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其一范文

時間:2023-04-02 19:2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登岳陽樓其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范仲淹千古名文中氣象萬千的巴陵郡,是岳州也即岳陽富于詩意的別名。位于湖南北部長江南岸的岳陽。今日已是一個車如流水馬如龍的現(xiàn)代都會,它不僅是山水俱勝的嘉區(qū)。而且是歷史人文的勝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自從屈原行吟澤畔。在《湘夫人》中領銜一唱之后,歷代詩人便紛紛登場。他們對巴陵勝狀備具懷抱的謳歌,匯成了一部宏大多彩的合唱,北宋與南宋之交的杰出詩人陳與義,就是其中的一位。

陳與義的祖籍為四川青神,他的曾祖陳希亮任鳳翔知府時,蘇軾是其僚屬。后來希亮遷居洛陽,后世即以洛陽為其籍,而籍貫長沙出生于洛陽的我,也有幸攀附陳與義為半個同鄉(xiāng)了。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少年時在家鄉(xiāng)已有“詩俊”之名,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他以太學上舍生即優(yōu)等生的資格免試進士及第,時年23歲。本以為人生道路上會鋪滿陽光與鮮花,卻不料是陰霾與荊棘。他除了任過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之類的冷官閑職之外。還時遭貶斥?;兆谛土?1124年)更是被貶到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陳留鎮(zhèn))做了一個征收酒稅的芝麻小官。這一時期,陳與義的詩不乏清詞麗句,如《墨梅五絕》之一的“自讀西湖處士詩,年年臨水看幽姿。晴窗畫出橫斜影,絕勝前村夜雪時”。如《襄邑道中》的“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但畢竟好像小花小草的盆景,雖然可以使人獲得賞心悅目的美的感受,卻缺乏蕩氣回腸的力的震撼,而那些抒寫郁悶牢騷的詩章,如“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舊壯心違。黃塵滿面人猶去,紅葉無言秋又歸。萬里天寒鴻雁瘦,千村歲暮鳥烏微。往來屑屑君應笑,要就南池照客衣”(《以事走郊外示友》)之類,也仍然未免局促于個人的小天地,而缺乏登高壯觀天地間的大氣象。

國家不幸詩家幸,時代成全和成就了詩人。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人攻下汴京(今開封),徽、欽二帝被擄。在狼煙陣中馬蹄聲里,長達167年的北宋王朝壽終不正寢,而茍延殘喘152年的南宋。則在君臣與百姓的倉皇南渡與南奔中拉開了序幕。這是一個鐵與血的時代。這是一個天崩地坼的時代,這是一個壯士揮戈英雄抗敵而昏君當?shù)兰橄嗯獧嗟臅r代,這是一個志士仁人黎民百姓心存中興希望而實際江河日下的絕望的時代。陳與義從陳留避難南行,前后三年,幾經(jīng)輾轉,艱苦備嘗,家國之恨與身世之愁齊來眼底與心頭,不到40歲卻已早生華發(fā)。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早秋時節(jié),他終于來到岳陽,次年秋日離開,先去廣東,后奉詔赴南宋朝廷所在地浙江紹興。在岳陽的一年多中,本來就崇尚杜甫的陳與義,其詩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個人而時代社會,由小我而天下蒼生,意境宏闊深遠,音調(diào)巷涼悲壯。留下了許多可圈可點可詠可歌的篇章,這篇《登岳陽樓二首》(其一)便是代表。

在蕭瑟的秋風聲中,在西下的夕陽影里,漂漉湖湘的詩人登上了風光依舊的岳陽樓。江山形勝如故。但國事已非,心情有異,前人說此詩“遠詣老杜”,他確實是承續(xù)傳揚了杜甫的香火?!暗桥R”、“徙倚”之句已使我們想起杜甫《登岳陽樓》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了,“萬里”、“三年”之辭,更使我們憶起杜甫《登高》的“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至于“風霜”,既是指節(jié)候,恐怕也寓指當時的嚴峻形勢,而“老木滄波”則既是眼前的景物,也可視為憔悴早衰、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的詩人的自畫像吧。

篇2

詩的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僅用十個字,就寫出了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其意境的開闊宏麗歷來為人稱道。但是,我們不禁要問:詩中的意境只要是寬闊廣大就好了么?杜甫為什么要寫出如此闊大的意境來?詩人這么寫,其目的僅止于“大”嗎?等等。對這些問題的追問我們認為絕不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詩人決不會為寫景而寫景,也不會無聊到與其他詩人“斗法 ”,比一比誰的意境更大。事實上,老杜此聯(lián),怎一個“大”字了得!

就內(nèi)容來看,詩的頷聯(lián)多是寫景。而就登臨岳陽樓來說,可寫之景何其多也。高樓、大湖、君山、漁舟、帆影、遠樹、明月、繁星……無一不可入詩。然而,詩人用首句“昔聞洞庭水”提挈全詩,指明了詩人登樓后著意觀覽的對象和詩中要寫的主要景物,所以詩的頷聯(lián)兩句都寫了“洞庭水”。“吳楚東南坼”――視野擴大到了吳楚兩地;“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把整個宇宙都包容了進去。誠然,這兩句勾勒出了一幅雄渾闊大、氣象萬千的畫面,但這是詩人心中的畫面,僅憑肉眼是看不到的,是合理的夸張,它使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詠海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保ā队^滄海》)結合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抱負和詩作的時代背景,必須指出,這“雄渾闊大”的意境表現(xiàn)出的是詩人偉大的胸襟和開闊的視野。偉大的胸襟是指詩人胸懷天下蒼生,胸懷家國社稷,終其一生,癡心不改;開闊的視野是指詩人一生無時無刻不處于“望”中――“望”家鄉(xiāng),“望”親朋,“望”長安,“望”朝廷。此時登臨岳陽樓自然也是“望”,遠眺中詩人似乎看到了“吳楚”大地,似乎看到了更遙遠的北方……至此,我們可否這樣認為:因為詩人始終心在遠方,所以因情造境,寫出了這一浩渺無邊、雄渾闊大的畫面。所以,寫景更是為了抒情。

從煉字的角度更能看出景情關系。

先說“坼”字?!佰濉笔恰胺至选钡囊馑肌T娙藶槭裁匆x用一個表示“分開”意義的詞呢?既然是要表現(xiàn)洞庭湖水勢很大,為什么不選用“連”“接”“合”(不考慮平仄的話)等字眼呢?可見詩人選用“坼”字大有用意。結合上文,詩人時刻處于“望”中,他一定要選用表示分開、隔開、隔斷之類意義的詞,因為詩人實在是與故鄉(xiāng)、與長安“隔開”得太久了,此次登臨也是因“隔”而“望”。結合全詩,因為“隔”才有了“親朋無一字”;因為“望”于是才有了“吳楚”和“關山”。知人論世,詩人無日不在“坼”中,無日不在“望”中,強烈的主觀感情使得詩人所觸外物盡帶詩人的情感,此所謂“移情入境”。因此,選擇“坼”字,也可以說是詩人“心在遠方”的必然結果。

再說“浮”字。有了上句“吳楚東南坼”,一般詩人是難以為繼的。因為下句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有明確的要求,不可隨意。在內(nèi)容上,由于首聯(lián)首句的提領作用,本聯(lián)下句也必須寫“洞庭水”;在形式上,頷聯(lián)下句末字要入韻(一般是平聲),還必須與“坼”字對仗,應該是一個動詞。那么用哪個詞合適呢?這里“合適”的標準應是最能夠表現(xiàn)眼前“水”的特點(客觀)又最能傳達出作者情感(主觀)的字眼?,F(xiàn)成的寫“水”的動詞,如“不盡長江滾滾來”之“滾”和“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之“流”,這兩個字主要強調(diào)的是水的翻滾和流動之勢,不符合“洞庭水”的特點;又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字,則又強調(diào)水的向上涌動之態(tài)。最現(xiàn)成的莫過于孟浩然的“波撼岳陽城”之“撼”了,然而此字著眼于波浪拍岸的聲勢。老杜終究是老杜,他選用一個“浮”字,平中見奇,俗中見雅,凌越先賢,超邁古今。這個毫不起眼的 “浮”字,正是著眼于整個洞庭水及其基本的功能――水能“浮”物。同時,詩人結合眼前洞庭水寬廣浩渺的特點,自然生出夸張之義――天地萬物仿佛都“浮”于湖水之上,于是就有了似不著力的下句“乾坤日夜浮”。同上句一樣,這一句也顯示了詩人的眼界、抱負、胸襟之闊大。不僅如此,洞庭湖水能“浮”萬物,自然也能“浮”小舟,因此才有了第三聯(lián)中的“老病有孤舟”,其手法與“天地一沙鷗”相同,而詩人的漂泊之意、凄涼之感也盡在這鮮明的對照反襯之中顯露。

篇3

唐·杜牧

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

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

2、客中作

唐·李白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3、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5、送魏萬之京

唐·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6、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7、望薊門

唐·祖詠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8、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9、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0、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1、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2、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3、黃鶴樓

唐·崔顥(hào)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4、淮上喜會涼州故人

唐·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15、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16、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唐)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7、渭城曲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8、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9、關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20、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1、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22、楚江懷古

唐·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云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23、覽鏡書懷

唐·李白

得道無古今,失道還衰老。

自笑鏡中人,白發(fā)如霜草。

捫心空嘆息,問影何枯槁。

桃李竟何言,終成南山皓。

24、望廬山五老峰

唐·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25、焦山望松寥山

唐·李白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

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

26、宿巫山下

唐·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27、夜下征虜亭

唐·李白

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28、烏夜啼

唐·李白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空房淚如雨。

29、蘇武

唐·李白

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jié)。

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

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

渴飲月窟冰,饑餐天上雪。

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

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

30、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唐·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1、黃鶴樓對聯(lián)

其一

一樓萃三楚精神,云鶴俱空橫笛在;

二水匯百川支派,古今無盡大江流。

其二

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恨;

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其三

何時黃鶴重來,且自把金樽;

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問誰吹玉笛,

落江城五月梅花!

其四

心遠天地寬,把酒憑欄,聽玉笛梅花,此時落否?

我辭江漢去,推窗寄概,問仙人黃鶴,何日歸來?

32、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3、蜀先主廟

唐·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yè)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34、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35、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6、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37、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督戶鐵衣冷難著。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38、曉征

明·戚繼光

篇4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jīng)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xù)“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diào)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nèi)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diào)、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lián)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汀6鸥?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啵鞘裁匆馑迹吭趪鴦萜D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jīng)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啵菢O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jīng)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diào)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jié)呀,按習俗應該喝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情感蘊藏:

首聯(lián)哀婉孤獨

頷聯(lián)沉郁高昂

頸聯(lián)愁苦沉痛

尾聯(lián)憂憤無奈

比較賞析

《秋興·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們分別創(chuàng)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和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兩年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除《登高》和《八陣圖》等單首詩外,還有許多組詩,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這段日子,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豐收時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將結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輝灑向人間,灑向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熱愛著的土地(大歷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時期雖然“安史之亂”結束三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其一》),在“何日是歸年”(《絕句·其二》)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所有這些像沉重的陰云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只有以他的詩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悶與愁苦。

《秋興·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詩的首聯(lián),開門見山,直寫秋景?!坝衤叮ò茁叮薄皸鳂淞帧薄皻馐捝秉c明秋興之依托,因秋景而起興,感懷。頷聯(lián)“江間”指代巫峽,“塞上”借邊塞指代京城一帶?!敖g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點明作者身在巫峽,心想京城,由近及遠排比類推,氣勢十分雄壯。“波浪”在下而說“兼天”,“風云”在天而說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語句,極力描繪了秋季陰暗蕭森之景,襯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頸聯(lián)“叢菊兩開他日淚”點出滯留夔州已有兩年,眼看兩度開放,幽思不已,淚如泉涌?!肮轮垡幌倒蕡@心”說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難歸,寄身孤舟,故園之思,一心長系。作者在大歷三年(公元768年)《登岳陽樓》中有詩句“老病有孤舟”,可見“孤舟”成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物,有家難歸,魂系孤舟,其慘苦又有誰人知(大歷五年公元770年作者卒于湘江孤舟中)。尾聯(lián)“催刀尺”即趕制寒衣,強調(diào)天已寒冷,“急暮砧”即黃昏時急促地搗衣聲。結尾兩句緊承上聯(lián),用“催刀尺”“急暮砧”這兩個聲動相連的詞組作鋪張,把作者想回家的焦急心情進一步烘托出來。此外,詩中用字處處對仗而雙關,“波浪”、“風云”、“兩開”、“一系”、“催”、“急”等,有情有景,有聲有色,忽近忽遠,忽高忽低,猶如巫峽治水,時而盤旋回落,時而奔騰向前,與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匯合在一起,詩意十分纏綿感人。

《秋興·其一》和《登高》在寫作上有許多共同特點:首先在感情基調(diào)上兩首詩都有很濃的悲秋情結。世事艱辛,家丑國難,萬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縷愁緒洋溢在字里行間,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結構處置上,兩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都極力描寫秋景圖,營造了一個悲愁蕭森的氛圍,使后面的抒情都順理成章,打倒了景為情基,情為景發(fā),渾然天成,足見構思之妙。

篇5

語文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一,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環(huán)境教育應該是一種情感教育,是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學生在情感上發(fā)生變化,在情感上對環(huán)境保護產(chǎn)生一種積極的、不由自主的認同態(tài)度。其二,應該在美育的過程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讓學生去感受環(huán)境中美的事物,熱愛美的事物。其三,在強調(diào)重視自然環(huán)境的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提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提倡建立和諧、自然的人際關系和豁達、平和、寧靜的心境。

在古詩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這是一個能發(fā)揮語文的學科特點,進行環(huán)境教育的有效途徑。那么,怎樣來進行這方面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點入手:

首先,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diào)動學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以“四季”為例,杜甫筆下的“春”清新自然,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高駢筆下的“夏”抒情浪漫,“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倍拍凉P下的“秋”風光無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贬瘏⒐P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在作者的筆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清明透徹,那樣的可愛。還有那奔騰不息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大海,那絢麗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遼闊草原、迷蒙煙雨、小橋流水、落葉殘花,無一不向人們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學中,我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因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具體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通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教具,創(chuàng)設出一個優(yōu)美、清新的自然環(huán)境,盡可能的使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并且讓這此美感逐漸在學生的心靈中沉淀下來,對自然環(huán)境的熱愛之情,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其次,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感受詩文中畫面的美以外,還應進一步深入探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古人能寫出這些意境悠遠的詩文呢?大自然在這里充當了一個什么“角色”呢?引導學生思考自然與人的關系。要讓學生懂得,在古詩文中,自然成了詩人抒感的重要對象,成了詩人情感外化的表現(xiàn)體,缺少了自然環(huán)境,作者就無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無以激發(fā)自己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靈感,沒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的浩瀚氣勢,則不能抒發(fā)作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豪情壯志;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沒有那亭亭荷花,驚飛的鷗鷺,就不能表達她對生活那份執(zhí)著的熱愛;沒有“枯藤老樹,古道西風”就不能抒發(fā)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說,是環(huán)境孕育了詩人,是詩人賦予環(huán)境以生命。

第三,在古詩文中,環(huán)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對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平靜、豁達的心情還有重要的作用。或壯麗或秀美的自然環(huán)境,能促使作者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社會,并且能夠給作者帶來不少生活哲理的啟迪。對這一點,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引導學生去探討、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告誡自己和弟子莫要虛度時光;杜甫登臨泰山,“一覽眾山小”,建功立業(yè)的壯志油然而生;周敦頤觀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表不同流俗的高潔品格;范仲淹登岳陽樓,觀“巴陵勝狀”,則“心曠神怡”,達到寵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陸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則更堅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難的信念?!皟?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能陶治人的情操”,在這些詩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在這里,學生對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愛”,由“喜愛”到“關注”,由“關注”到“思考”,層層遞進,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在感受古詩文美的意境,體會自然與詩人,自然與詩的關系的同時,還可以對照現(xiàn)在的自然狀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的思考。比如,我在講授《村居》一課時,就組織了一場討論,題目是:如果讓你選擇你喜歡的生活居所,你選擇詩中的環(huán)境還是現(xiàn)在的城中生活,并說明理由。學生非常踴躍,他們有喜歡詩中的田園風光,說它自然環(huán)境好,無污染,民風純補;有的喜歡城市生活,說它科技發(fā)達,文明進步。更多的則希望能把兩者合二為一。在經(jīng)過點撥之后,大家成了共識--社會無論怎樣發(fā)展,都需要一個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不知不覺中,學生接受了一次環(huán)境教育。

篇6

一、 評價思想情感類

《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可見,詩歌是詩人心志情感的產(chǎn)物,抒情言志是詩歌最顯著的特征,因而詩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

正是基于這一點,評價詩歌的思想感情成為中考古詩鑒賞題中最常見的題型之一。今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中有很多這種題型,如鹽城卷《雁門太守行》:本詩描繪了一場邊關戰(zhàn)爭,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什么精神?承德卷《錢塘湖春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河南卷《行路難(其一)》:“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評價古詩詞的思想情感有很多方法,如抓住主旨句、關鍵詞進行分析,從詩歌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從詩人的情感傾向、生活志趣進行分析等等。其實,只要我們了解常見的詩歌題材,把握不同題材詩歌的一般主題,這類題目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古詩從題材角度看有這樣一些類別:愛國詩、送別詩、思鄉(xiāng)詩、詠史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等等。唐宋愛國詩人的代表是唐代詩圣杜甫和南宋詩人陸游。愛國情懷在不同時代詩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xiàn),杜甫是憂國憂民,陸游以及很多南宋詩人則是渴望馳騁沙場、收復失地、建功立業(yè)。送別詩一般表現(xiàn)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種情感之中往往還夾雜了對友人前程的憂慮以及對自己身世飄零的感傷,“惜友”的同時其實也是“惜己”?!八监l(xiāng)”是炎黃子孫民族情感的主旋律。古人常借助于對“歸雁”的描繪抒發(fā)這種情感。詠史詩的特點是借古諷今,針砭時弊。山水田園詩通過描繪自然風光抒發(fā)詩人對壯麗河山、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邊塞詩則是通過描繪邊塞獨特風光以及將士戍邊生活表現(xiàn)渴望建功立業(yè)、孤苦寂寞、思鄉(xiāng)傷懷等復雜情感。除上述題材外,古詩還能表現(xiàn)其他豐富細膩的思想情感,如懷才不遇的孤寂惆悵、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物是人非的感傷失落、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等等。

二、 描繪藝術形象類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句話其實揭示了詩歌藝術的另一個重要特征:用形象抒情。詩歌中的藝術形象可分為主體形象和客體形象兩類。主體形象即詩人自己,客體形象則是山川日月、花鳥魚獸等自然景觀。

今年這一類題目也多次出現(xiàn),如黃岡卷《春望》:請對本詩尾聯(lián)刻畫的詩人形象作簡要賞析。南通卷《書湖陰先生壁》:請你展開合理想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兩山排闥送青來”所表現(xiàn)的畫面具體地描述出來。陜西卷《西歸絕句》:第四句以景語收住全篇,請用自己的話對此句加以描述。

解答這一類題要把握好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準確理解詩句含義,尤其是重點詞語的意思。如南通卷描繪《書湖陰先生壁》中“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的畫面,句中“排闥”的意思即“推門”,如理解不當則會失分。第二,充分展開想像,將詩句中的形象補充還原成完整的自然生活場景。要避免的誤區(qū)是將這類題簡單理解為“翻譯”。第三,融入詩人主觀情感。詩歌中的形象因為滲透了詩人的情感而區(qū)別于自然狀態(tài)下的客觀物象,這種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不同意象彼此交融構成“意境”。描繪畫面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描繪詩歌的“意境”。第四,語言形象生動。遣詞造句時要注意選用形象生動、有感染力的詞語,同時還可以適當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果賞析抒情主體即詩人的形象,還要聯(lián)系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進行。

三、 品味詩歌語言類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講求“煉字”,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因而留下了“一字師”“推敲”等文壇佳話,很多詩句更是傳誦千古。品味語言因而理所當然成為了中考古詩詞鑒賞的重要題型。

今年各地中考試卷中這類題目也屢見不鮮,如連云港卷《使至塞上》:頸聯(lián)中的“直”“圓”兩字用得十分傳神,請說說它們的好處。杭州卷《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妙趣橫生,為后人傳誦,請作賞析。成都卷《菊》:結合全詩,對“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進行簡要賞析。

這類題目一般有兩種類型:品味詞語和賞析名句。品味詞語要求體會出詩人煉字的妙處。答題時先解釋該字的含義及表現(xiàn)的特點,再結合全詩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此外,還可運用“替換法”輔助理解。以連云港卷為例,題目要求賞析《使至塞上》頸聯(lián)中的“直”“圓”兩字的好處??上扔谩吧眮硖鎿Q“直”,用“紅”來替換“圓”,這樣就可以體會出“直”字表現(xiàn)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之感。在獨立分析了兩字的含義特點之后,再結合全詩分析其作用: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塞外雄奇壯觀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詩人的孤寂情緒。

名句賞析要把握好這樣幾個方面:第一,辨析詩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或表現(xiàn)手法。古詩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興、擬人、夸張、對偶、雙關等,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以小見大、虛實相生、襯托(以動寫靜、以樂襯悲)等。第二,概括詩句內(nèi)容。名句大多為寫景、抒情、言志類,寫景類要對景物及其特征進行概括,抒情言志類要用直白的語言將其內(nèi)容表述一番。第三,點面結合,對精妙的用字作單獨賞析。第四,揭示詩句蘊含的情感或哲理。

篇7

(一)“教”“學”熱冷相對

“詩歌”是最純粹的文學,對提高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形象思維能力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詩歌鑒賞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詩歌教學卻一直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相關研究如火如荼,詩歌鑒賞文本書籍、單篇詩歌教學指導、詩歌鑒賞習題等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語文教師大多跋涉其中,苦心孤詣;另一方面,學生對詩歌學習卻是漠視加排斥,任教師怎樣渲染、講析、引導、訓練,大多對詩歌始終抱著敬而遠之甚至是反感的態(tài)度。詩歌教學不僅沒能拉近學生和語文的距離,反而使大部分學生對語文更加疏遠。

為什么這么廣泛的研究和教學實踐仍然不能將詩歌的教與學有效連通起來呢?一方面,正如現(xiàn)在的教育研究所關注的那樣,還有一部分教師的努力沒有切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教學理念亟待改變;另一方面,教材作為教學雙方對話的平臺、教學雙方的焊接點卻不能適合所有層級的學生,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二)必修與選修教學“油水分離”或界限模糊

選修課的開設是高中新課改的亮點,也是難點之一。高中語文選修課是對必修課內(nèi)容的延伸、補充、拓展和提高,選修課的開設,有利于構建多層次的語文課程發(fā)展體系,從而為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首先,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弄清必修和選修的關系,把握住高中選修課的定位。必修課強調(diào)“共同基礎”,選修課重在“多樣選擇”,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八個字:繼承、鞏固、拓展、提高。兩者之間既有繼承性,也有相對獨立性。繼承性是指選修必須重視對必修內(nèi)容的梳理和鞏固,選修課仍然具有基礎性;獨立性是前者強調(diào)基礎,后者注重拓展,強調(diào)探究,著眼于發(fā)展和提高。

然而在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對必修和選修兩者關系沒有弄清的現(xiàn)象,尤其是對古代詩歌教學,比較典型的是兩種教學情況:

1.必修與選修教學“油水分離”

有些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在必修教材教學中不研究必修與選修的關系,將兩者完全割裂開來教學,比如在教《杜甫詩三首》時,就不考慮選修中杜甫的詩歌,到選修教學時又將必修中介紹過的杜甫及其作品重復一遍,這就導致教學內(nèi)容的重復,浪費了大量的教學課時,教學的有效性不高。

2.必修與選修教學界限模糊

可能是由于考試因素的存在,有些老師把選修中的古典詩歌上成了必修古典詩歌。在選修課的教學中,側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欣賞與運用的能力,它力求喚醒學生的學習精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借此讓學生運用前階段必修課學習得到的學習方法進行嘗試與運用,因而更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老師不能將選修當作必修來上。

其次,雖然必修與選修有諸多不同之處,但它們并不是對立的關系。必修奠基選修,選修提升必修。根據(jù)教學安排,選修課是安排在必修課之后進行。必修課里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可視為給選修課作鋪墊,開個頭。在必修中所學到的能力、習慣、興趣等應該保留并遷移至選修課中來,使之有所發(fā)揮,發(fā)展。教師在開展選修課教學時應有意識地隨時聯(lián)系必修課所學內(nèi)容,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應像必修課一樣受到重視,甚至更加受到重視。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xiàn)必修與選修教學的有效結合這一課題就擺在了我們一線教學者的面前,筆者和本組的同仁們經(jīng)過三年多的實踐和探索,有了一點心得和體會,現(xiàn)總結如下。

二、有效結合方式

(一)教材的整合

1.理論思考

高中語文進入選修階段后,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成為很多學校的首選。該教材的詩歌部分,包括25位詩人的30首詩,分別編放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和“因聲求氣,吟詠詩韻”三個單元。編寫者意在以鑒賞方法為主線確立單元主題,讓學生在必修的基礎上構建起詩歌鑒賞方法的能力體系,從而真正成為一個讀者、一個鑒賞者。用心良苦,匠心獨運,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第一,以鑒賞方法為主線確立單元是否符合實際的鑒賞過程和規(guī)律?我們知道,多數(shù)詩歌的解讀不可能單純地依賴于某一種方法或是某一個角度,而某一種鑒賞方法或角度也很難貫穿于一首詩鑒賞過程的始終。只有綜合使用多種手法多層面地鑒賞,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作品。名篇名作更是如此。比如:《旅夜書懷》被劃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單元,要鑒賞這首詩,除“緣景明情”把握詩的意境,也需要“因聲求氣”“知人論世”來體會詩的聲韻,理解詩的主旨。同理,其他單元的其他詩篇也是如此。如果把鑒賞方法或鑒賞步驟生硬地割裂開來,理想化地確立單元主題,這與學生鑒賞詩歌的實際過程和認識規(guī)律不相符,即使每個單元教學各有側重,也不可避免單元主題的交叉或是重復,不利于實現(xiàn)編者建構詩歌鑒賞方法體系的初衷。

第二,以鑒賞方法為主線確立單元是否有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選修課是在必修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边@種拓展和提高不僅僅是篇目的不同,也不是語文課程目標上的根本改變,而是通過更豐富深化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來進一步改善并充實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在自己的興趣關注點上形成相對系統(tǒng)的認知?,F(xiàn)行教材以鑒賞方法為單元主題的劃分,使得“大家”的作品以及同類題材的作品支離化,如李白、杜甫的7篇詩作被零散地分布在三個單元。這對于大家的作品,對于同類題材的詩歌整體閱讀而言仍是單篇教學,學生在這方面的認知無疑還會繼續(xù)停留在必修階段的只鱗片爪中。這顯然不利于學生對大詩人及同題材作品的深入了解與準確把握,不利于系統(tǒng)認知的形成。

第三,以鑒賞方法為主線確立單元是否有利于實現(xiàn)古詩課程的最終目標?《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取了中國歷史上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承載著引導學生感受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務。而以鑒賞方法為單元主題的引領,很容易導致教學中過于關注鑒賞方法的建構,從而弱化甚至淡化對詩歌文化內(nèi)涵挖掘的傾向。我們知道,鑒賞方法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這些方法之后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如果方法的學習沒有指向生命與文化的作用,我們的教學也會走向純技術的教導而喪失應有的價值。這顯然與新課程精神以及編寫者的意圖是有偏差的。

第四,必修中出現(xiàn)許多和選修中是同一個作者的詩歌,筆者認為,將選修和必修相關作品按照一定標準重新組合,或許能成為一種思路或是探索。

2.實踐操作

經(jīng)過思考和實踐,我們認為,如果以古代詩歌所蘊含的文化主題來重構單元內(nèi)容,把教材現(xiàn)有的三個單元主題理解為解讀一首詩的三個步驟或角度貫穿整個詩歌單元教學的始終,然后把必修相關詩歌分別歸入到相應主題,是否更有助于學生古詩鑒賞能力體系的建構,更有利于古代詩歌選修課感受文化、傳承精神這一最終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呢?是否更有利于我們的有效教學呢?筆者認為是可以的,因為以往的人教版教材和現(xiàn)行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基本上是在兼顧體裁知識和大家專題的同時,側重以文學史為線索構成古代詩歌的單元內(nèi)容。這種單元構成雖然表面上給人以“重知識輕方法、多孤篇少同類”的感覺,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至少實現(xiàn)了對詩歌基本知識的掌握、名家名作的認知;在鑒賞方法的形成、審美品味的陶冶、文化人格的養(yǎng)成等方面也接近或基本是實現(xiàn)了大綱要求。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改革,應該是在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思想的修正下進行,符合詩歌教學規(guī)律的單元建構需要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加以繼承或改進。比如“大家專題”單元就很好地指向了古代詩歌教學的最高目標――對文化的體認感悟;而必修課中在題材類別上的整體閱讀不足則需要在選修課教學中進行彌補和調(diào)整。我們再深入思考一層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題材的詩作反映了不同的主題,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的文化。這與詩歌史上的“李白文化”“杜甫文化”等同屬文化現(xiàn)象。如果我們以文化主題來重構單元,形成大家和題材類別專題,則不僅能很好地解決必修課詩歌單元“多孤篇少同類”的問題,實現(xiàn)從必修到選修教學目標的逐層遞進和深入,也能很好地完成必修與選修教學與高考古代詩歌復習的順利對接。

于是我們進行了以下的整合探索:

我們首先確立高中古代詩歌選修教學單元重構的基本原則,再依據(jù)重構原則建構出兩個文化主題單元,最后依據(jù)不同的文化主題確定教學思路。具體分三個方面談。

(1)文化主題單元的重構原則

在充分領會和尊重編寫者意圖的前提下,我們這樣確立單元重構的原則。即以選修課的課程目標為指向,以詩歌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為主線,以必修與選修教材的現(xiàn)有內(nèi)容為基本材料,以學生鑒賞的思維過程為實施依據(jù),兼顧課時和高考兩個因素,對現(xiàn)有篇目做個別增補,構建出兩個大的文化單元。把教材原有的“知人論世”“緣景明情”和“因聲求氣”等三個單元主題作為鑒賞詩歌的三個方法或步驟貫穿于古代詩歌必修與選修課整合教學的始終。這樣更加符合學生的鑒賞實際過程,也能充實和豐富學生在必修階段的認知系統(tǒng),凸顯古代詩歌選修課的文化性,從而達成古詩文選修課目標。之所以強調(diào)以教材現(xiàn)有內(nèi)容為基本材料,一方面在于它的確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優(yōu)秀作品,另一方面,這些作品與必修模塊的詩歌作品共同建構了古代詩歌相對完整的作品體系,不重復、不交叉、與必修互為補充。所以,為凸顯文化主題單元,除增加個別篇目外,一般不做替換。另外,也防止了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時增刪篇目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2)文化主題單元的重構內(nèi)容

現(xiàn)有教材為我們提供的文本資料,不僅有昂居于詩峰之巔的詩仙、詩圣之作,更有眾多詩人群體所構建的豐富多彩的詩詞文化風景。李白、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其詩其人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文學領域,超越了詩歌本身,已經(jīng)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燦爛的文化。而大漠邊關的雄心與愁心(邊塞詩),山水田園中的詩意棲居(山水田園詩),悵望千秋一灑淚的感慨(詠詩懷古詩),命運際遇的詠嘆調(diào)(詠懷詩),相思成疾的離別歌(思鄉(xiāng)離別詩)等也都成為古代詩歌史上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也就是說,除了李白文化、杜甫文化還有山水田園文化、邊塞文化、離別相思文化等。因此,依據(jù)現(xiàn)有教材可重構出“大家作品”和“詩詞風景”兩個大的文化主題單元。在大單元的統(tǒng)領下,再依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或題材特點分出小單元――共七個文化專題。其中“大家作品”包括李白、杜甫兩個文化專題。“詩詞風景”單元包括由不同題材類別的山水田園詩、邊塞詩、詠史懷古詩、詠懷感傷詩、思鄉(xiāng)離別詩等構成的五個文化專題。

文化主題單元一:“大家作品”

專題一:李白專題――《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中覽古》《將進酒》

專題二:杜甫專題――《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蜀相》《旅夜書懷》《閣夜》《登岳陽樓》《兵車行》

文化主題單元二:“詩詞風景”

專題三:大漠邊關――《采薇》《國殤》(屈原)、《燕歌行》(高適)、《出塞》(王昌齡)

專題四:詩意棲居――《歸園田居》《定風波》《望海潮》《雜詩十二首其一》(陶淵明)、《積雨輞川莊作》(王維)、《夜歸鹿門歌》(孟浩然)、《新城道中》(蘇軾)

專題六:命運詠嘆――《離騷》《短歌行》《琵琶行》《登建康賞心亭》《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擬行路難》(鮑照)、《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虞美人》《書憤》

專題五:悵望千秋――《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馬嵬》《長恨歌》(白居易)、《揚州慢》(姜夔)

專題七:相思成歌――《氓》《雨霖鈴》《涉江采芙蓉》《孔雀東南飛》《錦瑟》《醉花陰》《聲聲慢》《湘夫人》(屈原)、《一剪梅》(李清照)、《春江花月夜》(張若虛)、《蘇幕遮》(周邦彥)、《菩薩蠻》(韋莊、溫庭筠各一首)、《今離別》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詩詞由于內(nèi)容的豐富性,在題材的類別上是有交叉或是有爭議的。比如屈原《湘夫人》既可以歸入相思離別類也可歸入詠懷作品,我們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歸類,不必強求統(tǒng)一。個別詩詞由于內(nèi)容的特殊性,很難歸入專題的某一類。如《李憑箜篌引》純粹描寫演奏技藝,描寫音樂美的,限于課時又不便有更多的補充,個別鑒賞即可。

(二)教學內(nèi)容及鑒賞方法方面的有效結合

除了以上將選修和必修教材有效整合外,筆者還和本組的其他老師進行了教學內(nèi)容選擇上和鑒賞方法方面的有效結合的嘗試。經(jīng)過課堂實踐,我們認為在這一方面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進行有效結合。

1.從欣賞詩歌的方法入手進行結合

如老師在進行《短歌行》《〈擬行路難〉其四》的教學時,教會學生利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方法欣賞詩歌。在教學《涉江采芙蓉》和《蘇幕遮?燎沉香》時,要求學生采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方法來欣賞詩歌,如在這節(jié)課“情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運用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詩詞描寫的畫面進行再現(xiàn)。

2.從詩歌所表現(xiàn)的情感角度入手進行結合

如教學《短歌行》《〈擬行路難〉其四》時,老師可抓住兩首詩歌的類似情感,一“憂”一“愁”,一“求賢”,一“尋主(懷才不遇)”進行詩歌思想內(nèi)容解讀,這樣對學生在閱讀有類似思想感情的詩歌時,就有了欣賞鋪墊,理解起來也較為容易,比如選修中的杜甫的詩歌。

3.從詩歌出現(xiàn)相同意向入手進行結合

如教學《涉江采芙蓉》和《蘇幕遮?燎沉香》時,老師比較欣賞這兩首詩歌擁有一個共同的意象――芙蓉。老師抓住這一共同意象,順理成章解讀出共同的情感――思鄉(xiāng)。而老師沒有僅僅停留在共同意象表達出共同鄉(xiāng)愁這一情感上,而是順勢引用了大量其他有關“芙蓉”這一意象的詩歌,總結出古代詩歌中“芙蓉”表達出的三個情感,這讓學生以后再閱讀這一類詩歌時,解讀情感就有了抓手。

4.從詩歌創(chuàng)作所處的時代特點相近入手進行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