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學總結范文
時間:2023-09-27 18:1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際交往心理學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人際關系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45
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發(fā)生的校園惡性事件,如復旦大學投毒案,馬加爵事件,其導火索都是人際關系的不和。大學生人際關系已經成為和諧校園的重要影響因素。個性鮮明的“90后”一代已經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學會人際交往是他們大學階段的必修課。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應當采取何種策略來幫助“90后”大學生改善人際關系?這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現(xiàn)狀
1.1 人際關系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總體情況不容樂觀。一個對北京30所高校150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4.1%的學生覺得自己人際關系很差,39.1%的學生覺得自己的人際關系一般[1]。另有研究表明14%的大學生存在嚴重的人際關系困擾,46.2%的大學生存在輕度的人際關系困擾[2]。多數(shù)調查結果顯示,接近半數(shù)的“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不足,人際關系狀況堪憂。
1.2 人際交往能力存在年級、性別、城鄉(xiāng)差異
1.2.1 年級差異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存在年級差異,人際交往能力隨年級的增長而提高。大一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最差,二三年級學生居中,大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最強[3]。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隨著年級的上升而提高[4]。
1.2.2 性別差異
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女生相對于男生表現(xiàn)出許多優(yōu)勢。一方面女生在利他、自我價值、溝通方面的人際交往效能感高于男生,即人際交往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現(xiàn)出利他行為,更容易體驗到肯定自我的積極情感,遇到溝通障礙會更主動地采取疏通措施[4]。另一方面女生的異往能力高于男生,男生在異往中的困擾高于女生[3]。
1.2.3 城鄉(xiāng)差異
農村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普遍低于城市的學生。研究表明,農村學生的社交焦慮和社交回避顯著高于城市學生;相對于城市學生,農村學生在異往中存在較高困擾[5]。城市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高于農村學生[4]。
1.3 自我中心現(xiàn)象普遍
自我中心是“90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的最典型的個性特征。自我中心者為人處世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慮別人的興趣或利益,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經驗去看問題。他們很少關心他人,固執(zhí)己見,自尊心很強[6]。研究表明,自我中心是導致“90后”大學生人際沖突、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7]。
1.4 人際交往趨于功利化
功利化趨勢是“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又一個顯著特征[8]。據(jù)調查,相當比例的大學生認為大學校園里的人際關系不如中學階段的單純,擁有純真的友誼是“90后”大學生普遍的強烈的內在愿望和需要[9]。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生將實用主義價值觀應用到人際交往中,在發(fā)展人際關系時盡量選擇對自己有益處的交往對象,表現(xiàn)出“有用的人才交,無用的人不交,用處大的深交,用處小的淺交”的交往觀念。
2 改善“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對策
2.1 在新生教育中普及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
由于大一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信心都還處于初級水平,高校應當在新生教育中就開始普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
首先,開展以大學生健康人際交往為主題的講座。請心理學老師和學生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師以理論結合案例的方式,傳授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知識,讓新生們認識到人際交往在大學生活中的重要性,產生與身邊的同學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主動性。
其次,以院系、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個體人際適應、人際交往就有很好的干預效果。研究表明,通過6周的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困擾和社交焦慮顯著下降[9]。在模擬的社交情境下,大學生個體能夠親身體驗和觀摩大學生活中的各種社交難題,采用各種人際交往方式所帶來的不同的結果,從而主動改變適應不良的人際交往習慣,學習健康的適應良好的人際交往方法。
最后,對少數(shù)人際交往困難的學生應當采取個別咨詢和輔導的方式。一些內向、被動的大一新生不能從團體活動中得到有效的幫助,輔導員應當及時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的問題,通過一對一的交流,讓他們正視自己的問題,傳授人際交往的技巧,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改變不良的交往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
2.2 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異往能力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異往問題。研究表明,男大學生和農村大學生存在較高的異往困擾[3][5]。大學生的生理發(fā)展已經成熟,在心理上對異性感到好奇、神秘、喜愛,但在行為上卻往往不能夠做到舉止大方、自然、得體。健康的異往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性別角色意識,促進人格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異往能力。
首先,應當營造和諧、健康、寬容的校園氛圍,通過開展學科競賽、專業(yè)技能比賽和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娛體育活動,為男女大學生搭建自然、和諧的交往平臺,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氛圍,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其次,對大學生進行異性社交禮儀的培養(yǎng)。在異往中社交禮儀的要求更為嚴格。例如同性之間隨意開的玩笑在異性之間是不適用的。男性與女往時應給予對方更多地尊重和照顧。應廣泛開展社交禮儀的講座和課程,教授大學生在異往中的禮儀,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后,高校要重視大學生愛的導前教育。從異往的角度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戀愛中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如何區(qū)分友誼和愛情、如何理智地選擇戀愛時機,理智地選擇終身伴侶,健康文明的戀愛方式、應對戀愛受挫的調試方式等等。
2.3 培養(yǎng)共情的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共情是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手段,要求咨詢師站在來訪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感受來訪者的思維和情緒,并將自己對來訪者的理解傳達給對方,表現(xiàn)出關注、理解和尊重。如果將共情應用于普通的人際交往中,交往中的個體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感受對方的思維和情緒,恰當?shù)乇磉_出對對方的理解和尊重,將會有效地拉近個體間的心理距離,融洽人際關系[10]。
培養(yǎng)“90后”大學生的共情能力,能夠有效地去除他們身上自我中心的毛病。培養(yǎng)共情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要學會察言觀色。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在和別人溝通的過程中往往自顧自地表達,卻不注意對方的情緒反應,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而自己卻渾然不知。應當通過講座、展板宣傳的方式讓大學生了解和學習在溝通過程中人的面部表情、語氣語調、肢體動作的變化分別代表什么含義。督促他們在交往實踐中自我訓練。
其次,要學會傾聽。傾聽并不是單純的聽,而是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談話,尊重對方的觀點而不妄加評論,耐心地聽而不輕易打斷,積極地反饋而不讓對方唱獨角戲。
最后,要學會換位思考。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自身的利益得失,因而在交往中總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應當引導他們學會替別人著想,想象如果自己是對方的話在當時當?shù)氐那樾蜗聲性鯓拥乃枷牒颓榫w,這樣才能夠以一顆寬容的心理解對方,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
2.4 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拒絕功利化
鑒于人際交往功利化現(xiàn)象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和校園文化資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
首先,加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用理論引導大學生將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統(tǒng)一起來,既要追求社會價值,又要尊重和滿足個人正當?shù)睦婧托枨螅_處理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將物質需要和精神追求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結合實際優(yōu)化教育內容,讓的價值觀成為大學生人生選擇的“參照坐標”。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普及人際交往原則和人際吸引規(guī)律的知識。人際關系心理學認為人際交往的首要原則是真誠,交往的雙方以誠相待,分享彼此的快樂與煩惱,對朋友一諾千金,言出必行。人際吸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格,交往的雙方深為對方所擁有的優(yōu)秀的人格品質所吸引,即一個人愿意和另一個人建立友誼是因為其善良、寬容、熱情、智慧、勇敢等內在品質而非其它外在因素。
最后,鼓勵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志愿者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園開展志愿者活動,讓90后大學生通過向別人無償提供自己的服務,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感和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豪感,感受到助人的意義和快樂。通過利他行為的實踐,大學生能夠反思功利化價值觀的負面作用,自覺摒棄它,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
2.5 發(fā)揮大學生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
以積極的角度挖掘“90后”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潛力?!?0后”大學生親身體驗著大學校園里日常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他們是問題的制造者也是問題的解決者。他們本身就具有不拘泥于傳統(tǒng),喜歡創(chuàng)新的心理特點,因而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妥善解決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教育者應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己成功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的優(yōu)秀案例,以他們?yōu)榘駱釉趯W生中內加以推廣。
高校管理者可制定鼓勵性政策。例如每年舉辦文明宿舍和文明班集體的評比活動,對相處融洽、人際關系和諧的宿舍和班級體給予表彰和獎勵。積極宣傳示范優(yōu)秀寢室和班級體在人際相處中的良好經驗。用展板展示代表他們友誼關系的照片和人際相處的小故事。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交流座談活動,讓優(yōu)秀寢室和班級的代表分享他們處理舍友關系、同學關系的成功經驗。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下,“90后”大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還應當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改善“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對策研究不是一勞永逸的,研究者應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提出更多有效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景慶虹.大學生人際關系危機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97-99.
[2]魯小華,柏曉利,姜海.大學生人際問題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探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220-1223.
[3]盛潔.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調查與思考[J].職教研究,2009,1(2):40-45.
[4]蔡玲麗,宋茜,趙春魚.大學生人際關系自我效能感狀況及其輔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1,(5):73-78.
[5]閆春平.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8):753-755.
[6]彭賢.人際關系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89-90.
[7]包福存,李輝山.“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6):166-167.
[8]田守花.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滁州學院學報,2008,10(5):96-97.
[9]吳琦.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及教育對策[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28-232.
篇2
關鍵詞 青少年,人際心理健康素質,年級差異。
分類號 B848.9
1問題提出
人際心理健康素質(以下簡稱人際素質)是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方面,它包含個體在交往過程中的人際交往能力、適于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人格品質、交往過程中的自我調控以及交往過程中合作的態(tài)度等一系列內在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1]。
近些年來,關于青少年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一是有關青少年人際素質的結構和內涵的研究。國外的研究一方面以社會心理學角度,從關注個人品質的“社會合意性”發(fā)展到對跨越不同人際交往關系的“一致性”的個人素質的研究。如安德森(Anderson)提出了誠實、理解等人們評價他人的社會合意性品質[1];凱恩(Cann)等提出了善良、可靠等四組素質在各種人際關系中要求的一致性程度等[2]。另一方面以情緒智力概念為中介研究人際素質,提出了情緒智力與人際關系之間的關系,如斯卡特(Schutte)等人運用系列研究考察和證明了情緒智力與人際關系的正相關關系[3]。國內研究主要是從心理素質研究出發(fā),將人際交往作為心理素質的一個成分或亞成分,人際心理素質在心理素質的研究中處于附屬地位。如鄧如陵、葛軍關于高師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研究[4],將高師學生心理素質分為8個方面,其中第6個方面是人際交往的能力素質;馮正直、張大均提出了中學生心理素質的三因素結構,人際適應包含在適應性因素中[5]。
二是對不同受教育階段青少年群體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研究。如田文強的“浙江大學生人際交往素質的調查分析”,認為人際交往素質是由人際關系建立、沖突控制和情感支持等特質構成的多要素綜合體,大學生具有交往的主動性,但缺乏交往技巧及人際沖突處理技巧[6];沃建中、林崇德等人的“中學生人際關系發(fā)展特點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人際交往水平從初一到初二明顯下降,初三時有大幅度的攀升,高中階段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7];董莉、沃建中的“3~6年級小學生人際交往發(fā)展特點的研究”,結果表明小學生的同伴關系要優(yōu)于其他人際關系類型,女生人際交往優(yōu)于男生[8]。
三是有關青少年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這類研究將人際關系因素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內容,揭示青少年人際關系特征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如,王峰等的“重點中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分析了影響重點中學學生心理健康的20個變量,其中包括學生與父母關系和同伴關系等人際因素[9];胡軍生、王登峰等的“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表明,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人際敏感、強迫、敵意等方面[10]。
上述諸方面研究有力地推進了人們對于青少年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特點及規(guī)律的認識,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現(xiàn)在:國外研究側重于以情緒智力為中介探討人際素質的內容,國內研究多將人際素質作為心理健康素質的附屬成分,僅限于某些側面的概括和研究,欠缺對人際素質內涵更為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對于青少年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從局部、現(xiàn)象及表現(xiàn)形式上的研究居多,由于對人際素質結構和內涵研究上的欠缺,還不能從人際素質的多層次結構出發(fā),更加系統(tǒng)深入地揭示青少年人際素質的特點;針對某一受教育階段、某一地域的青少年群體的研究居多,還缺少跨越整個青少年期、涉及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綜合性研究。
馬惠霞、沈德立在總結國內外有關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全面地闡釋了人際心理素質的內涵[1]。在此基礎上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人際素質分量表》[11],構建了新的人際素質的測量維度。本研究即以人際心理素質內涵及測量維度研究的新視角,以全國各地、處于不同受教育階段的青少年為對象,對青少年人際素質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進一步探析我國青少年群體人際素質的特點和成因。
2研究方法
2.1調查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華東、華北、中南、西南、西北、東北等不同行政區(qū)域所屬的23個省市、自治區(qū)選取了51399名青少年為調查對象,以同時滿足年級、性別、專業(yè)、家庭來源、家庭收入、學校性質等15個背景變量為標準進行嚴格篩選,獲得有效樣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來自城市20569(46.70%)人,農村23494(53.30%)人;重點學校15737(35.70%)人,一般學校28326(64.30%)人;獨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獨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齡為15.39±2.74歲。調查對象年級分布如表1所示。
2.2調查工具
本研究以馬惠霞、白學軍等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人際素質分量表》為調查工具。量表共21個條目,包含3個維度。其中,人際交往維度包含11個條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有利于建立積極、良好人際關系的個性品質和能力,包括自信、敏感、熱情、機智、表達能力強、合作等。人際調控維度包含6個條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善于根據(jù)情境調節(jié)交往技能,促進人際互動的心理品質。人際知覺維度包含4個條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知覺他人的交往需求,體驗他人交往的品質和能力以及對交往雙方關系的理解力。量表條目采取4等級評定,1~4分別表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較符合”、“完全符合”,各條目均采用正向計分。各維度的條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數(shù)為維度分;總均分為所有條目得分相加后計算出的平均數(shù)。得分越高,說明越善于人際交往,在交往中越能知覺、體驗他人的交往需求,與交往對象的互動的主動性和效果越突出;得分越低,說明在人際交往中,知覺、體驗他人的交往需求及與交往對象的互動等心理品質越差。
該量表及各維度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983、0.979、0.957和0.953,總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18。結構效度的分析結果顯示,人際交往、人際調控、人際知覺與人際素質總分之間具有中高度相關。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為效標進行分析,適應分量表與該量表總的相關系數(shù)0.719,表明了該量表具有較高的同時效度。
2.3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
用SPSS13.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方差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
3結果
3.1青少年人際素質總體特點
對44063名調查對象的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頻數(shù)分布分析,結果顯示,青少年的人際素質得分平均數(shù)為2.8573,標準差為0.4025,總體平均數(shù)的95%置信區(qū)間2.853~2.861。數(shù)據(jù)分布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布形態(tài),偏度系數(shù)為0.031,峰度系數(shù)為-0.031(見圖1)。
根據(jù)青少年人際素質的得分分布和數(shù)據(jù)變異情況,將人際素質發(fā)展水平分為三個等級(M±2SD)。人際素質得分低于2.05(M-2SD)的為低水平;人際素質得分在2.05與3.66之間的為中等水平;人際素質得分在3.66(M+2SD)以上的為高水平。處于人際素質各水平的青少年人數(shù)、比例分布狀況如表2所示。
3.2青少年人際素質總均分的年級差異
對不同年級青少年整體人際素質總分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表明,我國青少年人際素質年級變化趨勢表現(xiàn)為,初一年級最高,從初二年級開始至高二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人際素質得分逐漸下降,結果如表3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xiàn)(7,44055)=47.41,p
3.3青少年人際素質3個維度的年級差異
3.3.1青少年人際交往維度的年級差異
青少年人際交往得分的平均數(shù)為2.8497,標準差為0.4624,總體平均數(shù)的95%置信區(qū)間為2.845~2.854。對不同年級青少年人際交往得分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我國青少年人際交往的年級變化趨勢表現(xiàn)為,除高三年級稍有波動以外,其他各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人際交往得分呈現(xiàn)逐漸下降的趨勢,結果如表4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xiàn)(7,44055)=145.852,p
3.3.2青少年人際調控維度的年級差異
青少年人際調控得分的平均數(shù)為2.9409,標準差為0.4884,總體平均數(shù)的95%置信區(qū)間為2.936~2.945。對不同年級青少年人際調控得分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青少年人際調控年級變化趨勢表現(xiàn)為,初一年級最高,從初二年級開始至高二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人際調控得分逐漸下降,結果如表5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xiàn)(7,44055)=12.997,p
3.3.3青少年人際知覺維度的年級差異
青少年人際知覺得分的平均數(shù)為2.7526,標準差為0.5664,總體平均數(shù)的95%置信區(qū)間為2.747~2.758。對不同年級青少年人際知覺得分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青少年人際知覺的年級變化趨勢表現(xiàn)為,除高二年級稍有波動以外,其他各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青少年人際知覺得分呈現(xiàn)不斷上升趨勢,結果如表6所示。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的主效應顯著,F(xiàn)(7,44055)=48.537,p
4討論
4.1青少年人際素質整體特點
調查結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際素質總均分在1~4之間,平均分為2.8573,分數(shù)分布基本呈正態(tài)分布,有97.8%的調查對象總均分在2.05(M-2SD)以上,總均分高于3.66(M+2SD)的調查對象占2.9%。反映出我國青少年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環(huán)境培養(yǎng)和熏陶過程中,在對社會互動對象的認知、人際交往中角色轉換技能以及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人格品質等方面呈現(xiàn)良好的狀態(tài)。
4.2青少年人際素質的年級差異
調查結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際素質在小學五年級、初一年級較高,從初二年級開始至高二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人際素質總均分逐漸下降。
這一變化趨勢可能的原因有:首先,小學、初中階段青少年人際交往的類型、過程和內容相對較為單純,隨著年級增長,青少年面臨的人際交往問題越來越成人化,而青少年此時在人際交往技能上卻相對不太成熟,心理上還沒有做好應對復雜人際關系的準備。同時初中和高中階段又經歷著步入青春期的轉變過程,由自我意識引發(fā)的新的自我中心,表現(xiàn)出叛逆性和攻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人際素質中的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為成分的發(fā)展。到了大學階段,大學一年級新生由于環(huán)境和角色變化引起的心理不適應,帶來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上的困惑,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隨著對大學生活的不斷適應,人際交往會有一定改善。其次,小學五年級和初一學生的動機系統(tǒng)較為簡單,在人際交往上容易簡單地按老師和家長說的去做,而初二以后,特別是進入高中階段,青少年的動機結構發(fā)展得較為復雜,內在性較強,行為調控的動力由外部控制為主向內部控制為主發(fā)展,自我的獨立意向越來越成為支配行動的主導因素,與這一年齡段尚不成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形成一定反差,導致了人際交往發(fā)展上的變化和波動。此外,青少年時期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學業(yè)與升學的壓力可能導致學生們沒有較為充分的時間有意識地體驗和增強各類人際交往。
4.3青少年人際素質3個維度的年級差異
調查結果表明,青少年人際素質3個維度的年級差異均顯著,但呈現(xiàn)不同的變化特征。其中,人際交往,除高三年級稍有波動以外,其他各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人際交往得分呈現(xiàn)不斷下降趨勢;人際調控,初一年級最高,從初二年級開始至高二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人際調控得分逐漸下降;人際知覺,除高二年級略有波動以外,其他各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人際知覺得分呈現(xiàn)不斷上升趨勢。
在人際素質的3個維度中,人際調控側重人際互動中的適應性;人際交往側重人際交往中的人格特征、一般能力、情感和意志過程等成分;人際知覺側重人際互動中的社會認知成分。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人際調控及人際知覺上年級變化趨勢的差異,反映了青少年在一般認知、人格特征及社會認知上發(fā)展變化的非同步、非等速性,及其在人際關系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為成分發(fā)展上的非同步特征。
關于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研究證明,發(fā)展到初中階段的青少年才能夠開始理解社會交互作用,采用較全面的觀點看待社會情境,理解社會關系的互惠性質[12],而自我意識、性格、需要、興趣及價值觀等影響人際素質發(fā)展的因素,獲得較大發(fā)展和初步成熟,要到高中及大學階段。青少年在一般認知、人格特征及社會認知上發(fā)展的非同步、非等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側重人際互動中的適應性的人際調控發(fā)展較早,而以社會認知成分為主的人際知覺的發(fā)展相對較晚。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身心的急劇變化,青少年的社會態(tài)度、逆反心理及自我中心特征又可能導致了其在人際交往上的消極情緒和行為,與不斷提升的人際認知之間形成較大的反差。
5結論
(1)我國青少年的整體人際素質處于較好的水平。(2)青少年人際素質得分在中學階段有隨年級增長呈下降的趨勢,初中階段得分較高,高中階段得分最低。(3)青少年人際交往隨年級增長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初一年級得分最高,高中及大學階段得分最低;青少年人際調控從小學五年級至初一呈上升趨勢,然后隨年級增長逐漸下降;青少年人際知覺隨年級的增長呈不斷上升趨勢。
參考文獻
1 馬惠霞, 沈德立. 人際心理素質探討.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4, 14(1): 85~86
2 Arnie Cann. Rated importance of personal qualities across four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144(3): 322
3 Schutte N 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 141(4): 523~536
4 鄧如陵, 葛軍. 高師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研究.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22(4): 41~43
5 馮正直, 張大均. 中學生心理素質概念和成分的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1, 27(6): 56~61
6 田文強. 浙江大學生人際交往素質的調查分析. 中國臨床康復, 2005, 9(36): 50~52
7 沃建中, 林崇德, 馬紅中, 李峰. 中學生人際關系發(fā)展特點的研究.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01, 17(3): 9~15
8 董莉, 沃建中. 3~6年級小學生人際交往發(fā)展特點的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 13(1): 45~47
9 王峰, 王莉, 李瑞芹. 重點中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山東精神醫(yī)學, 2005, 18(3): 137~139
10 胡軍生, 王登峰, 李泉. 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 13(4): 449~451
11 馬惠霞, 白學軍.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人際素質分量表的編制.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6, 4(3): 168~171
篇3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一
內容提要
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在xx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會、學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明顯的人際交往困難,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不良校園問題,偶爾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就大學生的交往問題找出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關鍵詞
大學生 交往問題 原因 建議
一、大學生交往障礙種種
大學生以專業(yè)分班級、以學科分院系,班級和院系是他們生活的團體,一個單純的高中學生上大學后,若不小心被別人鄙視或被拒絕于團體活動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變中得到提高的話,就有可能進入孤獨、壓抑的境界,從而可能困擾大學四年的生活,甚至影響未來的行為。 大學生由于閱歷較淺,一般都缺乏處理人與人關系的經驗。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xiàn)為他們一方面在本能狀態(tài)驅動下渴望融入集體,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于后天養(yǎng)成的惟我的行為模式,有時他們適應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齡人之間那種平等的爭吵、合理的沖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則,因此客觀上群體包容不了他們;主觀上自己也容納不下群體。 主要癥狀①自我封閉: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對外界的事物不適應或不感興趣,不愿與他人交往。②容易沖動:對于身邊發(fā)生的一點點小事常會以過激的行為去解決。大學生在校期間人際關系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從而促進學習,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現(xiàn)在有相當數(shù)量的大學生處在冷漠、疏遠的人際關系中,他們心情不愉快,有時還產生敵對、憎惡的態(tài)度,從而導致攻擊性行為,有損身心健康。
二、 大學生交往障礙的原因
影響大學生交際問題的原因很多,綜合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1、社會人口政策發(fā)展及家庭生活的影響。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這些孩子聚在一個集體里,會出現(xiàn)中國特色的人口問題。上世紀xx年代以前,中國的家庭不僅存在縱向關系,而且還存在橫向關系。 橫向關系體現(xiàn)為每個家庭基本有兩個孩子以上,鄰里之間的孩子相互串門。小伙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傷掛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們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學會了競爭與合作,形成人際觀念。自從我國實施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后,中國的家庭多為獨生子女,橫向關系沒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縱向血親(爺奶、父母)帶來的呵護甚至溺愛,從小缺乏集體環(huán)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榮譽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上大學后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缺乏坦誠的心態(tài)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學了,沒過多久,他覺得宿舍太窄,班級無聊,獨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個來自西北的女學生招來同居,他免費供她吃住,她則每天洗衣做飯,陪他睡覺,說不清是小兩口
兒還是主仆關系。這消息傳到了小伍的家鄉(xiāng),母親覺得孩子鬧騰得太過分,于是打來長途電話興師問罪。沒想到孩子挺著脖頸蠻有理: 你們從小對我嬌生慣養(yǎng),我又不會洗衣做飯,一個人怎么生存?。一葉知秋,從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當代校園的新問題。
2、校園環(huán)境的影響。大學具有比較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吸納多方面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矛盾。與中學比,大學的管理模式較為松散,強調的是個人的興趣與發(fā)展。中學時期住宿比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規(guī)律,班主任也一任數(shù)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邕M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qū),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來適應這個環(huán)境。大學是走向社會的橋梁,大學生可以與社會人員交往,可以自由上網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聯(lián)網。
3、大學生自身因素。大學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之一,若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確地自我選擇和自我發(fā)展,就會影響一生。大學生在校園里具有較大的自主空間。大學生可以鉆研浩瀚的專業(yè)知識,也可以在廣闊虛擬的Internet空間里漫游。糟糕的是迷戀游戲的同學,在反恐、傳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視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人際活動,因為實際的遠不如虛擬的精彩。這樣的大學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會覺得自己不順,甚至對別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際關系培養(yǎng)的大學生,在激烈競爭社會中喜歡單打獨干,易于自我封閉,不善與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競爭力的喪失。小靈是個文靜內向的學生,以較高分數(shù)從鄉(xiāng)下考入大學,剛開始滿懷激情,但不久后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道怎樣與別人交流,看著別人開開心心地談天說地,高高興興地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她感到心理極其緊張和不安,甚至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現(xiàn),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頭。從認知心理學方面理解,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來自經歷與感受。與他人交往的經歷就像輸入大腦的信息,交往時所產生的感受好像一個軟件包,經過當時的加工處理與實施則組合成文件。像小靈及那些常一個人在家里的孩子們,中學時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平時極少與他人接觸,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與人交往的客觀環(huán)境,缺乏與人語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與人交往的經歷和與人交往的現(xiàn)實感受,因此也就無從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這就使得他們在大學校園相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無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學生交際能力的建議
根據(jù)內因主導外因的辯證思想,要提高大學生的交際能力,首先要設立必修課程,以求改變他們的思想;然后,發(fā)展針對個體的信息咨詢活動,做到點、面結合。
1、設立交際與心理的專業(yè)必修課,進行公開的正面宣傳教育。每個人都有發(fā)現(xiàn)別人內心秘密的欲望,一般來說只有敞開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進別人的心里,主動向別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過程中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通過角色置換來看待問題,也許你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時要明白每個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見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權利,不要強制改變別人,尊重他人,不過高要求別人,以豁達心胸與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來訪,熱情接待,休息時間,切勿大聲喧嘩,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開始的。
2、發(fā)展心理咨詢服務,提高心理咨詢的作用。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yōu)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性格日趨成熟與穩(wěn)定,其價值觀,世界觀基本成型,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觀點,但也可能易趨固執(zhí)、鉆牛角尖。一些學生雖然平時不愿意與身邊的同學交流,
但對心理咨詢卻有一定的需求,他們可能從學校心理咨詢老師那里得到解釋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條件下,建議學校在計算機網絡上設立采用不見面、不記名的文字、語音同步咨詢服務,以便能使該項工作能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成為學校的現(xiàn)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形成學生、家長與老師的教育合力。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教育經歷中顯得尤為重要,孩子的情感、認識及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大學生是以寄宿為主,對于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家長并不能及時了解,學校和家庭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溝通,互相配合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學生人際交往調查報告二
一、調查目的及意義
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都依存于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記得一位叫做戴爾,卡耐基曾的名人說:一個人的事業(yè)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專業(yè)技術,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的技巧。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于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們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xiāng)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tǒng)。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效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復雜,更為廣泛,獨立性更強,更具社會性。個體開始獨立地步入了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大學生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并試圖發(fā)展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
因此,我們小組開展了此次調查,目的在于大致地了解我校蔡家關校區(qū)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情況,并針對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借以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優(yōu)雅、和諧、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園寢室文化,并幫助廣大同學樹立正確的交往態(tài)度,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調查內容
1、人際交往的概念及分類
2、大學生常見人際交往問題及對策
3、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和藝術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
2、網絡調查法
3、文獻法
四、調查對象
1、南通大學各學院各年級的學生以及已從事工作的校友。
2、全國各大高校學生(含中專,大專,及研究生博士生),應屆畢業(yè)生、以及從事工作多年的大學生。
五、調查結果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xiàn)狀)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表現(xiàn)出交往方式多樣,交往范圍開放,交往內容廣泛,交往界限淡化等諸多新特征。但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自我中心、功利化、消極閉塞、虛擬淡化等不良傾向。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要遵循正確的交往原則;積極參與交往,克服各種不正確的認知,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注重人際交往技巧、學會人際交往的藝術。
人際交往的概念及分類
人際交往的概念
人際交往是指人們?yōu)榱藵M足某種需要相互間進行的交流或聯(lián)系。人際交往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反饋和干擾。
分類
人際交往按交往的規(guī)模分,有個體間交往、個體與群體間交往、群體間交往;按交往的媒介分,有語言交往和非語言交往;按交往的途徑分,有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按交往組織結構分,有下行、平行和上行三種交往方式。
人際交往的功能
人際交往作為人類的一種最基本的社會活動,體現(xiàn)出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功能。
交流信息功能
人際交往是實現(xiàn)人際信息溝通的基本條件。從信息論的角度看人際交往的過程是信息交流、信息增值的過程。現(xiàn)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量之大,信息價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對擁有各種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隨著信息量的擴大,也在不斷地增長。通過人際交往,人們可以相互傳遞、交流信息和成果,是自己豐富經驗,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啟迪思維。同時,人際交往可以使人克服認識中的盲點,具有比書本上獲得信息,內容更廣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點。
自我認識功能
人對自我的認識并非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而是通過交往,在與別人的相互作用中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正如美國社會學家?guī)炖f的鏡中之我,即他人如一面鏡子,我們只有通過交往,通過觀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他人那里的反映,才能更加恰當?shù)鼗蚋鼮槿娴卣J識自己、評價自己??鬃右苍f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F(xiàn)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只有善于與人合作和公事,在高水平上進行人際交往,才能是自己成為高素質的人才,獲得自我完善,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心理保健功能
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際交往的心理機制。不少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曾對孤獨感做過研究,美國心理學家哈類等人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將猴子置于不銹鋼的房子里,溫度事宜、空氣流通、清掃和喂養(yǎng)等一切工作都是自動化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剝奪研究發(fā)現(xiàn),被隔絕交往的猴子遠比正常交往情況下的孩子有更強的恐懼反應,它們在情緒和交往行為上收到損害,精神上是不
完善的。健康的人際交往使人心情舒暢、快樂愉悅,獲得一種安全感、歸屬感和滿足感。尤其是遇到苦悶、困惑、恐懼等情緒時,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獲得親朋好友的同情、理解開導和幫助,得到心理支持和精神撫慰,相反人際關系受阻,會使人壓抑、失落和孤獨。
行為協(xié)調功能
人際交往執(zhí)行著協(xié)調人們行為的作用。沒有交往,就沒有關系,就不能形成相互作用的準則,就沒有行動的協(xié)調和一致,社會的共同活動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人際交往促成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和相互合作,形成聯(lián)合的強大能量,創(chuàng)造著人間的各種宏偉奇跡。友好的將往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助于一個人良好的個性形成,更有助于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及其對策
大學生常見人際交往問題有社交自卑感、社交嫉妒感、社交猜疑心、社交報復心、社交恐懼感、自我中心。
自卑是個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緒體驗。大學生社交自卑主要表現(xiàn)為交往中比較憂郁、悲觀、孤僻、自我封閉、言行被動,在社交場合拘謹、避讓、退縮。自我認識不足和過低的自我期望是形成大學生社交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受自卑情緒影響的大學生一般具有敏感與虛榮性、掩飾性等心理特點。
應對策略有:一、正確認識自己,修正理想自我,揚長避短。自卑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具體做法有:一是自我舉例法;二是征求意見法;三是與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較。一個人不能沒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從自身實際出發(fā)。理想標準的確立應當以自己通過努力能夠實現(xiàn)為原則,只有這樣才會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
二、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這是一種純心理學的方法。要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條件,總結過去成功的經驗,體驗過去成功的快樂,不斷提醒和激勵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確信能夠獲得成功。
三、學習自信行為,自卑的大學生還應當在交往中學習自信行為。比如鍛煉自己在說話時做到聲音洪亮,不吞吞吐吐,當對方聲音超過自己時,學會故意將聲音放低,掌握交往主動權;練習自己能徑直向對方走去,講話時敢于與對方有眼神交流。
四、改變不合理觀念,學會放下,從社交陰影中走出。自卑者在認識上大都受這種觀念之害,要學會改變觀念,做到拿得起放的下,保持一顆平常心。
嫉妒是一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別人的優(yōu)越地位的心理傾向,它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復等不愉快的情緒。大學生社交嫉妒一般表現(xiàn)為在交往中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報以嫉恨。這種嫉妒感具有潛隱性、對等性、行為性和變異性的特點。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虛榮心強;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
應對策略有:一、糾正認知偏差,正確看待別人的能力和長處。嫉妒者在別人成功時,總以為別人的成功是對自己的威脅,有礙于自己的發(fā)展。實際上,別人的成功來源于他的努力,榮譽是他努力的報酬,嫉妒者不應該把別人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失敗。
二、學會對比方法,培養(yǎng)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積極升華。在看到別人優(yōu)點的同時,要善于看到自己比別人優(yōu)越的一面,平衡自己的內心,遏制嫉妒心理的產生。
篇4
一、環(huán)境適應能力
環(huán)境適應能力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大學生融入社會新環(huán)境,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員角色轉換的一種綜合能力。它包含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忍耐承受能力等。
1.大學生適應能力的現(xiàn)狀
大學生從人際關系相對簡單的校園進入關系錯綜復雜的職場,一時難以適應。環(huán)境變換,觀念、思維也應隨之轉變。有的大學生面臨新環(huán)境中的種種問題,表現(xiàn)出對學生角色的依戀,由此引發(fā)種種不適應,如: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引起的迷惘;期望與實際違逆導致的失望;所學與所用脫節(jié)造成的動搖;打擊和挫折造成的悲觀;不善處理人際關系引起的煩惱;競爭壓力導致的焦慮等。
2.環(huán)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
大學生在角色轉變中可能一時“水土不服”,但不能始終不“入鄉(xiāng)隨俗”。要么改變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要么改變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但改變社會既定的“游戲規(guī)則”或要別人為你而改變,幾乎不可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社會規(guī)律。適應環(huán)境要做到:①調身先調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首先是心理,然后延伸到意志和行為。良好的心態(tài)及心理調控能力是適應環(huán)境的前提。②尋求精神援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觀念,如儒家的“安貧樂道”,道家的“知足不辱”,佛家的“恕、忍”等,都能給人以精神扶持。③提高認知能力。認知是對人性和社會本質的領悟。在遭遇不平不順時,不惱恨社會,不抱怨生活,不怪罪他人,而是正確評估自己,總結人生經驗。提升認知能力須向書本和生活學習,向生活的賢者學習。④加強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職場競爭的重要能力。在本行業(yè)領域要敢為人先,勇于動手,善于創(chuàng)新。⑤培養(yǎng)學習能力?,F(xiàn)代社會知識淘汰更新快,不學習就要落伍。職場靠自學,學習途徑與方法要考慮單位實際,因地制宜。⑥鍛煉獨立生活能力。不規(guī)律的生活會給工作造成困擾。要學會過日子,讓生活規(guī)律有序。⑦提高忍耐承受能力。對待工作中的艱難困苦靠的是忍耐和堅持??勾煺勰芰χ荒茉谀ゾ氈兄鸩郊訌姟?/p>
二、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用人單位最重視的職場能力。它是能在單位內、外建立起廣泛人脈關系并能妥善處理好的能力。人在職場,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處理好人際關系是立足職場的根基。
1.人際交往能力的內涵
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需要多種能力支持的復合能力,主要有人格力、理解力、注意力、觀察力、洞悉力、感受力、想象力、表達力、表現(xiàn)力、合作力、記憶力等。理解是對他人思想行為的理解體諒。注意和觀察是對他人表情行為的留意和細心。洞悉和感受是對他人內心活動的洞察和感知,能做到換位思考。表達是說話的準確得體。表現(xiàn)是人際交往的風度舉止。合作是在團隊中的與人配合。記憶是記住交往對象的相關信息。
2.人際交往能力的意義
①事業(yè)成功的重要保證。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yè)知識,85%靠人際關系。”美國卡內基工業(yè)大學對1萬名成功者的分析證實:15%是由于專業(yè)熟和能力強,85%是憑借良好交際能力。
②身心健康的基本標準。世衛(wèi)組織公布的21世紀健康新標準中,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三良”:良好個性,良好處世能力,良好人際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許多心理疾病與人際交往有關,引起心境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好能帶來好心境、好心情。
③個體完善的最好手段?,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明,長期生活在和諧人際關系中的人,人格個性會得到健康發(fā)展。個體成長的基本心理需要有:有人支持的安全感、有人共商的歸屬感、有人關心的幸福感等。
④獲取信息的最佳途徑。人際交往是獲取信息最直接及時的途徑。通過交往可以可獲取工作、思想、經驗多方面的信息?!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蕭伯納說過,你我彼此交換思想,你我就有了兩種甚至多種思想。所謂“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
3.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現(xiàn)代人格品質中的主要方面有:①真誠。真誠的魅力在于它讓人獲得安全感、被接納感、被信任感。②尊重。獲得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人格尊重最重要。要自覺維護他人尊嚴。態(tài)度傲、語言沖、探人密、揭人短等是尊重的大敵。③誠信。誠信在國人心中有崇高的道德地位??鬃诱f:“民無信不立?!泵献又v:“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爆F(xiàn)代社會,誠信是企業(yè)和個人的立足之本。一些企業(yè)如三鹿、博士倫等的教訓昭示世人:踐踏誠信可能得利一時,但終將自食惡果。④熱情。熱情是一種高素質情感,是個體對他人友好而發(fā)自內心的激情。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位教育家把熱情稱為“內心的神”。⑤大度。人各有志,人各有好,人各有癖,人無完人。要能容忍別人的缺點毛病,原諒別人的失誤失禮。
現(xiàn)代結交藝術的要素有:①以對方為中心。與人相識,先要了解對方,談對方擅長的內容、感興趣的話題、想知道的東西。②安心做聽眾。善結交不僅靠會說,更要善于傾聽。表現(xiàn)自己是人的欲望,要把機會讓給別人。一位哲人說,上帝給人兩只耳朵,一張嘴,顯然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③用心去贊美。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生命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泵咳藘刃纳钐幎枷M牭椒Q贊,這是人的信心與希望所在。贊與被贊是雙贏,最大的贏家是贊者。④關照心靈需求。交往中了解重于評價,即重視了解對方心理需求、情緒變化和行為背后的隱衷;少評價他人人品、性格和行為好壞。過分考察對方容易對人產生誤解和偏見。⑤培養(yǎng)親和力。親和力是一種讓人感覺到親切溫和的吸引力。那種“見面熟”很讓人溫馨愉快?!耙娒媸臁毙枰爸鲃佑H”:主動微笑,微笑是無需說明的善意;主動打第一聲招呼;主動自我介紹……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會影響到日后別人對你的看法。表示誠善比展示才華更重要。
三、自我表達能力
自我表達能力是個體通過自我展示而獲得他人接納、支持的能力。張儀、蘇秦憑借超強的自我表達能力“合縱連橫”,左右了春秋的天下局勢;魏征因說了那番巧妙的自我辯解而活命。現(xiàn)代社會交往頻繁,無論單位內的與人溝通、工作建議,還是單位外的業(yè)務聯(lián)系、商務談判,無不需要良好口才。自我表達能力已成為現(xiàn)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
1.自我表達能力的構成要素
自我表達能力的必備條件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展示自我的勇氣、豐富的知識貯備、靈活機變的技巧、流暢說話的基本功、應付突變的機智、改善氣氛的幽默等。核心是勇氣、知識和技巧。①美國某大學的一項統(tǒng)計表明:97%的學生認為公開演說與核武器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兩件事。而我國大學生與陌生人交談時緊張者超過50%。勇氣不立將喪失自我表達機會。②交談中吸引對方要靠知識。知識豐富,厚積薄發(fā),顯示的是氣質和修為;知識貧乏,口若懸河,暴露的是無知和淺薄。③技巧對交談成功有重要影響??此撇豢赡艿氖戮尤晦k成,探囊取物的事也會搞砸,都在于說話的技巧。話得體,贏得好感,博得同情,獲得諒解;話失言,引起反感,激起惱怒。
2.自我表達基本功與基本原則
(1)基本功
口頭語言。①朗讀。鍛煉語調、語速的自然合度和口齒伶俐。②背誦。鍛煉口才和記憶力。③描述。描述所見,鍛煉組織駕御語言能力。④辯論。鍛煉洞察、說服、表述、快速反應能力。⑤演講。命題演講鍛煉對外來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即興演講鍛煉對內存知識的迅速調集能力。
肢體語言。心理學研究表明,肢體語言比口頭語言更真實反映人的心態(tài)。①眼睛。交談中50%~60%的時間注視對方眼睛,這是表示尊重。②頭。交談中不要東張西望。要時常頷首,表示會意、理解、贊同、欣賞。③臉。面部要多微笑,不良情緒別掛到臉上。④手。不要抓耳撓腮,更不能指點對方身體。
(2)基本原則
談話的基本要求有:姿勢自然合度;表情真誠友善;語氣親切溫和,敬語對人、謙言對己。①聽大于說。靜心聆聽他人說法或傾訴。傾聽能使自己了解別人,主動和從容思考,能聰明地提問和明智地回答。交談中不能打斷別人;自己被打斷時不宜爭搶,等人說完后再接著說。②平等重于尊卑。人的職位、學識等可能不同,但人格必須平等。講話不能居高臨下、教誨指點甚至發(fā)號施令。別讓自己“無所不知”,別當對方“一無所知”。③肯定多于否定。對別人的看法見解,要專注于可取處,留心“閃光點”,及時表示同意、肯定、贊美、欽佩。為顯示己能,尋找對方漏洞瑕疵,予以批駁,其實適得其反。④說服別人不如說服自己。交談可能話不投機,結癥在于人的觀念、性格、習慣、作風很難相融,這也是人際矛盾的根源。觀念、個性是難以改變的??捶梢圆黄埻?但必須尊重別人的選擇。
四、三種能力之間的關系
篇5
關鍵詞: 人際交往 中職班級管理 學校生活
人類社會是一個人際關系耦合的網絡體系,每個人都處在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多類型的人際關系網絡中。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一個人心理正常發(fā)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之一。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yè)的成功,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際關系、處世技巧?!贝嗽捯苍S說得絕對些,但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成就事業(yè)的重要性。中職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所以培養(yǎng)好中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無論是對其在校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還是對其畢業(yè)后建立一個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人際交往的定義及意義
人際交往是指在公共關系活動中,有關人員通過各種手段,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和意向,進行溝通、理解并發(fā)生相互作用的交際活動。人際交往是個人社會化的起點和必經之路。社會化即個人學習社會知識、生存技能和文化,從而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開始發(fā)展自己的過程。如果沒有其他個體的合作,個人是無法完成這個過程的。從人際關系中得到的信息、機遇、扶助可以助人們走上成功之路。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于正在學習、成長中的中職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是中職學校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相互學習,促進個體社會化。
人際交往是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人際交往也是個體實現(xiàn)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人際交往就是個體學習、掌握并遵循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
2.相互影響,有利于自我完善。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通過相互影響,可以促進個體的自我完善,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個性,有利于發(fā)展健全的自我意識。
3.交流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
人際交往能夠消除孤獨、交流情感,減輕痛苦、增加快樂。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與別人的積極交往,缺乏穩(wěn)定而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個人往往就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同時心理學家也從各個不同角度做過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健康的個性總是與健康的人際交往相伴隨的。如果人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與別人交往越積極,越符合社會的期望,那與別人的關系也越深刻。他們有著一系列有利于積極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個性特點,如友好、可靠、替別人著想、溫厚、誠摯、信任別人等。
二、中職學生特點
職業(yè)中專學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初中時期,大部分成績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學生是教師“遺忘的角落”。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學生的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偨Y起來有如下幾個特點。
1.個性心理問題。
大部分中職學生來自離異家庭或屬于留守少年,感受到的家庭溫暖很少,難以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奮向上的個性面貌。缺乏應有的積極理想和追求,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自由散漫,精神上萎靡不振。部分學生初中階段學業(yè)成績就不理想,可能受到社會、老師、家長的忽視、輕視甚至鄙視,不少中職學生的人格尊嚴得不到認同,人格尊嚴受到嚴重損害。
2.學習心理問題。
大部分中職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當,這些使得不少學生對進入職業(yè)學校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態(tài)度不夠認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在家中瞞著父母,在學校對老師、對學習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擺脫不掉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明顯的厭學情緒和行為。
3.自我心理問題。
不少中職學生由于長期處在被別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聽到的只有指責和不滿,常??吹狡缫暤难酃?,以至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是那些稍微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自卑、自暴、自棄現(xiàn)象嚴重。而一部分中職學生由于是獨生子女,又過于關注自己的感受,因此很少考慮尊、重別人,只一味索取,很少自覺地關心他人和集體。
三、班級管理中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的途徑
職業(yè)教育的任務不僅要求教師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不僅要指導就業(yè),更重要的是要指導人生。如何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發(fā)展個性,挖掘潛能,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是職業(yè)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班級管理中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
1.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前提。
學校是學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強時期的主要環(huán)境。學校中的人際關系是構造青少年社會經驗和他們對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概念與情感的重要基礎。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老師的愛,可以從中陶冶感情,學會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對待別人,養(yǎng)成熱情合作的性格。相信人類有美德,世界有真理,才能較容易地把這種關心他人的感情、行為從學校擴展遷移到其他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從而切實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2.開設團隊游戲課是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最佳方式。
團隊游戲是一群人遵守一個或若干個規(guī)則而進行的健康、快樂的游戲活動。這種旅游活動通常通過情境設置、參與活動而達成某個目標,如愉悅身心、競賽、合作、溝通、訓練、教育和輔導等。將團隊旅游引入心理輔導活動中,讓學生在游戲中自然地學會溝通、樹立自信、學會表現(xiàn),通過游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是最佳方式。
3.發(fā)揚團隊精神是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個群體不能形成團隊,就是一盤散沙;一個團隊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就不會有統(tǒng)一意志、統(tǒng)一行動,當然就不會有戰(zhàn)斗力。一個團結互助、奮發(fā)向上的團體能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品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經常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可以讓學生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在參加活動中學會溝通、學會獨立思考,激發(fā)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精神,激發(fā)他們與人交往的熱情,從而增強他們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使他們團結進取,充分發(fā)揮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4.加強學生組織管理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
組織管理能力是現(xiàn)代人才應具備的基本工作能力。在學校范圍內,主要是通過成立班委會或學生會等方式來培養(yǎng)這一能力,它可以鍛煉學生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一做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工作愿望和工作熱情,增強學生間建立人際交往關系的積極性,同時增長才干、增添自信心,積累與同學間相互交往合作的經驗。
總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人際關系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于正在學習、成長中的中職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是中職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2]鄭永廷.人際關系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
[3]淺談中等職業(yè)學?!皢栴}學生”的教育方略,學校管理[J],2006,5.
篇6
活動時間:20xx年10月26日
活動地點:801教室
活動負責人:王金尤
活動參與:公共事務管理09-1班全體同學
活動背景:據(jù)心理學家分析,大多數(shù)才踏入大學的新生,都會經過一過心理調適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們會逐漸的融入到大學的生活當中,充分的享受快樂和充足的時光。
和中學時代相比,大學里的學習叢內容、目的、方法、壞境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
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大學的學習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大學學習的適應以及應對來自學習方面得壓力,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上大學前我們已經交了好多朋友,在一個未成年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單純、隨意。
進入大學一年多了,同學們對大學生活已經適應了,為了更好的增強班級的凝集力、鞏固友誼,我們公共事務管理09-1班舉行了心理活動,讓同學們一起在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感受到成長的快樂,增進彼此的感情。
活動目的:大學同窗好友的友誼,是每個人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通過這次活動希望能將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到每個同學身上,通過大家的參與以增進彼此的了解,認識彼此,認識到自己身上的一份責任,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心理狀況,有效地幫助別人走出心理問題的陰影,把笑臉帶給每個人。
活動內容:活動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開始,主持人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了本次心理活動的主題,活動背景以及活動流程。分別為:人際關系對心理的影響,彼此進行優(yōu)點的點評,對大學生幾個心理問題的討論,針對問題進行角色扮演和活動感想進行總結環(huán)節(jié)。
1、人際關系對心理的影響
本壞節(jié)主要由主持人首先向參加活動的同學進行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分析,定勢效應,暈輪效應,蝴蝶效應等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有趣的演示以及人際交往中解決人際沖突等策略的內容“人際交往時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人際關系影響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也影響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變化,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重要保證正常的人際交往才會有正常的心理壞境所以進行這場教育是必要的,進入高校后,學校也很少有系統(tǒng)的課程培訓,所以導致很多學生智商很高情商卻很低,往往處理不好與他人相處、溝通、交流?!?/p>
2、彼此進行優(yōu)點點評壞節(jié)
本次活動主持人要求每一位同學坐在同學中間接受大家的點評,通過大家的點評,知道了原來自己子別人心中的位置。
3、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討論
為了緊扣心理活動主題,主要由同學進行了分組討論主要的心理問題。
4、游戲互動
本壞節(jié)由主持人向每一個小組的同學確定一個命題,讓每個同學進行復分析后進行角色扮演。
5、活動感想環(huán)節(jié)
主持人談了對此次活動的看法和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些認識,至此活動給了大家一個很深的啟迪,我個人認為在生活中使人感到輕松、自在、激發(fā)樂趣,具備開朗、活潑的個性,讓對方覺得和你在一起時愉快的。培養(yǎng)幽默風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風趣而不顯輕浮,給人與美的享受,與人交往要謙虛,待人要和氣,尊重他人。
篇7
對立行為可以是外顯的攻擊行為,也可以是內隱的消極冷漠或沉默抗議,可能會造成對方身體上的傷害,也可能造成對方心理上的傷害。同時,人際沖突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能夠降低和緩解雙方的關系,促進雙方共同成長;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則可能導致沖突更加激烈,引發(fā)嚴重的后果。從起因來看,人際沖突分為認知沖突、習慣沖突和利益沖突等,從表現(xiàn)形式來看,人際沖突分為態(tài)度沖突、言語沖突和行為沖突等。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屬于高校學生宿舍內部成員之間的一種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宿舍各個成員在學習、生活中,由于受到利益、需求以及目標等影響,彼此之間產生的情感、言語和行為上的敵視、冷漠和緊張等負面情緒,進而造成不和諧、爭斗甚至關系崩潰。
二、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原因分析
大學階段屬于人生第二個“心理斷乳期”,是一個非常關注自我、注重個性表達、情緒體驗豐富以及爭強好勝的特殊時期。然而在大學生活中,各項資源都具有共享性,密切的人際交往促使學生經常會面對沖突場景的發(fā)生。從我國高校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現(xiàn)狀分析,其原因比較復雜,既有淺層原因,也有深層原因,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內在心理原因造成人際沖突
由于受到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影響,大學生心理還不成熟,各方面人格還不夠健全。在人際認知方面,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具有明顯的片面性,看待和處理問題往往憑借自身的第一主觀感受和刻板效應;在情緒情感上,大學生積極熱情,處于迫切交友以及渴望理解等情感需求強烈的階段,但因自身的沖動性、自我控制能力和易受情境影響等原因,極易造成沖突現(xiàn)象發(fā)生。尤其是女大學生,通常因為自我意識不夠完善,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并與他人發(fā)生沖突,同時又不能主動化解,使矛盾和沖突日益加劇。另外,現(xiàn)階段的大學生屬于“90后”,是一代獨生子女,在集體生活中表現(xiàn)出以自我為中心、自傲自負、嫉妒心比較強和各項心理特征比較敏感等特征,造成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隨意化、頻繁化,而且通常難以妥善解決。
(二)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知識和技能匱乏
人際關系的外在表現(xiàn)是人際交往,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通常需要建立在科學的人際交往知識和技能之上。但是,從高校學生人際交往現(xiàn)狀可以看出,大學生有充足的人際交往時間和空間,精神生活比較豐富,但是人際交往質量卻比較差,不合群、自私和小團體等情況時常發(fā)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煩惱難以解決。大學生往往注重提升專業(yè)知識能力,但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卻不愿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研究,通常是憑借自身的感覺和經驗來處理,這種知識和技能上的缺乏難以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使不同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活中,人際沖突現(xiàn)象越來越多。
(三)外部競爭環(huán)境以及利益驅動產生的影響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生存競爭越發(fā)激烈,有些學生為了爭取有利的競爭地位,在利益誘惑面前不擇手段。大學生在校的各種表現(xiàn)已經成為以后就業(yè)的資本,是否學生干部、是否黨員、是否獲過獎學金等都是就業(yè)的重要參考。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驅動下,一些大學生為了實現(xiàn)自身目的與各方進行爭斗,即便是同宿舍的室友也不例外,造成人際關系僵化,引發(fā)各種人際沖突。
(四)家庭條件以及地區(qū)差異性的影響
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區(qū),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這些都使他們在宿舍中的生活習慣以及自身價值觀念等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如城市與農村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差異就影響著宿舍集體生活,這也是引起宿舍人際沖突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念是一個長期性過程,是在成長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在習慣的驅使下具有穩(wěn)定性,不會輕易被改變,這些往往是宿舍人際沖突的焦點。
三、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教育管理措施
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處理狀況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以及各項管理工作的質量,科學的教育管理措施能夠促進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系統(tǒng)以及學校的管理層應該制定相應的教育管理對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際交往技能
高校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學校至少需要開設一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修課程,提高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同時可以增設諸如積極心理學和幸福心理學等選修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講授理論和實際案例,來培養(yǎng)學生寬容、理解以及與人融洽相處的心理品質。還可以通過開設人際關系專題講座來探討人際交往的技巧和重要性,其中穿插一些人際交往沖突的解決措施,豐富和提高大學生面對宿舍人際沖突的知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其社會化發(fā)展的有效形成。另外,也可以在大學生入校時就開設一些專題講座,針對具體案例,引起大學生對人際沖突問題的警示,使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學會與舍友融洽相處,杜絕個人主義和小團體主義,盡快融入群體生活。
(二)建立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干預機制
為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的完善性,需要建立分級的人際沖突干預機制,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宿舍人際沖突問題。其中,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干預機制應分為三級:第一級是宿舍內部干預。在分配宿舍時,每個宿舍應當指定一名綜合素質以及人際協(xié)調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方便調解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當然,學校應當定期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培訓,提升其調解人際沖突的水平,使他們能夠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制止,將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二級是輔導員干預。在學生代表無法解決復雜的人際沖突問題時,需及時上報輔導員,由他們從中調解。輔導員在充分調查了解引發(fā)人際沖突的原因以及具體事項之后,要針對出現(xiàn)問題的人員進行心理疏通和思想教育,讓其從思想上認識到自身問題,提高其認知水平,避免沖突的再次發(fā)生。第三級是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干預。如果宿舍人際沖突是因宿舍成員自身存在心理疾病或人際交往障礙而引發(fā)的,就需要心理咨詢教師對其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
(三)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引入競爭與合作策略,實現(xiàn)人際沖突的科學管理
和諧宿舍秩序的建立與維持需要完善的制度和積極的文化氛圍。正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高校學生宿舍人際沖突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制度建設的目的是讓宿舍管理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執(zhí)章必嚴,違章必究”。在完善宿舍管理制度過程中,應按照人際沖突管理原則,合理引入競爭與合作策略,注重科學管理,盡可能減少潛在的沖突。完善宿舍管理制度,首先要規(guī)范大學生宿舍內的日常行為,強化學生責任意識,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學習生活習慣。同時要設立“紅線、底線”,明確宿舍內的哪些行為是明令禁止的,違反者將承擔什么樣的后果,盡可能杜絕人際沖突造成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其次,宿舍管理制度應體現(xiàn)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營造良性的競爭環(huán)境。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鼓勵學生在競爭中超越他人。最后,宿舍管理制度應重點突出合作策略思想,將有無宿舍人際沖突現(xiàn)象與各類評獎評優(yōu)掛鉤。提倡宿舍成員精誠合作,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實現(xiàn)多贏。高校管理者應對表現(xiàn)突出的文明宿舍、星級宿舍或和諧宿舍,給予集體和個人表揚與獎勵。
(四)構建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yǎng)
高校應促進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引導大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開拓知識視野,進而能夠綜合地看待問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共建友好的宿舍環(huán)境。高校還應盡可能地多開展一些高雅的人文藝術類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藝術和情緒表達能力,消除一些負面情緒,杜絕不健康心理的萌生。高校管理者還可以將學生們在校期間的日常行為考評量化,納入“思想品德行為實踐”課程考核,引導學生通過行為表現(xiàn),進行自我體驗與反思,培養(yǎng)遵紀守法和自律的良好品質,自覺抵制惡性沖突事件的發(fā)生。
四、總結
篇8
關鍵詞:大學生;地域認同度;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159-03
引言
眾多科研實例表明,現(xiàn)有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較為重視地域認同度重視對某類群體發(fā)展的影響;因為地域認同度重視對個人和群體作用的表現(xiàn),目前,這種作用對社會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此外,大學生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也決定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備受關注。探討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地域認同度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切合現(xiàn)今關注的熱點問題,其目的是將大學生交往和地域認同度關系的問題放大到普遍的社會問題中來,并相應地提出解決方案來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健康的人際交往,并以此為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認同”一詞譯自英文中的identity。在西方,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把認同看作是“一個心理過程,是個人向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地域認同度是指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間區(qū)域的形象,文化等各方面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感知以及歸屬感,是人們對某一區(qū)域的理念認知、贊成,信任的程度,是地域所能提供的尊重和價值帶給社會人對本地域的認同度。地域認同度體現(xiàn)了某一地域對個人的吸引能力[1]。
人際交往(interpersonal transaction)亦簡稱交往。它包括個兩方面的含義: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看,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和物質品的交換。從靜態(tài)的角度來說,人際交往指人與人通過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形成起來的情感聯(lián)系[2]。
分析地域認同度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關系有兩個方面:
第一,不同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地域重視度的差異,如同鄉(xiāng)會的出現(xiàn)和對此的態(tài)度差異、免費師范生與非免費師范生之間、不同的年級之間(以師大為例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男生與女生之間。
第二,不同地方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上(表現(xiàn)為人際交往對象的選擇、人際交往的觀念、人際交往的行為、對人際交往的重視度等)的差異,如南方與北方、農村與城市。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了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和地域認同度之間的關系,能夠了解大學生交往的現(xiàn)狀。我們對陜西師范大學部分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在289人中,南方77人,北方212人,農村148人,城市141人;其中具體細化為:北方城市108人,南方城市33人,北方農村104人,南方農村44人。
在293人中,男生56人,女生237人,免費師范生100人,非免費師范生193人,大一年級93人,大二年級42人,大三年級42人,大四年級30人,研究生45人。
此次問卷調查在問卷上采用自編式問卷。第一部分調查大學生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對地域重視度的差異,第二部分調查不同地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現(xiàn)狀。
調查方法:調查共有兩個階段,采取跟進式,問卷采用隨機發(fā)放的形式對同一群體針對兩部分問題發(fā)放兩次,共發(fā)放600份,卷一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問卷289份,有效率96.7%;卷二回收298份,回收率99.3%,有效293份,有效率97.7%。
調查結果著重展示能反映本質問題的數(shù)據(jù)。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認為在大學生活中人際交往的重要性
在這個問題上根據(jù)我們的數(shù)據(jù)得出的結論:
1.大多數(shù)同學都較重視人際交往,但北方同學較南方同學更看重人際交往。
2.城市與農村的學生在對人際交往的重視度上差異不大;北方城市與農村的同學在對人際交往的重視度上差異不大。
3.南方農村比城市的學生更重視人際交往。
(二)大學生認為自身交往能力的程度
在這個問題上根據(jù)我們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1.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基本都認為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強,但是更多的農村學生對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感到焦慮。
2.南方城市與農村的學生在評價自身人際交往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農村的學生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不自信。
(三)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知識的了解程度
在這個問題上根據(jù)我們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1.北方較南方的學生交往知識缺乏但總體都不高。
2.城市學生較農村學生交往知識較精通。
3.大多數(shù)學生對人際交往知識略了解,很少有很精通或很缺乏這方面的常識,學生對人際交往的知識缺乏主動了解、自我提升的意識。
(四)大學生認為人際交往和長久所處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
在這個問題上根據(jù)我們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1.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人際交往能力與所處環(huán)境有一定的關系,這在南北方、城市農村方面差異較小。
2.南方城市的學生較農村的學生更傾向于兩者之間有較大的關系,大學生在人際交往能力上縱向地域差距較小,但是農村與城市之間差距較大,受經濟因素的影響農村與城市的學生交往觀念存在差異。
(五)大學生在擇偶時對地域的認知(見表1)
結論:
1.在擇偶方面,大學女生更傾向于找與自己同一地域的對象,以便溝通交流;而男生在擇偶時,很少考慮地域因素。
2.非免費師范生比較免費師范生而言,更加看重地域的同一性。
3.從大一到大三的學生來對比,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成熟,學生在擇偶時對地域的限制逐漸減少。
4.由大四學生與研究生的對比情況可知,大四的學生由于面對找工作的問題對待擇偶對象的地域有更大的要求,而與畢業(yè)生相反,研究生則由于繼續(xù)學業(yè)對待擇偶對象地域并無過多的限制;總體來說,年齡越大的學生受地域的限制因素越小,情感態(tài)度也越成熟。
(六)如果考慮到返鄉(xiāng)就業(yè),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對象選擇上是否會傾向于同鄉(xiāng)(見表2)
結論:
1.如果考慮到返鄉(xiāng)就業(yè),女生對朋友交往方面傾向于同鄉(xiāng)的概率要遠遠大于男性;非免費師范生在朋友交往方面傾向于同鄉(xiāng)的可能性較免費師范生的概率稍高。
2.由年級的對比可知,低年級的學生在就業(yè)方面對地域的依賴性過大,高年級的學生由于對就業(yè)問題有較明確的規(guī)劃反而在就業(yè)上對地域的依賴性較小。
四、問題探討與總結
(一)生活環(huán)境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表現(xiàn)的差異
由于現(xiàn)今社會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被看作是其發(fā)展和生存的重要條件,所以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較為重視人際交往。但是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表現(xiàn)有所差異。對比城市和農村的大學生,農村的學生由于人際信任度和對他人的容納度較強,更容易結交朋友卻不擅長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1];城市的學生對他人有較低的信任度和容納度,不會輕易結交朋友,但在人際交往中占據(jù)主導地位。
城鄉(xiāng)大學生在居住環(huán)境方面存在不同,使得農村的大學生在人際信任水平上高于城市大學生;而城市學生,在復雜的交往環(huán)境中,更注重與他人的溝通,因而在容納他人自我感受方面又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2]。
陽劍蘭的研究表明相對封鎖的人際交往可以導致交往缺陷[4]。農村的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經常處于被動地位,盡管本人有強烈的交往欲望但總是不夠自信,缺乏歷練與經驗;相反,城市的大學生有較為寬廣的交往圈子。另外,農村大學生比較喜歡把自己的社交圈子局限于同鄉(xiāng)中,組織所謂的同鄉(xiāng)會,老鄉(xiāng)會,排斥與其他人的交往,變成一種小團體交往[3]。
此外,南北方大學生在人際交往表現(xiàn)上也有所差異;受經濟發(fā)展狀況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北方的大學生更為看中人際交往,因為人際交往是情感聯(lián)絡的橋梁,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儒家思想開始源遠流長;南方學生生活在沿海,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不定性,人們對人際交往較為淡漠;再者,經濟發(fā)展的迅速使人際交往更趨于個體化。
(二)傳統(tǒng)文化導致帶有地緣色彩的人際交往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對象的選擇上都較為重視地域,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地域的認同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構中,由于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里構建出的對土地的高度依賴性,人們普遍具有安土重遷的思想,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農民對自己熟悉的家庭,家族乃至宗族格外重視,血緣,地緣成為他們所有關系的紐帶。
迄今為止,人們這種血緣,地緣性的人際交往,并且是帶有持續(xù)的特點,究其根本,就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累積下的“關系認同”和“情感認同”[5]。由于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在人際交往上更傾向于地緣化的人際交往模式。
大學生要實現(xiàn)人際交往是要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歸屬感。人有合群的需要無論處于哪一集體都需要一種歸屬感[6]。這種歸屬感同地域的人似乎更易滿足,這也就是大學生不管在對朋友的選擇還是對象的選擇上都較為重視地域的另一因素。
(三)網絡是打破地緣類人際交往的手段
網絡交往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交往方式中的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在網絡中,年齡,血緣,性別和社會經濟地位等制約交往的傳統(tǒng)因素已被虛擬的角色,隱蔽的實體所掩蓋,這使雙方都處于相對獨立的,較少沖突的對等位置[7]。
但是就網絡的影響來看,它是一把雙刃劍,既打破了原有的交往方式,同時又會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邵建平,張曉媛,邵千蕓.地域認同度對核心人才流失影響的差異性研究――基于甘肅的實證研究[J].開發(fā)研究,2012(5):154-157.
[2]金盛華,張杰.當代社會心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995.
[3]趙穎.大學生人際交往現(xiàn)狀的調查與成因分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5):132-137.
[4]陽劍蘭.大學生人際交往偏差及其對策[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0(1):36-37.
[5]周建國.關系強度、關系信任還是關系認同――關于中國人人際交往的一種解釋[J].社會科學研究,2010(1):97-102.
[6]呂培培.大學新生人際交往矛盾心理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48-50.
[7]張俊杰,姚本先.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2):90-94.
Regional Identity and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YANG Jing,WANG Jun-shuan,WANG Li-jun,WANG Xiao-yu,LI Qian-qi,LI X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Xian 710061,China)
篇9
【關鍵詞】 大學生; 抑郁; 應對方式; 自信心團體訓練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lf-confidence training on depressive mood and cop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A total of 70 college students with depressive mood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 and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3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ken with self-confidence trai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d any training.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and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were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1 week and 3 months to validate the effect of self-confidence training on depressive mood of college students.Resul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SDS and SCSQ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 1 week and 3 months,SDS scor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t=-6.246,-4.861;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ve mood; Coping style; Self-confidence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5
S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抑郁癥越來越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2000年的全球疾病負擔報告表明抑郁癥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負擔,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負擔源,影響全球5%~10%的人口[1]。據(jù)不完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全球精神焦慮抑郁人數(shù)高達3.38億,且人數(shù)變化呈上升趨勢[2]。大學生抑郁的發(fā)生率要高于一般人群,我國大學生抑郁情緒的合并發(fā)生率為29.3%,而一般人群僅為5%~6%[3]。抑郁情緒會對大學生的學習成績、社會功能造成影響,長期持續(xù)可能導致抑郁癥。自信是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程度,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作出客觀、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wěn)定性格特征[4]。自信與抑郁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大學生抑郁情緒與個人評價呈顯著負相關。無論應激事件多少,高個人評價的個體比低個人評價的個體更少產生抑郁情緒,并且高應激狀態(tài)下有自信的人比低應激狀態(tài)下無自信的人抑郁情緒體驗較少,這說明自信在抑郁情緒產生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5],國外研究也表明低自尊是抑郁的致病因素[6-7]。應對方式是人們應付內外環(huán)境要求及其有關的情緒困擾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8]。有抑郁情緒的大學生更多采用不成熟的應對方式[9],低自尊,高抑郁的個體更多的使用消極應對方式,高自尊、低抑郁的個體更多的使用積極應對方式[10]。自信和積極應對呈正相關關系,自信水平越高,越傾向于采用積極應對方式[11]。積極和消極應對方式均可通過自信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心理健康[12]。因此本研究以自信心為切入點設計團體活動方案,旨在通過提升自信,改變大學生應對方式,進而改善抑郁,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通過思想政治輔導員推薦以及公開講座的方式共招募70例有抑郁情緒的大學生。入選條件:(1)自評抑郁量表標準得分53~72分;(2)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及器質性疾??;(3)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控制組,每組各35例。試驗組男10例,女25例,平均年齡(18.87±1.14)歲;控制組男
7例,女28例,平均年齡(19.03±1.0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93、-0.573,P>0.05),具有可比性。干預結束后,試驗組有2例脫落,控制組無脫落。
1.2 方法 以認知行為療法為理論基礎,設計自信心團體訓練。干預共8次,2次/周,120 min/次,為期4周。對試驗組進行干預,對控制組不進行任何處理。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1周以及干預后3個月對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問卷測試。具體干預方案如下:(1)相識階段(第1次):通過相識活動,使學員之間彼此熟識,建立真誠、安全、互助的團隊關系。(2)認知重構階段(第2~5次):通過自我分析、空椅子技術、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員在回顧自己成長經歷及自我觀念形成過程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自我評價方法,重新認識自己,正確的評價自我,糾正其不合理信念,學會理性思考問題,對自己的負性自動思維進行監(jiān)控,學會調控不良情緒。(3)人際訓練階段(第6~7次):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進行評估,分析其益處和弊處,并通過人際交往三部曲訓練,使學員掌握自信的人際交往模式。(4)回顧總結階段(第8次):對之前的團體訓練內容進行總結,學員分享自己的感受,彼此相互支持和鼓勵,告別儀式,結束團體。
1.3 干預者及其受訓背景 團體干預由專業(yè)的心理治療教授帶領,該教授有扎實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理論背景以及臨床實踐,長期任職于高校,在實踐中開展規(guī)范的抑郁癥治療時間已經至少14年,對于學生群體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法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其余6名助手均為心理學專業(yè)人員,干預前由該教授對其進行培訓,以保證干預效果。
1.4 觀察指標 (1)自評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Willian W.K. Zung編制,用于衡量抑郁狀態(tài)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13]。共包含20個項目,所有項目得分總和乘以1.25取整數(shù)得到標準分。SDS與BDI、HAMD、MMPI的“D”分量表的評分之間具有高和中度的相關性。其內部一致性滿意:奇偶數(shù)條目分班相關信度:0.73(1973)和0.92(1986)。(2)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14]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組成,包括20個條目。積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12組成,重點反映了積極應對的特點,如“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和“找出幾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消極應對維度由條目13~20組成,重點反映了消極應對的特點。該量表的重測相關系數(shù)為0.89,α系數(shù)為0.90,積極應對分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78。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SDS和SCSQ量表中各維度得分比較 干預前SDS和SCSQ量表中兩組各維度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后1周與3個月SDS和SCSQ各維度情況比較 在干預后1周、3個月再次對兩組SDS量表和SCSQ量表進行測量,試驗組SDS得分和消極應對方式得分顯著低于控制組(P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自信心團體訓練能夠減少消極應對方式,改善大學生抑郁情緒,提升積極應對方式,并且該效果最少可以維持3個月。抑郁情緒在大學生中的發(fā)生率較高,大學生經歷的負性事件越多,越易產生抑郁情緒[15]。負性事件并不直接導致抑郁,而是通過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而產生,不成熟的防御機制是影響抑郁的內部因素[16-17]。高抑郁的個體更少采用積極問題取向和積極情緒取向的應對,更多采用消極的問題取向和回避應對[18]。
已有研究表明,負性自我認知和消極應對方式和抑郁呈正相關,正性自我認知和積極應對方式和抑郁呈負相關,自我評價低的個體更容易使用消極應對方式[19]。當個體遇到負性生活事件時,如果能夠采用積極應對方式,則能夠有效解決問題,減少不良情緒,降低抑郁發(fā)生的可能性[20]。但抑郁情緒者往往存在自我評價低,缺乏自信等特點,使得他們在遇到問題時,總是傾向于采取消極應對方式,即回避、幻想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抑郁情緒者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往往認為自己無法應對問題情境,過多地陷在沉思當中,將自己在頭腦中打敗,更少采取積極應對方式[21]。
為了提升自信,改善應對方式,筆者讓成員在團體中重新進行自我評估,認識其既往自我評價的片面性,關注自己的積極方面,全面的評價自己;其次,幫助其了解自己所采取的應對方式,覺察這些行為方式背后的信念,通過行為訓練改變這些行為模式。在人際交往中,抑郁個體總是關注那些和自身負面相關的信息,這會強化他們的負性自我認知,降低自信,進一步強化他們不自信的人際交往模式[22]。本研究通過人際交往訓練,能夠阻斷這一循環(huán),幫助其建立自信的人際交往模式,提高他們自信水平,緩解抑郁。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所選取的對象僅為大學生,對于一般人群其有效性有待評估。
參考文獻
[1] ?stün T B,Ayuso-Mateos J L,Chatterji S,et al.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he year 2000[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4,184(4):386-392.
[2]王東平,詹合琴,衛(wèi)世強.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對緩解醫(yī)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2):1852-1853.
[3]唐慧,丁伶靈,宋秀麗,等.2002-2011年中國大學生抑郁情緒檢出率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39(5):965-969.
[4]車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8(2):86-89.
[5]林靜.個人評價在大學生生活事件與抑郁情緒中的中介作用[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8,17(1):57-58.
[6] Orth U,Robins R W,Roberts B W.Low self-esteem prospectively predicts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95(3):695-708.
[7] Sowislo J,Orth U.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139(1):213-240.
[8]梁寶勇,郭倩玉,郭良才.關于應付的一些思考和實證研究:Ⅱ.應付方式的評定[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7(4):200-203.
[9]楊美榮,王騰宵,李建明.大學生抑郁情緒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8-10.
[10] Leandro P G,Castillo M D.Coping with str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xiety,and depression[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5:1562-1573.
[11]常向東.醫(yī)學生自信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0):1559-1561.
[12]李小玲,司麗靜,李海壘.大學生應付方式、自信與心理問題的關系[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8,18(2):88-90.
[13]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CD].北京:中華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223-224.
[1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22-124.
[15]杜愛玲,姚桂英,楊世昌.大學生述情障礙和應對方式與抑郁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32(3):297-299.
[16]張月娟,閻克樂,王進禮.生活事件、負性自動思維及應對方式影響大學生抑郁的路徑分析[J].發(fā)展與教育,2005,21(1):96-99.
[17]王夢嬌,宋麗萍,宋保利,等.抑郁癥患者心理彈性、防御機制與抑郁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2):165-168.
[18] Visser M M,Heijenbrok-Kal M H,Spijker A V,et al.Coping, problem solving, depress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receiving outpatient stroke rehabilitation[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2015,96(8):1492-1498.
[19]汪啟榮,王輝,趙靜.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2):273-276.
[20] Costello D M,Swendsen J,Rose J S,et al.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ajectories of depressed mood from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8,76(2):173-183.
[21] cola S L,Samuel M Y,Hollon S D.The effects of rumination and negative cognitive styles on depression:A mediation analysi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8,46(4):487-495.
篇10
關鍵詞: 大學生 校園心理劇 EQ教育
EQ(Educational Quotient)是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瓊?梅耶于1991年首次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EQ又指情緒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內容主要包括五大類:(一)自我意識;(二)人際溝通;(三)自我激勵;(四)情緒控制;(五)挫折承受能力。
據(jù)研究,一個人的成功20%歸因于智力因素,80%取決于非智力因素。而這80%的非智力因素中最關鍵的就是EQ因素,EQ教育成為了當代人才發(fā)展教育最為迫切的主題。在大學生中開展EQ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健康的價值觀,使他們能夠從容應對變化與挫折,勇于承擔責任,成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意志堅強的合格人才是當今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
要使EQ教育深入扎實,而非流于表面,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多種手段,校園心理劇就是其中一種科學而又有效的實踐教學手段。
一、校園心理劇的科學內涵
校園心理劇是指通過學生扮演當事人或當事人自己借助舞臺的形式來呈現(xiàn)生活、學習和交往中的沖突、煩惱、困惑等故事情境,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技巧,通過角色扮演喚起參與者相應的情感共鳴,從而讓參與者與觀眾受到啟發(fā)教育的一種團體心理治療方法。
校園心理劇作為一種有效的實踐教學手段,生動形象,參與性、互動性強,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校園心理劇的團體就是一個小的社會群體,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演員在舞臺上借助戲劇化的舞臺表演自我,把自身的或身邊的典型心理問題:環(huán)境適應問題、生活自理能力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自我意識和評價問題、意志品質的問題等凸顯出來,塑造真、善、美,破除假、惡、丑。其他參與者則分工合作,進行服裝、道具、燈光、音響、舞臺指導等不同的角色分工。校園心理劇的劇本制作、排練和演出等活動,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進入角色,塑造鮮明的個性,接受各方面的鍛煉與挑戰(zhàn),最終獲得心理治療,同時也完成大學生EQ教育的全部內容。
二、校園心理劇的五大教育環(huán)節(jié)實踐教學大學生EQ教育的五大內容
(一)校園心理劇的自編自演環(huán)節(jié),達成認知自我的EQ教育功效。
校園心理劇的劇本素材主要來源于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心理劇的編劇創(chuàng)作到演員的排練演出,一般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因此從劇本的創(chuàng)作開始就必須在正面學生實際生活中各個細小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心理變化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把自身的經歷或他人的親身經歷綜合提煉,加入戲劇的元素,編寫成具有舞臺效應淺顯易懂的心理劇本。
在劇中學生借助角色的力量把平時沒有勇氣表達的一些真實想法,或者積聚在心里找不到合理途徑表達的困惑與矛盾,一次性在舞臺上宣泄出來。通過“自己演,演自己”的方式正確認識隱藏在心中的另一個真實的自我,讓許多在自我認識出現(xiàn)錯位的學生找到思考的方式,也讓很多還在彷徨的學生找到方向,確立自我意識,明確理想信念。
(二)校園心理劇中經驗式嘗試環(huán)節(jié),幫助積累人際交往的成功經驗。
大學校園是人際交往教育的重要場所。學生的成長過程容易受朋輩群體的影響,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是每個大學生必修的科目。校園心理劇為學生創(chuàng)造與周圍同學溝通、交往的機會,通過參與者相互合作,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也為學生提供真誠交流、共享快樂、善于合作的親自實踐,從理論與實踐中獲得人際交往的經驗式嘗試,在表演過程中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與人合作。特別為一些在人際交往上存在障礙,有自卑心理不愿或不會與人溝通交流的學生提供安全的嘗試模式,成功融入快樂交往的氛圍,幫助他們積累人際交往的成功經驗。
(三)校園心理劇的分享與審視環(huán)節(jié),促成自我激勵的情感需求。
在分享與審視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用心體會劇本材料的篩選編排、劇目的排練與演出、總結分享等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是校園心理劇全體成員通力合作的結果,每一個過程都反映了全體成員共同的智慧結晶,每一個過程都是全體成員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創(chuàng)造過程。因此,校園心理劇的分享環(huán)節(jié)本身就是一個自我肯定、相互激勵的過程。
此外,在分享與審視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與角色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自己在演出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借助角色進行了情感的宣泄,并通過對角色與自我的反省后,重新審視自我,在總結整合的基礎上,肯定自我、激勵自我。
(四)校園心理劇的情感宣泄環(huán)節(jié),學會情緒、情感的疏導與調適。
當代大學生因所處環(huán)境簡單、心理不夠成熟,遇到挫折或困境時常常把握不了自己,消極情緒得不到及時宣泄。而校園心理劇為廣大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及時宣泄不良情緒的平臺。參與者借助各個角色的配合,很容易受到劇情的感染而進入狀態(tài),通過自然的個性表情、行為、語言將各類不良心理情緒展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參與者自身具有的類似負性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癥結也表現(xiàn)出來。通過這種情感宣泄與角色的互換過程,誘發(fā)參與者產生對自我情緒的認知與理解,主動進入自主學習的探索模式中,嘗試改變自我,趨向理性與成熟。
其次,心理輔導老師通過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各類不良心理情緒,以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焦慮、恐懼等癥結,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指導學生冷靜地思考自身問題,同時學會對自我情感的自我調試、自我疏導、自我宣泄,以及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與尊重。
(五)校園心理劇的情景再現(xiàn)環(huán)節(jié),增強承受壓力、挫折的能力。
所謂挫折的容忍力是指個人遭受打擊后免于心理與行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說個人能承受環(huán)境的壓力或經得起挫折的能力?,F(xiàn)在“80后”、“90后”的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從小習慣了父母親的保護與溺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極易缺乏主見,遇見挫折的時候無力承受,因壓力與挫折而選擇逃避甚至自殺的案例屢屢發(fā)生。校園心理劇就是以這些典型的案例為背景,把這些慘痛的教訓以舞臺劇的形式再現(xiàn),讓學生意識到心理不平衡、不健康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教育學生學會容忍,緩解壓力,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
三、校園心理劇對大學生EQ教育的重大意義
(一)校園心理劇使大學生EQ教育寓教于樂、全員參與。
校園心理劇在EQ教育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的戲劇藝術表現(xiàn)形式,將EQ教育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傳輸給學生,使他們易于接受。校園心理劇不同于普通EQ教學的枯燥說教,避免了學生的抵觸情緒。在校園心理劇中,或是催人淚下、或是發(fā)人深省、或是喜慶搞笑的故事情節(jié)替代了抽象的概念、呆板的“嘮叨”,無論是舞臺演員、工作人員,還是觀眾、指導老師,都能很好地置身于整個劇情氛圍中,主動把參與EQ教育轉變?yōu)榭鞓返淖晕医逃?/p>
通過校園心理劇進行的EQ教育,沒有課本知識的限制,只要是校園內外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就可以作為劇本素材。IQ低或高的學生,只要愿意,就可以作為校園心理劇的演員或工作人員,沒有嚴格的要求與限制。此外,演員與觀眾的分享與互動都真正來自雙方的心靈交流,因此全員的關系更為密切,教育效果更為顯著。
(二)校園心理劇防止大學生對典型心理問題的掩飾傾向,健全、完善了大學生的人格。
人的情感是隱秘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隱私。而學生面對環(huán)境適應、人際關系、戀愛、就業(yè)壓力的問題時總有一些問題,對他們來講是難以啟齒的,尤其面對心理輔導老師時,總會感覺到暴露了隱私或缺點而不安,進而不愿意吐露真正的心結而盡力掩飾自己。然而校園心理劇整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都是開放式的,演員在排練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修改、豐富、完善和創(chuàng)新,學生很容易放松心情,卸下掩飾,借助角色表達很多隱匿的心理問題。因此校園心理劇中的每一個角色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性、表情、語言、動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自身原有的很多問題。
通過校園心理劇所反映出來的諸多心理問題,心理輔導老師可以很清晰判斷出每個學生的問題所在,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以緩解學生的壓力,最終培養(yǎng)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意志堅強的合格人才。同時這種反映心理問題的投射方式對于學生來說不會感覺到不安或恐懼,學生普遍容易接受此類治療與教育方法。
(三)校園心理劇為大學生提供了塑造良好行為的平臺。
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經濟與城市化進程,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忽視了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交往與合作所造成的影響,許多學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思維模式。校園心理劇是一個團隊互動的表演過程。在劇中,角色與角色之間是一個多維人際互動的關系,表現(xiàn)出各種人際關系與多種行為反應。學生通過表演的過程可以充分體驗被人不尊重、不理解而獲得的觸動,以及被人認同、接納所獲得的愉悅,這些行為反應誘發(fā)學生主動思考自己的行為方式對自己、他人,以及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掌握如何正確理解他人、如何主動接納他人,從而進一步審視自我、評價自我、改善自我行為方式。
參考文獻:
[1]胡艷玲.校園心理劇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2.
- 上一篇:學校衛(wèi)生法律法規(guī)
- 下一篇:地籍測繪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