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實踐研究范文
時間:2023-05-15 15:45: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題實踐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無法之中求得法――從探索中起步
在課程改革中,對學校而言,最大的困惑就是小課題的開發(fā)與實施。怎樣開發(fā)這樣的課程資源,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不斷探索中,我們確立了“以人為本促發(fā)展,以校為本創(chuàng)特色”的小課題研究開發(fā)策略,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1、充分利用地域優(yōu)勢,讓孩子們在參觀訪問中感受家鄉(xiāng)的可愛。
我們從設置綜合實踐作業(yè)入手,進入了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的探索之中。首先,我們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悅納本土文化精華,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fā)。我們棲霞是煙臺市唯一一個內陸縣市,人稱“膠東屋脊”,不僅山川秀麗,自然景觀值得觀賞,而且被譽為“中國蘋果第一市”,同時還是道教名人丘處機的故鄉(xiāng),有中國北方最大的地主莊園――牟氏莊園和濱都宮等旅游景點,可以說,在地域文化上有很大的挖掘潛能。在綜合課程的研究上,我們單獨開設了一個單元――“可愛的家鄉(xiāng)”,下設四個子課題:《中國蘋果第一市》、《中國民間小故宮――牟氏莊園》、《天然氧吧――牙山》、《歡樂農家》。學生在調查訪問體驗中,積極地深入農家,感受農民的辛苦,了解蘋果的栽培與管理、農民的收入與快樂;到交易市場,親眼目睹來自各地的收購人員對棲霞蘋果的贊嘆與需求,還能給果農與政府提出可利用的建議呢!從中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的自然景觀與蓬勃向上,而且又進行了拓展延伸,開發(fā)了兩個專集,把他們了解到的一些歷史文化編寫出來――《老城逸事》、《棲霞名人》。其中《老城逸事》又分為家鄉(xiāng)變遷、村名來歷、民間藝術、農民風采、民風民謠,從不同角度講述了老城的故事,反映了同學們熱愛家鄉(xiāng)的真摯感情。在《棲霞名人》中,學生們不僅認識了抗日英雄于七、道教名人丘處機,還深入了解了牟氏莊園的興衰過程,同時對于棲霞現(xiàn)在的名人也進行了了解。
2、盡情觀賞自然景觀,讓孩子們在玩賞與創(chuàng)造中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去讀懂大自然的語言。如當金色秋天來臨之際,五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的樹葉吸引了我們的視線,我們組織活動去認識它們的名稱,用孩童的語言去描繪它的顏色和形狀,再把形態(tài)各異的樹葉匯集起來拼成一幅美麗的圖畫,講給家長和同學聽。在“尋找四季腳步”這一專題研究中,學生們分組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各個季節(jié)的足跡,到廣闊的書海中查閱贊美各個季節(jié)的詩句,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春夏秋冬,用自己的筆繪畫一年四季。
二、有法之后求變化――在實踐中完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在實施中,我們不斷進行適當?shù)恼{整,使教學內容更系統(tǒng)、更完整,努力拓寬了實踐活動渠道,弘揚了學生個性。
1、體驗是最好的學習,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生活實踐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
在生活中體驗,在實踐中成長,是我們一貫倡導的實踐活動方式。可以說,體驗中生成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后,往往會樂此不疲。比如《我與大蒜同成長》,學生每天用心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水生大蒜的變化及生長過程,從而了解了培育蒜苗的步驟和管理方法。有的同學在實踐作業(yè)中寫道:“為了弄明白在陽光下蒜瓣為什么會變成紫色這個問題,我利用星期天去請教對門的阿姨,阿姨教我上網查資料,在這一過程中,我不僅弄明白了問題,還學會了上網?!边@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兒童遇到事物,發(fā)生了求知的動機,于是親自去觀察、去實驗。結果,他們對于這事物得到了一種新知識,他們在生活中就有了一個新趨向。”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們帶著問號在興趣領域中遨游。
小課題的研究是挑戰(zhàn)性的學習,因為是未知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調動多方面的能力去完成任務。我們在涉及這些小課題時注意設計有創(chuàng)意的題目、開放的題目、涉獵面廣的題目。小課題的確定主要依據以下幾方面: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與時尚話題有關的、與學生生活有關的、與學生興趣有關的。涉獵面較廣:有歷史的、現(xiàn)代的,有自然的、社會的。有專題研究人物的、有專題研究動物的、有探究自然現(xiàn)象的、有研究某一現(xiàn)象的發(fā)展變化的……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與學科進行整合,產生學生感興趣的小課題也使我們收獲了許多驚喜。
三、路漫漫其修遠兮――在學習中前行
小課題研究型學習如今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課改中我們每天都有困惑,每一天都是在反復的思考與實踐中不斷摸索,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慢慢探究前行。
參考文獻
篇2
綜合實踐活動課從實驗情況來看,已逐步由“長周期、大主題”向“主題小、立意巧”的常態(tài)化轉換。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tài)化實施服務,是我們教育課題研究選題的出發(fā)點、管理的落腳點和課題評價的價值取向。
一、找準定位,明確方向
1.課題定位和研究方向。我們研究的課題名稱是“永安市綜合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校本資源開發(fā)與研究”。首先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tài)化校本研究;其次是課程資源的常態(tài)開發(fā)與持續(xù)利用研究;最后是永安地域人文資源與各中小學綜合實踐常態(tài)化活動相并軌鏈接研究,彼此遞進、依存。課題的管理者、組織者、參與者,都需掌握校本研究的內涵、特征、基本形式,學習和研討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熟練運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為常態(tài)校本研究、資源常態(tài)建設、課程常態(tài)化實施貫穿為一個有機整體而努力。
2.個人定位和發(fā)展目標。在基礎教育課改中,教師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確定自身發(fā)展目標,必須立足于最常態(tài)化的課堂教學,把細微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作為時常的研究工作。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校本資源開發(fā)與研究”的參與者,應以本校綜合實踐活動為研究陣地,自身教學實踐問題為內容,學生主題探究活動為主體,促進教師、學生和學校共同發(fā)展為目的,立足于課堂,結合學校環(huán)境特點,收集整理有價值的案例材料,思索符合校情、生情、師情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策略和途徑。
二、理論支撐,培訓是關鍵
任何一個成功的課題研究,都需依借符合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科學教育思想的教學理論。以貫穿整個課題研究、課堂教學實踐的每一個細節(jié)的精神支柱,促進研究者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把現(xiàn)今的教育理論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觀念,轉化為我們課題研究的動力、領引我們日常的課題研究,借助科學有效、系統(tǒng)條理的專題培訓,做到釋疑解惑、轉化觀念、達成共識,減少課題研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對此,采用“走出去,充電換腦;請進來,專家坐診”的方式,分批、分次、分主題、集中培訓、專家引領與內部研討等方式相結合,針對課題相關教育理論、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實踐與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進行培訓、學習和研討,達到共性磨合、個性張揚。課題培訓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練―價值提升。
三、抓住特色,校校聯(lián)合
如何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tài)化實施研究在課題教學研究中獨樹一幟?關鍵在于特色創(chuàng)新。依據我個人的思考,課題應該從以下幾個特色上下工夫:
1.定位。我們的課題是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研究、課程資源建設、常態(tài)化課堂并軌的三個層面有機結合角度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這是當前類似課題研究的主流。
2.管理保障機制。出臺了“教學―科研―評聘”一條龍的相關激勵性政策的管理機制,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步入研究、管理、考評的常態(tài)化運作軌道,無疑為我們課題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教學資源。突破中小學教學界限,實現(xiàn)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無縫常態(tài)化鏈接的課題研究目標。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僅僅依靠某一個人、某一個學校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它的成敗關鍵在于是否能創(chuàng)建一個校校聯(lián)合的暢通渠道。
四、重點問題,集中突破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問題是難免的。隨著問題的解決,逐步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和價值提升。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一蹴而就。因此,我們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點問題,集中突破”。既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發(fā)展,又能滿足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實踐需求,建立課題研究問題累計制度,要求參與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定期提出1~2個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召開課題組研討會進行交流并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五、簡化評價程序,促成評價常態(tài)化
建立“注重參與、重視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顒咏處熂缲撝敝氐恼n題指導與教育教學任務,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課題研究評價指導機構,設計并制定科學高效的教育評價方案,簡化教師的日常綜合實踐活動教育評價程序,及時消解教師在日?;顒又谐霈F(xiàn)的問題和困難,要完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tài)化管理是不可能的。為此,課題組在專門針對如何簡化評價程序、提高評價效率問題上展開討論并積極征詢專家的意見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如下簡化評價對策:
1.篩選年富力強、富有創(chuàng)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經驗的骨干教師,組建綜合評價指導小組,做教育評價的咨詢工作。
2.分期對綜合教師進行評價策略培訓,并跟蹤指導。
3.由各年段綜合老師提名、班級民主投票的方式優(yōu)選學生骨干,成立班級和年段學生綜合評價小組,在接受相關培訓后輔助指導教師采集學生的評價信息并接受監(jiān)督。
4.依據各年段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分步驟、分階段制定各學期的教育評價重點和評價指標。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課題研究能立足于“常態(tài)化”主題,從學生生活中挖掘課題內容,用常態(tài)化的課題運作管理模式和日常評價機制來開展工作,我們就能最大限度地為實現(xiàn)校本研究常態(tài)化、資源建設常態(tài)化、課程實施常態(tài)化,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tài)化發(fā)展提供服務的同時,尋找到自身發(fā)展與壯大的根和本。
篇3
【關鍵詞】實踐 反思 小課題研究 管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A-0004-02
小課題研究是指以教師自身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課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課題研究的管理成功與否牽系著整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與教育品質內涵的提升。因此,不同學校均應該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學校小課題研究的操作管理,使之行之有效地為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整體提升服務。我校提出以學習習慣培養(yǎng)為途徑,結合小課題研究,依托教研組、年級小團隊,進行“一人一抓手、一組一特色、一科一品牌”的行動研究。
“一人一抓手”即教師圍繞學生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根據班級實際與自己的教學實際,從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尋找到一個突破點,作為教學中的主攻方向來克服,解決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實踐“點”上存在的問題。
“一組一特色”即每個學科組、年級組或教研組圍繞學生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根據年級組或學科特點,找出一個教學層面存在的共性問題,利用集體智慧作為主攻方向,以此突破,解決教師與學生教學中“面”上的問題,以彰顯學科組建設的課堂特色。
“一科一品牌”既是過程,也是目標,是基于做實、做大、做強“一人一抓手”“一組一特色”來實現(xiàn)學科品牌建設,解決的是一個學科或年級組推進行動研究的核心價值問題。
以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學校在小課題研究與操作管理中的一些思考,與同行共同商榷。
一、尋――問題源自教學
小課題研究內容的確定是展開具體研究的第一步。遵循“三小”原則,即選擇切口要小:可以是一個要素、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章節(jié)、一個案例、一個片段、一種現(xiàn)象等。研究范圍?。簭男√幹郏芯康膬热菀话憧梢葬槍虒W實際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或缺陷展開,如教師怎樣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學生間如何評價欣賞,學生如何進行問題矯正等。解決問題?。褐饕鉀Q教師遇到的一些小問題,因此應當貼近實踐、扎根班級、扎根課堂、扎根學生。
基于學校培養(yǎng)學生習慣的特色,我校著眼于課堂之中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結合教師個人的“抓手”,分析自我課堂中的教學問題和學生實際,最終確定小課題研究的方向和內容。學期末,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召開“沙龍式”校本研修活動,找到各學科的教學薄弱點。例如,語文教研組的閱讀教學如何重新定位,數(shù)學組的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如何提升,綜合學科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如何發(fā)展等亟待解決的問題。下一學期初,各學科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自己的教學實際,參考教研組的研究方向,確定本學期在課堂教學中要落實、解決的問題,初步形成學習習慣培養(yǎng)“抓手”,然后以小課題研究的形式制定方案、ふ也唄浴Q校根據學科聘請相應專家對教師們的小課題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教師們再次進行修改,最終確立課題研究方案。
二、實――研究始于課堂
課堂教學研究源于問題,即從課堂教學問題實際出發(fā),確立課堂教學研究方向,可以開展某些微小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實踐研究分析與探索。通過一系列有目的的微小環(huán)節(jié)教學實踐分析與思考,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提煉,即形成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小課題。這樣的小課題具有很強的實效性,且一線教師十分需要這樣既有一線教學特點,又有共性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問題。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要不斷落實和修改操作的途徑,實踐研究采取個人實踐與團隊研究兩條線交織開展。平時,教師根據自己制定的研究計劃開展課堂研究,年級組教師之間進行定期聽課、評課,發(fā)現(xiàn)并記錄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教研時,根據團隊確立的統(tǒng)一研究點,針對聽課、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進行討論、研究、改進。比如,“已知:被除數(shù)+商×除數(shù)=72,求被除數(shù)?”這個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思維方式這一研究方向作為課堂教學的問題,教師在現(xiàn)實教學中一般會這樣處理,“因為,被除數(shù)=商×除數(shù),所以:被除數(shù)+商×除數(shù)=被除數(shù)+被除數(shù),被除數(shù)=72÷2=36”(通常情況,學生也能根據這樣富有邏輯的推理,通過師生對話交流來解決問題,并且在即時的鞏固練習中準確無誤地完成答題任務)。這樣的教學路徑看似沒有問題,一直自然而然地被一線教師們沿襲下來,但是,如果從思維方式這一角度來看,解決以上問題的邏輯演繹推理思維占據主導,而演繹推理是成人思維的主要思維方式,它并不是兒童學習數(shù)學的思維,兒童學數(shù)學時更多的是不完全歸納的思維方式占主導。由此可見,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來研究教學,教師就能有針對性地找到課堂教學的落腳點,使學生不被大人強加的思維所負累,能輕松地學習,最終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年級團隊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團隊活動不僅對教師個人小課題中的問題進行了集中解決,也把握住團隊的探究方向。同時,學校利用校本培訓,聘請專家來校指導課堂教學進行專題講座,給教師的課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幫助。
三、思――提升基于反思
美國學者波斯納(G.J.Posner)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揭示了經驗和反思對于教師成長的重要意義。教育家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十年的教案成不了名師,堅持寫十年的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是對經驗的過程、依據和結果進行主動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獲得認知洞見,獲得對工作和生活更有價值的指導意見。一個學校的高水平發(fā)展,需要的是一群善于反思、勇于實踐、勤于思考、樂于學習的教師。反思是提煉思想的重要途徑,也為小課題之后的論文寫作提供資料和素材。因此,重視反思是小課題研究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其中,“一月一精品反思”是學校小課題研究管理中的特色。教師的反思不僅僅局限于對操作步驟的思考,更是對于教學的設計、效果等全面剖析。依托課堂的實際案例,提取重要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分析自我教學行為,最終形成高質量的精品反思。反思之前,教師可以在團隊內廣泛地聽取意見,吸收自己所需的內容,然后根據課題實際和課堂實踐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廣度的反思。在教學反思上交后,由各教研組評選出當月的優(yōu)秀教學反思,在團隊內進行交流分享。同時,教研團隊也會針對本月教師的反思整體情況進行反饋,及時調整教師小課題實踐的方向和方法。例如,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與周長的復習”一課,筆者總結了兩點反思經驗:一是讓數(shù)學復習課多些探究味。數(shù)學復習課一般有先理后練、邊理邊練、先練后理三種形式,它是比較難把握的一類課型。該題結論性比較強,為教學內容進行“一課”的構建,如果不增加一些“探索味”,學生就會學得索然無味。因此,本課著重引導學生以探索的形式,促進他們對一些問題的結論性探究,邊探索邊整理,從而使課堂更富有挑戰(zhàn)性。二是別讓學生厭倦復習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經過反思及討論,把“學法的整理”確定為本課教學應著重關注的問題,使復習課不再是一些簡單的練習題的疊加。
四、理――方法源于提煉
美國數(shù)學教育家波利亞說過:“一個專心鉆研問題的老師能夠拿出一個有意義的但又不太復雜的小課題,去幫助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各個方面,使得通過這個問題,就好像通過一道門戶,把自己引入一個完整的教育教學理論領域?!睆膶嵺`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將問題提煉成專題,同時按照一定的方式把相關問題進行實踐研究,反思調整,提出對策等,這不僅是一種問題意識,更是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從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自覺地養(yǎng)成思維習慣,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將問題進行歸類、整理,提高自身把握實踐中問題的能力,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另一方面,這種意識可以擴大到自己認識的視角,使自身能夠居高臨下地對待教育教學問題,從而幫助自己養(yǎng)成歸納、反思、整理的良好品質。因此,個人或團隊在解決問題歷程中需要適機進行理性思考與整理,這是促進自我專業(yè)成長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之一。例如,“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筆算除法”的教學,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有兩個例題,其一是每個數(shù)位都是夠除的,也就是高位分完后,下一位繼續(xù)分,然后用階梯型的豎式表示過程與結果;其二是高位分后還有余,與下一位合起來再分,并用階梯型豎式表示過程與結果。如果教師不善于“理方法”的話,就會導致該課教學容量較大。為了完成課時目標,教師往往會淡化第一例題的教學,也就是將第一例題看作一個簡單豎式書寫重溫過程(因為三年級上冊已經有了除法筆算的規(guī)范書寫格式),容易忽視它的算理過程,而把時間主要集中在第二個例題的教W,因為教師普遍認為高位分后有余,與下一位合起來再分是難點。但是,這樣做的后果就是當商中間有“0”或末尾有“0”時,學生的錯誤率迅速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實踐研究后,教師就可以“理”出這樣的教學思路――其實本節(jié)課例一的教學是重點,一是要充分利用生活經驗知道怎么分(即生活中的平均分往往是先分整,再分個);二是要利用數(shù)學經驗來記錄每次分的過程(即豎式為什么是以階梯型呈現(xiàn),也就是每次分后都需要進行一次記錄),抓住了這兩個教學要點,學生后續(xù)學習的錯誤率就會明顯降低。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整理,教師可以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從無序到有序,從局部到整體,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而促進自身加深對所研究問題認識的個性化程度。如果說,教育教學問題是山腳下的一棵棵樹木,我們引領教師在樹林里轉,那么教師的眼中只有樹木;倘若我們能夠領著教師走上山坡,那么,我們看到的將是一片樹林;如果我們還能往上走,那么,看到的將是一座森林。做小課題也一樣,要引領教師不斷進行反思后的提煉,讓大家對問題解決的方法能見樹木又見森林。
五、享――積累來自分享
自己的成果能與別人分享是一種積累,更是一種教育境界。一線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其實就是一種智慧分享,彼此能真誠分享研究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實現(xiàn)共同成長、享受認同與被尊重的愉悅歷程。從實用主義角度來說,其實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從具體問題出發(fā),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實踐中的研究過程。在小課題研究中,團隊是堅強的后盾。以團隊活動為主要形式,每周開展聽課評課、研究討論等活動,為教師們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臺。每學期期中和期末定期召開團隊分享會,教師們在教研組范圍內和大家交流、分享小課題研究中的困惑、經驗、成果,對于個別小課題進行深入地探討和研究,為教師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了多渠道的幫助。在小課題結題階段,學校還可以聘請相關學科專家為教師進行論文指導修改,幫助每一位立項的教師順利地實現(xiàn)課題結題。
六、讀――動力源于學習
學習是一種持續(xù)性、發(fā)展性與戰(zhàn)略性的運用過程,如果與工作相結合,學習將會促進一個個知識、信念及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催生一個積極向上、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團隊,最終促進可強化組織的創(chuàng)新與成長的能力。因此,做小課題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在做相關小研究時,自己需要借助于閱讀、查詢等學習手段對相應的領域有一個比較深刻的領會與理解,高瞻遠矚實現(xiàn)問題解決。因此,在做小課題期間,我們積極鼓勵教師進行大量的閱讀。在做小課題前,一般鼓勵廣泛閱讀,主要涉及不同研究領域的研究書籍、成果與研究資料;在做小課題中,大量閱讀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內容、報告及課例等;在做課題后,及時閱讀與小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相關的資料等,讓研究者能用比較開闊的視野、豐富的背景、理性的操作來完成自己的研究。
篇4
一、微型課題從何產生?
1.事件發(fā)生――課題產生的觸發(fā)點。課題一定是問題,但問題未必都是課題。課題一定要體現(xiàn)兩個以上的變量之間的關系。比如,今天有多少位教師未參加培訓呢?――此乃問題,但非課題。今天為什么有5位教師未參加培訓呢?――此問題就可以是課題,就可以研究。是培訓通知沒有到位?還是教師學習意識淡薄?是會議制度不夠健全?還是培訓內容不受歡迎?是培訓者水平太低?還是培訓時間不夠合理?是教師工作量太重,還是什么特殊原因?等等,值得進行分析與研究。
2.教師個體從自身教育教學面臨的困境中發(fā)掘問題。如:一數(shù)學教師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比較困難,每次考試分數(shù)都比較低。如何提高這些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呢?最初教師是讓學生準備一個日記本將“我做錯的題目”,“我不會的題目”寫在本上,讓這些學困生記數(shù)學日記,借助數(shù)學日記這個平臺,讓學生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總結學習中容易出錯的地方;也可以把預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寫下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堅持了一段時間他感受到,這個方法對一部分學生有一定效果,于是產生了“利用數(shù)學日記轉化后進生個案的研究”。
3.來自同伴的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如:課堂教學中如何導入的研究。
4.教師自身在讀書、學習后的對某種新理念、新方法在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嫁接、應用。如:賞識教育在改變與轉化學生不良行為習慣中的應用
5.教師圍繞學校主課題研究,結合自身實際,確立的具體可行的子課題研究,進行建構性試驗。
二、微型課題的基本理念:
研究的著眼點主要關注于教育教學細節(jié),研究內容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碰到的真問題、實問題、小問題。微型課題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過程、有實效”為基本特征,以“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收獲即成果”為基本理念。
問題即課題。倡導每一位教師樹立“問題即課題”的意識,這也是教師開展校本教研的前提。要求按照切口要小、選題要準、研究要實的指導思想,從自身的需求出發(fā),從一個個實際的教學實例出發(fā),認真解析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尋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出自我診斷,然后在若干問題中篩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課題。
對策即研究。確立問題后,作為研究對象,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將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微型課題研究的一般思路是: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課題――填寫方案(教師個人)――課題立項(教科室確認)――交流展示(科研論壇)――課題結題(教科室確認)――成果展示。
收獲即成果。微型課題研究目標定位為“收獲先進的教育理念,蘊積靈動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師把研究過程中的感悟、體會記錄下來,撰寫教學隨筆和教學反思。
三、微型課題研究“四特點”
微型課題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點:
短,即周期短。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時候想研究了就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時候結題。
平,即平實。微型課題研究立足于當前教學實際,針對教師教學中遇到的盲點、熱點、難點、疑點問題,開展實實在在的行動研究。微型課題研究抓住一個“實”字就能出成果:課題源于教學“實際”,放在教學活動中去“實踐”,研究活動要“真實”,研究過程要“踏實”,研究結果要“務實“。
快,即收效快。一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轉入到下一個問題的研究;一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得到一點收獲。它不需要觸及該問題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統(tǒng)的經驗總結,也不一定要將自己的研究心得發(fā)表,關鍵是要讓自己體味到“眼前一亮”、“心頭一喜”的愉悅。
活,即靈活。“微型課題”是一種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動,在選題及管理上,它不需要局限于科研機構所提供的選題指南,也不需要申報、審批、立項,發(fā)現(xiàn)問題就可以確立選題,有了選題就可以研究;它存活于教師日復一日的工作生活中,沒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沒有強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時時都可以開展,處處都可以進行。
四、微型課題應“四宜”
選題是微型課題研究的第一步,是解決研究什么的問題。那么,選題如何進行呢?
選題宜新。如果選擇的題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缺少新認識、新角度和新材料,是很難寫出新意的。因此,題目必須新穎。這里的新穎一是抓住最新出現(xiàn)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經常關注主流教育媒體的新動向,把握新熱點,選準新角度,此謂“錦上添花”。二是針對原有問題,提出新觀點、新思路、新解決之道,即“舊瓶裝新酒”。選題宜小。微型課題題目一般不宜大,即切口要小。選題過大,一是受到時間、精力、資金等限制,短期內很難取得具體成果。二是容易寫得空泛,研究得不深不透,對自己專業(yè)成長沒有什么有價值的幫助。選擇一個恰如其分的小題目去研究,方向就會看得準確,問題可以說得深刻,結論可能下得透徹。
選題宜實。選題要注意實用價值,要選擇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題目。有現(xiàn)實意義的題目大致有四個來源:一是教育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是帶普遍性、整體性、全局性的客觀課題;三是帶局部性、具體性的微觀課題;四是教育實踐中的新發(fā)現(xiàn)、新創(chuàng)造,包括空白的填補,“通說”糾正,“前說”的補充??傊處熞嘟Y合本職工作,多研究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
選題宜熟。立足本職工作,選擇熟悉的、主觀上有利于開展的課題,這是教師科研應堅持的原則。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專業(yè)工作熟悉,有濃厚的興趣,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獲取資料相當方便,能得到同行的指導和幫助,能發(fā)揮自己的專長。
五、微型課題的五個一般性屬性:
1.研究對象: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找出問題,然后確定研究對象。一般都是從教師身邊的、引起教者持續(xù)關注(研究)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細小問題。
2.研究主體:教師,往往是個體,而且研究者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不是外在的要求,很多是源自于教師的突發(fā)其想,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個性化色彩,當離開了這個情境,離開了某個個人,就會有不同的教育問題,這些教育問題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會成為有價值的微型課題,在有些人面前可以就不成為問題或者是課題。
3.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案例研究、敘事研究。
篇5
在思考中明確研究重點
調查分析,明確研究內容 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筆者陸續(xù)設計教師、幼兒、家長等調查問卷。針對教師對交往的認識、了解,對教研的看法及在工作中的困惑進行了調查。對幼兒在交往中的表現(xiàn)、情況,進行了相關的統(tǒng)計。對家長對交往的認識、理解與關注也進行了相關測查等等。通過調查與分析筆者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為下一步研究的開展儲備了條件。
研討交流,把握研究方向 在活動中,充分利用交流研討的形式,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同伴的資源,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開展課題。例如:幼兒園結合課題計劃,開展了個案研究,每班選出了2-3名幼兒作為觀察的對象,建立個人檔案。但隨著活動的開展,感覺研究面越來越窄,最后研究活動干脆停滯不前了。在筆者的引領下,大家終于找到了問題的所在,并共同調整了研究的方向。將每班的孩子分為:交往比較好的、一般的、弱的孩子三部分。并從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幼兒作為個案研究,以點帶面促進整體孩子的發(fā)展。研究的范圍拓寬了,研究的方法調整了,研究的興趣提高了,研究的內容明確了,研究也在不知不覺中走出了困境,步入了正軌。
理清思路,解決存在問題 開展課題活動中,往往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問題出現(xiàn)時,筆者總是反復進行思考、理清思路、明確方向,并積極進行解決,從而促進教育研究的開展。
將課題研究融入日常工作中
課題研究是在實際工作中開展的,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研究的重點內容,筆者在引領課題研究工作中本著教研日?;⒀芯繚B透化的理念,將全面工作與交往內容有機進行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創(chuàng)設多種環(huán)境,為課題研究的開展奠定基礎 第一,主題環(huán)境融入交往。環(huán)境是幼兒生活、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注重環(huán)境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陸續(xù)帶領教師分析本班開展交往活動的優(yōu)勢與問題,并結合班級幼兒年齡特點,布置創(chuàng)設了相應的環(huán)境,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參與環(huán)境游戲的場所。
第二,共享角色游戲注重交流。共享角色游戲是幼兒參與交往、交流的重要途徑,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孩子們通過模仿語言、行為進行游戲,從而達到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等多方面社會性發(fā)展。教研活動中筆者引領教師充分利用樓道的有利空間,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共享游戲區(qū)域,使游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共享區(qū)域材料強調合作。共享區(qū)域材料是幼兒參與游戲的要素,在投放材料中,筆者引導教師發(fā)揮想象注重交往材料的投放,制作了促進小、中、大班合作的多種玩具材料。幼兒在相互合作、商量、共同游戲中促進了交往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四,全體精神氛圍體現(xiàn)親情。要營造一個整體、良好的交往氛圍與環(huán)境,就要從幼兒園精神環(huán)境做起,教研活動中,幼兒園提出營造親情環(huán)境,讓幼兒在整體的大環(huán)境中感受親情、體驗溫暖與尊重。
多項活動為課題研究的深入搭建平臺 在活動中,為了提高幼兒的交往興趣,提高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交往頻率,幼兒園開展了多項活動,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提高。
一是利用德育兒歌豐富幼兒語言。幼兒園結合東城德育兒歌的發(fā)行,根據小、中、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將德育兒歌進行了劃分,并在日常工作中帶領幼兒進行學習。朗朗上口的詞語,優(yōu)美的詩篇,既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又潛移默化地指導了幼兒的行為,為幼兒交流、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利用晨間接待促進幼兒交往。幼兒園充分利用班上教師早晨接待孩子、家長的時間,培養(yǎng)班上的幼兒做接待員,嘗試接待小朋友和家長,從而增加了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接觸頻率,在接待過程中教師們根據班上幼兒的需求分別開設了中、英文接待員,從而提高幼兒參與的興趣。當班上教師發(fā)現(xiàn)有的家長出現(xiàn)不配合時(當孩子與其打招呼時,家長置之不理),教師分析其原因,鼓勵全班幼兒輪流參與,打破以往早來早接待的現(xiàn)象,受到了家長與幼兒的歡迎。接待的效果也明顯提高了。
三是利用大型活動滲透幼兒交流。園里開展“六一”藝術周活動,筆者在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各班創(chuàng)設的區(qū)域游戲、角色游戲的作用,進行了班班串與大帶小的活動,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促進了語言、社會、合作、友好相處等多方面的能力。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培養(yǎng)了幼兒交往的興趣,提高了幼兒的交往能力。愛說的小朋友多了,主動交流的小朋友也多了,交往真正走進了幼兒,成為孩子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
篇6
1.構建了“融合交叉、多元整合”的實踐和理論教學體系
課題組構建的“融合交叉、多元整合”實踐教學體系中專業(yè)核心教學和訓練涵蓋了一般專業(yè)課程模塊、專業(yè)技術課程模塊、專業(yè)技能訓練模塊和綜合實踐課程模塊,滿足從新學徒—普通技工—熟練技工—高技能人才的職業(yè)生涯成長規(guī)律。一般專業(yè)模塊將機電技術領域中必備的技術理論和基礎技能有機整合實現(xiàn)綜合化;專業(yè)技術課程將機電技術領域中某種技術知識和技術應用方法有機整合;專業(yè)技能訓練課程將典型的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和項目化,突出熟練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實踐課程突出綜合職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2.形成了“以校為主、校企合作”實踐教學課程開發(fā)的方法
借鑒國內外課程開發(fā)的模式,通過實踐研究明確了學校教師和企業(yè)人員在課程開發(fā)各階段的作用,形成了“以校為主、校企合作”課程開發(fā)的具體方法:
(1)市場調研,定位人才的需求。課題組首先進行集體研討,確定調研對象、調研內容(如設備情況、技術力量、企業(yè)發(fā)展、人才構成等)并制定調研表;其次深入企業(yè)分別對企業(yè)的人事負責人、企業(yè)老總、技術骨干、畢業(yè)生等開展各種調研活動,形成專業(yè)調研報告。
(2)任務分析,明確職業(yè)能力。工作任務分析是針對專業(yè)技術應用工作領域崗位群中若干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實施的分析,參照職業(yè)資格鑒定部門等有關部門頒發(fā)的職業(yè)上崗資格和技術等級標準,剖析從事這些崗位(群)所具備的各項職業(yè)能力的過程。
(3)課程分析,確定培養(yǎng)方案。課程分析是將工作領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務轉換成學習領域中課程設置的關鍵技術,教師學習課程專家先進的課程理念結合職業(yè)能力分析表。
(4)教學分析,制定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根據工作任務分析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分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評價、教材編寫及實驗實訓設備要求做出了一些指導和建議,教師可通過下企業(yè)實踐、與企業(yè)專業(yè)合作、企業(yè)產品開發(fā)等手段,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務及其相應的學習領域課程。
3.創(chuàng)新了“校內校外、整合互動”機電類專業(yè)實踐基地的建設
(1)以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功能。校內實訓基地主要通過證書嵌入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或項目教學實現(xiàn)職業(yè)資格考證、課程設計、技能競賽、優(yōu)才培養(yǎng)活動、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機電專業(yè)基礎技能、專項技術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則以工學結合的方式,完成認識實習、社會實踐、定崗實習、畢業(yè)設計等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2)以機電大類專業(yè)為整體,布局校內實踐教學基地。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自動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學生涉及的跨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越來越多,這就要求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將專業(yè)公共性、課程匹配性、專業(yè)特色性、技術應用性等有機結合、系統(tǒng)布局,達到“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3)學校在新校區(qū)規(guī)劃建設中,借鑒新加坡“教學工廠”的理念,并按照機電類專業(yè)產業(yè)群或技術應用大類實施布局,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相近、相似、相關專業(yè)資源的共享。
(4)以校企合作共建為突破,實現(xiàn)基地的開放互動。課題組在總結學校多年校企合作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初步達成了“整合——互動”式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共識。
(5)以條塊結合為管理理念,完善實踐教學制度建設?!皸l塊結合”是指教務處和專業(yè)系部共同管理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以塊為主”是指教務處的管理職責是共享協(xié)調、監(jiān)督指導、質量控制等,系部則要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儀器、設備、場地、使用、資產、學員、教師以及維護維修等實施全面管理。
4.歸納了“行動導向、學生主體”機電類實踐課程實施的策略
(1)行動導向實踐教學常用典型方法的歸納。行動導向教學強調“思維”和“行動”的統(tǒng)一,它分為實驗導向性教學、問題導向性教學和項目導向性教學三個層面。課題組在實踐的基礎上歸納出了機電類專業(yè)實踐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四階段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法;引導文教學法;項目教學法。
篇7
[關鍵詞]校企合作 高職 實踐教學 研究現(xiàn)狀 述評
高職院校是以培養(yǎng)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yè)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院校,是職業(yè)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自2005年以來,我國高職院校不斷加強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在不斷借鑒國外職教先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建立并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傳統(tǒng)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相比較,校企合作具有更加鮮明的主體性、職業(yè)性、實踐性和靈活性,但是同時,這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現(xiàn)方式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伴隨著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有效開展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為了具有鮮明時代意義的課題。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目前,國內外研究校企合作辦學的內容很多,而且我國很多高職院校也是按照校企合作這種辦學模式來進行高職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研究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過去幾年里已經有了不少成果,這些成果包括總結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經驗、研究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有哪些利好之處,也研究了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進一步深入的瓶頸。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利好之處有:
(1)使受教育者全面掌握從事某種職業(yè)所需的專業(yè)知識、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道德。這有利于實現(xiàn)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2)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正是對傳統(tǒng)以課本和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戰(zhàn),它遵從了職業(yè)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有機地結合起來,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大大縮短學生從畢業(yè)到上崗的時間。這有利于推動高職教育的改革和促進高職教育的發(fā)展。
(3) 高職院校開展工學結合遵循了職業(yè)教育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加強了高職教育和企業(yè)的緊密聯(lián)系,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設置、課程體系以及教學過程等方面的實踐性和辦學過程的社會性,使校企合作充滿活力,從而培養(yǎng)出企業(yè)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現(xiàn)在發(fā)展所遇到的瓶頸有:
(1)外部條件的不健全制約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具體來說,現(xiàn)有法律對企業(yè)參與職業(yè)教育的權、責、利缺乏明確的、可操作性強的規(guī)定;校企合作缺乏平臺,缺少吸引企業(yè)參與的有效載體;在學校和企業(yè)的合作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
(2)高等職業(yè)學校自身爭取企業(yè)參與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動性不高適應性較差,高職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主,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不能與企業(yè)建立有效健全的合作機制;課程開發(fā)也不能適應崗位的需求。這使得高職缺乏吸引企業(yè)的能力和水平。
(3)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辦學的積極性不高,原因在于企業(yè)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別是很多企業(yè)追求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意識到校企合作辦學給其企業(yè)帶去的貢獻,再加上很多技術人員企業(yè)可以在社會上很輕易的聘請到,因此,企業(yè)沒有動力去自己花很長時間培養(yǎng)高職的學生。
(4)學生在企業(yè)實習工作的時候,學生從學生轉換到工人的時間較長,適應期長,這加大了企業(yè)的成本;另外,學生自身素質和技能水平較差,工作能力低,再加上很多企業(yè)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不能對學生的勞動給出合理的報酬,這些都阻礙了校企合作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這樣一種狀況下,高職的課程便不太好設計,特別是像思政課這種課程,在傳統(tǒng)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場地轉移到企業(yè),校企合作之間還存在這么多的問題,思政課該如何在學生實習的時候繼續(xù)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國內有部分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并不系統(tǒng),大部分是對經驗的積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力圖找到解決的方法。
總結出來的問題有:
(1)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本人,整個社會,高職院校的管理者都不太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問題。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沒有適應校企合作這種辦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也與工學結合這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適應。
(3)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整合社會的有效資源,而是把思想教育的任務都認為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這種把責任都推給思政課教師的做法也不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建議,這些建議包括:
(1)對于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同時擴大思政課教育的主體,把思政教育群體從思政課教師擴展到企業(yè)和社會。
(2)重構思政教育模塊,構建適合工學結合的思政課課程體系,這個課程體系要更加強調學生的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適應企業(yè)的生產特點,綜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在平時加大企業(yè)與學校的互動,擴大思政實踐教學的比例,適當減少理論教學時間。
(3)轉變教育職能,在學生實習期間,不只對學生進行各方面道德的教育,要轉而對學生的生活,思想狀況進行了解,從只重視教育轉變?yōu)榉张c教育并重,切實讓學生感覺到學校和社會帶給他們的溫暖。
(4)建立良好的制度,制度是一切措施得以持續(xù)實現(xiàn)的基礎,因此,特別是在學生實習這一特殊的期間,更要轉變原來的領導制度,形成有效的、靈活的、實踐性強的制度。
篇8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 課題研究 基本思路 研究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9-0080-03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但由于過去教師的學習和培訓局限于傳統(tǒng)學科的教學與管理,新課改后的許多過程實施都需要教師擁有課題研究與指導的能力,特別是對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要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才能指導好學生的課題。所以學習成為當今教師的必備要求,在信息爆炸時代,教師成長的定律是“今日停止成長,明日就將停止教學”。因此不斷學習是每個教師的立身之本。世界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身份已經不再是傳授知識的角色,而是從事引導交流的對象,成為學生創(chuàng)新的模范。這也正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要具備的身份要求。教師本身應該成為一名教育的專家,所以其研究的能力直接決定教師能否成為教育專家,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我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總結了一般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形成此文,希望對處于探索階段的教師有所幫助。
一個課題從提出到結題一般經歷以下過程:
一、思考并提出課題
學生思維活躍,經常有好的想法,這是課題提出的基礎,但如果好的想法不能轉換為研究課題,那也就只能是想想而已。比如英語詞匯的記憶方法哪種更好?重復周期幾天效率最高?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很少有教師能給予學生個性化的指導;由學生自己摸索顯然沒有明確的指導效果好,所以好的想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檢索并確定課題
想法轉化為課題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有價值性、有可行性、有創(chuàng)新性??赏ㄟ^將想法的面擴大或縮小找到適合這三要素的課題,實際指導過程中盡量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進行總結,使轉化的想法具備這三要素。
要通過檢索與想法相關的關鍵詞,看是否有人對該想法做過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是否已有研究成果,成果是否已解決了你的想法中的問題,這是將想法轉化為課題的有效方法。如果已經解決了你的想法中的困惑,那就將解決的辦法記錄下來,在實際中去運用。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新的想法,再檢索。直到檢索完所有的文獻均不能完全解決想法中的問題,則此想法就可作為研究的課題。此過程類似畫餅,不斷檢索的過程是一圈圈擴大餅的過程,直到找不出可擴充的時候,這時可在餅的找一缺口,即未解決的疑惑,就是要研究的課題。
三、撰寫研究計劃
課題確定后,為了設計合理適當?shù)难芯坑媱?,保證有始有終就尤其重要。指導學生設計計劃要包含四要素:任務、責任人、起止時間和達到要求。
其中任務設計包括文獻搜集過程、現(xiàn)狀調查過程、實驗論證過程和總結交流過程。
文獻收集過程作為研究課題的依據,是研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常的文獻收集以文獻綜述的形式提供,綜述的目的是確定該課題的歷史研究現(xiàn)狀,從而確定本課題的研究角度和課題的名稱、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發(fā)展方向。
現(xiàn)狀調查過程則需要采用調查法(訪談法和問卷法)和觀察法(自然觀察法)了解課題的最新研究現(xiàn)狀,可以作為后續(xù)研究的依據。
實驗論證過程則是通過設計實驗對現(xiàn)狀問題進行實驗論證,以求客觀正確結果。所以研究計劃設計中應采用的方法必須有所選擇。
總結與交流過程是課題推出成果必須經歷的過程,重點要在調查和實驗論證數(shù)據上進行詳細分析,得出研究結論;交流則可以拓展思路,找出不足,反饋信息,找出并修正研究過程中的問題,達到完善研究的目的。
研究過程的時間安排以時間順序為主線,計劃中要明確各個過程達到的目的,并詳細說明提交的資料和數(shù)據,使計劃有的放矢。其中文獻收集與整理過程必須提交文獻綜述,調查過程則要提交各種調查報告,實驗過程則要提交實驗報告。所有提交的內容均可以作為過程記錄列于結題報告中。
研究結果和結論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就體現(xiàn)在提交的過程記錄中,記錄越全越細就越有說服力。
四、撰寫研究過程子計劃
研究計劃實施按任務順序進行,其中每個任務因繁簡的不同可能需要制訂子計劃,子計劃也可稱方案。比如調查過程需要設計調查方案;實驗過程實施前要設計實驗方案。每個子方案的設計都同研究計劃一樣以保證任務實施做到有的放矢。每個子計劃的實施就是研究過程的實施體現(xiàn)。
子計劃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最重要的是方案必須明確詳細,考慮周全,以下為各種研究方法預設方案指導,指導學生嚴格按要求設計:
1.問卷調查方案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問卷設計:設計負責人、上交問卷時間、設計問題;
(2)問卷印制:負責人、印數(shù)、版面設計;
(3)問卷發(fā)放:負責人、發(fā)放時間、發(fā)放對象、安全與交通;
(4)問卷回收:負責人、回收時間、無效問卷處理;
(5)問卷統(tǒng)計:負責人、完成統(tǒng)計時間、統(tǒng)計數(shù)據、撰寫調查報告;
2.訪談方案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被訪談者:調查負責人、被訪者基本情況(有針對性或特征明顯);
(2)訪談者:小結討論決定,要求口才好,形象好,反應快;
(3)訪談問題:針對被訪談者設計問題,負責人、完成時間;
(4)預約安排:負責人、訪談硬件準備、預約時間;
(5)訪談實施:負責人、準備充分;
(6)訪談小結:負責人、訪談報告;
3.觀察方案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人員:負責觀察并記錄相關現(xiàn)象的細節(jié);
(2)觀察對象:具有被觀察特征的人或事;
(3)觀察時間:分段或有規(guī)律地安排的時間;
(4)觀察現(xiàn)象:特別的觀察內容與現(xiàn)象,要根據預先設計好的內容進行有目的地觀察;
(5)觀察設備:依觀察的內容和現(xiàn)象選定的特定儀器或工具。
4.實驗方案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驗假設的設定:預告設定實驗得到的結果,以便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檢驗實驗現(xiàn)象與預設結果是否一致;
(2)分析實驗變量:影響實驗的因素有許多,關鍵因素要分析清楚,并設計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實驗的結果確系自變量的原因而非其它因素的影響,使結果具有客觀性和權威性;
(3)實驗步驟:
①實驗對象的準備:前期測試和選定;
②實驗環(huán)境準備:確保非關鍵因素不致影響實驗結果;
③實驗過程記錄:通過改變自變量,記錄結果或現(xiàn)象;
④統(tǒng)計分析實驗結果: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的分析,得出合理結果和結論。
(4)撰寫實驗分析報告。
五、計劃的實施
嚴格按制訂的計劃實施研究是保證研究過程落實到位的前提,有的計劃與實施過程雖然會有不同,但要盡量與計劃保持一致。特別是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有條不紊地實施計劃。
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yǎng)合作意識: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活動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程學習,因此合作是進行課題研究的必備條件,在指導學生時要重點強調合作意識,培養(yǎng)團結精神,共同完成一個任務,避免學生出現(xiàn)各自為陣的行為,使任務不能共同參與,影響整個研究進度。
2.作好過程記錄:詳細的過程記錄是研究落實的有效保障,也是研究過程最好的佐證;過程記錄包括討論提綱、會議記錄、各種調查數(shù)據、實驗數(shù)據、訪談記錄、準備過程描述、設備清單、往來單據、過程照片和視頻等可作為過程記錄的佐證附件保存在過程記錄中。
3.嚴格過程控制:實施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難免出現(xiàn)意外,俗話說計劃不如變化,所以實施的過程中出現(xiàn)波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為波折而對研究失去興趣和動力。特別是在研究的初期,總是沒有太多的成效,覺得離理想的效果還有太長的距離,從而忽視正在進行的過程。其實我們進行研究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在豐富我們研究的成果。成果是什么?就是研究的過程,對過程的控制就是對研究細節(jié)的把握。當研究的過程不斷豐富時,成果自然就會顯現(xiàn),好大喜功往往出不了真實的成果,也不會有深入的研究。
六、交流與展示
有時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因為我們對自己研究的課題及過程非常的熟悉,總覺得這一些過程都不重要,沒有什么新奇的主意和想法,更談不上有一定影響的成果,所以覺得沒有什么好交流的,也就沒有了成功的體驗,久而久之就對研究失去了興趣。
其實你所熟悉的東西并不一定別人也熟悉,或者別人也做過,即使別人做過,但由于時間、地點、對象等都多少有一些不同,對其他人也會有借鑒的作用。所以交流與展示其實對課題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展示是豐富課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一般指導學生進行總結交流時采用三步:討論交流與展示方案、撰寫發(fā)言報告和收集資料、現(xiàn)場交流與展示。
1.討論方案:方案制訂包括后續(xù)的發(fā)言報告的撰寫、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現(xiàn)場發(fā)言人確定、發(fā)言過程記錄等內容,要有明確的任務分工,時間安排及要求,使后續(xù)的活動能落到實處。
2.發(fā)言報告:包括兩部分,一是已經完成的工作和成果,二是有待提高的方面和疑問;前者是課題研究過程的小結,按時間順序描述任務實施的情況和結果,后者是心得與體會,通過交流過程可以吸取經驗和教訓,也是提高研究水平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收集與整理的資料可作為發(fā)言報告的佐證,需要詳細準確,有實物和照片的最好,說服力更強,同時提醒同學們注意保存過程記錄,是研究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
3.現(xiàn)場交流與展示:最出彩的部分就是現(xiàn)場,因此發(fā)言的同學要求有一定的口才和勇氣,同組的同學也要有團結和合作的精神,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進行補充發(fā)言,使交流與展示達到體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團結與合作并相互幫助的目的。
綜上所述,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是一門非常專業(yè)的活動,對學生的成長意義從長遠看大于傳統(tǒng)學科的教育作用,只要指導教師有一定的愛心和耐心、放低身段,置身其中,不但可以與學生達成和諧的師生關系,還可以提高認識,從學生那里獲取活躍思維的火花,對學生和教師都是有益的。
文獻參考:
[1] 時俊卿,課題研究方法的選擇[J].北京教育學院期刊,2010,(4).
篇9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在為學生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還應成為物理教學的科研者.在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農村傳統(tǒng)農具已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為了弘揚農村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學習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創(chuàng)造出適應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的先進農具.為此,我們提出了“將農村傳統(tǒng)農具引入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研究”的課題,該課題已被遵義市基礎課題研究組列為市級課題.接到批復通知后,于2015年3月開題,目前已開展了課題理論依據的收集,學生問卷調查,走訪調查農村傳統(tǒng)農具的使用情況,收集農村傳統(tǒng)農具的圖片500余張,召開課題研討會三次,統(tǒng)籌安排了校本教材編寫的相關事宜研討會一次,校本教材編寫已達萬余字.各項研究正按照課題實施方案有序開展.
2課題開展過程體驗快樂
在課題開展的過程中,作為首次參加課題研究的我們,就像摸著石頭過河,遇到了不少的困難.但隨著課題的不斷深入開展,增長了知識,提升了我們的科研水平,同時還收獲不少快樂.
2.1團隊精神的體現(xiàn)
課題開題后,課題組成員積極按照課題實施方案的分工,利用調查走訪的方法,調查學生對農村傳統(tǒng)農具的了解,收集農村傳統(tǒng)農具圖片,分組編寫校本教材,積極參加課題研討,都為課題的研究獻計獻策.體現(xiàn)了課題的研究是教研組的事,而且必須是一個團隊的協(xié)作.
2.2個人才能得以展示,體現(xiàn)成就感
課題研究是物理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廣大物理教學工作者的青睞.在課題申報的過程中,不僅考驗課題負責人的選題能力,還考驗教師對課題研究的預判能力.本次項目立項,既展示了課題研究組成員的集體智慧,還展示了每個人才能.
2.3引領學校課題研究
課題組成員的充分準備、積極參與、不懈努力為課題的開展提供了基礎保證;學校領導的參與建立了領導機制;財力物力的投入為課題的開展提供了后勤保障.它必將開辟我校物理課題研究新篇章,引領我校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
3農具制作體現(xiàn)勞動人民的智慧
調查發(fā)現(xiàn),利用物理知識的傳統(tǒng)農具很多,像高架、搭斗、舂、枷擔、犁鏵(鏵口)、耙子、牛打腳、鋤頭、鋼釬等利用了杠桿原理;水車、抽水機等利用了能量轉化原理;石磨、脫粒機、風簸等利用了輪軸原理.說明了勞動人民在完成勞動的過程中,自覺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課題研究讓我們的思想意識不斷升華
(1)拓展和補充教材中適合農村初中學生學習的物理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寬知識視野,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升我校物理教學質量.
篇10
石家莊市第四十五中學、石家莊市美術職業(yè)實驗學校是一所國辦美術專業(yè)學校,學校以美術專業(yè)教育為切入點,從培養(yǎng)學生掌握繪畫的一技之長到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特色人才,努力構建美術教育一流、育人效能卓著的全國品牌學校。學校每年高考升學率都在90%以上,本科率達70%以上,一本錄取率在40%以上,考入中央美院、清華大學、中國美院等名牌院校的人數(shù)每年都在100人以上。2008年、2010年、2011年,河北省美術聯(lián)考狀元均出自四十五中。2012年高考上線率100%,本科率87.1%,其中,升入中央美院4人,中國美院8人,天津美院20人,四川美院16人、西安美院2人、蘇州大學9人??
新課程改革實施三年來,學校教師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有了很大變化,但與新課程高考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拿著新教材,用著老辦法,教師講得清楚,學生聽得糊涂,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不入門,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確立“尊重主體、面向全體”的教育理念,在實踐中探索出立足于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特色教學模式。
二、課堂教學的目標
1、學校目標:探索小組建設,推行“三、四、五”教學模式,不斷完善發(fā)展形成學校特色。
2、教師目標: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地實踐和反思形成具有本學科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3、學生目標: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三、四、五教學模式”的解讀
(一)“三、四、五教學模式”的有效載體――導學案?!皩W案”就是教師根據課標要求、學生認知水平編寫的供學生課外預習和課內學習的書面學習指導方案?!皩W案”包括“預習案”、“探究案”和“訓練案”。導學案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原則:著力點放在學法指導上;要擬定培養(yǎng)學生何種思維方法,訓練何種能力,指導何種解題方法等;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要以導學為方法,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
(二)“三、四、五”的含義:學習的三式:獨學、對學、群學;教學的四環(huán):預習、交流、展示、反饋。教師五導:引導、追問、精講、點撥、評價。
四、“三、四、五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
1、導學案使用
(1)導學案內容要求:環(huán)節(jié)完整,注意層次要求,使用方法表述要具體。
(2)導學案的格式要求:統(tǒng)一導學案模版,各學科要有學科特色和文化內涵。
(3)導學案的編制要求:學期初各備課組長根據教學任務布置備課組成員導學案編寫任務書,學科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導學案的編寫。利用學科教研活動時間開展集體備課,主備教師需要提前做好導學案、課堂探究問題及小組合作展示的具體設計,并對備課組成員進行備課說明,組員集思廣益,討論、完善和補充,主備教師要對導學案進行二次修改,最后組長審核后印刷,統(tǒng)一使用。
(4)導學案的使用:導學案要與上課前三天下發(fā)到學生手中,預習案一般利用晚自習的學科自習時間完成,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學生根據要求完成預習案,并由教師或學科組長負責批閱,歸納存在的問題,教師上課時要對預習案的完成情況做出總結,其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要由學生討論解決。探究案和訓練案在課上對學、群學、展示、質疑、點評、評價等環(huán)節(jié)使用。
2、小組建設
這是“三、四、五教學模式”的實施核心。每組8左右,設組長一人,負責本組的日常管理。設學科組長6人,負責本學科的預習、討論、互教、展示等。他們要協(xié)助老師帶動組員預習、反饋預習情況;課上,要督促自主學習、組織合作討論、協(xié)調發(fā)言機會;課后,要組織好復習、作業(yè)檢查、小組成員幫扶,以及各項實踐活動等。每個小組依據好、較好、一般、差四個層次組合,力求平衡,對學組(學習程度相當?shù)耐瑢W組成)。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承擔某一個方面的責任。學習小組的建立要在班主任的指導、幫助下完成,日常運轉中,班主任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確保學習順利進行。
3、課堂操作要點
(1)根據導學案進行課前或課堂預習。要求根據學情和課標要求進行設
計,學習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學習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整體性把握,對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梳理為下步交流做好準備。
(2)小組交流。教師通過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群學,利用小組交流討論解決本組同學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組長具體組織,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功能,讓優(yōu)生影響、帶動、幫助同組的人,更多的關注差生,共同去討論去思考,共同進步。教師要及時關注小組交流情況,給予合理指導,了解小組交流情況。
(3)展示、點撥。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各小組根據合作探究情況,把成果或者本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班上進行展示,其他組進行補充、點評、質疑。展示要抓住重點問題展示,在此過程中給教師還要注意展示學生的隨機性和層次性,盡可能多的暴露學生的不同思維。教師起好牽引鼓勵和點撥作用。此時,教師基本全面掌握了學生自學情況,明確了全班同學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快速進行課中備課并點撥精講。
- 上一篇:分析企業(yè)經營風險
- 下一篇:簡述房地產投資的特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課題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