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利益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9:12: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根本利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行政執(zhí)法根本利益論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基本方針的確立標志著政府法制工作已成為當前政府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面對新世紀,政府法制工作應如何更好地適應新形勢;面對新挑戰(zhàn),政府執(zhí)法部門在行政執(zhí)法中,應如何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結合本人在城市管理行政執(zhí)法中工作實踐,我認為要在城市管理行政執(zhí)法中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以下五點:
一、堅持法律至上的原則
法是國家意志的重要表現形式。法所體現的意志既不是個別人的意志,也不是少數人的意志,而是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共同意志。而社會主義法正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堅持法律至上實際上也是堅持了“人民意志至上”。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行政機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代表大會表述意志的最基本的途徑和形式是制定法律。行政機關也就是執(zhí)行法律的機關。依法行政才能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在取締流動攤販過程中,有人往往覺得他們生活困難,值的同情,而使國家的行政法規(guī)得不到貫徹執(zhí)行,但恰恰是這一點卻損害了絕大部分人民群眾的利益,影響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環(huán)境,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堅持法律至上實際上正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堅持嚴格、公正、文明執(zhí)法原則
"嚴格"指在執(zhí)行制度或掌握標準時,認真不放松;"公正"指公平正直,沒
有偏私;"文明"指人類社會發(fā)展到較高階段和具有較高文化,與野蠻相對。嚴格、公正、文明執(zhí)法是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必然要求。同志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是鄧小平同志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和政府管理國家事務的重要方針。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就是使國家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規(guī)范化;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管理經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就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法制化,法律化。"這段話確認了依法治國和對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肯定。行政機關是國家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最直接的執(zhí)法者,它代表國家在最廣泛、最關切群眾利益的層面上與廣大群眾打交道,它是法制形象的重要方面。執(zhí)法的嚴格、公正、文明關系到"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的順利實施。
基層民主推行實現根本利益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基層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銜接的現實條件;擴大基層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的有益嘗試;結論性思考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發(fā)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fā)揚和保證人民民主、中國共產黨要以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來推動并實現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村民自治在過去20年的發(fā)展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具體做法、積極推行“公推直選”、逐步推行“‘三會’開放”、開放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全面實施“民主評議”、突出特點和創(chuàng)新意義、在總體思路上,“以上帶下、以下促上,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黨內民主的切入點上,踐行政黨文明,保障了黨員主體地位、黨政“一把手”行權問題、“三會”權力劃分及實效問題、民主測評的方式與實效問題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兩個基本內容。如何使基層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有效銜接,實現其良性互動,是考量社會主義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標桿。四川省成都市進行了推進基層黨內民主的政治實踐,對基層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銜接做了有益嘗試,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但這種探索也同時出現了一些老問題、新困難,促使人們進行一些深層次思考。
關鍵詞:基層民主創(chuàng)新;黨內民主;人民民主;銜接
當前,我國各種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改革的總方向,“都是為了發(fā)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fā)揚和保證人民民主”①。沒有黨內民主,黨的先進性就無從體現;失去人民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先進性也將失去依托。為了使二者良性互動,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fā)展,中共十七大把“發(fā)展基層民主”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工程”。所謂基層民主應該包括“基層人民民主和基層黨內民主兩大部分,其中基層黨內民主尤其重要,因為作為執(zhí)政黨的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起著帶動、示范的作用,中國共產黨要以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來推動并實現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來推動并實現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如果執(zhí)政黨的基層黨內民主沒有搞好,就會影響到基層人民民主的健康發(fā)展,就會造成對基層人民民主的阻礙和傷害?!雹谝虼?處理好基層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銜接工作,是推進當前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基層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銜接的現實條件
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村民自治在過去20年的發(fā)展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發(fā)展反而表現得相對滯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推進基層民主選舉改革的同時,也在不斷嘗試將黨的領導與民主選舉有機統(tǒng)一起來,這在早期村民選舉的“兩票制”當中可以得到體現。
人民根本利益基本問題論文
【內容提要】“三個代表”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而深刻,僅就代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而言,就必須解決以下四個基本問題:認識人民利益的正確態(tài)度、對人民利益的準確表達、對人民利益的廣泛涵蓋和保證實現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鄧小平理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貫思想,對這四個基本問題都做出了正確回簽,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才能真正實現黨的“三個代表”的宗旨。
【關鍵詞】三個代表/人民利益/鄧小平理論
【正文】
世紀之交,同志在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之后,又提出了對“三個代表”思想要“研究好、宣傳好、貫徹好”的基本要求。研究好是宣傳好和貫徹好的前提;“三個代表”的思想內涵極為豐富,也需要我們正確把握。雖然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宗旨,在這一點上也從未動搖過,但是歷史事實表明,只有在一系列基本問題上做出正確回答并形成共識,才能真正做到代表人民利益,否則,代表人民利益只能是一個良好愿望,甚至南轅北轍。本文認為,在代表人民利益問題上,必須對以下四個基本問題做出正確回答,而鄧小平理論對這四個基本問題都給我們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一、以什么態(tài)度來正確認識人民利益
代表人民利益首先取決于對人民利益的正確把握,而能否正確把握人民利益,認識態(tài)度或思想方法問題至關重要;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認識人民利益,這是能否正確把握人民利益從而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前提。
淺談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薄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利益,就是要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決不以權謀私,始終做到無論經濟怎么發(fā)展,社會怎么富裕,都忠誠于人民的事業(yè),維護人民的利益,不改革命的初衷。
當前,有的黨員特別是個別領導干部在人民利益與個人利益發(fā)生矛盾時,更多地偏向于個人利益,甚至熱衷于獲取那些不應該屬于自己的非法利益,并不惜利用自己的地位、職權和影響去竭力擴大這種私利。這一方面說明,黨長期居于執(zhí)政地位而個別黨員放松了世界觀的改造;另一方面也說明社會經濟成份、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導致一些黨員的利益觀傾斜,個別黨的領導干部在利益選擇上出現困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泛濫,把行使權力的過程變?yōu)閷€人私利追求的過程。這雖然發(fā)生在極少數人身上,但其危害很大,一任發(fā)展下去,勢必嚴重損害黨的形象和威信。我們黨從建黨開始就申明除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在五光十色的社會現象面前,在處理人民利益和個人利益關系時,一定要把握好誰先誰后、誰服從誰的問題。
追求利益是人之本能,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動力和目的。問題在于,你在代表誰的利益,怎樣獲取最大的利益。必須承認共產黨人也有平常人的生活,也有個人利益,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還要不斷改善。但這種利益必須融入黨的事業(yè),存活于民眾之中,因為任何執(zhí)政者的利益都來自人民,沒有人民的利益就沒有自己的利益,兩者是魚與水的關系,不可顛倒。所以共產黨人必須始終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必要時還要犧牲個人利益。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擁有政權就意味著掌握最大的利益,并擁有利益的支配權。這就是說,任何執(zhí)政者,使用好權力,富國利民,威力無窮;用得不好,禍國殃民,毀掉自身。江總書記強調指出:“所有黨員干部必須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而絕不允許以權謀私,絕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因為我們掌握著權力,是人民把利益管理權、分配權托付給了我們,我們只有公平公正地處理利益的權力,而沒有絲毫占有的權力。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就會錯用手中的權力,將其變成侵害人民利益的合法外衣。
代表人民利益,最重要的是為人民爭取更大的利益。不能把關心群眾、代表群眾利益當作空洞口號,必須十分具體地落實到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問題上。創(chuàng)造財富,贏得利益,是一個政黨發(fā)展進步的最終目的,它比分配利益更為重要。如何分配利益,體現著共產黨人的利益觀;如何贏得更大的利益,則體現著共產黨人的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經濟建設,堅持改革開放,集中精力發(fā)展經濟,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共產黨人的天職,也是黨的先進性根本之所在。
代表人民利益,涉及個人正當利益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現程度,涉及有關價值取向和評價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它不僅僅是個人修養(yǎng)問題,更是能否保證社會主義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大問題。黨運用政權和政策的力量,扶正祛邪、懲惡揚善,保護和支持清正廉潔的領導干部,堅決打擊并不斷清除以權謀私的腐敗分子,樹立正確的利益觀,這是黨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根本保證。因此,要把“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實處,必須把人民的利益和個人利益這個基本問題搞清楚,對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秋毫無犯,并不斷為人民爭取更大的利益。
執(zhí)政為民切實做好人民根本利益
植根于人民,黨來自人民。服務于人民。制定方針、政策和措施,必須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堅持用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和檢驗我方針、政策和措施正確與否的標準。有了好的方針、政策和措施,還必須認真貫徹執(zhí)行,抓好落實。實干利民興邦,空談誤國害黨。現在一些地方,有些工作之所以沒有取得應有的成效,并非思路不對、措施不當,也不是沒有想到沒有說到而是沒有真抓實干,沒有落到實處。許多內部矛盾的產生,也都與一些地方的政策不落實、工作不落實有關。不落實,已成為一些地方工作中的一大頑癥和群眾反映十分強烈的熱點問題,必須痛下決心,堅決加以改變。必須看到愿不愿抓落實,去不去抓落實,會不會抓落實,不僅僅是一個工作作風問題,也是對黨的事業(yè)的態(tài)度問題,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衡量干部的黨性觀念、責任意識和政策水平、領導能力的問題。一定要從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高度,以求實的精神、務實的作風、扎實的工作,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之真正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從中真正得到好處、得到實惠。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盡心竭力地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群眾利益無小事。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和抓住解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來部署、來展開、來落實。
切實解決好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只有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解決好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的問題,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充分發(fā)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fā)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才能使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才能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威力充分發(fā)揮出來。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和實施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針、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牢記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尤其對那些生產和生活中遇到這樣那樣困難的群眾,更要格外關心,重點幫助,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使他們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其次,要兼顧各方面利益,但最主要的是維護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因為最大我數人的利益始終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關系黨執(zhí)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的方向,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
再次,要始終堅持發(fā)展是硬道理,是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尤其要把加快發(fā)展、富民強國,全面建設小康腐和為當前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務。當前,必須把抓防汛救災、抓生產自救與抓改革開放、抓經濟發(fā)展、抓社會穩(wěn)定統(tǒng)一起來,確保防汛抗洪求災的勁頭不松,抓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力度不減,全年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目標任務不變,努力保持全省改革深化、開放擴大、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社會全面進步的良好勢頭,在加快發(fā)展、富民強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邁出更快更堅實的步伐。
堅持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
二要堅持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全國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人大最大的優(yōu)勢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只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好地代表人民意愿,自覺地接受人民監(jiān)督,才能保持人大工作旺盛的生命力。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權利。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更好地發(fā)揮人大在體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方面的優(yōu)勢和作用。要正確反映和統(tǒng)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認真督促有關方面及時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
發(fā)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zhàn)略抉擇
在人類文明史上,大國崛起往往伴隨血腥和戰(zhàn)爭。一個日漸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將會展示出什么樣的形象,對世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是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期世界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重申:“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fā)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zhàn)略抉擇。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我們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秉持公道,伸張正義。我們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中國致力于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推動國際和地區(qū)安全合作,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不搞軍備競賽,不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边@些論述鮮明回答了中國在國際上走什么道路的問題,闡明了中國選擇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根本原因和方向,既堅持了中國外交方針的一貫原則,又根據時展的要求申明了中國對當今世界一些重大問題的基本態(tài)度,更是對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的響亮回答。
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基于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是我國外交方針的一貫原則。當今世界盡管存在著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全球經濟失衡的深刻矛盾,單極和多極的激烈較量,形形色色的局部戰(zhàn)爭,以及恐怖主義、環(huán)境污染等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安全威脅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但是,從大局、主流、根本趨勢看,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在外交實踐中,中國從來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推動國際合作的堅定力量。黨的十七大報告再度申明始終不渝走和平發(fā)展道路,順應時代潮流,切合時代主題,符合我國追求和平發(fā)展的一貫原則和立場,有利于澄清外界的各種無端猜測和疑慮。
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基于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主題是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歸結起來就是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和平發(fā)展,這是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和平發(fā)展是中國國家戰(zhàn)略的一部分,是中國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方向在對外領域的自然延伸,是中國國家本質在國際上的自然展現。中國人民高度珍視和平的價值,在集中精力建設自己國家的同時,把爭取良好周邊環(huán)境和國際環(huán)境作為保障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外部條件,作為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標。
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基于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國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持以積極負責的態(tài)度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積極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追求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和平發(fā)展道路體現了這樣的宗旨和追求,充分表明我們是始終從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處理問題的,是在兼顧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決定我們的發(fā)展道路的。
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始終不渝的戰(zhàn)略選擇,貫穿我國對外工作各個方面。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fā)展友好合作。我們將繼續(xù)同發(fā)達國家加強戰(zhàn)略對話,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動相互關系長期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我們將繼續(xù)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積極開展區(qū)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wěn)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qū)環(huán)境。我們將繼續(xù)加強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深化傳統(tǒng)友誼,擴大務實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維護發(fā)展中國家的正當要求和共同利益。我們將繼續(xù)積極參與多邊事務,承擔相應國際義務,發(fā)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將繼續(xù)開展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交流合作,加強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團體對外交往,增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這些部署充分體現和平發(fā)展精神,表明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攜手實現人類美好理想的堅強決心。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實現人民根本利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關于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學的邏輯概括。利益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特別和首先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中,由人的活動實現的滿足主體需要的客體對象。關于利益問題的看法、主張、觀點就是利益觀。2000年2月,在廣東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他說:“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盵1](P2)從利益角度分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自成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利益邏輯結構。
一、利益問題的核心——“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在利益主體類型上,突出“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主體是指利益的擁有者,是社會化了的需要主體。我們談到利益,總是意味著,那是隸屬于一定主體的利益。如果沒有了主體,就根本談不上利益。利益的主體類型是復雜多樣的,可以按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其中最重要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征就是集合特征。按利益主體的集合程度可分為個人利益、家庭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人類利益等等?!叭齻€代表”指出其代表的利益主體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所謂最廣大人民,最基本的就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著眼于最廣大人民,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繼承。馬克思主義向來重視利益問題,并把“利益”二字公開寫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上,公開申明要為人民群眾謀利益?!豆伯a黨宣言》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效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2]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體現了時代精神,預示了社會發(fā)展方向。提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盵3](P1096)鄧小平也把“人民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贊同不贊同”、“高興不高興”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中外歷史證明,一個政黨無視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并且日益脫離人民群眾這個主體,其結果只有一個,被人民群眾和歷史所拋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馬克思主義人民利益觀,指出“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具體利益構成的”。在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下,在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時,“都應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始終關系黨的執(zhí)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盵1](P161)可見,大多數的利益構成了利益問題的核心。
第二,在利益重要程度上,強調“根本利益”。按利益的重要性程度,可劃分為一般利益和根本利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有一個把握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問題。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在“七一”講話中具體化為“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1](P161)。把握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可以有的放矢,尋找正確的方法、手段或途徑最大限度地實現和發(fā)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途徑——“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與“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辯證統(tǒng)一
第一,“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是實現人們物質利益的根本途徑。
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幾點思考
中國共產黨成立80多年來,世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黨自身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已經從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yōu)檎莆罩珖嗖㈤L期執(zhí)政的黨。這些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在理論上的集中概括和體現,就是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這一思想中,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既是“三個代表”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堅持做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個與黨的命運相伴隨、與黨的生命相始終的重大課題。如何解決好這個課題,有效防止黨發(fā)生脫離群眾這個“最大危險”,是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關鍵而緊迫的任務。
正確認識我們黨領導革命取得政權與歷史上其它勢力“打天下、坐天下”的關系,黨和它的黨員任何時候都不能為自身謀取私利
中外歷史上,各個階級和各種政治力量在取得政權之前,大都是打著為民眾謀利益的旗號來動員各種社會力量,進行推翻舊的統(tǒng)治的斗爭。但他們一旦取得政權,又總是背叛先前的諾言,反過來剝削和壓迫人民群眾,把權力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的改朝換代,都循環(huán)著這樣一種“打天下,坐天下,享受天下,最后失掉天下;依靠民眾取得政權,利用政權壓迫民眾,最后被民眾所推翻”的歷史輪回。我們黨之所以不會去重復這個輪回,就在于我們黨的性質決定了它不是一個狹隘的利益集團,而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這就要求黨及它的每一個成員,任何時候都不允許為自己謀取私利。做到這一點,對我們黨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因為黨的成員主體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脫胎出來的小生產者,在執(zhí)掌國家政權之后,面對現實而經常的利益誘惑,個別人難免會產生“革命時付出了心血和艱辛,現在做了官,掌了權,應該得到報償和享受”的心理。對此,黨在革命即將勝利之前作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制定了極為嚴格的紀律和規(guī)定。盡管如此,建國初期仍然出現了以劉青山、張子善為代表的一些黨內意志薄弱者。我們黨堅決而嚴厲地處理了這些腐敗者,對經受執(zhí)政的考驗始終警鐘長鳴,從而使黨變得更加堅強,更加贏得了民心。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在市場經濟的新環(huán)境中,黨面臨的考驗更加嚴峻。長期的執(zhí)政,使有的人逐漸產生了一種錯誤的思想傾向,就是把黨和人民授予的職務和賦予的權力,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是用來為黨和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來謀取個人私利。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黨內“絕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這既體現了我們黨堅持黨的根本宗旨的決心,也說明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必須高度重視的時候了。要使我們的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克服那種為人民謀利益必須讓人民群眾等價甚至高價交換的心理,克服利用手中權力為個人或小團體謀取私利的行為,就必須強化黨的宗旨意識,一刻也不能忘記我們黨與其它政黨和利益集團的根本區(qū)別,自覺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
正確認識和處理管理組織國家與為人民謀利益的關系,始終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擺在首位
我們黨是一個代表人民利益的執(zhí)政黨,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管理國家也好,組織社會也好,都統(tǒng)一于代表人民利益這個根本目的。但在事實上,由于對國家的管理一般都表現為一種權力,這種權力在大多數情況下面對的又是人民群眾,這就使得執(zhí)掌權力的一些黨的干部,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強化運用權力去管理社會和強制群眾的一面,有的甚至走得更遠,利用手中的權力欺壓人民、剝奪群眾。同時,隨著黨的執(zhí)政時間的推移,黨的成員在不斷更替,黨員人數在不斷增加,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懷著為個人謀取權益等不良動機的人進入黨內,使黨內的思想不純的問題不是減少而是增多了。顯然,在這種情勢下,如何防止我們黨和它的黨員利用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管理國家、組織社會的職能,去謀取個人的私利,就是一個需要始終高度重視、一刻也不能放松解決的重大問題。
正確認識和處理革命的依靠力量與執(zhí)政的社會群眾基礎的關系,任何時候都要關注普通群眾的利益
如何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們黨是執(zhí)政黨,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居于領導地位。黨的每一項決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都同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我們要時刻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努力保證黨的決策和決策的執(zhí)行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努力使人民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認真研究他們的具體利益,努力實現這些具體利益。人民利益的具體利益,大體可以分為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三大方面。
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首先是經濟收入問題。大多數群眾都是既要求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絕對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過富裕生活,又注意同其他群體相比較的相對生活水平,要求實現社會公平。其次是財產問題或所有權問題。這是人民群眾能夠進行生產勞動,從而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條件。在我國現代化建設日益發(fā)展的條件下,不僅公有資產日漸增多,而且個人擁有的財產也在不斷增加,所有權問題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起來,它們要求國家給予有力的保護。再次是經濟自主權、經濟自由問題。這也是素質不斷提高的人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必然的、合理的要求。
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主要是對民主的要求。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不滿足于別人代替他們當家作主,不滿意于一些黨政干部對公共事務進行“暗箱操作”和亂用公共權力,而是要求了解國家和社會各個方面的信息,參與國家和公共事務的管理,尤其是在關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更強烈要求表達意見、參與決定。這是合理的、進步的要求。同時,人民群眾也越來越懂得,沒有法制就沒有民主,健全的法制是民主、秩序和正當權利的可靠保障。所以,他們期望切實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也是人民群眾政治利益的一部分。
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主要是期望國家和社會能夠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能夠有更加豐富多采的文化生活,更好地接受教育的條件,更加健康的社會文化氛圍,為更多的人們提供在文化領域發(fā)揮自己聰明才智的較好條件。