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北魏時期造像思索

時間:2022-05-10 04:26:00

導語:麥積山北魏時期造像思索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麥積山北魏時期造像思索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雹?010年4月,筆者與導師去西北考察,由西安至洛陽,從洛陽至陜西,由陜西往山西,從山西至甘肅,徜徉于豐富的文化遺存而流連忘返,麥積山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西北部,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有一座小山峰,由于其形狀酷似農(nóng)民堆積的麥垛,故得名“麥積山”。麥積山從后秦時開始被開鑿,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歷史沿革,不斷被修繕,小小的山體一共被開鑿了190多個洞窟,洞窟中有7200多件造像。這些塑像有的輕柔婉約,有的華麗端莊,有的俏皮可人,因而麥積山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麥積山這些輝煌的塑像不僅是我們民族文化智慧的形象化結晶,也是世界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麥積山以驚人的包容力量容納了各個朝代的藝術風格。北魏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代,其造像具有秀骨清像、長腿細腰的藝術風格,既不同于后秦的古樸神秘、高鼻深目,也不同于西魏的清癯秀美,更不同于唐代的豐滿圓潤、富麗堂皇和宋代的秀麗纖巧。走進麥積山,筆者看到由紅色泥質(zhì)堆積起來的“小麥垛”,感知到這兒清苦的守山者,他們祖祖輩輩在這里穿行、生存,又靠著這特質(zhì)的紅泥,將其一把把地揉捏堆塑成一尊尊活生生的塑像?!叭绻f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以質(zhì)樸或圓潤的石雕為佛命名,敦煌石窟是以大量壁畫中豐富多彩的顏色為佛命名的話,那么麥積山石窟就是以一把把細小而偉大的紅泥為佛命名的?!?/p>

當筆者站在127號窟北魏脅侍菩薩像前,注視著她時,發(fā)現(xiàn)她長眉細目,鼻梁挺秀,笑口微開,頭戴寶冠,頭發(fā)垂至肩臂,半袒著項飾,右手將自然落于身上的披帛輕輕地挽起,左手抬起外伸,微笑佇立在那里。這尊美麗微笑的菩薩面容秀美,體態(tài)優(yōu)雅,整尊塑像面部神情變化微妙,形象極其生動,其身體傾成S狀,衣服隨著身體自然擺動,輕柔飄逸。其如果不是立于佛窟中,我們很難說這是用泥塑成的菩薩,其溫柔秀美的神態(tài)使其宛若真實的美麗少女,其甜甜地微笑,似乎要和筆者交流,為筆者解答疑惑。這就是一尊北魏時期的塑像,形神兼?zhèn)?,精妙絕倫。筆者認為,只有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人們才能造出這種秀骨清像的鮮活塑像。

當時的北魏正處在南北交融、東西并匯的分裂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佛學和老莊玄學思想被人們視為精神支柱,人們追求任誕放達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談玄學之風彌漫,其美學思想和審美傾向使然,“初發(fā)芙蓉”代之“錯彩鏤金”,②而成為人們追求的更高的美之境界。與此同時,北魏政權的漢化政策也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當時的中華大地正是由講究玄學的士大夫引領著文化的走向,因此麥積山秀骨清像的人物風格也就呼之欲出了。北魏的統(tǒng)治階級極力想融入漢文化之中,他們自然會運用中國本土固有的傳統(tǒng)塑法和畫法來塑造這一本是外來的內(nèi)容,力求現(xiàn)實和富有人性,追求簡潔、樸實、生動傳神。因此很多北魏造像都表現(xiàn)出人物內(nèi)心微妙的感情變化,更像是現(xiàn)實中的人而不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

北魏朝的人口大遷徙,使得一批批工匠們來到這里,塑造自己心中溫柔和善的神。因為麥積山屬砂礫巖的山體,泥土松軟,塑像不易保存,所以工匠們結合生活常識,將雞蛋清、泥土、麥穗、石子按比例調(diào)配,在木胎、石胎上捏塑一尊尊美麗、永恒的塑像,讓它們至今屹立在那里,成為歷史的見證者。數(shù)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塑像極富有生動情趣。工匠們?yōu)榱俗尫痫@得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親切,故選擇生活中的民間少女為模特。同時佛也是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所以大多數(shù)的塑像都是彎眉細目。如,127窟的脅侍菩薩像與165號窟的供養(yǎng)人像和菩薩像都是眼角上翹,身材窈窕,俏麗秀潤,個性鮮明,是對當時女性的真實寫照。這里不論是佛祖還是菩薩、供養(yǎng)人,幾乎都是眼角、嘴巴微微上翹,表現(xiàn)了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暗含著對當時恐怖現(xiàn)實的藐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的瀟灑與輕松。就連在佛窟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和迦葉的塑像在這里也是如此。阿難健康聰明,博聞強記。133號窟的阿難像表情祥和,面帶微笑,身材短小,看起來顯然就是一個聰明活潑、稚氣尚存的清純少年,散發(fā)著惹人喜愛的氣息。同樣,迦葉也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很受佛的尊重。很多石窟中的迦葉塑像都是苦行僧的模樣。如,87號窟的迦葉塑像額頭寬大,鷹鼻、瘦臉、高顴骨、大口,長眉深目,神態(tài)安詳,雖飽經(jīng)滄桑,持戒苦行的模樣十分真實,但是其嘴角仍微微上翹,張口似乎在說什么,顯然一副外域僧人的模樣。最后看121號窟的一對脅侍菩薩像:右邊的菩薩梳高髻,著長衣,身子微向側傾;左側的菩薩梳螺旋高髻,雙手合十,外表樸實簡練。兩位菩薩緊緊相依,面帶笑容,形象清麗,神色虔誠,表現(xiàn)出聽法時的喜悅,兩個人會心交談,生動親切。由此看出,麥積山塑像可謂是真、善、美的結合,慈愛的載體,其清秀美麗、素雅端莊、微笑視人的人性化形象,亦成為麥積山北魏造像共有的視覺特征。

“宗教的標準在人間不在天上”,將心沉下,靜觀這些佛像,或聆聽或側耳,一切皆自行生發(fā),聚于此地,昭示著佛的寬容、慈善、博大與永恒。考察有期,然而這些塑像留給筆者心靈的感悟卻永駐。當人們置身于當代藝術的現(xiàn)場,面對多元的都市景觀,是否也需要沉淀出一份博大精深的底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