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范文

時間:2023-03-31 16:04:39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孤帆遠影碧空盡的下一句是唯見長江天際流。出自《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李白。

原文: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譯文: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例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意思是靠帆推進的船舶。

例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相關(guān)組詞:

篇3

一、感受形象,品味意境

詩歌的主題通常是借助意境來表達的,而意境都是通過詩中形象來表現(xiàn)的,詩人常在詩的形象中融入自己的情思和感受,寄寓自己豐富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黃河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娙死畎装炎约簩τ讶说臒o限情思,巧妙地融于如畫一般的形象中。我們可以從詩中描繪的“孤帆遠影”“碧空”“長江”等圖景中,感悟到深遠博大的友情。通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圖景,讓人感受到詩人看者朋友越去越遠,久久不愿離去的對友人的真摯感情。

二、咀嚼語言,體會精妙

詩歌的語言講究遣詞造句,我們在鑒賞古詩時要反復(fù)咀嚼品味語言,體會其含義深刻的字詞,領(lǐng)會詩的精妙。李白詩《望天門上山》,詩中的“斷”“開”“出”三個動詞用得精確生動,“斷”描寫出天門山這樣雄偉的大山,有時從中而斷,這就有力地突出了江水的磅礴氣勢;“開”寫出天門山被大江打開,這不僅反映了天門山的“天門”二字,而且,渲染了一種奇雄壯觀的意境。因為既為天門,不是一般力量可以打開的。被江水沖開,這帶給人們多少詩情畫意?!俺觥边@個動詞,把靜景寫成了動景,不僅把對峙的山峰寫活了,突出了天門山的雄奇,也賦予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既寫出了山對人的出迎,也寫出了作為游人的作者的歡快情懷。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立足點是在行使的船上,否則就不能得到這樣的動態(tài)的感覺。

三、品味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

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現(xiàn)手法。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詩歌中更多的是間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讀古詩時要從詩中所描繪的景物中去體會詩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歌的形象性、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shù)手法來表現(xiàn),如杜牧詩《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痹姼柚械牡谝痪涞摹盁煛薄霸隆笔腔ノ闹x。詩人有意識地以商女賣唱來抒懷,用那個淺顯而富有深情的熟典——亡國之君創(chuàng)作的亡國之音(《玉樹花》),指桑罵槐,痛斥晚唐社會帝王將相達官顯貴迷戀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敗行徑??梢姾髢删湟庠谘酝猓辔稛o窮,是愛國憂民的千古佳句。我們在鑒賞時要通過分析表現(xiàn)手法及技巧,才可體會其中意蘊。

四、展開想象

朱自清說:“詩是精辟的語言,暗示是它的生命。”“詩總是‘以少總多’,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欣賞詩而不去‘想詩’,是體會不到詩中的意味的。”(蘇少波《中國古代詩歌》)

篇4

1、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

2、深恨放生池,無端造魚獄。今來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3、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4、千樹萬樹梨花開。

5、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6、秋空見皓月,冷氣入林皋。靜聽孤飛雁,聲輕天正高。

7、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8、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9、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10、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1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12、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

13、霜葉紅于二月花。

14、南天與秋色,氣勢兩相高??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春風又綠江南岸。

16、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倍還人。

17、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篇5

1、故人西辭黃鶴樓出自《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全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yīng)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詩題中“之廣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6

1、柔軟的雨水可以滴穿堅硬的大理石—— 黎里

2、衡量生活的尺子不是長度,而是誠實。—— 黎里

3、金子會使誠實的人變成惡人—— 黎里

4、愛情沒有規(guī)則,也不應(yīng)該有條件。—— 黎里

5、愛情沒有規(guī)則,也不應(yīng)該有條件—— 黎里

6、嘴唇并不是頭的一部分,只是嘴巴的兩扇門而已—— 黎里

7、人若失去了誠實,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

8、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黎里

篇7

誰說“離=愁”???

離別,往往意味著重逢的喜悅,這難道不亦樂乎嗎?離別,亦能創(chuàng)造出更深的友誼、親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嗎?

離別了,獨自一人,把酒問青天,吟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名句;離別了,望友人遠去之處,留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膾炙人口的名詩。

離別雖是離,勝似聚,沒有悲歡離合,哪來多彩的人生道路,哪來有滋有味的生活;沒有離別,生活只是一片枯燥,一片無所事事,這還是生活?

篇8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最牢固的友誼是共患難中結(jié)成的,正如生鐵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錘煉成鍋一樣。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篇9

【關(guān)鍵詞】意境;中國傳統(tǒng)美學(xué);格式塔心理學(xué)

中圖分類號:J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285-01

一、“意境”諸說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的重要范疇,其發(fā)端于六朝,發(fā)展于唐人的“境”的理論,而在晚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論述。“意境”反映了中國古人對宇宙、人生、藝術(shù)的深入體悟,體現(xiàn)了古人對“存在”的獨特體驗方式及思辯方式。一般認為,“意境”強調(diào)了藝術(shù)中所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心物空間。

目前,古今關(guān)于“意境”的論述,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生氣”說。唐代司空圖在《詩品?精神》中說:“生氣遠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誰與裁?”司空圖意在指出,“意境”之要在于呈露自然造化的玄妙氣韻,并不只表現(xiàn)孤立的物象;(二)象外說。唐代劉禹錫所著《董氏武陵集紀》寫道:“境生于象外……”這一觀點著重說明了“境”是對時空中“象”的突破;(三)情景交融說。清初學(xué)者布顏圖在《畫學(xué)心法問答》中以“情景者境界也”之論述,說明了意境是“情”與“景”的結(jié)晶;(四)境界說。美學(xué)大家王國維曾說:“言氣質(zhì),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zhì),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蓖鯂S以“境界”之論補充說明了意境也是對宇宙根本、人生本質(zhì)、人類命運的終極體認;(五)哲理說。葉朗認為凡是呈現(xiàn)意境之美的藝術(shù)作品,其內(nèi)涵必須要達到哲理性意蘊的高度;(六)交流說。如陶東風認為,意境是創(chuàng)造者與接受者共同構(gòu)建的,不同的主體對相同的作品有著千差萬別的感受。

二、淺析“意境”

值得關(guān)注的是,大部分關(guān)于“意境”的闡釋,都偏于使用文學(xué)化、概括性的語言,而“意境”究竟為何,似乎一直未能完全揭橥其本質(zhì)。筆者在歸納、總結(jié)了前人關(guān)于“意境”的研究成果之后,從格式塔心理學(xué)的角度,對“意境”做出了如下的闡釋。

(一)“情景交融”?!耙饩场比粢桑紫缺仨殞崿F(xiàn)“情景交融”?!扒榫敖蝗凇敝械摹扒椤保菍徝乐黧w的情感、意趣,而“景”則是審美客體的形式、狀貌、物象等,也就是存在于審美客體中的知覺要素。

當審美主體在感知審美對象時,審美客體中的知覺要素整體所生成的知覺合力與人的主觀情感、審美意趣相互激蕩滲透,即客觀物理場與主觀心理場的相互作用后形成了一種“心物場”。而審美客體的知覺合力與審美主體的主觀情感之所以會相互激蕩滲透,是因為審美客體的知覺合力與審美主體的情感之間,存在著對應(yīng)的形式動力,即格式塔心理學(xué)中常說的“異質(zhì)同構(gòu)”。例如,柳永詞作《雨霖鈴》中的詞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其中的知覺要素有:在視覺上,柳枝隨風搖曳飄忽的線性形態(tài)、夜空中的孤殘弦月、因江水阻隔而只可遠望對岸的楊柳岸;聽覺上,無律的風聲、江水的流動聲;觸覺上,微風拂面之感、柳枝掃面之感、柳絮落面之感;嗅覺上,柳樹的氣味、江水的氣味;味覺上,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澀味。正是由于以上這些知覺要素的整體所生成的知覺力場,與柳永內(nèi)心對戀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相互激蕩滲透,才引發(fā)了一種層級復(fù)雜的傷婉意境。

(二)“虛實相生”。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實現(xiàn)“情景交融”之后,可以說一種情境化的美感萌生了,但不能說這種美感就是“意境”,因為“意境”的生成還必須達成“虛實相生”。

當審美主體在面對審美客體中不確定的知覺要素時,會引起知覺系統(tǒng)中一種強烈追求完整、對稱、和諧和簡明的傾向,這就使審美主體感知系統(tǒng)的興奮程度大大提高,最終在審美活動中獲得美感。在審美客體中,明晰的知覺要素與不確定的知覺要素因形式的反差而互相強化了對方的特性,繼而在兩者間拓衍出了一個廣闊且接近形而上的“心物場”,也就是說,“虛實相生”使審美客體中的知覺力場與審美主體的情感之間的相互激蕩滲透的狀態(tài)得以強化與延長,在審美主體的腦海中構(gòu)建了一個深廣自由的想象空間,并派生出了許多審美客體本身所沒有的內(nèi)容。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其中,“故人西辭黃鶴樓”所描寫的清晰的離別情境與“煙花三月”、“孤帆遠影”、“唯見長江天際流”等模糊景象形成了“虛”與“實”的對比,從而為友人離別的傷感之情構(gòu)筑了一個任其連綿延蕩的空間,我們從“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中似乎預(yù)感到了兩位摯友重逢希望的渺茫,也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中感受到作者對人生短暫及友情永恒的感嘆,這正如中國畫的“留白”手法,激發(fā)了人們的完形沖動,使人們的審美欲求得到了充分的滿足,“留白”既能夠使欣賞者的視覺系統(tǒng)得到短暫的休息,也可以從分調(diào)動欣賞者的想象空間,畫面的意境也由此而產(chǎn)生。

參考文獻:

[1]中國美學(xué)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篇10

我的名字叫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我是一位詩人,人們都稱我為“詩仙”。我在27歲時交了一位朋友,比我整整大了幾歲的孟浩然,我們二人最喜歡游山玩水,酒后做詩了。

一天,我得知孟兄就要去廣陵了,看了看窗外,現(xiàn)在正是煙花三月的時候,外面百花齊放,多美的景色啊。可孟兄卻要離開了,我覺得實在有些可惜。第二天一早,我約孟兄到黃鶴樓見面,到了那里,我們找了一個靠近窗戶的位置坐下來。我與孟兄開始飲酒,然后做詩,不久,我們都醉了,把心里的不愉快通過吟詩都趕了出去。俗話說得好,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我與孟兄喝過最后一杯酒之后,孟兄來到船上與揮手告別,他還大聲地喊著:“再見!”,只見小船越滑越遠,直到消失在天邊,只剩下滾滾的長江水。

真是不知道何時才能再次見到我的好朋友啊,所以,我很傷心的寫下了一首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吉林長春汽車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第二實驗學(xué)校三年級:譚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