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變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2 13:06: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觀念變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災害報道觀念變化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v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fā)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fā)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xiàn)。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fā)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fā)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xiàn)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xiàn)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v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fā)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xiàn)了晴天下雪的現(xiàn)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我國災害報道觀念變化試析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v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fā)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fā)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xiàn)。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fā)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fā)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xiàn)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xiàn)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fā)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xiàn)了晴天下雪的現(xiàn)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災害報道觀念變化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v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fā)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fā)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xiàn)。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fā)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fā)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xiàn)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xiàn)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縱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fā)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xiàn)了晴天下雪的現(xiàn)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我國災害報道觀念變化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縱觀新中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fā)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階段災害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教化層面的意義,后階段轉向以“事”為本位,追求的是一種信息層面的價值。
[關鍵詞]災害報道;觀念變化
災害報道,是指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無論是什么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有地震、臺風、洪澇等天災發(fā)生;也不論是什么國家,不論其科技多么先進,管理多么科學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有沉船、車禍、失火等人禍出現(xiàn)。對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天災人禍也不可避免地時有發(fā)生。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9年“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大火,1998年長江全流域發(fā)生大水,2000年北方出現(xiàn)沙塵暴天氣,中原出現(xiàn)大旱,“6.22”武漢空難和柳州客車墜江等等。因而,對災害的報道,構成了我國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災害報道,因其內容的特殊性,我國采取了特別謹慎的態(tài)度??v觀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災害報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是遵循著一條特殊的發(fā)展軌道的。其觀念和形式,在這期間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大體上可以以20世紀80年代初為轉折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包括“”時期)的災害報道,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位,即在報道中,總是站在“人”如何與災害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上海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概括當時我國關于災害報道的觀念是:“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1)王中教授這一概括是十分準確的。1957年2月上旬,上海遇到了有氣象記載80年來罕見的嚴寒。新華社記者是這樣報道這次災害的:
這幾天上海街頭積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七點四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八十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十日和十一日,出現(xiàn)了晴天下雪的現(xiàn)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陽光中飛舞,行人紛紛貯足仰視這個瑰麗的奇景。
音樂網絡傳播與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化詮釋
摘要: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并對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接受等帶來深刻的影響。文章探討了音樂網絡傳播對音樂創(chuàng)作觀念的影響和變化,旨在使人們能正確認識網絡傳播與當下音樂藝術發(fā)展的關系。
關鍵詞:音樂藝術網絡傳播創(chuàng)作觀念
一
音樂的傳播既是音樂得以產生和生存的原動力,也是推動音樂藝術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國際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網絡傳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傳播、綜合性傳播手段、整合傳播模式、多元化傳播者以及跨國傳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文化理念。作為網絡傳播子系統(tǒng)的音樂網絡傳播,在傳播實踐中除了傳播音樂作品外,還傳播音樂的創(chuàng)作、演奏、制作技術,傳播各種音樂新聞、音樂學術論文、音樂思想,以及提供各類音樂軟件的共享性服務等。這種音樂的傳播方式,把每一個人所面對的計算機世界,變成了一個音樂的虛擬大社區(qū)。
音樂的網絡傳播,既具有上述傳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即:“即時性、反復性、時差性、主動性、交流性、自由性”(曾遂今語)。此外,我們認為,基于網絡傳播的強大效應,以及復制技術的廣泛運用,導致“文化的生產被驅回到一種精神空間之內,但這種空間不再是舊的單個主體的空間,而是某種被降低了的集體的‘客觀精神’的空間”(弗·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或后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又如阿多諾所批判的“標準化和偽個性化”,藝術的審美深度、個性價值、歷史感等“經典”標準逐漸“削平”,大眾娛樂功能和商品消費功能得到大大加強。再者,由于傳播技術、使用環(huán)境、欣賞心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音樂網絡傳播只能以在線獲取(pull)為主,而非在線欣賞(take),如曾遂今所講的只不過是“音樂復制的自來水效應”罷了。由此必然帶給人們音樂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并最終使得整個音樂藝術范式發(fā)生革命性的變革,給當代和未來人類的音樂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
二
音樂網絡傳播與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化綜述
摘要: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并對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接受等帶來深刻的影響。文章探討了音樂網絡傳播對音樂創(chuàng)作觀念的影響和變化,旨在使人們能正確認識網絡傳播與當下音樂藝術發(fā)展的關系。
關鍵詞:音樂藝術網絡傳播創(chuàng)作觀念
一
音樂的傳播既是音樂得以產生和生存的原動力,也是推動音樂藝術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國際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網絡傳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傳播、綜合性傳播手段、整合傳播模式、多元化傳播者以及跨國傳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文化理念。作為網絡傳播子系統(tǒng)的音樂網絡傳播,在傳播實踐中除了傳播音樂作品外,還傳播音樂的創(chuàng)作、演奏、制作技術,傳播各種音樂新聞、音樂學術論文、音樂思想,以及提供各類音樂軟件的共享性服務等。這種音樂的傳播方式,把每一個人所面對的計算機世界,變成了一個音樂的虛擬大社區(qū)。
音樂的網絡傳播,既具有上述傳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即:“即時性、反復性、時差性、主動性、交流性、自由性”(曾遂今語)。此外,我們認為,基于網絡傳播的強大效應,以及復制技術的廣泛運用,導致“文化的生產被驅回到一種精神空間之內,但這種空間不再是舊的單個主體的空間,而是某種被降低了的集體的‘客觀精神’的空間”(弗·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或后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又如阿多諾所批判的“標準化和偽個性化”,藝術的審美深度、個性價值、歷史感等“經典”標準逐漸“削平”,大眾娛樂功能和商品消費功能得到大大加強。再者,由于傳播技術、使用環(huán)境、欣賞心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音樂網絡傳播只能以在線獲取(pull)為主,而非在線欣賞(take),如曾遂今所講的只不過是“音樂復制的自來水效應”罷了。由此必然帶給人們音樂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并最終使得整個音樂藝術范式發(fā)生革命性的變革,給當代和未來人類的音樂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
二
改革三十年國人觀念精神的十大變化
思想觀念和包括社會制度在內的文化因素的進步是歷史前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這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是
對我們黨和國家發(fā)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yè),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仡櫲畞淼淖兓钔怀龅谋憩F(xiàn)就是中國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觀念發(fā)生的劇變。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十個方面。
一、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封閉、僵化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逐步形成了求真務實、勇于變革、開拓創(chuàng)新的良好氛圍
黨的思想路線變化深刻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軌跡。三十年前,剛剛經過十年浩劫的中國人民,思想處于嚴重僵化或半僵化狀態(tài),人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被嚴重束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實現(xiàn)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極大地解放了全國人民的思想,科學思考與務實創(chuàng)新之門從此被打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動了又一輪思想解放,鮮明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從而廓清了“姓資姓社”的迷霧,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理念,則進一步推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隨著對外合作和對外開放的不斷加深,世界現(xiàn)代文明中各種先進元素不斷被中國人民所接納。人們的思想觀念實現(xiàn)了從束縛、封閉到解放、進步、務實,再到開放、科學、創(chuàng)新的歷史性跨越。
二、人們的價值觀向多元多樣轉變,科學、民主、文明、生態(tài)、公平等新的理念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尺度
透析音樂網絡傳播與音樂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化
摘要: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并對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接受等帶來深刻的影響。文章探討了音樂網絡傳播對音樂創(chuàng)作觀念的影響和變化,旨在使人們能正確認識網絡傳播與當下音樂藝術發(fā)展的關系。
關鍵詞:音樂藝術網絡傳播創(chuàng)作觀念
一、音樂的傳播既是音樂得以產生和生存的原動力,也是推動音樂藝術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隨著國際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網絡傳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傳播、綜合性傳播手段、整合傳播模式、多元化傳播者以及跨國傳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文化理念。作為網絡傳播子系統(tǒng)的音樂網絡傳播,在傳播實踐中除了傳播音樂作品外,還傳播音樂的創(chuàng)作、演奏、制作技術,傳播各種音樂新聞、音樂學術論文、音樂思想,以及提供各類音樂軟件的共享性服務等。這種音樂的傳播方式,把每一個人所面對的計算機世界,變成了一個音樂的虛擬大社區(qū)。
音樂的網絡傳播,既具有上述傳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即:“即時性、反復性、時差性、主動性、交流性、自由性”(曾遂今語)。此外,我們認為,基于網絡傳播的強大效應,以及復制技術的廣泛運用,導致“文化的生產被驅回到一種精神空間之內,但這種空間不再是舊的單個主體的空間,而是某種被降低了的集體的‘客觀精神’的空間”(弗·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或后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又如阿多諾所批判的“標準化和偽個性化”,藝術的審美深度、個性價值、歷史感等“經典”標準逐漸“削平”,大眾娛樂功能和商品消費功能得到大大加強。再者,由于傳播技術、使用環(huán)境、欣賞心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音樂網絡傳播只能以在線獲取(pull)為主,而非在線欣賞(take),如曾遂今所講的只不過是“音樂復制的自來水效應”罷了。由此必然帶給人們音樂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并最終使得整個音樂藝術范式發(fā)生革命性的變革,給當代和未來人類的音樂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
二、如上文所述,音樂的網絡傳播將給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接受等帶來深刻的變化,促進當代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和范式轉換
剖析音樂網絡傳播與音樂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化
摘要: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并對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接受等帶來深刻的影響。文章探討了音樂網絡傳播對音樂創(chuàng)作觀念的影響和變化,旨在使人們能正確認識網絡傳播與當下音樂藝術發(fā)展的關系。
關鍵詞:音樂藝術網絡傳播創(chuàng)作觀念
一、音樂的傳播既是音樂得以產生和生存的原動力,也是推動音樂藝術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隨著國際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音樂的網絡傳播已成為當下音樂藝術傳播的全新手段。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網絡傳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傳播、綜合性傳播手段、整合傳播模式、多元化傳播者以及跨國傳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傳播模式和文化理念。作為網絡傳播子系統(tǒng)的音樂網絡傳播,在傳播實踐中除了傳播音樂作品外,還傳播音樂的創(chuàng)作、演奏、制作技術,傳播各種音樂新聞、音樂學術論文、音樂思想,以及提供各類音樂軟件的共享性服務等。這種音樂的傳播方式,把每一個人所面對的計算機世界,變成了一個音樂的虛擬大社區(qū)。
音樂的網絡傳播,既具有上述傳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即:“即時性、反復性、時差性、主動性、交流性、自由性”(曾遂今語)。此外,我們認為,基于網絡傳播的強大效應,以及復制技術的廣泛運用,導致“文化的生產被驅回到一種精神空間之內,但這種空間不再是舊的單個主體的空間,而是某種被降低了的集體的‘客觀精神’的空間”(弗·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或后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又如阿多諾所批判的“標準化和偽個性化”,藝術的審美深度、個性價值、歷史感等“經典”標準逐漸“削平”,大眾娛樂功能和商品消費功能得到大大加強。再者,由于傳播技術、使用環(huán)境、欣賞心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音樂網絡傳播只能以在線獲取(pull)為主,而非在線欣賞(take),如曾遂今所講的只不過是“音樂復制的自來水效應”罷了。由此必然帶給人們音樂審美觀、價值觀的變化,并最終使得整個音樂藝術范式發(fā)生革命性的變革,給當代和未來人類的音樂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
二、音樂的網絡傳播將給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接受等帶來深刻的變化,促進當代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和范式轉換。
色彩觀念研究論文
1.色彩觀念的創(chuàng)新性
16世紀的威尼斯畫家就開始關注光和色彩,提香、魯本斯等作品中都有色彩的表現(xiàn),特別是維米爾善于描繪陽光,對色彩表現(xiàn)進行了探索。先前的美術思潮和藝術流派以及英國風景畫的發(fā)展給色彩觀念的轉變提供了土壤,莫奈在此基礎上追逐著“光”和“色彩”的變化,突破了傳統(tǒng)繪畫原來以褐色調子為主的基調,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xiàn)物體的色彩在光照效果下的微妙變化。莫奈善于從光與色彩的相互關系中發(fā)現(xiàn)前人從未發(fā)現(xiàn)的某種現(xiàn)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與色彩上,從而找到了最適于表達光與色彩的明度差別變化的形式,他把這種光色明度的差別變化從繪畫的其他因素中抽象出來,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先前畫家所沒有找到的切入點,也是莫奈色彩觀念的表現(xiàn)。
2.色彩觀念對情感的抒發(fā)
藝術家都給予自己的作品以感情的表達。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實的寫實能力,也不在于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在于色彩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對情感的抒發(fā)。色彩藝術語言既要表現(xiàn)色彩敏銳的感覺又要表現(xiàn)色彩的規(guī)律性,在此基礎上對色彩進行綜合概括從而完成藝術家情感的抒發(fā)。藝術家在繽紛的世界中捕捉有價值和感興趣的事物,富有感情地用獨特的色彩語言描繪生活,在作品中凝聚著自己的心血和感情。《魯昂大教堂》就是莫奈典型的代表作,不同色彩不同情緒的魯昂大教堂體現(xiàn)了莫奈對太陽光譜的迷戀,同時也是這位藝術家特殊情感的表現(xiàn)。在其狂放不羈的筆觸中,人們看到了莫奈在捕捉光的效果,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調換畫布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形成獨特的色調表現(xiàn)。觀者就從這色調中體驗或感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情趣,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所以色調在抒發(fā)感情方面是重要而有力的繪畫語言。
3.色彩觀念對形體的解構
莫奈對光色的專注遠遠超越物體的形象,他在繪畫中用自然色彩表現(xiàn)瞬間的印象,使得物體在畫布上的表現(xiàn)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讓世人重新領悟到光與自然新的結構。其繪畫所散發(fā)出的光線、色彩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繪畫中嚴謹構圖和造型的傳統(tǒng)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