化率為15.27%;而當?shù)乇皇裾谑a至一層、兩層黑網(wǎng)時,凈光合速率分別降至5.662和0.305μmol•m-2•s-1,變化率分別為54.50%和97.55%,變化趨勢非常明顯。由此可知,地被石竹在全光照下凈光合速率最大,不耐蔭。
在植物葉片形態(tài)特征中,比葉面積是判斷植物耐蔭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地被石竹比葉面積為(124.50±8.24)cm2•g-1;植物在遮蔭的環(huán)境中,會產(chǎn)生高向的向光性,植株高度增加,耐蔭性強的植物在遮蔭的環(huán)境中,植物株高變化較小,而耐蔭性較差的植物在遮蔭的環(huán)境中,株高變化較大。遮蔭條件下地被石竹節(jié)間距發(fā)生了增長,并隨著遮蔭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以遮蔭與全光照條件下地被石竹比葉重的比值隨著遮蔭程度的增加,比值變化幅度較大,CK與T1地被石竹比葉重差異不顯著(P>0.05),與T2和T3比葉重差異性顯著(P<0.05),可知遮蔭對地被石竹干物質積累和生長影響較大。
在遮蔭研究中,觀察到的最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遮蔭地的植物組織含水量增加,植株體脆弱多汁,這為病原菌的發(fā)育和侵染提供了有利條件。因而,含水量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物的抗病性,從而減弱其耐蔭性。遮蔭的環(huán)境下,地被石竹葉片含水量增加,CK與T1、T2或T3葉片含水量差異顯著(P<0.05);隨著遮蔭強度的增加,地被石竹光合速率逐漸下降,且下降幅度亦逐漸增大。采利尼克爾[11]認為,植物的耐蔭與否并不是絕對的,而只是個量的問題,植物對其所處的光照條件的適應性反應是植物的一種本能。該研究的結果也證實這一點,地被石竹雖為喜陽植物,但其在葉綠素含量上對遮蔭表現(xiàn)出一定的適應性。通過分析,地被石竹屬于陽性植物,與光響應曲線分析結果一致[12]。
- 上一篇:反思職教創(chuàng)業(yè)教育
- 下一篇:房管局掛點幫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