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
時間:2022-03-07 04:52:00
導語:學校德育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積極的教導與防治并重
朱熹認為,教導學生該從積極方面去指導、說服,少作處理性的消極工作,學者深明“義理”、“充長善端”而心悅誠服,其效果要比訂立規(guī)章制度大得多。他又說:“嘗謂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悅其心。夫理義之不足以悅其主,而區(qū)區(qū)于法制之未以防之,……亦必不勝乎”。(《同安縣諭諸職事》)學生的心中有了“理義”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為學的目的。目的不定,一切學業(yè)都無著力處。同時,他在《董蒙須知》和《訓學齋規(guī)》中,對于學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詳加標明,關于衣服冠履、語言步趨,灑掃清潔,讀書寫字以及其他雜細事宜,也都有了嚴格的規(guī)定。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這些細則而行動,用“規(guī)矩”養(yǎng)成“方圓”,以表明深明“理義”。雖然朱熹所主張的“理義”與現(xiàn)在學校德育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但是他對學生積極教育與防治并重的做法卻值得借鑒。當前在大中學生中,不少學生缺乏理想,一切以個人為中心、以西方為榜樣、是非標準差。特別令人觸目驚心的是潛藏著信仰、信念、信任危機;愛國主義思想淡薄,民族虛無主義情緒滋長“蛇年風波”以及風波后影響,都在說明這個問題。因此,學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應使他們真心愛我們的祖國,我們的黨,為崇高的事業(yè)而獻身。這一代青年從幼兒園開始都唱熱愛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歌,小學、中學都進行政治教育,考試成績都是八九十分。但實際情況怎樣樣呢?這需要我們深思,需要我們找到進行德育的有效方法,要研究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各進行哪些德育,怎樣進行德育。光是灌輸概念、術語不行,要爭取制定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規(guī)矩和細則,既引導又防治,雙管齊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循序漸進和積善成德
朱熹對學生一貫主張教育內(nèi)容不但要有整體性,而且要有系統(tǒng)性,要循序漸進。他主張學生從八歲起入學,受小學教育,從十五歲起入大學,受“大人之學”的教育。他認為小學是基礎,基礎不牢固到了大學再填補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小學中要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書數(shù)之習,并在實際練習中入手,以逐步培養(yǎng)其德性。反其長大,進入大學,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窮理”的工夫,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以止于完善。所以他特別重視小學教育的內(nèi)容。中國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子以前,小學沒有書籍,是朱熹把古代賢人的所謂“嘉言善行”匯集記錄起來,編成《小學》,內(nèi)分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作為小學必讀之書。此外還專為蒙童編寫《蒙童須知》,內(nèi)容切實可行,有助于小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朱熹還主張小學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讀了“四書”再讀其他經(jīng)書。儒家學者把“四書”視為學者必讀之書,也實始于朱熹??梢娝趯W生道理思想教育方面,十分重視貫徹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下而上達的原則。小學與大學的思想道德教育,應是整體的。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是小學的擴充和深究。雖然程度有深淺,但內(nèi)容卻是一貫的。既是循序漸進,又是連續(xù)一貫,這樣教育的效果就會顯著提高。這些對我們今天學校德育也是有借鑒的。
從目前學校的德育看來,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德育內(nèi)容銜接不夠緊密。德育方法是“關、管、灌”的鐵三角。從大學生情況看來,有兩方面表現(xiàn)較差:一是缺乏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有的人連最起碼的公共道德、衛(wèi)生常識都沒有,志大材疏,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這點應引起注意。據(jù)報道有的大學設有七個部門管理學生還沒有管理好,這是因為中小學生沒有打好底子,到了大學,還是抱著走。二是大學生的處世、辦事能力差(不是指關系學那一套)。這與中小學的教育目標有關。中小學不能只重視課堂教學,更不能死記硬背,高分低能、以開學率作為唯一標準,把中小學辦成“升學預備班”,以智育代德育。而應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引導學生積小善成大德,積小德成大善。
三、致知和踐行結(jié)合
朱熹自己做學問,就在于“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所以他教學生,也是從“窮理”與“篤行”入手?!案F理”即窮知事君,事父兄等理,因而他主張的窮理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就書本上來窮理;二是就書本內(nèi)外一切抽象的事情窮理。但他認為窮理僅僅只是完成了“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的功夫,知道事物的當然之理,這是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做躬行實踐,以完成“篤行”的工夫,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所謂“知而不行,則前所窮之理,無所安頓,徒費講學之功”。(《白鹿洞書院教條》)因之,他認為“窮理”與“篤行”二者必須相合而不可分離。他說:“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薄白x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禮義,須反來就自身上推究”,“為學之實,固在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則所踐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簽曹無可書》)所以說:“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朱子語類輯略》)從這些言論中,可知他是非常重視知與行的結(jié)合、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在今天學校德育中也應有借鑒之處。
躬行實踐,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以德為首、以才為輔、寧可有德無才,不可有才無德?!盁o德而有才,愈是大才,愈足以濟其軒,”這就是知與行的問題。程灝說:“未讀《論語》是這樣一個人,既讀《論語》又是這樣一個人,這個人就算不中用了?!苯裉煳覀兘虝菫榱擞?,讀書是為了做人?,F(xiàn)在學校經(jīng)常把教書和育人說成兩碼事,經(jīng)常聽到表揚某某老師“既教書又育人”,這種提法是否對中國德育傳統(tǒng)的“改革”?教書本來就是為了育人的,把教書和育人分作兩件事,我認為那是把“方圓”分布兩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