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本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00:52: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金融資本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金融資本主義

金融領域問題分析建議論文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既不是所有制及產權的改革問題,也不是進一步促進國企破產的問題。而是必須以一切政策全面促進和提高社會就業(yè),疏緩龐大過剩人口壓力,刺激經濟在低通貨膨脹下恢復增長的勢頭,以遏制衰退恢復繁榮。其次是在保證國家主權、政治獨立、經濟繁榮的前提下,促進融入全球一體化經濟貿易體系的進程。因為只有尋求不斷擴大的海外市場(而不是抑制就業(yè),抑制生產力發(fā)展),才是解決中國工業(yè)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唯一可行的政策方針。

自1994年以來,中國經濟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實質,是在金融資本主導下,對產業(yè)資本實施汰選和重組。眾多國有企業(yè)的破產化已成為這一進程中的引人注目趨勢。本文擬試對這一進程的起因及后果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中國近十幾年經濟改革進程,實質是市場資本生產關系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日益滲透而深化的進程。特別是1992年以來,此進程之迅速,由于國家政策的導向和保護,是驚人的。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由以實物產量導向的計劃體制向以利潤導向的市場體制轉化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大量極其深刻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給予重視和解決。

回顧一下,中國市場資本經濟形態(tài),已走過四個階段。在70年代末解散公社,解放農民。農民開始為市場提供剩余農產品。在80年代初,私人資本首先萌生于商業(yè)領域,而在80年代中期擴及于工業(yè)領域。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乃是產業(yè)新資本形態(tài)興起的典型標志。(盡管許多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名義上屬于鄉(xiāng)鎮(zhèn)集體所有,實質卻是私有經濟。)隨著非國有工業(yè)的擴展,開始與國有工業(yè)體系競爭市場、原料、能源及技術。由于其經營機制的靈活性,特別是由于其能直接從農業(yè)過剩勞力中汲取最廉價的剩余勞動力,因此多數(shù)國營工業(yè)難以與之競爭。

到1992年以后,中國資本的主導形態(tài)發(fā)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而由產業(yè)領域拓展到金融領域。從而達到了市場資本生產關系的最高級形態(tài),即以金融資本為經濟主導形態(tài)的金融資本主義形態(tài)。(應當說明,本文使用“經濟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是以之作為一個經濟術語而不是意識形態(tài)術語。不包涵政治性的批評涵義。)

查看全文

從華爾街到全球金融危機論文

【摘要】在現(xiàn)代社會,沒有資本不行,放任資本也不行,科學地運用資本,將繁榮社會,造福人民。聽任資本的原始性和破壞性,將危害社會,禍及大眾。我們既不能搞資本迷信,也不能陷入資本恐懼,既要承認和尊重資本的價值,充分運用資本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功能,不斷深化對資本運行規(guī)律的認識,發(fā)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又要深刻認識資本的破壞性和貪婪性。不唯資本是從,不做資本的附庸,防止資本的無序化。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必須端正對資本的本性和資本的兩面性的認識,破除對資本的迷信和崇拜,確立科學發(fā)展的觀念。

【關鍵詞】金融危機資本兩面性資本運作秩序科學發(fā)展觀

美國爆發(fā)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經濟。這使人們對資本和資本主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特別是對那些迷信資本,熱衷資本主義的人來說,不啻是一服清醒劑。但到目前為止,那些對資本頂禮膜拜的人,不是噤聲,就是在尋找新的辯護詞。一些專家學者由住房按揭貸款和金融衍生品立論,通過研究美國金融市場歷史、現(xiàn)狀和龐雜的投資現(xiàn)象得出結論,認為是美國的金融秩序與金融發(fā)展失調、金融創(chuàng)新失控、金融監(jiān)管缺位等等造成危機。這僅僅是局限于金融市場本身來看待金融危機,是不夠的。不聯(lián)系金融資本的本性、西方經濟制度的本質來認識這次金融危機,是難以看清美國金融危機的實質和深層原因的,也難以回答一向被看作“完美”的自由市場制度為何未能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fā)。

一、深刻認識資本的兩面性,破除資本迷信

自從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最普遍的學術解釋是,次貸問題、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創(chuàng)新是禍根。然而這并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資本有與生俱來的兩面性。一方面,資本對調節(jié)市場,配置資源具有積極作用,能夠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另一方面,資本的逐利性又會導致經濟失衡,造成嚴重的危機。在資本存在和演變的歷史進程中,資本的這種兩面性都有充分的表現(xiàn)。而金融資本作為資本的最高形式,也具有資本的一般屬性。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guī)律”,資本決不會放棄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其本性是逐利的。馬克思對于資本有過這樣一段精辟的論述,“一旦有適當?shù)睦麧?,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p>

資本逐利和貪婪的本性,貫穿資本主義整個發(fā)展史。在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逐利和貪婪,是靠榨取工人的剩余勞動,甚至不惜借助于戰(zhàn)爭進行殖民掠奪,“資本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就當今世界而言,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發(fā)達國家是靠所謂民主制度發(fā)展強盛起來的,而是靠早期的殖民掠奪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用別人的鮮血和汗水筑起少數(shù)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成熟”。一百多年過去了,資本明火執(zhí)仗的逐利方式難以為繼。于是資本積累變換了方式,通過金融詐騙掠奪別國人民的勞動成果維持自己的“繁榮”。在經濟市場化、全球化時代,金融運作變成資本運作的最高形式,金融資本成為資本主義的最高存在方式。盡管馬克思生前沒有看到當今金融資本別出心裁的運作方式,但馬克思對資本的本質的揭示并沒過時。近些年來,特別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加速,借助金融創(chuàng)新,絕大多數(shù)美國民眾的資產和其它國家的資產被華爾街轉移到自己手里,以供其壟斷市場,操控全球經濟,維持資本的地位。華爾街金融資本的投機逐利性,借助于一系列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加以包裝,加以掩蓋。上世紀90年代,華爾街炒概念股,比如網絡概念股走紅,但2002年Nasdaq網絡泡沫破滅,正式宣告美國虛擬經濟進入了危機動蕩期。這本該是一種警告性信號,然而,為了不中斷華爾街金融資本“圈錢”的游戲,美聯(lián)儲大幅降息至二戰(zhàn)以后最低水平1%,并維持這一利率長達1年之久,造成了超級低廉的信貸成本。在金融杠桿作用下,逃離網絡投資的10萬億美元利用廉價信貸,又把地產泡沫吹大。

查看全文

現(xiàn)代金融危機來源影響論文

亞洲金融風暴已經逐步擴散全球。繼俄羅斯之后,拉美的巴西正處于驚濤駭浪之中。對沖基金LTCM在美國政府牽頭拯救下才免于破產,暫時避免了在發(fā)達國家即時爆發(fā)金融危機。80年代以來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金融危機日益繁密,而且日益嚴重。在發(fā)達國家,80年代美國用于拯救存貸銀行的錢是GDP(國內生產總值)的3%。挪威是4%,瑞典6%,芬蘭8%,西班牙17%。在1980~1996年,有三分之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經歷過信用制度的災難。在發(fā)展中國家,災難程度自然比發(fā)達國深遠得多。自1980年以來,有50個發(fā)展中國家的銀行系統(tǒng)損失了一半以上資金,有十多個國家使用了10%以上的GDP來拯救銀行危機,數(shù)額達到7500億美元。有些國家甚至要使用GDP的25%來解決金融危機。如今,亞洲金融風暴又一次打破紀錄。

衍生工具,衍生危機

金融危機當然不是什么新東西,從1825年以來已經經歷過20多次;70年代以來至少三次。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往往首先表現(xiàn)為金融危機。信貸制度把閑散資本集中起來并借給人們,這樣資本家的投資便不受自有資本的限制,消費者也不受現(xiàn)有購買力的限制。這樣信貸便促進了整個經濟的擴張??墒?,另一方面,信用同時也掩蓋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使周期性生產過剩的危機更嚴重。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生產過剩(或設備過剩)是無可避免的。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盲目競爭;每個企業(yè)家都拚命擴充生產爭奪市場,結果是有些資本家無法售出商品,于是工廠倒閉、工人失業(yè)、市場萎縮。當消費力已容不下大大擴充的生產力的時候,信用制度還在制造虛假的需求(這是泡沫經濟的主要來源)。當清算的時刻來臨,信用制度就使危機爆發(fā)得更猛烈。依靠借貸來投資的資本家,或者是借債消費的消費者,在生產過剩的危機中發(fā)現(xiàn)無法還債;而銀行此時也一定“落雨收傘”,提早追討欠款,于是便發(fā)生了金融上的連鎖反應??傊庞弥贫燃饶軌虼碳そ洕鲩L,同時它也使資本主義無限生產與有限購買力之間的矛盾尖銳化。

不過,90年代的金融危機同過去一切金融危機也大有不同處。盡管以前每一次經濟危機爆發(fā)前都往往出現(xiàn)金融上的過度投機,可是同90年代以來的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90年代的新情況是金融市場日益同實際生產與貿易脫鉤,投機性及流動性之大,因而不穩(wěn)定性之高,是史無前例的。每天國際外匯交易量,1987年是六千億美元,1997年為1.4萬億美元,其中只有14%同實際貿易與投資有關。外匯交易額,1982年是世界貿易的17倍,1989年是28倍,1992年是33倍。這意味絕大多數(shù)交易都是投機。每日的外匯及利率的衍生工具交易量,1995年已經達到22980億美元;而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每日交易量達五萬億美元,僅有2%與生產及貿易有關,其余是資金的自身循環(huán),絕大多數(shù)是投機。期貨本來是從生產貿易中發(fā)展出來的。農夫害怕到秋收時谷物跌價,磨坊主人害怕到時升價。結果大家預先按協(xié)議價作好買賣,便是期貨交易。這樣雙方都能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期權同期貨交易不同之處是期貨合同規(guī)定雙方必須履行交易,而期權則只賦予買家或賣家進行交易的權利,當事人有權不行使這個權利。期權交易可以用來對沖風險。例如,一個出口商在售出貨物后三個月內將收到外匯貨款。但期間匯率可能下調,造成損失。為了對沖風險,他就與銀行訂立三個月的外匯期權。他付出按金后,就得到一張合約,據此他可以根據匯率變化決定是否履約。

假如市場匯率低于合同匯率,他履約就能避免損失;如果市場匯率高于合同匯率,他可以不履約,還可以市價賣出他的外匯,這樣,匯率下跌的損失就被控制,而匯率上升的好處卻保留了。在正常情況下,對沖可以減低資本家的風險,但是對個別資本家有利并不一定代表對整個社會同樣有利。有人舉這樣的例子:假定生產稻米可以有兩種不同方式,一個較保險,一個有較高產量,但同時受蟲害的風險較高。在沒有期貨市場的情況下,農夫不會選擇第二種方式。有了期貨市場,農夫才會較有可能選擇它。但是,這樣整個社會的稻米供應就會比沒有期貨市場時更為波動,對普通人民的生計影響也更大??傊?,期貨即使能降低個人風險,社會風險并沒有降低,反倒有可能提高。何況,所謂減低個人風險,也只是在正常情況下行得通。亨伍德在《華爾街》一書中指出:“人們以為自己已做了對沖,但當市場變得瘋狂的時候,他們的風險結果并沒有被對沖,因為他們賴以立足的所有假定都粉碎了。這時各種正常的價格關系,例如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之間,又或是升跌一向接近的兩種貨幣,忽然崩潰;又例如供求之間的巨大不平衡使買賣價之間相差太大;市場忽然只有賣家,沒有買家,資產的折現(xiàn)力消失等?!保?9~40頁)

目前,衍生工具大部分已經同實際生產與貿易沒有任何關系,純粹是投機而已。以美國為例,農產品期貨只占全部期貨市場的15%,而金融期貨占了70%。香港的棉花期貨因為無人問津而要在1981年關閉。在金融期貨中,絕大部分也是投機。1993年,全球最大的22家從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金融機構,衍生資產面值為24萬億美元,比1993年世界七大經濟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之和16萬億美元還要多八萬億。天文數(shù)字的資金都耗費在賭搏中,這樣就只會令整體風險大增。其實,1987年股災已經說明期貨市場的危險性。當時香港期交所便差點破產(是港英拯救了它,不是市場的自動調節(jié)之功)。但是各國政府全無吸收教訓,而像LTCM那類的對沖專家,還自以為利用高深數(shù)學,已經找到了“避免風險模型”,可是,由于俄羅斯金融危機而造成孳息差距忽然擴大,使LTCM一個月內損失了近五成資產。

查看全文

現(xiàn)代金融危機研究論文

亞洲金融風暴已經逐步擴散全球。繼俄羅斯之后,拉美的巴西正處于驚濤駭浪之中。對沖基金LTCM在美國政府牽頭拯救下才免于破產,暫時避免了在發(fā)達國家即時爆發(fā)金融危機。80年代以來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金融危機日益繁密,而且日益嚴重。在發(fā)達國家,80年代美國用于拯救存貸銀行的錢是GDP(國內生產總值)的3%。挪威是4%,瑞典6%,芬蘭8%,西班牙17%。在1980~1996年,有三分之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經歷過信用制度的災難。在發(fā)展中國家,災難程度自然比發(fā)達國深遠得多。自1980年以來,有50個發(fā)展中國家的銀行系統(tǒng)損失了一半以上資金,有十多個國家使用了10%以上的GDP來拯救銀行危機,數(shù)額達到7500億美元。有些國家甚至要使用GDP的25%來解決金融危機。如今,亞洲金融風暴又一次打破紀錄。

衍生工具,衍生危機

金融危機當然不是什么新東西,從1825年以來已經經歷過20多次;70年代以來至少三次。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往往首先表現(xiàn)為金融危機。信貸制度把閑散資本集中起來并借給人們,這樣資本家的投資便不受自有資本的限制,消費者也不受現(xiàn)有購買力的限制。這樣信貸便促進了整個經濟的擴張??墒?,另一方面,信用同時也掩蓋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使周期性生產過剩的危機更嚴重。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生產過剩(或設備過剩)是無可避免的。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盲目競爭;每個企業(yè)家都拚命擴充生產爭奪市場,結果是有些資本家無法售出商品,于是工廠倒閉、工人失業(yè)、市場萎縮。當消費力已容不下大大擴充的生產力的時候,信用制度還在制造虛假的需求(這是泡沫經濟的主要來源)。當清算的時刻來臨,信用制度就使危機爆發(fā)得更猛烈。依靠借貸來投資的資本家,或者是借債消費的消費者,在生產過剩的危機中發(fā)現(xiàn)無法還債;而銀行此時也一定“落雨收傘”,提早追討欠款,于是便發(fā)生了金融上的連鎖反應??傊?,信用制度既能夠刺激經濟增長,同時它也使資本主義無限生產與有限購買力之間的矛盾尖銳化。

不過,90年代的金融危機同過去一切金融危機也大有不同處。盡管以前每一次經濟危機爆發(fā)前都往往出現(xiàn)金融上的過度投機,可是同90年代以來的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90年代的新情況是金融市場日益同實際生產與貿易脫鉤,投機性及流動性之大,因而不穩(wěn)定性之高,是史無前例的。每天國際外匯交易量,1987年是六千億美元,1997年為1.4萬億美元,其中只有14%同實際貿易與投資有關。外匯交易額,1982年是世界貿易的17倍,1989年是28倍,1992年是33倍。這意味絕大多數(shù)交易都是投機。每日的外匯及利率的衍生工具交易量,1995年已經達到22980億美元;而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每日交易量達五萬億美元,僅有2%與生產及貿易有關,其余是資金的自身循環(huán),絕大多數(shù)是投機。期貨本來是從生產貿易中發(fā)展出來的。農夫害怕到秋收時谷物跌價,磨坊主人害怕到時升價。結果大家預先按協(xié)議價作好買賣,便是期貨交易。這樣雙方都能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期權同期貨交易不同之處是期貨合同規(guī)定雙方必須履行交易,而期權則只賦予買家或賣家進行交易的權利,當事人有權不行使這個權利。期權交易可以用來對沖風險。例如,一個出口商在售出貨物后三個月內將收到外匯貨款。但期間匯率可能下調,造成損失。為了對沖風險,他就與銀行訂立三個月的外匯期權。他付出按金后,就得到一張合約,據此他可以根據匯率變化決定是否履約。

假如市場匯率低于合同匯率,他履約就能避免損失;如果市場匯率高于合同匯率,他可以不履約,還可以市價賣出他的外匯,這樣,匯率下跌的損失就被控制,而匯率上升的好處卻保留了。在正常情況下,對沖可以減低資本家的風險,但是對個別資本家有利并不一定代表對整個社會同樣有利。有人舉這樣的例子:假定生產稻米可以有兩種不同方式,一個較保險,一個有較高產量,但同時受蟲害的風險較高。在沒有期貨市場的情況下,農夫不會選擇第二種方式。有了期貨市場,農夫才會較有可能選擇它。但是,這樣整個社會的稻米供應就會比沒有期貨市場時更為波動,對普通人民的生計影響也更大。總之,期貨即使能降低個人風險,社會風險并沒有降低,反倒有可能提高。何況,所謂減低個人風險,也只是在正常情況下行得通。亨伍德在《華爾街》一書中指出:“人們以為自己已做了對沖,但當市場變得瘋狂的時候,他們的風險結果并沒有被對沖,因為他們賴以立足的所有假定都粉碎了。這時各種正常的價格關系,例如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之間,又或是升跌一向接近的兩種貨幣,忽然崩潰;又例如供求之間的巨大不平衡使買賣價之間相差太大;市場忽然只有賣家,沒有買家,資產的折現(xiàn)力消失等?!保?9~40頁)

目前,衍生工具大部分已經同實際生產與貿易沒有任何關系,純粹是投機而已。以美國為例,農產品期貨只占全部期貨市場的15%,而金融期貨占了70%。香港的棉花期貨因為無人問津而要在1981年關閉。在金融期貨中,絕大部分也是投機。1993年,全球最大的22家從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金融機構,衍生資產面值為24萬億美元,比1993年世界七大經濟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之和16萬億美元還要多八萬億。天文數(shù)字的資金都耗費在賭搏中,這樣就只會令整體風險大增。其實,1987年股災已經說明期貨市場的危險性。當時香港期交所便差點破產(是港英拯救了它,不是市場的自動調節(jié)之功)。但是各國政府全無吸收教訓,而像LTCM那類的對沖專家,還自以為利用高深數(shù)學,已經找到了“避免風險模型”,可是,由于俄羅斯金融危機而造成孳息差距忽然擴大,使LTCM一個月內損失了近五成資產。

查看全文

我國金融領域問題研究論文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既不是所有制及產權的改革問題,也不是進一步促進國企破產的問題。而是必須以一切政策全面促進和提高社會就業(yè),疏緩龐大過剩人口壓力,刺激經濟在低通貨膨脹下恢復增長的勢頭,以遏制衰退恢復繁榮。其次是在保證國家主權、政治獨立、經濟繁榮的前提下,促進融入全球一體化經濟貿易體系的進程。因為只有尋求不斷擴大的海外市場(而不是抑制就業(yè),抑制生產力發(fā)展),才是解決中國工業(yè)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唯一可行的政策方針。

自1994年以來,中國經濟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實質,是在金融資本主導下,對產業(yè)資本實施汰選和重組。眾多國有企業(yè)的破產化已成為這一進程中的引人注目趨勢。本文擬試對這一進程的起因及后果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中國近十幾年經濟改革進程,實質是市場資本生產關系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日益滲透而深化的進程。特別是1992年以來,此進程之迅速,由于國家政策的導向和保護,是驚人的。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由以實物產量導向的計劃體制向以利潤導向的市場體制轉化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大量極其深刻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給予重視和解決。

回顧一下,中國市場資本經濟形態(tài),已走過四個階段。在70年代末解散公社,解放農民。農民開始為市場提供剩余農產品。在80年代初,私人資本首先萌生于商業(yè)領域,而在80年代中期擴及于工業(yè)領域。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乃是產業(yè)新資本形態(tài)興起的典型標志。(盡管許多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名義上屬于鄉(xiāng)鎮(zhèn)集體所有,實質卻是私有經濟。)隨著非國有工業(yè)的擴展,開始與國有工業(yè)體系競爭市場、原料、能源及技術。由于其經營機制的靈活性,特別是由于其能直接從農業(yè)過剩勞力中汲取最廉價的剩余勞動力,因此多數(shù)國營工業(yè)難以與之競爭。

到1992年以后,中國資本的主導形態(tài)發(fā)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而由產業(yè)領域拓展到金融領域。從而達到了市場資本生產關系的最高級形態(tài),即以金融資本為經濟主導形態(tài)的金融資本主義形態(tài)。(應當說明,本文使用“經濟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是以之作為一個經濟術語而不是意識形態(tài)術語。不包涵政治性的批評涵義。)

查看全文

對我國金融領域問題的分析與建議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既不是所有制及產權的改革問題,也不是進一步促進國企破產的問題。而是必須以一切政策全面促進和提高社會就業(yè),疏緩龐大過剩人口壓力,刺激經濟在低通貨膨脹下恢復增長的勢頭,以遏制衰退恢復繁榮。其次是在保證國家主權、政治獨立、經濟繁榮的前提下,促進融入全球一體化經濟貿易體系的進程。因為只有尋求不斷擴大的海外市場(而不是抑制就業(yè),抑制生產力發(fā)展),才是解決中國工業(yè)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唯一可行的政策方針。

自1994年以來,中國經濟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實質,是在金融資本主導下,對產業(yè)資本實施汰選和重組。眾多國有企業(yè)的破產化已成為這一進程中的引人注目趨勢。本文擬試對這一進程的起因及后果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中國近十幾年經濟改革進程,實質是市場資本生產關系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日益滲透而深化的進程。特別是1992年以來,此進程之迅速,由于國家政策的導向和保護,是驚人的。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由以實物產量導向的計劃體制向以利潤導向的市場體制轉化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大量極其深刻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給予重視和解決。

回顧一下,中國市場資本經濟形態(tài),已走過四個階段。在70年代末解散公社,解放農民。農民開始為市場提供剩余農產品。在80年代初,私人資本首先萌生于商業(yè)領域,而在80年代中期擴及于工業(yè)領域。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乃是產業(yè)新資本形態(tài)興起的典型標志。(盡管許多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名義上屬于鄉(xiāng)鎮(zhèn)集體所有,實質卻是私有經濟。)隨著非國有工業(yè)的擴展,開始與國有工業(yè)體系競爭市場、原料、能源及技術。由于其經營機制的靈活性,特別是由于其能直接從農業(yè)過剩勞力中汲取最廉價的剩余勞動力,因此多數(shù)國營工業(yè)難以與之競爭。

到1992年以后,中國資本的主導形態(tài)發(fā)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而由產業(yè)領域拓展到金融領域。從而達到了市場資本生產關系的最高級形態(tài),即以金融資本為經濟主導形態(tài)的金融資本主義形態(tài)。(應當說明,本文使用“經濟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是以之作為一個經濟術語而不是意識形態(tài)術語。不包涵政治性的批評涵義。)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查看全文

我國金融領域問題分析論文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既不是所有制及產權的改革問題,也不是進一步促進國企破產的問題。而是必須以一切政策全面促進和提高社會就業(yè),疏緩龐大過剩人口壓力,刺激經濟在低通貨膨脹下恢復增長的勢頭,以遏制衰退恢復繁榮。其次是在保證國家主權、政治獨立、經濟繁榮的前提下,促進融入全球一體化經濟貿易體系的進程。因為只有尋求不斷擴大的海外市場(而不是抑制就業(yè),抑制生產力發(fā)展),才是解決中國工業(yè)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唯一可行的政策方針。

自1994年以來,中國經濟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實質,是在金融資本主導下,對產業(yè)資本實施汰選和重組。眾多國有企業(yè)的破產化已成為這一進程中的引人注目趨勢。本文擬試對這一進程的起因及后果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中國近十幾年經濟改革進程,實質是市場資本生產關系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日益滲透而深化的進程。特別是1992年以來,此進程之迅速,由于國家政策的導向和保護,是驚人的。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由以實物產量導向的計劃體制向以利潤導向的市場體制轉化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大量極其深刻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給予重視和解決。

回顧一下,中國市場資本經濟形態(tài),已走過四個階段。在70年代末解散公社,解放農民。農民開始為市場提供剩余農產品。在80年代初,私人資本首先萌生于商業(yè)領域,而在80年代中期擴及于工業(yè)領域。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乃是產業(yè)新資本形態(tài)興起的典型標志。(盡管許多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名義上屬于鄉(xiāng)鎮(zhèn)集體所有,實質卻是私有經濟。)隨著非國有工業(yè)的擴展,開始與國有工業(yè)體系競爭市場、原料、能源及技術。由于其經營機制的靈活性,特別是由于其能直接從農業(yè)過剩勞力中汲取最廉價的剩余勞動力,因此多數(shù)國營工業(yè)難以與之競爭。

到1992年以后,中國資本的主導形態(tài)發(fā)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而由產業(yè)領域拓展到金融領域。從而達到了市場資本生產關系的最高級形態(tài),即以金融資本為經濟主導形態(tài)的金融資本主義形態(tài)。(應當說明,本文使用“經濟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是以之作為一個經濟術語而不是意識形態(tài)術語。不包涵政治性的批評涵義。)

查看全文

我國金融存在問題研究論文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既不是所有制及產權的改革問題,也不是進一步促進國企破產的問題。而是必須以一切政策全面促進和提高社會就業(yè),疏緩龐大過剩人口壓力,刺激經濟在低通貨膨脹下恢復增長的勢頭,以遏制衰退恢復繁榮。其次是在保證國家主權、政治獨立、經濟繁榮的前提下,促進融入全球一體化經濟貿易體系的進程。因為只有尋求不斷擴大的海外市場(而不是抑制就業(yè),抑制生產力發(fā)展),才是解決中國工業(yè)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唯一可行的政策方針。

自1994年以來,中國經濟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實質,是在金融資本主導下,對產業(yè)資本實施汰選和重組。眾多國有企業(yè)的破產化已成為這一進程中的引人注目趨勢。本文擬試對這一進程的起因及后果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中國近十幾年經濟改革進程,實質是市場資本生產關系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日益滲透而深化的進程。特別是1992年以來,此進程之迅速,由于國家政策的導向和保護,是驚人的。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由以實物產量導向的計劃體制向以利潤導向的市場體制轉化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大量極其深刻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給予重視和解決。

回顧一下,中國市場資本經濟形態(tài),已走過四個階段。在70年代末解散公社,解放農民。農民開始為市場提供剩余農產品。在80年代初,私人資本首先萌生于商業(yè)領域,而在80年代中期擴及于工業(yè)領域。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乃是產業(yè)新資本形態(tài)興起的典型標志。(盡管許多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名義上屬于鄉(xiāng)鎮(zhèn)集體所有,實質卻是私有經濟。)隨著非國有工業(yè)的擴展,開始與國有工業(yè)體系競爭市場、原料、能源及技術。由于其經營機制的靈活性,特別是由于其能直接從農業(yè)過剩勞力中汲取最廉價的剩余勞動力,因此多數(shù)國營工業(yè)難以與之競爭。

到1992年以后,中國資本的主導形態(tài)發(fā)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而由產業(yè)領域拓展到金融領域。從而達到了市場資本生產關系的最高級形態(tài),即以金融資本為經濟主導形態(tài)的金融資本主義形態(tài)。(應當說明,本文使用“經濟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是以之作為一個經濟術語而不是意識形態(tài)術語。不包涵政治性的批評涵義。)

查看全文

現(xiàn)代金融危機爆發(fā)的原因探討論文

亞洲金融風暴已經逐步擴散全球。繼俄羅斯之后,拉美的巴西正處于驚濤駭浪之中。對沖基金LTCM在美國政府牽頭拯救下才免于破產,暫時避免了在發(fā)達國家即時爆發(fā)金融危機。80年代以來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金融危機日益繁密,而且日益嚴重。在發(fā)達國家,80年代美國用于拯救存貸銀行的錢是GDP(國內生產總值)的3%。挪威是4%,瑞典6%,芬蘭8%,西班牙17%。在1980~1996年,有三分之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經歷過信用制度的災難。在發(fā)展中國家,災難程度自然比發(fā)達國深遠得多。自1980年以來,有50個發(fā)展中國家的銀行系統(tǒng)損失了一半以上資金,有十多個國家使用了10%以上的GDP來拯救銀行危機,數(shù)額達到7500億美元。有些國家甚至要使用GDP的25%來解決金融危機。如今,亞洲金融風暴又一次打破紀錄。

衍生工具,衍生危機

金融危機當然不是什么新東西,從1825年以來已經經歷過20多次;70年代以來至少三次。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往往首先表現(xiàn)為金融危機。信貸制度把閑散資本集中起來并借給人們,這樣資本家的投資便不受自有資本的限制,消費者也不受現(xiàn)有購買力的限制。這樣信貸便促進了整個經濟的擴張。可是,另一方面,信用同時也掩蓋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使周期性生產過剩的危機更嚴重。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生產過剩(或設備過剩)是無可避免的。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盲目競爭;每個企業(yè)家都拚命擴充生產爭奪市場,結果是有些資本家無法售出商品,于是工廠倒閉、工人失業(yè)、市場萎縮。當消費力已容不下大大擴充的生產力的時候,信用制度還在制造虛假的需求(這是泡沫經濟的主要來源)。當清算的時刻來臨,信用制度就使危機爆發(fā)得更猛烈。依靠借貸來投資的資本家,或者是借債消費的消費者,在生產過剩的危機中發(fā)現(xiàn)無法還債;而銀行此時也一定“落雨收傘”,提早追討欠款,于是便發(fā)生了金融上的連鎖反應??傊庞弥贫燃饶軌虼碳そ洕鲩L,同時它也使資本主義無限生產與有限購買力之間的矛盾尖銳化。

不過,90年代的金融危機同過去一切金融危機也大有不同處。盡管以前每一次經濟危機爆發(fā)前都往往出現(xiàn)金融上的過度投機,可是同90年代以來的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90年代的新情況是金融市場日益同實際生產與貿易脫鉤,投機性及流動性之大,因而不穩(wěn)定性之高,是史無前例的。每天國際外匯交易量,1987年是六千億美元,1997年為1.4萬億美元,其中只有14%同實際貿易與投資有關。外匯交易額,1982年是世界貿易的17倍,1989年是28倍,1992年是33倍。這意味絕大多數(shù)交易都是投機。每日的外匯及利率的衍生工具交易量,1995年已經達到22980億美元;而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每日交易量達五萬億美元,僅有2%與生產及貿易有關,其余是資金的自身循環(huán),絕大多數(shù)是投機。期貨本來是從生產貿易中發(fā)展出來的。農夫害怕到秋收時谷物跌價,磨坊主人害怕到時升價。結果大家預先按協(xié)議價作好買賣,便是期貨交易。這樣雙方都能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期權同期貨交易不同之處是期貨合同規(guī)定雙方必須履行交易,而期權則只賦予買家或賣家進行交易的權利,當事人有權不行使這個權利。期權交易可以用來對沖風險。例如,一個出口商在售出貨物后三個月內將收到外匯貨款。但期間匯率可能下調,造成損失。為了對沖風險,他就與銀行訂立三個月的外匯期權。他付出按金后,就得到一張合約,據此他可以根據匯率變化決定是否履約。

假如市場匯率低于合同匯率,他履約就能避免損失;如果市場匯率高于合同匯率,他可以不履約,還可以市價賣出他的外匯,這樣,匯率下跌的損失就被控制,而匯率上升的好處卻保留了。在正常情況下,對沖可以減低資本家的風險,但是對個別資本家有利并不一定代表對整個社會同樣有利。有人舉這樣的例子:假定生產稻米可以有兩種不同方式,一個較保險,一個有較高產量,但同時受蟲害的風險較高。在沒有期貨市場的情況下,農夫不會選擇第二種方式。有了期貨市場,農夫才會較有可能選擇它。但是,這樣整個社會的稻米供應就會比沒有期貨市場時更為波動,對普通人民的生計影響也更大??傊?,期貨即使能降低個人風險,社會風險并沒有降低,反倒有可能提高。何況,所謂減低個人風險,也只是在正常情況下行得通。亨伍德在《華爾街》一書中指出:“人們以為自己已做了對沖,但當市場變得瘋狂的時候,他們的風險結果并沒有被對沖,因為他們賴以立足的所有假定都粉碎了。這時各種正常的價格關系,例如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之間,又或是升跌一向接近的兩種貨幣,忽然崩潰;又例如供求之間的巨大不平衡使買賣價之間相差太大;市場忽然只有賣家,沒有買家,資產的折現(xiàn)力消失等。”(39~40頁)

目前,衍生工具大部分已經同實際生產與貿易沒有任何關系,純粹是投機而已。以美國為例,農產品期貨只占全部期貨市場的15%,而金融期貨占了70%。香港的棉花期貨因為無人問津而要在1981年關閉。在金融期貨中,絕大部分也是投機。1993年,全球最大的22家從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金融機構,衍生資產面值為24萬億美元,比1993年世界七大經濟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之和16萬億美元還要多八萬億。天文數(shù)字的資金都耗費在賭搏中,這樣就只會令整體風險大增。其實,1987年股災已經說明期貨市場的危險性。當時香港期交所便差點破產(是港英拯救了它,不是市場的自動調節(jié)之功)。但是各國政府全無吸收教訓,而像LTCM那類的對沖專家,還自以為利用高深數(shù)學,已經找到了“避免風險模型”,可是,由于俄羅斯金融危機而造成孳息差距忽然擴大,使LTCM一個月內損失了近五成資產。

查看全文

金融領域問題分析建議論文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既不是所有制及產權的改革問題,也不是進一步促進國企破產的問題。而是必須以一切政策全面促進和提高社會就業(yè),疏緩龐大過剩人口壓力,刺激經濟在低通貨膨脹下恢復增長的勢頭,以遏制衰退恢復繁榮。其次是在保證國家主權、政治獨立、經濟繁榮的前提下,促進融入全球一體化經濟貿易體系的進程。因為只有尋求不斷擴大的海外市場(而不是抑制就業(yè),抑制生產力發(fā)展),才是解決中國工業(yè)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唯一可行的政策方針。

自1994年以來,中國經濟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實質,是在金融資本主導下,對產業(yè)資本實施汰選和重組。眾多國有企業(yè)的破產化已成為這一進程中的引人注目趨勢。本文擬試對這一進程的起因及后果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中國近十幾年經濟改革進程,實質是市場資本生產關系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日益滲透而深化的進程。特別是1992年以來,此進程之迅速,由于國家政策的導向和保護,是驚人的。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由以實物產量導向的計劃體制向以利潤導向的市場體制轉化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大量極其深刻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給予重視和解決。

回顧一下,中國市場資本經濟形態(tài),已走過四個階段。在70年代末解散公社,解放農民。農民開始為市場提供剩余農產品。在80年代初,私人資本首先萌生于商業(yè)領域,而在80年代中期擴及于工業(yè)領域。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乃是產業(yè)新資本形態(tài)興起的典型標志。(盡管許多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名義上屬于鄉(xiāng)鎮(zhèn)集體所有,實質卻是私有經濟。)隨著非國有工業(yè)的擴展,開始與國有工業(yè)體系競爭市場、原料、能源及技術。由于其經營機制的靈活性,特別是由于其能直接從農業(yè)過剩勞力中汲取最廉價的剩余勞動力,因此多數(shù)國營工業(yè)難以與之競爭。

到1992年以后,中國資本的主導形態(tài)發(fā)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而由產業(yè)領域拓展到金融領域。從而達到了市場資本生產關系的最高級形態(tài),即以金融資本為經濟主導形態(tài)的金融資本主義形態(tài)。(應當說明,本文使用“經濟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是以之作為一個經濟術語而不是意識形態(tài)術語。不包涵政治性的批評涵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