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秋天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4-07 08:41: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秋天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關秋天的成語

篇1

2、一葉知秋:意思是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fā)展趨向與結果。

3、秋風落葉:原指秋風掃盡了落葉,一片凄涼的場景,現多比喻為一掃而光。

4、春去秋來:意思是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篇2

一、成語故事化

故事,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趣味中梳理積累。

如,一朝之忿,樊遲跟隨孔子在天壇下散步,問孔子:“請問老師:如何能提高道德修養(yǎng)、去掉惡念、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啊。先做事,后考慮個人得失,不就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嗎?時常反省自己的過錯,而不是去指責別人,不就能去掉惡念嗎?由于一時的憤怒,克制不了自己,以至于牽連自己的親人,不是很迷惑嗎?”“一朝之忿”比喻一時的氣忿。(出自《論語》)

二、成語系列化

如,讓學生把“勤奮類”“品行類”的成語歸類梳理,再者可以根據“春、夏、秋、冬”進行梳理。有的學生把這些系列化的成語做成表格,值得師生學習,可以說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

如,有關夏天的成語:

蟬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yè)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三、成語著作找

學生學習經典著作時,總會從里面找出優(yōu)美的段落、富有哲理的句子、常用的成語等。如,在閱讀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長篇小說《大衛(wèi)?科波菲爾》時,學生從中梳理了不少的成語:

1.不過她自認為她是有權利的,而且不容置疑。

不容置疑:不允許有什么懷疑,表示論證嚴密,無可懷疑。

2.看姨婆臉上那副表情,我想象的到,她是嚴陣以待再次入侵。

嚴陣以待:擺好衣襟端端陣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3.那天正好是個趕集的日子,我姨婆得到了一次大顯身手的好機會。趕著小灰馬在大車、筐子、蔬菜堆和小販貨物之間迂回穿行。我們間不容發(fā)的轉折,引得路人議論紛紛。我姨婆不理這一套,只顧趕車走她的路。我相信就是她身陷敵國,也會同樣鎮(zhèn)定,一意孤行。

大顯身手:充分顯露自己的本領。

間不容發(fā):中間容不下一根頭發(fā),指事物之間距離極小;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形勢中極其危急。

一意孤行:不聽勸告,固執(zhí)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四、成語文言找

從高一的文言文教學開始,就進行成語卡片的積累。先讓學生自己找,小組合作展示,然后教師總結補充。

如,在《廉頗與藺相如》中的成語積累有: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勞無功;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束之高閣、束手無策;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十惡不赦;等等。

五、成語展示化

在梳理積累的同時,要有所記憶鞏固,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運用。在此為學生搭建成語展示的平臺,讓他們盡情地秀一秀自己,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運用興趣。

1.成語接龍比賽。在成語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可以用該游戲來檢驗鞏固成果。

2.自編自演成語故事。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任選成語故事,根據情節(jié)分角色演繹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然要經歷以下環(huán)節(jié):熟讀故事、理解成語、演繹人物、排練合作。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認知、理解、聽說讀寫能力均可得到提高,并且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可謂一舉多得。

篇3

關鍵詞:成語 文化 教材 課外 情境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7

成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精品,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外表凝練,內涵豐富。對小學生來說,學習成語有助于激發(fā)他們對中華語言的熱愛,提升他們作文寫作的功底與語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了成語教學,然而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怎樣指導他們積累成語呢?我根據年級特點,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資源,課內外結合,積累與運用并重,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教材為平臺,引導學生積累

(一)聯系課文學習成語

我以課例中的成語作為切入口,引導學生認識成語,初步感知成語的意思,在所創(chuàng)設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學會聯想,意會成語所表達的意境,使學生接受并喜歡成語。如《北京》課文中的“各種各樣的車輛在橋上橋下來來往往,川流不息”,對于其中“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理解,我是這樣教學的:首先,由于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帶有具體性、形象性的特點,因此要有具體而形象的刺激物作為學生理解成語意思的“中介”。于是,我讓學生觀察插圖――立交橋上有許多車子,來的來,去的去,一輛接著一輛像條長龍,一直向前開。接著,再讓學生一起跟著教師做手勢,模仿車子在立交橋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然后,我通過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入預設的情境中:看看圖上的車子一輛接著一輛,一直往前趕,就像大自然中的(河流)一樣,不停向前流,“川流不息”說的正是這個意思。把車流和河流二者的共同點聯系起來,讓學生有了直觀的比較和聯想,便能進一步感悟“川流不息”所表達的意境了。最后,我又把這個成語放到生活場景中去,讓學生在上學或放學途中感受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車輛與人流,引導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積累成語。

(二)借助生字補充成語

給生字找成語朋友,讓學生在擴詞中積累成語。擴詞是低年級小朋友語言積累過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擴詞的過程中,常以一個生字為基點,可帶出幾個學生易讀、易懂、常見、實用的成語。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一冊“拼音識字”第一課后,我便在課上讓學生用學過的生字“一、二、三……十”進行擴詞,并說說帶有這些數字的成語,讓學生開“成語火車”: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無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通過這樣的教學,當學期結尾時,學生無形中就積累了許多與生字有關的成語,這其實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些淺近常用的成語,學生愛聽、愛讀,無需教師過多解釋、說明,學生也能耳熟能詳。有些成語學生現在還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是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這些成語便會在不經意間“其義自見”,久而久之,就達到了“厚積薄發(fā)”的境界。

(三)通過分類充實成語

人教版實驗教科書配合新課程標準也十分注重語言積累,如語文園地辟有“日積月累”欄目,四冊教材的“日積月累”中增添了能突顯中華文化的成語韻語、古詩詞等內容,把很多意思相近(相關)或結構相似的成語放在了一起,讓學生讀讀背背。人教版實驗教科書第三冊的課文和課后也有很多成語,包括與春天有關的、與秋天有關的、富含人生哲理的等,它們大多淺顯易懂,學生非常喜歡。教師可就地取材,指導學生加以類別,然后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成語的韻律美,通過誦讀悟其大意、悟其意境,再背誦以強化積累。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使學生多積累帶有數字的成語、帶有動植物名字的成語、含有反義詞的成語等。通過對成語的分類積累,學生的成語積累量逐漸增加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也明顯提升了。

二、以課外拓展為延伸,豐富學生積累

從新課程標準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理解到:課內閱讀是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除了要重視課內閱讀之外,還應該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小學生的文化成長。因此,教師要從小學生入學之初就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是閱讀成語。教師要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讀物,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建立“詞匯摘抄本”,多摘抄優(yōu)秀讀物中的精美語句(含成語),量變變質變,一學期下來收獲就會多多。

此外,經典誦讀也不失為成語積累的一條捷徑。我每天利用預備鈴響到上課鈴響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背誦《成語速記》《成語童謠》《成語韻文》等經典教材。如《成語韻文》求學篇:謙虛謹慎,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循序漸進;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學而不厭,穩(wěn)操勝券。通過誦讀經典,學生既傳承了中華經典的精髓,又積累了豐富的成語,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以運用為舞臺,沉淀學生積累

語言學家將只能理解、不能運用的語匯稱為“消極語匯”,將既能理解又能運用的語匯稱為“積極語匯”。要把“消極語匯”轉化為“積極語匯”,就必須加強運用語言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巧妙運用成語,把積累的成語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并形成積淀。

(一)創(chuàng)設運用情境

如利用文中豐富多彩的插圖,引導學生看圖中人物的表情說成語:愉快時眉開眼笑,失意時愁眉苦臉;看圖中的天氣現象說成語:下雨前烏云密布,晴天時萬里無云,臺風襲來時風雨交加;看學校場景時,如“下課了,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走出教室,操場上人山人海;上課了,教室里鴉雀無聲,同學們正專心致志地聽教師講課”。如此這般,成語就消化了,真正變成了學生自己的東西。

(二)構筑運用階段

篇4

從構成句子的最小單位――“詞”的積累入手吧,為金碧輝煌的語文大廈來個奠基工程。由于學生剛入學,詞匯量不夠豐富,所以我把每課的生字進行擴詞四五個,多的達到七八個,并按課打印成詞簽,貼在每單元的后邊,以便學生隨時積累,豐富自己的詞匯,同時也為家長的聽寫帶來了方便條件。每天只要學生有時間就去讀詞語,經過日積月累,班級的學生的詞匯量就會明顯增多,運用詞語也很靈活了,說話造句的能力也增強了。同時,因為有些字是不認識的,反復認讀,又進一步擴大了識字量,其實是一舉兩得。詞語積累在語言表達中、在今后的習作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成語積累――品味濃縮歷史,提高文字表達力

有了詞語積累作為基礎,接下來背成語也不算困難。在學習生字時,我給每個一類字找了一個成語,以單元的形式打印后,貼在了書上,讓學生背誦。為了降低難度,在學習生字時,帶出成語來認讀。認會之后,讓學生領讀。然后每個人負責一條成語,每節(jié)課都反復鞏固,一天下來接受快的孩子都能背下來了,接受慢的孩子也記得差不多了。這樣既是為了鞏固識字,又為了擴大積累,將來能學以致用,正所謂厚積薄發(fā)。每個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能見字想到成語,順便認識了其它的字,識字量又進一步擴大了;再學其它字時,學生都能帶出這個成語來,又是一舉兩得。我不局限于生字成語的積累,還隨著課后的積累,進一步擴展,如上學期打印了數字成語、動物成語、AABB 、ABB、ABAB 、ABAC式詞語;這學期積累了四季成語等等。聽課的領導和老師都說我班學生上課組詞都是成語,真正是平時積累到位了。為了提高積累成語的興趣,我鼓勵學生在日記中運用成語,只要用得恰當就加一顆星??追币辉谌沼浿羞@樣寫到:下課了,同學們興致勃勃地搖著呼啦圈,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了。揣原婷寫到:在這個暑氣蒸人的夏日,我最不愿意到外面玩了。孫寧澤在日記中說:張睿達莫名其妙地被媽媽說了一頓,很委屈……

三、古韻文積累――浸染學習生活,提升人文素養(yǎng)

積累了一段時間成語之后,我覺得學生對古代的國文精華也應該了解一下,我又試著領學生背誦《三字經》、《弟子規(guī)》。每隔一兩周就為學生打印出一部分《三字經》、《弟子規(guī)》,利用早自習讓學生背誦。為了增加興趣,我自費買了放音器,從網下載帶有音樂伴奏的原文,學生們特別喜歡,邊聽邊背。在背誦的同時,我還講解意思和介紹有關的故事:孟母三遷、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竇燕山教子……孩子們的知識面擴大了,也接受了中華美德教育。有了《三字經》、《弟子規(guī)》、成語作為基礎,將來接觸文言文就會很省力。教孩子一天就要想著他的一輩子,積累知識就是積累人生,讓學生思想不斷厚重起來。我們的一生都是在積累,平時知識的積累,何嘗不是對人生的積累呢?

四、農諺、名言、古詩積累――豐富語言材料,增強民族文化底蘊

篇5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21-0060-02

“嫁接”本是一個植物學概念,是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的過程。“嫁接”語文課就是開放語文教學內容的邊界,消解“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壁壘,有意識地借助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資源和方法路徑來優(yōu)化語文教學,使語文課堂成為一個開闊并無限延展的兼容空間。

“嫁接”過程中,接上的芽或枝叫作接穗,被接的植物體叫作砧木。“嫁接”語文課,首先要為“語文課”這株“砧木”找到合適的“接穗”,然后通過一系列語文實踐,以學科本質的力量使它們緊密相連,促進“細胞”增生,“傷面”愈合,從而實現整體植株的“成活”與“改良”。

1.“嫁好”――為“砧木”尋找最有親和力的“接穗”。

影響植物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接穗和砧木的親和力。所謂親和力,就是接穗和砧木在內部組織結構、生理和遺傳上,彼此相同或相近,從而能互相結合在一起的能力。親和力高,嫁接成活率就高。

課堂嫁接也是如此,某些不同學科,內容、進度相同或相似的“近親”資源可統整起來聯合教學。比如:蘇教版二上中的《識字1》介紹了金秋水鄉(xiāng)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練習1》要求讀背一組秋天的成語和一首小詩《秋天到》,《練習2》的“做做說說”要求觀察秋景并將它畫下來或者寫下來,課文《秋游》描寫的是老師帶領學生去秋游的情景;而蘇教版二上《品德與生活》第二單元《走進秋天》前三課內容為《秋天到了》《秋游回味》《巧手剪秋天》,形式有“講講我眼中的秋色”“種子拼畫”“秋游盤點”等。兩者教材版本、教學進度一致,內容都與秋天有關,學習形式也有相近或重合之處,可以整合在一起,設計成一個綜合性的主題單元組織教學。

另外,可尋找一些和教學內容高度契合的“其他形式”的課程資源來充實語文課堂,比如繪畫、音樂、表演、科學實驗等。一位老師執(zhí)教蘇教版三上《山行》時,隨著古詩的講解,一步步地在黑板上呈現了一幅富有藝術美感的《楓林盡染圖》,極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古詩的內涵和意境。蘇教版一下《烏鴉喝水》一課,針對學生“為什么放入石子以后烏鴉就能喝到水了?”“如果放入其他的東西行不行?”的閱讀疑問,教師拿來一個與課文中相似的瓶子,以及水、石子和沙子,讓學生觀察分別放入石子和沙子后水平面的變化,并將其中的物理學道理解釋清楚,使學生對烏鴉的“聰明”有了鮮明而深刻的領悟。

2.“接通”――以“語文的力量”讓“砧木”和“接穗”緊緊相連。

嫁接的關鍵是讓接穗和砧木傷面的形成層緊緊相貼,使植物本身所具有的“自愈”機能最大可能地被喚醒和激活。這種“緊貼”,是一個滲透、融合的過程,更是一個適應、接納的過程。

嫁接之于語文課堂,首先不是形式的表面依附和內容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融合,與教材內容融合,與學生學習期待融合,與整體學習氛圍融合,貫通于整個學習過程,致力于學習氣質的內在提升和學習能力的整體增強,追求“1+1>2”的合作效應。

從另一個角度看,引入“外資”正是為了激活本體,是對語文學科本質力量的追溯和探求。這就要求教師既能慧眼識別具有語文價值的課程資源,又須慧心研制,賦予其“輔助文本理解”的機能。在“理解、積累、表達”等語文實踐活動中,異體組織因其特有的價值被接納乃至融入,激發(fā)了本體細胞活力,促使增生的部分即時成活,其增值價值得以體現,從而成為課堂有機體的一部分。

課例:蘇教版四上《維生素C的故事》

【片段一】

課前小實驗:教師準備一杯清水,滴入碘酒,使水變色。接著倒入神秘粉末,水一下子變回無色透明。學生嘖嘖稱奇。

師:你們猜猜老師倒下去的粉末是什么?

(學生自由猜測)

師:告訴你們,是維生素C。

生:噢!

師:那維生素C這種物質是怎么被發(fā)現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維生素C的故事》。

【片段二】

(課前小實驗同片段一)

師:維生素C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元素,剛才的實驗還證明,它能對抗自由基,具有美白皮膚的功效,夠神奇吧?知道老師做這個實驗的用意吧?

(學生會心點頭微笑)

師:對,今天學的課文講的就是維生素C怎么被發(fā)現的,首先和一個“奇人”哥倫布有關,誰來介紹一下他?

(學生交流有關哥倫布的信息)

師:讀過課文知道,發(fā)現維生素C還跟一種什么怪病有關?

(學生讀文中有關“海上兇神”的句子)

師:“海上兇神”其實就是“壞血病”,在一次遠航中,哥倫布的十幾個船員都得了這種可怕的疾病,可他們并沒有死去,而是奇跡般地起死回生,這個奇跡是怎么發(fā)生的呢?

(學生潛心讀文,理清故事,并作簡要概述)

以上教學片段均引入了有關維生素C的小實驗,但通過對比發(fā)現,實驗一是“化學的”,僅僅是為了告訴學生實驗結果而導入課題,和其余教學環(huán)節(jié)并無實際關聯;實驗二才是“語文的”,以“神奇實驗”引出“神奇物質”,循著魔幻般的感覺,師生一起說“奇人”,聊“怪病”,談“奇跡”……“科學實驗”與“語文實踐”無痕相融,不僅以新奇形式吸引了眼球,還營造了一個有魔力的問題情境,提起了全課之“氣”,有利于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欲望投入閱讀和表達。

3.“改良”――以成活的“接穗”提升整體植株的品質。

嫁接對植物品種的改良、經濟價值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樣,語文課堂吸納其他學科領域的營養(yǎng)元素,如自然科學的重邏輯、尚嚴謹,藝體學科的重形象、尚想象等,不但能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更能改變常規(guī)的教學形態(tài),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有趣,于輕松愉悅中走過文本最“艱澀”的路程。

課例:蘇教版三上《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

【片段一:說戲與表演】

師:雷奈克是怎樣發(fā)明第一個聽診器的呢?請四人小組來演一演。

師:雷奈克當時會說什么,做什么,又會想到什么?扮演雷奈克的同學要通過自言自語表演出來,誰來當導演,先幫演員說說戲?

生:雷奈克看到兩個男孩在玩蹺蹺板,可能會想:蹺蹺板平時不是這么玩的呀,他們在干什么?我倒要去瞧瞧。

生:雷奈克會問:“你們?yōu)槭裁催@么玩蹺蹺板呀?”

生:雷奈克聽了男孩的回答,會想:“這是真的嗎?我也來試試!”

生:雷奈克一邊跑回醫(yī)院一邊大聲喊:“我終于找到診斷肺結核的方法了!”

…………

【片段二:體驗與發(fā)現】

教師讓學生模仿課實驗。

實驗一:同桌兩人,一人耳朵緊貼桌子一頭,另一人在桌子另一頭用筆劃著桌子,一人便能清楚地聽到劃桌子的聲音。如此同桌互聽。

實驗二:一人將練習本卷成筒兒,一頭靠著同桌的胸腔,一頭湊近自己的耳朵,聽對方的呼吸聲、心跳聲。如此同桌互聽。

以上課例,以特定的學習內容為介質,改變默讀、靜聽等較為單一的閱讀模式,運用表演、實驗等方式,創(chuàng)設了貼近兒童、貼近生活的“事件”,吸引學生參與思考、實踐、合作探究,教學信息和學習主體之間呈現多向互動、多元生成的良好狀態(tài)。

篇6

1、落葉歸根:飄落的枯葉,掉在樹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他鄉(xiāng)的人,終要回到本鄉(xiāng)。

2、秋風落葉:秋風掃盡了落葉。比喻一掃而光,不復存在。

3、雨條煙葉:雨中的柳條,煙霧中的柳葉。形容凄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纏綿。

4、枝流葉布: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廣。同“枝布葉分”。

5、駢枝儷葉:指偶句儷辭。

6、紅葉題詩:唐代宮女良緣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緣的巧合。

7、尋枝摘葉: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東西。

8、抱枝拾葉: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

9、兩葉掩目:如同兩片樹葉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對事物分辨不清楚。

10、御溝紅葉:御溝:流經宮苑的河道。指紅葉題詩的故事,后用以比喻男女奇緣。亦作“御溝流葉”、“紅葉之題”。

11、加枝添葉:在敘事或轉述時,于主要事件外,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

12、梧桐一葉落:梧桐落葉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來臨。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13、粗枝大葉:繪畫,畫樹木粗枝大葉,不用工筆。比喻工作粗糙,不認真細致。

14、枝葉相持:比喻相互扶助。

15、落葉知秋:指見到落地的黃葉,知道已經是秋天快到了。

16、連枝帶葉:同根所生的枝葉。常比喻兄弟之間的密切關系。

17、葉落歸根:樹葉從樹根生發(fā)出來,凋落后最終還是回到樹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多指作客他鄉(xiāng)的人最終要回到本鄉(xiāng)。

18、添枝加葉:在樹干上添上些枝葉,比喻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為了夸大,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

19、落葉歸根:飄落的枯葉,掉在樹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他鄉(xiāng)的人,終要回到本鄉(xiāng)。

20、胡支扯葉: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同“胡枝扯葉”。

21、移根換葉:比喻徹底變換處境。

22、破桐之葉:比喻已分不可復合的事物。

23、一葉迷山:意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24、改柯易葉:指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

25、重熙累葉:形容累世圣明有德,天下升平昌盛。同“重熙累洽”。

26、添枝增葉:比喻接連不斷地附加。同“添枝接葉”。

27、莫辨楮葉: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葉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亂真。

28、胡枝扯葉:指東拉西扯,不著邊際。

29、枯枝敗葉:?。核?。干枯的樹枝,衰敗的花葉。形容荒涼、破壞的樣子。

30、枝葉扶疏:①形容枝葉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詳明縝密。③比喻興旺發(fā)展。

31、枯枝敗葉:?。核?,干枯的樹枝,衰敗的花葉,形容荒涼、破壞的樣子。

32、秋風掃葉:比喻威力大、氣勢猛。

33、金枝玉葉:原形容花木枝葉美好,后多指皇族子孫,現也比喻出身高貴或嬌嫩柔弱的人。

34、有枝添葉:比喻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為了夸大,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

35、枝葉扶蘇:形容枝葉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

36、有枝有葉:形容真切詳盡。

37、疾風掃秋葉:比喻力量強大、行動迅速,象暴風掃除落葉一樣。

38、西風落葉: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趨衰落。

39、根深葉茂:茂:繁茂,根扎得深,葉子就茂盛,比喻基礎牢固,就會興旺發(fā)展。

40、紅葉題詩:唐代宮女良緣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緣的巧合。

41、添枝接葉:比喻接連不斷地附加。

42、枝附葉著:比喻上下關系緊密。亦作“枝附葉連”。

43、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44、同心葉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協力”。

45、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46、冰銷葉散: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47、金枝玉葉:原形容花木枝葉美好。后多指皇族子孫?,F也比喻出身高貴或嬌嫩柔弱的人。

48、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總得有人在旁協助。

篇7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教學;生活化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就是教育?!笔聦嵣希Z文教學中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現實生活的行為具體指向為:看書、讀報、寫信、交談、打電話、開會……語文能力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讓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語文這一人生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的“防火墻”,并“開溝引渠”,把生活這股“源頭活水”引向語文。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通過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yè),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等途徑,促使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使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通。在生活中尋找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與語文教材接壤,在生活中生成語文教學。因此,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筆者進行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嘗試。

一、以課堂為起點實施生活化教學

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生活教育的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

《秋天來了》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練習中的一個教學內容。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這一教學內容,達到讓學生學會觀察并按一定順序進行景色描述的教學目標,我扔掉了書本上的插圖,帶著學生來到校園尋找秋天的足跡。學生個個興致勃勃:有的蹲在草坪上專注地觀察著小草顏色的變化,有的指著外走道邊一棵楓樹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有的踮起小腳、伸出小手輕輕撫摸著石榴樹上的果實。還有的撿起一片片落葉,耷拉著小腦袋似乎在思考著什么……

隨后匯報交流的效果在我的意料之中,有了豐富的體驗與素材后,孩子們的發(fā)言十分踴躍,孩子們從自己的視角感受著秋天,描述著秋天:

“我看見原本綠色的小草已經枯萎了,這告訴我秋天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我看見火紅火紅的楓葉了,秋天真美麗呀!”“我看見秋姑娘為我們送來了片片落葉?!薄拔铱吹搅艘粋€個像燈籠一樣的小石榴,我知道了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

孩子們的描述那么生動、具體,他們在盡情地表達著自己對秋天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我把孩子們找到的秋天以簡潔的詞組一一寫在了黑板上,并配上了簡筆畫,然后讓孩子們以《秋來了》為題,根據剛才各自觀察的結果,將秋天的景色和同桌說一說。頓時,教室里熱鬧了起來,每個孩子都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起來……

這節(jié)課,我?guī)е⒆觽冏叱隽私滩闹械牟鍒D,走出了教室,走進了有聲有色的大自然,學會了觀察,在觀察中懂得了感受,在感受中產生了對秋天最真切而又生動的情感體驗,為口語的表達打下了基礎,做好了準備。相反,如果語文學習僅僅局限在書本中、教室里,那樣的學習是靜止的、單調的、乏味的。

二、以作業(yè)為橋梁實施生活化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币虼?,我發(fā)揮作業(yè)的橋梁功能,通過作業(yè)這一手段,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大力開發(fā)教學資源,使生活化教學資源不斷輸入語文課堂,從而有效實現將生活引入課堂、將語文延伸到生活實際的目標。從低年級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我進行了如下生活化的作業(yè)嘗試:

(1)查閱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識字1》中,向學生介紹了我國的四個傳統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結合本課內容,我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來了解這四個傳統節(jié)日的來歷以及過節(jié)的風俗等。

(2)觀察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蠶姑娘》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蠶卵蠶蛹”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因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沒有見過蠶,多數學生缺乏對蠶的感性認識。但由于童心,他們會對新鮮的東西感興趣,因此,我在班級中養(yǎng)了幾條蠶寶寶,讓學生可以每天觀察蠶寶寶的變化,借此鼓勵學生寫簡單的觀察日記。

(3)創(chuàng)編型。低年級課文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學了《狐假虎威》《青蛙看?!泛?,我讓學生排演課本劇、畫連環(huán)畫;學了《會走路的樹》后,我請學生續(xù)編故事;學了《秋姑娘的信》后,我讓學生畫一幅秋景圖。

(4)探究型。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的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的,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探究活動。如學習《夕陽真美》一文時,我指導學生去領略夕陽的美景;學習《云房子》一文時,我則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后白云的變化,了解它的姿態(tài)萬千、變化多端。

(5)調查型。如學了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練習8中學用字詞句《莊稼的保護神》后,我組織學生首先調查捕殺青蛙的現狀,然后寫倡議書,畫宣傳畫,寫廣告詞。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認識周圍世界,設計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建設方案。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中,以作業(yè)為橋梁讓學生研究關注生活作業(yè),除了有鞏固課內知識、技能的功能外,還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繽紛的色彩和無窮的魅力,感受到語文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三、以活動為抓手實施生活化教學

陶行知先生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即教育之場所。”《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語文教學要立足課堂,又要擴展時空,延伸觸角,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讓學生綜合地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如在識字教學中,我開放識字的途徑,讓識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我常常布置學生到課外廣泛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一些生字,在家長的協助、配合下,社區(qū),商場、醫(yī)院、馬路上、公園里等不同場所都成為了“識字課堂”, 比如逛公園時認認花木名稱;在游玩動物園時認認各種動物的名稱;在候車時認認站臺的站牌;在逛街時認認街道兩旁的招牌;購物時認認包袋上的商標……并設立每周五晨讀為“識字交流時間”,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匯報,檢查反饋。每次交流討論時,孩子們都有很多收獲,諸如“蒙?!痹绮湍獭ⅰ暗萝健鼻煽肆Αⅰ翱祹煾怠狈奖忝?、“來伊份”食品……當學生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huán)境中的這些漢字時,個個興奮不已,識字熱情不斷高漲。借此,我又給孩子們準備了一本“識字本”,鼓勵他們進一步留意生活,做到每天識一字,上不封頂,多多益善,將所識的字寫在識字本上,注上音,組一個詞,并造一個句子。同時在班級中設立“識字角”,讓學生把每周認識的字展示出來,交流學習。這樣的識字教學既聯系了生活,又拓寬了識字渠道,擴大了識字量。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識字動力得到了維持,見到陌生漢字就有認識的欲望,就自覺地識記,從而逐步養(yǎng)成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習慣。

“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fā)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邵榮昆.講讀教學方法淺說[J].安徽教育,1980(12).

[2]張慎民.多設“階梯”逐步“登天”[J].江蘇教育,1980(5).

篇8

好詞背囊

春光明媚 春意正濃 春色滿園 欣欣向榮 萬象更新

萬物爭榮 春意盎然 春和景明 春風和煦 群芳爭艷

春樹蔥蘢 草長鶯飛 春草如絲 春木發(fā)枝 桃紅柳綠

春暖花開 春花爛漫 繁花似錦 百花吐香 杏雨梨云

春潮洶涌 春江如練 春山如妝 春水蕩漾 柳暗花明

鶯啼燕囀 蜂飛蝶舞 百鳥爭鳴 春燕回巢 萬木競秀

找春天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詩人的詩句里。下面幾句詩全都提到了春天,但并沒有直呼其名,而是用了“昵稱”。你能找出來嗎?

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3.說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魏〕阮籍《詠懷詩》

4.艷陽桃李節(jié),皎潔不成妍。―〔宋〕鮑照《學劉公干體》

5.孤松宜晚歲,眾木愛芳春。―〔唐〕陳子昂《送東萊學士無競》

答案:

1.“青春”。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蔥色,所以又被稱為“青春”。

2.“三春”。春季包含三月、四月、五月,共3個月,因此合稱為“三春”。

3.“九春”。按照民間習俗,十天為一春。春季共有90天,故稱之為“九春”。

4.“艷陽”。春天陽光燦爛,所以也用“艷陽”指代春天。

5.“芳春”。春天百草新生,大地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因而得名“芳春”。

除此之外,春天還有“陽春”“淑節(jié)”“昭節(jié)”“韻節(jié)”“侖靈”等二十多個昵稱。

好句背囊―春花篇

“二月杏花獨灑嬌”,不錯的???,那雪白的杏花,像白沙,像棉花,像玉石密密地編織著它潔白的身軀,好像在悄悄告訴你“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p>

當小巧玲瓏的迎春花將要凋謝的時候,會把春天到來的喜報交給春的第二個使者―杏花來傳播,再由它依次傳給桃花、梨花……杏花真是個別出心裁的可愛姑娘,把春的到來寫在花瓣上,讓花瓣飛到每一個睜開眼的生靈手中。你可見過如此聰明的姑娘?

驚蟄以后,桃樹枝頭的蓓蕾驚醒了,東一枝西一枝,那些嫣然微笑的花朵,噴出醉人的芳香。

門口有一大片盛開的桃花,粉紅粉紅的,嬌嫩得仿佛吹口氣就能化成水。

桃花園的桃花,遠觀氣勢磅礴,如海如潮;近賞俏麗嫵媚,似少女初妝。

天下的花中,要說白,當數梨花。春風蕩漾,梨樹花開,千朵萬朵,壓枝欲低,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潔淡雅,靚艷含香,風姿綽約,真有“占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的氣勢。

詩句里的春花

桃花: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杜甫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吳融

杏花:

紅花初綻雪花繁,重疊高低滿小園。―溫庭筠

靜落猶和蒂,繁開正蔽條。

澹然閑賞久,無以破妖嬈。―溫憲

梨花:

梨花壓雪枝,鶯囀柳如絲。―溫庭筠

雪作肌膚玉作容,不將妖艷嫁東風。―雷淵

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 ―王融

好句背囊―春樹篇

一陣陣風吹過,“沙沙沙”似在低語,“嘩嘩嘩”像在歡笑。各種林木挺拔高大,綠樹成蔭,又有花兒映襯,把整個山原打扮得分外妖嬈。

山林中長滿了綠得醉人的樹木。有四季常青的松柏,高大挺拔的白楊,還有萬條絲絳的柳樹。那柳樹舒展開了黃綠嫩葉的枝條,在微微的春風中輕柔地拂動,就像一群群身著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樹木抽出新芽,綠得那么清香,那么鮮嫩,那么可愛,無聲地向我們傳遞著春天的信息。在那甘甜春雨的滋潤下,葉芽漸漸長成嫩綠的葉片,綠得像翡綠似的。一陣春風吹過,無數的小葉片動起來,有一種說不出的美!

柳絮飛舞了,榆錢飄落了,蝴蝶和落在地上的油菜花瓣依依惜別,豌豆花變成了肥綠的嫩莢。

好段背囊

春光在萬山懷抱里,更是泄露得很。那里的桃花還是開著,漫游的薄云從這峰飛過那峰,有時稍停一會兒,為的是擋住太陽,使地面的花草在它的陰下避避光焰的威嚇。

巖下的陰處和山溪的旁邊長滿了薇蕨和其他鳳尾草。紅、黃、藍、紫的小花點綴在綠茵上頭。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鶯,都鼓起它們的舌簧。輕風把它們的聲音拼成一片,分送給山中各種有耳無耳的生物。桃花聽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幾點粉淚,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聽得大醉,也和著聲音的節(jié)拍一會倒,一會起,沒有鎮(zhèn)定的時候。

―許地山《春的林野》

一陣暖風吹來,帶著新生、發(fā)展、繁榮的消息,幾乎傳達到每一個細胞。湖那邊的遠山已從沉睡中醒來,盈盈地凝著春的盼睞()。田里的春苗猶如嬉春的女子,恣()意舞動她們的嫩綠的衣裳。河岸上的柳絲,剛透出鵝黃色的葉芽。鳥雀飛鳴追逐,好像正在進行偉大的事業(yè)。幾簇村屋,形式大體一樣,屋瓦鱗鱗可數。住在那些屋里的人們,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見春天降臨,大地將有一番新的事業(yè),新的成功,他們也歡欣鼓舞:不貪懶,不避勞,在那里努力工作著吧。

―葉圣陶《倪煥之》

四月中的細雨,忽晴忽落,把空氣洗得怪清涼的。嫩樹葉兒依然很小,可是處處有些綠意。含羞的春陽只輕輕的,從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線:地上的人影、樹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開得很早,淡淡的粉色在風雨里擺動,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簡單而秀美。

―老舍《二馬》

成語背囊

春天是美好的,但與“春”有關的成語卻未必都是褒義。劃出帶“春”字的成語,體會一下它們的意思吧。

1.伴君如伴虎??!這日子過得猶如虎尾春冰,不得不小心翼翼。

2.在這春風化雨的環(huán)境里,你就虛心受些教益吧!

3.這二者如春蘭秋菊,實在是難以取舍。

4.他的這種言論無異于春蛙秋蟬,毫無價值。

5.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答案:

1.虎尾春冰:踩著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即將融化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2.春風化雨:指適宜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3.春蘭秋菊:春天的蘭花,秋天的。比喻各有特色和專長。

篇9

新一輪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并首次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結構體系之中,跟“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等并列。本次課程改革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不但有利于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綜合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養(yǎng)成。與此同時,在本次課改中“橫空出世”的國家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新生”之初,更是倍受矚目。但是,眾所周知,亮點和創(chuàng)新點往往也意味著艱巨點和困難點。事實上,就筆者所知,課改幾年來,不管是指導綱要里的“綜合實踐活動”還是語文科課程標準中的“綜合性學習”,它們所體現的課程取向,在往教學實踐活動下移過程中,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造成課程目標的難以達成。

本著對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的認同,筆者一年前就“如何有效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相融合的策略”這一問題進行了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通過一年的思考和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掌握了一些方法,現特向各位老師分享和交流。

2 教學實踐操作策略

按照我們的理解,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來源可以歸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教材統編內容:現行的人教課標本第五至十二冊教材里,每冊都以單元為主線安排了兩次綜合性學習任務,它們與單元導語、課文、口語交際、習作密切相關,貫穿單元教學始終。第二類屬于師生在生活、學習等方面自行開發(fā)的主題。依據筆者的經驗,并非所有的語文綜合性學習都適合跟綜合實踐活動相融合,如果主題單一,學科交叉點少的綜合性語文學習內容,就沒有必要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外力。如第七冊的“走進童話世界”,第九冊的“遨游漢字王國”等。對于學科交叉點多、實施難度大、探究性強,單憑語文學習活動難以做深、做透的主題,如弟五冊的“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第八冊的“大自然的啟示”,第十冊的“走進信息世界”等,則可以采用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特級教師吳向東老師建構的鳶尾花(IRIS)學科融合學習活動模型。

鳶尾花(IRIS)模型基本結構分為以下四個部分,即引言(Introduction)閱讀(Reading)探究(Inquiry)展示交流(Sharing)。因為“IRIS”是模型四部分英文名稱的首字母的簡稱,其中文意義正好是“鳶尾花”,所以就將該模型命名為“鳶尾花”學科融合學習活動模型。該模型的建構人吳老師提出的核心理念是:“從閱讀走向實踐,做知行合一真人”。在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相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按照鳶尾花(IRIS)模型結構“四步走”,扎實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

2.1 引言(Introduction)激發(fā)活動興趣

引言是學習活動的“引子”。因為我們要融合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綜合性學習,所以我們可以把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具體要求看作是烹飪一道大餐的基本材料。利用“基本材料”,我們可以采用或激趣、或設疑式的描述,以引起學生對主題閱讀的興趣,對探究活動的渴望。

如,“秋天的葉子”這一主題實踐活動,我們是這樣引言導入的:同學們,秋天到了,秋風起了,你們留意過周圍景色的變化嗎?在我們祖國的中北部,不少樹葉都變了顏色,換上了秋裝。它們有的火紅,有的金黃,有的夾雜著說不清的顏色……而我們羊城,許多樹葉卻仍然煥發(fā)著勃勃生機,一片蔥綠,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你們想研究其中的緣由,就趕快投入到“秋天的葉子”的研究活動中來吧。另外,我要欣喜地告訴大家,這將是一次跨地域、跨校際的有趣研究活動,我們以后要在網上和石家莊、江蘇的同學們一起閱讀,一起交流、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希望同學們能借助這次研究活動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發(fā)現和領悟到大自然的無窮奧妙。

2.2 閱讀(Reading)獲取各類知識

活動前的專題閱讀,往往被很多綜合性學習活動指導老師所忽視。事實上,如果缺少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就不能獲取有關主題活動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識。那么,知識鋪墊式的“專題閱讀”該如何操作?簡而言之,就是“從語文的角度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閱讀材料,用綜合實踐課程完成語文的拓展閱讀”。

如,“秋天的葉子”這一主題實踐活動,我們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的:利用引言引出主題后,學生在我的帶領下搜集了不少相關文章、圖片、音視頻等。經過我們的共同篩選,本專題的閱讀材料定為以下幾篇:《樹木到了秋天為什么會落葉》《秋天的葉子》和《榕樹》?!稑淠镜搅饲锾鞛槭裁磿淙~》能幫助學生了解樹木落葉的科學知識,懂得落葉恰恰是樹木的自我保護;組合兒童散文《秋天的葉子》文筆優(yōu)美,意蘊高遠,既陶冶學生的情操,又啟示他們如何留住落葉的價值,還可引導學生后繼的手工制作活動;科普文章《榕樹》則讓孩子們了解這種植物的生長特點及食、藥用價值,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的同時,也為他們鋪墊活動所需的背景知識。

2.3 探究(Inquiry)走向廣闊天地

通過閱讀獲得探究主題相關的一些基礎知識,通過討論進行了一定的深入思考后,就可以開始組織學生分組商討各小組的研究小主題了,并細致地指導他們制定活動方案,進行角色分工了。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活動情況,了解學生是否按活動計劃對周圍現實進行觀察、調查。觀察和調查就是搜集事實證據和發(fā)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我除了要求學生在Blog上交流每個人或每個小組的觀察調查情況、繼續(xù)查找相應的文獻進行深入了解外,還注意叮囑他們保留文字、表格、照片、視頻等作為“證據”,方便后期的分享和交流。探究是主題活動得以深入開展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探究,學生可以走向生活,走向社會,進入更廣闊的實踐天地;通過探究,促使學生繼續(xù)開展更廣闊的后期自發(fā)閱讀。 如“大自然的啟示”這一主題實踐活動,我們發(fā)現學生在活動中的閱讀一直沒有停止過。主題閱讀激發(fā)了他們閱讀仿生學等書籍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那段時間,班里有一半的孩子書包里裝著有關仿生學的書籍。除此之外,學生還搜集閱讀了節(jié)能減排、小發(fā)明等方面的圖文資料。大量有針對性的閱讀為學生扎實完成小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做了較為深厚的知識鋪墊。

2.4 分享(Sharing)提升綜合能力

學生參加主題活動之后,實踐探究的成果應展示出來與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最后的分享不僅僅是簡單的成果匯報,也是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為了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在匯報實踐探究成果階段,可以要求學生用ppt等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宣傳活動。我們要求每個學生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能自如地抒發(fā)內心的感受,像一個“作家”或“演說家”那樣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將自己在活動中的所感、所思表達出來。另外,在匯報課上,教師也應指導學生在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全情參與,不做看客,對匯報小組提出意見或建議,做出相關評價。開展多元評價,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寫反思日記的方式幫助他們回顧反思整體活動過程,總結出學習活動的收獲、經驗。

如,我們上學期末開展“地震”主題實踐活動時,同學們都非常積極地參與,很多同學都到網上、圖書館搜集有關地震的資料,并做了精美的ppt進行展示。有些同學調查身邊的同學、老師、親人,了解他們對“5.12”大地震的看法,然后通過調查報告的形式進行活動展示。其中周毅揚同學的作品──《地震中的溫情》,里面介紹到汶川地震中“最美微笑女孩”的事跡。沒想到,期末考試時,“最美微笑女孩”的照片赫然印在習作版面,習作要求之一就是“觀察圖片、猜測事件”。結果,我班有些孩子“最美微笑女孩”的習作得了高分。而沒有做這類綜合實踐活動的某位老師則提到,她的學生居然不知道圖片到底畫的是什么。

篇10

一防秋乏 秋天氣候涼爽宜人,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fā)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tài),人體因此感到非常舒適,處于松弛的狀態(tài),于是機體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疲憊感,這種狀況就是秋乏。秋乏,是機體補償盛夏季節(jié)超長消耗的保護性反應。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適應,秋乏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但為了不至于因此而影響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如散步、爬山等都是最好的選擇,不過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視身體狀況逐漸增加運動量,切不可過度運動,否則將會增加身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于身體的恢復。其次,盡可能保證充足睡眠,不熬夜。睡眠不僅能恢復體力、保證健康,還是提高身體免疫機能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要遵照人體生物鐘的運行規(guī)律,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做到起居有序。再次,要注意營養(yǎng),調整飲食。飲食宜清潤、平補,避免油膩食物,因為這類食物不僅會加重腸胃負擔,還會使體溫、血壓上升,使人精神萎靡不振,產生困倦。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因其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能促進體內疲勞時所積存的代謝物盡快排除。還要多吃含鉀的食物,如干果、豆類、海產品等,它能維持細胞水分,增強其活性,有助于機體恢復生機。適當吃些含咖啡因的食物,也是必要的,如茶、咖啡、巧克力等,能增強呼吸的頻率和深度。

二防秋燥 秋燥是指在秋季發(fā)生的以干燥為特征的病變。秋燥傷人的后果,中醫(yī)說是傷陰,西醫(yī)說是脫水。秋燥傷陰,耗水分,傷津液,繼而傷血,耗氣。其癥見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皮膚干裂、頭暈目眩、心慌乏力、體表發(fā)熱、尿少尿黃、大便燥結、毛發(fā)脫落等,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同,這種具有明顯季節(jié)性的不適,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此外,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fā)或加重。因此,秋季保健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內容,就是預防秋燥。秋燥并不可怕,一般都比較輕,治療也比較容易,主要是家庭護理和調養(yǎng)。

有效防治秋燥,可以在飲食上下工夫。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基本原則,多選擇食用白菜、苦瓜、西葫蘆、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蓮藕、荸薺、海帶、香菇、西瓜、甜瓜、蘋果、梨、香蕉、小米、粳米、綠豆、粉條、豆腐、豬肉、牛肉、鴨肉、鯽魚、青蝦、酸奶等。在迎來秋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處暑期間,應多喝水、淡湯、菜湯、豆?jié){、果汁、綠茶、牛奶等。尚可多吃蓮子粥、紅棗粥、百合粥等。而生蔥、生姜、大蒜、胡椒、烈酒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另外還應從鍛煉身體、勤習吐納、增強肺功能做起。早睡早起,可以收斂神氣,使肺氣不受秋燥損害,保持清肅功能。同時注意調節(jié)生活節(jié)奏和生活環(huán)境,防止過度勞累和無節(jié)制的夜生活。

三防秋膘 秋天比夏天出汗少,睡眠好,食欲增加,體內熱量相對增多,再加上人們?yōu)榱撕涠镜牡絹恚梭w內還會積極地儲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于散發(fā)的熱量。這時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于本來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

為了趕走惱人的秋膘,首先,要注意養(yǎng)護脾胃,不要急著貼秋膘。進食一定要注意不可太隨意,仍以潤燥為前提,采取清補、單補之法。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海帶、竹筍、蘑菇、蘿卜、扁豆、冬瓜等。此外,像鴨肉、雞肉、牛肉、鴿肉、蛇肉、海參以及黃芪、麥冬、沙參、熟地、當歸等,也可適當食用。但羊肉、狗肉以及鹿茸等大熱之品,如果不是陰虛體質者,最好少吃或不吃。每次用餐要用20分鐘以上的時間,人為地制造飽感。睡前2小時,最好不吃東西。

四防秋愁 秋風蕭瑟,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