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翻譯實踐給高校英語教育影響
時間:2022-02-21 03:52:00
導語:后殖民翻譯實踐給高校英語教育影響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世界各國之間的精神空間距離急劇縮小,同時地區(qū)之間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也日益凸顯,在經(jīng)濟趨同的國際形式下,弱勢文化和語種面臨著被強勢文化和語種同化,面臨日漸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險和命運,中國的形勢也是不容樂觀,盡管中國近二十年來發(fā)展迅猛,但是中國的人均GDP還是較低,產(chǎn)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過分依賴國外,資源過度消耗,環(huán)境污染嚴重,中國文化和語言在融入世界時,依然比較脆弱。在西方文化大舉入侵的時候,中國文化能否抵擋外來文化的侵襲而保持自身特點,能否躋身世界文化的交流主流,促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翻譯作為溝通的途徑至關重要,其新時期下的理論建設和實踐方法值得探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中國后殖民翻譯理論的研究應運而生。本文不再贅述后殖民翻譯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進程,著重考察后殖民翻譯的歷史實踐對大學英語教育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一、后殖民翻譯的歷史實踐
一般提到殖民地,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英國殖民地,它的地域之廣,歷時之長,恐怕無人能出其右。因此,這里著重參考愛爾蘭,印度和中國的被殖民的經(jīng)歷,進行對比分析。
(一)愛爾蘭的后殖民翻譯
愛爾蘭是英國的第一個殖民國,從1169年英國軍隊首度開進愛爾蘭,到1949年4月愛爾蘭共和國成立,歷經(jīng)八百多年。根據(jù)吳文安的劃分,愛爾蘭后殖民翻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英國殖民者思想意識起主導作用的階段。代表作品是《偷襲牛群》,這是一部關于愛爾蘭民族英雄庫丘林的傳奇,在譯為英語過程中,根據(jù)歐洲騎士傳說改編原文,極力弱化原作與英國正統(tǒng)文化不符的所謂“不雅”成分,體現(xiàn)出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雙重制約。
第二個階段是愛爾蘭民族主義影響階段。受民族主義影響,在翻譯這一作品時,對愛爾蘭獨有的文化概念進行美化翻譯,盡量從正面闡釋,甚至忽略一些有負面影響的方面。著重刻畫庫丘林的英雄事跡,而對他的性格弱點缺陷等進行弱化處理,凸顯愛爾蘭文化的美好。
第三個階段是體現(xiàn)后殖民思想的翻譯階段。符合后殖民翻譯標準的譯本就是擺脫了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雙重干預,盡量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既保留了原作散文加韻文的愛爾蘭文學形式,又保留了那些所謂“不雅”和“古怪”的情節(jié),即不再迎合殖民者的文化和標準,也不刻意與他們作對,盡可能保留愛爾蘭文化的醇厚氣息。
“這三個階段的翻譯方法可以歸納為同化式,對抗式、和彰顯式”。
1這三種方式對應于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殖民者文化對被殖民者文化的同化,突出被殖民者文化的落后和低下;第二個階段是被殖民者文化對殖民者文化的反抗,突出被殖民者文化的美好;第三個階段是被殖民者文化的客觀展現(xiàn),既不美化也不丑化,盡量展示其原來之面目。文化本無好壞低下之分,只有同異之別。
(二)印度的后殖民翻譯
從1600年英國入侵印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成立印度共和國,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長達300多年。同樣,印度的后殖民翻譯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東方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英國人對印度文獻的翻譯大多采取了歸化式翻譯,按照英國文化標準對印度文獻進行了改造。很多印度人也自覺的把英國文化奉為高于本民族文化的地位,一切向英國學習,包括語言、禮儀、生活習俗等。第二階段是民族主義階段。在民族主義的影響下,許多印度學者有選擇的肯定民族文化,他們肯定了古代雅利安文化,否認了穆斯林對印度文化的正面影響,對當代印度文化持負面態(tài)度,這也是受了殖民統(tǒng)治的影響,間接的承認了英國殖民文化的優(yōu)越性。
第三個階段是印度獨立以后的翻譯。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其實本質(zhì)是一樣的,它們都把文化看成是穩(wěn)定的、靜態(tài)的、能夠完全把握的一些元素,所以才會把民族、文化分為三六九等。
關于通過翻譯建構印度文化民族身份的問題,大部分學者主張要保留印度文本的語言文化特色,采用直譯法。這種譯法有意給讀者制造閱讀障礙以彰顯譯文的印度身份。
(三)中國后殖民翻譯實踐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道傷疤,其中受傷最深的地方是香港和澳門,葡萄牙從十六世紀開始對澳門進行殖民活動,到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長達四百多年,而香港從1842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中國失敗后不得不割讓香港島,到1997年香港回歸,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長達一個半世紀。
香港在被英國統(tǒng)治期間,英語長期是其官方語言,中文受到排擠。殖民統(tǒng)治早期,英國殖民者主要依靠西方傳教士進行翻譯,19世紀末,在華人精英中,重英文輕中文的意識逐漸確立,翻譯薪酬較高,很多華人開始從事翻譯這一職業(yè)。整個20世紀上半葉,翻譯是溝通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渠道,起到了鞏固殖民統(tǒng)治的作用。
中國大陸的后殖民翻譯應該從清王朝鴉片戰(zhàn)爭失敗開始,當時的翻譯主要是為了救亡。清政府開始重視培養(yǎng)外語人才,翻譯西方各國情報,自然科學書籍,之后也引進了外國文學作品。
(四)愛爾蘭、印度和中國的后殖民翻譯實踐對比研究
對愛爾蘭、印度和中國的后殖民翻譯實踐研究的對比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
(1)愛爾蘭和印度的后殖民翻譯的階段性比較
顯著,分為同化式翻譯、對抗式翻譯以及彰顯式翻譯。中國的后殖民翻譯者比較復雜,因為中國的歷史比較特殊,曾經(jīng)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半字是很難衡量的,有些地方受到西方直接的殖民統(tǒng)治,而其他地方則受到間接影響。特別突出的一點是,中文的地位雖然在殖民地下降,但從來沒被完全禁止。但是英語在當今中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中文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由于英語的盛行和網(wǎng)絡語言的流行,已經(jīng)造成中國年輕一代中文下降的嚴峻后果。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滅亡,就是從語言的簡化和與其他語言的混雜而失去特性逐漸消亡。當今英語文化隨著英語的盛行和洋節(jié)日的流行而逐漸滲透到中文和中國文化中來,對中文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造成沖擊。
(2)中國的民族獨立運動與愛爾蘭和印度相比,缺乏客觀性。面對外來強勢文化,態(tài)度偏激,不是排斥就是迎合;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否定多、肯定少。從中華民國到社會主義新中國,都對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夠重視,甚至將其視為封建社會的糟粕而加以唾棄。
二、后殖民翻譯實踐對大學英語教育的啟示
從愛爾蘭、印度和中國后殖民翻譯實踐的對比來看,對我們大學英語教育的啟示有兩點。
(一)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加強中華文化教育已經(jīng)迫在眉睫
最近的大學英語教育大綱規(guī)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边@個要求是把英語學習與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放到最終的地位,但卻忽視了中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及對外來文化的警惕和過濾,是一種比較近視的做法,或者也可以這么理解,對中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是歸屬于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之內(nèi)。學英語的目的就是能夠盡可能自由的在兩種語言和文化中轉(zhuǎn)換,從而達到促進經(jīng)濟領域的發(fā)展。國際交流一方面包括了經(jīng)濟領域的相互滲透,另一方面就是兩種文化的攻與守,“走出去”,“引進來”,這是一種比較敵對的看法,似乎兩者之間只有你死我活的關系。目前,中國文化已經(jīng)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我們在研究如何進行翻譯教學的時候,往往強調(diào)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了解,卻很少提到要加強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繼承。在網(wǎng)絡上如果搜索英語的地道翻譯的材料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不辭辛勞地關注英語的俚語,方言,但是卻很少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最近溫總理的翻譯張璐得到了追捧,就是因為她能把“雖九死其猶未悔”中的“九”翻譯成“athousandtimes”說明她深諳中英雙語文化并做熟練轉(zhuǎn)換,漢語中的“九”和英語中的“athousandtimes”都是多次的泛指。國際譯聯(lián)副主席黃友義在接受中國網(wǎng)記者的一次訪問中提到了兩個例子:比如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的人就翻譯成“朋友來了,我很高興?!边@樣沒把中文原意吃透,另外一種翻譯是說“遠方的朋友來了,我們加倍高興?!边@可能更符合古人當時說話的語境。還有,“弱國無外交”,如果簡單翻譯成“弱小的國家無法開展外交”,那很多世界上的小國聽了就不高興,說中國看不起他們,認為他們?nèi)跣?,不能開展外交,變成“弱國無外交”,而應該理解為國家小,或者國家弱在國際上容易受欺負,這樣譯,就容易為很多小國的領導人接受。
2以上這幾個例子都說明了英語學習交流熟悉中華文化和中文底蘊的重要性。漢語是比較含蓄的語言,需要挖掘它更深一層的涵義,才能翻譯得更得體更精確,對溝通起到更好的橋梁作用。要把中文吃透,就是要把中國文化吃透。而要把中國文化吃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持之以恒。
(二)做好英語和英語文化的教學工作,防止民族主義泛濫,矯枉過正
最近一兩年來對保護中華文化的呼聲大起,有些人對英語四、六級的設置深惡痛絕,認為把大學生大量時間捆綁在英語學習上而荒廢了專業(yè)學習,導致本末倒置,甚至要求完全廢止。這一點,我是不能認同的。且不說多學一門語言,多一個思路,看問題多一個角度,首先從英語四、六級的設置來說,有下列幾個優(yōu)點:一是權威性。四、六級的出卷和改卷都是由國內(nèi)英語教學最權威的機構來完成,可以比較公平的測試學生的學習水平,而且經(jīng)過多年的操作,已經(jīng)有比較成熟的考試機制。二是約束性。設置四、六級考試可以激勵學生的英語學習,同時由于其普遍推廣可比性很強,在就職方面是自己英語實力的有效證明。對于一般的院校來說,也是增強學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考量。也有些人認為現(xiàn)在社會過于重視英語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進行雙語教育,會對中文學習造成重大的干擾和侵入,影響中華文化的純粹,甚至喊出了“漢語保衛(wèi)戰(zhàn)”的口號。這一點本人也是不敢茍同?!叭魏我环N語言都有產(chǎn)生、發(fā)展、發(fā)達和滅亡的歷史(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但漢語至今沒有消亡,是因為它吸收了不少外語。它若封閉僵化,不肯吸收外來詞匯和句法,肯定要消亡?!?/p>
3學外語不會使?jié)h語滅亡,學英語也同樣不會使?jié)h語滅亡。學好漢語和英語能夠更好地做好漢英互譯,更好地引進新文化和推出中華文化。
- 上一篇:教務處干部個人述職報告
- 下一篇:訓練專干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