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語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研究
時間:2022-12-06 10:59:25
導語:用英語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講好抗疫下的中國故事不但能夠傳播中國文化和價值觀,還有利于提升講述者的跨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通過用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一系列實踐活動,試圖開發(fā)出國際受眾能夠理解的語言表達,提升跨文化素養(yǎng),并提出優(yōu)化故事講述的語言表達,開發(fā)多樣化的故事講述傳播平臺;注重故事講述的敘事方式,發(fā)動留學生參與中國抗疫故事的講述;踐行故事講述的主體間性理論等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路徑,希望能夠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
關鍵詞:中國抗疫故事;跨文化;實踐研究
一、研究背景
疫情發(fā)生后,中國積極的應對方法和態(tài)度以及應對效果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獲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贊譽的同時,也不乏一些不和諧的國際聲音,但我們要堅定執(zhí)行“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的重要精神,勇?lián)鷷r代使命,向世界講述中國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尤其是在肺炎疫情陰影籠罩全球的背景下,用英語講好抗疫下的中國故事,把這種溫暖人心的正能量傳播出去,積極爭取世界人民和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我們面對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時候,實現(xiàn)的是文化信息的轉(zhuǎn)換,而不是單純文字的轉(zhuǎn)換。跨文化素養(yǎng)是指對不同文化互動的具體認識、對不同文化交流的積極態(tài)度以及正確運用知識和態(tài)度進行互動??缥幕仞B(yǎng)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傳播意識及能力??缥幕仞B(yǎng)是適應終身發(fā)展的基本能力和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能力之一,培養(yǎng)和提高跨文化素養(yǎng)是在為未來的發(fā)展做準備。在跨文化語境下,使異質(zhì)文化中的受眾更好地傾聽并理解中國抗疫故事是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重要因素。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xù)推進,通過用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等實踐活動,學習跨文化知識,進行跨文化交際鍛煉,可提升跨文化素養(yǎng),對增強新時代中國故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具有積極意義。
二、實踐研究設計
(一)問卷調(diào)研。1.調(diào)研內(nèi)容。本次調(diào)研問題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調(diào)研大學生們對中國抗疫故事的看法和感受;二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中國的抗疫故事;三是面對這些問題,如何用英文更好地講述和傳播中國抗疫故事。2.調(diào)研對象和工具。本次調(diào)研主要面向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本?!保┯⒄Z專業(yè)學生和國際學院的留學生。大學生是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主力軍,一方面,英語專業(yè)學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發(fā)揮生力軍的作用,提升跨文化素養(yǎng)和交際能力,更好地講述和傳播中國的抗疫故事。另一方面,留學生也可以用自身力量影響所在群體,擴大中國抗疫故事的傳播效果。聚焦以上調(diào)研內(nèi)容,本次調(diào)研采用問卷形式,題型采用常見的選擇和簡答題,共22道題。其中1—20題為選擇題,分為單選和多選,21—22題為主觀非必答題。借助問卷星創(chuàng)建電子問卷,通過社交媒體轉(zhuǎn)發(fā),共收到有效問卷112份。3.調(diào)研結(jié)果分析。受試群體中有80%對中國抗疫故事了解得比較多,認為講述中國的抗疫故事能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文化自信;群體中的大部分都是通過網(wǎng)絡渠道了解中國抗疫故事,如中國日報、微信公眾號等媒體上有許多這方面的報道,同時認為應該多增加一些渠道讓公眾更全面地了解抗疫的新聞故事;受試群體普遍認為面對國際社會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時,應結(jié)合聽眾的文化認知,探索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故事講述策略,使故事更容易打動人,并應加大宣傳力度,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二)實踐活動內(nèi)容及方法。1.實踐活動內(nèi)容。在本校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用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活動,把中國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翻譯成英語帶給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并記錄下中國人民團結(jié)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希望通過該實踐能夠探索出如何利用英語的語言特點“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更好地發(fā)揮語言專業(yè)的自身優(yōu)勢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本次實踐活動涵蓋兩部分內(nèi)容:一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活動;二是發(fā)揮本校來華留學生的群體優(yōu)勢,從留學生的角度講述他們眼中的中國抗疫故事及中國形象,調(diào)研留學生對我國抗疫故事的看法及感受。本次實踐活動從多個視角講述抗疫下的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好聲音。講述的故事主題包括:抗疫中的“90后”、抗疫中的“共產(chǎn)黨員”、抗疫中的“大國擔當”、抗疫中的“科技創(chuàng)新”、抗疫中的“海外留學生”等。作為英語專業(yè)學生和來華留學生,能積極發(fā)揮自身專業(yè)語言優(yōu)勢,用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抗疫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在實踐活動中錄制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視頻,利用學院的公外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傳播,并能聯(lián)系國際學院開展中外學生講故事交流實踐活動,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演唱抗疫歌曲,通過交流互動活動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2.實踐方法。視聽法與訪談法:充分利用新媒體,借助微信、微博、QQ、學習強國App等渠道獲取信息,關注大量的國內(nèi)外疫情報道。并訪談抗疫中奮戰(zhàn)在一線的本校師生志愿者,講述身邊抗疫實例,搜集研究資料。文獻綜述法:查閱學習國內(nèi)外文獻資料,了解跨文化研究現(xiàn)狀,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并擬定實踐方案和計劃;同時利用網(wǎng)絡媒體資源開展相關主題交流活動,收集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統(tǒng)計分析。對比分析法:在用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中對涉及中外文化差異的內(nèi)容進行對比分析,增強文化差異意識和對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在傳達中國精彩的同時具備文化同理心,在全球敘事框架中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為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傳播中國抗疫故事。
三、用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路徑
通過在本校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的問卷調(diào)查和一系列用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及交流活動,總結(jié)出要想講好抗疫下的中國故事,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需要適當運用策略,提高跨文化能力,同時需要具備開闊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交際能力。(一)優(yōu)化故事講述的語言表達,開發(fā)多樣化的故事講述傳播平臺。調(diào)查研究表明,很多大學生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太了解,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失語癥”。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強化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學習,深入理解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黨的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尤其要深入學習國家社會文化及本土文化對應的英文表達,特別是翻譯有中國特色的語言表述時,注意使用符合中國國情的英文術語。其次,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使用國際化的英文表達技巧,在講述故事時注重分享雙方共同的價值觀,運用恰當?shù)谋磉_方式更好地交流和傳遞文化。在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前,要研究受眾的國家文化、語言以及價值觀等因素,尋求相同點,把握講述故事時的切入點。在跨文化背景下講述中國抗疫故事,要學會合理使用國際化表達,不能用官方的套話和思維方式,盡量使用國外受眾容易理解的講述方式。例如,在給中國石油大學的畢業(yè)生回信中寫道,“前進的道路從不會一帆風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奮斗?!睂挠⑽姆g是:Therewillbeupsanddownsalongtheroadahead,and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canonlybeachievedthroughthehardworkofgenerationsofyouth.譯文中省略“中國夢”三個字的翻譯,國外聽眾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實現(xiàn)更好的傳播效果。一直以來,我國都是通過傳統(tǒng)媒體進行國際傳播。近年來新媒體飛速發(fā)展的優(yōu)勢可以消除因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使故事傳播的效果更好。從內(nèi)在層面看,傳播力是以大眾傳媒作為傳播主體對傳播力所作的界定[2]。通過不斷探索,尋找出適合國情的傳播途徑,可拓寬宣傳和傳播路徑。并且,在海外媒體上積極發(fā)聲,樹立可靠的大國形象,可在我國國際地位和科技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的前提下積極擴大自身影響力,提高中國抗疫故事的海外傳播力。(二)注重故事講述的敘事方式,發(fā)動留學生參與中國抗疫故事的講述。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和使命。在中國抗擊疫情的戰(zhàn)斗中,涌現(xiàn)出很多感人事跡。要講好這些溫暖人心的抗疫故事,傳播正能量,需要把握抗疫故事講述的敘事方式和技巧。Fisher(1985)將“敘事范式”引入到傳播理論,認為人的生存離不開敘事,人本質(zhì)上是講故事的人[3]。講故事不是單純地灌輸思想,而是靈活使用敘事體裁,梳理故事要素及結(jié)構(gòu),把故事生動地講出來。在用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時,要仔細研究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使之比較自然地接受講述的故事,可以適當運用一些修辭的表達手法,如比喻、對比等。必要時還可借助視聽手段如音視頻等增強講述效果,渲染情感,贏得國外受眾的情感認同?;蜓葜v時可播放背景音樂“Wearetheworld”,利用歌曲的主題“團結(jié)一致,共同努力”來深化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文化傳承。因此,用英語講好抗疫下的中國故事,要靈活使用敘事技巧和語言表達,拓展國際視野,面對不同的聽眾使用不同的講述方式和風格,使之聽得懂、聽得進,注重故事表達的感染力。在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塑造良好國家形象時,可以發(fā)動來華留學生參與到中國抗疫故事的講述活動中,把“本國人講”和“外國人講”結(jié)合起來,一起敘說和唱響中國。開展留學生傳播中國故事的實踐,可以增進留學生知華友華的情懷,讓中國抗疫故事在世界講述。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是“非官方性”的柔性傳播[4]。他們講述抗疫故事的思維和方式更符合本國受眾,通過他們講述的中國抗疫故事來影響自身所在群體,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同時,海外留學生也是中國抗疫故事講述的一個重要群體。海外留學生群體為抗擊疫情同樣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如在疫情暴發(fā)后自費籌備醫(yī)療物資寄往國內(nèi),以及在各大媒體平臺積極宣傳中國的應對政策等。因此,我們可以發(fā)揮海外留學生群體的作用,分享他們留學期間的“抗疫”經(jīng)歷,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客觀理性地認識國情和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把祖國文化和精神傳播給世界。(三)踐行故事講述的主體間性理論。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推動下,跨文化交際活動日益增多。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難免會在一些歷史、文化或思維方式等方面出錯。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是為當今世界的交際策略而提出的,對全球化視野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有積極的啟示作用。用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這項實踐活動是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的重建,在故事講述過程中需要各主體具有交往能力,同時各主體間也要遵循重建后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因此,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下的主體間性理論對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眾所周知,在翻譯的主體間性理論基礎上,作者、譯者和讀者這三個主體在交往能力的關照下建立起交往互動關系,這充分體現(xiàn)了交往行為理論能夠有效解決翻譯主體間性的相關問題。在日益頻繁的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各個交際主體應遵循主體間性理論的原則。主體間性理論在講述中國抗疫故事這種雙向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基礎上,可以更好地指導故事講述及交際實踐,使之順利進行。在翻譯并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時要考慮多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如講述者、聽眾以及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本身等,各個主體之間遵循真實性和平等性原則,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有利于跨文化交際合理有效地進行。講述中國故事不是終極目標而是通過講故事傳遞中國理念[5]。比如在講述“逆行者”的故事中,對比分析中西方在疫情防控中的不同表現(xiàn),闡述中國的大國擔當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將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因此,跨文化交流活動為主體間性理論提供實踐基礎,同時,在實踐方面,主體間性理論對跨文化交際具有指導意義,二者相輔相成。(四)提升講述者的跨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專業(yè)人才。要把中國抗疫信息抵達最廣泛的人群,用信息凝聚最廣大的力量,必須正確翻譯和講述疫情故事。國際化背景下,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是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傳遞中國好聲音的最佳媒介。傳播既是文化畫面展開的形式,又是文化生產(chǎn)的“工廠”[6]。講故事是一種雙向傳播,是講述者和聽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大學生需要系統(tǒng)學習跨文化知識,學會以國際受眾容易接受的方式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努力提升自身跨文化素養(yǎng),更好地在跨文化語境中講述并傳播抗疫下的中國故事。在2020年的春節(jié),我們沒有外出旅游,沒有走親訪友,而是自愿宅在家里為祖國分憂解難。相比國外的“戴口罩”爭議,這就是不同價值觀的體現(xiàn)。大學生從自身出發(fā)談疫情,更能感同身受,反思自身,同時能更好承擔起新一代青年的責任。因此,要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等講述者的外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跨文化意識,可以嘗試用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在講述故事時引入文化背景和故事的含義,找到共鳴點提升交際效果和中國抗疫故事的傳播效果。培養(yǎng)大學生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較好的外語表達能力,擁有文化同理心,在全球背景下講述精彩的中國抗疫故事,能有效實現(xiàn)抗疫故事的跨文化傳播。首先,通過鼓勵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可促進大學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使之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用英語講好抗疫下的中國故事,可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其次,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和傳播的機會。搭建網(wǎng)絡平臺,如利用校園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資源,提供一些學術交流活動,通過中外學生的互動交流,提升跨文化素養(yǎng)和交際能力,從而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大學生的國際形象。因此,要培養(yǎng)出具有中國情懷的國際化人才,必須重視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三方面。這類人才擁有國際視野,熟悉國情,具備扎實理論功底,全面理解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熟悉國家政策方針和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知識,能對不同國家受眾情況作出預判,調(diào)整傳播中國好聲音的策略。除此之外,還應具備相關翻譯理論和水平,在用英語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的實踐中不斷進步,最終滿足國家文化走出去和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翻譯需求。
四、結(jié)語
對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各國都意識到只有團結(jié)合作才能更好地應對疫情。通過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好聲音的同時也分享了我國的抗疫經(jīng)驗。如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們基于校情,錄制英語抗疫故事微視頻,通過網(wǎng)絡媒體及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公外部英語公眾號等平臺制作推文進行宣傳,傳遞中國聲音;并通過與國際學院的學生實踐交流活動,共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以增進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理解與認同,可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傳播。在建構(gòu)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背景下,用英語向世界講好抗疫下的中國故事一方面能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講好抗疫下的中國故事,講好共產(chǎn)黨員、醫(yī)護人員、90后和00后、海外留學生等在抗擊疫情中發(fā)揮出來的團結(jié)一致、共同奮斗的民族精神,創(chuàng)新國際化的疫情故事講述方式,探索用英語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策略和傳播途徑,講述精彩的中國抗疫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
參考文獻:
[1]新華網(wǎng).: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
[2]劉秩.文化國際傳播能力的困境與突圍[J].上海文化,2014(4):48-54.
[3]Fisher,W.R.Thenarrativeparadigm:Anelaboration[J].CommunicationMonographs,1985(52):347-367.
[4]張佳佳.來華留學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優(yōu)勢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20(21):145-146.
[5]袁夕娣.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策略研究[J].包頭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9):81-83.
[6]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論命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1):103-113.
作者:李媛媛 單位: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