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3-28 03:45: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退避三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3、唇亡齒寒:意思是唇?jīng)]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4、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篇2
【關鍵詞】中國古代史;成語故事;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1-0114-01
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進行國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貫徹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方針,培養(yǎng)“四有”社會主義公民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著積極作用。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使學生高效地學習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和表述歷史的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一位歷史老師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為此,我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必要的學習方法外,還運用以人系事法和歷史成語故事講授法,在盡力提高學生歷史素質的同時,展示優(yōu)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作出有關是非、善惡、美丑的價值評價,發(fā)揮榜樣的激勵作用,為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和提高樹立典范。
“退避三舍”、“臥薪嘗膽”、“破釜沉舟”、“八斗之才”等歷史成語都是歷史故事的濃縮,它們來源于歷史,又都聯(lián)系著一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歷史成語故事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得法,不僅能為初步接觸較為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的七年級學生起到敲門磚、引路人的作用,能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潛能和自信心,調動其積極性,使之好學、樂學,而且拓寬了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途徑,還培養(yǎng)了其它多方面的能力,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成語故事的具體操作運用,其方式是多種多樣、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
首先,在講到與該成語相關的知識時運用,起到強化知識點和增強記憶效果的作用。比如,在講到七(上)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第二目“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時,就可以引入“酒池肉林”這一成語進行富有感彩的講述,不僅使學生對商紂的奢侈腐化有較為生動、具體的認識,而且還讓學生從另一個側面認識到商朝滅亡的必然性,從而使學生情感受到觸動,思想得到教育和升華。
其次,在一課內目與目之間的過渡時運用。例如,在講到第19課“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的第二目“淝水之戰(zhàn)”時,可以這樣銜接:“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這兩個成語與哪次戰(zhàn)爭有關嗎?”很自然地過渡到將要講解的內容,然后板書“淝水之戰(zhàn)”。這樣采用問題導引的策略,引發(fā)學生的動機與行為,既突出了本課的這一重點知識,同時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這一知識的興趣。
第三、在新課前,讓學生準備一兩個與新課知識有關的成語,通過各種渠道弄清楚它們的意思和所包含的故事,請幾個學生在授課前幾分鐘的時間內口述或表演。在講授“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時,我讓學生根據(jù)歷史成語上臺表演,他們憨厚樸實的情態(tài)、惟妙惟肖的語言,給全班同學再現(xiàn)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靖節(jié)先生,畫龍點睛、技藝精微的張僧繇,自尾食蔗、漸入佳境的顧愷之等人的風采,贏得了熱烈的掌聲。這種激趣導入的方式,不但能為講授新課作好鋪墊,還能促進學生為認知而展開自主學習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動手用腦的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吸收,而且還培養(yǎng)和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他們在情景體驗中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這種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與老師近乎強加于人的唱獨角戲式的教學相比,更符合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
第四、對某些歷史成語故事,也可以讓學生依據(jù)歷史事實展開合理想象,進行作文,在作文中構建并反映出初步的歷史意識,提高他們的歷史素質。
另外,還可以用搭配題的形式,讓學生在所掌握和理解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與成語故事之間建立起廣泛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其認知洞見能力。
上述這些只是歷史成語的簡單運用,如果再引入俗語典故、人物故事、詩詞歌曲,內容就會更加豐富多彩,形式會更加生動活潑,從而能更好地進一步展示歷史學科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更能充分展示歷史這門人文學科的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王順華,男,1971年出生,四川漢源人。阿壩師史教育專業(yè)畢業(yè),四川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自考本科學歷。主要從事九年級世界歷史與高中歷史的銜接性研究和九年級世界歷史教科書世界近現(xiàn)代史部分的再加工。
【摘 要】歷史成語故事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運用,是挖掘課程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客觀需要。文章從四個方面敘述如何運用:在講到與該成語相關的知識時運用;在一課內目與目之間的過渡時運用;請學生在授課前幾分鐘的時間內口述或表演;讓學生圍繞某些歷史成語故事進行作文。
【關鍵詞】中國古代史;成語故事;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1-0114-01
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進行國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貫徹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方針,培養(yǎng)“四有”社會主義公民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著積極作用。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使學生高效地學習和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和表述歷史的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一位歷史老師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為此,我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必要的學習方法外,還運用以人系事法和歷史成語故事講授法,在盡力提高學生歷史素質的同時,展示優(yōu)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作出有關是非、善惡、美丑的價值評價,發(fā)揮榜樣的激勵作用,為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和提高樹立典范。
“退避三舍”、“臥薪嘗膽”、“破釜沉舟”、“八斗之才”等歷史成語都是歷史故事的濃縮,它們來源于歷史,又都聯(lián)系著一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歷史成語故事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得法,不僅能為初步接觸較為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的七年級學生起到敲門磚、引路人的作用,能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潛能和自信心,調動其積極性,使之好學、樂學,而且拓寬了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途徑,還培養(yǎng)了其它多方面的能力,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成語故事的具體操作運用,其方式是多種多樣、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
首先,在講到與該成語相關的知識時運用,起到強化知識點和增強記憶效果的作用。比如,在講到七(上)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第二目“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時,就可以引入“酒池肉林”這一成語進行富有感彩的講述,不僅使學生對商紂的奢侈腐化有較為生動、具體的認識,而且還讓學生從另一個側面認識到商朝滅亡的必然性,從而使學生情感受到觸動,思想得到教育和升華。
其次,在一課內目與目之間的過渡時運用。例如,在講到第19課“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的第二目“淝水之戰(zhàn)”時,可以這樣銜接:“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這兩個成語與哪次戰(zhàn)爭有關嗎?”很自然地過渡到將要講解的內容,然后板書“淝水之戰(zhàn)”。這樣采用問題導引的策略,引發(fā)學生的動機與行為,既突出了本課的這一重點知識,同時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這一知識的興趣。
第三、在新課前,讓學生準備一兩個與新課知識有關的成語,通過各種渠道弄清楚它們的意思和所包含的故事,請幾個學生在授課前幾分鐘的時間內口述或表演。在講授“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時,我讓學生根據(jù)歷史成語上臺表演,他們憨厚樸實的情態(tài)、惟妙惟肖的語言,給全班同學再現(xiàn)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靖節(jié)先生,畫龍點睛、技藝精微的張僧繇,自尾食蔗、漸入佳境的顧愷之等人的風采,贏得了熱烈的掌聲。這種激趣導入的方式,不但能為講授新課作好鋪墊,還能促進學生為認知而展開自主學習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動手用腦的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吸收,而且還培養(yǎng)和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他們在情景體驗中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這種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與老師近乎強加于人的唱獨角戲式的教學相比,更符合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
第四、對某些歷史成語故事,也可以讓學生依據(jù)歷史事實展開合理想象,進行作文,在作文中構建并反映出初步的歷史意識,提高他們的歷史素質。
另外,還可以用搭配題的形式,讓學生在所掌握和理解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與成語故事之間建立起廣泛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其認知洞見能力。
上述這些只是歷史成語的簡單運用,如果再引入俗語典故、人物故事、詩詞歌曲,內容就會更加豐富多彩,形式會更加生動活潑,從而能更好地進一步展示歷史學科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更能充分展示歷史這門人文學科的獨特魅力。
篇3
關鍵字:現(xiàn)代漢語教材;成語;比較;
現(xiàn)代漢語課程是中國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必修基礎課程,現(xiàn)在通行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較多,各高校所選用的教材也各有不同。本文以周蕓,鄧瑤,周春林《現(xiàn)代漢語導論》(以下簡稱周本)為主,另加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以下簡稱邵本)和張斌《新編現(xiàn)代漢語》(以下簡稱張本)三本教材,對各教材的成語部分的內容和結構安排進行比較分析。
一、成語的定義
張斌老師在《新編現(xiàn)代漢語》中曾說過:迄今為止,有關成語的定義很多,各有特色,各有所長??梢妼τ谑裁词浅烧Z,各家有不同定論。周本中對于成語的定義是: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的結構凝固、意義完整的固定語。邵本的定義是:成語是指歷史上沿用下來的或群眾中長期流傳、見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義的固定短語。至于張本則寫到:成語是相沿習用的意義完整、結構穩(wěn)定、形式簡潔、整體使用的定型短語。
比較而言,邵本的界定較模糊,沒能從結構特征上給其精確定義,使其無法和其他熟語區(qū)分開來。如邵本關于諺語的定義是:流傳民間的形象通俗且含義深刻的語句。這和他對于成語的定義區(qū)別不大,未突出成語的實質。周本與張本定義相比,都提及了“結構定型”和“意義完整”,但周本沒有提及“形式簡潔”和“整體使用”。由于構凝固包含不可隨意拆分或者加入其它語言成分的意思,所以“整體使用”可以包含在“結構凝固”之中。因為現(xiàn)代漢語熟語大都是以短小精煉為特點,“形式簡潔”可以看成是熟語的“共性”而非成語的“個性”。成語由于多出于書面,與其它有口語性質的熟語相比,更具文語性質,因而筆者認為也可以把“文語性質強”加入成語的定義。總的來說,周本對于成語的詮釋比起邵本更為客觀,比起張本又較為簡練。
二、成語的特點
介紹成語特點時,邵本和張本提到的“結構的凝固性”與周本“結構定型”意義是相同的,三本教材也同時提到“意義完整”這個特征。不同的是與周本相比,邵本對成語的特點還提到了“歷史習用性”、“成語的民族性”兩點;張本還提到“歷史的習用性”、“韻律的協(xié)調性”、“形式的整體性”三點。筆者認為,邵本在對“成語民族性”做解說時提到:在內容上,漢語成語的內容都無不體現(xiàn)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底蘊。可見這一特點和“歷史習用性”的從歷史上沿襲而來的性質存在著相互包含的現(xiàn)象,成語是漢民族從歷史上沿用流傳下來的,因而拆為兩個特點來表述似乎有些不妥。邵本和張本在對“歷史習用性”進行闡述時角度亦有不同。邵本注重從成語來源的方面講述其歷史習用性,而張本則從讀音、詞義、句法形式方面闡述這一觀點。張本提到的“形式整體性”,表述的是四字格是成語的基本形式,這種形式整齊勻稱簡潔明了。而“結構凝固性”所含特性已經(jīng)包含了“形式整體性”,這一點較為重復。
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成語是歷史沿用流傳下來,其中還保留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的現(xiàn)象。如:否(pǐ)極泰來中“否”字所保留的古音,感激涕(眼淚)零(落下)中“涕”和“零”保留了古代該詞匯的意義;還有惟命是從(=從命)所包含的古代語法現(xiàn)象。綜上所訴,歷史習用性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從語言學角度來說,都值得作為成語的特點進行介紹。筆者曾覺得張本所提的成語的“韻律協(xié)調性”應列入成語的特點,因為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成語更是突出的體現(xiàn)出了韻律和諧的特點。后來在上《現(xiàn)代漢語導論》的主編周蕓老師的現(xiàn)代漢語課時,周老師對這一觀點也做出了評價。周老師解說未將“韻律協(xié)調性”列入成語特點的原因如下:考慮到現(xiàn)代漢語熟語大多具有韻律協(xié)調性,這并非是成語的突出特點,且“韻律協(xié)調性”屬于語用層面,與其它特點不在一個平面上,不應放在一起。
三、成語的來源
在成語來源部分,周本和張本都提及神話寓言、歷史故事、古代詩文、民間口語、借自外語和現(xiàn)代新創(chuàng)六個方面。邵本沒有單獨分出一部分進行介紹,只在成語的歷史習用性中對成語來源的四個方面:神話寓言、歷史故事、古代詩文、民間口語有闡述;在成語的民族性中提及借自外語的成語。從整體上看,邵本也算提到成語來源,但條理不夠清晰,張本和周本都單獨列出加以敘述,其中張本對于每個來源都舉例眾多,周本舉例較為簡明。這部分的編寫張本和周本各有千秋,張本信息量大,可供學習者詳細了解;而周本短小精煉,讓學習者一眼明白其重點。筆者認為,從開設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角度來考慮,因為教學時間和課文篇幅的限制,周本因為不占用大的篇幅,但也對目標文本做了清楚的解釋,在教材使用和學習時應該更為理想。
四、其余部分分析
周本對于成語部分的編寫就包括定義、特點和來源三個方面,邵本的編寫多了“成語的作用”,張還多了對“成語的構造”、“成語的運用”兩個部分的解說。
“成語的作用”可作了解,但單獨提出似乎并無必要。成語屬于短語,短語的結構在語法部分都有詳細介紹,張本的“成語的構造”在詞匯部分談語法問題也就稍顯多余。至于“成語的運用”,張本提出了三個成語使用的難點問題,包括:深刻理解成語意思;注意相近成語之間的差異;注意成語的字型與讀音。人們生活中處處都有成語,但很多時候,因為對讀音、字型或意義的理解不透徹,往往造成成語使用偏誤。張本系統(tǒng)的歸納了成語使用的難點,可以幫助學習者預防此類問題的發(fā)生,因此筆者認為是有必要單獨列出的。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教材的使用。以上所比較的三本教材在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建設上,都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對比研究之中,博采眾家之長,并且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實踐驗證它是否可行,以求不斷提升自己的現(xiàn)代漢語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周蕓,鄧瑤,周春林.現(xiàn)代漢語導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篇4
關鍵詞:歷史教學;興趣;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改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倡“開放式教學”,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如何使學生在新課改中培養(yǎng)對歷史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教師應通過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學生越是積極參與教學,思維活動越積極,對歷史現(xiàn)象和問題就越關注,興趣就越高。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德國物理學家勞厄說過:“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我在教學中對于課本內容和問題有所側重,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的一般少講甚至不講。如有關科技文化的歷史課,可畫出表格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只簡單的進行補充和更正,學生如果有疑難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另外的學生解答。鼓勵他們開動腦筋,鍛煉思維能力。
二、多種模式、多種途徑激發(fā)興趣加深印象
多媒體教學。學生對于直觀的東西印象往往比較深刻,我盡量多的利用多媒體,把許多的歷史情景、現(xiàn)象、線索等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的生動展示激發(fā)學生興趣,加深印象。
多搞其他形式的課,如辯論賽、歷史故事會、歷史成語大比拼等。學生對于此類自由活動、氣氛寬松的課有著濃郁興趣,教師可投其所好,既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保持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何樂而不為呢?
把歷史事實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拉近學生和所學歷史知識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三次科技革命時,一些重大發(fā)明對當前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像火車、飛機、電燈等),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道理。又如講“,一國兩制”時,可讓學生尋找一些歷史事實來證明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一切活動都是分裂祖國的行為,這樣把歷史事實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增加學生興趣。
采用加分法、隨機回答法。有些學生對于老師的提問并不是不會,只是不敢舉手回答,教師可利用只要回答問題就給加分的方法鼓勵學生,讓他們明白參與的重要性。也可采用隨便叫學生回答的方法,但要注意讓大家都有機會參與,不要讓學生感到老師厚此薄彼。對于那些不大習慣舉手或沒有膽量的學生,這種做法看似有些強制性,但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自信,開發(fā)思維。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 成語教學 策略
從“記成語、玩成語、用成語”的角度研究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更新教學觀念、挖掘教學資源讓成語這一文化瑰寶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提高成語教學的效果。
一、聽成語激發(fā)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成語很多起源于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佳話等,這些成語故事寓意深刻、生動有趣、富有哲理。而且喜歡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專門開設“成語故事聽讀游戲活動”,對學生循循善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習慣聽到喜歡聽再到樂于聽,從接觸成語、熟悉成語再到學習運用成語,通過成語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意識和傾聽行為技能,使學生學會樂于傾聽并善于傾聽”,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說成語鍛煉表達能力
學生在長期的看成語、聽成語之后就會對成語進行消化轉化為說成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引導學生根據(jù)具體的事務說出與其相關的成語。當看到天空的時候可以聯(lián)想到海闊天空、風和日麗等,說出一些與天空有關的成語,當春游的時候可以說出例如春暖花開、春風滿面等成語。引導學生將聽到的成語故事進行復述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成語的理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不斷開展“說成語比賽”“講成語故事”“看圖說成語”“看動作猜成語”等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進來,通過比一比、賽一賽的形式,講故事,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自我表現(xiàn)能力。例如在小學課堂上開展“說成語、猜歷史人物”的活動,以組為單位通過說成語猜主人翁的形式考察學生對成語的熟悉程度,使學生對成語認識、理解更加深刻。
三、畫成語進行知識遷移
“畫圖是一件很有教育價值的游戲,小孩子既可以因此發(fā)展他的思維,又可以學到許多知識,”通過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這句話可以得出畫圖其實就是知識的一個遷移過程,中國的成語形成都離不開人物、動物、植物并且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所有成語都能夠通過畫面來表現(xiàn)。在成語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成語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通過畫面來表現(xiàn)成語。這樣不僅能夠反映出學生對成語的理解程度,更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如當學習了“狐假虎威”這個成語之后,可以鼓勵學生將成語中的狐貍、老虎的動作表情描繪出來,這樣就在無形中將抽象的成語變成了生動的畫面。此外,老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成語畫成連環(huán)畫進行展出,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成果。
四、易于理解
中國古代的成語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其中不乏寓言故事、歷史故事,典籍作品等,對于小學生來講理解比較困難,但成語必須理解之后才能正確運用,所以本人總結了以下兩種方法供語文教學參考、交流。
第一,以動畫片的形式對成語故事進行演示與講述。例如指鹿為馬主要講的是趙高的故事,鞠躬盡瘁講的是諸葛亮的故事,刮目相看講的是呂蒙的故事,講這些成語故事中相關的人物以及所發(fā)生的的故事制作成動畫片供學生觀看,并在觀影過程中對成語進行講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第二,現(xiàn)場還原法,例如在學習“爭分奪秒”這個成語時,可以通過出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直觀形象的體會成語的含義從而達到記憶的目的。老師還可以與家長進行溝通,告訴家長經(jīng)常在晚上睡前給孩子講故事可以幫助其學習成語等方法,諸如此類。通過這些方法使學生深刻理解成語的內涵,正確的運用成語,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五、歸納總結
首先要做到善于積累,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由于成語數(shù)量較為龐大,學習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成語全部記下來是不可能的,學習過程中切記不要急功近利,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師生可以互相監(jiān)督,貴在堅持,每天學習幾個成語日積月累必然會提高自身的成語水平。
其次,要多聽多記,老師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料,通過規(guī)定學生的記憶時間,在記憶后及時進行聽、說、讀、寫、以及運用可以鞏固學習成果。
最后,是要對成語進行分類總結、歸納。例如將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含有人體部位的成語例如“從頭到腳”等、形近或是同音類易寫錯的成語、與生活想息息相關類成語統(tǒng)一進行歸類,運用靈活多變的學習方法對成語進行學習,進而提高成語水平。
六、結語
對成語知識進行梳理在趣味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必然會學好成語,學好成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閱讀和寫作都大有益處,應帶頭使用成語,形成使用成語的氛圍學生熟練地掌握和使用成語,在學生回答問題或是寫文章時要鼓勵他們運用成語不僅能鍛煉他們的能力訓練他們的思維,也能顯出他們豐富的知識。
參考文獻:
[1]李功.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朱妹.小學成語教學策略初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08).
[3]龔肖.在刁學語文開展成語教學的研究策[J].教育觀察,2016,(02).
篇6
關鍵詞: 漢語成語 英語idiom 內涵 來源 色彩使用
人們常常將漢語的成語看做是英語idiom的對應物,實際上兩者并不完全相同。下面從兩者的內涵、來源和色彩使用等方面討論它們的異同。
一、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的內涵
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在人們日常工作和學習中都使用得非常頻繁,但是很多人對二者的內涵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有必要明確二者的內涵。
下面是一些對漢語成語的認識: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有些成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如“小題大做”、“后來居上”等。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1](《現(xiàn)代漢語詞典》)。
成語是熟語的一種,是習用的固定詞組。在漢語中多數(shù)由四個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所指多為確定的轉義,有些可從字面理解,如“萬紫千紅”、“乘風破浪”;有些要知道來源才能懂,如“患得患失”出于《論語?陽貨》,“守株待兔”出于《韓非子?五蠹》[2](《辭?!罚?。
成語是習用的古語,以及表示完整意思的定型詞組或短句[3](《辭源》)。
從以上三部工具書對漢語成語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成語具有以下特點:①成語是固定的定型詞組或短句,以四字組成的占多數(shù)。②成語是人們長期習用的,來源多樣,一般都有出處。③有些成語可以從字面上理解,有些則必須聯(lián)系出處才能理解。
英語idiom的內涵如下:
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individual words 習語;成語;慣用語(《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separate words from which it is formed習語;慣用語;成語(《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
an idiom is a group of words which have a different meaning when used together from the one they would have if you took the meaning of each word individually習語;成語;慣用語(《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上述三部英語詞典對idiom一詞的解釋是比較一致的:①idiom的中文意思,都有習語、慣用語和成語。②在形式上,idiom是由不同單詞構成的固定短語或詞組。③在意義上,idiom的意義不同于各單詞意義的簡單相加,具有整體性。
英語idiom的中文意思除了成語外,還包括習語和慣用語,那么在漢語中我們要用什么詞表示idiom呢,是使用習語、成語還是慣用語,或是另用其他詞呢?
實際上,《現(xiàn)代漢語詞典》、《辭源》和《辭?!分芯鶝]有關于“習語”一詞的解釋??梢?,習語一詞有可能是外來翻譯過來的一個詞。但是,《牛津英語習語詞典》對“習語”進行了解釋:“凡是有固定搭配,從字面上看不出其意思的短語都可稱為習語(idiom),包括成語,還包括俗語、諺語以及比喻、一些常用詞的特殊用法、一些固定的搭配和句型等,從廣義上來說,涵蓋了種種習慣用法(idiomatic usage)?!睆亩x看,《牛津英語習語詞典》明確界定了習語,即idiom。此外,固定搭配、意義的整體性都和上述三部英語詞典對idiom的解釋一致,由此可見,將idiom翻譯成“習語”一詞是比較合適的。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了idiom在漢語中可譯成“習語”,那么漢語中有沒有一個詞所包含的范圍大致是和idiom相當?shù)哪??我們認為漢語中和英語idiom內涵相近的詞是“熟語”。熟語一詞的釋義如下:
熟語是固定的詞組,只能整個應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構詞法分析,如“慢條斯理、無精打采、不尷不尬、亂七八糟、八九不離十”等(《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熟語是語言中固定的詞組或語句。使用時一般不能任意改變組織,且要以整體性理解語義,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慣用語、歇后語等(《辭?!罚?/p>
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辭?!返慕忉屩形覀儼l(fā)現(xiàn):①兩者都強調熟語是固定的詞組,不能任意改變。②要以整體性來理解語義。③《辭?!分忻鞔_表示: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格言、歇后語等。從上述三點看,idiom和漢語中熟語的范圍相當。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xiàn):①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在形式上都是固定的。②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都要從整體來理解意義。③英語idiom的內涵要遠大于漢語成語,用漢語中的詞看,大致和熟語的范圍相當,用外來的翻譯詞看,“idiom”可譯成“習語”。
二、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的來源
在上文對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的不同解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都提到了來源廣泛,那么二者在來源上有哪些異同呢?下面,我們從來源的角度對二者進行比較。
通過對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的來源不完全相同,漢語成語主要來自于書面語作品,包括神話傳說、寓言、歷史故事、文學作品和外來文化等,且漢語成語大多有出處。
英語idiom的來源主要有書面語作品,如寓言和童話、古希臘和古羅馬故事、莎士比亞作品和圣經(jīng)故事、名言、歷史人物故事等,這類idiom基本上都有出處;非書面語,包括工作和技術(如農(nóng)業(yè)、科技、交通)、體育和娛樂(體育、游戲、娛樂)。
通過比較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①在來源上,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的來源都比較廣泛;②與漢語成語相比,英語idiom除來自書面語作品外,還有來自非書面語的,包括體育和娛樂、工作和技術等,這些方面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在來源上的不同可能與漢語、英語的部分性質有關。漢語比較側重書面性,因此來自書面語作品的漢語成語很多,英語側重口語性,因此idiom除來自書面語作品外,還有大量來自人們日常生產(chǎn)生活的,這部分idiom的口語性很強。
三、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的色彩使用
在色彩的使用方面,我們通過收集資料發(fā)現(xiàn):①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中均存在大量使用色彩的例子。②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所使用的色彩,大部分相同,小部分不同。③與英語idiom相比,漢語成語中存在大量色彩搭配使用的例子,在英語idiom中這種現(xiàn)象比較少見。
下面我們通過表格的形式對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舉例比較。
通過上表的比較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①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中都使用到的色彩有紅、綠、黃、黑、白等。②漢語成語中使用而英語idiom中不經(jīng)常使用的色彩有橙、紫、青等;英語idiom中使用而漢語成語中不經(jīng)常使用的色彩有粉、灰等。③漢語中含有色彩的成語普遍具有不同色彩搭配使用的特點,如青口白牙、綠肥紅瘦、橙黃橘綠等,而英語idiom中這種情況則較少,只少見于黑色中,如black and blue,(in) black and white等。此外,在漢語成語中,部分表示色彩的字常有不同的表達法,如紅色。除“紅”字外,還有“丹”、“赤”、“朱”等表達,例如碧血丹心、顏丹鬢綠;面紅耳赤、赤口白舌;朱唇玉面、朱閣青樓等。再如“黑”字,還有“烏”的表達,例如鼻青眼烏、烏帽紅裙等。
四、結語
本文主要從內涵、來源、色彩使用三個方面談了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的異同,限于筆者的知識,比較還不全面、不深入,比如含有色彩的漢語成語和英語idiom的具體頻次分布、差異原因等問題都有待深入研究。
注釋:
①文中漢語成語的釋例主要來自《中國成語大全》,英語idiom的釋例主要來自《牛津英語習語詞典》。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73.
篇7
那么,如何提升成語教學效果,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掌握成語知識呢?以下是我的教學一些心得:
一、愛成語,探索成語教學方法
1.認知成語。成語是一種文化語言積淀,大多成語包含故事性,如詩似歌,韻味有致,讀來音韻和諧。蘇教版語文課本刻意在每冊書的編排過程里均設定了成語專項。編排有致,設計科學,適合同學們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我習慣帶領學生們品讀成語,就像誦詩一樣,形式多樣,邊讀邊品味它的內涵,邊讀邊體會它的韻味。孩子們在認知環(huán)節(jié)里,興趣不斷被激發(fā)出來。
2.描繪成語。有的成語是詩,有的成語是畫。有些成語連貫起來就是一軸精美的畫卷。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成語后,利用學生喜歡繪畫的天性,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把這些常用畫面展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厚,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記憶成語,也有利于提高他的寫作能力。比如,蘇教版六年級小學語文課本有一系列成語:煙波浩渺、萬里無云、游人如織、一帆風順、水平如鏡、波瀾不驚等,意思無需逐字講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用彩筆描繪出一幅又一幅的畫面,學生在玩中收獲知識。
3.講述成語。有些成語的故事性非常強。老師就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幫助同學們編排成語故事。先讓學生組織好語言將成語故事講述出來,也可以讓學生以小品的形式把成語故事展現(xiàn)出。如此不但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同學們語言組織水平,還鍛煉了孩子們勇于展現(xiàn)自我的勇氣。比如選自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一些成語,特別適宜用故事的形式來進行記憶,如揠苗助長、杯弓蛇影、螳螂捕蟬、鷸蚌相爭、鄭人買履、葉公好龍等等,大多都是寓言故事,也有的是神話傳說或歷史故事,這些成語都是有趣的寓言故事,假如教師在講授之后再讓學生聲情并茂的將故事講述出來,效果會更佳。
二、學成語,講究成語練習方式
蘇教版語文教材每一冊書每一單元都有定量的成語編排,教師可以將這些資源滲透到每一單元的語文教學中,通過分散和集中兩種學習方式相融合,既能實現(xiàn)記憶成語的目標,又能協(xié)助學生加強記憶和運用。
1.滲透教學。成語教學是一個按部就班、不斷積累的過程。教師要對教材各單元有整體把握,了解成語都涉及到了哪些課文內容,教授課文時,將成語滲透到課文當中,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例如在講授《少年王勃》一課時,我將這些成語應用到少年王勃身上:才思敏捷、筆下生花、力透紙背,少年英才、鶴立雞群、后生可畏等等,既能輔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又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成語知識。
2.拓展延伸。單元教學中涉及成語,教師首先予以指導、解釋,再由學生誦讀、理解,然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與成語有關的鏈接內容。因為孩子們對教材有了整體感知,因此領悟成語應是得心應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里存在一系列成語:精妙絕倫、栩栩如生、夢筆生花、渾然天成、斗酒百篇。我將這些成語滲透到這一節(jié)的《望廬山瀑布》作者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上,拓展了同學們的理性思維。
三、用成語,設計成語實踐活動
課本上的成語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獲取更多的成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或者涉及成語實踐活動,例如成語接龍、猜成語比賽和成語故事大會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廣泛、輕松地搜集、整理及運用成語。
1.在廣泛閱讀中汲取成語能量。老師可以定時定量組織同學們進行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要求他們邊讀書邊積累成語。然后每周固定時間安排孩子們開展讀書會學習活動,形式多樣,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例如,指導學生閱讀《水滸傳》之“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部分的時候,學生讀完相關內容后記住了仗義疏財、抱打不平等成語的意思。
2.在生活中采集成語的雨露。生活中處處有學問,無論是社會也好,還是大自然也好都是學問的源泉。例如,天有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xiàn)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整理關于四時變化的成語;喜逢佳節(jié),教師也可請同學們談一談喜迎節(jié)日的成語。生活中積累,生活中應用。
篇8
摘要:歷史學科是一門涉及內容廣泛的學科,這就要求老師能夠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釋歷史現(xiàn)象,探求歷史規(guī)律,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關鍵詞:歷史教學;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地理;英語;音樂
一、加強多學科知識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是大歷史觀的要求
由于歷史學科綜合性的特點,歷史教師要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要多才多藝、博學多識,不僅要精通歷史 學科,還要了解相關學科,了解新興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科間的聯(lián)系,能隨心所欲、靈活自如地 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到教育教學中,從而服務于歷史教學,激活歷史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二、用多學科知識組織歷史課堂
1.語文
文史不分家,由于語文中的很多詩歌、小說、成語都和歷史典故有關,不懂歷史的人是學不好語文的,語文學不好的人也學不好歷史,像等很多偉人沒有不懂歷史的,他們既是文學家,也是歷史學家。學生在欣賞佳作名句的同時,反而更能激起學習歷史的興趣,探討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探究世界奧秘,兩者相 得益彰,相輔相成。
(1)詩歌之中有歷史
例如杜甫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就把1000多年前 一幅人丁興旺、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國富民強的歷史畫面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又如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昏庸驕奢,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如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就真實的反映了那 段刀光劍影的歷史。還有一些詩歌在描寫事件時,更容易讓歷史人物、事件變得鮮活,并能給學生展現(xiàn)一 幅生動的歷史畫面,且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的《七律》,在讓學生了解過程的同時,也 更好的發(fā)揚了精神,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2)成語是歷史的濃縮
語文中見到的成語多數(shù)和歷史故事有關,如一言九鼎、釜底抽薪、望梅止渴、分道揚鑣、秦晉之好、刻舟求劍、負荊請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指鹿為馬等等。如果歷史課上恰如其分的引用一些 成語,將會加深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熱情和效率。
(3)讀名篇就是與古人對話
中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好素材,如反映中國歷史的有《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等等。反映外國歷史的有《名人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如果語文閱讀能力強,對理解歷史有很大的益處,反之了解歷史背景更容易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
2.物理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著許多物理知識,如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杠桿定律、牛頓的力學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三次科技革命的一些重大成果,如蒸汽機、電力、發(fā)電機、電動機、電燈泡、汽船、火車、飛機、 宇宙飛船、原子彈等等。如果把物理知識恰當?shù)倪\用到歷史課中,許多難點就會迎刃而解,還可以使學生 從小樹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習慣,感悟科學的魅力,學習科學家的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探索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了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3.化學
人類的發(fā)展史是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特別是隨著三次科技革命的進行,經(jīng)濟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現(xiàn)代戰(zhàn)爭 生化武器的使用,食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被提上日程,在歷史課上運用化學知識可以使學生更懂得節(jié)約資源 、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從工廠廢氣的排放、汽車廢氣排放,到導致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學生就會明白自覺使用清潔能源、節(jié)約能源,開發(fā)新能源的必要,學以致用。
4.數(shù)學
在學習歷史時可以利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記憶,如等差法、倍數(shù)法、等比法、聯(lián)想法等;歷史年代尺和數(shù)學 的數(shù)軸很相似,年代的換算,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年增長百分比等等都離不開數(shù)學知識,歷史示意圖的畫法會用到平面幾何中的三角形、圓形、橢圓形、條狀圖、折線圖等,數(shù)字應用得好可以是歷史時間更加形象化 。
5.政治
政史是一家,很多歷史知識需要用政治學原理來解釋,如用生產(chǎn)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能較好的 理解各國的改革和革命以及政策的調整;政治上的科教興國戰(zhàn)略,依據(jù)是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各種法律 的出臺都與歷史有關,依據(jù)是“人治走向法治是歷史的進步”。另外哲學上的辯證法、唯物論、認識論對 歷史學習特別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人物的評價、考古挖掘、對現(xiàn)實的看法、宗教的理解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6.地理
任何歷史事件,必然發(fā)生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任何一個地域必然有它的過去和現(xiàn)在。地域見證了歷史的 發(fā)展,歷史把這一地域的過去和現(xiàn)在聯(lián)系起來。如絲綢之路和歐亞大陸橋的聯(lián)系,天文學革命和太陽系的 構成、運行。歷史上戰(zhàn)爭、戰(zhàn)役的發(fā)生都要用到地圖、考慮到地形、氣候、交通,軍事指揮家更離不開地圖;我國打造的紅色旅游精品路線,涉及了鐵路、公路、航空、地形、氣候、河流、物產(chǎn)等,讓學生自己 設計最佳旅游線路,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地理大發(fā)現(xiàn)、三角貿易、鄭和下西洋和海洋氣 候、洋流有密切的關系。很多地名有歷史的痕跡,如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埃及的亞力山大港、英國利物浦 、拉丁美洲等。
7.英語
世界歷史新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教材中間一些黑體字和一些人名、國際組織、歷史大事用中英文對照 ,這是以前教材從來沒有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意識。
8.音樂
篇9
[論文摘要]成語作為英漢語言的精華,帶有濃厚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積淀,它的產(chǎn)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色,成語翻譯歷來是翻譯的難點。文章從英漢文化差異的視角,闡述文化差異對英漢成語翻譯的影響,探討如何靈活運用英漢成語翻譯策略,以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一、引言
成語(set phrases)是習語(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種,是人們在長期實踐和使用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結晶。成語一般來自于古代經(jīng)典、著名著作、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進行英漢成語互譯,要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語成語的形象、喻義、修辭,也要譯出其文化含義。如成語“守株待兔”,是中國的一個古代故事,若譯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會令人大惑不解。若譯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雖然其意表達出來了,但成語的文化特征已是蕩然無存,因而也不可取??梢姡?處理英漢成語互譯的關鍵是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
二、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如果說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那么作為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的成語更是文化的結晶,集中的體現(xiàn)了各自文化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作為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現(xiàn)的是兩種完全迥異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義是來自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泰勒,他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梢?,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tǒng)。通過比較,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文化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中國屬于典型的大陸環(huán)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耕氣氛比較濃厚的國家,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至關重要,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和土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的成語。如“揮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島狹小范圍的限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為了生存發(fā)展,航海業(yè)和漁業(yè)十分發(fā)達,英語中有很多關于船和水的成語,如plains ailing(一帆風順)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等。
(二)風俗習慣文化
風俗習慣的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成語當中有較多的反映,特別是在動物形象上。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象征著吉利,漢語中與龍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種長著翅膀,能夠從口中噴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惡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來形容飛揚跋扈、令人討厭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成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成語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佛教關的成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們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有許多與God相關的成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們詛咒一個人常說God damn you ,危險過后常說God bless you。
(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指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漢語的典故成語多出自《四書》、《五經(jīng)》或神話傳說,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等。英語的典故成語多來自《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漢成語的翻譯策略
一些翻譯理論家,如蘭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認為:與其把翻譯視為一種雙語之間的轉換活動,不如把翻譯看成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由此可見文化必須納入到英漢成語翻譯的研究范圍,王佐良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人們全說,他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確實如此:但是,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p>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語翻譯更應遵循這個原則。奈達說:“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魯迅先生講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為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本统烧Z翻譯而言,就是能直譯的就直譯,不能直譯的就意譯,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確保在最大程度上將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現(xiàn)給譯文讀者,達到“文化傳真”的目標。實踐當中,英漢成語翻譯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Wall have ears(隔墻有耳);竭澤而漁(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樹,后人乘涼(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豐富譯語的詞匯,使讀者體驗到一種新鮮感。
(二)直譯加注法
有些成語,其歷史典故文化比較濃厚,直譯之外,還需加必要的注釋。如a Don Juan 唐磺。 意為風流浪子。Don Juan是英國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個勇敢、風流的騎士。現(xiàn)在,他經(jīng)常被用來指代具有這些品質的年輕人。這類成語如果不加解釋地直譯出來,譯文讀者一般很難理解其寓意。再如,漢語成語“班門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譯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釋語,只譯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國讀者不知道Lu Ban 為何許人,自然對這一成語的理解會產(chǎn)生疑惑。 轉貼于
(三)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直譯加注釋過長,會破壞成語的簡潔性和可讀性時,就用意譯法,靈活傳達原意。如英語成語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親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漢語成語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況下在英語中難以用直譯法體現(xiàn),也常采用意譯法,雖難以保全成語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卻能簡潔地反映出成語的喻意。如事實勝于雄辯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鍋hold the bag,漢語口語中“背黑鍋”的說法意指某人干了壞事而責任卻落在未干壞事的人身上。英語中把這種情況說成“捧著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講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錯誤的人,也可能是沒有牽連的人。
(四)直譯加意譯法
應注意到,直譯和意譯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譯文暢達,英漢成語可部分直譯,部分意譯。如成語“東施效顰”,如意譯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讀者會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許人而無法理解其含義。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譯“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語中有這樣一句成語“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這句成語后面,譯者會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對應了漢語成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五)回譯法
有一小部分成語,本來自于源語,翻譯時可采用源語的成語,如以眼還眼an eye for eye,鱷魚的眼淚 crocodile’stears,武裝到牙齒 armed to the teeth等。
四、結束語
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成語具有較大的文化信息負載量,是英漢民族語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說:“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為中心的?!痹诜g成語時,關鍵是把握好漢語和英語各自的文化,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采用恰當?shù)淖g法,盡可能了解民族語言與文化,深刻理解成語本身的意義,才能使成語的翻譯達到最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 1964
[2] Peter Newmark.翻譯問題探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5]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魯迅,“題未定”草[A],魯迅雜文全集[C],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孫會軍、鄭慶珠,譯論研究中的文化轉向[J],中國翻譯,2000,(5):11-14
篇10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語文教學 課堂傳承 課外文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75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傳承并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深入淺出,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和思想觀念,產(chǎn)生對國學的美感,產(chǎn)生愉悅之情。語文學科的最本質特點是它的文化性,語文教育就是面對文化載體,進行文化內涵的開啟和解讀,從中體悟語言文字作為一種文化工具所產(chǎn)生的基礎魅力,體悟從文本世界中所彌散開來的濃濃的文化意味。這種文化,與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從語文入手,可以很好地傳遞傳統(tǒng)文化。
小學,是傳統(tǒng)文化存在最為明顯的階段,你可以聽到學生讀國學經(jīng)典的朗朗書聲,可以看到學生抄寫國學字句的濃濃興趣,可以看到校園到處張貼的、書寫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語句,還可以看到老師的精彩課堂。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傳遞傳統(tǒng)文化,我認為從這些方面下手:從低年級開始,給學生種下國學的根基;在課堂上傳承國學,課后布置加強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作業(yè);開展傳統(tǒng)文化系列的活動,豐富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組織學生讀書,讀國學經(jīng)典;學習課外知識,擴充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智慧。
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從低年級開始
在低年級識字過程中,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最合時宜。有科學家研究,1~13歲是開發(fā)兒童記憶力的最好時期。我認為,很多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教育經(jīng)典,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等,都是兒童初始接觸并學習國學的最好工具書。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容,貫穿在一至六年級的教科書里,滲透在教科書的各個組成部份,教師要對語文教材中民族語言、民族歷史、人文傳統(tǒng)等相關民俗文化的內容進行梳理,設計、找準結合點和滲透點,得到民族文化教育的規(guī)律。
這樣一來,在孩子萌芽時期種下國學基礎的種子,然后慢慢培養(yǎng),慢慢成長,最后真正地明白什么是國學,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蛟S這樣,會收獲到出人意料的成果。
二、在課堂上傳承傳統(tǒng)文化
語文課堂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主陣地,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角度學習傳統(tǒng)文化,積累知識,提高素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嘗試著將多種多樣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納入教學內容。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的魅力。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努力走向國學堂,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梢愿鶕?jù)這些方法具體施行: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可以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可以從故事情節(jié)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內涵;可以從課文主題人手,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可以從課文詞句人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還可以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人手,挖掘文化意趣。總之,向著國學的方向就對了,畢竟學習是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
還可以這樣:語文教學與成語結合。成語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篩選,大多數(shù)承載著歷史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許多成語還保留了文言意義,能有效幫助學生掌握文言知識。傳統(tǒng)的成語,既學習字形,運用成語,又增加作文文采,還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知道一些文學典故,更能帶動名句名篇的背誦。教學中,可以進行成語接龍,數(shù)字疊塔,師生姓名鑲嵌,歷史故事串聯(lián)等,收效會頗為豐富。
三、開展傳統(tǒng)文化活動讀出傳統(tǒng)文化的味道
圍繞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開展綜合性的國學系列的活動,如:搜集和積累各種豐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藝品,書畫比賽,詩歌朗誦,演課本劇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舉行各種文化比賽,通過各種途徑,采用多種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傳統(tǒng)和身邊的文化傳統(tǒng)。目的在于打通課內學習和課外活躍的途徑,引導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上學,也稱“讀書”,這是個通俗叫法??梢砸姷米x書與學習的關系之深,聯(lián)系之大,從讀書入手,大有所獲。就誦讀的方法而言,在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之中,“讀”是第一大法,可謂“讀”占鰲頭。古訓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東坡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種讀,不僅僅是默讀,更注重于朗讀。中國語文教學方法以誦讀為本是由漢字、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含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梢?,“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唯其意”的“誦讀法”對漢語學習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四、學習課外的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文化內容豐富,僅有課內閱讀是不夠的,教師必須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學習工作,選好書,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讀古典文詩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魯迅先生說過“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 上一篇:地球爺爺?shù)氖?/a>
- 下一篇:兒童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