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景觀與文化形象分析

時間:2022-07-28 09:19:32

導語:聲音景觀與文化形象分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聲音景觀與文化形象分析

【摘要】聲音景觀已成為地域文化形象的主要呈現(xiàn)方式之一,地域文化形象在影視觀眾腦中呈現(xiàn)的具象圖景有賴于聲音景觀的建構與闡釋。本文以中國飛天獎與金鷹獎獲獎電視劇《白鹿原》的聲音景觀為研究對象,從語聲景觀、音樂景觀、音響景觀三個層面對陜西方言、民俗、戲曲、美食等文化進行全面梳理與深入分析,以期進一步豐富陜西文化形象的研究內(nèi)容,為陜西文化形象的塑造與重構研究增添一份重要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聲音景觀;陜西文化形象;《白鹿原》;聽覺闡述

景觀,“原意為一種被展現(xiàn)出來的可視的客觀景色、景象”[1],通常表示一種表象和影像群。電視劇藝術作為藝術與技術相互兼容的藝術門類,離不開聲音景觀對于電視作品的文化呈現(xiàn)、美學表達和創(chuàng)意闡釋。電視劇的聲音景觀是指聲音與畫面建構出的視聽空間與影像形象,以藝術意象的方式在電視劇中著重呈現(xiàn),其中包括語聲景觀、音樂景觀以及音響景觀三個部分。目前,學術界對于《白鹿原》的研究成果頗豐,但關于聲音景觀方面的研究仍暫付闕如。眾所周知,電視劇《白鹿原》受到業(yè)界與學界的一致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2分,收視率一路走高多次破一?!盵2]而這一切都跟聲音景觀在劇作表達、視聽結構以及影像風格方面的藝術呈現(xiàn)有關,尤其在敘述地域文化、激發(fā)觀眾的情感認同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本文以陳忠實先生的文學著作《白鹿原》跨媒介改編而成的電視劇《白鹿原》為例,基于景觀理論的研究視角,對語聲、音樂以及音響景觀層面進行分析,其中語聲景觀包含方言景觀與吼誦、吟誦景觀,音樂景觀包含秦腔音樂景觀與配樂景觀,音響景觀包含表情景觀與表真景觀。

一、語聲景觀與陜西方言文化、民俗文化

(一)方言景觀:地域語言的表意與再現(xiàn)

在語言表達方面,方言作為顯性的語意符號,具有獨立的語音以及語調(diào)魅力。為了更好地向全國傳播陜西文化,進而表現(xiàn)其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電視劇《白鹿原》的導演在人物臺詞中加入了方言,讓不同人物角色之間的對白交流呈現(xiàn)得更為明朗。電視劇《白鹿原》的題材來自陜西白鹿原農(nóng)村,這里有著獨特且濃郁的關中風情。該劇除了普通話的語意表達以及字正腔圓的語音呈現(xiàn),還采用關中方言化的普通話風格進行演繹與塑造,從而整體再現(xiàn)了真實的生活場域。劇中的方言具體指代的是人物對話時選擇了比較通俗的普通話表達方式,同時加入地域化與民俗化的詞匯及發(fā)音,強化關中語言在作品中的整體呈現(xiàn),例如,把爸叫成方言的親屬稱謂詞“達”(dá),還經(jīng)常在句尾處使用“哩”“呀”“咧”“咋嘛”等語氣詞。這種方言拉近了電視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加貼近現(xiàn)實生活,更好地再現(xiàn)真實生活場景,讓觀眾可以從中獲取某種嶄新的體驗。電視劇《白鹿原》基本還原了小說《白鹿原》的敘事場景和地點,主要描寫關中白鹿原的故事。方言強化了受眾對地域的認同感。從電視劇選擇獨特的地域語言來看,方言已經(jīng)深入電視劇主創(chuàng)人員的創(chuàng)作理念之中,創(chuàng)作者并未刻意順應觀眾的觀劇習慣而徹底弱化、稀釋關中語言文化,而是在語言審美與表意基礎上,進一步建構與傳播地域語言文化。

(二)吼誦與吟誦景觀:特色儀式場景的描繪與傳播

“有研究者把陜西人的性格特征總結為‘生、蹭、愣、倔’”[3]不同性格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吼誦與吟誦是質(zhì)樸誠實、愛憎分明、性格豪爽的關中人的語言外化特征,亦是結婚儀式、喪葬儀式等場景中常見的表達方式,在電視劇《白鹿原》中多有提及。在白鹿原的鄉(xiāng)民以為世間萬物及其生活環(huán)境不由自己掌握的社會背景下,吼誦與吟誦具有極其重要的象征意義與文化價值。白鹿原遇到干旱少雨的年饉,族長白嘉軒主持完成祈雨儀式,其中極盡夸張與舒展的吼誦,實則在替鄉(xiāng)民百姓說話,因此,他吼誦時的語調(diào)輕重有別,語勢頓挫有致,語氣起伏流暢。對觀眾而言,吼誦并非簡單的吐字發(fā)聲,需經(jīng)過口耳協(xié)同,方可體味白鹿原鄉(xiāng)民虔誠求雨的復雜心理。在勸退清兵的革命儀式場景中,朱先生吟誦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送元二使安西》。在歸家途中他再次吟誦一首清代大儒牛兆濂的七絕詩句《登華岳南峰極頂》。朱先生的吟誦所展現(xiàn)的是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與道義情懷,體現(xiàn)著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追尋、認同與超越。吼誦與吟誦景觀將關中特色人文精神通過藝術渲染呈現(xiàn)出來,在推動劇情發(fā)展的同時,刻畫了白嘉軒和朱先生行事以德報怨且有仁者之心的人物形象,展示了關中特色風俗儀式場景與農(nóng)村世俗生活常態(tài)。在影視劇中,吼誦與吟誦傳統(tǒng)文化對傳播儀式觀與民間思想、展示關中風土人情與傳統(tǒng)習俗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景觀與陜西戲曲文化、女性悲劇形象

(一)秦腔音樂景觀:情感軌跡的追尋

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不同的音樂符號反映了人們不同的生存境遇、性格特征、語言習慣和審美趨向。陜西的音樂藝術在中國音樂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電視劇《白鹿原》的影像敘事多次借助音樂來呈現(xiàn)劇中的故事與人物。來自三秦大地的秦腔音樂屬于板腔體結構,“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與苦音之分”[4]。電視劇中的情感“對照”與藝術呈現(xiàn)往往在劇情中難以完成,因此,秦腔音樂被賦予了復雜多變且隱約撲朔的精神意象,來探尋人物的心理與感受。劇中白嘉軒回憶亡妻而吟唱的《苦娘子》出自秦腔《周仁回府》中的《哭墓》,呈現(xiàn)悲痛欲絕、呼天搶地的氛圍,進而使觀眾感知這份深沉悲壯的感情。開篇的秦腔音樂高度概括了夫妻分離后悲痛的感情基調(diào),在仙草死后,白嘉軒唱的十幾句悲詞敘說了他“無處話凄涼”的哀傷與頹喪,也反映出作為封建性“神性”人物的他在反封建時代逐漸走向具有悲劇性的世俗的人。吟唱與敘說都是秦腔音樂,不同的是,二者所遇的事情和所處的境況。這種對比確實有助于強化電視劇的戲劇沖突,使得畫面產(chǎn)生同構作用,并由此讓觀眾產(chǎn)生強烈的同情心理,既彌補了鏡頭語言表達的缺憾,又使電視劇的聲畫結構更完整。

(二)配樂景觀:悲劇形象的凸顯

電視劇的配樂被表達為“betweenthe-actsMusic”(幕間音樂),常融合于所處場景內(nèi),和特定畫面的內(nèi)容形成搭配,以便表達劇中人物的情感。中國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在創(chuàng)作電視劇《白鹿原》的背景音樂時,將地方音樂劇改造后融入電視劇配樂中,使得劇中的配樂敘事風格呈現(xiàn)民族性與整體性的特質(zhì)且簡單直白、易于理解。黑娃來到農(nóng)協(xié)之后,對田福賢和鹿子霖進行全面否定,隨后田福賢帶領眾人重回白鹿原,黑娃情急之下倉皇出逃。田福賢無處消氣便抓住田小娥,并將其手反捆背后,吊上戲桿。此時,綿延空幻的背景樂漸出,把田小娥畏懼、悲觀、無助的情緒展現(xiàn)出來,讓我們感受到:“她想要的其實很簡單,過自己的日子”[5],但生活總是事與愿違且難以圓滿。這種配樂的處理方式在其他影視作品中也時常出現(xiàn)。而貫穿《白鹿原》的配樂,一方面?zhèn)鬟f出田小娥的情緒,道出她生活中的無奈,另一方面推動了故事敘事與情節(jié)發(fā)展,并給予觀眾某種悲劇意識,即用聽覺轉向的方式強化了觀眾對田小娥悲慘處境的真實感受。影視作品中的配樂深化了人物的悲劇底色與個體命運沉浮的現(xiàn)實性,彌補了攝影機所捕捉不到的平衡,同時帶給觀眾更多的悲劇感知和情感觀照。

三、音響景觀與陜西革命文化、飲食文化

(一)表情景觀:革命氣氛的延伸

聽覺上的細節(jié)呈現(xiàn)已成為文學藝術作品描繪事件發(fā)展與人物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音響元素在展現(xiàn)、還原人物性格特征與內(nèi)心活動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隨著聽覺藝術與影視的有機融合,電視劇中的“音響”元素具備了情感表達和敘事延伸的功能。全劇有關革命的情節(jié)大部分依靠“槍聲”音效推進。比如,鹿兆鵬為躲避追趕,來到朱先生的書院,此時岳維山和白孝文也在朱先生家中,雙方相遇后水火不容,鹿兆鵬伺機躲避,岳維山迫切想捉拿他,而白孝文鳴槍以示威懾。槍聲讓觀眾的內(nèi)心在害怕與亢奮中來回跳躍,把劇情助推到新的高潮。一方面,槍聲讓等候在門口的田福賢此刻顯得手足無措,塑造了緊張的氣氛,同時強化了田福賢欺軟怕硬的個人形象。另一方面,槍聲加劇了白靈對鹿兆鵬生命安危的擔憂,凸顯了其對鹿兆鵬的情深意濃。此時,槍聲音效實現(xiàn)了營造氣氛與銜接劇情的功能。電視劇第五集中,白嘉軒與鄉(xiāng)民以三次槍聲為約,盡管白嘉軒、田福賢、鹿子霖三人來回交涉,并順利放出兩槍,但鹿子霖他爹陰差陽錯地誤開了第三槍,使得“交農(nóng)”事件順利且微妙地結束了,事成之后,白嘉軒低調(diào)且不張揚。劇情中槍聲空間的設置加速了革命的完成,塑造了白嘉軒的人物形象,也體現(xiàn)出導演的敘事傾向。

(二)表真景觀:關中美食的展示

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常將地域文化符號融入劇情敘事之中,進而還原特定年代的生活樣貌與文化形態(tài),以現(xiàn)實主義的聲音表達勾勒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電視劇《白鹿原》利用表真造型折射出藍田地區(qū)的生活形態(tài)、時代原貌,展現(xiàn)了生動的現(xiàn)實空間與敘事場景。劇中仙草搟面的嘩嘩聲伴著犁面的撕拉聲,還有木頭箍成的鍋蓋接觸鐵鍋之聲,熱燙的菜籽油潑在蔥花與辣椒上的“滋滋”聲,這些影像伴著音效真實而自然地展現(xiàn)出關中地區(qū)以面食為主的飲食日常。此時,劇中的背景音效是以環(huán)境音響為基礎的真實呈現(xiàn),其不僅清晰還原了故事發(fā)生的特定空間,而且從聽覺層面展現(xiàn)了空間內(nèi)的真實聲音。電視劇對仙草多次制作面食的音效記錄,實則是在呈現(xiàn)導演所表達的“改變”與“不變”的主題。劇中“油潑面”“臊子面”“羊肉泡饃”等美食音效從頭至尾穿插呈現(xiàn),預示著仙草雖做著不同的食物,但對于白嘉軒的愛卻是堅定不變的。白鹿原豐收時的麥浪滾滾聲和鐮刀割麥的喇喇聲,讓觀眾在自然聲音里獲得了一種審美詩意。由此可知,聲音和畫面同步與融合的影像,“深化和凸顯了關中平原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點”[6],喚醒了觀眾對彼時農(nóng)家風貌、生活氛圍、情感習慣的認同,捕捉已經(jīng)消失的群體記憶,最終提升了觀眾對生活的審美與感知。

四、結語

電視劇《白鹿原》還原了陳忠實先生所要表達的文化主題,強化了革命內(nèi)容的時代特征,又順應了影像的敘事結構,從整體上呼應了藍田縣白鹿原上的地域內(nèi)涵、歷史場域與文化圖景。電視劇在聲音景觀表達上關注陜西方言、民俗、戲曲、美食等文化的呈現(xiàn)與美學表達,通過對語聲景觀、音樂景觀、音響景觀三個層面的顯性、隱性表達與聽覺闡述,試圖建構陜西文化形象與地域鏡像美學。未來影視陜軍如何做強西部影視文化品牌、重構陜西文化的新形象、塑造具有時代場景的聲音景觀,這是學界與業(yè)界不斷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鳳,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

[2]李榮,洪亞琪,張娟莉.電視劇〈白鹿原〉中的關中文化解析[J].中國電視,2018,(04):109-112.

[3]樊子塽,劉曄原.藝術地理學視域下電視劇的地域特色——以電視劇〈白鹿原〉為例[J].中國電視,2020,(01):58-61.

[4]雒社揚,尚洪濤,崔彥.圖說秦腔(上)[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194.

[5]電視劇〈白鹿原〉劇組.白鹿原一劇15年[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7.184.

[6]陳連龍.口語傳播視閾下電影語聲造型研究——以〈白鹿原〉為例[J].四川戲劇,2019,(02):48-51.

作者:陳連龍 李穎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