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目標觀分析

時間:2022-05-06 10:43:00

導語:杜威教育目標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杜威教育目標觀分析

摘要:約翰•杜威教育哲學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是集其主要思想于一體的巨著。它為我們思考教育提供了許多新的立足點。本文就其有關(guān)教育本質(zhì)、教育目的的論述著重分析了其教育目的觀,以求我們能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為我國制定更好的教育目的體系而服務(wù)。

關(guān)鍵詞:《民主主義與教育》;教育目的;杜威

對杜威教育目的觀的認識,人們向來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方面是由于杜威表述其思想的語言晦澀難懂,另一方面是因為許多人是根據(jù)自己的教育目的觀來解讀杜威的教育目的的?!睹裰髦髁x與教育》是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于一體的巨著,所以,我們要想全面理解杜威的教育目的觀,從《民主主義與教育》[1]入手考察并深入分析,不失一條捷徑。

一個人對教育本質(zhì)的認識決定其教育目的觀,所以我們首先分析杜威有關(guān)教育本質(zhì)的論述,以便從中窺視其教育目的觀。

受歷史上兒童本位論的影響,杜威認為人的發(fā)展是以天生的本能為基礎(chǔ)的生長過程,而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tài),因為正是兒童的未成熟狀態(tài)決定了兒童有極強的可塑性。在杜威那里,“可塑性乃是獲得習慣或發(fā)展一定傾向的能力”[1](P50),而“習慣的重要性并不止于習慣的執(zhí)行和動作的方面,習慣還指培養(yǎng)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以及增加動作的輕松、經(jīng)濟和效率”[2](P52),這樣生長便包含了明確的教育結(jié)果。于是,杜威把教育與生長等同起來,提出“教育即生長”。由于這樣的教育本質(zhì)觀,決定了杜威的“教育無目的”的教育目的觀。因為他認為“既然實際上除了更多的生長,沒有別的東西是和生長有關(guān),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沒有別的東西是教育所從屬的”[1](P55),即生長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長,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即所謂的“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1](P54)

但是,杜威并不真正認為“教育無目的”,他的論述并未就此告終。他認為“生長的理想歸結(jié)為這樣的觀點,即教育是經(jīng)驗的繼續(xù)不斷的改組和改造。教育始終有一個當前的目的,只要一個活動具有教育作用,它就達到這個目的,即直接轉(zhuǎn)變經(jīng)驗的性質(zhì)?!盵1](P81)據(jù)此杜威提出“教育即改造”的觀點,或者說“教育就是經(jīng)驗的改造或改組”的觀點。而這個“經(jīng)驗的改造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社會的”,只不過“進步的社會力圖塑造青年人的經(jīng)驗,使他們不重演流行的習慣,而是養(yǎng)成更好的習慣,使將來的成人社會比現(xiàn)在進步?!盵1](P84)即進步的社會,是通過改變青年人的經(jīng)驗以實現(xiàn)其改變社會性質(zhì)的目的的。由上我們可以看出,杜威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青年的同時改造社會,但是塑造青年只是教育的起點,通過學校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生活需要的人以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歸宿。

由上可知,杜威從“教育即生長”的教育本質(zhì)觀中得出兩個似乎矛盾的教育目的,下文我們看看杜威在論述其教育目的觀時是怎樣自圓其說的。

杜威對教育目的的論述是從“目的的性質(zhì)”開始的。他認為“所謂目的,就是我們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動,能夠預見不同行動所產(chǎn)生的不同結(jié)果,并利用預料的事情指導觀察和實驗?!盵1](P117)據(jù)此定義,杜威得出良好目的的三個標準:(1)所確定的目的必須是現(xiàn)有情況的產(chǎn)物;(2)目的是實驗性的,即目的必須是靈活的,在行動中受到檢驗時,它會不斷得到發(fā)展;(3)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轉(zhuǎn)換、不可分離的[1](P110-112)。

在此基礎(chǔ)上,杜威進一步論述了他的教育目的觀:“如果學生的每一個行動大概都由教師命令,他的許多行動的惟一順序來自功課指定和由別人給予指示,要談什么教育目的,就是廢話。在自發(fā)的自我表現(xiàn)名義下,允許學生任性的或不連貫的活動,對教育目的也是致命傷?!盵1](P107)也就是說,“哪里情況不允許預見結(jié)果,不能使人事前注意特定的結(jié)局,談什么教育的目的,或者任何其他事業(yè)的目的,都是廢話?!辈⑶以诖?,他又反復重申“教育本身并無目的。只是人,即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教育這個抽象概念并無目的?!盵1](P104)同時,他同意引述一位近代作家的話:“引導這個男孩讀斯各特寫的小說,不讀舊的斯留斯寫的故事;教這個女孩縫紉;使約翰根除橫行霸道的習慣;準備這一班學生學醫(yī)棗這些都是我們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實際所有的無數(shù)目的的幾個例子?!盵1](P114)由此可見,杜威的“教育無目的”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而他所提倡的教育目的實際上是指每一次具體教育活動的目的。

由于杜威對教育目的的上述理解以及依據(jù)良好目的的三個標準,他認為一切良好的教育目的應該具備三個特征:(1)必須注意特定兒童的固有活動和需要,成人的成就可以作為尺度來觀察兒童的活動,但不能把成人的成就定為固定的目的,而不顧受教育者的具體活動;(2)必須能轉(zhuǎn)化為與受教育者的活動進行合作的方法;(3)教育者必須警惕所謂一般的和終極的目的[1](P114-115)。

我們可以看出,到此為止杜威仍未提到“教育的社會目的”這個概念,但我們仔細分析其所說的教育的具體目的可以看到,其實社會的影子在杜威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在他引述的那位作家的話中,所謂的有選擇地讀小說、叫女孩子縫紉、根除霸道的習慣、準備要學生行醫(yī)等等活動或稱主動作業(yè),其實都是使個人社會化的過程,是實現(xiàn)民主主義社會所必需的。由此可見,改良社會的目的一直潛伏在杜威有關(guān)教育目的的論述中,他之所以不強調(diào)甚至不提教育的社會目的,是因為他認為“由于這些從外面強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強調(diào)為遙遠的將來作準備的教育觀點,使教師和學生的工作變成機械的、奴隸的工作。”[1](P117)至此,杜威巧妙地將其“改造社會”的教育目的與“教育除自身以外沒有其他目的”的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

為了全面地闡明其教育目的觀,杜威評述了當時流行的三種教育目的理論。

(1)對于以盧梭為代表的兒童本位論教育家提出的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杜威極其贊賞,事實上,他直接承襲了盧梭的這個觀點。同時杜威認為“遵循自然”很容易被認為“自然不僅提供開始生長的原始力量,而且提供開始生長的計劃和目標”[1](P125),從而否定了教育的社會性,使自然和社會相對立,這一點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2)對于十九世紀的德國國家主義等社會本位論教育家認為教育的任務(wù)在于提供自然所不能獲得的東西,因而主張將社會效率作為目的,杜威認為這種學說的價值主要在于糾正了自然發(fā)展學說走入了歧途的地方;但是它的“錯誤就在于認為我們必須采取使天賦能力服從的辦法,而不是利用天賦能力的辦法去獲得效率”[1](P126)。如果說否定教育的社會性是杜威所不能認同的,那么片面強調(diào)社會需要而壓抑了個性的發(fā)展也是與杜威的教育目的觀相悖的,因為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針對這一弊病而提出的。

(3)杜威認為主張文化作為教育目的的學說至少把文化作為某種有素養(yǎng)的東西,某種成熟的東西;當自然等同于粗野時,那么文化就和效率相對立,當效率就是狹隘的行動時,那么文化就和效率對立。但是當人們把文化視為某種純粹“內(nèi)在”的東西時,它就成為社會階級分化的明確標志。杜威認為這是民主主義社會所不容許的。由此可知,杜威堅決反對自然與社會的對立以及“內(nèi)在”目的與“外在”目的之間的對立,他認為“個人發(fā)展和社會效率這兩個教育目的分開,是對民主主義的致命打擊”[1](P129)。

以上即《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杜威有關(guān)教育目的的論述。從中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杜威的教育目的即培養(yǎng)適應民主主義社會的有能力的人。

下面對認識和把握杜威教育目的觀中的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關(guān)于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我們知道,教育的基本職能是培養(yǎng)人,教育為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服務(wù)主要是通過培養(yǎng)人這一社會職能來實現(xiàn)的,所以教育的價值最終要落實在人的培養(yǎng)上。但是從杜威有關(guān)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的論述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有用即真理”的價值觀,即只要是有利于兒童活動的繼續(xù)展開,這個目的就是好的。但是我們知道,價值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所以,在此我們必須分析“有用”的評價者屬于那類群體以及這類群體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guān)系。那么,利益分享的標準作為教育目的的特征之一必須在此重新強調(diào),否則可能出現(xiàn)符合三個標準但并不是良好教育目的的情況,如培養(yǎng)罪犯的學校。

此外,由于“有用即真理”的價值觀,杜威反對把目的與手段分離,認為如果目的與手段分離,手段的意義便大大降低,從而成為一樁苦事。他主張“目的和手段之間的區(qū)別只是為了方便。每一個手段在我們沒有做到以前,都是暫時的目的。每一個目的一旦達到,就變成進一步活動的手段?!盵1](P112)但是,“允許在手段與目的之間劃出一條真正的分界線,而不是僅僅為了方便的緣故,這樣更符合人的經(jīng)驗,顯得更符合情理?!盵2](P567)而且杜威在1938年著的《經(jīng)驗與教育》中把二者作了區(qū)分,如他指出“我們可以反對把過去的知識當作教育上的目的,因而只是把它作為手段來加以重視。”[3](P350)

關(guān)于教育過程內(nèi)的目的和教育的社會目的當人們提到杜威的教育目的時,最熟悉的即“教育無目的”,其完整的表述是:“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奔此鲝埖氖墙逃^程內(nèi)的目的。但是我們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杜威是非常重視教育的社會目的的,那么二者在杜威那里是怎樣的關(guān)系呢?

杜威在他的其他著作中多次明確指出:教育的兩個要素分別是兒童和社會,“教育過程就是這些因素應有的相互作用。作為促進最充分的和最自由的相互作用的這樣一種相互聯(lián)系的概念,便是教育理論的主要支點?!盵3](P75)同時,他在總結(jié)芝加哥實驗時指出:“盡管沒有成功,在意圖上,實驗學校是‘社會中心’的。我們認為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主要地是一個社會的過程,一個參與的過程;…正如剛才指出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個人和別人共同生活和合作共事的能力”。[2](P321-322)由此可見,杜威所說的教育過程內(nèi)的目的只不過是達到其社會目的的一種手段罷了。杜威之所以掩飾其教育的社會目的,是想否定教育的階級性,這是由其資產(chǎn)階級特性所決定的;而事實上,“教育的目的和目標對社會負有某種職能,要不依據(jù)于社會文化和社會制度而去確定教育目的和目標是辦不到的,因此要在絕對意義上制定教育目的和目標也是不可能的?!盵4](P293)

關(guān)于一般目的與具體目的杜威關(guān)于良好教育目的的三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育者必須警惕所謂一般的目的和終極的目的”。因為“一般的”也就意味著“抽象的”,而“這種抽象又意味著遙遠而不切實際的,這樣又使我們返回到把教和學僅僅作為準備達到和它無關(guān)的目的的一種手段”,所以杜威指出:“我們說教育確實有它自己的報酬,意思是說,除非所說的學習或訓練有它自己的直接價值,否則,這種學習或訓練沒有教育意義?!盵1](P116)可見,杜威的教育目的是指具體的每次教育活動的目的。但是,我們知道,每次教育活動的目的應該是教師根據(jù)一般目的考慮到學生的具體特點來確定的,絕非完全根據(jù)學生的本能生長的需要確定,否則,教育目的實際上會成為放任自流。尤其是杜威認為教育即生長,生長的環(huán)境是變動不定的,所以教育目的應該根據(jù)變化的環(huán)境隨時制定并隨時改變,這不僅與其“目的是可預見的目標”的觀點相矛盾,而且這樣的教育目的實際上等于教育沒有目的。

總之,由于杜威的資產(chǎn)階級局限性,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實用主義的哲學觀和以人性論和庸俗進化論為核心的社會學觀點,杜威的教育目的觀有其自相矛盾和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地方,這一點我們必須認清。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否定教育目的觀中的積極因素,如制定教育目的要注意自然與社會、“內(nèi)在”目的與“外在”目的的結(jié)合、教育目的的靈活性等。我們應該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制定和設(shè)計我們的教育目的體系。

參考文獻:

[1]約翰暥磐?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霍恩.杜威的教育目的論述評:上[A].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暯逃康腫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杜威教育論著選[C].趙祥麟、王承緒編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5]麥克默林.教育目的概述[A].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暯逃康腫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